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引導三歲半說出實情?

孩子三歲半了。

今天聽一位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受罰了,而且是從另外一個小朋友口得知!作為父母的我就算再不想去相信這是事實,還是得問清楚孩子。

可是我發現,孩子現在記憶還是有限,有些東西他能很清楚的記得,有些東西明明是發生了,他卻似乎大人般選擇性去記。

我也搞不懂該相信孩子的話還是那位家長的話!很矛盾真的。可是我也不好跑去質問老師吧?

今晚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問了幾遍,他都說沒有受罰,受罰的是那位家長的孩子。

真的聽了頭都大了!請問哪個在撒謊?我該聽誰的?

我又該如何去引導孩子說出實話呢??

麻煩各位朋友幫我只招!真的跪求了!


也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你扮孩子,孩子扮老師,演幼兒園情景。孩子會很逼真地複製老師在幼兒園的行為和語言,尤其是負面舉動,因為更有戲劇性。從中你可以捕捉到老師的行為,以及孩子對幼兒園的印象。

如果孩子在遊戲中說出:「動作快一點。」「再搗亂罰你去小黑屋。」「我看誰還沒坐好。」那現實幼兒園老師是個什麼行為,不是一目了然嗎?

這個遊戲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掌控感,使他/她對幼兒園不再那麼隔膜和膽怯。

補充:

這只是針對題主問題的答案,一個比較管用的方法而已。至於如何處理與園方的關係、如何使孩子儘快融入幼兒園生活,那是另外的更大的話題,這裡就不涉及了。

的確,總盯著孩子問關於幼兒園的負面問題,並不利於孩子積極心態的建立。而「角色扮演」也正是迴避了直接的消極提問,從側面了解情況。而了解到的情況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取決於老師,而非取決於這個方法。了解情況之後採取什麼策略應對,是溝通、對抗還是妥協,取決於具體的時、地、人、情。

有朋友質疑,我舉例的幾句引語,實在不能算是負面的話。也許,有很多幼兒園老師在無奈之下選擇了用這種方法來「管理」孩子,我也很理解這種無奈,但並不認為這種措辭和思路就是正確的唯一的。我們有很多老師,能夠採取非常巧妙的方法「引導」和「激發」孩子,有些方法甚至只能算作小竅門而已,卻非常有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與在壓力和束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哪一個更陽光更有後勁,值得思考。也許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在重重壓力下做到這一點更不容易,但仍然有很多老師在運用智慧和愛意尋求突破。

理解萬歲,溝通是硬道理。「家園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希望任何一方都不要有受害者心理。


別的小朋友說的未必可信。極端的情況,我最近遇到過一例,聽別家小孩說自己孩子被虐待,結果呢根本沒這回事,誣告的家長另有所圖,自己當了炮灰,整個幼兒園被搞黃了,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詳見轉園風波(五)——反思篇(家園信任危機如何處理?) - 路易寶寶的成長觀察 - 知乎專欄


建議如果孩子沒有明顯情緒心理變化不要過度追問孩子。

幼兒園的孩子也不是像家長想像的那麼脆弱,他們也會有自愈系統,也會選擇性遺忘,因為我就是這樣的孩子。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抵觸上幼兒園,不願意去,在幼兒園就想著逃跑,趁老師不注意翻窗戶,假裝去廁所等方式溜走。當時我媽都快急死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溜出幼兒園,僅憑記憶走去我媽媽單位找媽媽……可想而知這一路上有多少可怕的危險。我自己想想都後怕,不過當時還是很幸運的每次溜走都順利的找到了我媽媽……是的我當時經常從幼兒園逃跑去找媽媽。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好了,就又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了。

後來我長大了以後我媽有天突然問我,你還記得你小時候有段時間老從幼兒園逃跑么?我說我記得啊。我媽說,那你還記得是為什麼么?我說,不記得了。我媽說,是不是老師打罵體罰你了?

