如何評價劉慈欣的小說《山》?

https://m.douban.com/note/317715981/


很早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記者問登山者為什麼年復一年地登山,是出於什麼偉大的原因嗎?登山者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句話出自於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而記者口中的山,是珠穆朗瑪峰。

1921和1922年,馬洛里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失敗。1924年,他與隊友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g)再度嘗試,最後一去不返。兩人死前是否成功攀登珠峰也成了登山歷史上著名的馬歐之謎。

喬治?馬洛里最後究竟有沒有登上世界之巔?我想,這其實並不重要。

而在閱讀劉慈欣的《山》時,一直在想這個故事,猜想是否這個故事啟發了劉慈欣寫《山》。

科幻文學也被稱之為點子文學,曾經有人稱讚劉慈欣的《三體》點子一個接一個地爆炸,應接不暇。相比長篇小說,劉慈欣更擅長用短篇小說闡述一個點子。有人會感慨劉慈欣寫得太短了,應該寫成長篇小說,我卻不這樣認為。同一個點子,其實寫短篇小說比寫長篇小說更難,短篇小說更講究結構的巧妙,字句的效用,而《山》,正是這樣一個精妙絕倫的短篇小說。從這篇短篇小說里,也能隱約看到《三體》的影子。

1.

劉慈欣以《三體》出名,盛譽之下,自然也有批判之聲。許多人認為劉慈欣的想像力豐富,但文筆不佳。當我們在談論文筆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從英文對應詞或許能窺見一二,style
of writing, 寫作風格。

阿西莫夫也曾自嘲過自己被人經常批判的寫作風格:對話過多,寫作風格也過於直白。

但是同為著名科幻作家的奧森?斯卡特?卡德卻是非常欣賞他的寫作風格,認為阿西莫夫的作品有著無與倫比的清晰,而其他作家則有某種特殊的風格,使得人們比較容易模仿,阿西莫夫卻絲毫沒有。因此,沒有人能夠成功地模仿他。

阿西莫夫認為寫小說有兩條路,總結為馬賽克與平板玻璃理論。一條路是作者對於語言的關注超過了對故事的關注,需要為遣詞用句費盡心力,為語言的多姿多彩而反覆推敲。這樣的習作,就像是用一大堆彩色玻璃拼貼而成的一塊絢麗的馬賽克,遠遠望去,陽光透過來顏色絢爛,美麗絕倫。但是如果想要通過這樣的玻璃去看街上發生了什麼,可能就會有些麻煩。

之前聽到某句話,很有意思:電影和人生的區別,在於電影有配樂。

音樂一起,觀眾就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是緊張懸疑時分還是最後合家歡大結局。而人生的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音樂來煽情,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當所有人都在笑的時候,我也該笑嗎?當所有都在哭的時候,我也應該放聲大哭嗎?

我想,對於這一類寫作,語言本身營造出來的氛圍,正如電影的配樂,告訴我們夢醒時分,該哭該笑。

而另一種寫作,詞和短語的選擇,不是根據它們的新穎與奇特,不是根據它們喚起另一種心境的出人意料的能力,而僅僅是根據它們能全無遮攔地描繪正在發生的故事的能力。一切服從於清晰。它是這樣一種寫作——直接的主句比棘手的從句更受青睞,熟悉的詞比不熟悉的詞更受青睞,短詞比長詞更受青睞。

語言是一種工具,一切都是為了講述故事而服務。

這是一種透明的語言,這樣的寫作是一塊平板玻璃,你能清楚地透過它目睹街上正發生著什麼,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一個故事寫得很有藝術色彩,很富有詩意,很具有風格,它就同意被視為難能可貴,需要巨大創作技巧的作品。但是,由於另一個故事寫的是那麼簡單,那麼清晰,以至於你都意識不到寫作本身的存在,這樣的情況卻並不意味著這種寫作絲毫無須耗費心力。把清晰插進故事遠比把詩插進去要難。創造某種看起來補遺書的東西,需要大量的藝術。」——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寫作是如此風格,劉慈欣亦然。

語言永遠是為故事服務,在我看來,劉慈欣的文筆和寫作風格十分完美地達成這樣的目的。

2.

小說的透明語言,在讀的時候不容易察覺,但在寫讀後感的時候,卻感觸深刻。因為想些寫什麼去解釋,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法解釋,因為所有需要解釋的,劉慈欣都已經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解釋清楚了。

故事其實很簡單,但其實又很不簡單。

一心想要登山的馮帆(原名馮華北)曾經在大學組織攀登珠峰,最後導致全隊四人死亡,為了懲罰自己從此遠離陸地,一輩子也不登山。

故事情節巧妙的是,原本是為了逃離登山而來到海上的馮帆,如今有一座比珠穆朗瑪峰還有高上兩百多米的水山,如今世界上最高的山。馮帆說,這就是命運。人類大難臨頭,馮帆決定登山,登山的理由很簡單,山就在那裡,總有人要去登。這樣如此戲劇化的命運當然是神之手,劉慈欣所決定的命運。

《山》這篇小說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馮帆的故事,一個是外星人的故事。劉慈欣極其喜歡對比,往往都是大小對比,以小見大,這次也一樣,從馮帆登山的故事引到外星人的故事,再回歸到人類本身。

水山的形成是由於外星人的到來,他們與馮帆對話:

我們早了一座山,你就登上來了。

我喜歡登山,馮帆說。

這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我們必須登山。

為什麼?你們的世界有很多山嗎?

山無處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那麼你們那裡還是有很多山了。

對於我們來說,周圍都是山,這山把我們封閉了,我們要挖洞才能登山。

外星人的文明誕生於一個星球地核中,他們稱自己為地核人。

3.

