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介紹一下經濟學家 Gary Becker 提出的餐館定價問題和解答?

問題詳情:有一家餐飲店,生意特別好。顧客寧可排兩個小時的隊也不願去另一家,旁邊還有幾家餐飲店生意慘淡。問題:1.為什麼這家餐飲店不以價制量

, 2.其他餐飲店知道自己店的質量與商譽比不上那家店,為什麼通常不降低價格吸引等待的不耐煩的顧客。

據說這個問題貝克爾在哥大任教時常常拋給他的學生。但是無人給出解答。幾十年後,他不得不自己嘗試解答。最終給出了結果。


忍不住搜了一下,正確答案其實就在下面這篇文章里:

  • Becker, G.S., 1991. A Note on Restaurant Pricing and Other Examples of Social Influences on Pri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5), pp.1109-1116.

文章內容就不劇透了,大家可以先盡情發揮想像力…

好吧,還是稍微來概述一下。其實如果之前有看過 Becker 的一些文章,即使不讀原文也會猜到他可能會通過類似於 "tweak demand" 的方式把一些看似不符合經濟學「常識」的現象無比巧妙地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果不其然,這篇文章遵循的正是這樣的思路。

文章首先展示了一張價—量關係圖:

假設S為餐館的餐桌數,d_1為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當價格在p_0時,S張桌子是不夠的,因此超額需求為D_0 - S。此時餐館應該加價,把價格至少加到p_e,這樣利潤肯定會高於在p_0時的利潤;如果d_1缺乏彈性,那麼餐館可以把價格加到更高,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然而正如題目中所描述的,我們在現實中觀察到現象似乎暗示著餐館收取的價格是p_0,而餐館這樣做並沒有在最大化利潤。這是為什麼呢?Becker 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把需求曲線弄錯了!他提出一個觀點:一個食客在餐館的用餐需求正面依賴於其他人在餐館用餐的總需求水平。換句話說,在相同的價格下,一家餐館越熱鬧,一個食客在這家餐館的用餐需求就越大。用簡單的數學語言表示:

D=sum_{i}d^{i}left(p,D
ight)=Fleft(p,D
ight),quadfrac{partial F}{partial p}<0, frac{partial F}{partial D}>0

其中,d^{i}left(p,D
ight)為第i個食客的個人需求,D為總需求。由於frac{partial F}{partial p} < 0,我們可以用隱函數定理為每個可行的需求水平D找到一個唯一的價格p=Gleft(D
ight),因此:

D=Fleft(Gleft(D
ight),D
ight)

運用鏈式法則:

1=frac{partial F}{partial p}cdot G^{prime}left(D
ight)+frac{partial F}{partial D}implies G^{prime}left(D
ight)=frac{1-frac{partial F}{partial D}}{frac{partial F}{partial p}}

現在假設存在一個需求水平D^*,使得:

  1. D<D^*時,frac{partial F}{partial D}>1G^{prime}left(D
ight)>0——此時餐館越熱鬧定價可以越高;

  2. D=D^*時,frac{partial F}{partial D}=1G^{prime}left(D
ight)=0——此時餐館的熱鬧程度對價格沒有影響;
  3. D>D^*時,0<frac{partial F}{partial D}<1G^{prime}left(D
ight)<0——此時餐館過於熱鬧以至於對價格產生了負作用。

顯然,當D=D^*時價格達到最高點p_{max}。這條(反)需求曲線便是上圖中的d_0

由於正確的需求曲線在市場均衡價格p_e處是向上傾斜的,因此餐館在p_e的基礎上應該繼續加價,直到價格達到p_{max}時實現利潤最大化。此時的超額需求為D^* - S,這正是食客們大排長龍的原因!而餐館之所以不「以價制量」,也是因為這條奇特的需求曲線:一旦價格超過了p_{max}一點點,總需求就會立刻降為0!Becker 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這樣完美解決了。

那麼第二個問題呢?為什麼其他餐館門可羅雀,而且還不通過降價來吸引食客呢?文章接著展示了另一張價—量關係圖:

