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去打蘇聯而是集中力量打英國,二戰會怎樣?

看過大雷雨計劃,但覺得不那麼相信。。。


沒有如果,海獅計劃之所以無法實現,牽涉到太多的問題和因素,而這些問題和因素會對德國進攻英國之前的歷史進程產生非常多的影響。

簡單來說,海獅計劃本身並不是法國戰役之後的希特勒或者德國努力一下就能達成的。事實上,無論是陸海空三軍的準備、航渡用船隻的配置和集結、兩棲作戰模式的探討,這些都不是能夠在短短几個月里就能憑空變出來的。要實現這些條件,必然會牽涉到1936年甚至更加久遠的德軍軍備建設計劃。在投入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德軍要滿足這些條件,就必然會在其他方面有所削弱,這麼一來,從1936年到1939年德國的一系列擴張,包括法國戰役在內的進程和結果都會受到影響。而如果不能速勝法國,那麼德軍根本就不具備進攻英倫三島的必要條件!

即便退一步來看,德國確實在有限的幾個月內實現了執行海獅的條件,並且能在潮汐條件變差前發動對英的兩棲入侵作戰,但結果呢?

首先,英國人不會坐視德軍的入侵,此時RAF和HMS都實力俱在,德國空軍要爭奪海峽的制空權勝算大概也就6、7成而已;至於海上,德國海軍面對強大數倍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別說勝算,就連如何阻止英國軍艦突入海峽登陸場都尚且很令人擔憂。何況英國在情況危急時,還可以從直布羅陀以及亞歷山大抽調H艦隊以及地中海艦隊回援,畢竟對英國來說,本土的重要性遠高于海外殖民地。要直接挑戰當時並列世界第一的英國皇家艦隊,這已經不是勇氣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當然有人會認為,英國陸軍剛剛在敦刻爾克狼狽地逃回去,甚至大量重裝備都被丟棄了,德軍只要登陸就基本贏定了……但一則英國陸軍當時已經派往歐洲大陸的聯軍並不多,相當一部分剛完成動員的部隊還來不及派遣出去;再則德國當時的兩棲運送兵力能力極其有限,頭24小時只能運送不多於1個師的兵力登陸,後續的要72小時後。挪威戰役時已經充分暴露了德軍當時的兩棲作戰有多麼得不靠譜,如果不是搶先一步趕在英法軍隊抵達前,而且挪威本身的防禦力量嚴重不足,德軍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而英國當時已經在全力戒備德軍的入侵,因此突然襲擊基本已經是不可能的事,這將大大增加德軍入侵的難度。

這問題其實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如果」,作為後人看來固然是一清二楚,但即便在當時,德國陸軍跟海軍都互相推卸遲遲不肯動手準備,就是因為他們都很清楚海獅計劃是多麼得不靠譜!也就戈林為了邀功才會拍胸脯承諾讓空軍先上的,陸軍跟海軍當然很樂意看見有人主動出來跳火坑啦!


希特勒不是應該放棄攻擊蘇聯,全力對付英國。而是既應該放棄攻擊蘇聯,也應該放棄登陸英國。

海獅計劃簡直是二戰最扯的計劃,沒有海軍的登陸成功的幾率不是1%,而是0%。

登陸英國本土是不現實的。避免與蘇聯作戰就更加不現實。蘇德必有一戰,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有蘇攻還是德攻的問題。野史盛傳的是蘇聯全面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只比「巴巴羅薩」晚一個月。然而是搶先攻擊蘇聯,佔據突然襲擊的優勢,趁蘇聯部隊呈攻擊梯隊包幾個大餃子好;還是等蘇聯先攻,佔據戰爭理由和內線作戰的優勢,把蘇聯逼上絕路好,希特勒沒有想好。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俾斯麥之後70年,以這句話為標準,德意志兩代帝國,沒有一個領導人是合格的。希特勒如果選擇內線作戰,戰爭目的將是逼和蘇聯。可他選擇了突然襲擊,這樣的戰術背後的戰爭目的則只能是一舉滅亡蘇聯。