登山,實在是一個絕佳的比喻。

小說名為《山》,那麼要攀登的,究竟是什麼山?

劉慈欣曾經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思想實驗:如果地球末日,你和另外一個人乘坐著太空飛船逃離到宇宙,飛船上記載了地球曾經擁有過的璀璨文明,可是你們食物不足,你會選擇吃掉另一個人,從未把地球文明傳承下去,還是拒絕吃掉另一個人,讓地球文明就此毀滅在你們的手中?

這是一個人性和獸性的問題,也是電影少年派所討論的問題。少年派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輪船海難,一群人在救生船上沒有食物,共同協議抽籤決定誰會被吃。當船上的人們吃掉一個人之後,他們獲救了,但是整個世界都被他們同類相食所震驚了,法庭上,人類世界判決他們死罪。

這也是《三體》里,青銅時代號和藍色空間號的故事。當地球被三體人所侵略,他們成為人類文明最後的火光時,他們從此之後不再有家,不再有一個叫做地球的地方等待著他們回家。他們只能駛向茫茫黑暗,為了存活下去,他們襲擊了同行的飛船,搶奪了所有的資源,甚至連遺體也不放過,同類相食。

所以當青銅時代號回到地球時,他們以反人類罪被逮捕,判以死刑。最後船長掙扎地給藍色空間號發出一條信息,不要回來,這裡不是家。

這是劉慈欣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生與死的抉擇,是否要堅守人類的道德,還是為了活下去,在所不惜?

他的回答很簡單,也一直很統一,在不同的故事都有展現。

人類的道德只有在正常情況下才能夠維持,在這樣生死攸關的重要抉擇時,討論道德是沒有意義的。而從這樣一個極端情況回歸到正常情況,在正常情況下去判斷這樣一個極端情況的選擇時,討論道德也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一個文明毀滅另一個文明,被毀滅的文明是無法與毀滅它的文明談論道德。黑暗森林如此,吞食者也如此。

所以一直很喜歡劉慈欣描寫青銅時代號離開地球,駛向茫茫黑暗的那一段描寫。那一刻,當他們意識到他們再也無法返回時,他們成為了完全不同的人,他們的心理從孩童一下子長大成人,他們在這樣一片黑暗中不再有家,他們不再有Plan B,也沒有後援,甚至地球上的人類將他們仇視為敵,比仇視三體人還要深刻。在這樣浩瀚無際的黑暗之中,他們意識到他們只有這一艘飛船,後面一無所有,一片虛無,他們是那麼地脆弱,也是那麼地勇敢。他們是在宇宙誕生的新人類,從此漂泊,無依無靠,無際的天空就這樣在它黑暗的懷抱中哺育除了黑暗的新人類。

艦長在法庭的最後陳述是這麼說道: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翔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像的大得多。

4.

地球上,馮帆攀登的是珠穆朗瑪峰,是水山;而另一顆星球上,地核人要攀登的是生存的空間。

他們的世界很簡單,是一個球形空間,半徑約3000公里。這個空間被岩層所圍繞,向任何一個方向走,都會遇到一堵緻密的岩壁。因此他們的第一宇宙模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宇宙由兩部分構成,第一是他們所生存的半徑為3000公里的球形空間,其次就是圍繞著這個空間的岩層,這岩層向各個方向無限延伸。所以他們的世界就是這固體宇宙中的一個空泡,稱之為泡世界。這個宇宙理論被稱之為緊密宇宙論。在這無限延伸的岩層中,也許會有其他的空泡,成為了之後人們探索的動力。

正是因為居住在這樣一個有限空間,人們才對廣闊的空間更加嚮往。從上古時代,探險者們在岩層中挖隧道前進,試圖找到宇宙中的其他空泡。但是這種行為是被禁止的,那些隧道挖掘出的碎岩會在地核中堆積起來,球形空間的實際空間是在減少,因此探險者又被稱之為空間竊賊。而大多數的探險者都有去無回,他們得用雙手不停地挖掘,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追尋著渺茫的希望,再也回不來了。儘管如此,雖然一直被禁止,但卻從未停止過。

探索與求知慾的代價,是生命。

而所謂科學的發展,不正是無數的血和骨堆積起來的嗎?

一艘艘探險的泡船離開,一代代探險家的犧牲,他們終於到達了地層表面。

小說這一段描寫的很美:

加加林抬頭望去,這時,地核文明10萬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後的報償。

他看到了燦爛的星空。

5.

相比地核文明,地球文明實在是個幸運的文明。但是地核文明花了十萬年登上了有限空間的這座山,對於他們來說的終點,其實不過是地球文明的起點。但是山無處不在,一山還比一山高。攀登上有限空間這座山之後,地核文明他們又重新站在了山腳上,他們發現光速是一個山腳,空間的三維是一個山腳,他們就這樣被禁錮在光速和三維這狹窄的時空山谷中,於是他們決定繼續登山。

馮帆遇見的外星人乘坐的是針尖號,取自於泡世界首次發現地層密度遞減規律的泡船。他們曾經花了十萬年攀登上一座山,現在他們要花同樣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攀登宇宙這座山。宇宙,其實也不過是個200億光年半徑的泡世界。

登山,是永無止息的,因為山無處不在。

登山的慾望正是好奇,正是探索未知的勇氣。

我們之所以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


我看這部小說是在一年前,我初三的時候(不小心暴露年齡)那時候中考的壓力巨大,非常迷茫痛苦,而且長期住校無法回家,孤獨一人時常陷入抑鬱,甚至就是赤裸裸的絕望。

然後我就看到了《山》,一句話將我深深的觸動

「加加林抬頭望去,這時,地核文明十萬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後的報償。

他看到了燦爛的星空。」

十萬年,在無數代人的絕望中,無數次根本不知前途在哪兒的探索,一次次地嘗試,失敗,再出發。多少人死去,多少無處可流的血淚,多少終極的孤獨,多少次陷入泥潭卻又多少次重振旗鼓,在那樣漫長的歲月里,他們從未真正放棄過……這個文明!天哪!

