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榜單,是不是日本音樂已經沒落了?只能是慶幸我經歷過平成歌姬時代~
看到今天的網易音樂的日本音樂榜單,聽了後有感~~
懷念 濱崎步,宇多田光,安室還有那一個時代的歌姬們~可能是本人上了年紀,真是無法接受一大群女孩子的集體演唱,感覺論唱功組合也比不上原來的歌姬們。那長此下去,日本音樂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原來香港的很多老歌都是翻唱的日本歌曲~。。=======================================================================
感謝大家的回答,現在已經找到2015年的配信榜,果然還是這裡的歌適合我^_^
我是2002年前後迷上日音的。作為年過三十好幾、本命椎名林檎與她哥哥椎名純平(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硬碟中爵士樂比J-POP更多的樂迷,嘗試回答題主的疑問。
是否沒落,不能隔岸觀火,需要放在日本環境來討論。
日本音樂範疇太大,傳統音樂、演歌、邦樂、還包括日本的爵士、電子、歌舞劇及龐大的ACG音樂。
既然題主說是比較平成歌姬年代,我們暫且用【J-POP】,這個1988年誕生於J-WAVE(民營電台)、直到1993年前後才被普及認可的概念,來聚焦話題。
1/
音樂消費的市場變化
先來看看題主說的O榜:
【數據一】2006-2015年間,日本O榜的CD銷量全年TOP10(Single專輯)。2006年-2010年可以說是本職歌手與傑尼斯事務所男團偶像平分秋色。
握手系(泛指48Group與46坂)自2010年登頂後,逐步屠榜。由於握手系用【握手商法】,日本CD銷售自2009年出現回暖、趨勢平穩,功不可沒。
而配信銷量,更能呈現握手系以外的音樂市場(本職歌手為主)的趨勢,自2011年開始(日本311地震),是持續下跌的。傳統音樂產業的衛道士集體起鬨:AKB48是日音的毒瘤。
偶像音樂的消費行為,是否真的嚴重打擊傳統音樂產業呢?
我承認,秋元康的握手女團,為了踏上【國民級】的台階(為了超越早安家族),調用媒體(傳統及網路渠道)資源進行轟炸,炸出了今天的局面,對傳統音樂產業的曝光率有一定影響。
但媒體以及O榜,對握手系的熱情,何嘗不是互相利用呢?
就像職業評論家去點評作品、去吐槽現象,就像八卦周刊消費明星話題,本身就是賴以為生的對象。更本質的市場變化,還在後面:
【數據三】1995年-2014年,日本演唱會的入場人數統計。自2006年開始持續上升,2014年比2006年翻了兩倍。結合【圖二】的音樂銷售趨勢,能看出什麼?
聽的人表面上減少,看的人實質上增多。
日本的音樂消費,從靜靜欣賞轉向了參與、體驗與舞動。
民眾日常在臉書、推特、Line上各自各精彩。
難得一聚的時候,總希望 「一起做點什麼」 ,尋找共性的狂熱。
在日本這個大城市娛樂配套更成熟的國度,參與現場,很容易實現。
本職歌手,自然也在切分演唱會市場的蛋糕,賺錢更快。即便O榜被技術性霸佔,日本民眾的線下娛樂空間仍有豐富的選擇權:
參加演唱會、看歌舞劇(寶塚劇團)、看舞台劇......2/
J-POP自身的變化
細心觀察近年能在日本民間大熱的音樂作品,不難發現一個趨勢,多枚栗子:
EXILE 的《Rising Sun》,組團波浪式的雙手擺動。尤其是 EXILE 的《choo choo Train》(嚴格來說這是ZOO的作品),縱列人肉風火輪,幾乎是民間聚會、企業忘年會的酒後餘興必選。比如,ゴールデンボンバー(金爆)的代表作《女々しくて》。