等蘇先攻也是有很大危險性的選擇,很有可能即使是蘇聯先攻,德國仍然佔據不到道義的優勢,美國仍然會加入戰爭,甚至有可能在東線就一舉被蘇軍打敗。

但即使如此,等蘇先攻這個計劃的路線也是對的,即使失敗,只是一半一半的可能。但是閃擊蘇聯卻是十死一生。一時的勝利對最終的結果並沒有質的影響,一是閃擊戰根本不可能用到戰略縱深這麼大的國家身上,而是脫離的內線作戰的優勢,德軍直接被耗死了。戰爭目的本來就是錯的,且不說滅亡蘇聯難如登天,滅亡蘇聯德國能得到什麼好處,難道收了那一片爛地么?逼和蘇聯才是正道。

開個上帝視角,以到今天事後諸葛的視角來看。蘇聯大雷雨打到波蘭,以當時大清洗後的戰鬥力,又失去了保家衛國的正當性洗腦,戰五渣只會被全殲。小鬍子應該佔據法國,跟英國拖著,陸軍放在西里西亞。坐等大雷雨,用內線作戰的優勢把大鬍子打垮、逼和。北非可以打著,攫取北非法屬殖民地和埃及。(拿埃及並不是為了利益,而是把住蘇伊士,大英帝國通往印度的命脈。扼住英的咽喉,不怕它不和談。)打垮蘇聯後再跟英國拖和。

俾斯麥之後的德意志,是暴走的德意志;俾斯麥之後的德國領導人,既不明白「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不知道「克制」這大國要發展所需要的第一美德為何物(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

往早了說,打垮法國後,佔據法國北部意義何在?要把巴黎納入帝國領土?且不說這根本不可能。即使成功了,如果帝國膨脹到這種地步,英國再無與德締和的可能。

他小鬍子的能力再漲一萬倍、日耳曼人團結理論感召力再強一億倍,德意志的領土也不可能在原第二帝國+奧地利+波西米亞+低地以外再增加一寸。

二戰最完美的走向就是第二次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里:

為何俾斯麥在普丹戰爭後,沒有一舉吞併荷爾施泰因-石勒蘇益格,而是主動要求與奧地利共管?

為何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後,沒有向奧地利要求割讓一寸領土,連賠款都微乎其微?

為何俾斯麥在普法戰爭後,除了收復神羅時期丟失的德語地區阿爾薩斯-洛林,再沒有要求更多土地?(實際上,普法戰爭和議里最有爭議、最後帶來危害最大的條款就是割走了阿爾薩斯-洛林,從此法德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因為普丹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引導、煽動整個德意志地區的民族主義,而不是佔領領土。把奧地利拉進來也是為了下一步引起普奧戰爭埋伏筆。

因為普奧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而不是吞併奧地利。戰後條款優待奧地利的原因是為以後的結盟和保證奧地利在普法戰爭中的中立創造條件。

因為普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把南德小國拉進聯邦,而不是佔地。不割法語地區因為割了也毫無意義,吞下口也消化不了。

三場王朝戰爭就是這樣環環相扣,不佔任何一點計劃外的小便宜,不被任何眼前的小利益所誘惑。「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德國統一從一開始就被設置為唯一的目的,高於其他的一切細枝末節。

走一步想三步,俾斯麥可以當之無愧古往今來第一檔的戰略家,就憑王朝戰爭中的表現,即使明天就有人奇蹟般的統一了地球,也沒有任何一個天才可以在戰略能力上甩開他。

第二帝國統一後,俾斯麥馬上宣布「德意志帝國是滿足的帝國」(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直到俾斯麥下台前,德國的所有努力可以歸為三點——1、停止擴張,消化統一果實。2、平衡與所有大國的友好關係,孤立法國,防止反德同盟。3、阻止所有大國間衝突往過激方向發展,保持德國的超然地位。俾斯麥的每一個舉動,外交發言的每一個字母,都透露著「克制」兩個字,都貫徹著「悶聲發大財」的精神。

