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把歐洲橫掃之後如果不打蘇聯,結局怎樣?

德國把法國打完,清掃歐洲戰場,與英國美國談判,劃海為界,保持與蘇聯的協議。然後內部經過一二十年整合歐洲本土的資源。再圖霸業,會不會另一番光景。

把英國人從墩科爾克放走已算戰略失誤了。可以此契機與英國談判。減輕西線壓力。對蘇聯的進攻可放緩。蘇聯的崛起必會引發資本主義陣營的抱團。

根據美國本身的做法,屆時美國是否會在背後支援納粹為反蘇前線也不好說吧。

給幾點思考方向吧。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才對日本宣戰,而後德國對美相互宣戰,美國才從孤立主義走出來。

美國當時雖然國力已超強,但並沒有成為世界霸主。主要還在賣軍火,發戰爭財。

蘇德矛盾存在,但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矛盾同樣存在。二戰結束後,和冷戰後德國被迅速拉攏,可見社資的矛盾才是不可協調矛盾。遠大於內部矛盾。

德國佔領大片區域並沒有進行更加有效的整合,挖掘的主要是德國的戰爭潛力,沒有把歐洲的潛力全面發掘出來。

德國科技軍事工業已經到了大規模爆發進行工程應用的前夜了。

插一句。想用一代人完成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任務確實不容易。莫大媽這樣從區域經濟到貨幣到行政的路子才是德國人駕馭整合歐洲的好方法。


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因為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斯大林格勒一戰將停止法西斯的進攻,這一戰是帶著決定性的。這種決定性,是關係於整個世界戰爭的。

----- 毛澤東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瀉藥~

德國不動手,達令同志再搞一個五年計劃,就可以把裝備和軍官配置到位。

到時候只怕是達令同志要先下手為強。

以下來自朱可夫同志的戰爭回憶錄:

1931年年中,蘇共(布)中央通過了一項《關於工農紅軍的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的決議。決議中總結了軍事幹部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優缺點。

決議中特彆強調擴大技術訓練的範圍,增大中層以上的工程技術幹部的數量,和改善軍隊中的政治教育。當時培養工農紅軍指揮幹部的體系已基本形成。

至於正規軍事學校,重點放在航空、裝甲坦克、炮兵和技術等學校。1931年同1924年相比,學員的數量(1924年有近25,000人)增加了一倍。為了擴大對職級較高人員的訓練,決定在軍事技術學院各系的基礎上建立機械化摩托化軍事學院、炮兵學院、化學兵學院、軍事電力工程學院、軍事工程學院,創立新的軍事運輸學院,並大大擴大М·В·伏龍芝軍事學院和軍政學院的招生人數。這樣一來,高等軍事院校的數量增大近一倍,而學員人數1928年為3,200人,至1932年增至16,500人。

......

1929年年中,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就制定了準備在五年內改裝工農紅軍炮兵裝備的計劃,改裝後可增大火炮威力、射距、射速和準確性,並決定建立大口徑火炮設計局。開始建立軍械工廠,以便隨後組織生產新型的、現代化的火炮和彈藥;並著手培養熟練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從1928年到1933年,軍械工廠的產量增大了5倍,生產小口徑火炮的產量增大了34倍。

......

早在三十年代,М·Н·圖哈切夫斯基就曾提出警告,我們的頭號敵人是德國,它正在加緊準備大規模戰爭,毫無疑問矛頭首先是針對蘇聯。他在後來出版的著作中,一再指出,德國正在建立一支強大的侵略軍,包括強大的空軍、空降部隊和快速部隊,主要是機械化部隊和裝甲坦克部隊。他曾指出德國顯著增長的軍事工業潛力,及其大規模生產作戰飛機和坦克的能力。

......

