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聽貝多芬百聽不厭,而聽觸手猴多聽幾遍就膩了?

最喜歡的是貝多芬的月光曲,最近聽了觸手猴的一些曲子,初聽不錯,聽多了卻會有千篇一律之感,感覺很錯亂啊,不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當初在v家圈引起轟動的「炸廁所」式的音樂的kemu如今已經很少有人談論他了,而doriko那麼早以前的那堆歌現在卻還是人氣旺盛吶?

為什麼當初以夜店風格取得u站15億點擊的江南xx現在已經幾乎沒人聽了,而十多年前流行的克萊德曼系列目前還在吸引無數國人往鋼琴這個深坑跳嘞?

很簡單,這就是是因為他們對聽眾的定位不同。前者是為了讓人歇斯底里的宣洩,而後者是為了讓人審美。

讓人宣洩的曲子肯定能讓人---特別是那些想要宣洩的人一時爽快,從而「瞬間」喜歡上這首曲子。但宣洩完畢以後吶?

宣洩本身就是一種極度耗費體力的活動,因此當人們宣洩完後,自然而然的會想休息自己。這時在聽這些歌就會給人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從而心裡開始莫名的煩躁,就是所謂的「聽厭了」。

而反觀後者,所謂讓人放鬆,並不只是讓人在累的時候想睡覺。哪怕你現在精神抖擻,靜下心來慢慢聽也能讓你覺得現在是在審美,在享受。從而越聽越喜歡這些音樂。

貝多芬的音樂雖然被我某個老師評價為「要有把琴拆了的覺悟才能彈好的音樂」。但毫無疑問,它足夠有深度,嚴謹的足夠像德國人寫的,所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另類的審美。反觀觸手猴,他的曲子編曲單調,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達到曲子本身帶感的效果而編的左手(但個人我非常反對他這麼做是「為了炒作自己」的觀點),自然是為了讓人們認為這樣比起別人的有一種「驚艷」的感覺而來的。聽多了心靜不下來,自然也就聽厭了。


打個比方,古典音樂的屬於未分化的幹細胞,可能的解釋,理解角度比較多,內容豐富。

流行音樂則分化程度較高,多表達某種特定情緒或感受,風格較確定,個性獨特,旋律突出,一下子就記住了,也膩得快吧。

從技術角度理解,看看譜子可以看出他們的差別。


觸手猴編曲方面還不夠多元化。他的鋼琴譜經常性是左手十度跳躍(快曲尤甚,幾乎全篇都是),內容不夠豐富,這也是「鬼畜左手」的由來。這種方式有時候挺好的,例如最終鬼畜妹和千本櫻,有時候則顯得局限性太大了,聽多了會膩也屬正常。


你的個人喜好問題。


推薦閱讀:

編曲如何編好鼓,以及和聲內部節奏?
Logic Pro 和 Ableton Live 這兩個音頻宿主的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有沒有沒辦法或者很難配和聲的一段旋律?如果有,通常用其他什麼手段豐富聲部和編曲?
怎麼把和弦主音化?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和現在通用的十二平均律的區別在哪??

TAG:音樂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