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從經驗全無的中醫小白,成長成大大夫?

中醫專業畢業,當醫助整天在敲方子,沒有時間把脈,大夫也不講,很迷茫,如果換工作,換什麼環境的工作最有利於自己的進步學習啊


謝謝諸位謬讚,也歡迎提問,提問的知友說明看了有收穫,麻煩你先點個贊,寫個長文不容易。

瀉藥,長文慎入。分享一些我導師朱邦賢先生平日對我們的教誨吧。朱邦賢先生是趙錫武老先生的關門弟子,趙老辭世後又受方葯中老先生指點一載,朱先生主攻方向還是趙老先生最拿手的心臟病,內科雜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哮喘、乾燥綜合征、血汗症也都擅長。本人07年投入恩師門下,出師從業才六年,答此問不勝惶恐。在這裡不探討中醫理論,因為這個體系太大,各家各派各有千秋,不是我能妄議優劣的,我只是與諸位同道分享一些恩師傳授給我的道而已。爪機沒什麼圖,將就著看,覺得有理的請給個贊。其中一些往事都憑記憶,細節可能有點出入,但不影響全文主旨,請諸位將就一看。

經知友提醒,在下特此申明:文中涉及治法和方葯的安全性僅限於本人曾接診之患者,且不同的患者所適用的療法不同,故請勿把文中的治法方葯盲目地拿去使用,生病得先看過醫生,讓您的主治醫生決定如何治療哦,以上。

1.術業有專攻。

中醫的經典多不勝數,流傳下來的各家著作字數以千萬計,古往今來的中醫大家無數,能博覽群書的微乎其微,恕我學藝不精,所知也就張景岳算是集百家之長。到現代隨著信息獲取手段進一步多樣化,中醫典籍更是隨手可得,這雖然方便了我們學習,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讓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

因此我求學時,先生要求同門學一本經典就要學透,寧慢勿急,寧缺毋濫。先生比較推崇的有陳士鐸的《辨證錄》《石室秘錄》等,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韓袛和的《傷寒微旨論》等等,總的還是傷寒學派的傳承,平日遣方用藥也以經方為主體。先生常說,能把一本書讀通讀透,臨床思路才能一以貫之。其實中醫臨床流派眾多,途徑無數,抓住一門,仔細鑽研就好,貪多嚼不爛。

2.敢於用藥,中病即止。

每位先生用藥風格不同,有的輕靈,有的剛猛,各有千秋,難說優劣,朱邦賢先生總的風格是偏剛猛的路子。

跟隨先生抄方時,曾見過他使用生石膏120克,或者熟地黃100克,制附子50克,生麻黃2、30克之類的方子(對火神派我不做評論呵呵),因為和書上的指導用量大相徑庭,當時對他的用藥很是不解,先生解釋說,醫為將,方為陣,葯為兵。將要知兵,熟悉他們的好惡性格,知道他們的擅長陣法,明白他們的所長所短,臨證就能如臂使指,何時出兵,何時換人,心中有數。

許多初涉臨床的學弟學妹往往不敢下重葯,在下說句冒犯的話,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辨證沒信心,怕吃死人。這種怕就來源於對藥性的不熟悉,久而久之,怕就成了習慣,成了定式,成了傳統,個人認為,這並非好事。

以我個人的微薄經驗為例(我本業是眼科,不過碰到內科婦科病我也看),我遇到過一位患者,日水泄七八次,辨證腎陽不足,用了18克制附子,如泥牛入海,仍舊腹瀉不止,後逐漸加量到36克(我們醫院用的小包裝葯,9克一袋),患者開始有反應,用到45克,一日腹瀉減到4次,隨後又用了訶子、赤石脂等葯,將他的排便控制在每日兩三次,稍不成型但也不再水泄。要是我剛入行那會兒,打死我也不敢用到這個量,但這幾年因為時常用附子,對它的特點有了體會,敢用了,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還有升麻葛根湯,一般同仁們比較多用升麻葛根各15克,先生曾教誨我「升麻葛根不用30克不足以清熱透邪」,我臨床用下來,成人壯實者各45克,體質偏弱者各30克,治療病毒性感冒發熱效果確實極佳。我自己感冒一般是用45克的量,39度左右的體溫基本兩貼葯就穩定到38度以下了(我平時常備一箱草藥)。