1938年裝備了第一批國產的傑格佳廖夫—什帕金大口徑機槍,它的戰鬥性能很好。1939年裝備了新的В·А·傑格佳廖夫重機槍。使用手槍子彈的В·А·傑格佳廖夫衝鋒槍,特別是Г·С·帕金設計的新型衝鋒槍很受部隊的歡迎。從1930—1931至1938年,步槍和騎槍的產量從17.4萬支增長至117.5萬支,機槍的產量大概從4.1萬挺增長至7.7萬挺。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從裝備輕重機槍的數量來看,從每個戰士每分鐘所發射的子彈數量來看,紅軍已超過了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

坦克的產量增長很快。第一個五年計劃生產5,000輛,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軍隊已裝備了大小坦克15,000輛。這些坦克火力強,速度快。當時在這兩種性能方面,比我們預想的敵人同類型坦克要強得多。當然,它們的機動性能較差,易受炮火損傷,它們的技術戰鬥性能還處於較低水平,常常損壞。再者它們使用汽油,因而易著火,裝甲厚度也不夠。

坦克每年的產量1930—1931年為740輛,到1938年達到2,271輛。

我們對坦克發展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對炮兵的忽視。有些軍事領導人甚至想把加農炮改為通用或半通用的火炮。聯共(布)中央注意到這種錯誤傾向,規定了加農炮和榴彈炮的正確比例。從1937年末,某些大型機器製造工廠轉為生產新式火炮,而且現有工廠的生產能力也有很大提高。1930—1931年每年生產2,000門火炮,而1938年則在12,500門以上。1937年製成了152毫米榴彈加農炮,改進了122毫米加農炮,1938年出現了122毫米榴彈炮。

......

1939年初,軍隊中火炮的數量從1934年的17,000門增長至近56,000門。

.....

我國現代化的航空工廠在1938年生產了近5,500架飛機,而在1930年只能生產860架。

......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成就大大地提高了我們海軍的技術水平和戰鬥力。1929至1937年建成了各種類型的戰鬥艦艇和輔助艦艇共500艘。1932年根據黨中央的建議,建立了太平洋艦隊,1933年建立了北方區艦隊;並加強了裏海、第聶伯河區艦隊。建造了供海洋航行的大型艦隻,大批生產К、Л、Щ、С型潛艇、魚雷艇、驅逐艦、「基洛夫」號輕巡洋艦和「恰巴耶夫」號重巡洋艦,建立了若干個海岸炮兵連,加強了海軍航空兵。1937年末,組成了造船工業人民委員部,制定了在下一個五年計劃建立大型艦隊的汁劃。

......

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和政府同意並批准了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大大增加常備軍師的數目和增強保留下來的地區師中的骨幹力量的建議。執行這個建議必然大大增加紅軍的數量。1933年紅軍為88.5萬人,到1937年末增加為150多萬人。常備軍師的數量增大到9倍,到1939年軍隊經過補充改編最後完成了向常備軍制的過渡。1938年末,邊境各軍區的步兵師幾乎全部轉為常備軍制。

........

軍隊轉為常備軍制還有其他原因。我們必須經常保持高度的戰鬥準備,地區制的軍隊不可能作到這一點。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已開始大量擴充常備軍,日益用更多的資金準備新的戰爭。日本軍事撥款在國家預算中所佔的比重1934年為43%,1938年則為70%;義大利1934年為20%,1938年則為52%;德國1934年為21%,1938年為6l%,幾乎增大兩倍。

.........

在75所軍事院校中學習的均為受過七年以上教育的青年人。共青團現在已成為空軍的贊助者,把幾千名優秀的青年送進空軍,他們被培養成優秀的飛行員、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訓練方法不斷得到改善,訓練計劃中列入了有關在戰鬥中使用新式技術兵器的理論科目和實際作業。對於培養迅速成長的新的軍種、兵種的幹部給予了特別注意,關於這個問題黨中央曾作出專門決議。高等軍事教育也有進一步發展。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已建成十三所軍事學院,一所軍事專科學校並在地方院校中設立五個軍事系。

軍隊的階級成分有了很大變化。舊的軍事專家中只有那些經過考驗忠於蘇維埃政權的人保留了下來,而新的專業幹部都來自工農,經過國內戰爭的鍛煉,或者在軍校中受過技術訓練和政治教育。到1937年,軍隊的指揮人員中工農出身的佔70%強,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佔一半以上。

......

