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走上蒙台梭利(教師或家長或其他有緣者)這條路的?

緣起於何?經歷過些什麼?有何感受?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下一步怎麼規劃?

PS:作為一個寶寶家長及蒙氏愛好者,很想知道蒙台梭利教師的成長之路,側重個人經歷角度,不必拘泥於我提的幾個點,想到什麼說什麼吧。謝謝!

20150302問題更新:把題目擴展了,不限於教師,所有和蒙台梭利有緣分的人士都可以來分享一下個人經歷、感受、成長。

大家的經歷對比著看也許會很有意思。

比如,

作為個體,自己小時候接受過/沒接受過蒙氏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作為家長,自己的孩子接受過/沒接受過蒙氏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作為蒙氏教師,小時候接受過/沒接受過蒙氏教育,在工作中有什麼不一樣?

再擴展一下,此處的蒙氏教育也不限於最符合AMI標準的兒童之家,像我這樣自己和孩子都沒上過蒙氏幼兒園,也不是蒙氏老師,只是蒙氏愛好者自己在家實踐著玩玩的,也算。

總之,大家的經歷越不一樣越豐富越好。


謝謝你的問題,讓我有機會回憶這幾年的經歷和成長。我在美國波特蘭portland接受的AMI(0-3)的培訓。在香港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工作了三年。

四年前,2011年暑假,我在香港讀完英文教育master。當時接觸到很多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我也在思考著怎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那時候打算要繼續讀博,但是一想到還未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不想浪費幾年博士生涯追問自己不感興趣的題目,於是打算先去工作一年。希望能在離開學校的這一年gap year裡面,在教育前線積累實踐經驗,同時思考博士論文要問什麼題目。那時候,心裡理想的工作是讀博後做名大學老師。

而那一年,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我從此踏上了蒙特梭利之路。

一直以來,我都對早期兒童教育很感興趣。以前高考的時候,一直想報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的專業,可惜內地似乎只有幼師師範專門做這個,社會地位也比較低。當時高考報了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就是填了ECE,可惜沒申請成功。於是,讀完master的gap year,我打算圓一下我以前未圓的夢。

最後,我找到了一份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助教工作。那時候,還真不知道蒙特梭利是什麼。這名字只在國內一些山寨早教機構那裡聽過。我被這個學校吸引的是它的環境,實在是太美了。大概是這個樣子。

我完全是被環境所吸引了。於是就開始在那裡工作了。第一年在infant community(2-3歲)和parent infant(親子班)裡面工作,負責說中文,搭檔是個AMI trained的巴西人。

對於一個從來沒有聽說過蒙特梭利的人來說,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是一次啟蒙。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學校的同事基本都是AMI培訓過的,每個人都很友好,樂於助人。我第一份工作結交了幾個好朋友,她們都是在靈性上很有追求的人。這幾年,我遇過很多AMI培訓過的老師,這個人群基本上都是素質很高的老師。因為AMI除了給予我們知識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很多很好的價值觀。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在做助教工作過程中,我一開始只是對蒙特梭利方法感興趣,很認真學習具體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而最終,讓我真正從哲學角度理解並愛上蒙特梭利,是因為她的書《有吸收力的心靈》。我經常送這本書給身邊的準媽媽們,也給自己爸媽買了,但發現很多人都沒讀進去。

下面這幾句話,來自第一章第一頁,激發了我的思考,擄獲了我的心,讓我堅信孩子是世界未來的決定者。他們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也讓我開始成為孩子的advocate。(以前,我經常站在孩子角度,對家長充滿『敵意』,認為是家長做得不好,導致孩子產生問題。花了一兩年時間,我才慢慢消除了這種對成人的敵意,意識到只有幫助家長,才能最終幫助到孩子。)

  • 「我們已經擁有高尚的理想和崇高的標準,而且這是我們教育中重要的一大部分,然而,戰爭與衝突卻從未止息。如果我們仍舊因循古有的方式傳授知識,那麼人類的未來,實在沒什麼希望得到改善。」
  • 「我們應該考量精神實體,社會人格,新世界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其成員中是無法估量的,卻一直被隱藏和忽視。若說未來將有援助與救贖,那必來自兒童,因為兒童是人類的創造者。」
  • 「兒童天生即秉賦著未知的能力,能引導大家走向光明的未來。如果我們真的期待一個新世紀,那麼教育的目標便應該擺在發展兒童潛藏的能力上。」

這幾段話,燃起了我當時那種想要改變世界改變教育體系的熱情。於是,我報了波特蘭暑假的課程。選擇波特蘭時因為我當時的搭檔就是在波特蘭受訓的,她給我寫推薦信,介紹我給她的老師,所以我的申請一切都很順利。在美國得到很多她的朋友的幫助。

這是我當時的培訓師Patritia。她教會了我很多,除了知識,還有作為一名女性應有的自信,獨立和堅強。

培訓時,除了那些啟蒙的思想和關於兒童的知識之外,動手能力也是大大有長進。自己動手做toppocino,新生嬰兒用的睡枕。從買棉花和布,到剪,到縫,都得自己完成。

做toppocino的過程,一開始很興奮,後來遇到困難時很緊張沮喪,對比起美國女同學,我的動手能力真的很遜。一度感到十分自卑。到最後做完時,抱著自己做的toppocino心情卻異常平靜,心裡默默想著:「i can do it 我可以做到」。而這恰恰就是蒙特梭利想要孩子們知道的事情:「i can do it」。培訓的過程,就像是自己作為一個孩子重新又生長了一次。有很多的感動。

除了toppocino,我們還得做mobile,就是嬰兒躺著時,眼睛能夠看到的旋轉吊鈴。全都是全手工,不用電池,靠空氣自然流動而轉動的。

除了mobile,我們還得給幾米長的兒童發展時間圖塗色畫畫。培訓期間,盡幹了些小時候喜歡做的事情。塗色,大家塗的可開心了。不過一開始是挺好玩,到後來,圖示實在是太多太長,很多人都是拉上家裏的老公孩子幫忙填色。

純手工做placemat餐墊,在AMI的培訓下,早已是小菜一碟。大半天可以完成兩塊餐墊,從剪布,畫圖,到手工繡圖。

而讓我最最自豪的手工作品,非下面這個凳子莫屬。我們在home depot自己買的木頭,自己鑽孔,自己上膠。上面的玫瑰是我先用鉛筆畫,再用wood burner pen把它畫出來的。

這個凳子和上面的汽車餐墊最後送給了波特蘭好朋友的兒子Ian.他表示非常的喜歡。

AMI的培訓還讓我收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一群有著共同理念的人走到一起,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妙。那種感覺和大學中學小學都不一樣,因為那個時候的同學是隨機的,而在AMI的大家庭裡,在你身邊的這些人有著和你相同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讓你更有勇氣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說到這裡,我想我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AMI的培訓。它讓我變得更自信,讓我相信自己i can do it;它給我技能知識和證書,讓我得以謀生;它教會我兒童的發展規律,讓我為以後成為一名媽媽做好準備;它還讓我知道作為一名女性,我們可以做到獨立自主,自強不息。

還有很多蒙特梭利的知識想和大家分享,不過再說下去就跑題了!

最後,想說說下一步的規劃。希望積累經驗和金錢,以後開一個自己的幼兒園。小小的,不用大,有花園,有流水,有滑梯,一個屬於孩子的天地。下面這個是我目前參觀過最喜歡的學校,叫做whole child montessori centre,位於波特蘭。如果你有機會到portland,請你一定要去參觀一下。

微博:@KateZeng

微信公眾號:katecasa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記得點贊哦~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搞不清知乎很多長答案要怎麼讀。

那麼為了大家方便,所有的更新都會放在後面。

如果你哪天回來想看到有補充的新內容,請直接轉滑鼠滾輪吧。

(最新狀態:2015/03/02 14:42)

================更新分割線=================

謝邀。

倒是萬萬沒想到是這個問題。

只不過是因為我跟你說「這是個long story」所以要我來講故事嗎?=v=

如果不嫌話嘮的話,那我就說一說吧,當個小自傳來寫……

正好也從另一個角度讓各位看一看,蒙特梭利教學除了對孩子以外,對成人還有什麼樣的影響。

思來想去,還是匿名了,不想被人當做我在兜售自己的故事搞宣傳。

這僅僅是一個說故事的地方,即便故事本身可能不精彩,你願意看,我願意說,就這樣。

=====================話嘮的分割線=========================

其實一直以來,我覺得在我身上是存在著許多有趣的關注點。然而自己把這些提出來,未免是有些王婆賣瓜。

不過題目既然是這麼問,那我也就必須要提一提,因為這些都是我的story的一部分。

也可以當做是這個故事的Tag吧,各位可以先有個大致的印象。

有趣的點兒:蒙氏兒童、教蒙氏的母親、10歲歸根大陸的台胞、走遍神州大地的童年與青春、非教育專業(國際貿易轉英語系)、AMI受訓、男幼師、90後、事業的傳承。

緣起:蒙特梭利家庭

首先,我想對於這個問題,最為直接的影響之一,可能就是我的母親。因為早在我還未出生之前,她就是一個蒙特梭利教師了,並且憑著自己的能力,很年輕的就開始經營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

在我出生以後,那個時候的我,實際上對母親的工作是沒有太多概念的,因為那時候母親除了帶班教學之外,也會應邀到其他學校去做一些培訓與講學。我直到後來才能模糊的明白母親的工作,並且告訴別人「我的媽媽是教幼兒園老師的老師」,但對我來說,蒙特梭利這個詞是沒有什麼概念的。

然而這並不妨礙我了解蒙特梭利的所有教具,鑒於母親工作之方便,我和我的妹妹幼兒園的問題也算是平滑的解決了。而所有的蒙特梭利教具對我來講,我都曾經操作過,這是在我還遠遠沒有接受AMI培訓之前的事情,雖然等到了接受培訓時,我基本上對教具如何操作已經是完全一點印象也沒有了,然而在觸摸、看到這些教具的時候,一種心理的觸動仍會不時的出現,就好像提醒我「就是這樣!」

這也許是我與蒙特梭利最初的緣起吧。

之後,因緣際會之下,母親和父親(是的我有,我可不是馬里奧.蒙特梭利= =)應廣州省婦聯的邀請,到了廣州講課,自此之後開始了我們家十幾年來的神州大地之旅。我時常戲稱我們家過的是一種游牧民族的生活,回國後的初期,母親和父親因為工作的關係,帶著我們幾乎把中國從南到北都繞了一圈。南到廣東深圳,北至哈爾濱甚至牡丹江,最西邊到了雲南西雙版納。在我和妹妹必須上學的時候,如果周末有時間他們也會帶著我和我妹,在周五下午一放學就遠行到外省講課,間歇穿插著帶我和妹妹遊覽各地風景,隨後在周日回到家,好讓我和妹妹能夠周一上學不被耽誤。

直到後來我上初中,妹妹上小六時,因為邀請他們二人講課的學校日益增多,我們兩個不得不被送到了寄宿學校中去,但基本上只要有周末和假期,我的父母都會帶著我們四處走走,四處逛逛。

也不盡然都是遊山玩水,有時,我和我的妹妹會一人一本書(對她來說更多時候是拿張紙畫畫),坐在父母親講課的大教室的最後一排。我時常看看看書,抬起頭就能看到在講台上唾沫星子橫飛的父親(他主要講授兒童心理學和學校的經營管理規劃),或者坐在地上專心致志教授教具操作的母親。我想這可能對那時候的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官印象植入吧。

漸漸大了,聽到他們的講課內容時,有時也會去思考他們所說的內容,與對比平日里他們對我們是怎麼樣做的。當然作為家人,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是最為完美的處理我和我妹妹的問題。然而我仍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要找到一個我最為崇拜並且想成為的那個人,是男的就會是我的父親,是女的就會是我的母親,因為他們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雖然也為了這言行一致而全家吃了不少苦,暫且按下不表)。而在日後接受了AMI的培訓之後,我才發現他們的這種言行一致,對我們竟是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

印象很深的一個環節是,從我和妹妹上小學起,整整六年每到過年時,我們家會有一個「家庭會議」,然後我們全家人會一起坐下來,討論今年有什麼要大家一起遵守的規則,過去的一年大家有哪些地方做得很好,有哪些地方需要加油(不過,我們從來不在這個會議上討論有關成績的事情),未來的一年我們應該怎麼做。至今記得有條規則連續六年都被放在首位——「爸爸不準在家裡抽煙,只要見到香煙盒或打火機放在家裡就丟掉!」這導致了直到今天父親要抽煙時,都仍會習慣性的到陽台或出門去找個通風的角落偷偷抽煙,每次看到這一幕總會有些心情複雜……(額……也許我應該做的是像小時候一樣上去把煙熄掉?)

我人生走到現在,遇到過不少很好的老師,也遇到過很糟糕的老師,但無論誰的影響,都沒有我父母對我的影響那麼大。雖然這在那時,也對我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壓力,如果你也有個極其優秀甚至是散發光環的父母,而你也十分崇拜他們,那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他們實在太優秀了,而我們呢?甚至於在那時候,我曾經出現一個至今反思起來也覺得有趣,卻在當時讓我極為惶恐不安的心理狀態——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不在了,我應該怎麼辦?