順便夾個私貨,我前幾天剛好病毒性感冒,發熱咳嗽咳痰還並髮結膜炎,右側耳前淋巴結腫大,癥狀來得有點猛,咳嗽咳得不行,晚上把上半身抬高三十度才不至於咳醒。於是用了升麻葛根湯一劑把體溫砸下來之後,給自己辨了個證是肺脾有熱,於是怕苦的我擬了個不苦的泄熱方,黃地丁紫地丁各30,一枝黃花30,生甘草45,連翹10,炒蒼朮18(引經葯),粳米10,裡頭生甘草45克用量算比較大的,主要是因為它調和諸葯又清熱利水,而且比較甜,又能祛痰止咳,所以重用,效果也的確不錯,本來晚上因為呼吸道分泌物咳得睡不著,一劑下去晚上不咳嗽了,目赤目腫也明顯緩解,因為排尿量增加,體溫也控制得比較好。

但下重葯也須有度,先生常說下重葯是為了儘快解決主要矛盾,為患者多存一分正氣,因此要密切注意患者證和症的變化,主要矛盾緩解了,變化了,藥味藥量就要及時調整。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看準目標一擊即中,我想這就是先生敢於用藥,中病即止的意義所在。

3.多向優秀的人學習。

其實不僅是學醫,做任何事,向比你優秀的人學習都是對自己大有裨益的。

先生閑談時,常說他過去跟隨老先生們抄方學習,與同輩翹楚切磋探討的事情,比如朱良春先生,裘沛然先生都是他時常與之研討醫理的對象(因為朱邦賢先生是趙錫武老先生最小的弟子,因此在他雖然年紀輕,卻和裘沛然先生等同屬一輩,平日里能有很多機會見面),也曾向祝湛於先生(施今墨老先生的女婿)學習過施今墨老先生使用對葯的技巧,通過這樣的研討,再加上在臨床上的積累,能比一個人閉門造車更快地提升自己的理論和臨床造詣。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良師益友,平日里臨床上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在向先生或者我們主任請教後,一經點撥往往茅塞頓開,還有一位我同屆碩士生畢業的同學,他對《傷寒論》的研讀頗為深入,很有一些獨到的看法,我平日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每每讀完他研讀《傷寒論》的心得,都頗有收穫。

4.認真做事。

先生平日最常教導我們的道理其實頗為平實,那便是認真。

有年中秋,同門一起去先生家吃飯,先生喝多了就開始講故事,他說他少年時(六十年代初)是上海中學航模隊的隊長,那時的志向是從事機械工程類的工作,造船造飛機,可後來不幸遭遇十年浩劫,一家兄弟幾個都成了知青,天各一方,他去了黑龍江,後來陰差陽錯成了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生,從此踏上了中醫的道路,直到1978年恢復考研他才去了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學習,畢業後回到了上海。

我後來曾問他,其實您的最初志向不在中醫,是什麼支持著您一路走過來的?先生一笑,說有三點,第一,我家在上海,我想回家;第二,那時候我女朋友,就是你師娘在上海,我也想回來團聚(順便說一句,我師娘燒得一手好菜,慈祥又優雅,本來我們都以為她是傳統的家庭女性,後來有回吃飯才知道師娘曾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的教師,當時我們都驚呆了);第三,我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既然做了就認真做好,不然就別做,否則就只是虛度光陰而已。道理雖簡單,卻是我們學習工作的根本。

上個朱邦賢先生的正面照。

5.重視信用。

研二的時候有回跟先生門診,一位代表來訪,請先生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問了下時間是在周一,正好是一次門診時間,先生便說去不了,和門診時間衝突了,代表還是勸說先生去參加會議,說門診停一次沒事。先生答曰:「門診不能隨便停,門診是醫生和病人的約定。」

當時還沒有在臨床工作,但聽了這句話,我還是大為感慨,日後在臨床經常看見這位那位專家時不時停診,患者也不勝其煩,回想先生的這句話,更生出了一分感動。

先生也有一些時候不得不停門診的。大約是2009年到2010年左右,當時上海中醫藥大學受衛生部委託,承接了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東亞醫學部分的工作,朱邦賢先生出任中國專家組的首席專家(東亞醫學主要是中日韓三國,各派出一個專家組),多次往返於日內瓦、香港、北京開會,有時周一凌晨回上海,稍作休息下午照常門診,有時不在上海不得不停了門診,先生也會提前幾周和患者說明情況,反覆叮囑用藥注意事項,不讓患者撲空,也盡量保證患者在他外出期間能繼續得到比較好的治療。