在這張圖中,需求曲線d是第一張圖中d_0d_1的結合體:開始時向下傾斜,接著向上傾斜,最後又向下傾斜。現在如果一家餐館按照上述分析選擇價格p^*,那麼需求有可能會是D_g^*。但是由於d變成了一個多值函數(correspondence),在p^*處的需求也有可能是D^*_b,而此時餐館的邊際收益還是正的。因此,如果餐館必須選擇一個次優點,它會選擇在邊際收益為0處的D_e進行供給,此時的定價為p_e,超額供給為S-D_e

這樣一來,面對相同的一群食客,我們卻有了兩個不同的局部均衡點,left(p_{e},D_{e}
ight)left(p^{*},D_{g}^{*}
ight)。在第一個局部均衡點上,餐館生意慘淡,而且還不能降價(否則邊際收益將會變成負數),而在第二個局部均衡上,餐館門庭若市,食客大排長龍。更有意思的是,由於左邊的均衡點是局部穩定的,而右邊的均衡點是不穩定的,因此從右切換到左容易,從左切換到右則難(需要很大的總需求正向衝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只有少數餐館具有「吸人」的能力。第二個問題也被完美解決了。

文章之後還討論了供給方面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了。


接受兩家店餐飲服務的真實體驗在事前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如果

A 做決策的這個消費者不了解服務水平

B 排隊的人中很可能有人更了解服務水平(回頭客,或者做過攻略等)

C 不同消費者的偏好是正相關的,且是公共信息(大家都知道別人覺得好的,自己多半也覺得不錯)

那麼這個決策者從排隊人數就能推測出關於餐飲服務質量的信息,這時去排隊就可能是理性選擇。

至於價格,在存在不對稱信息時,除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也會傳遞關於產品質量或服務水平的信息。第二家店就算降價,可能反而被大家認為是太low。各種條件下分別存在什麼樣的均衡,可以由經濟學的同仁探討下。


至少有下面原因:信息不對稱,價格彈性。

具體問題中,可能還有下面原因:非食物和服務帶來的消費者效用。


這個問題本身很有意思。因為按照一般的觀點,價格是靈活的,供求可以迅速被調整,達到市場出清。但是這個例子上市場達不到出清。

原因有很多解釋坐等大神吧。


反對所有回答,包括給出的貝克爾本人回答。有意裝逼,歡迎來撕。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從錯誤的角度出發,問出的愚蠢問題,越陷進去這種思維越錯誤(嗯,言辭是故意激烈了點)。假如某個餐館的老闆看到了這些所謂的問題和答案,恐怕心裡只會默默冷笑:經濟學真是瞎折騰!

重要的問題問三遍:

什麼是均衡?什麼是均衡?什麼是均衡?

什麼是市場出清?什麼是市場出清?什麼是市場出清?

為什麼排隊是不均衡?為什麼排隊是不均衡?為什麼排隊是不均衡?(以價制量)

請問,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它在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之間會有多少生意?它在下午兩點到五點之間會有多少生意?它在晚上八點到凌晨六點之間會有多少生意?更何況,大多數餐館營業時間更少,有的只做早餐,有的做午餐和晚餐,有的純粹是夜宵小炒店。

正常情況下,有哪個餐館是24小時在排隊嗎?

有的人已經猜到我要說什麼了。吃飯時間的集中對於一家餐館來說,必然意味著業務量是有固定的集中高峰時期,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就知道,顧客排隊,說明他們願意等,在餐館容量(單位時間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意味著餐館用餐人數飽和狀態更長,只有排隊,才意味著更大的產出和更高的利潤。毫不客氣的說,除非一家餐館大到以致於幾乎完全容納最高峰客戶量(這顯然在現實中不存在),否則,所謂的利潤最大化點或者均衡點,也必然是在客戶排隊的情況下取得。而題主把排隊當做了不均衡,一種要消滅的狀態,所以提出了以價制量(不少人恐怕也是如此認為)。