那大概是我15歲的時候吧,實際上比慘什麼的,有許多知友的傳奇經歷肯定比我有說頭,然而對於15歲的我來說,那是一個終日困擾著我的問題。我開始居安思危,開始思考如果我要立足於市,我需要什麼能力,什麼技能,需要懂什麼道理。我要怎麼樣讓我的妹妹能夠繼續維持原有的生活……感謝蒼天,這種預想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

不過,這確實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我那個時間段的思維模式。在我上高中時,當聽到同學和朋友抱怨家裡父母是如何如何的「虐待」自己時,我往往都能設身處地的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想法,為朋友開導一番,雖然這種對話往往都會在最後被朋友一番酸味兒的說「要是我爸媽像你爸媽一樣就好了」這樣結束,但確實每每至此,心中也會覺得有一番自豪。當我開始受訓的時候,我回顧我所經歷的初高中時間,我曾很驚訝的跟我的朋友說到:「我感覺我完全沒有經歷所謂的叛逆期然後就進入成熟期的感覺了。」……我的青春啊……(你哪來沒有青春,戀愛沒少談旅遊沒少去……)

那時候,蒙特梭利這四個字,只是我母親職稱上的一個稱呼。

而真正與蒙特梭利的思想正面對撞,是要在上了大二的時候。

翻譯:叩開蒙特梭利之門

開始實打實的接觸蒙特梭利,是在我大二的時候。

那時我剛束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同時自己因為對於原本專業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最終決定轉專業到英語系。在那一段時間裡,我開始大量的接觸翻譯的技巧以及原文書籍等等,雖然至今我不認為我的翻譯水平有高到什麼程度……

也是在那段時間,父母親的事業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母親在AMI的指導教授Shannon Helfirch要到母親在長沙當時所開設的工作室(一個小型實驗班)做觀察,原本是預定要帶她自己的翻譯的,但母親考量了一下成本之後,來問我:「你願不願意做這次Shannon的陪同翻譯?」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這麼個心情:「丫的我才轉英語系沒多久你就要我上戰場你個老娘兒們壓榨親屬剩餘價值也不是這麼個壓榨法啊!」不過心理幾輪OS之後,我還是給了我媽一個肯定的答覆:「做。」

為什麼會同意?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也許為了轉移注意力,從感情的挫折里逃出來也有;也許為了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也有。總之我干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陪同翻譯工作。

咳咳,既然開始要干翻譯,那我總得了解一些術語啊之類的吧。

於是我把我母親那時在AMI學習的所。有。資。料都逐個看了一遍,把比較特別的名稱翻譯都列了個list出來。但是這些術語畢竟只是個類似複習資料一樣的東西,畢竟沒有太多深層次的內容。

然後,為了充分了解到底蒙特梭利是在講什麼,我把原著又都看了一遍。

然後,然後我就入坑了= =

我直到現在都記得,我看的第一本書,是蒙特梭利的《教育與和平》(Education and Peace)

我被那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手邊沒有原文書,只有大致複述原意如下:「只有當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肯亞人……這樣國籍的區分,而全部的人共享著同樣一種公民身份時,和平才會真正到來。……而這一切的實現,只有在孩子們身上,才有希望。」

以及吸收性心智中,對吸收性心智的描述:「……是一種不加以區辨的,從環境中吸收一切元素,以幫助生命自身成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在那一瞬間,我覺得有種通明的感覺。

我不否認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尤其是對於人類的未來,我從來都是看衰,試看人性之惡給我們帶來多少苦難即可見一斑。

但我同時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悲觀,確實不符合我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與嚮往。

而今,如果能有一種方法,一個道路。

告訴你,只要堅持去做,未來就一定會改善。

即使可能改變很慢很慢,但總會改變。

你願意去做么?

記得漢庭連鎖酒店的創始人季琪曾經說過一句話,在下表示深以為然。

「一個人,要有一個終身的事業。」

不是job,不是work。

而是life career。

如果這件事情是一件正確的事情,那為什麼他不是一件值得奮鬥終身的事業呢?

然後,我開始入坑了。

PS:翻譯最終順利的結束,也讓我對AMI培訓師和這個團體的人有了第一次的體悟印象……他們就是一群蒙特梭利理念的傳道人,有時顯得執著到愚笨,但卻是十分可愛的一群人。

AMI:半隻腳踩進去

在翻譯的工作結束之後,臨近大三結束,我跟我的母親提了一個要求。

我想到AMI去培訓。

在那個時候,說實話對我們家這確實是一個壓力不小的選擇。

也許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下AMI?不記得有沒有在別的答案里說到這個組織。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國際蒙梭利協會

是由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於192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所創立的NGO

其組織宗旨為保護與延續蒙特梭利博士的教學與理論,使之在未來的發展不至於受到曲解。

如果非要找一個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權威學術機構的話,那就是它了。

我會做出這個選擇,實話實說,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前半部分我所言的,理想上的感召的,雖然那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誘因,但在經過了我自己對於這一條路的實際評估之後,我覺得這確實對我來說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

我做了什麼評估?

其一、教育,尤其幼兒教育,在中國可以說是剛性需求,即便是超大型的優質公立幼兒園,仍然是年年塞到爆滿,甚至有許多學校超額10個孩子全都是縣、市裡領導遞條子求給進來的。

其二、蒙特梭利教學,在AMI自2007年開始大舉進軍中國之後,隨著正確的蒙特梭利理念普及,會漸漸的有一個上升期,在這段時間裡面,掛羊頭賣狗肉的學校除非做出改變,向正確方向前進,不然早晚要被淘汰掉。可以預想的是將來新舊交替市場必定會有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

其三、資源。如果涉足這個領域,很顯然的是我具有許多人在這個領域都不具備的最優勢資源的,那就是我的父母。而我指的,不僅僅是他們在這幾年裡所積累下來的財富與事業,還有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經驗、技術、觀點;對中國這方土地10多年耕耘的了解,以及更重要的人脈,我都能夠利用上。(不然我也不會有機會知道上面的這兩條了)最關鍵的是——一邊工作,一邊能夠照顧自己的家人,為什麼不呢?(雖然這也會是最大的困難之一。)

其四、退一萬步說,AMI的教師資格證,即便是放眼全球,也仍舊是含金量最高的教師資格證。如果點開了AMI的官方網站去看,你會發現有一個求職欄,上面有從A-Z全球國家排名的對AMI合格教師的招聘需求,這基本上就是個鐵飯碗一塊的執照,俗話說證多不壓身,更何況這種鐵飯碗呢?(這個A-Z的招聘欄曾一度是我無數個Essay夜晚中的激勵目標)

實際上早在我做陪同翻譯之前,大二時我便有思考過這樣的一條路子,然而在沒深入接觸蒙特梭利思想的那段時間,我並沒有感覺到蒙特梭利教學有什麼與眾不同的魅力。那時的我什麼都學,學調酒、學花式咖啡、學劍道、口琴……基本上是憑著自己的性子,覺得有趣的就去學,並不覺得將來非要靠這個吃飯,只是覺得懂得多一點東西,不虧。而那時的我自己,對於走上這條很明顯會要藉助父母力量的這條道路,是很鄙夷的。

回想起來,我現在倒是在怡然自得的干著當時我最鄙夷的事情呢~

也是直到開始帶班1年之後,才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不是有父母幫你,你就一定順風順水的。

一手再好的牌,拿在傻蛋手上,也玩不出個花樣。

而一手爛牌,如果拿在老千的手上,要贏你也就分分鐘的事情。

有時候,關鍵不是資源,而是資源轉化的效率。

你能把你擁有的資源轉化多少新的資源出來,這才是關鍵。

不過那也是之後才領悟到的事情了。

總之我把這個想法跟我的母親說了。

對母親來說,這自然是個大大的利好。

於是她十分爽快的答應了。

於是我就來了。

然後就開始爽了。TuT

AMI自己本身有一套培養專業教師的流程,但卻是極其具有挑戰性,挑戰性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經濟上面,AMI的學費不菲,摺合成人民幣一個學程結束需要5W人民幣左右。

這還只是學費,由於培訓時間極長,你還得考慮到住宿、飲食、交通的問題,再考慮到有時培訓不一定會在同一個地點進行的話,你還會需要算上往返不同地方的遠程交通費用。一個AMI專業教師的養成,花上個10W-20W我也不覺得奇怪。(與之相對的,AMI教師在國際上的薪資收入一般不菲,在幼兒教育教職里算是偏高的。)

其次是在時間上,一個專業的蒙特梭利教師養成,以AMI的標準看,至少需要9個月。其中包括6個月的理論+教具操作,2個月的觀察+1個月的實習。

而往往這只是個開始,畢竟教學這種東西,不是你培訓完了就一步到位了,但至少你可以說,你所需要的專業內容,你全部具備了,只欠經驗。

再次則是難度,蒙特梭利博士由於其自身的醫生背景以及博採百家的學識,使得其理論體系里包含了一部分醫學、生理學、腦科學、胚胎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在培訓中,你會被要求根據老師的授課,寫出相應題目的Essay。而這些Essay說實話,如果不是徹底通讀原著並且有所領悟的人,或者有經驗的曾經在蒙特梭利學校參觀過的人,也許跟本無法體悟這些理論中,所提到的內容。除了大量Essay以外,還有每個教具都必須配上的工作手冊, 作為作業並且在將來進入工作以後,提醒自己教具操作的方法,這些工作手冊是帶插圖的,而這些全都要你自。己。完。成!沒錯,包括插圖也要自。己。完。成!

答主實在不想吐槽自己工作手冊上面的手繪小畫家插圖了……你能明白湯勺是橢圓體+矩形的憂傷么= =

最後是嚴格的考試標準。每期結束時,無論是在哪個地方,AMI總部都會由具備資格的培訓師組成一個考官團隊(不是帶你的那個培訓師),去給你們這一期的學員做期末考試,這其中會分成筆試和口試的部分。

筆試部分,不由考官參與,只由培訓師監考,會給你一張問題集,要你選擇其中幾個進行回答。(我的那次是5選3,不知道有沒有不同的情況),問題大抵上是與你曾經寫過的Essay相關的內容,比如:「請解釋什麼是吸收性心智?」「日常生活教育如何幫助兒童的發展?」等等……

尼瑪這是分分鐘要我們往考卷上寫Essay的節奏啊有木有!!!回答不完全還會扣分的!!!

答主人生中寫的最奮筆疾書的一次考試就是這次了……寫完後手都沁汗了……之後連續幾天手都有種過敏狀態= =

口試部分,則是由考官參與的領域了。

會要求學員在蒙特梭利的各個領域裡面,抽籤抽出一個教具進行操作演示,演示完後由考官對你進行提問。

教具操作也就罷了,難是難在口頭回答的部分。

如果你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然後你又不完整解釋,考官分分鐘就沿著這個概念順藤摸瓜要你把Essay的內容全部順一遍有木有?

典型的思路是這樣的。

「這個日常生活教具有什麼直接目的么?」

「直接目的在於幫助兒童發展三種能力,專註力、獨立性、動作協調能力以及協助他們獲得相關的技能。」

「你剛剛提到了獨立性,可以請你解釋一下什麼是獨立性么?」

「Blablabla……」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自己把你會提到的內容和概念全部自己解釋完。

不過這就跟把你自己的Essay複述出來差不多了。

如果自己的Essay不夠用心,不夠紮實。掛掉了也不稀奇。

嘛,不過,兜兜轉轉後。答主總算完成了。

在完成了大量Essay和Album,經過9個月(實際上上課時間是6個月而已,另外3個月在觀察和實習,這3個月答主在哪兒一會會提到。)

Diploma Get.√

同時一起收穫的,還有一個我願意共度一生的伴侶。

有同學曾經調侃過我:「你這是學業愛情雙豐收啊!」

我的反應?Smilence.

不過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兒童之家:再抬半隻腳進去

這實際上,是我在完成AMI培訓的第一階段培訓時的故事了。

AMI的培訓由於時間跨度極大,因此為了順應學員的需求,也把培訓的班次進行了調整與改變,分成了脫產班與暑期班兩種。

脫產班即經典的9個月死磕「與培訓師刺刀見紅血肉搏殺班「= =(沒那麼慘其實……)

暑期班則是利用每年7、8月份暑期與培訓師的「歡樂蒙氏夏令營班」。

會有那麼明顯的對比,是因為不是誰都能全身心投9個月時間進去脫產的。

尤其當你又是有家室的女人的時候。(我是男性噢耶!)

經常一放學,我就看到一堆同學拿起手機開始往家裡打:

「寶貝想媽媽了沒呀~」

「老公你在幹嘛?」

……

這樣比起來,夏令營班總歸還是比脫產班(就這樣定名稱了真的好嗎?)好些吧?