每個醫生都有跟著自己多年的老病人,他們對自己追隨的醫生有一份依賴的心情,一個好醫生除了治療患者的疾病,也要守護好患者的這份依賴和信任,不隨意調整門診時間體現了醫生的信譽,堅持這份信譽,正是對患者信賴的守護。

6.相信中醫的療效。

臨床上中醫治療許多急性病效果並不差,見效也並不比西醫慢,現在臨床上中醫比較弱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觀念的問題,也有中醫大夫本身的因素。有些病中醫能治療,能治好的,中醫大夫非自己認慫,只用西醫西藥去治,久而久之,技藝得不到磨鍊,信心也被自己嚇沒了,水平自然上不去。

我在臨床上曾遇見過一位腸梗阻患者,六天不解大便,只是解出一些青黑色的汁液,符合熱結旁流的特點,最後就是用大承氣湯內服加灌腸解決的。我現在的專業是中醫眼科,對黃斑變性、眼底出血、屈光不正、乾眼病、視神經萎縮的治療方面,針灸配合中藥治療確實比西醫更具有優勢。

評論區里有同學提到中醫眼科其實不強,這確實是實話,中醫學科整體是弱勢的,而中醫眼耳鼻喉等專科也確實在中醫體系內屬於小科,不過西醫中醫各有所長,有些病中醫沒有好的辦法,有些病西醫也沒法治療,中醫倒是可以幫助患者有效拖延病程,緩解病情,我們抓住自己的特色,就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到對西醫檢查治療心中有數,主要運用中醫特色的治療手段,以西醫治療手段輔助,形成成熟的治療方案,即使像我們這樣的小科,也是能能夠發展起來的,在下的門診量也在逐年增加,去年也看了六千四五百號門診病人。

比如現成的病例可以參考這個帖子:眼睛乾澀,如何緩解?日常如何保養眼睛、視力? - 程曦的回答

作為中醫,必須認識到,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我們要選擇對患者性價比最高的治療方案,該選中醫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選擇,這是對患者負責,也是對中醫這個行業負責。

之前說過,朱邦賢先生在十年浩劫中去了東北插隊,後來陰差陽錯學了中醫,畢業後去了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工作。先生常對我們說起在東北工作時的情形,他說當時院長對中醫內科的要求是,西醫內科能治療的疾病,中醫內科也要能治療。

當時牡丹江一帶人民生活水平並不高,森林腦炎、大葉性肺炎等急性病很常見,那裡的中醫前輩們在病房裡用湯藥針灸中藥注射劑等藥物,運用中醫手段治療了許多急症重症,相信正是這段經歷堅定了先生心中對中醫療效的信心。

還有一件趣事,朱先生在農場插隊期間,有一次高燒到40度,農場醫療條件差,沒有好葯可用,後來是農場的一位工人用一根長針在先生的大椎穴深刺一針才把體溫降下來,先生說「當時就覺得一股電流瞬間傳遍全身,扎得我一下子從床上跳起來。」一針下去,配合農場的藥物,當晚體溫就降下來兩度,沒有再反彈。後來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時,他還用這招給一位同事成功控制了體溫。

說這麼多,是希望各位同仁能客觀地看待中醫的地位,中醫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不必處處妄自菲薄,相信自己,相信中醫,是成為一個出色的中醫醫生的重要前提。

7.耐得住寂寞。

做任何一行都得從基層做起,都是從默默無聞一步步努力過來的。朱邦賢先生在碩士畢業後婉拒方葯中老先生的邀請(趙錫武老先生當時已經逝世),回到了上海,主要從事醫史文獻研究工作。

我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有回和先生閑談,先生說我們那會兒寫論文搞研究,哪有你們現在的條件,都是一本一本書翻原文,一疊一疊小卡片抄寫資料,一本書編完往往就是幾箱小抄,你們現在日子好了,有電腦有網路,鍵盤一敲一搜索,完事了。

這些事情現在說起來輕鬆,可在當時,文獻研究就是清水衙門苦差事,先生家的書櫥里,有一櫥都是他主持或參與編寫的書籍,一本本摞起來能有兩人多高,說著作等身都是遠遠不夠的,在過去的技術條件下,得做多少卡片,翻閱多少資料才能得到這些成果,真的不是我能想像的。投入了,出成果了,可這些成果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當時真的沒帶來什麼,可幾十年的積累之後,這些努力在他的臨床能力、科研能力上有了集中的體現,這種能力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他有形無形的所得,如果他不是耐得住寂寞,在清水衙門裡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幾十年,恐怕也不會達到如今的層次。

所謂厚積薄發,厚積就是花時間多干多想多學習,甚至像劉備那樣不惜學雷鋒不求回報白出力,薄發就是抓住機會一擊而中,試問沒有精準的眼光和高超的技藝,即便給了你機會,又如何一擊而中?