他們終於得到了報償。星空,那樣璀璨的星空,泡世界的加加林仰望著,他是在替多少人看著啊!漫長的歷史中,多少不知名的犧牲者,多少在絕望中死去卻仍然心懷渴望的人,他們甚至讓同伴吃下了自己死去後的肉體,只是為了將這個心愿如同火炬般傳承下去……加加林替他們看了這星空。那些最初的探索者們,會想得到有這麼一天嗎?作為這個偉大文明的個體,他們早已消亡、他們永遠不在了,但是他們的文明勝利了。

他們勝利了。

這種觸動對我而言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我後來把這篇小說推薦給我爸看,我爸說「越大的磨鍊和苦難,帶來的就會是越深的甘甜。」


神作。

劉慈欣總被說文筆不好。個人認為在中國目前的科幻作者中他算是僅有的一位稱得上是小說家,並且有能力寫作科幻題材之外小說的人。語言雖然樸實,但用詞準確性和敘事手段的遊刃有餘不亞於一些純文學作家。文章少有匠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背後是呼之欲出的浪漫主義情懷。


不好意思……摺疊我吧,就是想起一個梗。

劉看山。


這個故事可以拆成若即若離的兩部分,一是馮帆/馮華北的故事,二是外星人的故事。

馮這個故事很糾結。

起初,登山是第一要務,為此他選獨活而非團滅;但他又受不了譴責,想以死謝罪(應該是受不了內心的譴責,不然可以躲到山裡),這時老師說他:死算啥,有本事別登山啊?於是他就跑海上了。

(我OS:這不看個心理醫生,留著應激創傷過年呢?)

外星人更慘。

就為了走出它們那個逼仄的世界,搞得更逼仄不說,又是打仗又是死一堆人的,千辛萬苦,可看到星空了。

好吧,道理我都懂,可外星人為啥要跟馮帆嘮這些?

大氣層都破了,馮帆為啥要聽外星人講故事?一般人思路不得趕緊求它——大爺您行行好,別把我們空氣放跑完了,哎謝謝拜拜了您吶~

忽略動機看設定,特有意思。

在海水山上游泳如履平地,這個我反應了半天,一會兒想想水,一會兒想想人,終於明白了,人排開水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嘛。所以,水和人一樣啦。

泡世界科技史,讀起來很合理,而且悲情中二迷之帶感。反倒是人類的名字齣戲。

外星人設定苦逼,前頭提過了。但它們也拽拽地問了:你咋知道人不苦逼呢?你們137億光年的可視半徑,不也是個泡嗎?

嗯……反正一時半會兒過不去。

山無處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以「山」喻人生,大劉當然不是第一個。我記得初一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山的那邊啊,是海!

同樣的還有一首詩:

莫道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發現沒有?「山」作為一個意向,總是努力的對象,代表為了實現目標必須超越的種種。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嚮往之的山頂。有的山路十八彎,有的山路楓林晚,有的山路草丈五,咳咳,都沒有關係!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找到自己的山了嗎?那就放手去吧!

——無限風光在險峰!

最後:

為什麼要回答呢?

因為《山》在那裡。

∩_∩y

哈哈,謝邀~


有一個彩蛋:「左舵五,前進四!我們還是快逃命吧!」船長對大副說。


岩石在外,空間在內的設定,《詩云》里也有。

不過,《山》走得更徹底。

與外星文明對話,則成了大劉的一個招牌動作,真是一招鮮吃遍天。

三體裡面和智子。

鄉村教師和艦隊統帥。

第四地球和第一地球。

大劉在幾乎只涉及經典物理學的前提下,能寫出這樣動人的文字,可以稱作:「四兩撥千斤」。


硅基文明簡史


。。當時很喜歡看科幻世界。。但並不認識劉慈欣。。所以。。。是不是只有我一個驚訝的發現那是他寫的


因為山就在那裡


實際上有BUG,因為那個文明可能屬於硅基帝國,和碳基聯邦在進行漫長而殘酷的星際戰爭,所以雖然地球現在不屬於碳基聯邦,但是也許會在某一天發展到加入碳基聯邦的科技水平,所以應該早點消滅為好,不可能還進行什麼和平的接觸。

當然我這裡假設劉慈欣老師的世界觀是統一的,畢竟鄉村教師裡面就是這樣的設定。


哈哈,突然看到了就加一句,直接看第二部分好了,第一部分我寫得好無聊

劉慈欣《山》批評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山》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雨果獎獲獎科幻作家劉慈欣2003年的作品,是作者比較早期的作品,作者在《山》中主要寄寓對探索的思考,可以理解為倫理意義上對探索的肯定。本文將採用符號學中的符號矩陣方法和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

一、符號學分析

首先我們應當確定義素

1、以馮帆為主要義素的分析。

「格雷馬斯在《論意義》中給出了基本的結構」(見圖1)

其中,當以人為「固定的字」的時候,我們可以簡單地得到一個基本的矩陣(見圖2)