事實上,從幾十年前,一開始就選擇「小德意志」方案而不是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方案,俾斯麥的剋制智慧就已經展現無疑了。俾斯麥的「鐵與血」,是鐵的冷靜和血的勢無常形。而瘋子威廉和狂人希特勒的「鐵與血」,則是鐵的僵硬和血的無腦沸騰。俾斯麥之後的德意志,從一隻狡詐隱忍、擇人而噬的雪狼,變成了一頭橫衝直撞,見誰咬誰的瘋狗。

看起來,比起俾斯麥,希特勒似乎鬧出了更大的新聞,成了拿破崙之後第二個"差點"統一歐洲的狂人。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個「差點」里到底差了多少個千里萬里。和俾斯麥一比,元首也只不過是皇帝以後另一個過把癮就死的蠢貨罷了。

如果希特勒在取得了蘇台德的偉大外交勝利後停手,他將是第二個俾斯麥,是再造德意志,挽危救亡的千古第一偉人。甚至如果能在華沙之後設法停手,他也是一個稍顯魯莽的俾斯麥。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如果問希特勒從哪裡開始敗的,那既不會是諾曼底,也不是斯大林格勒,同樣不是珍珠港,更不是在阿拉曼。而是在巴黎,也許更早,在華沙。從德意志的戰車脫離了理性的韁繩,忘了對戰爭目的進行考量那一刻起。脫韁的猛獸看起來更加高歌猛進,但它其實只是開始了一場面向地獄的狂奔


不打蘇聯就只能拖延,於是英德都不可能打敗對方。

互相轟炸一段時間後和解。依據既成事實原則,德國還是在歐陸佔便宜的。

斯大林應該沒有進軍德國的可能性。


這得有些前期條件:

1) 德國完成工業及軍工業整合,全面實現了兵器模塊化,要造很多運輸機,目標是維持日運10萬兵及重裝備的投放能力

2) 德國發展了強大的後勤力量,鐵路的鋪設及補給與前線部隊推進同速

3) 德國整合了所有科研力量,同時推後了種族政策,並全力投入空軍科研,包括傘降裝甲部隊的技術

4) 要塞化全德國及佔領區,而不僅是東線。這同樣要求強大的工兵力量。

5) 訓練盡量多的空軍。

接下來:

1) 敦刻爾克時裝甲兵就不必因為要等補給等支援,可以一口氣在炮火飛機支援下逼向英軍。這也是德空軍炸英海軍的好時機。這裡要求每波千架的噴氣式戰鬥機與同量轟炸機。

2) 摧毀英雷達。

3) 空降英國。

打倒英國後,就去拿中東的石油。

蘇聯若先攻,士氣會低點,也不會第一時間得到美國支援。德國也許會之形成均勢反覆拉鋸。接下來就看德美誰先爆出核彈了。


事後諸葛亮:英國蘇聯他都不應該打,而是應該停下來,用一代人時間努力消化已經取得的極大的戰果(大半個歐洲啊,從大西洋直到華沙,囊括了全部的西歐中歐精華部分,南歐也是他的小弟們在掌管)。等新的一代講德語的法國人長大,他就是新歐洲之父了。對付英國蘇聯的任務應該交給兒子輩,對付美國的任務應該交給孫子輩。

後來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屬於被初期太大太快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步子太大扯著了蛋。

PS:蘇聯在1941年就進攻德國是不可能的。當時蘇聯紅軍雖然也在努力備戰,但還完全沒有準備好,所以才會在巴巴羅薩的閃擊之下損失如此慘重。


43年被俄國人爆菊花.

大雷雨計劃並不合理,41-42年蘇聯軍隊還沒有從大清洗以後的混亂里恢復過來,不可能對德國主動攻擊.但是如果德國人陷在英吉利海峽,斯大林還是很樂意在重整軍隊以後爆小鬍子菊花的.順便可能還會打下滿洲國.