積累學習的歲月總是苦悶清貧的,我剛進醫院時,一年的收入還抵不上現在一個月的平均收入,但那是在積累的階段,學習別人的經驗,學習臨床實戰的經驗,咬咬牙堅持一下就能熬過去,幾年下來,我看著自己的臨床能力,門診量,收入都一年高過一年,回想朱先生當年走過的路,或許他也曾有過和我一樣的困惑與苦悶吧。

————強勢插入————

評論區里 @王小草 同學說感覺在學校學不到好東西。我摘出來和諸位探討下這個問題,這其實是許多中醫學科同仁都曾有過的困惑。我先說結論吧,學好課本上學的內容是必要的。因為課本上的內容都是中醫前輩們總結歸納的經驗,學好背熟對一般臨床臨證是有幫助的。但隨著我們臨床經驗的積累,慢慢就會發現書本上的東西在臨床上用起來越來越捉襟見肘,一方面原因是書本上的內容,比如《中醫內科學》的許多內容,四平八穩的平安方居多,或者為了滿足上級要求放在裡面暫且湊數的內容也是有的(如「痴呆」病中的七福飲,真能治療或者緩解痴呆的病情?),另一方面原因是前面說過的,我們會在臨床工作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處方習慣,有自己用的順手的處方組和加減方案,這些內容課本上是不會仔細教的,需要我們自己摸索,或跟隨一位好先生抄方學習。但在這之前,一定要打好基礎,就像統帥點將調兵,一開始選項多多益善,然後在戰爭過程中慢慢篩選出指揮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部隊,再根據這些部隊的特點研究開發各種戰法,如果一開始就只有一兩個選項,那麼是很難篩選出一個好方案的。

那麼是不是說不好好學課本就成不了好醫生?也不盡然。宗澤大家都知道,三呼過河那位,宗相公本來是文官,北宋滅亡後他帶著河北義軍抗擊金國,他打仗是很有意思的,每臨陣時,必看太祖陣圖,就是宋太祖留下的陣圖,結合他在長期戰爭中積累的經驗,倒也獲得了不錯的戰績,後來岳飛投奔宗澤時,宗澤把太祖陣圖給岳飛,讓他參詳學習,岳飛隨便翻了幾下就放下不看了,宗澤問你都看完了?岳飛大意是說打仗這事情沒有定式,要隨機應變。

這個故事裡,宗澤就是我們絕大部分中醫學生,資質一般,得先學課本,再結合實戰經驗慢慢篩選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前提是你得先把課本學好學透,而岳飛是另一種人,天才,他們天生有這種特殊的才能,不需要學課本,憑天賦直接就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種人是少見的。所以我們作為普通人,還是得老老實實從課本學起。以上。

————插入結束————

8.做醫生不能求財。

有一回跟先生門診抄方,師姐說現在做醫生壓力太大,收入太低,說以後要不搞個副業得了。我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搞副業也沒啥不行。朱先生略一沉吟,說:「做醫生啊,不能想錢的事。」當時我並不太理解這句話,不是不懂,而是沒有深刻的理解。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慢慢領悟了先生這句話的真意。

我們臨床檢查治療,首先應該選擇什麼?應該選擇對患者性價比最高的方案。我是從事中醫眼科工作的,經常會遇到一些患者有中期白內障的,急匆匆地要來手術,你說這個手術我能不能接?能,反正做了視力總能有提高的。你說這個手術我接了有沒有利益?有,在醫院工作的同仁都知道,醫院是鼓勵科室多做手術的,多做手術獎金多。那你說我該不該接這個手術?不該。因為這樣的手術對患者長期的視力保存是不利的。白內障術後繼發後發性白內障是很普遍的情況,比如一位患者65歲接受了白內障手術,到75歲後發性白內障形成,再接受激光治療,留存小孔視力,相比讓患者在75歲以後或視力0.4以下之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方案,等十年或十多年後出現後發障再接受激光手術,顯然後者能讓患者有更好的視力體驗。