 當我呆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時候,我沒有機會仔細研究德國與英法集團之間戰鬥行動的過程。利用這個機會,我問道:

「如何理解西方戰爭的極端消極性?下一步戰事將會如何發展?」

斯大林笑著說:

「以達拉第為首的法國政府和以張伯倫為首的英國政府不願認真對希特勒作戰。他們仍然希望慫恿希特勒同蘇聯作戰。1939年他們拒絕同我們建立反希特勒同盟,他們不想束縛住希特勒侵略蘇聯的手腳。但這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他們自己得為這種近視的政策付出代價。」

......

 在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上(1939年3月)國防人民委員、蘇聯元帥К·Е·伏羅希洛夫在其報告中指出,我們軍隊的數量與1934年相比增長了一倍,軍隊的摩托化裝備為1934年的260%。他列舉了我步兵軍火力的總數,該數字不低於德國或法國一個軍的火力。我騎兵增長50%,大大加強了騎兵中的火炮、輕重機槍和坦克(平均加強35%)。坦克的總數增長近1倍,坦克的火力增長近3倍。火炮的射程增大了,火炮的射速,特別是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火炮的射速增大了。如果說1934年全部空軍一次出動可攜帶2,OOO噸航空炸彈,而現在其攜帶量增加了208%。不僅是殲擊機,甚至轟炸機也提高了速度,每小時超過500公里。

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關於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工作的總結報告中,斯大林指出了新的帝國主義戰爭的危險性,他說,我國堅定不移地執行捍衛和平的政策,但與此同時,應極為認真地展開加強紅軍和海軍的戰備工作。實際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

在1939年8月舉行的蘇聯、英國和法國軍事代表團的會談中(當然這些會談是秘密進行的),列舉了具體數字。...... 但是,英國和法國派來會談的,坦率地說,是次要人物,而且是來試探和摸底的,並不真正關心軍事合作的成功。英國政府在對英國軍事代表團的秘密指示中,直截了當地說,英國政府「不願承擔任何明確的義務」,這些義務會「束縛英國的手腳」。該軍事代表團受命「慢慢地」進行談判,對俄國人要「留有餘地」,對於軍事協定要「力圖限於盡可能一般的表達」。

.......

1939年8月15日蘇聯、英國和法國軍事代表團會議記錄

會議於10時零7分開始,

13時20分結束

……Б·М·沙波什尼科夫(集團軍級):在前幾次軍事代表團會議上,我們聽取了法國軍隊在西部展開的計劃。根據英法軍事代表團的要求,蘇聯軍事代表團委託我談一談蘇聯武裝力量在蘇聯西部邊界展開的計劃。

為了反對對歐洲的侵略,紅軍在蘇聯歐洲部分展開的兵力有:

  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包括加農炮和榴彈炮),9,000—10,000輛坦克,5,000至5,500架作戰飛機,即轟炸機和殲擊機(輔助飛機不計算在內)。

上列軍隊數字中,不包括築壘地域內的部隊、防空部隊、海防部隊、訓練補充兵員的後備部隊及後勤部隊。

.....

我現在談一談,蘇聯軍事代表團同意的,當歐洲受到侵略時,英、法、蘇三國武裝力量共同行動的三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這是當侵略集團向英國和法國進攻時採取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所提供的武裝力量將是英國和法國直接用於對付主要侵略者德國所使用之武裝力量的70%。我解釋一下。比如,英國和法國提供90個步兵師直接對付德國,蘇聯則提供63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及相應數量的炮兵、坦克、飛機,總數近200萬人。

......

發生軍事行動的第二個方案——這是當侵略指向波蘭和羅馬尼亞……時採取的方案。

  ……只有當法國和英國已與波蘭並儘可能與立陶宛及羅馬尼亞談妥,我們的部隊可以通過維連斯基走廊,加利西亞及羅馬尼亞並在那一帶行動時,蘇聯才可能(才能實現)參戰。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所提供的武裝力量將是英國和法國直接用以對付德國的武裝力量的100%。例如,法國和英國提供90個步兵師對付德國,蘇聯則提供90個步兵師、12個騎兵師及相應的炮兵、航空兵和坦克。

第三個方案。這個方案所考慮的情況是主要侵略者利用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領土向蘇聯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和英國應立即加入對侵略者或侵略集團的戰爭。