但對我來講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

原因在於,當我完成了第一期的培訓之後。

我親愛的母親大人,就直接把我丟進了她在洛陽新設立的一個工作室里,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實習兼觀察期。(由於她也是AMI的教師,因此是有權利接受學員實習的……這算是一個小便利吧= =)

回想起來的話,我在AMI的培訓時數,應該這麼算:「6個月的課授+10個月的實習觀察+無休假」

「休假?你既是助理又是兒子,老娘都沒休你休個毛線?」

嘛……當然會有誇張成分,不過確實在那段時間裡,我就這麼的被母親丟到了那群小蘿莉小正太之中~

第一天的感覺?說起來有點懵,沒有太多成為了「幼兒園老師」或是「蒙特梭利教師」的實質感覺,畢竟一方面,自己的受訓沒有完全結束,二方面這是第一次進到班裡當一個真正的老師。我只記得全身心的,我都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這種狀態直到現在我仍然會在進入教室時出現,那是一種全身毛孔放開的感覺,把我所能用到的感官全部放在孩子(甚至不止一個孩子,而是我能看到的所有孩子。)身上,觀察他們在做什麼,觀察他們是否需要幫助,觀察他們是否正如蒙特梭利所說的「正在憑藉自己的力量努力翻越那一座高山」的過程之中……當然,對於第一天進入教室的我,我唯一的關注焦點只有一個——觀察他們會不會因為某些不適宜的動作行為而產生危險。

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發生在一個小年齡段(3歲多點的女孩子)身上。她們家的情況是父親是軍人,長期不在家裡,而家裡只有媽媽和外婆在帶,沒有任何男性,於是呼我很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這個女孩第一個「長期接觸」的男性。

然而從第一天起……她就是一副斜眼瞧我的樣子,就好像我是灰太狼她是美羊羊似得= =

直到有一天,她在一次準備出去戶外活動時,很直白的爆了個大炸彈:「我不喜歡可樂。」(我的化名)讓其他配班老師和孩子們嚇了一跳。不過隨後,我的小粉絲團開始紛紛炮轟她:「可樂多好啊!」"可樂多帥啊"……(各種虛榮心爆表有沒有?)

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我的時不時拋個媚眼勾搭一下+各種賄賂的策略里,終於有一天,我從她口中聽到了:「可樂好帥啊!」這句話……TuT

這比我向女生表白成功還要興奮一萬倍啊有木有!(比較的標準略微妙……)

也是在此時,我開始深刻的明白另一個道理——真的有些時候,男性永遠也替代不了女性的作用(然而反之亦然,女性也永遠替代不了男性的一些角色),當一個新來的小孩子情緒激動,不安全感爆棚之時,相對於男老師他們更加願意從女老師身上尋求母性的安全感……當看到我母親的助理,這個班的班主任很快的便安撫了一個新來孩子的情緒時,那一瞬間我確實有點嫉妒,不過也有一些釋然——男性和女性之間,總有那麼些事物,是讓各自彼此間互不相同的,不然差異性也就失去了意義與美感不是么?

不過也有些時刻,是我覺得我能充分發揮我自己的優勢特長的時候。比如在與比較大年齡段的孩子相處時,我發現比起利用教師的角色,有時以更加貼近的「孩子王」的角色,孩子會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與想法,而男教師似乎比較容易擁有這樣子的特質,當男教師順利扮演起「孩子王」角色時,哪怕是再經驗豐富的女老師都會忍不住妒忌男老師在孩子們心中的高人氣。(我母親曾一度因此吃過孩子們的醋,可愛吧~)

然而,男老師,尤其是幼兒教育老師,壓力是非常的大的。

這個話題暫且按下不表,我算是比較幸運的。

隨著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增長,我開始更深的體會到,曾經看過的原著,曾經寫過的Essay,以及培訓師所叮囑的一切,究竟是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甚至於,開始回想起,過去父母在我和妹妹成長過程中,一些做法其背後的意義。

原來那個時候的這些方法,是源自於此啊。

漸漸地就通明了,很多時候,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為什麼當時父母要這樣做。

甚至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我像那個我正在觀察的孩子一樣,感受著。

喜、怒、哀、樂。

感受著手上搓出肥皂泡沫時,那種滑膩膩的樂趣。

感受著疊起粉紅塔時,從四面觀察粉紅塔那種稜稜角角但是又充滿了規律的美。

感受著寫沙盤時,想要好好寫下一個橫但總會變成一條弧線的鬱悶。

感受著當知道原本要來班上做客的客人不來時,孩子們會有的失望情緒。

然後就漸漸感動了。

為什麼,你們能感受到那麼多事情呢?

為什麼,對我來說我已經對這樣的事情漸漸麻木了呢?

然後才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

Follow the child.(AMI宗旨)

未來:進門後,更廣泛的世界

記得曾經有個母親的助理說過我:「你就是天生吃這碗飯的。」

我不知道她是拍馬屁呢,還是有感而發。但在班上的每個瞬間,每時每刻,我都像是有感而發一樣,沉浸在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之中。

在結束了實習期以後,我回到AMI繼續開始課授培訓時,我才真正的開始享受起來。

那種感覺就好像,培訓師所說的每一個教具內容、目的,我都早已明白。當我看著一個教具時,我也能大概的想像到,如果是孩子的話,他大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躍躍欲試,或有點不安。

這讓我在之後的培訓之中,用一種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教具。

甚至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孩子了。

了卻了煩惱、憂愁、顧慮,只剩下看到這個美好世界時的喜樂。

而當成人的思維回到身上時,總有些悵然若失的念頭。

我的帶班生涯,加上我母親給我硬上的實習期,確切說來是4年不到。

然而這4年對我的改變,我想是巨大的。

第一次的,我開始期盼著,如果有孩子的話,我應該給他預備什麼樣的環境。

第一次的,我開始與我的愛人溝通著,在有孩子之前,我們相互之間是否有要改變的習慣。

第一次的,曾經一直為這件事情深深困擾的我,終於正視了我與父母的關係,正視了即是父母又是師徒又是僱傭關係的複雜三角。

也是第一次,我開始意識到這麼一個事實。

不管是任何職業、階級、教育程度、收入、年齡……

在這些人的孩子面前,他們只有一個角色。

那就是父母。

我想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當我看到柴靜的視頻時,我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痛。

當以孩子為目標時,在溫和的母親也會如暴躁護子的母雞一般,全身撲出。

畢竟,那是我們的未來啊。

現在的我,由於年齡已到的原因,不得不回到台灣,去盡我應盡的義務。

然而服完兵役後,我會迫不及待的想回來。

因為這不僅是我的家人所在的地方。

也是我與這群孩子們共同的家。

================後記====================

記得國外的一個蒙特梭利論壇有過這麼一個段子:

「How to make a Montessorian introduce you "What is Montessori?」

這個的回復是

"First, you gotta think how to stop him/her."

這很有趣的段子里反映了一個事實,一旦談起蒙特梭利,即便是略有所得的家長都能夠滔滔不絕,更何況是受過訓練的老師呢?蒙特梭利的強烈擁護者們普遍都有類似傳道士一般的狂熱,因為他們或多或少曾經在班上,或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蒙特梭利所說過的,無論是吸收性心智也好,亦或敏感期好,那種孩子天然所呈現出的爆髮式學習能力。

但,這或多或少,也使得蒙特梭利的理念與方法,有點像一個Religion。

一個以兒童為信仰的Religion

你信,你去做了,你就在你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一切信仰的成果。

你信,但不做,你就看不到這一切神奇的反應。

你不信,那就啥也不說了。

歸根結底,即使明知道吸收性心智的巨大能量。

即使明知道家庭環境的氛圍塑造,會對孩子性格有絕對的影響效果。

即使知道,只要自己改變,那孩子一定會看到變化。

明知道這些,而不去改變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人性呵。

有時候,我會感覺教養一個孩子,一個新生命的過程,更像是對父母自身的一個人性修鍊的過程。

你願意克服自己的貪嗔痴,你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真善美。

你看到孩子身上各種壞習慣,你必須思考是否自己從沒有你想要他具備的好習慣。

領悟不到這一點的家長,也許真的不適合蒙特梭利教學法。

也或者,他們連當家長的資格,都還沒具備。

回過頭來反看這篇文章,全部都是私貨而且分量水的很,不過反正是個人經歷類的回答那就跟著感覺走吧!

如果你一路看到後面,我想對你的耐心表示感謝。

Thanks for listening the story.

我希望在這個故事中,你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

===============後續補充的分割線=====================

1、有知友這麼問:15歲那段困惑邏輯有點沒看懂,不好意思我現在很講邏輯。父母帶著光環孩子容易有壓力這我理解,不過我沒有散發光環的父母,我也擔心過父母沒了自己怎麼生活哈,這是不是青春期渴望成熟又害怕面對成熟的複雜心理呢?

我是這麼覺得的,15歲那段時間,一方面跟青春期要面對獨立的挑戰同時又害怕獨立的壓力有關,二方面也跟個人經歷有關係,我曾提到過自初中開始我就在寄宿學校了,然後雖然周末的時間,父母都盡量會回到家裡與我和妹妹相聚,但總歸還是有很多的時間,我都是獨自一個人度過周末(妹妹甚至連家都沒回直接住學校),所以很早就習慣一個人的生活了,但越是這樣,越是明白和了解,當父母在身邊時,心中是明確的充滿著安全感與安定的。

人嘛,當越是體會到了美好的事物時,就會越是捨不得與這種美好分開,這時候除了去思考如何延續這種美好之外,另外一個思路不就是去思考,當我失去後怎麼辦?

這大抵就是困惑的源頭了。

2、有知友提到,我沒有提到為什麼父母的「言行一致」對那時的我如此重要。

主要是因為,在閱讀吸收性心智,以及AMI培訓時所講到的吸收性心智,我從中獲得的領悟吧。

這對那時的我形成了一個對父母的絕對信任感與安全感,因為我知道,我的父母絕對不會違背他們自己所定下的規則,或者與我的約定,這對那時候的我是一個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即便在上了小學之後,這種言行一致對我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的。

蒙特梭利提到過,在小學階段的孩子(6-12歲),另一個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開始形成非黑即白的是非觀念。他們開始形成團體,制定規則,初步嘗試融入人類的社群生活之中。而父母的言行一致,實際上就是對孩子學習這種行為時最好的模範作用。

這在當時,對我最直接的影響,用時下文藝范的話來說,就是做到了「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言不輕信,故人不負我」的前半段(後半段大概是到初高中才領悟了,小學生EQ畢竟沒那麼高= =)。很多時候跟小夥伴的約定,當我有能力做到時,我才會去應允,當我沒有能力或者必須要去諮詢父母親的建議時,我絕不輕易答應。當然也因此讓很多人覺得我沒太多意思就是了……╮(╯_╰)╭

3、有的人問我,我在這種狀態下成長,自己感覺與其他的蒙特梭利教師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我說,我感覺我就是這樣活著的,你會不會覺得誇張呢?

不過,經驗的缺乏仍舊是硬傷吧,這是無論對於思想理念的精髓體悟有多麼多的深刻,都無法超越的硬體條件。

但也是因此,我常不斷告誡自己。

因為你年輕,因為你沒有任何經驗。

所以在專業上,你要做的更加專業。


謝謝題主邀請,我也是盡量寫吧,可能有點兒啰嗦,但還是想借這個機會,慢慢梳理一下。

非蒙氏老師,非專業人士,愛好者都談不上,但我還是衷心欣賞,或者說「信奉」蒙氏教育思想的。

答主是個北京土著,自認繼承了很多北京人的特點,比如生性懶散,愛玩,從花鳥魚蟲一直玩到收音機,倒是和我家老爺子一脈相承。

生性懶散的後果就是萬事不著急,能拖就拖,比如生孩子;而愛玩的結果就是最後發現,原來養孩子也是個挺好玩的事兒。

說實話,一開始和大多數中國男人一樣,對孩子基本無愛,晚婚之後接著晚育,甚至萌生過丁克的想法,可惜剛一試探就被我家老爺子直接喝止了。

別彆扭扭,不情不願,甚至是措手不及中,有後了!我至今記得,我老婆站在洗手間里,手持驗孕棒,而我半躺在床上,一臉錯愕的場景。

在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前提下,為人父了。

那個時候對幼兒教育什麼的,完全不懂,仔細想想,那時候我似乎滿腦子都是中國傳統教育的觀念,還覺得對孩子一定要嚴格,一定要督促,一定要鞭策,特意翻出了那會兒我立志要培養孩子學會鋼琴的微博,呵呵,不發出來了,臉紅啊。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老婆生孩子時,我全程陪同,甚至在產房裡,還應接生大夫的要求,站在椅子上推擠老婆的肚子,可以說,我的孩子是我親手從他媽媽的肚子里擠出來的。

看著眼前這個肉呼呼的小人兒,我感到更多的是茫然,就這樣嗎?是的,就這樣了,眼前這個看起來陌生的小人兒,就這樣把他的一生和我的一生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手忙腳亂地伺候月子,應付工作,應付月嫂,應付老婆,應付我媽,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關注這個小人兒,那似乎應該是女人們的工作。

未能免俗吧,平靜地生活總得來點兒風波,不然不能解釋我的轉變。例行的體檢出了問題,某大主任的診斷,讓我覺得小小的診室恍若變成了搖搖欲墜的懸崖。

接下來的一個月動員所有力量,找了相關領域在北京能找到的所有大專家,結果證明只是一場虛驚罷了。

但是這一個月的心路歷程改變了我,俗吧,人生就是這麼俗的。

話說我講講這個事情,只是單純描述一下自己的所情所感,沒有任何吸引眼球的想法啊,真不是跟柴靜老師學的。

那段時間跑醫院,特別是兒科醫院很多,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各種痛苦無助,來自孩子,也來自父母。