臨床上有許多情況都是像上面這樣,患者利益和醫生的經濟利益相衝突,在這個時候,要想成為一個好醫生,首先要考慮的是患者的利益,往高大上了說,這是醫德,往小了說,這是l臨床醫生的門面,我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先生說「做醫生啊,不能想錢的事」,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醫生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也是我在臨床場合患者說的,這個有方案若干,我覺得這個方案對你性價比最高,理由一二三。第二層意思是,財不須你去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自己的名聲,財自然會來。

說句實話,做醫生要想發大財那是很難的,但養家糊口,過上不錯的生活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有過硬的技術,有願意跟隨你的老病人,有了足夠的老病人,又能進一步磨練自己的臨床技術,兩者相得益彰,之後的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有句老話叫「埋頭做事,莫問前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醫生不是做一鎚子買賣,忽悠一個算一個,做人更不能靠瞞靠騙,這個是個人品質的問題,現代社會資訊發達,誰比誰傻呀?貪圖財貨忽悠病人一時,人家以後總會知道的,天長日久,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得不償失。

行醫不求財,先生說的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包含了實實在在的人生智慧的。

9.多實踐。

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是:「醫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要求我們多找機會在臨床上磨鍊技術,不要太執著於中醫學理論的解讀。先生說,中醫學的理論,不少方面其實很樸素,或者說句玩笑話,很土,繞圈圈總能繞得圓,但你理論說得再圓,一上臨床就漏了底,那終歸是不行的。

醫學存在的目的就是減輕患者的病痛,研究醫學理論的目的就在於指導臨床,因此愚以為讓醫學生多臨床,早臨床是相當好的做法,讓新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消化,讓臨床上的案例指導接下來的理論學習,兩隻腳走路,才能走得穩。

前面說過,要相信中醫的療效,臨床許多疾病,中醫治療是有優勢的,這種優勢來源於中醫前賢們多年的積累,每位前輩也都是從蹣跚學步到獨當一面,我想我們也是一樣,需要在實踐中吸取很多教訓,積累足夠的經驗,要敢看病,敢接病人,敢說敢做,才能慢慢從小醫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大夫。

10.中醫不要局限於中藥內服。

先生是內科大夫,主攻冠心病,但他在臨床上也常用針灸,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貼等治療手段,前面就說到過他針灸退熱的例子(也是從別人這裡學來的),先生還有一個湧泉敷貼治療口腔潰瘍的方子,也很有意思。用他的話說,其實中醫的好辦法很多,現在老說中醫慢,慢郎中,其實是因為不少醫生只用中藥內服而不懂外治法的妙處。

誠如所言。內服和外治是中醫的兩件武器,丟開外治而執著於內服,無異於自斷一臂。一個癥狀,吃藥能解決,外治也能解決,或許前者副作用大,後者副作用小,但你只會用中藥內服,怎麼辦?只能幹瞪眼。外治法的知識是中醫治療學的寶庫,因為我在臨床中每天都要使用針灸推拿治療,對其療效深有體會,實在認為這是萬萬不能荒廢的手藝,針葯結合,雙管齊下,很多時候能比單用中藥或單用針(推)取得更好的療效。

比如一些初發的瞼腺炎,患者往往眼瞼局部紅腫,我們可以在患者患側耳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再配合清熱泄火的中藥方劑內服。又比如還有一例中醫內服外治雙管齊下的病例,曾有一位眼瞼蜂窩組織炎患者,初發時內服抗生素效果不佳,來就診時右側上眼瞼紅腫破潰流膿,耳前耳後淋巴結壓痛明顯,半邊臉都腫了,後來是用八二丹藥線配合中藥內服治療好了。

朱先生教導我們要內外兼修,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此外,他和學校的另外幾位先生還一起編寫的一本《漢英對照中醫外治常見病圖解》,也是我常備案頭的一本實用臨床工具書。

有回我的一位篤信中醫的朋友,感冒初起高熱惡寒,體溫到39度上下,頭項強痛,給他用了一劑麻黃湯(麻黃12克)頓服後體溫降後又升,再進一劑仍是如此,我琢磨了下,記得恩師曾教誨:「凡能內服者,皆可外用。」便大著膽子讓他把剩下的5帖葯煎湯後,取500毫升內服,剩餘的一大鍋葯湯合著用紗布包好的藥渣一起加水泡澡,再備一大瓶糖鹽水,邊泡邊補水,我在浴室外頭陪他聊天,泡完了再進一碗熱粥,睡了一覺第二天他告訴我體溫就穩定在37.5度上下了。不過後來想想當時也是少不更事膽子大,麻黃幸好量用得不重,我朋友也是壯實的大小夥子,不然麻黃湯很容易把人泡虛脫,這個案例只能說是個參考,對身體不壯實的人是絕對禁忌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很多病情用內服解決不了的時候,不妨換個思路用外治法試試,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第一次得到百贊,謝謝諸位的捧場。