分兩部分回答這個問題

……………………………………………………………………

第一部分順著題主思路,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那麼蘇德戰爭會推後一個月左右,由蘇聯主動發起(蘇聯一直在準備進攻德國,只是發起時間比德國晚了一個月,蘇德邊境蘇聯大軍是攻勢部署而沒有很好地建立防線,所以德國的閃擊戰中蘇聯才會損失慘重),主戰場由俄羅斯和烏克蘭變為在波蘭拉鋸,甚至會打到德國本土,蘇德力量此消彼長,二戰可能會更早結束。

……………………………………………………………………

第二部分就要跳出這個思路,某種意義上說,納粹德國當時所做的已經是最優選擇了,但德國坑爹的地緣政治形態決定了希特勒不能做更多,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德國作為後發的工業國家,原材料和傾銷地都已被英法瓜分殆盡,他本身的體量又不如美、蘇那麼大足以自產自銷,所以發展軍事挑戰現有世界秩序幾乎成了他生存下去唯一的選擇(這點和日本很像)但他東有蘇聯,歐洲第一人口和面積大國,西有法國,撕逼了幾百年的陸軍強國,所以在軍事發展上,優先陸軍(坦克和裝甲)、空軍,暫緩海軍是個無奈的選擇,不然他沒法順利吞併奧地利、捷克和波蘭,更遑論閃擊法國,而當解決法國後,一邊是幾百年的傳統海軍強國,一邊是擁有巨大戰爭潛力的陸軍大國,而德國海軍絕對處於劣勢,陸軍還處於優勢的情況下,如果你是元首,會跨海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還是找毛子戰個痛拼一把?不打蘇聯打英國只會死更快。


能不能成功在英國的海岸上登陸,並且保持後續兵力的投入,這本身是個問題。 根據個人對英德兩國力量的了解,畢竟英國皇家海軍是老牌勁旅,而德國水面艦艇的力量則因凡華體系限制明顯不足,潛艇這東西只能拿來騷擾,想要支援兩棲登陸用處不大。當然德國也可以考慮使用空降兵,但是失去重武器的空降兵在英國本土很難橫行。況且如果運輸機能如此輕易地空投的話,那麼海獅計劃也就不會擱淺了。 個人認為,登陸英國是不大能實現的。

不過,假如德軍真的排除萬難,成功登陸並戰勝英國的話:

面臨局勢:

大西洋、地中海將不會再有英國皇家海軍游弋、北非的英軍將投降使得德軍攻入埃及。能夠正面抵抗德軍的國家只剩一個遠隔千里之外的美國,和一個有著漫長戰略縱深的蘇聯。對於美國而言,在歐洲西海岸失去了英國這個重要的橋頭堡,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組織一場在西線的登陸戰進行反攻,必須獨立調用大量的艦船,規模只有比諾曼底登陸更大。畢竟需要橫跨大西洋,沒有跳板做中轉,長途奔襲還是相當吃力的。想要聚集如此強大的作戰力量,反正短期內是不可能的了。

而蘇聯擁有漫長的戰略縱深,德國從西至東的攻勢會被逐漸消磨掉。不僅如此,再加上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蘇聯的戰爭意志會顯得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加堅挺。對德國而言,蘇聯依舊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戰略方針:

不過,在北非的英軍覆滅之後,或許德軍可以轉換一下戰略。組織兩個方向的攻勢:由於蘇聯戰略縱深太長,因此可以嘗試另外發動一場自南而北的攻勢。由非洲軍為主,兵出埃及,抵達中東。然後北上迂迴高加索油田、斯大林格勒,配合東線的德軍主力進攻蘇聯(反正非洲軍閑著也是閑著)。而且由於英國淪陷,地中海將是德意海軍的地盤,非洲軍的物資補給不是問題,更何況他們的目標是中東和高加索。

想像開始:

在德國奪取英國的那段時間裡,蘇軍固然逐漸成熟、裝備逐漸完善,但於此同時德軍也得到了來自英國的戰略資源。實力必然進一步上升。因此,戰爭初期即使德軍晚開戰幾個月,蘇軍戰鬥力不會有本質上的提高。德軍依舊是佔據優勢的。因此,德軍對蘇聯的攻勢由三方增加到四方(非洲軍),效果應該會更為顯著。蘇聯會面臨更艱苦的戰鬥。