然後我記得很清楚的另外一個情景就是小朋友被送去做核磁檢查,轟轟作響的巨大機器和小朋友小小的身軀,老婆坐在門口哭了起來,那個時刻,在診室門外,我終於意識到,門裡那個小小的生命,和我已經緊緊連接起來了,我終於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他的存在了。

結果好即一切都好,虛驚過後,開始慢慢關注育兒,不過那個時候,什麼蒙特梭利,什麼精神胚胎,一概不知,男扮女裝混跡各媽媽論壇,目的還是滿足孩子吃穿用度等最基本的需求。

作為資深「書蟲兒」,這一階段育兒的書籍也買了一些,同樣是《育兒寶典》,《育兒手冊》一類的「實用至上」的書籍。

想想還是要感謝網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論壇里有媽媽發帖討論「對孩子未來的期望」,然後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前面提過,我的教育思路基本還是「要想孩子成才,父母必須嚴管」的水平,不過這個時候我也意識到,管,總要有個管的方法,提前學習吧,還是買書來看。

這一階段基本論壇上提到不錯的書都買,常見書,估計人人都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捕捉敏感期》,《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過猶不及》等等中外書籍。

這個階段,現在回過頭來看,基本還是在追求「術」,而不是「道」。

應該提一提的是孫瑞雪老師的幾本書,雖然我噴過吧,不過確實是我最初接觸蒙氏思想的讀物。現在看來,這些書普及了一些基本的蒙氏概念,雖說可能由於種種客觀條件所限,有些觀點有所偏頗,但作為科普讀物還是有其價值的。

真正接觸到蒙氏教育,是結識某位網友之後。她也並非專業人士,但同樣也是一名蒙氏教育的忠實擁躉。作為一名義大利語翻譯,她閱讀了大量蒙氏教育書籍和研究期刊,也參加過AMI的培訓,關於蒙氏的一切,基本是她把我領進門的。

確實如之前答主所說,我發現很多蒙氏教育工作者都有一種近乎於傳道者的熱情,這位媽媽給我講解了很多蒙氏的概念,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最終觸動我的是這個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xMzEyOTA0.html

北美蒙特梭利教師協會製作,展示了一個標準的1-3歲教室環境的樣子。

無法形容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的激動心情,就是那種「哇,世界真奇妙」,「怎麼可以醬紫」的感覺。畫面中的小朋友深深地打動了我,再下一次被打動是我在為小朋友挑選幼兒園時看到類似的場景。

然後就入門了,或者說,跳坑了。買了不少蒙氏的相關書籍來看。我在這個問題的回答里,提到了一些:

有哪些能夠專業、易懂地介紹「蒙特梭利」的書? - 曉月雨田的回答

後來很多媽媽跟我都說過,蒙特梭利博士的原著實在太難讀了,太晦澀了,但真的不知道怎麼回事,我讀起來卻是甘之如飴,有一種特別解渴的感覺。

基本家裡放一本,辦公室放一本,車裡放一本,隨時隨地都拿起來讀讀。

家裡也開始有意識地布置家庭環境,比如布置適合孩子使用的傢具,生活用品等,同時也開始給家裡人洗腦。

同中國絕大多數家庭一樣,我家老太太會幫我們照顧一下孩子。所幸,怹老人家退休前是小學的特級教師,和孩子們打了一輩子交道,很多的蒙氏思想,怹也十分認同。

不過說實話,家庭環境下真的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一切只能儘力吧,然後我打算求助專業人士了。

家住北京CBD,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打著蒙氏旗號的幼兒園算是扎堆兒了,於是我就踏上了考察幼兒園的漫漫長路。

孩子年齡小,幼兒園的選擇起來就要慎重得多。下面基本都是我選擇幼兒園的一些事情,略跑題吧。

幼兒園首先肯定是離家近,這是最首要的原則,比如北京的某某園,確實不錯,各方面皆有口皆碑,國際蒙台梭利協會示範園,純正蒙氏的絕對最佳之選,可惜坐落在順義別墅區,必須排除在外。

還得吐槽一下,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蒙氏教育有越來越精英化的傾向,學費高昂。我大致核算過,一家真正靠譜的蒙氏園,教具的投入加外籍主教工資加房租等費用,每月收費基本不太可能低於五千元,這就造成了蒙氏教育高高在上的感覺,我相信,這絕非蒙特梭利博士生前所願。

話說回來,我考察的標準其實也簡單,比照前面的視頻,觀察教室內小朋友的狀態即可。

下面順序說說我考察的幾個掛出「蒙氏」旗號的幼兒園吧,至於普通幼兒園「蒙氏班」之類的直接不考慮了。

先去某大型連鎖幼兒園吧,雙語園,集團內屬於僅次於國際園的第二檔次,各種硬體設施很到位,食堂的食譜也很誘人,學費適宜,一個標準高檔幼兒園的樣子,中國籍主教,一歲半可以入園。如果不考慮蒙氏因素的話,一定是我的首選。但是我沒停留太久,簡單說,教室里孩子的狀態不對,亂鬨哄的,我感覺是老師經驗不足。這個園應該有好的老師,但很遺憾,我沒看到。

這種大型連鎖幼兒園的通病都是這樣,老師素質參差不齊,很多都是被拉著考的上崗證而已,也許有好老師,但流動性也大,還得時時關注著。

接下來是一家新開的家庭園,前身是幾名媽媽自己組合的。其實北京這種園慢慢也多了起來,幾個家庭合起來聘請外籍主教,在家中開展蒙氏教育。缺點同樣明顯,場地不足,教具也由於高昂成本難以到位,同時幼兒園本身的存續性也是問題。

第三個是類似家庭園轉的商業園,投資方餐飲行業出身,為了女兒的教育開辦了這個幼兒園,後來轉商業化運營,應該是聘請的台灣的團隊。其實原本我也挺中意這一家的,但是一起考察的一位網友,她家小朋友某種常見食物過敏,向園方諮詢時,園方直接回答「我們無法解決」。從管理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普通幼兒園也都會解決這個問題的啊。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再下來是一個以「愛的教育」聞名的幼兒園,不少名人子女就讀於此,熱門異常,至少提前兩年排隊。之所以被我排除的因素其實跟蒙氏無關,投資方是巴哈伊教教徒,園區內不提供紅肉,後來據說幾乎全素。吃什麼不是問題,但我不希望摻雜任何宗教色彩給小朋友。

說說最終的選擇吧,一家不大的幼兒園。場地十分有限,基本沒什麼活動場所,食譜非常一般,或者說吃得比較差,學校上課時間很短,學費昂貴(幾年下來,一輛高配的寶馬5系進去了),上面都是缺點,但是這裡孩子的狀態卻是我最滿意的。

記得我去參觀的時候,正趕上孩子們下午加餐,我推開教室的門,教室里非常安靜,每一個孩子都平靜地坐在位子上吃點心,老師坐在教室的另一角觀察記錄。沒有人喧嘩,也沒有人起身說話,這些兩歲多的的孩子們只是好奇地望向門口,看看我這個貿然闖入的陌生人,從離我最近的一個小女孩眼中,我看到的是平靜,平和。那一剎那,我就被打動了,視頻里的景象活生生展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是小小震驚了一下,幾乎立刻決定,就是這家了。

出來後,碰到一個剛剛從這裡畢業的小男孩,他送妹妹來上學,家裡大人可能有事,讓他暫時留在幼兒園。這個小男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微笑著和每一位老師,包括我主動打招呼,態度親切自然,絲毫沒有扭捏和羞澀。然後老師安排他在一間空的教室里工作,一直到我和老師談完離開,我都看到他始終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專心致志地工作,心無旁騖。是的,在他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家小朋友的未來,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就是這個樣子。

主教老師Bobbie,也是我最終選擇的原因,一名從事近四十年蒙氏教育的加拿大老太太,在這個幼兒園也差不多十年了。後來在和她的無數次交流中,她身體力行地告訴我什麼叫做「為人師表」,給予我許多極富建設性的意見和指導。

當時唯一的問題是排隊,學位有限。於是小朋友八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報名加入了排隊的行列,同時也開始帶他每周參加Bobbie老師組織的Baby Group,提前熟悉老師和教室環境,一歲三個月左右,正式入園了,當時確實還是比較適應的,沒有很明顯的抗拒。

再後來就是小朋友入園了,有了近距離觀察蒙氏教育的機會,也有了專業人士可以請教,繼續在蒙氏教育的路上前行吧。

了解越多,越是覺得,育兒就是育己。蒙特梭利博士是一個偉大的人,她的思想之於我,確實是類似宗教般的存在,不過她的神袛是我們的孩子。蒙特梭利博士的思想是一門哲學,一門關於人的哲學,它指引著我,了解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了解我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我」。

每每讀起《愛的智慧》這一章(何明珠 譯)都覺得感動不已,「如果沒有小孩子的幫助,人會退化、腐朽。 如果大人不努力更新自己,一層堅硬的外殼會逐漸成形,包覆住他的心,最後讓他失去感覺、麻木不仁」。

是的,孩子是我的老師,他教會我什麼是愛,如何去愛;孩子也是一面鏡子,映射出我的每一點點進步。

就像蒙特梭利博士說的,兒童不是一個負擔,而是向我們展示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的尤物。

後記:

此文成文較早,底下評論中不少朋友向我諮詢具體幼兒園的名字。實際上我認為,即便找到一家純正的蒙氏幼兒園,家長依然要持續地給予關注。

我兒子三歲多升入CASA班之後,更換了另一位外籍教師,但說實話,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對這位老師在教學中表現的種種漫不經心有些難以忍受,開始計劃換園。

目前在北京西部的一家AMI北京培訓中心下屬的幼兒園,是的,先找好了幼兒園,然後我們舉家從北京東邊搬到西邊居住了,也算現代版的「孟母三遷」吧。


如果有想討論的可以加微信號:jiadingmama,昵稱:加丁小熊。
加丁學院pc官網鏈接:www.addinghome.com
加丁學院官方服務號:addingcollege

因為知乎編輯器太難用,不好分結構。為了方便閱讀,在網上找了超級萌的蒙台梭利小童工的圖片來分段,侵刪。

20170210修改補充:

最近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在諮詢AMI培訓的事情,今天在這裡給大家集中做一下解答。

這次回答主要集中在主教培訓。

(以下答案都是依據本人參加的培訓情況,具體以培訓中心要求為準。)

問題1:培訓時間多久?

我2015年開始上課,參加的是AMI深圳培訓中心3-6歲的培訓,2017年畢業。

培訓的時間是3個暑假+2個寒假,每個暑假大概40天,寒假大概6天。

另外,課程還需要進行90小時觀察+80小時實習。

0-3的培訓據說要完成250小時的觀察......

AMI培訓考勤很嚴格,缺勤太多就沒辦法畢業,在上課期間最好不要缺勤。


問題2:培訓費用多少?

培訓中心收6萬人民幣培訓費。

食宿機票需要自理。

去學校參加實習、觀察的費用也要自理。

實習和觀察時,學校一般不會收取費用(之前有學校收錢被培訓師點名批評),但也不會支付給學員費用。

書籍資料什麼的,也需要自己買。

買資料台灣及幼的翻譯的比較好,但同時也比較貴,且難買,都需要從台灣運過來。

所以從頭到尾2年半算下來,10萬+是需要的。


問題3:AMI蒙台梭利培訓中心在哪裡?
AMI在全球有69個培訓中心,覆蓋了全世界29個國家。

在中國,AMI有杭州、北京、深圳、重慶,台北5個培訓中心。

如果你英語沒問題,也可以去國外的培訓中心參加培訓。

AMI global的鏈接:http://ami-global.org;

如果你想在國內參加培訓,目前有這5個中心可以選。


問題4:AMI蒙台梭利主教培訓結束後有證書嗎?含金量高嗎?
AMI主教證書含金量很高,蒙台梭利老師的薪資水平完勝一般幼師。

一般情況下,拿到證書之後,全球的蒙台梭利園都是認可的,但是同樣是持證老師,水平也不一樣,具體也要看個人的程度。

放出一個數據:

自AMI來到中國以來,
開設了17期主教課程,培訓了665位持證主教
開設了8期助教課程,培訓了258位持證助教
目前正在進行的課程中,
3-6歲有365人正在受訓
0-3歲有70位正在受訓

持證教師不多,很稀缺。

另一個現狀:現在很多蒙台梭利園都在招老師,且這兩年大量的蒙台梭利園都在崛起,受訓和持證的AMI老師供不應求,所以學成之後,不用擔心就業問題。


問題5:參加AMI主教培訓有什麼要求?
具體要以培訓中心的要求為準。

大概包括:學歷要求(大專及本科);有AMI持證老師寫推薦信,不要求是幼教專業及有幼教專業背景,蒙台梭利老師里很多都是跨行的。


問題6:培訓要求的實習和觀察的學校怎麼找?
首先,不難找。

培訓中心會給一個學校列表,學員可以自己打電話諮詢,也可以請培訓中心幫忙聯繫。

一般AMI持證的老師都很nice。班級符合人數的要求,有AMI持證教師帶班的話,學校一般都比較歡迎觀察和實習。


問題7:拿到證書有什麼出路?有什麼用處?
首先,在知識層面,學習AMI蒙台梭利真的是太值得了。不僅是對育兒有幫助,同時也是審視自己的過程。所謂育兒皆是育己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職業發展來看,可以去蒙台梭利園做老師,自己開家庭園(事實上我見過的很多優秀的老師都是走的這條路),開蒙台梭利早教,開學校加盟及培訓,以及像我們,做在線蒙台梭利家長和老師的課程。這個,也要自己選。