以價制量想必在餐館老闆看來是傻子行為,餐廳生意火爆可能提價,但是現實中恐怕沒有哪個店會提價提到沒人排隊。我們的經濟學價格理論,是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的,假想中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生產、消費、交換就完成了,所以按照這種思路,根本就不會考慮餐館客流量的高度不平均。所以,排隊是理論所無法理解的,排隊的餐館異常火爆財源滾滾,更是無法用範式直接解釋的,變成了「違反經濟學常識」。

用土一點的話說,對於餐館老闆,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是涉及到各個時間段用餐人數、餐館容量(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生產用時)、定價影響的顧客願意付出的排隊等候時長等多因素的函數,而我們不用假設那麼多條條框框也能理解,排隊才是更接近所謂的「市場出清」。所以在我看來,這麼多分析里什麼價格彈性、需求曲線向上傾斜、信息不對稱、搞那麼多函數,完全沒有必要,也許有些分析里部分是對的,但立足點錯了整個分析都沒有太多意義。

某經濟學家說過的一段話,其大意為,經濟學家們發明了完全競爭模型,他們發現這和現實世界不符,廣告、商標、品牌大量存在,所以認為現實世界是低效率的、非最優的,想方設法矯正;而事實上,在知識有限的世界裡,廣告、商標、品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企業家競爭的手段,完全競爭等於沒有競爭,才是最最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提到這段話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說,範式有其局限性,經濟學比想像的更複雜,沒有哪個理論做得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理論和現實不一樣的時候,真有可能是理論的局限性,反而需要跳出思考。

至於問題2,相對複雜很多,我暫時就不回答了。


小米當年出低價機常常賣斷貨,然後有顧客建議提高價錢增加質量。結果價格提高後銷量大減。

同一價格區間他是最好的,因此這個區間的消費者爭相購買,可是換了區間,他不一定是最好的了。

看到這個問題腦子裡的第一反應。


兩家店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老闆,一家主攻,另一家佯攻。


這和供求平衡有什麼關係?

商家要的是賺錢。食客要的是有保障的服務。

開餐館是個有限更新的生意,也就是說,顧客去一家餐館吃過一次之後,就對這家餐館的口味和價格有了判斷,這個判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固定住,是不會變的。

顧客再去吃,是去重複,是去回味,商家可以偶爾弄一兩個新品,但大體不變。

開餐館的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怎麼可能把價格忽然提高一個檔次呢?

如果要提高檔次,那就要重新裝修,換招牌,變成另一家店。

已經有了現成的顧客,這個現成的錢不賺,瞎折騰什麼呢。

而且,門口有人排隊,就說明這家店是被追捧的,可靠的,食客當然希望自己花的錢能得到安全可靠的回報。

怎麼能讓排隊的人減少呢?

其他餐館為什麼不降價?

既然隔壁已經排隊了,我降價就是做他的替代品,食客嫌排隊太長,來了我這裡,心裡想的是卻是他那裡。

做餐飲要的是回頭客,來我這裡一次,之後就想去隔壁店。這事我能幹嗎?

要干,我也是換一個品類,他賣面,我賣餅。

主要是因為他的學生沒有做過生意,所以想不明白。

如果換個例子,

比如標準化的沒有品牌價值的工業品,一家訂單火爆,其他的沒啥訂單,

你再看看,火爆的那家恐怕還是不會漲價,反而會把價格定到一個規模成本的最低臨界點,

利潤低,只有訂單達到一定規模後,企業才能賺錢。

這樣,其他訂單少的企業,就根本賺不了錢,生無可戀,關門轉行拉倒。

然後,訂單火爆的企業,再考慮稍微漲點價。


嘗試著以需求收入價格彈性和生產成本解釋一下。

一般而言,餐飲行業(僅指題中的這類餐館)門檻低,因而一個地區內的餐飲類可近似看做完全競爭行業。那麼市場上的價格接近成本價,假設為成本價+行業平均利潤,即為題中的價格。所以生意慘淡的餐館無法再降價,因為如果它降價的話,就會因為利潤過低而退出。對於題中情況而言沒有意義。