連小孩子們都會跳,幼兒園都有以此改編的可愛體操。就這一首,連續登上紅白歌合戰好幾屆。
金爆上台都自嘲高呼:「來年請讓我們唱其他歌吧?」民眾多麼需要這種歡樂。又比如,三代目 J Soul Brothers 大熱的《R.Y.U.S.E.I.》(流星)。一字排開、抬腿磨擦地板的固定舞步,年輕人也好,大阪婦女們也好,都能來上一段。我在回答 AKB48的《戀愛幸運曲奇》是如何成為「日本小蘋果」的? - 雲森羊的回答 的時候,表述了這個觀點:
這個曲風,喚起了日本民眾對30年前泡沫經濟時代的集體回憶。
在經濟泡沫年代,日元升值,人人買股票投資,有錢就夜夜笙歌,在夜總會、迪廳、Live House消費娛樂。在迪廳,形成了眾人共跳相同舞步的狂潮,就像大家一致看好經濟發展與投資回報永不回落。《戀愛幸運曲奇》,恰好是運用了泡沫年代自美國傳入的Disco曲風、展現著復古舞姿下的全民狂熱,成為被稱為「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年長一輩們,對經濟泡沫破裂前的集體回憶。有趣的是,適逢指原總選舉登基,這個在部分人眼中已是48G人氣頂峰的時間點,康子選用了這首隱藏著歷史回憶大殺器的旋律,成為了粉絲以外社會大眾也普遍接受的熱門曲。
過往流行音樂元素包括:
Melody 旋律 Rhythm 節奏Harmony 和聲現在,他們會為 J-POP 加上一個 Dance 舞蹈。
這才是部分作品能夠大熱的本質:舞動與娛樂。
3/
流行音樂,不過是大眾娛樂的一種方式。
或許諸君仍無法接受【數據一】中偶像團體對音樂銷售數據的「屠榜」。
我在回答 Babymetal離perfume還有多遠? - 雲森羊的回答 的時候,也借 「AKB48被稱為日音毒瘤」 的輿論觀點,表述了看法:
AKB48本不應該被歸入音樂界,雖然有賣碟(其實是在賣握手),本質上是一種 販賣偶像話題的娛樂方式。
正統音樂界在集體聲討48G偶像文化的時候,選擇性無視了音樂產業只是大眾娛樂中的一種方式。當人們(日本市場的特殊性,宅群面積大)寧可選擇去消費排山倒海的偶像話題,而降低對音樂人半年才出一張力作的期待,說明了大眾娛樂已經被信息化改造得更為碎片,消費力從專業性(以音樂欣賞為目的)轉向了泛娛樂(以話題消費為目的)。傳統音樂產業難以迅速、整體地轉型,去迎合大眾娛樂的需求轉變,顯得被動。
日本的音樂銷售狀況,反映著日本的社會、受眾的消費力:
由於經濟泡沫「失去的二十年」,大地震頻發、僱傭終身制解體、消費稅一漲再漲、晚婚與大量不婚、嚴重少子化......
種種因素,能夠戀愛結婚、按部就班過上美好生活,在日本越來越難。沒有了解過?請看NHK紀錄片經典系列《紀實72小時》(至今仍在更新)
B站視頻鏈接:字幕 紀實72小時看看鏡頭下有多少40、50歲單身或者離異的草根民眾。張學友《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有句歌詞:「在四十歲後聽歌的女人很美」。
唱得如此現實。能夠如願走上中國人眼中的「正軌人生」結婚生子的人群,背負著家庭經濟壓力,30歲後聽歌的有多少?
傳統 J-POP 創作中唱著的暗戀、甜蜜、戀愛煩惱、人生奮鬥,更偏向於能走「正軌人生」的受眾。那些被遺忘的、戀愛苦手、錯過適婚年齡、至今仍在獨身奮鬥的人群呢?
有一大群妙齡女子團體,唱著青春萌動與暗戀回憶,哪怕看不到升格藝能界的前景,仍以汗水為自己的生活打拚,為孤獨的人送上笑容......在日本,握手系的粉絲群,年齡層從10幾歲到40幾歲都大有人在。
比起中國以學生及年輕人為主的音樂消費人群,比起婚後養家糊口的「正軌人生」經濟壓力,日本偶像粉絲們的消費力不容小覷,屠榜在此。
(中國人口男女比例不也嚴重失衡、適婚男性比女性多出數千萬有著「光棍危機」嗎?)