————強勢插入————

@卦師 同學問我說「」現在是在校學生,但不是中醫專業的,想自學中醫,但是感覺沒有師傅教很吃力啊,您能不能給點建議呢?」

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自學中醫第一步是相信中醫(好吧這是廢話),對中醫的療效有信心。

第二步,個人認為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學習,看看這個理論體系你能不能接受,如果能接受,就把這個體系吃透,這很重要,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及其延伸的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主要學科其實在理論上是一以貫之的,這個基礎必須打好,

舉個例子,一道開放性的辨證題,個人講個思路,貽笑大方,請多海涵。題目只給舌脈,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關脈濡,辨證大致應該是什麼?

先定性,分陰陽,題干一看,大致是屬陰的。再看苔,白膩苔多有濕,有否化熱不好說,一般尚未化熱,再看脈,脈濡一般有濕,特別提示關脈濡多為濕傷氣血,結合舌淡邊有齒痕也基本能確定傷氣,屬虛證,又提示了苔白膩,首先判斷是陰證,有濕,氣血已傷。

再定位,關脈異常一般定位在肝脾,舌象色淡邊齒,比較大的可能應該定在脾,再到題干找證據,苔白膩為有濕,外濕多實,多犯肌表關節,內濕多虛,多困肺脾,根據脈象定在脾比較合適,因此定位在脾的可能性更大。

根據現有的證據,脾病虛證,有濕,未化熱,符合陰證的判斷,因此辨證的話,脾虛濕困的可能性比較大。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用到了很多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比如臟腑、六淫、內生五邪、陰陽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診斷學知識,可以基本得出準確的答案。

第三步,踏踏實實學好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內科學。學課本就行,網上能買到,這些教材我們不說各家觀點,至少是目前的中醫界精英為我們搭建的中醫臨床學術框架,這個框架必須掌握。

第四步,自學中醫的同好們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找個好先生跟著抄方了,多跟多看多問,結合教材的內容多反思。

第五步,學習經典。比如傷寒論,內容相對較少,但有足夠的深度可挖。

第六步,在學習經典的同時,結合抄方的心得,開始慢慢嘗試「忘記」教材的內容,形成一個自己有特色的理論臨床體系。

一點拙見,拋磚引玉,望同仁同好多多探討。

————強勢結束插入————

11.多看勤查,吸取前賢的經驗

畢業論文做的是對藥方面的研究,成文後,先生有回對我說,小程你在做論文時候查了不少文獻,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許多文章里提供的花了三五年甚至十多年總結的經驗方自擬方,其實類似的組方在古代的方書里都能找到,或者在近代的醫案里有記載,所以多看書很重要啊。

誠如先生所言,許多前輩同仁循著探索醫理的道路不斷努力研究,百折不回,幾年下來有了自己的一套思路,可實際上如果早些查閱相關的工具書或經典原著,許多挫折和彎路都是可以避免的,從而可以在有生之年更接近醫道的頂峰。

就像下圍棋,同樣資質同樣起點的兩個人,一個關起門自己對弈自己打譜,另一個每天和高手下指導棋在高手指導下打譜,這水平提升速度肯定是後者快的多。

過去中醫古籍數量浩瀚如海,歷經戰亂流傳到現在的也成千上萬,其中記載的許多名方驗方歷經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傳承至今,其可靠性是經過了時間考驗的。試想在信息傳播技術落後的古代,一首方劑要從一個人的經驗變成一個地區口口相傳的有效方劑,需要多少時間和成功案例?再在後人的篩選淘汰中倖存下來,又需要多少時間和成功案例?能編入《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之類大作品的方劑,絕大部分是經歷了實戰考驗的,是有效的,結合自己研讀的經典著作,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到自己研究方向上的相關方劑,許多經典著作更是理法方葯一以貫之的作品,一個病一個證一個症,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說得清清楚楚,我們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進一步,這樣在臨床遣方用藥上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平時臨床可以用的工具書,除了自己鑽研的經典著作外,中藥大詞典和一套方劑大辭典也是需要的,可以用來看看自己的組方思路別人有沒有用過,有哪些利弊,有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揮的餘地,這對開拓臨床思路,提高臨床水平是有益的。