圖2

我們可以直觀地把圖2中的「人」賦值為《山》中的馮帆,那麼和馮帆對立的就是他所心心念念的山,「反人」可賦值為山。和馮帆(人)對應的(非人)可以賦值為「機械人」(在這裡我們將作品中出現的外星機械生命體成為機械人)而機械人的對立面則是「泡宇宙」但在這次分析中由於S1項被賦值為馮帆,而在和馮帆對話時,機械人已經超脫了探索泡宇宙的層次,進入了探索宇宙的層次,所以我們將(非反人)賦值為宇宙。可以得到圖3

圖3

馮帆和山之間可以形成一個攀登的主題,機械人和宇宙之間可以形成一個突破的主題,機械人和山之間形成了一個造山的行動,機械人和馮帆之間可以形成一個對話或者說對照的主題。而馮帆和宇宙,也就是人和宇宙之間,則形成了一個探索的主題,這也是《山》這篇作品的主旨。

(1)人與反人

馮帆和山之間形成了對立,作為人的對立面自然,山對馮帆形成著壓迫。山奪走了他的愛人和同學,奪走了他的人生。「船長,還有一件事我沒告訴你,在珠峰遇難的那四名大學登山隊員中,有我的戀人。當我割斷登山索時,腦子裡閃過的念頭是這樣的:我不能死,還有別的山呢。」()甚至不能登山對馮帆來說可以作為嚴重的懲罰。馮帆的登山活動困難有兩重,一是高山惡劣的環境「當時覺得珠峰像一把鋒利的刀子,把天劃破了,流出那縷白血……很快一切都看不見了,風暴颳起的雪霧那個密啊……」二是來自社會的壓力「還用說嗎?你也知道當時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譴責和鄙夷,說我不負責任,說我是個自私怕死的小人,為自己活命犧牲了四個同伴……」。

但是,山對馮帆來說是生命的意義,馮帆一刻也不能停止地想要登山他說,「我視登山為生命……」()

馮帆是一個符號化的人,如果沒有機械人的故事,馮帆這個符號就只是一種對登山的執念,「時間長了,遠山對於我已成為一種象徵,像我們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見但永遠無法到達的東西,那是凝固在遠方的夢。」()他自己也並不知道登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2)非人與非反人

機械人生存在「泡宇宙」中,他們不得不在文明的初期面臨著要鑿穿岩壁才能對外探索的窘境,他們和宇宙的關係要遠比處在星空下的人類要緊張得多。

機械人不探索就沒有希望,連星空都不能看到,也可以預見到,他們的生存資源在有限的空間中最終會被消耗完。

他們在岩壁中的探索只能一點點挖掘前進,但挖掘會消耗空間。空間在機械人誕生的星球中偏偏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對於那個狹小的世界,這麼一點點空間也是寶貴的,天長日久,隨著一艘艘泡船的離去,被佔據的空間也很巨大。」()甚至於空間的問題會引發戰爭。

他們的探索本身的困難性也遠遠超出人類。「在一個剛能容身的小小空洞里機器般勞作,在幽閉中追尋著渺茫的希望,無疑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乃至於把機械人自身作為給養吃掉「船上其餘的人,包括船長,都被哥白尼當食物吃掉了,事實上,這種把船員當給養的方式,是地層探險早期效率最高的航行方式。」()最後機械人是花了十萬年才到達了地表「加加林抬頭望去,這時,地核文明十萬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後的報償。他看到了燦爛的星空。」()在這個故事中,困難與堅持是主要的書寫對象。機械人的探索一是求知精神二是情勢所迫。

(3)人與非反人

機械人同宇宙的故事和馮帆同山的故事形成了一種對照的關係。馮帆是喜歡登山,機械人是必須登山。「 「我喜歡登山。」馮帆說。(機械人說)「這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我們必須登山。」在機械人的故事裡,「登山」是必須的,因為機械人一開始就被困在岩石星球的中心,他們和非反人(宇宙)之間的衝突比起人類來要激烈得多,處在完全被困住了的狀態,如果不朝外「登山」就會被完全困死在星球內。這個故事的對照幫助馮帆完成了從喜歡登山到必須登山的過渡。

(4)反人與非反人

機械人在地球上製造了一座山,從未有過的海水高山,機械人的文明程度遠高於人類,而超過珠峰的萬米海水高山帶給人的震撼也是無與倫比的。這非常類似於超越於人類的神明通過神跡留下的神啟。可以說機械人與山形成了啟示的主題。「你用不著那麼大聲,我們連地球上的一隻蚊子的聲音都能聽到。我們從你們行星外泄的電波中學會了這些語言,想同你隨便聊聊。」()

對於這個啟示的內容,不同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這是毀滅,選擇對抗或者逃跑。而啟示的承接者馮帆,可以說是已存死志,並且和機械人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鳴,前文已有論及。所以他成為了這個啟示的承接者。

這個啟示的內容,就是作品的主題。也是山的象徵意義。也是機械人講述的那個故事的意義,詳細分析將放在下文的倫理學批評中。

2、複合項分析

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分析是非常靈活的,學者康建偉就指出了中國學者目前在運用符號矩陣分析的時候有簡單將人物對應為四項「存在著將符號矩陣四項與文本中的人物簡單對應的傾向。」,和缺少對複合項分析的問題「缺乏整合意識。在對符號矩陣的四項賦值之後,急於求成,就企圖挖掘文本深層內容,不再確定複合項。」

他將祥林嫂的分析從以「問」世間是否有輪迴為賦值由圖4所示,改為了圖5所示的複合項分析。

問(祥林嫂) 反問、肯定(魯四老爺)

非肯定 (我) 非問(柳媽)

圖4

魯四老爺

圖5

這使得人物的心裡變得豐富了,祥林嫂的問當然是不肯定的。「我」當然是在肯定與疑問中間搖擺的。魯四老爺心中肯定也是包含有疑問的。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馮帆並不怎麼像人,機械人也不是完全同人不同的非反人,山也不單單是在壓迫馮帆的反人。如果還想要進一步分析,我們還可以吧矩陣豐富成以下形式。圖6

那麼馮帆就是在人與非人之間的一個符號,相反船長等人更像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機械人就是同樣具有人格的人和同人關係稀疏的非反人之間的和人的對照。宇宙則是同馮帆在故事中不發生故事的最遠項。而山並非先天的就是要壓迫人的反人,而是先天的不是人的非人,因為在事實上對登山者造成了傷害,所以具有了反人的特性。可以看到這麼分析人物性格會具有更多的層次。但是,人物性格等問題既不是這篇作品的主題也不是接下來在倫理批評中的重點,圖6在此姑且作為一個參照.