同時假設在這些餐館就餐的顧客收入不高,且餐館檔次一般。因為收入高的顧客大多會選擇高檔餐廳就餐,較高的收費過濾掉了大部分顧客,因而不會出現排隊現象。生意好的那家餐館的需求價格彈性大,如果提價的話,需求會以更大的幅度減少,這種情況下提價反而會使得收入下降,因而不會提價。那麼為什麼這類餐館的需求彈性會較大?如果把餐館所提供的食物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看做是基本產品,僅能飽腹。第二個層次為高質產品,不僅能飽腹,而且乾淨衛生,色香味俱全,即質量和信譽好。若高質產品提價,對於收入不高的顧客而言,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同向且均為負,大部分顧客會轉向消費基本產品,因而此類餐館需求收入彈性大。


做過餐飲的人知道,餐廳火爆的原因是口味,位置,服務,價格,營銷,心理,甚至運氣的綜合作用。如果提價,意味著整個餐廳定位的全面變化。原有火爆的原因就都可能變化了,經營風險太大了。


這個現象國內也隨處可見,因為餐飲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越有名人氣旺的人越想去,顧客越稀少的人越不想去。去飯店吃飯是一種體驗消費,就像大家都想看大片不想看爛片電影一樣,去爛飯店吃不如回家吃。但是爛片和爛飯店也會有稀稀落落的幾個客人,因為這些顧客可能只是路過為了填肚子或者趕時間,不在乎吃飯的體驗或者沒時間等位。


上面有一個原貝殼爾的答案,大經濟學教授自然是邏輯井然,自圓其說。但該答案有個致命的問題:需求曲線是波動的,這基本等於違反了需求曲線的定義。需求指的是,在某一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所願意購買的商品的數量。貝克爾提供的需求曲線出現了同一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購買兩個數量的問題,這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10塊的時候你願意買,20塊你不願意,30快別人買了你又願意了?

需求的兩個前提是願意並能夠,願意代表消費者偏好,能夠代表條件約束,一般經濟分析中,需要假設消費者偏好固定,如果消費者有一個不穩定的偏好,等於你可以隨意假設消費者的行為,整個經濟學分析得大廈都要倒塌——任何人只要數學足夠好,都能模擬出消費者偏好函數,自圓其說。那經濟學不就變成隨便玩弄的小姑娘了嗎?跟歷史教科書還有什麼區別?需求曲線必須向右下傾斜!!!這是接近定義性的。

回到問題本身,此處的問題有個明顯的陷阱啊,即各個餐館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並不是一致的,為了方便,我們統一叫成」商品「,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價低的排隊多,價高的人少,一個薄利多銷,一個主打高毛利,參考同時江浙菜的綠茶、外婆家(這兩家薄利,常排隊2-3小時都有),浙禮、錦禮,(這兩家貴,但不需要排隊)。其實大概相同的菜,後者比前者貴大約30-40%。

為何排隊的餐館不提高價格呢?

假設有一個均衡的不排隊價格存在,這個不排隊價格高於排隊價格的部分,是為商家的機會成本。

1,排隊降低了訊息費用,新客看到排隊可以對該餐館有所了解,因此這低價排隊而不漲價不排,中間有部分價格是為了打這個廣告所使用的「機會成本」

2,排隊可以極大提高餐館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生產率,服務員、廚師因外面排隊的擠迫,會拚命幹活,當然邊際成本也高一點,比較累,因此工資可能高一些。這個效率的提高,由包含著一些不漲價的「機會成本」

3,排隊對消費者有擠迫,促使吃飯的消費者趕緊結賬,當然叫號的餐館一般不會有這個效應了,但有些酒樓還是會有的。

這只是解釋了商家降價使人排隊的動因,那麼,商家是否具有提價的空間而提高利潤呢?

答案是不一定,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商家如此出術而獲得成功,但可以猜到不會有太高的超額收益,可能有一些,但這些超額收益是由於這個商家本身提供了差異性產品——這個差異性的產品就是質量保障、口味獨特的情況下足夠的低價啊。消費者需求彈性是經濟學家給出來的定義,現實生活中是不可捉摸的,要怎麼調有高昂的訊息費用在裡面,現實中商家也不可能通過不斷調整價格來捕捉最佳利潤點,因為商家調整價格卻面對很高的機會成本——現在幹得好好的,突然調一下價格,嚇跑了客人怎麼辦?毀了聲譽怎麼辦?再調整還能有這麼多客人嗎?