問題8:拿證需要什麼考核?難么?
需要通過考勤、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觀察實習、作業等等一系列考核,不包教包會,考試只有一次補考機會,2次考試都過不了學費不退。

但其實我覺得,認認真真聽課、盡量別請假、好好寫作業、好好練習、多看書多學習,培訓師指哪打哪,通過考試也沒那麼難啦,雖然我還沒參加考試。

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共勉。


問題9:怎麼報名?有名額嗎?
講真,現在很難報。
培訓師有限,培訓中心的名額有限,這兩年培訓太火,供不應求。
我2015年開課前一周報的名(一場想走就走的報名),還有名額,我們班有大概80人。據說杭州2016年的3-6班有100多人,深圳2017年的已經報滿了,要排隊到2018年(同樣,這也要以培訓中心的信息為準)。


問題10:報不上名,可以怎麼先學習一下?
首先,推薦幾本書:


(加丁學院也會不定期組織圖書的團購)

那今天的科普小講堂就到這裡了,暫時想到這麼多。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或者直接加我【加丁小熊】微信啦,我會幫大家解答。

附上AMI中國隸屬協會2017年的行事曆:

下面的是更新之前的回答


首先,關於要不要去參加蒙台梭利培訓。 參加蒙台梭利培訓,說實話,要付出很多。且不說6w多的學費,以及過程中自費的食宿,書籍,進修等;時間上,起碼要9個月才能學完(AMI中心不保證拿證,拿不拿得到要看過程中的考勤、作業完成的情況以及最後的考試,我之前好像說過這一點了==),而且我學的是暑假-寒假班,需要2年半的時間。在這2年半的時間裡,會有很多人想放棄。聽說之前上完一個暑假班,有很多同學下一個暑假就不來了,不過還不知道我們這一屆什麼情況==。
所以呢,在做決定之前,最好對蒙台梭利有一定的了解。書上的知識跟培訓的東西不完全一樣,跟實踐更是相去甚遠。我在報名之前,一氣兒看完了蒙台梭利4本原著,覺得自己對蒙台梭利很了解了,但是第一天上課就讓我覺得自己對蒙台梭利理解真的太淺薄了。真的!
跟我諮詢的幾個同學我建議他們讀蒙台梭利原著,看看知乎上關於蒙台梭利的回答,相匹配的,來上我們的蒙台梭利基礎課,雖然有做廣告的嫌疑我知道==,但是卻是一個很直接有效、成本又低的方法讓她們理解真正的蒙台梭利是什麼樣子。我多希望,在我決定之前,有老師先帶我了解一下蒙台梭利究竟是什麼。
然後呢,在做決定之前,要做好心理建設。蒙台梭利教育是對成人要求十分嚴苛的。如果你有志於做蒙台梭利老師,就準備好走上一條嚴格自我要求、時刻自省、永無止境的道路。你看到的孩子有多讓你驚艷,環境中的成人付出的心力就有多沉重。如果你做不到,可能做不了一個合格的蒙台梭利老師。
所以呢,my point is,如果你想了解蒙台梭利知識,想在家庭環境中實踐蒙台梭利,想有效甄別好的蒙台梭利學校,不一定非要去接受蒙台梭利培訓,有很多低成本的替代方法;
但是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金錢、熱情和毅力去學習蒙台梭利,真正的熱愛蒙台梭利,相信你的收穫會很大,孩子能夠碰到你這樣的成人真的很幸運。我目睹過身邊的學長學姐熱愛蒙台梭利、熱愛孩子的狀態,他們很享受跟孩子相處,班裡孩子的狀態特別好。
-----------------------------------------------------------------------------------------------------
其次,關於最近國內的培訓信息。
2017年的培訓各種爆滿,大家好友熱情。
加一張圖,有2017年國內AMI的安排。
用戶上傳的圖片
如果你做好準備,有志於接受蒙台梭利培訓,以下信息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想報名,可以先微信加我(微信號在最下方),我可以給你說說注意事項之類的,讓你免走我走過的坑。嘛!我就是這麼美麗又善良。
如果你英語ok,時間什麼的都ok,也可以關注一下國外的蒙台梭利培訓,但是國外的我不了解。這個是AMI global的鏈接:Home |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好了,今天的更新就到這裡了,希望能幫到你。
----------------我是219更新前後的一條線------------------------------------------------------------
今天是12月31日,15年的最後一天。這個回答,也算是對自己的總結。
我2015年6月參加AMI國際蒙台梭利培訓。現在想想,純屬誤打誤撞。
2014年6月在北航英語系研究生畢業,本來家裡給找了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自己也找了個公立學校英語老師的工作,可畢業前的一個月面試了一家創業公司,所以瞞著家裡辭掉了前兩份工作,在創業公司做助理,財務,行政,人事,BD,運營,產品經理,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工作的第一年,現在想起來還像做夢一樣:工作老出差錯,加班到半夜,應酬討厭的人,跟同事鬧彆扭,辦公室戀情,跟老闆拍桌子,一直迷茫著,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選錯了,懷疑過自己的性格是不是有問題;
2015年6月,因為公司做育兒內容,一口氣看了幾本蒙台梭利的書,在知乎上看到高玄曄的回答,跟他聊了很多,在培訓報名截止的前兩天,決定去接受蒙台梭利培訓,而恰好,公司又很支持,幫我支付了對我來說很昂貴的學費。
========================================================================
關於學習蒙台梭利的初衷
畢業一年,沒想過再做老師,沒想過結婚,甚至想過以後丁克,所以跟大部分學習蒙台梭利的人不同,我不是為了做蒙台梭利教師,也不是為了以後教育孩子。說的自私和坦白一點,我主要是為了自己。
因為不順遂的童年經歷,我一直生活在童年的創傷里,它影響了我與人相處的方式,甚至傷害了最親的人。想改變,卻無力。我曾經試圖通過看心理學的書,看心理醫生來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但收效甚微。加上在工作的一年中來自家庭和感情上的變化,我渴望通過一種可靠的、系統的知識來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改變自己。我認識到,我現在的種種行為,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經歷,蒙台梭利猶如我自救的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公司要做針對家長的知識教育,而我自信於自己的學習能力,學了這麼多年的文學,覺得自己更適合做與內容相關的事,而事實證明,我沒有錯。(先按下不表)
========================================================================
關於國內的蒙台梭利AMI培訓
國內最受認可的蒙台

梭利培訓應該屬AMI和AMS。我參加的是AMI3-6培訓。
可能大家更關心AMI蒙台梭利培訓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國內培訓只有0-3歲和3-6歲的培訓(國外還有6-12,國內蒙台梭利人也正在努力中)目前國內有兩個蒙台梭利培訓中心,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北京。我參加的深圳的3-6培訓,每年要去一個暑假(40天左右),一個寒假(7天左右),連續三個暑假和兩個寒假。報名費用6w5,其餘費用自理,不包教包會,考試只有一次補考機會,考試過不了學費不退。
北京有一個培訓中心。其實我在北京工作,為什麼沒參加北京的培訓呢?因為北京的17年才開課,0-3歲的(我本來更想上0-3歲的,因為課程會包括從孕期到3歲,更接近人的本源)。
參加培訓很累,每天早8:30-下午4:30,中午只有1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吃飯只能吃到難以入口的外賣;每天上課都要打幾萬字的筆記,每周要交essay和要求嚴格的操作示範。暑期的培訓結束之後,還要擠時間去參加90小時的觀察和80小時的實習。
我所在的班裡大概80個學員,大家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甚至還有來自香港、台灣、東南亞的朋友。年齡上從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到跟我媽媽差不多大的阿姨。有在Denver做大學老師的計算機博士,也有從14歲就出來闖蕩的20歲妹子,大家匯聚一堂,好不熱鬧。
========================================================================
關於參加蒙台梭利的感想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還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選錯了。
因為蒙台梭利,我學到了足以顛覆我傳統教育的知識,讓我認識到要尊重孩子,尊重生命;
因為蒙台梭利,我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方向和歸屬,在工作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價值感、責任感;
因為蒙台梭利,我跟公司簽訂了協議,跟公司綁在了一起,沒了退出的自由,卻更踏實做事;
因為蒙台梭利,我開始慢慢認識到我的傷疤從何而來,慢慢開始接納自己,慢慢學會應該怎麼做才能自愈。同時也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客觀地去審視我的童年,感嘆(而不是抱怨)我的父母什麼沒有做好準備就生下了我,卻又稀里糊塗的養育我,或者拋棄我;
因為蒙台梭利,我結束了一段戀情,有遺憾,也有釋懷。
========================================================================
關於我現在做的事情與蒙台梭利的關係
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在跨界。讀了6年的英語,到了加丁,做硬體,做軟體,做教育。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方向。
從2015年7月接受培訓到現在,一直籌劃做加丁學院在線課程。為0-6歲孩子的父母,提供專業的知識和內容,讓他們能在家庭環境中教育孩子。
作為一個接受過專業蒙台梭利培訓的人,第一期課程做的就是蒙台梭利。我找到最專業的老師,向家長輸出最正宗、最有價值的知識。
之後還會推出正面管教、醫學健康等內容。知識不分流派,不問出處。只要對孩子好,就是好內容。
現在是15年12月31日11:15分,我還在加班,可能像之前一樣,我還會加班到半夜甚至凌晨。
但是我一點都不想出去玩耍(嚶嚶嚶),因為我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有那麼多家長願意花時間和金錢,每次在微信群里聽2個小時的講課,課後還追著老師一直問問題。
我慶幸,自己做的這點事情,可以讓很多孩子受益,讓他們不再經歷我童年的那種創傷。
感謝加丁媽媽團隊,感謝我的同事們,一直默默地沉澱著做知識、做內容、做教育,願意一點一點地去影響家長,成就更好的父母。
如果你也關注蒙台梭利,如果你也想接觸正宗的蒙台梭利教育,可以聯繫我了解詳情;
如果你是專業的老師,願意與我們一起,盡自己的力量影響家長,幫助孩子,請與我聯繫,我們一起努力。
微信號:jiadingmama,昵稱:加丁小熊。
2016年,新年快樂!


謝題主邀請。

嚴格來說,我不是蒙特梭利老師,而是孫瑞雪教育機構的老師。

孫瑞雪教育機構深深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盧梭、皮亞傑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18年高度專註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創造、建構、發展和完善了「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系統、教育教學系統、「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的教育思想系統、敏感期理論系統、以及「愛和自由」學校教育體制和教學管理系統。

我就寫寫我是怎麼來到這個機構的吧~

我出了一次車禍,人沒事,但是休息在家了,阿姨送了我一本《一念之轉》,從此走上了「身心靈成長」的道路。看了張德芬老師的「身心靈成長」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還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籍,但是張德芬的書,對我的觸動最深。有一年廣東的「睿智人生」年會,年會有七位老師去講課,其中就有張德芬老師。官方的微博上說,轉發有機會免費去,我就轉發了,5個名額,我是第四個抽到的。於是我請假去了廣東,參加了「睿智人生」年會,第一場,就是孫瑞雪老師講的《完整的人》,一下子就把我心裏面的東西都整合了。我一直都在想,大部分的成人,因為小時候的某些事件,自己的情緒沒有解決,甚至不會解決,一直積壓到現在,可能都不會解決自己的情緒,一直很痛苦,甚至不知道哪一天,情緒就爆發了,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小時候就會自己解決問題,不會有情緒積壓呢?孫老師做的事情,就是這個,讓我們從小就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讓我們成為自己,而非別人認為的樣子。所以,我就問孫老師,能不能到她的機構上班,我想去。孫老師當場就答應了,並讓我隨便挑學校,想去哪裡都行(寧夏、深圳、北京、上海、廣州都有我們的機構分院)。我當時就在北京工作,於是選擇了北京,回京後,要面試。看到面試地點,距離我上班地點就5分鐘路程,面試通過後,我就成了孫瑞雪教育機構的老師啦。

我的一切都是心想事成,我想到那裡,那裡就自然出現,而且就是我想要的。


最近同蒙特梭利教育走的很近,兩個夥伴3月6日出發去美國,參加相關的蒙氏國際教育活動,他們會在美國呆上20天,走訪一些這一領域的優秀人士;其中一位也是一家國際蒙台梭利幼兒園的園長;看到話題開放了,我也在這裡暢談下在接觸蒙氏教育者後的一些感想,來同大家一同交流.

對孩子教育的方式應以何為中心?

當我們在討論一種教育模式時,無論是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還是AltSchool等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實踐,我們常會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比較各種教育模式的優劣上,而選擇性的忽略了它們之所以存在和獲得發展的那些根本性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它的創始人和支持者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你也許會發現,這些發展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模式的創始人之間的差別,就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和畢加索的差異那麼大;他們的思維模式,各自接受的觀念和發展出的教育理論,還有他們生活的時代和成長環境的差異;而且,他們各自在對於教育的目的和完整的人的理解上也存在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也是.