與英國和法國有條約協定的波蘭亦應反對德國並允許我國軍隊根據英國、法國政府同波蘭政府的協定通過維連斯基走廊和加利西亞。

前面已提到,蘇聯展開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9,000至10,000輛坦克、5,000至5,500架飛機。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和英國所提供的武裝力量應是上面剛列出的蘇聯武裝力量的70%,並立即開始積極行動以反對主要侵略者。

~~~~~~~~~~請注意,精彩的來了~~~~~~~~~~~

斯大林問道:「你們的演習什麼時候開始?」

С·К·鐵木辛哥回答說:「明天早晨。」

「那好,你們進行吧。但是司令員們先不要走。誰充當『藍』方,誰充當『紅』方?」

「朱可夫大將充當『藍』方(西方),巴甫洛夫上將充當『紅』方(東方)。」

第二天一早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戰役戰略演習。作為戰略情況基礎而假設的事件是在蘇聯遭到德國進攻時西部邊界可能發生的情況。

演習由國防人民委員С·К·鐵木辛哥和總參謀長К·А·梅列茨科夫領導。同時他們又「代表」西南戰略方向。「藍」方(德軍)假設是進攻一方;「紅」方(紅軍)假設是防禦一方。

這一戰略演習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目的——檢查戰爭初期軍隊的掩護和行動計劃中的主要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合適。

感謝總參謀部,他們為演習準備的全部文件材料反映了法西斯德軍最近在歐洲的行動。

在西部戰略方向的演習包括了從東普魯士至波列西耶一線。雙方兵力:西方(「藍』方)60多個師,東方(「紅』方)50多個師。地面部隊的行動有強大空軍的支援。

對東方來說,演習中充滿了戲劇性情節。而這些情節與1941年6月22日蘇聯遭到法西斯德國進攻後所發生的一些情況在很多方面很相象。

演習結束後,國防人民委員命令Д·Г·巴甫洛夫和我進行局部講評,指出演習參加者行動中的缺點和優點。

斯大林建議總講評在克里姆林宮進行。國防人民委員部和總參謀部的領導人、各軍區司令員及參謀長均被邀請到克里姆林宮。除斯大林外,出席講評的還有政治局其他成員。

總參謀長К·А·梅列茨科夫大將報告了演習的經過。當他談到雙方力量對比的數字柑『藍」方在演習開始階段的優勢,特別是坦克和空軍的優勢時,斯大林(聽到「紅』方的失利感到氣忿)打斷他的話說:

「不要忘記,在戰爭中重要的不僅是數量上的優勢,還有指揮員和軍隊的作戰藝術。」

斯大林接著又提了幾點意見,然後問道:

「誰還想談談?」

人民委員С·К·鐵木辛哥發言。他強調了軍區司令員和參謀長在戰役戰術素養方面的提高,強調了此次高級指揮幹部會議和軍事戰略演習毫無疑問的好處。

С·К·鐵木辛哥說:「194l訓練年度,軍隊將有可能進行更有針對性、更有組織的訓練。因為到那時,軍隊應當已在新的駐地配置就緒了。」

後來Д·Г·巴甫洛夫上將發言,他從評價此次會議談起。

斯大林問道:「『紅』方部隊行動失利的原因在哪兒呢?」

Д·Г·巴甫洛夫想用一句俏皮話支吾過去,他說演習中這是常有的事。斯大林顯然很不愛聽這句俏皮話。他說:

「軍區司令員應掌握軍事學術,應善於在任何情況下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你在這次演習中沒有做到這點。誰還想發言?」

我請求發言。

我談到,這類演習對於提高高級指揮人員的戰役戰略水平是很有價值的。我建議,儘管演習組織起來很複雜,還是應當常常舉行這類演習。為了提高軍區和集團軍司令員及參謀人員的軍事素養,必須在國防人民委員和總參謀部的領導下開始演練大規模的帶通信器材的首長—司令部野外演習。」

然後,我還談到了白俄羅斯的築壘地域的構築問題:

「我認為,白俄羅斯現有的築壘地區距離邊界太近,並且它們的布局,特別是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在作戰中非常不利。敵人可以從布列斯特和蘇瓦烏基地域突擊我比亞韋斯托克軍隊的後方。同時,築壘地區的縱深很小,不可能堅持很久,因為敵人的炮火可以達到全部縱深。我認為,必須在離邊界較深遠的地方構築築壘地區。」