二、倫理道德批評

《山》這篇作品的主旨是探索精神。在探索精神中,也包含著其它社會倫理內容。我們首先分析清楚《山》的倫理主張。在對其進行詳細的評析。

1、《山》中次要倫理價值

在《山》當中其它的倫理價值都是次要地從屬於探索精神或者是被探索精神所壓倒的。

(1)友情和愛情,友情和愛情是被主人公馮帆所拋棄的,這也是主人公受到社會輿論批評的主要原因,馮帆在珠穆朗瑪峰第二階梯上割斷了繩索,只為了活下去可以繼續登山「當我割斷登山索時,腦子裡閃過的念頭是這樣的:我不能死,還有別的山呢。」並且為了逃避負罪感,馮帆逃到了船上,遠離了高山。

(2)生命

在《山》當中,可以說提到了很多死亡。隊友死亡,馮帆曾在拋棄隊友後想要自殺澄清,可是這並不是馮帆真正所想的,馮帆所真正想的是為了繼續登山,所以他要活下去。在導師提出折中方案後,馮帆選擇了到船上躲避。但在海水高山形成以後,馮帆選擇游泳登山則是已存死志,絕無生還的可能,只有為了登山,馮帆才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不過,在馮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時候,大家普遍認為只有一個星期可活了,馮帆付出生命還暫時只是偽犧牲。

(3)社會

在機械人的故事中,是有著類似於我們國家的存在的,並且,這個社會是嚴禁泡船探索的。因為泡船探索會消耗最為寶貴的空間。「世界政府」甚至於派出泡船和探索者直接進行戰爭,奪取他們帶走的空間。整體社會被設立在了探索的對立面。但在機械人的故事中,社會價值並沒有被完全地踩在腳下。探險者在打敗了世界政府後宣布獨立,成立了探險者聯盟。世界政府也在液體和氣體的發現後被打動加入了探索,使得探索的進程大大加快了。

(3)宗教

關於宗教論述極少,但可以看到作者借馮帆之口,把可能的宗教設立在探索的對立面。當然事實上宗教並沒有在本文中正式登場。「「是被教會禁止的嗎?」不,沒什麼教會,一個看不到太陽和星空的文明是產生不了宗教的。元老院禁止隧洞探險是出於很現實的理由:我們沒有你們近乎無限的空間,我們的生存空間半徑只有3000公里。」沒有更多地書寫宗教和探索的關係,我個人認為這是《山》的缺憾。

2《山》中的探索精神

(1)不可遏制的探索慾望

這是寫在兩種生命體基因當中的本能,這也是機械人和人類共鳴之處。機械人說:「進化賦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慾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這原因是什麼我們還不知道。山無處不在,我們都還在山腳下。」,人類是如此,機械人也是如此,但是不是一切生命體都如此呢?我想並不是,在最後一部分再詳細發揮。在機械人的故事中,機械人,至少其中的探索者是充滿著探索的慾望的。泡世界的居民機械人經常因為「賭徒般的發現慾望」而越過折返點殞命。而第一個發現泡世界意義上的「哈勃紅移」的被稱為哥白尼的機械人則是靠著吃掉其它所有船員的方式到達200公里的遠距離的,寧可最後被短路處決。

(2)文明存續的必由之路

機械人能夠最終超脫誕生他們的星球,就是由於數十萬年的探索,如果他們中途放棄了,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被局限在星球內部,耗盡資源最終消亡,不會成為眼前遠超人類的超級文明。作者在此是仁慈的,他沒有寫最後留在星球內部,放棄探索的人的毀滅之路。而是寫最終世界政府也加入了探索,成就了機械人這麼一個整體的「探索型文明」。

另外,在機械人才來時他們被認為是來毀滅我們的。「電台上說,外星人是來毀滅地球的,他們僅憑著飛船巨大的質量就能做到這一點!」雖然最後機械人說「」機械人來到地球,在前文已經分析過,是要來給予啟示的,但如果發現無人能夠領會神啟,會不會因為最後沒有人登上山頂,機械人就認為這是一個沒有探索可能的種族,隨手毀滅了?就像上帝降下的洪水。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得不到文本的支撐。

但是,我們可以推定,如果人類不能超脫地球之外,最終的結局一定逃不過資源耗盡,星球消亡等等一系列毀滅的可能性。

(3)個體生命的終極價值追求

這個主要是通過馮帆的描寫表現出來的,馮帆為了登山放棄了友情、愛情、事業,甚至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對於機械人來說也是如此,對在故事中被稱為哥白尼的偉大探索者如此,無數死在岩層深處不知名的探索者也是如此。這是馮帆在聽完機械人的故事以後,得到的啟示,這也是機械人在歷經數十萬年探索後得到的領悟。探索的目標不是星空,不是更大的空間,不是文明的延續,而是探索本事就是意義。「他必須活下去,因為山無處不在。