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差別和其中的一些共性,構成了現代教育探索挑戰的核心--

"學什麽?"怎麼學?"塑造怎樣的人?","如何成為更好的一個人?","完整的人","未來的人",

當代教育的推動者們,如布魯納,杜威,邁克爾霍恩,克里斯坦森,等人以此來設計關乎學習者的教育.推動我們的未來教育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所有學生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潛能.而不是成為某一種社會型人格,或某一種教育模式期望塑造出的那種人.

而正是這些人們用他們的探索和發現,來重塑我們對於學習的想像.

分享一個故事

一個台灣媽媽與蒙氏教育的交集

[Choyce 郭宜婷

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媽媽,她有兩個孩子,子喬和子鈞;Choyce打從子喬還沒出生就準備了好多教具,企圖想要輪番灌入子喬的腦袋裡,她內心裡偷偷渴望著小子喬可以成為天才或者是神童,從右腦開發教材到圖卡字卡,子喬子鈞的教具花了好多錢也花了好多心力去收集,晚來兩年的子鈞也加入這個後天才班的陣容.

在參加蒙特梭利3~6歲在家應用課程後,她分享了作為一個媽媽的親身感悟;Choyce在觀看教師示範操作教具的時候舉起手來,問,"只能一板一眼的照著規則走,這樣沒有讓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啦!"老師回答說每個鋼琴家都要從DOREMI開始練習,先把底打好了才能為往後鋪路.老師如此這樣的解釋蒙特梭利日復一日操作同樣的教具.

子喬沉穩,可以氣定神閑的坐在椅子上重複操作,也因此從蒙氏教育里獲得蒙特梭利所倡導的收穫.子鈞教具一摸就上手,一上手就不肯再重複練習多次.

Choyce談到,子鈞在反覆操作,抓到學習的要領後,就覺得再次參與顯得無趣了;"我喜歡孩子認真操作的態度與學習精神,可是我更希望自己當個聆聽孩子需求的媽媽.如果學習變得痛苦,那就不再是一件美好的體驗"…]

Choyce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式母親對於兒童教育的期待,他們希望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他們希望孩子在未來的競爭性環境中有良好的適應力,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靈性,肯定自己和做自己肯定的事,能獨立思考,有創造力...

"我們常被我們的所知困惑,,

在固有的經驗和探索未來之間選擇不同的道路."

智慧是超越於學識之上的,

然而當我們在創造關乎孩子們的未來教育模式上,我們很少真正讓它成為我們行為的指引和燈塔,而是用學識,固有的知識和關聯知識之間的推論來為我們熱衷的教育理念辯護,視其為真理本身.

我們沒有或很少

同孩子們一起,來共同設計他們的學習空間,活動體驗和課堂實踐.從塑造怎樣的人的價值觀,行為和構建自我驅動學習的視角來定義教育的系統化設計.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許還需要反覆思考的,一再的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以孩子為中心?

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及相信,已經找到了答案.現成的,有選擇性的答案.

最終,Choyce選擇了在家教育孩子,選擇了自己來承擔.一個偉大母親的勇氣.

同許多選擇在家自我教育的那些家長一樣,她的選擇的好處和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們在家教育也意味著喪失了參與其它活動中,不同人的生活經驗模式的自由交流,和日常相互協作時的學習機會,在同孩子的朝夕相處時,她會更容易把兩個孩子變成理想中的自己,她希望成為的那種樣子,她的個性的優勢和缺點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承續,而且,孩子們同在學校學習相比,也會有較少的學習情境的選擇等等.

在Choyce的堅持中,我們至少也看到了當代教育中最核心的一個思想,"真正的教育是創造TA自己.按照TA自然的稟賦,推動TA做喜歡的事,成為更好的一個人."

不同的教育模式對孩子們意味著什麽?

"我們會被我們的學習和經歷所塑造!"

也許你不得不承認,一個從小習慣科學思維的蒙氏教育出來的孩子同d.School,更注重於創造性思維的教育方式的培養下,會在學習者的人生中產生的不同的深遠影響.

["在選擇繪畫或創造對象上,無論是一時的喜好還是奇思怪想,只要是孩子自己喜歡的.就應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想,潛意識中的感受記錄和表現出來,讓他們把的印象和幻覺中得到解放,唯有這樣,然後,他們又會被新的事物吸引.

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拉著孩子們的手,一步步帶領他們,給每個人,每個小團隊一次小小的成功,幫助他建立自信,很快他就會發現,他可以做成一件他想要做的事情--他獲得了創造力自信,這讓他們在學習上變得更主動,更努力,也更堅持.這個過程十分美妙". 斯坦佛大學設計學院]


d.School的教育實踐是在讓孩子們相信"我能行"的基礎上,教會孩子實現自我想法的方法.而這也是杜威(胡適的老師)的"興趣教學""戲劇情境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所做的,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同現實生活和想像建立連接;

與此相比,蒙氏教育並不主張孩子玩扮演遊戲,這一選擇也挑戰了當代兒童心理學家的共識,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角色扮演遊戲對兒童發展有諸多益處(有助於發展自我調節的能力,社會能力,規則意識等).

在這方面,列出兩個對蒙氏教育的質疑也許值得我們來商榷;

"蒙氏離世半個多世紀,蒙氏的教學實踐仍然沿用蒙氏發展出的教具和教學流程,在快速變化的數字時代里它本身是一種風險. Keith Sawyer(《劍橋學習科學手冊》主編)

"不自覺地懷疑孩子的本能和創造力,因而過分使用外部的控制,這種行為常見於教師課堂實踐、學校實驗室、手工工場、福祿培爾式的幼兒園、蒙台梭利式的幼兒之家,都害怕提供給孩子簡單的材料讓他們去創造….但是,認為只要學生運用成人安排的教具和活動作業,就可以發展出相應的智力來,那是錯誤的." 杜威

如何把握"敏感期"的教育?

「花開有季,成長有別」

蒙氏教育認為「敏感期」是兒童學習、接受新鮮事物的最佳時期,蒙特梭利發現,當學習者被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激發時,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因此,蒙氏教育鼓勵孩子們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內容,以便使他們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得學習的體驗."

我們發現,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之間常常存在有一個鴻溝,需要和等待我們去跨越;或者,接受新的檢驗.差別不僅僅在教育結果的評估上,還在教育者和家長對於"敏感期"的理解的不同上,它深刻影響了我們如何把握"敏感"期的認知和活動選擇.

作為一個教育者,他常會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熟知,從孩童的年齡,身體,行為和智識的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出與此相適應的個人教學法,對學習者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從而促進他們的發展;他在觀察孩子時有時更多時候會像一個社會學家.

家長又會如何來看待呢? 你每天看到的那個同自己血脈相連,一同玩耍,嬉鬧,遊戲,鬧脾氣,哭泣的那個人,你的孩子的"敏感期"在每一天,每一個時辰,甚至於在每一個活動中都可能會是一個變數.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子,這一周她會時時刻刻隨身都帶著芭比娃娃,下一天她在看了皮克斯的動畫&<怪物史瑞克&>電影之後,她又把芭比扔到了一邊,瘋狂的迷戀上了奧菲娜公主,每當聽到影片插曲響起時,她就非拉著你,讓你扮演史瑞克的角色同她共舞;在這個時期,能讓她產生興趣與激發起好奇心的,已經不再是在學校里能接觸到的教具和設計好的活動了,她把她的想像融入到參與的每一個活動之中,直到她的興趣點的再一次遷移.而這,也是她的"敏感期".

從這一點說,蒙氏所倡導的讓學習者被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激發,學習氛圍的創造上還是局限在已有的教具和活動安排上,或者說,距離個人化的教育還有很大所距離.相比較,AltSchool的Playlist的自我導向式的持續成長的方式走的更遠,在把握不同的人,單個的人的"敏感期"教育上更值得我們期待.

[我們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學什麼,你可以上午上繪畫課,下午去製作漂亮自製的手工藝品;每個學生的教學計劃,遊戲清單,作業都不同;教師通過技術工具對每個學生的上課表現進行拍攝,回放和記錄,從而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教師們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可以一對一進行輔導並在下次制定任務卡時對學生的個人薄弱項進行強化. AltSchool創始人]

讓孩子們主動的參與各種的主題活動,享受發現,創造的樂趣,大膽的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表達奇思異想和對世界的獨特認識.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會學到很多,去計劃,去構想,頭腦風暴,去製作,檢驗…這些都是挑戰,卻讓結果變得更加珍貴!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創造出一個可以在博物館裡展出的傑作,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提高現有的水平.用行動和成果來創造成功的機會,這個過程給予我們的創造力自信.

蒙氏教育2.0 重塑學習的想像

"蒙氏教育的本質是「克制的愛」「陪伴」與「獨立空間」的教育觀,"

在實地參觀蒙特梭利學校,蒙氏教育者在暢想他們的教育實踐時談到:蒙氏教育致力於通過環境,遊戲,自然和家長的陪伴,讓孩子順應不同階段的成長,自然的開發智力,通過興趣引導孩子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每一天,我們都鼓勵孩子們在這個充滿關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去做決定、去冒險、去接受挑戰;每一天,我們都將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

我很喜歡蒙氏的這個表達.

雖然我也覺得,即使是蒙氏教育,我們距離這一理想還很遙遠.

尤其是,它還這麼昂貴.

與之相比,我更喜歡IDEO在墨西哥的一個教育項目的,低廉價格並極致出眾.

這才是教育者的真正民主之路.

AltSchool的教育理念的解構

沒有機會實地探訪AltSchool,從他們網站和文章中的觀點做個解構,蒙台梭利2.0在美國的實踐會是怎樣的?

混齡小班制

無論在AltSchool,還是在蒙台梭利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全球眾多優秀的"微學校"的最佳實踐中,不按年齡分組活動,混齡式小班教學制是適合個性化教育的最佳方式.學生們根據不同的興趣,願望和能力來分班,教師依據學生的個人狀況來評估他的學習進展,記錄學習進程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對全體學生採用統一,標準的方式來衡量他的成長.

如果學生在某一學科上學習速度很快,我們也不想讓他陪著其他孩子浪費時間,他會跟著高年級的同學一起學習這門強項課程,但是其他學科仍跟同齡人一起上課.

在快樂中成長

兒童的心理發展中,受著同化作用和順應作用的傾向牽引,遊戲乃是把現實同化於活動本身,會按照自我的需要改變著現實;我們用興趣教學,充滿樂趣,方便實施的活動部分,也提供複雜的情景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

培養未來社會的人

"在未來的社會中,人們會面臨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但不會有人告訴他們怎麼選擇或者應該做什麽,他們需要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們要從小明白,「人不應該只做別人要求做的事情,而應該懂得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也要從小就引導他們學會了解自己的興趣與需求,從而選擇自己想要什麼.

創造整體學習環境

生活即教育,

學校環境和家庭空間應當是愉悅,有趣,安全的,我們從觀察孩子的活動來發現他們的真正需要,設計出適宜的環境,教具和輔助教學的材料,為孩子們創造整體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包括校內或家庭中的藝術牆,獨立的工作角落等,學校同家長來一道攜手,更好的促進和推動孩子的成長,把握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敏感期和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

遊戲/項目驅動式學習

我們尊重家長對於學習效果格外重視的文化傳統,為此,我們依據布魯納"經驗的遷移和認知的理論"為基礎來設計多元化的項目驅動式學習方案,將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分割成多個知識節點,貫穿於整體的教學的設計安排中.讓孩子在學習中的成長可清晰的預見.我們尤其著重於在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方面.

童年的回憶是無邊無際的…"

在孩子身上,每一個行動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把它與時光和陪伴相連,每一段時光都不容辜負,我們需要讀懂它,用孩子們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用我們的,懷有同理心,去理解,去觀看,去感知那顆童稚的心靈;尤其是,用孩童的眼去發現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美好.

-----------------------

教育者的角色

"在我看來,教育者的態度應包含著某種崇高的東西--儘管我們自己離它還很遠…

那是我們教育民主之路,心靈之園,藝術之旅,所有這一切美好教育的初衷.這樣熱愛的人聚集在一起,才可以抵禦得了喧囂和浮躁,從現實的利益和渴求的未來中抽身而出,從效益的束縛和生活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同孩童一起設計和發掘那些值得我們熱愛的藝術和體驗,與歷史上那些精彩的傳奇和靈魂,與自然中那些自由的想像和好奇為伴,樸素而又專註的去做熱愛的事"…

我們的教育者應該是值得依靠的,珍視每一顆靈魂的獨特性,激發他們天賦的熱忱,想像和需要,同學習者一起,因為有了彼此共同的設計,才能與美好的時刻相連…(這裡改動了PalaPala創始人的一段話)

傾聽者

我們堅持並相信,獲取來自兒童的信任,這是相互間產生積極而有意義的互動的基礎,

我們傾聽來自孩童的聲音,用真實的行動表達對孩子真誠的關注,讓他們敞開心扉,從而更好的從孩子本身的興趣點來設計學習的情境,發現和活動實踐.重塑兒童的成長.