就我媽這一句話,好像喚醒我記憶一般,我突然想起來,好像是有那麼一回事。因為我小時候比較淘氣,打了別的小朋友,老師對我很兇,還給我關小黑屋之類,還恐嚇我不讓我告訴家長,所以我那時候才特別懼怕上幼兒園吧……

但是這件事真的從我兒時的記憶里完全忘記了,如果不是媽媽突然提起,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想起自己從幼兒園逃跑的真正原因。

那段「幼兒園逃亡」經歷最後是由我媽媽暫時不讓我上幼兒園了後來慢慢就好了,我也忘記了,也自愈了,一切正常了。

所以建議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身上有沒有體罰痕迹,孩子是否性格變化,是否抵觸上幼兒園等行為來觀察,不要聽到其他家長描述就過於心急。因為在孩子眼裡,幼兒園老師和媽媽幾乎是同等地位,老師說不要告訴家長,孩子是真的會當真的,孩子不想說,再繼續逼問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和自責,陷入深深的懷疑和糾結之中。

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很多孩子可以自愈,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成長。但父母也千萬不要忽視觀察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性情變化,比如平時很活潑,突然不愛說話了,平時很高興去幼兒園突然死活不去了之類的變化,一定要及時和幼兒園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如果孩子抵觸現象嚴重,也可以先乾脆不讓孩子去幼兒園了,看是否緩解,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幼兒園,讓孩子感到安心。如果真的是老師處罰孩子,看到家長這麼上心,也就不敢再怎麼樣了。


最主要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後盾的,爸爸媽媽永遠會保護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其次就是孩子看待的世界跟大人可能是不一樣的,可能他受罰了,但他本身還沒有這種概念,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做溝通。接下來就是多觀察孩子的身體有沒有受傷,情緒是不是正常,如果一切正常,那就沒有問題。


謝謝邀請!

其實,重要的不是相信誰,而是決定你要做什麼要比試圖讓孩子去做什麼好得多,至少在孩子願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較勁之前是如此。

要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會站在他這一邊,無條件的愛他和支持他,這樣他會有底氣去面對不開心的人和事。

說到站在孩子這一邊,我聽過朋友家孩子京京的故事。

京京,小女孩,二年級,甜美乖巧,聽話懂事。有一陣子朋友發現她放在抽屜里的零錢總是少那麼一點,今天少五塊,明天少八塊,數量不多,但就是隔兩三天就少。

朋友問了老公,老公沒拿。她開始懷疑是京京拿了錢,後來仔細觀察京京那段時間吃飯吃的少,好像不是很餓,在垃圾桶里也發現有家裡沒買的糖果紙的痕迹,朋友知道就是京京拿的錢。

這事放在有些家庭里,那就是挨打或設圈讓孩子往裡跳的例子,往往處理不好,就會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可是朋友以溫和並尊重孩子的方式讓京京順利度過這個坎,我還是很欣賞的。

朋友先告訴京京她已經知道京京從抽屜拿錢的事實,表示理解京京想自己買些零食的想法,京京不說話,低著頭。朋友又再說一遍,問是不是京京想自己買點零食?京京點點頭。

很多時候,我們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她告訴京京在她小時候也曾偷偷拿過別人的手工,提心弔膽了好一陣子,生怕被發現。京京慢慢抬起頭看著她媽媽,可能是有類似的經歷會讓京京更容易接受朋友講的話。

朋友說京京敢看她的時候,她就抱著京京,告訴她即使這樣,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被允許不可以拿,拿了就是偷竊,而偷竊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原諒的。

她看著京京的眼睛,告訴她拿媽媽錢的行為她是不喜歡的,問京京以後該怎麼辦。被媽媽抱著的京京也很坦誠,告訴朋友以後如果她想吃零食,會告訴媽媽。

讓孩子關註解決問題,關注今後該如何處理類似的事情遠比懲罰孩子過去的失誤,會讓孩子容易接受的多。

京京是有福氣的,遇上朋友這樣不驕不躁正面教育的媽。

再舉些例子。

2歲半女娃-媽媽說:「快給大家唱小燕子,你唱,我們拍手」,於是在大家的熱情和關注下,娃唱了小燕子,一家人又拍手又輪流親娃,娃樂呵呵。

5歲男娃-在公交車旁邊玩地上的石頭,奶奶不願意他把身上弄髒了,嚇唬他:「別玩石頭了,把衣服弄髒了,奶奶就不喜歡你了。」

娃一聽,不玩了。過了一會,沒忍住,又開始撿地上的石頭玩,奶奶繼續:「你再玩奶奶真不喜歡你了。」娃不聽,依舊在玩。

3歲女娃-朋友家聚會,幾個娃在一起玩,莉莉媽抱起別的娃,然後喊莉莉:「莉莉,你看媽媽抱土豆,今天我們帶土豆回家,不帶你了。」就看莉莉趕緊跑過來,馬上開始扒開莉莉媽抱土豆的手,莉莉媽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莉莉很依戀她。

