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做井底之蛙?
地球是不是一個巨大的水井呢?太陽系是嗎?宇宙呢?
為什麼我們不出去呢?我們可以在思想上讓自己出去,例如堅信外星文明,相信這個世界很大。但是1000年前即使最偉大的哲學家也不願意相信有一天電腦的普及以及人類可以通過飛機快速的移動,或許科幻家們有過這樣的想像,但是他們也只相信自己能想像出來的那部分,他們也有自己的「井」。我們通過思想出去,需要在井上面加一個玻璃蓋子確定自己安全,如果玻璃蓋子突然沒人,絕大部分人都是葉公好龍,如同那麼些人無比相信鬼魂的存在形式的正確性,當有一天他們真的看到,依舊屁滾尿流。
如何不做井底之蛙這個問題那麼大,大到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從哲學意義上抽象的幻想,那麼,把問題反過來,討論可能更加具體:為什麼會有井底之蛙的現象?井底之蛙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 「你看,我住在這裡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洞邊一會。或者只露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裡: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蚪,誰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裡的主人,在這井裡極自由自在,你為什麼不常到井裡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裡的青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裡,再沒有話可說了。
在井裡,青蛙可以自由自在的快樂,隨心所欲,沒有天敵,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他掌控。
即使青蛙知道有更廣闊的世界,他願意出去嗎?就好比現在,我們有能力送一批人去外太空開荒,有多少人願意出去?安逸的環境vs未知的外界有可能迎接我們的未知的世界,我們可以成為哥倫布,可在這之前,有多少哥倫布已經死在的路上。比如:
在我老家,時常會有幾個老鄉衣著光鮮的回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很大,有些人不信,他們都會說那些不信的人是井底之蛙,有些人信了,跟著這些成功了的老鄉出去看更大的世界了。後來,他們都去傳銷了。井底之蛙可能目光短淺,但是他們安全。能突破井底的,終歸少數,不是他們比外界更愚笨,而是確實外界比他們強大的多。所以,不做井底之蛙需要勇氣,不怕死的勇氣。「井」用知乎上比較流行的兩個詞來描述一個叫做「自洽」,一個叫做「心理舒適區」。
我有一個朋友從初中開始寫詩,到現在有很多本詩集,我是一個愚鈍的人,不是很看得懂,就問他是不是想過到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他說不需要,因為別人不懂他。
據另一個朋友說,他試著投過稿,都悲劇了,所以之後他都自己稿,給周圍的人看,周圍的人並不敢說不好,因為一旦說不好就會成為「不懂藝術的人」,所以,周圍都是讚譽,夾雜著嘲諷的讚譽。一個小小的井。另一個朋友搞創業,據說一年之內就學會了催眠,非常厲害,現在想搞一個app,用來觀測人的心理,給人以指導。他來找我討論,我看了他的問卷,慘不忍睹。我問他,這問卷是怎麼搞出來的?他說結合哲學、宗教、以及心理學。我問具體哪些宗教理論,哪些哲學理論,哪些心理學理論?他答不上,反問我,佛洛依德不是也是這樣搞出來的嗎?他的潛意識前人也沒有想到啊。當時我知道,我除了認可這份問卷很厲害,沒有任何辦法了,再說下去朋友都沒法做。這個「井」裡面,有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超越的一個宿命,叫做「自戀」。在我們的「井」里,我們可以充分滿足自己的自戀,內心很舒適有動力。所以,出井,需要打破我們的自戀,承認自己的弱小與普通。
但,有無數留名藝術史的人都敘述了一個道理,用一生堅持自己的自戀,說不定就成功了。那麼,突破井底之蛙的第一步是承認自己就是井底之蛙。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井底之蛙,直到去年過年的時候一位親戚突然癔症發作,當然,我解釋為癔症,當時我要求立刻捆綁之後送醫院急診。我那位搞「過陰」小姨制止了我,用手掐住那位犯病的表哥的拇指與食指之間,大吼了三聲出去,之後如同怒罵的一陣對話,表哥就這樣安靜了,睡著了,很安詳。那時候,我才知道自己的井那麼的小。小到一個親戚都能扇我的臉。當我承認了自己井底的困境,我才有了能力了解為什麼,如果我只是固執的認為那件事只是一個巧合,這輩子可能都不能在癔症的探究上更近一步了。一隻年邁的青蛙,和一隻年輕的青蛙,誰更願意出去?
