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系列戰機有什麼相對F15的優勢?

看到了很多關於蘇系機的缺點與劣勢,怎麼覺得蘇完敗f15

鷹與側衛——龍虎相爭30年


這確實是個爭論了很多年的經典問題了,從比較來說,拿這倆比確也沒錯。最初設計定位都是重型空優戰鬥機,要求大航程、依託能量的高機動性、強調中低空和亞音速的格鬥性能且兼顧高空高速截擊性能,對能量機動(加速性、爬升率、穩定盤旋能力)和瞬時機動(俯仰角變化率、偏航率、滾轉率、瞬時盤旋速度)都有很高要求(說F15不注重瞬時機動能力是片面的,只是側重點有所偏頗而已),並要求能夠裝下當年美/蘇所能提供的最先進的機載雷達和航電系統。可以說體現了美蘇當年航空產業的最高水平。

拋開這兩個系列各種繁雜的型號不談(拿新型號的蘇27或者F15去和對手的老型號比,說誰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能力、玻璃化座艙、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這樣的比較純屬耍流氓,得出的結論也必然流於主觀,科技是在不停進步的,蘇27和F15也必然是在不停升級換代的)。

要客觀地比較這兩個系列,需要從這幾個方面:1、平台設計水平,2、武器和航電系統的整合能力,3、所屬國的航空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

為什麼是這幾個方面?因為這就能夠跳出具體型號(究竟是蘇27SK、蘇27P、還是蘇35,是F15A、F15J還是F15SE)具體子系統單一性能(雷達、航電、武器、發動機這些只要平台空間足夠,所屬國工業基礎雄厚的話,有朝一日終歸能升級的,今天沒有不代表以後不會有),以發展的眼光全面看待這兩個系列。

1、平台屬性,蘇27和F15都是雙發大型空優平台上開發出的系列(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屬於大國重器(想想今天殲20的重要性),平台載體大,拓展空間廣,強調大升阻比、高推重比、低翼載,先天具備極好的機動性(兩台大推力發動機加一副大機翼、好比兩匹良種駿馬拉著台極輕的車,還不讓多裝貨,不快才怪)所不同的是,蘇27平台定型比F15晚了十年左右,可別小看了這十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這可是世界戰鬥機領域大發展的十年,升力體機身設計、翼身融合理念、超臨界機翼、前緣襟翼、電傳飛控、超視距空戰、瞬時機動等等等等,這些全新概念(今天看來當然沒什麼,當年妥妥的前沿科技)在F15誕生時,要麼還在摸索中、要麼還不成熟未有實踐應用,加上山姆大叔被傳說中的米格25嚇得不輕(這裡暫不展開敘述),急於將新一代戰鬥機投產成軍。所以開發F15平台的時候也顯得保守(那些傳說中的前沿科技也沒來得及應用,先把飛機鼓搗出來裝備了再說),機械飛控,無前緣襟翼、無翼身融合、座艙也是最原始的。這就給F15未來的升級改進帶來了不小的限制,舉個例子,在今天數字電傳飛控遍地開花的時候,即使最新版本的F15SE或F15SA,連個模擬電傳飛控都沒有,不是不想加,實在是平台已經定型,從總布線改起,傷筋動骨,極不划算。反觀蘇27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最早版本的蘇27(量產型不是原型機),電傳飛控、翼身融合、升力體機身一應具全,雖然子系統(雷達、座艙、發動機、武器)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得益於後發優勢,加上當年大名鼎鼎的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優秀氣動設計,平台優勢極為明顯。當然,不是說蘇27平台十全十美,它有兩個最大的缺陷,一是它的優點帶來的,採用扁平的升力體機身設計,發動機掛在下面,升力特性十分好,對爬升和盤旋性能極為有利,但極大地削弱了機體的結構強度,對機身的結構和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儘可能不增重的情況下補強結構,一直都是日後各型新版蘇27改進的重點,偏偏蘇聯在鈦合金和高強度複合材料方面又是瘸腿,所以蘇27系列常出現大過載機動導致空中解體的事故,機體壽命也短,飛行員做大過載機動的時候也得小心翼翼,無法發揮平台的全面優勢。第二個缺陷也很致命,蘇27採用了前緣後掠後緣小角度後掠的半後掠翼半三角翼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加上糟糕的結構布局,使得蘇27整體剛度更低,特別在跨音速(M0·8到M1·1之間)區間尤為明顯,造成著名的「跨音速陷阱」(採用類似布局的米格29也有),在跨音速區間飛行包線驟降,只能做過載不大於6G的機動,相當於二代機的水平。這個缺陷在蘇27所有改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第三個缺陷是採用寬間距發動機加升力體機身,俯仰操作特性非常好,但重心分散,滾轉性能在三代機中幾乎墊底。