Д·Г·巴甫洛夫問我道:「在烏克蘭構築築壘地區的位置是否合適呢?」很顯然,我批評了他的軍區,他不滿意。

「在烏克蘭選擇構築築壘地區位置的不是我。但是我認為,在烏克蘭也應在距邊界較遠的地方構築築壘地區。」

К·Е·伏羅希洛夫對此強烈不滿,他說:「築壘地域應根據總軍事委員會批准的計劃構築,這個工作的具體領導則由副國防人民委員Б·М·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負責。」

因為引起了爭論,我中止了發言,坐了下來。


玩HOI2(3沒試過,估計也可以吧),莫里協議之後保持東線和平,不宣大鬍子,你就收拾西線吧,等到熬過了1941年6月22號,偉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就會友善(度)地通知你:

『你不宣我沒關係,我宣你哦。』


首先開門見山,如果40年底希特勒結束歐戰,而不在41年招惹蘇聯,第三帝國可能有更好的結局么?

我想有。

著名戰史專家Bevin Alexander(曾著有《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在《希特勒這樣輸掉了二戰》中提到了很多決策層面上拯救第三帝國敗局的關鍵時刻。

而著眼於蘇德戰爭前的大戰略上,在歐戰後,德國下一步進攻方向的主要選擇並不多:

1、登陸英國。

2、入侵蘇聯。

3、對,還有3,那就是走北非。

所有人都知道以第三帝國公海艦隊的實力登陸英國簡直天方夜譚(雷德爾:怪我咯~),而希特勒的無限種族狂熱與「為雅利安人爭取生存空間」的執念完全蒙蔽了理性的戰略判斷。而雷德爾元帥指出,理性的選擇就在於北非。

1940年歐戰結束,英國只剩下1個裝甲師駐防埃及及蘇伊士運河,而德國有至少20個裝甲師可供隨時調遣。想必德軍如果此時出戰埃及,定會橫掃英軍。由此,在切斷蘇伊士運河後,英國皇家海軍便不能在地中海如履平地,甚至可能將其放棄,從而使其成為第三帝國的內湖。

而皇家海軍的艱難處境將直接影響法屬北非的命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及突尼西亞均可能成為德國的板上肉。有效控制北非後,德國的海空軍甚至可以對南大西洋實現有效控制。

在英國的勢力從地中海削弱(甚至撤出)後,孤立的南斯拉夫和希臘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投降。這樣德國在付出極小代價後便能實現對南歐的控制。

一旦蘇伊士運河落入德國之手,德國便可以此為跳板進入阿拉伯世界。德國戰車最重要的資源——石油便有了相對穩定的來源於保障。德國可以選擇威脅蘇聯的高加索區(蘇聯可能因此小心維護其與第三帝國的和平狀態),而如果再次向東,第三帝國便可能威脅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如果德日之間有效溝通,在印度洋的會師並不是不可能。

沒有蘇聯的泥潭,美國是否會直接參戰並不好說,而如果蘇聯率先挑起戰爭,德國甚至可以利用英美對蘇聯的仇視而離間兩方,至少,正義與非正義的天平不再完全導向蘇聯。自此,我們的歷史書將完全重新改寫。

幸好雷德爾元帥的方案被希特勒狂熱的種族思想和對蘇聯領土的貪慾泯滅,而布勞希奇、哈爾德等人也因為「缺乏海洋觀念」而沒有支持。

=========================================================

有人提到了進軍北非的後勤補給問題。

話說隆美爾的補給問題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馬爾他島的英軍襲擾。而如果要貫徹北非戰略,奪占馬爾他勢在必行。41年春天OKW就奪取克里特還是馬爾他產生過爭論,而最後,OKW得出了錯誤的結果。

但如果將介入北非提前到40年,那剛被重創的英軍即使在據有馬爾他的情況下也很可能無法阻擋德軍前進的腳步,更別提貫徹北非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把馬爾他這個釘子拔掉。德國空降兵連克里特這種英軍重點防禦的大島都拿得下,何況小小馬爾他?

=========================================================

還有人提到了蘇聯主動入侵德國的問題。

從芬蘭戰役可以看出,至少在41年蘇軍的進攻能力很成問題,這麼早就主動入侵德國很可能被各種包餃子。