————強勢插入————

評論里有位同學說「看了古籍就敢試藥,好可怕。」那我就奇了怪了,西醫學做臨床人體實驗就不可怕了?哪怕他經過了動物實驗階段,那人和狗和老鼠是一個種嗎?反正我和老鼠和狗不是一個種。老鼠身上不出現的問題人就一定不會出現嗎?這你倒不怕了?許多中醫的自擬方只是他一個人的或兩三個人的經驗,他們加一起才看了多少病人?處理過多少急症重症?我不說別的,就說《溫病條辨》,說它是從屍山血海里滾過來的一本書也毫不為過吧?吃了有效就能活,沒效果就得死,歷經生死考驗的一本書,是用人命堆出來的!!!你說我不用這種古籍的方子,我難道反而該多用現在的自擬方?荒唐啊。再看看西方醫學哪次大飛躍不是靠人命砸出來的?醫生要有悲憫之心,醫學出於人道,不能直接做人體實驗,但你不能否認美德日的醫學界使用大量針對猶太人和中國人的人體實驗數據達成了醫學科學的大進步吧?所以中醫西醫都一樣,都是用生命鋪就前進的道路,但至少我們中醫的前輩沒有故意去做人體實驗虐殺別人吧?

————插入結束————

上一張朱先生的處方照片。

改日再更,再次多謝諸位同道捧場。


算算我幫師傅抄了十多年的方子 跟你差不多可以說是個醫助 近幾年才覺得臨床大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回訪。要記患者的電話 方子用手機拍下來 要記得經常電話回訪 效果顯著的方子做好標記;

2、多問。效果好的方劑要多問 臨床沒時間 業餘時間總有吧 回憶起病人狀況 可以問問老師的思路,中醫一般憑經驗,經驗形成了就形成了自認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所以也不屑多講 所以你要多問;

3、思路。通過上兩點 真要踏實一段時間 你就能慢慢的摸清老師的思路 開方的時候 你要試著去猜老師會用什麼方 加減什麼葯。如果有問題 繼續上一步循環 回訪+多問;

4、看書。這裡不要看教材 要看出處 古書 各種注 為什麼?不多說了 要想學好中醫 必須系統讀古籍;

5、思考。思考如何形成的經驗。舉個例子:張仲景用麻黃湯和你老師用麻黃湯 不一定是同樣的意思。張仲景用的麻黃湯 是《傷寒論》體系的,而你老師的麻黃湯是你老師通過學習和自身理解《傷寒論》後形成的體系。意義肯定不全相同。這也是為什麼要系統讀書的緣故,縱向讀(就是要讀每個大醫的專著),橫向讀(讀合集)。每個人對待同樣的疾病的觀點都不盡相同 但你都需要了解 因為這是他們看病的經驗和思路。再者中醫也沒有同樣的疾病!這也是中醫難學的原因。

6、臨床。多給人看病,一開始我出門診病人不多,我經常自薦,上門服務,聽說誰有不舒服 登門拜訪 開方開藥,按照上述循環,電話回訪,慢慢的積累自己的經驗 形成自己的套路。

最後我想說的:學中醫有個「好老師」(中醫臨床家)讓你幫忙抄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受益無窮。我現在雖然自己獨立臨床 但師傅出門診是一定要去抄方的。

「好老師」不是指能給你講明白的老師,講書講學只是皮毛。中醫的好老師,一定是個臨床家,臨床效果好,不會講也沒有關係,靠的是你的悟性,悟出就有所得。講的再好看病不好也沒用。

望診、脈要多看、多摸、只要你留心重點病人 記下來 照下來 不會沒有時間問的。

同行祝好!


照著《名老中醫之路》說的做到,就夠了。


我比較幸運,中醫是我的愛好而不是職業。老實說,把中醫當成職業,除非有大誓願,否則是很苦逼的一件事。

我想起吳鞠通的那句話「進與病謀,退與心謀」。我學中醫是完全自學,沒人溝通。自己看書看了10年,恍然大悟後又花了3年,現在基本上能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各種大小疾病。

在初學中醫那幾年,遇到一位坐堂醫生,前後大概有5年時間,我斷續請他看過不少病,包括自己的介紹過去的朋友。那位醫生允許我抄他的方,於是那個時候我就拿著他的方,對照著自己和朋友的病症反覆研究推測,特別是自己的病,方子吃下去有沒有效自己馬上知道。經過那5年,基本上對中醫開始有感覺。