2、武器和航電系統的整合能力。對於蘇27和F15這樣體積巨大且擁有兩台大推力發動機的平台而言,這方面優勢尤為巨大,較大的機體空間給裝載大功率雷達和航電系統提供了極好的條件,而大推重比和高升阻比也為機體平台提供了多種任務屬性的可能性,無論是改成空優機、或是炸彈卡車,都有先天的優勢。這方面二者不分伯仲。

3、所屬國的航空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水平。這一點決定了蘇27和F15兩個系列各子系統(武器、航電、雷達、發動機)的未來走向,擁有改進空間不代表有能力改進,戰鬥機畢竟不只是一個設計作品,也是各國工業和科技實力的體現。

平心而論,蘇27誕生於蘇聯工業水平巔峰時期,所以設計師才敢於將各種新潮理念體現在平台設計中,以蘇聯當時的科技發展速度,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代表明天解決不了,步子邁得大一點,平台設計得超前一點,這本沒錯,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蘇聯解體,俄羅斯各領域的科技發展近乎停滯,於是先天不足本打算後天大補的,結果杯具了。比如發動機,當年的美蘇航空發動機差距確實存在,但絕對沒有今天這麼巨大,今天美英的航發各種玩花,推重比10的、變循環的、三轉子的,琳琅滿目,F15依舊用F100/110是懶得換,不是沒能力,饒是如此,最新型號的F100推比和推力曲線甩AL31F幾條街毫無懸念。反觀毛子,都到T50了,還拿著三姨夫改來改去,本質上沒有太大進步。再說材料工業,當年西蒙諾夫團隊不是不清楚蘇27平台結構偏弱,但放眼未來,有朝一日材料技術進步了,採用又輕強度又高的材料,那都不是事兒,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直到蘇35,結構強度才算勉強解決,實在毛子實力不濟,人才流失,技術發展停滯,今天的俄羅斯,複合材料和鈦合金工業不知世界幾流,且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改進乏力了。再說雷達,八十年代蘇聯雷達縱然糟糕,與美帝好歹不至於有代差,今天西方各國機載AESA雷達已成新機標配,蘇35裝個PESA雷達還在各大航展招搖撞騙,實在心酸……至於計算機、數據鏈、整體防空系統,俄美差距越拉越大,已非一兩代人能追回來了。

總結:蘇27系列誕生於蘇聯航空工業和綜合國力最巔峰時期,且有後發優勢,又出自蘇霍伊團隊和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天才設計,其平台較早年保守設計的F15更優秀。但由於俄美整體工業系統和綜合國力的差距,這兩個系列的發展處於嚴重不對稱狀態,所以導致同時代的蘇27總體作戰能力弱於F15,且差距越來越大。但這不是這兩款飛機的設計完成的。

可以假設,如果蘇聯/俄羅斯有美國的工業體系,或者蘇27是美國開發的,結果會如何呢?


反正我在lockon里都是用F15吊打27的。

27瞬間指向能力好,但是推重比不高,幾個機動動作後能量補充太慢。

15推重比大,能量補充速度快。

27如果不能一開始就弄死15,妥妥被15搞掉。

而且15的導彈也比27好。


同年代的二七姬對鷹一直都沒優勢啊


好看


為什麼題主覺得蘇27完敗

很簡單

那是空軍之翼的一貫立場


單從數字來看,27>15


推薦閱讀:

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里:重心(質量中心),升力中心,推力中心。應該如何對待才能讓飛機起飛/飛行穩定?
為什麼飛機里空調開的很冷?
高速公路飛機跑道的建設技術與性能標準是怎樣的?
為什麼王助沒能在中國取得如三錢一樣的成就?
坐飛機有哪些流程?

TAG:科技 | 航空 | 戰鬥機 | 美國空軍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