而如果蘇聯選擇等待,那眼見德國威脅高加索的情況下斯大林更會慎重考慮與德國開戰。在不佔領"保家衛國「的道德制高點的情況下,蘇軍的高壓與不高的士氣無法令其在侵略戰爭中承受巨大損失。甚至可能重演沙皇俄國的悲劇。所以我認為蘇德之間誰先動手都會導致自己的毀滅。

總而言之,41年,侵德就是送。46年?希特勒更會求著斯大林開戰。


不打自己就崩潰了。哪怕是蘇聯不主動進攻。

簡單說,如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那政治是誰的延續呢?是經濟。一切政治問題背後都是經濟利益衝突的問題。納粹經過民選上台後,恐懼於民眾民主的威力(終結魏瑪德國),希特勒的國內政策就是用福利收買人民,1933年財政赤字為24億馬克,到了1938年財政赤字上升到105億(1938年德國財政收入是177億馬克),不通過戰爭掠奪簡直揭不開鍋了。所以不存在打不打的問題,只存在打誰的問題;不存在打完怎麼統治的問題,只存在打完怎麼掠奪的問題;不存在什麼時候崩潰的問題,只存在崩在誰手裡(是內是外)的問題。

這就是納粹的實質,出生起就是一個靠對外掠奪吊命的邪惡政權。


法西斯政權就是進攻的政權,一旦停止進攻就會自行崩潰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是整軍完成的毛子先動的手……」

—— 前德國國防軍退役下士瘋·大肘子·漢斯《Earth-???位面戰爭史》


德國把歐洲橫掃之後如果不打蘇聯,結局怎樣?

答:德國一戰時期,為什麼投降?因為德國向俄羅斯巴庫地區移動的軍事行動失敗。

軍方認為打下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投降。

德國二戰為什麼會輸?還是因為沒有石油,而進攻的路上消耗了更多的石油,伴隨著進攻的順利推進,德國的石油補給遇到了邊際效應,而美國認為德國已經完成了消耗英國、蘇聯的目的,所以才開始大規模的轟炸德國的煤制油項目,徹底阻斷了德國進行戰爭的可能。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全力佔領蘇聯的巴庫地區,然後再去進攻莫斯科,而德國的將軍則認為應該一鼓作氣佔領莫斯科,然後戰爭結束。伴隨著戰爭的順利推進,德國的將軍們又分兵去打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希特勒說:我們的將軍,根本不懂戰略。

有很多人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希特勒、斯大林兩個人慪氣,我只能說人的智商還是有差異的,低就低了,就不要出來秀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相當於一戰後期德國向巴庫推進的軍事行動,只有控制了石油,德國才不會失敗。


不管希特勒有沒有統治歐洲大陸,只要他沒對斯大林動手,接下來都是紅色警戒。

紅色警戒1劇情:1950年,愛因斯坦博士發明了時間機器,回到了1933年,並殺死了千古罪人希特勒。起初愛因斯坦認為這樣做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換來世界和平。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沒有消失:而且打到了1950年:斯大林取代了希特勒,蘇聯向世界進攻。為了世界和平,美國、英國組成盟軍對蘇宣戰。

  盟軍結局

  經過一系列的戰鬥,包括使用愛因斯坦研製出的超時空傳送儀等尖端科技,盟軍最後攻克莫斯科,炸平了克里姆林宮。一群盟軍士兵在瓦礫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斯大林,在凱恩裝扮的盟軍高級軍官欺瞞下屬,令其離開,稍後斯大林被凱恩當場滅口殺死,使得沒有人知道凱恩的來歷和去向,接續的劇情是《紅色警戒2》。

  蘇聯結局

  斯大林統一了全歐洲,但在最後,凱恩謀殺了斯大林與其秘書,凱恩隨後失蹤,將全世界拖入綿延無禁的冷戰時期。(之後CC正傳)


你對當時的德國、蘇聯、英國的國家屬性太不了解了

對於第三帝國,沒有足夠的石油早晚是死。不往中東走肯定不行。

蘇聯經歷了一戰損失了大量的領土,這是要必須拿回來的。得保證出海口的安全。否則會被封鎖死。

