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被低估」是中概股回歸 A 股的合理原因么?

很多公司在私有化的原因中都註明了「價值被低估」、「美國市場無法理解/接受我們的模式」、「美國沒有對應公司」等原因,這是事實么?


人傻錢多是最核心原因。

這個人傻不是真傻,而是對互聯網概念的不熟悉。


我只能說:是的!

  • 原因一:註冊制(的推進),讓那些不做假賬的中該股可以回來和習慣於做假賬的A股公平競爭;

  • 原因二:華爾街太驕傲,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體量認識不足;

  • 原因三:解除VIE結構(也即私有化)之後,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同股不同權」的合伙人制度就不再成為障礙。

當然,信不信由你。


以前是非嫡子不可繼承家業,庶子們都被逼出國門打拚。

現在能殺回來了,外邊兒混的再不濟,秒你們這幫渣渣嫡子的估值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高和低都是相對值,要看參照物,沒有事實。參考A股的對標公司,那麼一定是低估了,參考市值的傳統定義,那麼可能是合理區間。參考很多企業的真實盈利能力,可能現在美股的估值都高估了。


不這麼說,回歸之後,誰會買啊。美國歸來相當於鍍了層金,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相信在中國還是管用的,而且中國大部分人還都是跟風的。


最近一年中有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各種方式計劃回歸A股。根據知識君查詢有將近30家中概股準備或已經啟動中概股回顧計劃,其中不乏萬達、360、歡聚時代、噹噹、陌陌、人人、聚美優品等明星公司。其中數去年史玉柱的「巨人網路」借殼「世紀游輪」最為亮眼,回歸A股後估值由私有化估值不到200億人民幣最高暴漲1000億人民幣。

為什麼中概股公司紛紛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各家公司老闆的說辭大多是境外投資者不了解中國企業,給予公司估值過低。實際上這些公司回歸A股,是看中A股的高溢價,既然在國外市值200億,國內市值1000億,我為什麼不回歸?

中概股回歸的幾大原因:

1.資本套利

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對標在滬深交易的公司,市盈率中位數為57倍。而在滬深兩市上市的股票基於預估收益的市盈率中值為41倍。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中概股急於回歸是因為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要高于海外市場同類公司的估值,在A股更容易實現造富神話。中概股回歸潮引發了市場對於殼資源的爆炒,監管層出手為炒殼降溫也在情理之中。

去年以來,中概股頻現借殼上市,如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巨人網路借殼世紀游輪、盛大遊戲借殼中銀絨業、如家借殼首旅酒店、學大教育借殼銀潤投資和搜房網借殼萬里股份。相關公司消息出爐後均大漲,其中七喜控股、世紀游輪分別連續拉出7個和20個漲停板。

2.監管差異

由於境外市場相對成熟,監管比較嚴,同時輿論監督也很盛行,並且不時還會遭遇到被「做空」,這樣也就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感到難以適應。事實上,的確有些中概股,是在遭遇到海外監管機構聆訊及調查後,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決定退出海外市場回歸A股。

3.融資差異

在海外市場,雖然IPO門檻相對比較低,效率也高,但隨後要進行再融資則不太容易。不少中概股原先不符合在境內上市的條件,轉道海外後得以IPO,但要再進一步發展卻遇到了困難,即再融資障礙,使得它們在尋求企業擴張方面不得不把眼光移到境內。不過,通常來說,雖然境內市場的再融資條件是較為寬鬆的,但企業要從境外上市改到境內上市,不僅時間長,而且其中財務成本也很高,甚至可能倒在私有化途中。

微信公眾號:炒股知識


商人都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當然是哪有錢去哪了。

而官方給出的私有化原因只不過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吧。

而如果一個商人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給大眾灌一碗雞湯,就是成功的商人了,比如某教主,阿里巴巴不也退市過么。


滬深的互聯網好公司太少了。

所以稍有點能排的上號的就招熱捧,比如樂視。

打心底里是鄙視互聯網+,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太虛了。

比較傾向工業4.0,生物醫藥方向,還是有實在的突破方向和市場空間。


無論什麼原因,優質的中概股應該為中國人民共享。


不太懂資本運作 個人理解就是CBA和NBA的差別。你在CBA刷高分的球星,去NBA很可能只能做個替補板凳。你們說呢~


是的。像阿里百度這些大企業也是在國外上市被低估。但由於他們這些企業都是十分龐大,想要進行私有化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中概股私有化交易的模式、流程、關鍵點在哪裡?
為什麼已經在美上市的公司最近要實現私有化,這個私有化由 CEO 向全公司發出邀請,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一家上市公司為什麼需要私有化再在另一個交易所上市?為什麼不能在兩個交易所同時交易?
如何看待百麗鞋業被鼎暉、高瓴私有化收購,會帶來哪些影響?
如果中國的土地私有化了,會不會發生糧食安全問題?

TAG:中國概念股 | 私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