這就是握手系歌曲銷量爆發的合理性。
日本社會的現實。4/
日本是個音樂工業成熟的國度。
諸君看著握手系銷量屠榜,覺得本職音樂人被逼到絕路,其實是片面的。
音樂作品由偶像團體來唱,還是由本職音樂人來演繹,不是評判音樂自身好壞的重要標準。
國內的音樂人提到過日本一個有趣的現象:
台上一群小姑娘唱口水歌,水平難說專業。
但給她們伴奏的樂隊,都是業內大師級人物。再去看編曲或作曲,也都是日本乃至亞洲頂級製作人。偶像音樂的背後,也是由龐大的音樂團隊、各種環節關聯企業(錄音室、攝影棚、包裝、宣傳)組成的。賣得好,除了版權持有者有利益,各層分包的關聯企業也能夠生存,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進入音樂產業,良性循環。
日本偶像與傳統音樂產業,恰恰是形成了良好的合作,讓 「以音樂為生」 擁有了更多元的生存空間。
當你放下閱歷與成見,去聽偶像團體中的音樂,是有大量精品製作的。
哪怕你吐槽她們的唱功、或者吐槽修音嚴重。反觀本國,再熱的歌唱選秀,再多的好聲音,也掩蓋不了音樂產業的匱乏。
唱將一大籮,作品有多少?作品的人群定位足夠豐富嗎?能夠唱出新生代、草根群體的心聲嗎?某位高人在評論我的 Babymetal 知乎答案時,提到了產業特性:
(日本音樂)產能過剩。
因為音樂並非一次性消費品甚至不會報廢,舊產品不斷堆積導致新產品的空間被壓縮。
好的日本音樂是歷久彌新的。新的音樂要突破過往精品,難度是越來越高。
這也客觀制約了許多新作品的銷售成績。喜歡日音多年,我接受握手系作品,也有個人習慣:
每年,扒著FNS歌謠祭、NHK歌謠祭等金曲聯唱的大型音番,也包括Music Station中歷年音樂回顧的環節,不斷擴大對日音精品的認知範圍。日音歷史悠久,有太多沒聽過的好歌被逐步發掘,一次又一次被改編重唱。
爵士也好、演歌也好、昭和歌謠也好、化作千之風也好,都不因沉睡而淹沒光芒。握手系以外、偶像音樂以外,其實還是有市場空間的。
喜歡更本質的音樂消費群體也是大量存在的。不應該被榜單的錯覺引出片面看法。來聽聽 J-POP 業界大佬們的看法:
織田哲郎小室哲哉現在,憑音樂如何去吃飯,進入了非常不明朗的時代。
我想這個狀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可是畢竟,像我也一樣,不得不做的人,還是不得不去做。或許會有很帥氣的年輕人出現,我想看到這種帥氣的力量。
小林武史我有一個自己定的方程式。
現在還是這麼說:震驚→感動→回憶在未來的10年20年後,即使音樂數量沒那麼多,也希望能出現符合那個方程式的歌曲。
秋元康音樂的使命現在應該是,
雖然視覺的要素變得非常發達,但我還是希望能單憑音樂的魅力,抓住人們的心,扣人心弦,讓人沉浸其中。作為音樂的傳遞者,我認為要更加珍惜音樂。
「一起做些什麼」 成為歌曲的使命。
J-POP是日本人選擇的音樂。好像我們一直都在說 「時代變了啊」。其實呢,最終什麼都沒有變,大家都是一樣,說這首歌不錯,或者說這首歌怎麼也喜歡不來,簡直不可思議,憑什麼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也說不清,可是還是會這樣繼續下去。我想讓人們說「日本人真是喜歡音樂啊」,就這樣的。
5/
結語:存在是合理的,尤其在日本這個娛樂更多元的國度。
用回我在回答 Babymetal離perfume還有多遠? - 雲森羊的回答 時,借娛樂口味轉變所描述的趨勢:
經濟繼續放緩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晚婚或不婚越來越多信息技術讓人的孤獨感越來越強人們更渴望通過集體狂熱來獲取存在感傳統娛樂方式的門檻過高、印象固化......