」前文已經論述過山就是探索的象徵。那麼馮帆從求死,到必須活下去的轉變,就是由於對探索意義的真正認識。

3、對《山》倫理價值的批判

我們誕生在宇宙中,被拋到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有沒有自我意識?為什麼我們會有智慧?世界是否是有規律的?如果要有意義的話,意義應當起源於疑問,最終也不過能停留在疑問。高等文明有登高的慾望,宇宙誕生智慧生命的意義是不是就是為了追問自身的意義。

人類文明得以存續,發展到今天,從來不是因為保守和安全。沒有祖先走出非洲,我們還停留在非洲原始部落的發展程度。沒有大航海,美洲還停留在印第安部落時期。沒有天上的氣象農業衛星,我們的農業會減產30%。沒有轉基因技術,我們養不活這麼多的人口。甚至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說,沒有克隆人,沒有人類改造技術。人類就毀滅了。

看起來克隆人,永生之類的還有倫理學上的阻礙。但是我要說的是,能對人類進行科學實驗和應用形成真正阻礙的只有技術阻礙。人類一直反對進行反人道的科學實驗,但是這麼多年,納粹和日本的人體實驗被公之於眾了,那麼,那些沒有戰敗的國家呢?只要技術上可以實現,最後就會被人類推進,這是最後倫理學要適應科學發展的問題。

探索是人類被詛咒的夢,人類根本就不是工程意義上適合探索宇宙的物種,愚昧,保守,膽怯,故步自封。不能傳承的知識,短暫的壽命,脆弱的身體,受情緒左右的大腦。以及在這之上構成的,平庸、死板、短視的社會。

絕大多數人類終其一生,也只能掙扎在生存上,食物容易滿足,但構建起來的龐大社會,想在其中獲得一個自由的位置,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探索的天賦,絕大多數有天賦的人都不懼別探索的條件。

每一顆塵埃,都在隨宇宙四散而去,每一顆星星都將燃燒殆盡。四顧不過一片漆黑,滄海一粟,前程是無限大的世界。這無限大的世界,背後不過是更大的空虛。機械人的探索是以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進行的。我們呢,我們的地球有多大,太陽系有多大,地球能存在多久,而探索本身就在加快資源的消耗,加快著走向滅亡的進程。世界不是被神設定好的樂園,我們證明不了世界是有規律的,證明不了我們可以在耗盡地球資源之前走出地球,證明不了我們的認識能力可以一直地把自然科學推進下去。我們證明不了在哲學和科學的極限,在世界的盡頭那裡,有意義的存在。

從出生起看到浩瀚的星河,就種下了追尋的詛咒。人類因為愚昧與自欺,可以在無意義的命運下繼續苟活。人類因膽怯與保守,種族得以延續。知識不能傳承,才有每個人都新鮮的體驗。弱小的肉體,逼迫我們嘗試突破自身的極限。深陷於情感之中的意識,才讓人有勇氣質疑神的箴言。必死的天命,才讓人有勇氣超越生死的邊界,才讓人可以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並無意義,我們一無所有。可我要問,為什麼「山就在那裡」。

話說回頭,我個人認為用登山來承載探索的意義顯得過於單薄了,主要就是馮帆登山並不能使得他自己或說人類能夠踩在他的肩膀上登上更高的山峰。而且,因為主人公的極端,對其它的價值太不寬容。

我自己在初中的時候也在和同學孜孜不倦地探討宇宙的起源與生命的意義,勉為其難地去看霍金費曼的科普讀本。現在也不過是個普通的研究生,再在網上關注最新的成果時,我連一個公式都看不懂。但我仍舊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在精神的領域,我只要追問了,也就夠了。

再說回頭,我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我反對一切意義上的宗教。就因為,一個原因它們為世界設定了起源、意義和終焉。它們從人身上奪走了自由,尊嚴,掏空了人的探索精神。我能想到人最壞的結局,不是暴死街頭,終身監禁。而是到頭來還沉浸在自我的麻醉里,拒絕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命運。我能想到人類最壞的結局,不是行星撞地球,不是疾病滅絕,而是耗盡資源,科學探索無力為繼,由保守的宗教一統全球,節約資源,設定戒律。在孤寂的宇宙中憑藉虛假的安慰等待毀滅的降臨。

《山》這篇作品有著讓人清醒的力量,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給予人一縷刺痛,是保持自我意識的良方。還記得在考研時的日日重複的深夜,當數十萬年如一日緩慢挖掘的機械人最終看到了星空,我久違地淚流滿面。再抬頭,窗外是霧霾籠罩的穹廬。

參考文獻:

李定清《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文精神建構》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外國文學研究 2006年第 2期

康建偉《對符號矩陣」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反思》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 24卷第1期

龍雲《文學與倫理學:文學倫理學批評發展的「自由空間」》外國又學研究2009年第1期

格雷馬斯《論意義》吳淺緲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145-146頁


作為自認為看過大劉80%以上作品的人,竟然今天才看到這本作品。

看完的感想就是:我關上書,腦子裡容不下其他內容,今天之內目測是無法看其他小說了有。深深的震撼。莫名的想起了三體里和四維水坑的對話,朝聞道。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來那期《科幻世界》借同學看被老師沒收了,我自己還沒看呢。


2017-04-14更新:

月球直徑3400公里,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4.7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

連月球這種級別的天體都有熔岩層跟高溫核心,而《山》中描述的內部有直徑3000公里的空泡的星球卻沒有,這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星球不是天然生成的。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6,代入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當月球位於地月距離1/10的軌道來計算月球對地球表面的物體的重力加速度,設此距離的月球對物體的加速度為g?,月球質量為M,物體質量為m,月球距離地球表面距離為r,月球半徑為r?,則有

g?=GMm/mr2=GM/r2,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GMm/mr?2=GM/r?2=1/6g ,

