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比如美國,窮人家的孩子上名牌大學的幾率有多大?和我國比起來誰相對公平?

窮人家應該是能自己負擔學費的那種程度吧,對國外入學激勵機制不懂。


bbc有個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大概是這名字。跟拍社會各階層的孩子,每七年拍一次,從7歲拍到了他們56歲。這些孩子,到他們56歲時,當年土豪的孩子還是土豪,中產的孩子還是中產。底層的孩子,有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學習,上了大學,最後在一所大學任教,算是改變了階層。其他當初社會底層的後代,仍然從事著保安,修理工一類的職業。以上是背景,下面才是我想回答的對題主問題的看法。

在國外,我相信如果足夠聰明,足夠努力,窮人家的孩子上大學並不比中國難,肯定也有類似勤工儉學,助學貸款之類解決學費的辦法。但是國外和中國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地方,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名字很好聽,但是裡面的本質是什麼,是那些在上層的人對著底層說,素質低的,我們不帶你玩,只有你們中那些聰明的,最努力的,特別優秀的,我們才認可有跟上我們的權利。

西方世界,貴族統治平民了上千年,從來不存在通過讀書上進的通道,又素質教育了幾十上百年,老百姓在這件事上早就被忽悠瘸了,已經把「素質教育」當成政治正確,這點看看國外對中國老師去英國教學的紀錄片評論就知道。

好吧,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童年」,多好的東西啊,哪個孩子不喜歡玩呢,既然家長鼓勵孩子玩,老師也鼓勵孩子玩,那就玩唄,大家過得多快樂啊!

但是,然後呢?土豪的孩子,當時不學,我懂事了再學可以吧,買個文憑可以吧,接家長的班沒問題吧!中產的孩子,當時沒學好,再上私立學校,甚至打兩年工,懂事了30歲再讀大學也行啊,反正家裡不急著要他賺錢。但是底層的孩子錯過最適合學習的那段時間,能怎麼做,除了打工維持生計還能怎麼樣,除了最聰明,而且從小懂事的那部分,有多少人還能去上大學。

對比中國,一直是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意識,所以老師,家長會推著孩子們學習,所以會有應試教育。也許不是對所有人有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愛玩,但是有人管也會坐下來學習的孩子,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而越過了大學這個門檻的。

現在中國也在鼓吹「素質教育」,我一直是充滿惡意的看待這個詞,一直認為這個詞的出現是基於一種社會上層對底層的群體意識:「上面已經太擠了,你們就老實在下面呆著吧,別增加我後代的競爭壓力啦,小時候好好玩,多舒服,長大辛苦沒關係,我的後代會公平公正的分給你們一點殘羹的」。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7名研究生轉學事件中暴露的問題?
如何看待新聞「高校尖子生保研失敗 只因本科非211出身」?

TAG:大學 | 留學 | 升學 | 教育公平 | 個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