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愛樂樂團」其樂團運作現況是如何?為何有以國家或城市做為命名的?
謝邀,這個坑值得填上。
「愛樂樂團」曾經是一些地位非常特殊的交響樂團為自己起的響亮的名字。「地位特殊」指的是名為「愛樂」的音樂機構曾經都有很明顯的民間背景,運營模式上傾向於藝術家進行主導,這與佔據了歐洲主流的由宮廷或教會主導的音樂機構是有明顯差異的。不過隨後「愛樂」這個詞就逐漸失去了這個特點,如今「愛樂樂團」與「交響樂團」用於樂團名稱時已經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字源
「愛樂」,即Philharmonic,其字源是希臘語的φιλ?α(Philia)與?ρμον?α(armonia),前者的意思是「愛」,後者的意思是「和諧」以及隨著音樂發展引伸出來的意思「和聲」,將這兩個單片語合在一起,其含義不言而喻。"愛樂「作為一個完整單詞最早在18世紀時出現在了法語(philharmonique)和義大利語(filarmonico)中,表達的就是」熱愛音樂「的意思。最早的「愛樂協會」
1813年,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成立,標誌著第一個使用該單詞且存在至今的音樂機構出現。在皇家愛樂協會成立時,倫敦沒有常備的樂團,也沒有成系統的交響樂或室內樂演出,因此該協會以推廣高水平的器樂演奏為宗旨成立了,("to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in the most perfect manner possible, of the best and most approved instrumental music",參見該協會官方網站上對其歷史的描述 http://royalphilharmonicsociety.org.uk/index.php/rps_since_1813/rps_history/),三十位此前互相競爭的演奏家們出於對音樂的熱愛而冰釋前嫌,組建了這個由音樂家與音樂愛好者們共同管理的民間協會。在此後的兩百年里,這個協會為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和貢獻,它向歐洲最頂尖的作曲家們委約創作了大量作品,這其中就包括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門德爾松第四交響曲、德沃夏克第八交響曲、聖桑第三交響曲這些常演不衰的經典作品。可以說,皇家愛樂協會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整個音樂史。皇家愛樂協會如今依然存在,不過它不再擁有自己的樂團,已經轉型成了一個單純的音樂協會,他們組織各類與音樂相關的活動,支持青年音樂家和新作品,繼續為古典音樂的發展做貢獻。
最早的「愛樂樂團」
交響樂團這樣的組織從最早出現時就是依附於宮廷的,比如維也納宮廷歌劇院(Wiener Hofoper)的樂團。進入19世紀以來,隨著市民文化愈發繁榮,商業化的音樂演出漸成體系,越來越多由民間主導的交響樂團開始出現。1781年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的成立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大事件,它是現存最古老的民間背景的交響樂團。1842年,維也納愛樂樂團與紐約愛樂樂團成立,它們共同成為了音樂界最古老的「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833年的「藝術家之友樂團」(Künstlerverein),這支樂團的成員都是從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樂團中挑選的,這一體制也沿用至今。在維也納愛樂樂團出現之前,維也納作為歐洲的音樂之都,竟然沒有任何一支常備的、以演奏交響樂為日常工作的樂團,作曲家每次要上演自己的作品時都不得不臨時找人拼湊一支樂團,非常麻煩。因此在1842年,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首席指揮奧托·尼古萊(Otto Nikolai,他也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以及他的幾個朋友共同產生了成立一支獨立的交響樂團的想法。次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成立,它是一支獨立運作的、由全體成員通過民主表決決定重大事務的樂團,也是全世界最早這樣做的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民主並不是一句空話,在它的歷史中曾多次出現關鍵性的選舉。在1898年9月,已經在維也納愛樂樂團擔任「音樂季指揮」(Abonnementdirigent,"Subscription Conductor")長達23年之久的漢斯·里希特,與比他年輕十七歲的青年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展開了一場驚動了整個音樂界的選舉,最終馬勒贏得了這次選舉,然而其引發的爭議持續了長達一年之久,馬勒的支持者與里希特的支持者經常在開會時針鋒相對,直到里希特寫信給他們的支持者說「拒絕他們的好意」時才算作罷。樂團從1933年克萊門斯·克勞斯(Clemens Klaus)離開之後就不再設置「音樂季指揮」這一職位,儘管此後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實際上是樂團的主要指揮,直至1954年他去世為止。目前,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唯一一支不設置首席指揮或相似頭銜的頂尖交響樂團,這成為了這支樂團的標誌。
紐約愛樂樂團——現代交響樂團的鼻祖