英國雖然是個老流氓,喜歡打群架,但是也是一根筋,從頭到尾發動德國周圍的國家來同德國干,從北歐到西歐,從南歐到東歐,外交能力真不是吹的,蘇聯會禁得住誘惑嗎?


正好相反,德國(包括日本)真正的錯誤是和資本主義世界站在了對立面上。

本來英法放任德國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讓德國充當反共先鋒啊。

(日本也是,一定程度上也有在亞洲牽制蘇聯的考慮)

結果二戰真開始了,日本德國根本不按劇本打。

德國野心很大,認為能迅速幹掉英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日本呢,諾門坎碰了壁,直接放棄北上了。

另外其它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就算希特勒不對蘇聯動手,蘇聯也早晚對希特勒動手,而越拖下去對德國越不利。

軸心國本來就是因為資本主義世界對蘇聯的警惕才有機會誕生,結果倒是自己和資本主義世界打起來了。既和共產主義陣營又和資本主義陣營為敵,那真是誰也救不了他們。

不過,如果日德幹掉了蘇聯,瓜分完蘇聯之後掉頭回來解決資本主義世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點了獨裁的意識形態,開了小宇宙還不趕緊推平了對面,等對面點了秩序的工廠和礦井都建起來,鎚子唰唰唰的往上飆,還拿什麼擋。


法西斯德國上下幾乎人人有罪,希特勒被選上來不算是民眾一時障目,因為他確實給德國民眾帶來了好處。屠殺猶太人也不簡單因為種族歧視,納粹高層也有猶太人,屠殺只是手段,目的是掠奪。沒有從其他民族掠奪來資金,德國人怎麼可能過得舒服,享受待遇?像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及時停止?有些事一旦開始就身不由己,無法停止了。就像總有人問,日本如果不打美國中國還能贏么?答案不是中國勝負,而是這個問題就像自然數除以0一樣毫無意義。日本從全面侵華開始就因為自己的戰術優勢把自己推向了戰略劣勢。一個賭徒,一旦上了賊船就很難抽身了。


實在想不出打完法國德國給出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讓英國同意劃江而治,你都清掃完歐洲戰場了,然後告訴大家都不要打了,讓我先歇一會休息完了再揍你們,英國蘇聯真要信了,那也是活該被滅


實際上 也不完全

納粹德國主要是死在科技爆發的前夜。

二戰之後有幾種技術改變了以後的戰爭

1噴氣式飛機

2導彈和制導炸彈(以及其他的無線電指令類彈藥)

3雷達

4核武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不過最主要的就是這些。

這幾種 噴氣式飛機是英國和德國都最早試飛的,但是只有德國將噴氣式飛機投入實戰,導彈武器基本上都是德國開發的,比如最早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空空導彈,地空導彈,空射反艦導彈,空射反坦克導彈等等。 雷達是英國人開發的,原子彈是美國開發的。

如果德國統一了歐洲大陸,搶先完成實用化的噴氣式發動機,製造出可以覆蓋英國全境的噴氣式轟炸機,製造出可以作為航空炸彈的原子彈,建立起雷達網,試飛新的噴氣式戰鬥機和地空導彈。蘇聯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根本打不了德國了,如果德國之後又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武器的實現,就可以同時實現對美國和蘇聯的核威懾,那麼納粹德國只能是從內部崩潰了,當然我認為很有可能。


等蘇聯完成軍事、工業建設,會打著解放歐洲的旗號主動進攻德國,德國將很難抵抗。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回答這個問題,如今剛轉戰知乎就看見了,希望拋磚引玉吧。

首先明確一點,戰爭的結果取決於國力,任何戲劇化的結果,都是國力的體現。比如,法國之所以秒跪,是因為德國在吞併了波蘭、奧地利、捷克後國力已經遠超法國所造成的,就演算法國換了防守策略,但結果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那麼我們看看,所謂「吞併了整個歐洲」之後的德國擁有些什麼,國力如何。