所以已經從這個排隊策略中獲益的商家,是不會輕易調整價格來提高利潤的,這個調整也未必能提高利潤。

因此,在添加了信息費用、資源使用效率、調整價格的機會成本、外部競爭這些約束條件後,商家的策略很可能已經達到了最優,不需要調整。排隊引發的租值消散被降低的訊息費用和提高的資源使用率抵消了,理論上後者還要大於前者(邊際上可以等於而達到最優),因而該策略有效。

至於沒有降價價格吸引客戶的商家,請轉變一種思維,他們的目標客戶本身就是不喜歡排隊的消費者。

當然市場中有些商家做生意做不過別人,垮掉的也大把,因此不是每個策略都奏效的。還是要到市場去觀察。


【剛注意到是「介紹」...貝克爾看得少...我趕完死線去看看哈哈哈。所以以下全都是個人認(瞎)識(猜)】

不從各種理論/模型推,前面已經有好幾位大神推過了哈哈哈

我覺得選擇兩家店的顧客的意願/理由是不一樣的。願意排很長的隊的可能是吃了安利提前就有了解過這家店,甚至可能來這裡就是為了吃它。如果一個人是來這片地方辦事的,現實中他應該不會跟著那邊的人排2小時隊吧?事實上我認為就算慘淡的那家店就算不降價也能吸引在另外那家等得不耐煩的人,這樣也讓排隊那邊的人少了競爭,讓「最需要」的人通過排隊「競價」。而另一邊節省時間也算降價嘛,再降價反而很可疑?

總之就是顧客過於「非理性(或者說有限理性)」很難再對這種情況作出引導和調整?

這讓我想起了帝都安定門內的那家張媽媽川菜館哈哈哈,旁邊有家寧夏風味的小館,張媽媽一般得排1.5小時以上(?),那家沒人等,上次五一去吃,等得餓了先去吃了碗面,其實也還行啊...但是就是想嘗嘗嘛哈哈哈。五道口的火爐火剛開的時候好像也是這樣,其實也沒有那麼那麼傳奇嘛(喜歡吃這個的朋友不要撕我)

【這不是廣告不是廣告不是廣告】


作為一個學會計的人來說看懂贊最多的那個答案我也耗費了好一會兒才似懂非懂……(果然我還是不適合學金融呢! )

所以這個問題我打算運用一點經濟學+心理學來回答!(畢竟我的社工輔修學得比會計好啊……摔! )

首先是以價制量的問題,有兩種情況:1、降低價格吸引更多的顧客,2、提高價格來控制顧客數量

第一種情況,不太現實,畢竟作為商家是希望能賺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他要考慮到在現有情況下,如若降低價格的確可能會再次帶來更多的客戶,但他要計算成本,每客賺取的錢相對減少那就要有更多的顧客來彌補這個差值。所以可能降低價格顧客增多利潤不變卻增加了工作量,換言之就是降低價格顧客是多了,但利潤不一定增加成本反而可能增加呢!若果你是老闆你願意嗎!

第二種情況,提高價格,這個價格的區間得有個度,如若稍微提高一點,那絕大部分的顧客還是能夠承受,顧客流失量不會太多。但餐館若為了將顧客數量控制的較少,就是我們說的他要做少而精的路線。那價格提高得就會很多哦!但是他要確定自己的餐館是能做那種高端路線的嗎!

所以還是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在現有情況下能夠保持利益最大化就真的不要輕易改變啊!很多時候改革創新不是那麼輕鬆的啊!好多(小)企業就是隨便更改經營策略把自己弄死的啊!