同樣在1842年,紐約愛樂樂團在美國本土出生的指揮家、小提琴家Ureli Corelli Hill的帶領下成立,它最初的名字叫做紐約愛樂協會(Philharmonic Society of New York),正如樂團如今官方註冊的正式名稱依然叫做紐約愛樂交響協會公司(Philharmonic-Symphony Society of New York, Inc.)一樣。在遠離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的大西洋彼岸,能夠產生世界上最古老的愛樂樂團確實稱得上是一個奇蹟。其實,早在1799年,紐約就已經誕生了第一個「愛樂協會」,他們曾經在喬治·華盛頓的葬禮上演奏音樂,但這個協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現存的記載也很少,是「愛樂」一詞最早的使用記錄之一。紐約愛樂樂團在其最初的幾十年里也同樣是一個由樂團成員自行管理的機構。在1909年,樂團轉型成了公司制,成立了擔保人委員會(Guarantors Committee),正是在這個委員會的努力之下,享譽歐洲的指揮大師、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在這一年來到了紐約,成為了紐約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樂團每年的音樂季演出場次從18場增加到54場,樂手的工資大幅增加並獲樂團保證。從此開始,樂團的管理模式開始愈發正規化,越來越近似於今天交響樂團普遍的管理模式;或者說,現代交響樂團的管理模式正是從紐約愛樂樂團開始。其它的愛樂樂團
19世紀下半葉,德國指揮家本傑明·比爾瑟(Benjamin Bilse)擁有一支以他自己命名的「比爾瑟的樂隊」,彙集了當時德國最優秀的演奏家。在1882年,由於比爾瑟計劃讓這群優秀的樂手們乘坐四等車廂去華沙演出,引發了全體樂手不滿並導致樂團最終解散,54名曾經在這支樂團工作的音樂家們隨後成立了一支名叫」曾經的比爾瑟樂隊「(Frühere Bilsesche Kapell)的新樂團,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前身。這支樂團的歷史已經不需要太多介紹。
20世紀20年代,倫敦最著名的樂團是倫敦交響樂團,它們的演奏水平已經被歐洲大陸與美國的頂尖樂團們拉開甚遠。1927年,柏林愛樂樂團在威廉·富特文格勒的帶領下訪問倫敦,據說令倫敦的音樂界深感震驚。當時《泰晤士報》的首席評論人說,英國的公眾」為柏林愛樂樂團紀律性的精準演奏所震驚「。在這之後,門格爾貝格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與托斯卡尼尼的紐約愛樂樂團相繼訪問倫敦,讓倫敦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刺激,這催生了1930年的BBC交響樂團,以及1932年倫敦愛樂樂團的成立。作為世界頂尖樂團里少有的以國家名稱命名的」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894年,當時是作為布拉格國家劇院樂團的別名。1901年,捷克愛樂樂團正式開始獨立運作,此後成為了東歐地區最有名的交響樂團之一。愛樂樂團在中國
2000年,指揮家余隆領銜對中國廣播交響樂團進行改組,並將新的樂團命名為」中國愛樂樂團「。中國愛樂樂團是國內的交響樂團職業化的起點,包括音樂季制度在內的各項舉措都在最大限度上效仿著國際通行的管理模式,在過去十五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
除此之外,香港、上海、杭州、武漢、成都、西安、廈門等城市也均有以」愛樂「命名的職業交響樂團。「愛樂」在今天的含義儘管以「愛樂」命名的不少音樂機構天生就帶著自治、民主管理等標籤,這個名詞背後的特殊含義在進入20世紀以來已經幾乎不復存在,「愛樂樂團」的運營模式在大體上與其它樂團並無二致,儘管如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等依然維持著自己獨特的運營模式。雖然如此,「愛樂」作為一個曾經有著特殊含義與輝煌歷史的單詞,在音樂愛好者們的心目中將始終佔據特殊的地位,同時也將令所有以其命名的樂團感到驕傲。人在美國對美國比較了解,可能我說的對於歐洲來講不是完全對,不太清楚歐洲。歐美古典音樂普及,每個地方都有人投資在當地組建樂團,所以像美國很多城市都有當地的樂團。正因為比較普及,當地的人都比較關注當地樂團定期去當地的音樂會,對很對歐美人來講是常年保留活動。每個樂團都會開放subscription, 就是訂閱,就是一下買一年的很多場次,月團的效益看有多少人訂閱,就是多少常年聽眾。這些都是很local的,所以都以當地地名來命名,強調當地的歸屬感(樂團人員也都是當地的,所以顯得距離近,然後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的鋼琴小提琴邀請外面的嘉賓就顯得更特殊了)當然歐洲可能以投資機構命名的也不少比如Royal什麼的應該就是最開始皇室投資支持的吧。樂團指揮不只充當指揮的角色,還可能是director。演出是按season來講的比如2015-2016season,夏天大概6-9月無演出。一個season里每場次的曲目編排,和每個season的曲目編排都是director進行的。我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我是羅切斯特大學的學生,我們學校音樂學院是Eastman school of music排名世界第一的音樂學院。當地是羅切斯特愛樂樂團。我是訂閱者,一個season大概會去8,9場。觀眾老人居多吧,穿的都很得體。也有年輕人,也有不少我們音樂學院的學生。近幾年電子、流行音樂發展,年輕人去的少了,但在20年前,音樂會都是年輕人約會好去處呢。順便貼下第一張圖1922年9月我們theater剛開業時的照片,還有第二張我們的Hall全景。
其實愛樂樂團就是愛好者樂團,起的名字挺高大上,實際就是一幫票友。後來一些專業團體的演奏人員加入,再後來為了走穴賺錢更多專業國家團體加入,再後來就亂了…
推薦閱讀:
※藝術應當被創作者闡述嗎?一個好的藝術陳述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很多人瞧不起藝術生?
※國內有三影堂,新銳獎等關注青年攝影師的獎項,國外有沒有類似的機構或獎項?在哪裡能找到它們的信息呢?
※大家最喜歡哪個版本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中國有哪些藝術類協會或學會?哪些是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哪些只是類野雞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