有人覺得我悲觀,我只想更理性看待世界。
變革每天都在發生,科技日新月異,產業巨頭興衰更替,生活方式身不由己。
就像現在家庭聚餐,好好地吃飯聊天,不玩手機刷個微信炸個紅包,是多麼的難得。
比吾輩餐前更熱衷曬個朋友圈的,往往還是長輩們呢?以上。
******************
****** 3月17日 補充 ******
感謝各位!才疏學淺,只是力所能及、組織素材表述觀點。
還是有認知局限的。正文是聚焦在榜單、J-POP現狀的合理性。
但也需要明白,合理性 與 健康發展,是兩個概念。握手女團的盛況,是日本偶像文化中,【可愛】文化(かわいい kawaii)對傳統娛樂業 「下克上」 的一個典型案例。
有網友在評論回應時,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
日本音樂界偶像佔比太高,英國、美國音樂界哪有這麼多偶像?藉助一些日本社會評論家的觀點,我來組織語言、表述看法。
偶像文化在英美、日本的差別在於:
英美更強調偶像在娛樂業中的才華、時尚品味與個性。
日本,以握手女團為例,則是借【可愛】文化,從追求理性與效率的成人社會中逃逸、進行柔性反抗。
長得不漂亮、才藝不佳,【可愛】就行了;
成績不理想,【努力】就可以了;女子偶像被問到喜歡什麼樣的男子,標準答案是【溫柔】【認真】,潛台詞是說【相貌】【金錢】【才華】都不重要(對平民粉絲的心理暗示)。【可愛】文化的大行其道,被日本社會評論家自省為一種沒有尊重意識的平麵價值觀。
日本偶像文化在吹捧【可愛】為王的時候,反抗的是【制度森嚴】【男尊女卑】【等級固化】的社會特質,而走向了脫離現實的個人主義的另一種極端。
英美國家由於素來張揚人人平等、忠於自我,能被接受的偶像團體,完成度都比較高。日式偶像的【可愛】特質在英美沒有用武之地,也就少有以數量堆砌的素人團。
以上。
*****************1. 榜單不能代表一切2. 您的個人喜好也不能代表一切
榜單前十,我覺得都是良曲,至少比起同期其他單曲來說,並沒有遜色。
偶像的音樂並不代表就是差的不用心的沒有質量的啊 這年代審美趨向早就就不是20年前了
歌姬時代已經過去了O榜看銷量(而且不包含配信),飯為了附屬品大批量買,賣的多又不代表真的聽的人多.....O榜現在就是個測試偶像人氣的榜單,跟日音沒半毛錢關係
一邊感嘆著偶像團體是音樂毒瘤,一邊感嘆著日本樂壇的墮落。揣著明白裝糊塗好玩么!既然都知道是毒瘤了,那在和不在有什麼區別么。而且,音樂的好壞從來都不是只看銷量的
這個回答並不是為偶像工業洗地,而是希望還原偶像音樂高銷量背後的含義。偶像音樂表面上是
音樂這一藝術形式,雖然不乏好歌金曲但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商業行為。題目中的榜單是2015單曲銷量總榜。對48G的百萬單曲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銷量不是一人一票的實名買碟,而是收集/購入特典為目的複數購買的產物。最為大眾所知的自然是作為CD特典的握手券和總選票,但實際上特典遠不止這些,生寫合照活動抽付等等在這裡也不一一羅列了。雖然這部分歌迷/偶像飯的消費力實際轉化成了銷量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購買對象並不是唱片本身而是特典,好比小浣熊年銷售千萬包但購買者都是沖著水滸卡去的一樣。雖然沒有人會追問小浣熊的面值不值這個銷量,但AKB的銷量確確實實達到了霸佔單曲銷量的結果,包括連30冠單等一長串誇張的記錄,同時也被冠上日音毒瘤的名頭,然是實際上是會選擇複數購買的消費者不是市場里其他唱片潛在消費者。