則g?=r?2/r2*g?=17002/384002Xg?=0.00032g,

也就是說,當月球質量的天體唯一地月距離十分之一的軌道時,月球對地球表面的物體的重力加速度僅為地球重力加速度的0.03%,也就是說地球對地球表面的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減小為0.9997g,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地球上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什麼海面拔高成為山峰啊,大氣層被扎漏氣啊,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實不用這麼算也能知道不可能,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也才是地球的1/6,即便把月球貼在地球表面,也不可能達到小說中描述的效果。

所以說,寫科幻小說,真的不是一拍腦子,憋出個腦洞就行的,至少掌握了高中物理知識,把自己的腦洞驗證一下再說。

以下是原回答:

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跟距離成反比,地球上的海水離地球更近,地球質量也遠大於月球,請問海水是怎麼被月球質量的外星飛船拉成一座山峰的?而主角又是怎麼樣在幾乎垂直面上讓自己游泳的力大於地球重力的?地球上的大氣層又是怎麼會在一星期後漏氣跑完的?行星內部3000公里的空洞早就被重力壓碎了,所以,大劉你能不能找本高中物理書看看再來寫小說。空洞內部的外星人向外探險又為什麼沒有遇到地幔層?照理說他們挖到地幔層的一瞬間,岩漿流就會順著他們挖的洞毀滅了他們的空洞世界。這個星球沒有地幔層嗎?


首先,我需要打個招呼,我只是一個渣渣網文寫手(成績慘不忍睹)

我看《山》,是在大劉短篇集實體書里看的,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實體書里沒有錯別字,哈哈

好了,進入正題

遵從先噴後誇,阿不,先抑後揚的優良習慣,我先來吐槽吐槽沒什麼關係的小瑕疵。

鑒於篇幅關係,就說最關鍵的一個吧。

在《山》中可以得知機械文明初期生活於地核中,且周圍都是凝固的石塊或礦物

可以推測出:該行星的內部已經冷卻,不再有大量的地熱

而一個行星,沒有內部的熱量,單靠恆星傳播的熱量,是無法留住大氣層的,無法形成循環

(當然,也是建立在因為大劉寫的是水的情況下,要是像土衛六那樣的,我就無法確定了)

(然後我不吐槽地核的壓力下,這是多麼強大的結構與材質才能頂得住並形成文明)

但是,

畢竟瑕不掩瑜,

這確實是一篇好看的短篇。

文中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既是象徵也是實指的「山」

文中多次強化「山」的含義:

女友與同伴的生命與「山」,

最狠的懲罰與「山」,

自己的生命與「山」,

大劉在不知不覺間將「山」的含義從「困阻」與「目標」轉變成「成就」與「象徵」

(暫時先寫到這裡)


1.在山的那邊

馮帆出生在華北平原。

鋪展的平原上有一座山,這座山給了馮帆一種難以言說的最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當馮帆的脖子剛硬得能撐住小腦袋時,他就沖著山咿咿呀呀地叫。學走路時,總是搖搖晃晃地朝山那邊走。大了些後,沿著鐵路向山走,直到肚子餓了才回頭。上學後,騎著自行車向山走。可是,山絲毫沒有近的感覺。

他說:「遠山對於我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像我們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見但永遠無法到達的東西,那是凝固在遠方的夢。」

2.珠峰遇險

在大學裡,馮帆組織了一支登山隊。他們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之後,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珠穆朗瑪峰。

珠峰,是所有登山者的宿命,也是登山者的夢魘。

他們是在海拔8700米遇險的。那是一道接近九十度的巉岩絕壁。

馮帆和其他四名登山隊員手牽著手向著最後二百米前進。風暴突然間把四名隊員從懸崖上吹了下去。四個人的生命系在馮帆腰間的保險繩上。馮帆解開了保險繩,任那四人掉了下去。

我們沒有權利去譴責馮帆的行為。在劉慈欣的小說中,絕境中的人類與其他人類的關係是永恆的話題。在《三體》中,絕望的平民不顧一切地摧毀可能逃生的人的飛行器。青銅時代號和藍色空間號摧毀同行的軍艦隻為了獲得軍艦的零部件以及一些蛋白質。在現實里,史書也多次記載,天大旱,民易子而食的悲劇。《白鹿原》中,一名新婦夜裡聽到丈夫家要把自己給煮了吃之後,連夜跑回娘家。卻又聽到父母親商量與其被別人家吃掉,還不如自己家先動手。這女人嚇得從床上跳下來就瘋了。這是一個人性與獸性的關係。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討論道德已經失去了意義。

總之馮帆活下去了。但是他內心的自責是別人難以想像的。他決定找一個離山最遠的地方過一輩子,讓自己永遠看不見山。於是他成為了藍水號考察船的海洋地質工程師。準備像《海上鋼琴師》的1900一樣,在海上度過自己的一生。

3.越過山丘

馮帆和船長抬起了頭,他們看見夜空中的一個星星從一個點變成了一個圓形,圓形在很快擴大,轉眼間成了天空中一個醒目的發著藍光的小球。這是一艘外星飛船,據說有月球一般大。現在它還在繼續擴大,佔據了天空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外星飛船停在了36000公里高的同步軌道上,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飛船質量的引力把海水拉了起來。馮帆面前的海正急速向天上增高。

幾小時後,一切又風平浪靜。馮帆面前出現了一座水山,足足有9100米高。

這是命運,為逃避山,馮帆來到太平洋中。而就在距山最遠的地方,出現了一座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二百米的水山。