但是之前提到,蘇聯的戰爭意志是很堅挺的,不會因為丟了幾個工業重鎮、政治重鎮而失去抵抗意志。因此德軍即使攻克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蘇聯也不會那麼容易崩潰的。不僅如此,德軍倘若深入蘇聯境內,其後勤保障就需要由陸路來完成,這種方式遠沒有海運來得效率高。當每輛卡車上所裝載的汽油剛好只夠汽車自己開到前線時,德軍的攻擊頂點就到了。就地奪取物資進行補充的方式只適用於小規模的軍隊,對於傾全國之力的德軍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畢竟美蘇合力的戰爭潛力是德國所遠不能及的。

想像結局:

在德軍在蘇聯國土上橫行的時候,美軍也正在太平洋收拾小日本,同時在大西洋組建那支規模空前的登陸艦隊。

再然後,歷史會重演。只不過蘇德戰場上的決定性戰役會晚發生那麼一會兒,諾曼底登陸的地點則改在了英國西海岸。


1,蘇聯大雷雨爆菊花

2,老美介入,戰爭機器碾壓德國

3,日本可能被美國或蘇聯壓制,民國人海支援歐洲

4,南美各親納粹政權和西班牙應該會選擇伺機而動,德國若處於優勢則加入。

5,羅馬尼亞會反對,德國可能會缺油。

其他人應該沒啥影響了。

德國的登陸計劃並不容易成功,如果愛爾蘭足夠親納粹,並且戈林元帥不爭風吃醋的話,可能還有戲,登陸之後英國會很危險,可能來不及接受支援就跪了,英國政府流亡美國或印度。

這時候美國必將參戰,它要再不參戰,該被阿根廷爬過來一波推了。然後就跟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作死行為。更何況這時蘇聯毫髮無損,美蘇聯合,德國危險。

如果這時美蘇夾擊德國,開始階段德國在蘇德邊界還可以抵擋一陣,但隨著蘇聯新兵練成老兵,以及原蘇波邊境部署的精銳部隊加入,德國東線會逐漸崩盤。而美國強大的海軍會切斷英吉利海峽,並控制英國。

這時候德國面臨的形勢將比歷史上更糟,它除了掠奪了一波英國的財富,消滅了英法的部分殘兵以外,沒有任何的改善。與奪取烏克蘭相比,簡直是天上和地下。

太平洋方面,美國順帶打擊日本,但初期會吃大虧,進而全力封鎖德國。這時說不定會有「美日歐洲大戰」的奇怪現象。

再往後,戰爭陷入僵局,需要一個轉機,這事是隨機的。但總體而言德國及軸心國方面並不佔優。除非日本推掉民國,小紅和各軍閥(新疆西藏不用管),這樣勉強可以一戰。

德國應該說已經儘力了,再怎麼改變也難改變失敗的命運。要怪只能怪日意奧匈和弗朗哥。


他倒是有船能去打才行呀……

就算把德國全部產能算上,弄出一個能登陸的艦隊來得多少年……


死得快,蘇聯的戰略縱深會生生在三年之內耗干德國,然後英美法撿漏。。。。


沒有如果

德國海軍基本在北歐戰役中打光了,其實就算都在也不是皇家海軍的對手,制空權也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皇家空軍和德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拼個五五開總是能辦到的。在這種情況下,登陸和送死差不多。

就算能偷渡成功,接下來幾天的擴大登陸場和運送後勤都會成大問題,想想你剛上了岸然後背後被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巨炮猛轟,簡直不要太爽……送上去的人不能保證持續的後勤供應,只要英國人不是德國人一上岸就投降,抵抗是肯定能成功的。