觀察者

教育者應當有一顆敏感的心,去適時的去了解,提問,觀察孩童的活動方式,通過把發現轉化為洞察,同時也利用一些先進的工具和策略;以及同孩子的父母溝通互動的方式,來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整體化學習氛圍.

夥伴和教練

教師的教學積累主要來自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新項目探索與發現,這要求教師具有大量及寬泛的知識儲備,才能擔負"導師"角色.同時,教師 的個人風格,技能技巧人會極大的影響不同學習小組的教學模式,內容甚至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教師更多的以參與者--夥伴的角色出現,同時,他還應當是一個傑出的教練,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某個情境,給予兒童直接或間接的指導,維持和發展兒童的探索動機的熱忱,與兒童一起建構知識.

支持者

教師同家長一起,每月定期開會,一同討論討論課程計劃,策劃活動,找尋必備的材料,就兒童對某個方面的主題收集相關的資料,材料,工具和準備,一同組織在戶外的活動…主動就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換意見,進行溝通.

記錄者

不同的孩童都有他獨特的觀看世界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我們需要通過對兒童行為作出記錄,來理解他們行為背後隱藏的真實原因,了解他們的想法,興趣點和思考的過程,通過一些效率工具的使用,照片,文字,圖像,幻燈,錄像,錄音等方式來記錄孩子探索的全過程,將在活動過程中的對話,反饋,溝通和實踐中的記錄作為下一階段主題活動的基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包含同學習者一起回顧學習記錄,了解曾經的所作所為,修正教學行為與教學策略.

連接者

生活即教育,我們不應將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割裂開,而應從整體設計學習環境,創造學習氛圍的視角,同家長們一道來更好的促進和推動孩子的成長的現實環境.

...

"我們的教育者在日常的事情上,心懷高遠而有腳踏實地,不相信空談,不懷疑夢想,真摯熱情,所有技術層面的東西,都可以靠時間的推移而趨於可能,唯有深入靈魂的熱愛當真與時間和努力都無關.有便有,沒有,便是沒有…"

擴展閱讀

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布魯納 &<教育過程&>

霍力岩 &<蒙台梭利給我們的啟發&>

三聯生活 &<新知 學習的革命&>

歡迎探討和交流 我是Danny 微信:Althous


其實去年開始就一直想回憶和記錄在美國參加AMS(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美國蒙台梭利教育協會)的學習生活,但糾結於自己筆拙,每每拾起往事時,總擔心文淺不達意,濃墨又顯累贅。

感謝知乎某好友的邀答,讓我有了機會正式進入了這個話題。題主的原題是:

你是如何走上蒙台梭利(教師或家長或其他有緣者)這條路的?

以下都是個人成長回顧和經驗,借用我爸和我講的那句話「老師的建議對你可能是良藥也可能是砒霜」,任何事只是參考,在實踐過程中,還必須結合自身實際。

這篇文章不是蒙氏教育乾貨分享,是回述一個長故事,感興趣的朋友請往下翻閱,可能需要花費您二十分鐘時間和精力聽我嘮磕。

選擇成為蒙氏老師的根本原因——傳統園不適症

這個原因其實很普遍,老師的流動量大,原因是很多人進了幼教行業後選擇轉行。我從初中開始就明確自己想當一名幼兒園老師,從沒想過自己無法勝任這項工作。

大學畢業後,在國內一家民辦傳統園工作,從實習開始一直在幼兒園工作了近三年。很累,卻也意義非凡。我在的幼兒園辦學風氣非常好,確實是「一切為了孩子」,對老師的培養花費一點都不吝嗇,薪水也高於公辦幼兒園的老師,我想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見的。

在傳統園工作可以用「拼」來形容,特別是我們這種屬於「半路出家」的人。即使有本科學歷,彈唱跳技能遠不如中專十幾歲就開始受訓的老師,感覺她們能遠遠甩我好幾條大街。學校幾乎每個學期都有各種技能考核,加上平時的各類教具製作,教學研討,節日活動,家長會和公開課等等,所以壓力特別大。

(傳統幼兒園老師的苦和累這裡省略千萬字.......)

離開學校的原因卻不是累,是因為嗓子受不了了。

我實習的第一天就受到教學園長的嚴肅建議,聲音太小太慢,是不能有效管理班級的。是的,放眼望去,周圍的能幹的老師都是大嗓門,非常有威嚴。我也開始嘗試努力改變,但很快嗓子就報廢了。這期間令我驚訝的是,當我不出聲或者細聲說話時,孩子們似乎更加情緒穩定,更加專註地「看」我表達。我意識到,當你慢下來時孩子也會慢下來,而且神態動作顯得非常優雅。我們使用聲音和動作來引導孩子的,不是音量和「權威」。即使意識到這一點,但也無法改變大環境,不爭氣的嗓子在三個月內嚴重失聲了兩次,有好心的同事提醒我趁早轉行。那段時間打擊挺大的,我以為努力就能做得和別人一樣好,甚至更好。然而,漸漸發現這個「好」的標準卻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但,永遠不要用對錯來評價一段經歷,一切邁開腿走的路都是有價值的。

至今非常感激和懷念在傳統園的成長過程,那段時間是最純粹最專註於自我提升的階段,更為日後在蒙氏教育和傳統教育的比較學中,深刻感知蒙台梭利通過反覆「實驗」發展和形成的環境是如此科學和寶貴。

選擇成為蒙台梭利老師

我開始尋求新方向,回學校考研或者轉教材編輯的工作等等。

在這階段除了在網路搜索信息外,我也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給本科時帶我們學習幼兒《比較教育學》的老師,任老師。可以說,這位自從畢業後至今也就從未再見面的老師,是點開我人生新篇章的人物,很感激她對我這位已經不在她負責範圍內的學生的耐心回復和引導。在和她郵件往來中,我們又聊起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前在比較教育學課程中了解過,但是並未花時間深入研究。當時花了十幾天時間了解現今社會的蒙氏教育,看完一遍蒙氏的原著,在網路和圖書館搜集資料,說實話,有些似懂非懂。蒙氏教室的模樣都還不能在腦里勾勒。

最吸引我的是老師和孩子的自由自主權。老師可以根據對孩子的觀察和分析,為孩子提供獨特的教學方案,而不是完全從上而下的教學計劃。在混齡制教室里,孩子可以自主地選擇老師準備好的教具。當時腦子裡蹦出的是三個字「自助餐」....試問當你自己都不清楚想吃什麼的時候,去一家品質好的自助餐廳,立刻便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飽足一頓。活在「自助」的世界裡,能長得不好嘛!!(別問我為什麼打比喻總是那麼離不開食物,哈哈哈)

想成為一名蒙氏老師,根本原因並不是出於對蒙台梭利的個人崇拜,而是源於自身,我期望能在那樣的有準備的大環境中和孩子相處。

申請AMS

2011年,國內的蒙氏教育還不像今天這般火熱,還沒有合適的培訓機構,我身邊也沒有從事蒙氏教育的親人朋友。偶然機會,在網路上聯繫上了上海的一所中介,了解了AMS的項目,通過他們的引導,遞交申請材料,很快就得到了學校的Offer。(後來去了學校才發現這一萬多的中介費其實是很容易省下來的,可以直接和AMS的國際留學生部門聯繫,按照他們的指示遞交申請書,推薦信,自薦信以及存款證明等,收到學校的offer後去大使館面簽,詳細具體的步驟要聯繫你選擇的培訓機構。)

走起

當你以為走上絕境時,其實是在提醒你換方向。調頭重新開始,需要很大的勇氣,但一定也會賜予你迥然不同的風景。2011年12月,我22歲,離開了熟悉的生活和工作,隻身來到美國,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的新國度,開啟了奇幻+驚險+苦逼+浪漫+陽光沙灘浪啊浪的學旅生涯...

對我而言,在加州學習和工作的四年時間裡,學會怎麼生活比拿到的證書價值要高千萬倍。現在每每想起這五六年前的事,多的是感恩自己,從沒過自憐自棄。如果說要炫富,那這會是我值得炫一輩子的財富。

(這是剛到美國的第一晚,也是最難熬的一晚,空空的房間一無所有,又冷又餓又累。)

我選擇的是舊金山灣區的教師培訓機構,在矽谷有兩個教學點,一個是San Leandro,一個是Sunny Vale。可以選擇在這兩個地點上課,不用固定,都是會輪流開課。

學校辦公室地址:99 Callan Avenue ? San Leandro ? CA 94577-2105

電話: (510) 278-1115 傳真: (510) 278-1577

官網:http://www.montessoritrainingusa.com

因為想儘快開始實習(賺錢),我選擇了周末加暑假課程。如果你希望到美國後在最短時間參與實習,選擇在暑假(六月之前)去美國,參加三個月集訓會更快。我個人是更傾向由周末課程過渡到集訓課程的,也就是Year Round+Summer Intensive。

一是,生活需要時間安排。

例如考駕照(筆試加路考),買車(在加州沒車等於沒腿....),租房。當然,如果你住在學校隔壁,所在的城市公交發達,會簡單很多。

二是,學習壓力大。

閱讀量大。每門課開課前老師會email你閱讀範圍和一些課堂討論的主題,上課時老師會按照小組或者個人的形式讓大家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在同學們的闡述上老師再做添加和總結。

作業多。每一門課程的每一個工作的後面需要自己畫圖,附上工作整個流程的照片。每門課課前老師也會給出長長的大綱,課程結束後自己總結筆記,做research寫rationale paper。

這是我的語言課程的作業,有厚厚的兩大本,這只是其中一本。開課前要在學校網站購買課程資料和相關書籍,然後自己去超市買文件夾和保護頁,將所有資料,課程論文,整理的筆記,圖片,閱讀摘要等放進去,並且每一本要有設計封面(個人照片,名字,課程名稱,編號)。

這裡要嚴肅提醒大家版權意識,所有AMS的課程資料是需要到學校官網購買的,不得私自複印。真實的血一般的教訓,我們一起上課的一位中國同學借別人的教材複印,結果交作業時給老師發現了,立 刻 遣 送 回 國 。

Presentation多多多。我估計這是大部分剛來美國的中國學生比較難適應的一點,無論是教具操作展示,還是理論觀點陳述,這種面對全班同學和老師的展示幾乎是每一節課必有。所以,作為英語是第二語言的國際生,我們比其他同學要準備更久壓力更大。

(最後的畢業設計展,每位同學自選主題,設計這個主題在五大領域的教具,上學的最後一天作展示和解說)

舊金山灣區的這幾培訓機構的課程有:Infant Toddler(0~3歲),Early Childhood(3~6),ElementaryIII (6~12歲),不同的年齡段的課程內容和學時都各不相同。我學的是0~3歲和3~6歲的課程,以最熱門的EC3~6為例,和大家說說課時和內容。

學時:

312 小時理論課程學習 + 540實習課時

如果是參加暑假集訓+實習+周末研討,最快可以12個月拿到AMS證書

(並不建議大家走這種路線,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消化時間太短,幾乎是沒日沒夜地趕,求證心切往往會錯過太多寶貴資源)

如果是參加全年課程,大概需要24個月拿到證書

培訓課程大綱:

  • Montessori Philosophy/Theory
  • Child Development/Psychology
  • Observation
  • Practical Life / Everyday Living
  • Sensorial
  • Mathematics
  • Language Arts
  • Art, Music, Movement
  •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
  • Social Studies
  • Classroom Leadership
  • Practicum

每一門課的課程時長不同,但五大領域的課程時長和作業是最多的,例如日常生活練習課程最少需要六天時間,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

除了學會成為一名合格的蒙台梭利老師,國外四年多的學習生涯賜予我的更重要的是堅韌的精神和樂觀的心態。對於講故事的人而言,最難的是對內容的取捨,我在記憶的大河裡,拈起幾件難忘的大事小事和大家分享。

  1. 實習第一天和幾年前實習一樣,被校長傳話進了辦公室。但這次我得到的是大大的肯定和鼓勵,竟然是因為我的吐字清晰,語速慢,音量小。你的致命缺點換個環境竟搖身成了優勢,這是怎樣一種重生?
  2. 開學的第二門課程就是數學。我對數學簡直可以用恐懼來形容,在作展示時由於緊張,漏洞百出。還沒展示完,老師已經忍不住打斷我了,讓我去一邊練習,準備好了再來一次。我當時心想,完了完了,這門課最後估計只能拿B了。

    當我在角落陷入焦慮懊惱時,老師貼心地安排助理過來引導我,在助理老師的友善幫助下,我緩和了心情,根據她的指導很快掌握和理解了知識點,終於能順利操作教具。

    當同學們都展示完了,輪到我「補考」,在消除緊張和掌握技能後,展示非常順利,最後這場竟然還得了A+。
    這讓我無比感慨,老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不是終極裁判。學生犯錯後,不會就此下定論,經過努力改進,一樣能有機會獲得好成績。

  3. 考駕照路考時旁邊坐著考官,左轉彎時因為不適應美國的四道大馬路,逆向轉進了左邊車道,嚇得考官恨不得把我踹下車,搶走我的方向盤。然而,這事,我幹了不止一次...
  4. 第一次上美國高速是將買回來的二手車吭哧吭哧開回家,停好車後發現手心濕答答的,鬆開剎車片拉起手剎後,整個人癱坐在駕駛位上,足足呆了二十幾分鐘。
  5. 有一次周末生病宅在家,猛然察覺自己已經48小時沒有說過一句話。
  6. 第二天要交作業,好不容易碼字到半夜,發現家裡印表機沒墨了,去了24小時的沃爾瑪。出門時流浪漢問我要零錢,我打開錢包只有一張20元 ,其實我是想和他說我只有20元,沒有零錢,結果人家以為我要給他,不停地不停地說謝謝。
  7. 第一次給我的小白車加油,花了大半天才找到油箱蓋的開關,然後那著銀行卡傻傻地矗在那,國內都是工作人員幫你加油的,這裡怎?么?加?油?這時又不知從哪冒出了一個流浪漢,非常熱情地指導我,然後伸手問我要小費。我覺得非常敬佩這裡的流浪漢,要錢都要得這麼真誠,人家窮困潦倒,但不會穿得破破爛爛或者拖著一條腿喬裝可憐地向你要錢
  8. 剛開始實習上班時,因為每天要和另外一位老師一起負責最後的家長接孩子放學的時間,必須儘快認出誰是誰的家長。我們學校比較多印度小孩,名字難記,而且感覺每個家長都長得差不多。那段時間不知道死了多少腦細胞,一回家就洗澡吃晚餐,晚上七點半睡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半...