中醫開方是一種試錯系統,必須有完整的診斷依據、方子以及用藥後的反應,才能判斷方子是否有效。因此作為醫助,有利之處是可以隨時看到方子和病例,完全可以把那些有效的病例挑出來仔細學習。當然如果病歷上描述不詳細,那也抓瞎,畢竟醫助不是徒弟,大夫不可能讓你重新再診斷一次獨立開一個方。

至於中醫學習方法,我認為「理法方葯」4個字。其中醫理在書上明明白白,方子也是明明白白,需要領悟的是治療方法,即治療思路,以及各種藥物的特點和經驗。這兩者書上是不會有的,也寫不全,一定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積累。因此在偷師學藝的過程中注意這兩點。平時也可以多通過微博進行點滴的學習,我目前也是如此。

最後,中醫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一定要親自己實踐,特別是自己病了的時候,更是一個好機會,病因何起,要怎麼辨證,要怎麼用藥,用藥之後有什麼反應,自己一清二楚。


修身

拜師

臨床

融匯

獨立

大醫


瀉藥。中醫不太懂。只知道西醫有的,中醫全要,比如說本碩博學制,國自然,博導頭銜,做手術的資格。但是中醫又有不同的門路:非醫攻博,師承博士,師承方式取得執照---。所以中醫最牛掰。你問我怎麼學習中醫,這麼牛掰的專業我怎麼敢亂說----


首先,你能問出問題來不?不能,說明你基礎還不行,老老實實看書就好了,看什麼可以問問抄方的老師。能,就問啊,基本大家都會回答的。

紮實的專業基礎加上經驗的積累。

ps:不要問書上就能查到的東西。問的時候注意技巧,這個葯幹嘛用的啊?就顯的很low,這味葯在這個方子里做什麼用的,除了xxxx還有什麼其他功效嗎?可不可以換成yyy,就顯得高大上了。


1.多讀古籍。

2.老老實實把中藥方劑學針灸學背透。

3.跟個好先生抄方。

4.多看病人,平時生病多用中醫手段。


看看古書就敢試方,為啥我覺得這麼恐怖


謝邀。

身邊倒是有幾個學中西醫的同學,純粹學中醫的還真沒了解。

中醫想來也和西醫差不多,多讀書多實踐,醫途漫漫,耐住性子,good luck!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古人誠不欺你我。


抄方?


瀉藥。我學習西醫。能分享西醫學習經驗。中醫我實在是愛莫能助。


看您自己計劃的方向,我是從學習推拿手法開始,然後針灸等


一句話:「多讀書,勤臨證」,雖然學中醫的都知道,並非容易的事,所以,把握住一切可以動手的機會,身邊的親戚朋友,可以自己主動一點,開始可以用針灸,入手快,有了效果,一來取得患者信任,二來也增加自己的信心和經驗。中醫路漫漫,需要沉心靜氣。祝好運,謝邀。


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題主邀了,而我還沒回答過問題,算是試一下吧。

-------------------

前一陣子,看了《師父》,深有感觸呀,中國的傳統文化,敗就敗在「不教真的」!學院式的中醫教學,註定你學不了什麼真東西,想當年,我在學校學習時,老師們沒有幾個是醫生,老師就是老師,醫生就是醫生,雖然學校有附屬醫院,但兼職做教師的醫生不太多,中醫就更少了。

畢業後,見識了不少所謂名中醫,對中醫真是非常失望,「中醫的前途在於療效」,名醫的療效尚如此,我等就沒提了。

後來,好多年我都沒從事中醫行業。

-------------------

幾年前,我又開始學習中醫,經方中醫,原因不過是生活賺錢什麼的,沒什麼可說的。

-------------------

等等再續吧。

-------------------

這個經方,我是自學的,有點小心得吧算是,因為我現在看病基本都用經方,療效還可以。

這個學經方,我覺得道路最重要,嗯,就是方法吧。

一、反覆讀原文,不到百十遍不行。

二、看些註解,我覺得集注好一點,現在名家的也不錯,關鍵是多看,要多參考幾家。

三、在對經方病機葯證方證有一定個人理解後,要把一個一個的問題單獨提出來作分析,比如單個癥狀,單個方證,單個葯證,單個病機等。以經解經,完善個人理解。

四、就是臨床上多用了。


推薦閱讀:

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現在的中醫好,還是古代的中醫好?
原來學西醫的你,後來為什麼對中醫產生興趣了?
如何看待某答主認為中醫「是無用的」並在回答里撕其他信中醫者的經歷?
為什麼南北方人「上火」的觀念如此不同?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