朋友小時候-小時候住在鄉下,一到夏天的夜晚,大人們都會聚在一起搖著扇子坐在樹下乘涼。他走近去找他爸爸,誰料有鄰居從他的後面把他的短褲一脫倒地,然後還用手拍拍他的屁股,口中還咕嚕著,白白嫩嫩的,引起大家一陣長笑。等他把褲子穿起來,又被另外一個大人給扒了。

可想而知,當大人們開心暢懷的時候,他心裡是多麼的悲傷,他真恨自己是個小孩子,打不過他們。在以後的日子裡,他盡量遠遠的避開這幾個人,生怕他們再把他的短褲給扒了。

當你覺得逗孩子好玩時,孩子一點也不覺得好玩,心裡都是不安全感,生怕哪一天你不喜歡他了,不要他了,等你再想跟他好好溝通時,他也無法判斷你是認真的還是在逗他。

逼問孩子,逗孩子,都是站著孩子的對立面,讓他們學會了觀察我們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正面管教》也曾這樣說到: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著大量潛意識的決定,這些決定形成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取向,現在,我們的孩子也正形成他們的生活態度取向。

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描述我們是誰,它們代表著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不斷的告訴孩子,我們站在他們這邊,會讓他內心充盈,有愛也有原則的判斷是是非非。


不要再逼問孩子了,不然孩子會陷入被家長懷疑和自我懷疑的恐懼和焦慮中。接下來每天洗澡的時候仔細檢查孩子的身上,一寸也不要放過。細心留意孩子每天的心情是否有反常。如果都沒有異常,基本可以排除孩子受到了懲罰。


我建議你直接去問老師,當然不能用質問的口氣和態度。許多的誤會都是由於自己的內心活動太豐富造成的,有話直說,老師會很樂意與你溝通的!


我外甥三歲,在幼兒園裡有兩個老師教他們班。

有天放學,有家長跟我姐姐說學校老師會打孩子。

於是回到家,我媽我姐輪番問我小外甥:「老師打小朋友嗎?」

問了幾次,小外甥都說不打。

又問打不打他,答案還是不打。

可是她們都不相信,於是,我給小外甥扒了一個橘子。

等他吃上了,我問:「李老師和張老師誰打人疼?」

小外甥:「李老師。」

我又說:「你說老師不打人,說謊要受懲罰,把手伸出來!」

他伸出手,我假裝要去打他手板,他立刻把手縮回去。

至少證明兩件事,老師是打孩子的,而且是打手板。至於為什麼一開始直接問的時候不說,原因你猜去吧。


基本上沒戲。三歲半的孩子,還分不清想像和事實。這個年齡的孩子想像力極其豐富,他們會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扭曲,當成是真的。兩個孩子說得不一樣,並不是誰在撒謊,他們都覺得自己說的是真的。

另一方面,是誰的孩子受罰,並不重要。今天他懲罰了A,明天就可能懲罰B,後天就可能懲罰C。重要的是,老師對孩子的懲罰方式是否得當。如果懲罰方式不當,不管哪個孩子受罰,家長們應當聯合起來,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受罰了。


非常理解您對孩子的擔心。

首先,學校教育是孩子社會化的開始。

其次,您自己帶孩子時候,是否會有「懲罰」的現象存在?

最後,可能在您家孩子眼裡,那根本就不叫懲罰,有的孩子確實從小承壓能力強。


推薦閱讀:

幼兒圖書繪本讀物推薦?心理,行為指導,豐富內心?
真正對寶寶有利的幼教應該是什麼樣的?
如何看待「熊孩子從 28 樓扔下 15 個啤酒瓶 屁股被家長打開花」這一事件?
面對當前的中國教育,作為家長你做了些什麼?
有必要給四五歲孩子講科學知識嗎?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