9.參加暑假課程時,因為第二天要8點鐘進教室,晚上得趕作業,從家裡開車到學校是每天早晚必堵之路,住在學校對面的二姐當時她房東外出旅行,所以收留了我一星期。每天和她廝混,兩人擠在一張小小的一米二的小床里敷著面膜聊天,一起寫作業買菜做飯,當時她剛從國內過來還沒有車,午休時間我倆經常拉著一位男同學溜出去看車。

除了二姐還有二爺,二師兄,娜娜,Yiqing,Yefan,Eva,Karen,DK,Fancy.....

窮,忙,狹,亂的歲月里,真摯的友情顯得格外珍貴,感恩大家的愛,好想念你們。

10.第一次自己開車去洛杉磯玩,夜宿途經的卡玫爾小鎮。預定的酒店在半山腰,傍晚在海邊看日落後準備驅車回酒店,結果在完全沒信號的山路上迷失方向了,路上沒有遇見來往車輛,兜兜轉轉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一直到夜裡快十點,幾乎絕望的時候,我決定再最後試一次,如果找不到就打算在車裡睡一晚。結果最後一次嘗試竟然成功了,遠遠地望著深夜橘黃色燈光下的酒店logo,無以言表的幸福和喜悅啊。

11.實習時去了我們日常生活課程的老師Ms.Elizabeth的學校,她是位非常嚴肅接近苛刻的老師,但也是非常體貼有愛的前輩。

有次午休我在休息室午餐,Ms.Elizabeth過來神情嚴肅地說,「Ms.Fei麻煩你待會吃完飯回班級里檢查環境,我發現地上有飯粒沒掃乾淨。」我天,哪裡好意思等吃完飯啊,趕緊下樓回教室檢查環境。自打那次以後,孩子們關燈午休前我一定會認真檢查一遍教室各個角落的環境,確保孩子們醒來後擁有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校長非常重視班級的完備環境,每次進來先檢查最容易髒的垃圾桶附近是否整潔美觀,洗手池附近是否乾爽無安全隱患,教具櫃角落是否有灰塵。看似吹毛求疵的要求,卻是對老師最負責任的引導和培養。

校長對老師們嚴肅苛刻,但也充滿關愛。每位老師生日都會收到她親手準備的鮮花和賀卡。

12.灣區的秋冬早晚溫差非常大,由於不喜歡穿厚重的衣服開車,覺得停車場到學校就幾十米的路,懶得穿大衣的我每天都是凍得哆嗦狂奔進學校。有一天下班後,校長叫我到辦公室,拿出一黑一白兩件羽絨服給我,說,「這是我買給我女兒的,她不喜歡,我真不想浪費,可以送給你嗎?」

這種溫暖估計能暖我一輩子吧。

以下是幾個經常被朋友們問到的問題,現在自問自答做個總結:

出國會不會很想念家人,會不會偷偷哭?

不會,我從來都沒有因為想家而掉眼淚。春節時聽見隔壁剛本科畢業的女孩一邊吃餃子一邊和家人打電話一邊嚎淘大哭。我想這就是「被父母丟到國外」和「自己爭取往外走」的兩類留學生之間的不同吧,自己的選擇必須要有勇氣和力量承擔,對於父母和家人我也很想念但絲毫沒有撒嬌的怨,因為心存感激,感恩他們的成全和支持。

「父母在,不遠遊」「子欲養親不待」,你不會後悔嗎?

無論是對待父母,孩子,還是你最深愛的人。我們的陪伴應該求質,不求量。

奶奶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曾經做夢夢見奶奶是棵大樹,我是盤踞在大樹下的小蛇,奶奶對我而言是父是母也是友。

出國的那年,是奶奶癱瘓在床的第三年。至今任然記憶猶新的是有位知己勸我「子曰,父母在,不遠遊」。但我任然義無反顧要去流浪,子還曰「遊必有方」。

奶奶卧床後的頭一個多月時,家裡一時實在找不到願意在鄉下伺候老人的全天保姆,那時剛好遇到我放暑假回家,24小時陪伴在奶奶身邊伺候她的福分也來到了我身邊。一日三餐餵食,伸腿抬手翻身,日夜間的大小便,傍晚和輪流幫忙的親戚給奶奶擦身體或者洗澡,塗抹潤膚乳,梳頭。白天時她看著我畫畫寫字,練瑜伽(奶奶總覺得瑜伽是表演節目,特別喜歡看),聊周圍人的八卦,講神佛鬼怪故事。反正,所有你和你閨蜜間會做的事情,我和奶奶都幹了個遍。

最有趣的事是,我們兩有時實在無聊,遇著來探望病人的親朋好友時,就會拉著他們打紙牌,奶奶負責出錢和指導,我負責摸牌和出牌。快樂,輸錢贏錢都滿屋子歡聲笑語;憂傷,這讓我在以後的人生里再也找不到比這更有趣的打牌活動了。這一個多月的陪伴給了我內心足夠深厚的溫存和美好的回憶,從此每年也會回國一兩次,每次都會在家呆上一個月。

遊必有方,這個方法是和家人在一起時給予最高質量的陪伴,專心地和他們一起做喜歡做的事,一起運動喝茶收拾房屋做飯等等。簡單地說就是,儘力把握了,也就無憾了。

獨自闖蕩會不會害怕?

會啊!當然會!每個人都會有恐懼和焦慮地時候,這是必然的。

2014年7月,開始學習游泳。同年農曆九月十九那一天,我在深水池游泳,換氣時不小心嗆水,身體越掙扎越往下墜,整個人能接收到的唯一外界信息是池壁的一抹氣泡藍,腦子和內心都是無思考的一片白茫茫。那一次,差點溺水丟了性命,幸好被朋友及時發現。如今這位朋友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先生。

離開泳池後沒幾分鐘就收到家裡的消息,百歲奶奶啟程隨她侍奉一生的觀音去雲遊天地了。那是我第一次毫無顧忌地嚎啕大哭,蜷縮著身體在地上打滾,為的是分離,也為釋放剛在鬼門關轉悠後的恐懼。

第二天下午,我依然拉著朋友來到深水池,要繼續游泳。我清楚嗆水的原因是換氣功力不到位,還需要在實踐練習中揣摩。如果這時因為恐懼而卻步,那這溺水的陰影可能會籠罩我一輩子。密集訓練了整整一周,我請求朋友在我游泳時在岸邊盯著,如果往下沉了就要儘快過來撈我。

現在,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享受游泳帶來的樂趣。但鮮少人知道,在水裡快活自如的我,是經歷了怎樣的磨練才學會看似簡單的游泳。

消除恐懼和憂慮和方法永遠只有一個,就是找准方法直面它。我知道自身最大的優勢是細膩和壯勇的結合體。如果我只具備敏感細膩,定會鬱鬱寡歡,瞻前顧後;只有壯勇,估計早已命喪在那些人們口中的「說走就走的旅行」。

我們的一生都如《西遊記》中的取經難旅,取得真經路上所歷經的一次次苦難,都是一場場修鍊。只有撞得滿頭包的人才有資格坐在雲端,等待眾生前來向你取經。

我也和你一樣,吭哧吭哧地走在修行路上。

要不要出國留學,留學選擇哪個項目,哪條路好走,我很樂意和你討論交流,但無法給你明確答案。畢竟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條件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境遇。

下面網址能找到AMS在美國和美國境外的所有培訓機構:

http://amshq.org/Teacher-Resources/AMS-Teacher-Education-Programs/Find-a-Teacher-Education-Program

感謝一直舉著手機往下翻閱到此的朋友


因為我是個幼師啊,我覺得多學點總是好的,我記得我第一天上蒙台梭利資格證課的時候,就是覺得受益匪淺。

雖然一開始只是想多考張證書,可是上完課又被洗禮了,感覺就算以後工作的幼兒園哪怕沒有蒙台梭利相關,但是有些理念是真的好。

我記得當時有句話,印象深刻。一語天堂,一語地獄,作為從事學前教育的人,你需要做的,你的最大使命就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我不能帶你去看全世界,但我能把全世界帶到教室里來。

以前有人和我探討教育問題,他問我,反正中國就是應試教育啊,就算我一個幼師再怎麼努力,他長大了還是要面對社會上各種現實。

我當時就無語了。

我不能改變教育制度,我只想用自己的努力給我的孩子們儘可能快樂的學前生活。讓他們的人生可能因為我有一點點的美好變化。

而我需要更多理論與實踐的支持,需要更多技能。

好像偏題了(捂臉)


沒怎麼深入了解解蒙特梭利,但是我覺得,要教育別人,先教育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推從蒙特梭利,或者其它教育理論。因為他人生自己就有困惑,他從蒙特梭利或者其它教育理論中,找到了答案(或者一些答案)。所以認為他很好。他實際上是用蒙特梭利理念進行了自我教育。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不少可取之處。另外,一個重要的可取之處,就是高端大氣,不管是刻意還是無意。


我算是教育世家,家裡很多家人都是教師,爸媽還有老婆都是。

我本身不是這個行業的,但是一年前孩子出生,接觸到到早教,接觸到蒙台梭利,書是我爸到深圳買回來。我突然覺得我的人生的事業應該放在這上面來,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業,不會覺得說我現在就是在做一份工作,就是為了一份工資養家糊口。雖然我現在27歲,算是從0起步,也知道在中國做教育的難度,孩子們到了7歲就開始進入公立學校,相當於進了應試教育的圍城,想去改變這座圍城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做0-6歲的早教才是先階段真正能實現的事情。

我現在在讀有關蒙台梭利的書籍,也想去考AMI,不知道考這個有什麼限制沒有,我不是教育專業的。而最要的一點,我的英語很差,可以說幾乎不懂,高中英語就是40 50分的樣子..捂臉...想要去美國讀AMI如何 聽的懂....望指導,交流!


我去,這答案下廣告這麼多!


蒙氏課程最近幾年引進幼兒課程中,也是國外幼兒課程中一個比較新穎的課程,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年齡都比較好動,但是當幼兒進入蒙氏課程中時孩子都能進入有續的狀態。下面我大概來說說蒙氏課程流程:進入蒙氏教室,教室一般布置是以舞蹈墊為主,然後四周會放置蒙氏教具,進入後教師會帶領孩子有續拖鞋入座,然後播放輕音樂帶領孩子走線活動,這個過程很好的讓幼兒身心放鬆。然後教師組織幼兒坐下,接下來就是展示如何取工作毯以及正確打開工作毯,這個過程是給幼兒展示的,也會有教師請幼兒操作。接著就是課程,課程大都是教具的有續展示,並讓幼兒仔細觀看,過程中教師會不時提問,最後就是幼兒自由操作時間,教師一般會分組對幼兒進行指導,以回饋幼兒接受情況。最後有幼兒自由操作教具時間,蒙氏教室會有很多不同教具的,大多數幼兒經過幾次蒙氏課程都會有很好的操作習慣動手能力也增強

最後教師帶領幼兒整理蒙氏教室後離開。


不知是否算蒙氏教育受益者。

幼兒園時進了一個所謂的蒙氏教育班,不知是否正宗。

具體每天在幼兒園幹了些什麼記不大清了,倒是有背三字經和乘法口訣。

然後小學數學連續八個期末一百,小學畢業考試全班第一。雖然小學數學算不上多難。不過據老媽說我是那種一回家就寫作業而且一點都不感覺痛苦的那種。

現在初三。


推薦閱讀:

請問蒙特梭利教育法的不足之處?
蒙特梭利的理念和實踐,是否得到了發展心理學和相關領域內研究的支持?
有哪些能夠專業、易懂地介紹「蒙特梭利」的書?
妻子想讓女兒上蒙氏幼兒園,可是我覺得不適合中國國情,是我有問題嗎?(更新)?
現在推行蒙氏教育的幼兒園、幼教機構比例有多大?

TAG:教育 | 蒙特梭利 | 職業規劃 | 教師 | 個人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