再說了,毛子是吃乾飯的么,按照當時蘇聯軍隊的情況,最遲43年也應該能完成換裝和訓練了,到時候蘇德的形勢就不會是41年那種一邊倒了……


過不去,大日不落的海軍還是可以與德國一戰的,而且如果真全力去打英國,歐洲那幾個國家不會一點動作都沒有


美國先有的原子彈,大不了把柏林也炸了唄。


鋼3隻要小鬍子海獅,蘇聯必宣德國,現實雖然沒那麼機械,但大鬍子也不是坐著等死的主


英國的皇家海軍不會讓德國人登陸,德國只有和英國人力拚空軍,而43年以後史達林會搞一個蘇聯版的巴巴羅薩爆德國的菊花~


在敦刻爾克別放過英國,別管義大利,趕在冬天解決蘇聯,然後聯合日本,會師太平洋,先別動美國,拉攏中國,南下印度,最後集合中國,印度,日本三個亞州國家的兵力全力進攻美國,德軍在歐洲整合兵力,準備二次進攻,一舉拿下美國。用羅斯福總統的話說,那將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如果將時間軸倒退到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沒有神經質地突然喊停,將走投無路的十幾萬英國遠征軍就地殲滅或者俘虜,這樣的話對於擊碎英國人的鬥爭意志,獲得英國人的媾和,甚至於攻入英國本土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希特勒出於他藝術家式的胡思亂想和浪漫,放走了這十幾萬人,德國失去了控制英國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在敦刻爾克過後,德國已無力在與英國的戰爭中佔得主動,海軍的絕對劣勢導致德國必須獲得制空權,而空軍是一種奢侈的兵種,不但需要很高的軍事產能,需要大量石油,還需要長期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德國繞過凡爾賽和約事實上並沒有幾年,空軍實力儘管發展飛速,但是要想取得對英國的壓倒性優勢非常困難,加之英國的空軍皇牌——雷達的發明,給德國空軍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德國在英國開圖的情況下打了很久(也許是一年多)才知道對面開了圖,這時候再攀科技樹顯然為時已晚。反之英國已經在法國戰爭中被德國陸軍打破了膽,在保衛本土的基礎上只敢在海上與德國較勁,因此當時德國與英國作戰,事實上是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不了了之。對了,還有一個,德國的空軍總司令是著名奇葩戈林,此君坑了一輩子希特勒,一件正經事也沒幹過。

同時,希特勒在閃擊蘇聯的問題上是具備顯著的正確性的,他對斯大林的本質認識得非常透徹,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德國閃擊波蘭,莫托洛夫出訪德國要求分得波蘭三分之二的領土(蘇聯在這場戰爭中只是個旁觀者),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行為讓德國堅定地認為蘇聯絕非可靠盟友,同時,蘇聯偷偷摸摸搞了一場蘇芬戰爭,結果被小弟弟打得滿地找牙,而且蘇聯在蘇德邊境屯兵似有200萬之多(沒統計過,看德軍第一個月的戰果,大概這個數字不會太誇張),一個狂妄自大,武力又虛弱的龐然大物,佔據著這麼富饒的土地,而且心裡還琢磨著壞事,不打你打誰?希特勒在閃擊蘇聯前說過一句,這不過是一扇腐朽的門,我一腳就可以把它踢爛。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

假如不是希特勒的藝術家思維在蘇德戰爭中屢次為蘇聯做出傑出貢獻,也許如今之宇宙,飄的全都是納粹的旗子了(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在距離莫斯科只有100公里的時候被希特勒叫回去了啊魂淡!斯大林GG都打出來了啊!)。當然我這也是看客心態,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得出結論:德國不是不想跟英國打一場舉國大戰,實在是玩命了也互相奈何不了對方,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同時,蘇聯這個定時炸彈,晚清理不如早清理,早晚要打,不如早打。

另:全世界的官方口徑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正義戰勝邪惡的世界大戰,誠然德日挑起世界大戰肯定不是什麼好鳥,但勝利一方英法美都是殖民地一大片,滿手血腥的的老牌混蛋,蘇聯也是四處欺凌弱小巧取豪奪的混球,所謂正義的戰爭只能說是狗咬狗戰爭的勝利者書寫的歷史。

如果想了解德國二戰史,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和古德里安的《閃擊英雄》都是建議看一下的,他們對戰爭的理解和分析都比較到位。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巴巴羅莎計劃?
1945年的國民黨和共產黨能單獨攆走國內的日軍嗎?
如何評價二戰期間幾款半自動步槍?
各國空軍有哪些有意思但是鮮為人知的傳統?
怎麼看待2016波蘭電影《沃倫》,裡面的屠殺都是真實的嗎?

TAG:歷史 | 德國 | 戰爭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