1.冠絕全球的軍事科技,在除了水面艦艇和大型飛機以外,其他任何領域都是領先者。

2.全歐洲的工業能力,當然勞工本身的不可靠性、納粹體制的腐敗以及自身毀滅性並不能讓這些工業能力充分發揮在軍用上,這點存疑。

3.全球最強的但數量有限的軍隊。可以看見,德國在巔峰時期的軍隊數量不超過一千萬人,遠遠比不了蘇聯的極限,但德軍素質不必贅述。

4.少量盟友的幫助,日本可以起到一定的牽製作用,但我認為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存在反倒制約了德國戰力。

不過,德國最大的劣勢就是:資源。

二戰德國最麻煩的問題就是戰略資源緊缺,其中以石油、橡膠為首,穩定的石油供給只有羅馬尼亞油田——這影響了德軍正常的決策。1942年初德國就感到燃料不足,於是想要打高加索,偏離了主要戰略方向。1944年後,羅馬尼亞被佔領,德國更是生產了一大堆坦克和突擊炮但根本無法開動。

所以資源是德國最大的瓶頸,是德國國力最矮的一塊木板。

你問我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有。

答案就在北非。

德國這樣的國家,在一開始打下歐洲會比較順利,因為歐洲一盤散沙,容易利用其中的矛盾。但是和美蘇這樣的洲際大國打仗,還是總體戰的路子,也就是拼消耗,德國工業雖強,但是這台戰爭機器需要足夠的資源才能開動。

各位且看我的腦洞:如果我是元首。

1.大量投資原子彈項目,德國擁有最多當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2.利用空軍和海軍對英國保持壓力,其目的是儘可能多的讓英國把注意力放在保衛本土上,儘可能多的減少英國北非軍團。

3.派最精銳的陸軍在東線盯著毛子,毛子的軍備計劃實現大約需要四五年,因此有足夠時間來完成。

4.派二流部隊和機動兵力去佔領北非,並儘可能快的穩定石油生產,儘可能把土耳其拉入軸心國陣營,這樣打擊蘇聯又多了一個方向。

等到這些都完成之後,德國實際上也不怕和蘇聯拼消耗,而蘇聯的軍備計劃尚未完全完成。

等到原子彈誕生了,那德國實際上就立於不敗之地,也不會有美蘇爭霸了,估計就是美蘇聯手了。


借鋼鐵雄心回答一下(p社的遊戲還是很講究歷史的)

德國在鋼3裡面把幾個小國收拾後,越早打蘇聯越好,一是蘇聯不一定有時間去打波羅的海3國,二是蘇聯前期的科技和裝備奇差,

借著閃電戰buff德國有很大遊戲,在打聯機的時候,蘇聯玩家一般都是用空間換時間,拖到自己的裝備換代科技換代和冬天buff出現,就可以和德國打了,當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轉化為一個完全的戰爭機器時,德國就可以笑著打出gg了,

先打都不一定能贏,何況放養


鍵盤政治局和鍵盤軍事家的核心問題是沒有過真正的管理經驗,尤其是對成年人團隊的管理經驗。

每一個人都在算著自己的小九九,對比著自己和團隊其他成員的付出以及收入的差距、對比著自己和團隊外的差距。當你說的和做的跟他們想要的差不多時,你是英明的領導,當你做的和他們想的不一樣時,你就是傻逼領導。

尤其是動蕩時期,看似一言九鼎的領袖也會一招不慎死無葬身之地。因為和你本領差不了多少的大佬級助手身體還很健康。

所以歷史上很多看起來傻逼到肝腸寸斷的決策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都是多方勢力平衡的產物。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以前讀二戰史的時候就這麼設想過。

按照提問者的思路,希特勒和英國媾和,全力整合歐洲,那麼他有許多內部矛盾解決不了。

要保證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其他國家的人民肯定是受奴役的對象,反抗和鎮壓必然是核心任務。時間越長,內部越不穩。內部矛盾通過對外戰爭來化解是通常做法,蘇聯就是最好的作戰對象。


推薦閱讀:

冷戰時柏林牆只分割了柏林這一個城市,為什麼人們不從其他地區穿越過境呢?
第一次和男友冷戰?
柏林牆有多牛逼?
80年代中後期的蘇聯在軍事實力上,還能匹敵美國么?

TAG:歐洲歷史 | 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