最後引用一個我很喜歡的個例分析:如何評價「EXILE PRIDE ~因為如此深愛這世界~ 」獲得2013年度第55回日本唱片大獎? - 知乎用戶的回答雖然並不是48G相關但這個回答詳盡的講解了運營方如何通過曝光宣傳將一首歌打造成百萬單曲,也就是前兩年題目榜單中的上位者。小眾solo歌手<小眾band<小眾偶像<知名solo歌手<知名band<知名偶像。單曲大概是這麼個排序。所以別看單曲榜了,單曲榜已廢。買票送特典已經不算商法了,現在有買票送握手券的,有買票送演唱會門票的,有買票送手游優惠碼的。演歌界的新生代還有路演買單曲就附送給大媽捏肩服務了。還有版本越多銷量越好的,一首單曲13個版本,每個版本送不一樣的特典,就吸引你買。這東西你說說,水分多大。所以單曲榜這個東西啊,看看就好。我現在關注專輯榜,DVD榜和iTunes榜。recochoku市場配額太少,可以做個參考吧。
1至少也加個「流行」吧。。「日本音樂」範圍不是一點大
2銷量榜只是賣多賣少,好歌多了去了,只是沒上這個榜或者沒必要上這個榜,整體水平依然很高,沒落這詞太過了。只是說明現在偶像組合賣得很好。
3這榜單里的歌也不是不堪入耳,好不好很主觀,標準完全看個人,我認為以上幾首作為流行音樂我覺得是合格的,
4本身音樂就是多元化的,不同類型不適合直接比較。歌曲本身的表達和訴求以及它的受眾都不一樣。平成歌姬有她們的好,偶像歌曲自然也有它的魅力。日本歌曲最可怕的地方不在大火的歌有多好聽,而是大量的小火的歌好聽到爆炸。
題主並不是懷念歌姬,而只是覺得愛豆Low B。自己満足しか見えない
日本真正的最優秀的歌手人氣普遍不高 ,而那個榜單能看到的只有人氣而已 ,再說濱崎步唱功在日本一大批大神面前也就不過是個一般般的程度這裡要安利一下女神KOKIA 我以前中二的時候還為她寫過一首詩海外有仙籟,澄凈且空靈。悠悠天叢雲,驚為瑤宮聲。然而她並沒有什麼人氣
你懷念的不是過去的JPOP,而只是過去的自己。
老爺爺老奶奶們還是聽著昭和歌謠集長大的呢,他們甚至對所謂的流行樂完全不感冒,題主不覺得自己和他們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嗎?這是營銷手段的勝利
oricon榜單不計算配信下載銷量,題主要聽本質日音,可以看看itunes或者recochoku榜單。
→_→還有二十幾天小光就發單曲了,哼哼……不知道能排第幾
樓上扯什麼網路的也是醉了……先搞清楚什麼是o榜好嘛……o榜特別是單曲榜從十年前開始就這樣了,具體原因說來話長,專輯榜還稍微好一點,要想聽好歌的話配信榜肯定更合適不過說實話也不要抱偏見,各大毒瘤可能現場唱功差點,歌曲大多也是流水線產品,但財力人力擺在這,基本的詞曲水平還是有保障的,單就錄音棚版本來看其實大多還是可圈可點的題主給出的今年top10至少我覺得有4到5首還是能聽的
銷量有時和質量不成正比。不過偶像組合某些歌的音樂性也是很不錯的,一些曲子整體質量甚至不輸給歌手或者band。
至於日音是不是沒落了,我覺得並沒有。流行風格在變化,銷售手段在變化,但音樂性的本質依然存在。不能說日音沒落了,畢竟它實體市場依然強大,音樂質量也確實沒得說。我想這不是沒落,是時代或言是社會的必然。銷量與質量究竟有多少的關係,其實並不確定。萌萌的女孩子總是比嚴肅的大叔賺得更多的人氣,而粉絲對她們也往往更加狂熱。相對而言,前者的感性因素更多一些。我想真正經得起考驗的音樂和音樂人也是這樣。正如莫言所說的那樣,隨著時代潮流,喜愛經典文學的人越來越少,但這個數量最後會停留在一個不會繼續萎縮的數值。真正的好音樂就是如此:默默地看著一波接一波的音樂排在她的前面,看著他們熱鬧和死寂的不斷循環,自己低著頭,繼續自己的事業。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生物股長現在衰退?
※日本人對這些年的 Oricon 單曲榜是怎麼看的?他們會覺得 AKB48 這樣的組合丟人嗎?
※如何評價片寄涼太?
※怎麼評價村上信五?
※有沒有發現聽歌久了越來越挑剔了,閾值越來越高了?
TAG:音樂 | AKB48 | 日本流行音樂J-P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