第二個問題:顧客的心理。作為吃東西來說,在我第一次吃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家店子口味怎樣那我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店子里吃東西的人數啊!而且中國人從眾心理還蠻嚴重的,很多時候東西不一定好好,就是人為的炒作給炒熱起來!這點大家應該都有體會……所以很有可能這家店火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說:哎呀那家店子好多人去吃啊!排隊老長老長了!然後……你懂的,一傳十……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人家店子的確做得好吃啊!(口水…)

那附近的商家為何不降價呢?市場這個詞在這裡會有運用。假設這幾家餐館就是一個市場,有一家市場份額佔得特別多,其他幾家要是打價格戰,全部降低價格,想著我低價總能引來顧客!但是!價格戰是這麼容易打的嗎?破壞市場規則的下場都是搞得自己受傷……作為食客來講,同類型的餐館,一家人多價格貴,其他的都是門可羅雀價格低,我會想這家店子這麼多人還貴!那一定很好吃!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降低價格就可以吸引到顧客的~

綜上,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不是那麼難理解……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咯!不過那個專業的角度我真的好佩服呢!因為我看不懂 (心疼自己……)

好啦這就是我的答案啦~


我想說大多人對不同食物是有巨大偏好差異的,這種偏好選擇對價格是不敏感的。此時價格下降並不會提高需求。對於不好吃的就算免費我也不要。還有為了我喜歡的,排隊算什麼!


不太懂經濟學,僅談一點認識。實際上原題似乎只是個理想模式,現實中我們的就餐行為實際上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說最終的「價格」實現,有一個前提:某種決策信息促使顧客選擇排隊購買,價格只是結果。

而生意好的餐館是什麼決定了他的定價策略呢?一是品牌(口碑)的權重,二是競爭優勢,三是利潤目標,四是成本控制。也就是說,店內的容客率與翻台率實際上只是描繪了單店經營的底限和上限數量,如果考慮邊際效益遞減,價格的漲幅不是唯一的對策,你可以兼并邊上的店,你還可以提前下班平衡店員生活福利。

而邊上的店為什麼不降價?道理也是一樣,邊上的店要考慮的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整體經營策略的問題,如果整體經營質量能夠無限於接近排長隊的店,那這個時候價格策略才有意義


不以價制市是因為漲價了整個店的定位就變了。

不降價提量,這我就不贊同了。現實中各種促銷活動不就是變相降價嗎?


其實就是品牌效應,和人的叢眾心理,回答完畢。請指教


好吃的和不好吃的是兩種不同的商品。


首先我有個疑問「為什麼A非要以價制客」呢?價格確實會選擇消費者,那麼是否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函數關係(間接很多曲線得到) 在「人們願意在A就餐的排隊人數Y」和「A餐館的整體價格X」二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定量關係,且這個Y可能與坐標縱軸有一個大於或者等於0的交點,這個交點可能是0,即價格X一定時用餐人數剛好且無人排隊,但首先我們暫時無法確定這個Y是否一定會與0相交。用戶排隊與餐館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可能價格到了某一程度外面沒有人排隊和只有一個人排隊其中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個先不談。同時排隊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宣傳的效果,能夠保證高的清台率也許對於飯店盈利更有幫助。同時,不受歡迎的B飯店可能正因人少,所以大家覺得相對於A不好吃,一旦它相對於A有更明顯的降價,設想一下你面對兩家飯店。一家排隊爆滿,價格稍高(其實也是相對的平價)一家門可羅雀,裡面人數稀稀落落(價格相對平價預期較低) 咱們出來下館子吃飯的,肯定對二者的口味差距先入為主的有個認識,即「A小貴,但特別好吃,所以人排隊;B便宜,但是一分錢一分貨沒有A好吃所以人少」所以價格優勢能爭取到的客人極為有限。 感覺對於B來說由於A的外部性影響有點類似於B進入了類似「流動性陷阱」的情況。無論作為「央行」的B如何調整利率(價格) 都不會使B本身變得更好。 手機碼字排版見諒


推薦閱讀:

開豪車上路是不是會破壞馬路上的公平?
作為公共資源的景區,是否應該由市場定價?
如何評價why nations fail的中文版?
中國房價為什麼必須要這麼高,理由在哪?
奧地利學派為何會成為中國民間經濟學愛好者的最愛?

TAG:經濟學 | 加里·貝克爾GaryBec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