飛船的引力在地球的大氣層上拉出了一個洞。空氣從這個洞擴散到外太空。還有一個星期空氣就將消耗殆盡。海洋將會在如此低的氣壓下沸騰。沒有人能夠活得下來。

馮帆決定登山——用游泳的方式登山。

隨著高度的上升,重力越來越小。馮帆的身體越來越輕盈,他繼續向上游,越游越輕鬆。用了兩個小時,馮帆登頂成功。

4.另一個世界

天空中有一道藍光。在藍光中,馮帆看到了他自己。他意識到這是外星人的一個顯示屏。通過顯示屏,馮帆與他們對話。

他們必須登山。

他們生活在在半徑三千公里的球形空間里。外層是堅硬的岩壁。他們的世界是固體宇宙中的一個空泡,他們稱它為泡世界。他們的物理學家認為,在遠處的岩層中還有其他的空泡。

他們要探險。

他們的探險不被允許。原因很簡單,隨著挖掘的深入,他們的泡世界的體積也會不斷縮小。探險者被稱為空間竊賊。儘管如此,泡世界向外界的探險從未停止。

他們發現岩層的密度隨著探險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他們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他們發現了液體!

他們又接觸了氣體!

一次又一次的發現顛覆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他們用了十萬年,終於看到了燦爛的星空。

5.山無處不在

他們還要登山。

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個本性。他們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但這並不僅僅是為了生存。事實上,為了生存,人們會逃離這山。但人並不是像螻蟻一樣為了生存而做事的。帕斯卡說: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葦草。為了探尋未知的奧秘,人們會不停地登山。

光速是一個山腳,空間是一個山腳。地球人眼中無盡的宇宙,在他們的眼中卻是一個半徑200億光年的泡世界,他們要到宇宙的邊緣去征服那座高山。

小說寫了兩個故事:馮帆的故事和外星人的故事。他們都要登山。

記者問喬治·馬洛里為什麼要登山,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這句話成了自此以後所有登山者相互慰藉勇攀高峰的動力。登山,只是一種純粹的行為,沒有目的,沒有功利。正因為沒有目的,才是生命本身的目的。

外星人生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中。我們的世界外空內實,他們的世界外實內空。但是殊途同歸,兩個文明都走上了探尋宇宙真理的路。我們都要登山。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遍布著探險者的屍體和指路牌。他們勇往直前地前進。孟子說: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也。縱使千溝萬壑,也不能阻擋自己登山的腳步。這和地球的歷史多麼相像啊!地球的哥白尼向人們揭示了傳統理論的謬誤,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外星人的哥白尼在發現密度遞減的規律之後,在泡世界的首都被處死。上世紀八十年代,彭加木帶領綜合考察隊進入羅布泊考察。最終死在了茫茫戈壁中,至今仍未找到遺體。這都是一種登山。

登山,是一個絕妙的比喻。它象徵著人類對未知的探索。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無涯的未知,登山是唯一的方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大多數時刻,我們都在登山的路上。許多人終其一生,只能爬上一座山,甚至只能停留在半山腰上。少數的幸運兒爬上了一座山,站在了山的頂峰。他們發現,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沒有遲疑,不用猶豫,他們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們翻過了無數座山,一次次的戰勝了失望。對遠方的追求是他們唯一的動力。他們終將爬上一座山。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洶湧的海潮是他們的心跳,澎湃的浪花為他們喝彩。

楊萬里有一首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或許崇山峻岭才是對登山者最好的禮物吧。


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提到一點,我覺得這才是最啟發人的。

我們說了解與掌握的宇宙,會不會也像是地核一樣,天外有天的呢?或許宇宙之外的宇宙,也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的文明從宇宙的邊緣衝出,會不會像地核人一樣的感覺?宇宙之外的宇宙的之外,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可以對比這篇小說,作以下對比:

人類文明~空泡文明

空泡飛船在地殼邊緣感應到的引力~光速

空泡飛船離開留下的碎石~熵

很相似,對嗎?


因為這篇小說,我定了兩年科幻世界,陸陸續續買了幾年散刊,現在依舊科幻迷。


故事很簡單,是個鑲嵌結構,外面一層是登山者的故事,裡面一層是泡世界的故事,另一個我熟悉的喜歡故事套故事的作者……是村上春樹(呵……)

這篇一以貫之了大劉的浪漫主義調調,混雜了文明艱難鬥爭的宏大敘事(大劉寫宏大敘事還蠻熱血的很多時候),泡世界文明的生態非常有趣,可以稱得上瑰麗的想像力,以及泡世界使者結尾的那句「他看見了星星」……真的是標誌性的大劉式浪漫(大劉超擅長這種畫面,比如《流浪地球》裡面太陽爆發和凍成冰住的領導者們,還有「我的太陽」大合唱這個真的卧槽了怎麼想到的,唯一的問題是這首歌這麼難唱大家居然都會??)我只想說,鐵甲依然在!!(嗯?)

我一直贊同作者和作品不能等而視之,所以這種滿溢開來的浪漫主義不一定是大劉本人的世界觀,但是……在娘子關幾十年默默仰望星空的人生經歷不把他塑造成濃郁的英雄浪漫主義者實在是浪費新聞爆點好么……哎什麼時候我也能寫出這種令人感動的作品啊……


推薦閱讀:

如果明早太陽不再升起會發生什麼?
如何從劇情角度評價光環5的結局?
異型、鐵血戰士還有巨人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為什麼科幻背景的作品中一定會有一個君主集權制的「xx帝國」勢力存在?
如果現在地球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人類還能繁衍嗎?

TAG:科幻小說 | 劉慈欣作家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