我猜年輕的那隻,這是我生活的經驗,我一直想接父母到我所在的城市,我想帶他們看更大的世界,可是他們說算了,在家很好,打打麻將,散散步,這就是最好的看世界的方式了。井是約束,也是歸屬。約束越大,歸屬越小,我們就更願意出來。
井底之蛙的故事裡面,我最反感的是那隻老鱉,秀什麼優越,我會告訴你在太空中翱翔的快感?用自己的井嘲笑別人的井,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雖然我無法突破我的井,但是我起碼能從中知道尊重別人的井。永遠不要以為自己能看到的最高處就是天空
用物理角度解釋這個問題:
人類永遠都是井底之蛙。不要覺得自己不是,你越覺得不是,你就越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限制分為三類- 第一類限制:資源,資金和時間的限制,對於部分人,也可以是自大和愚昧。阻止我們探尋更多的信息。以及觀測的限制。
- 第二類限制:信息傳播速度有限,極限為光速,這硬生生的決定我們所在井底的大小和信息量的上限。
- 第三類限制:信息容量的限制。
- 我們所做的學術交流也許看起來眼光很遠,但仍然只是井底之蛙與井底之蛙的交流,如果兩隻蛙的世界觀類似,可獲取的信息也一樣,一隻蛙不會認為另一隻也是井底之蛙。他們會討論在井底看到和發生的事情。從人類發展文明開始那時候就是,從天圓地方到神造萬物,從農民起義到世界大戰,從自以為宇宙中心到閉關鎖國;但是處於井底之蛙狀態的人類,是沒有辦法避免也很難知曉。我們用各種觀測手段探索新事物,不斷獲取信息。我們把自認為正確和有用的信息稱為知識,再利用知識探討出規律,再用知識和規律想辦法層層突破第一類限制,繼而獲取更多知識。你一切能做的,只有比你旁邊的青蛙多了解點知識。具體從多讀一本書,到送哈勃望遠鏡上太空。都是我們目前能做的了解更多關於我們「井底」的認識。
- 我們也叫他光錐,在過去光錐範圍內的信息才有可能被我們了解,在光錐之外的信息永遠也無法傳遞給我們。
- 我們自然的知識儲體是大腦,但是大腦對文字記憶並不擅長。於是我們便不斷發明儲存信息的載體。從書籍到硬碟,都是我們拓展知識容量的方式。
據說愛因斯坦說:只有兩樣東西是永恆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多去一些西方國家
沒人敢說自己不是那隻青蛙,當你跳出來後才發現自己又跳進了一個更大的井裡!而且不想在井底下老實呆著,那就要跳出來啊!要麼有人拉你一把,要不就是自己提升。第一個就不用怎麼說明了,關於如何提升自己我也說的不是很好。但我想就是這麼幾個方面:一 在自己的圈子和領域內提高自己,升到極致。比如說自己專業技能。二 擴展自己的見識,見聞;豐富知識層面。三 擴寬自己的人際圈子。四 提高自身的修養,堅定自己內心!比如自信,堅強,謙虛,果斷。
沒有必要去強調什麼井底之蛙這種說法,自己有自己的活法。平平淡淡才是真!當然有自己的追求是很好的!
PS:說的不是很好,題主看看就行!保持謙虛和好奇
那隻蛙不是不知道自己見識淺,只是不願承認,自己欺騙自己罷了。為什麼不願承認,因為它根本無力改變它一生只能當井底之蛙的結局,大腦自己講故事,對自己催眠的能力是很強的,接受一個你的見識不比見過世面的大鳥少的故事,總比接受一個你一生都只能當白痴而且無力改變的結局要好。
我見過不少人,不讀書,不出去見識,每天沉醉於學校安排好的行動,而周圍人的行動,以電腦遊戲為樂,而且嘲笑那些讀哲學,讀歷史,讀科學的人的井底之蛙,也明白他們的自尊心其實是很脆弱的。所有的人都是井底之蛙,區別不過在於他的那口井有多大。
打心底里承認並且一直承認自己永遠是井底之蛙
時刻心懷謙遜,對他人意見有選擇的聽取,即便你們的想法不同。對某件事感到好奇就去了解。
足夠大膽,敢做敢想。
對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要妄下斷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病得不輕||你的眼界就是全世界 文/小確幸」
她的英雄之所以蓋世
是因為她的世界太小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小女孩因為只認識治字,當看到冶金的冶字時,與奶奶據理力爭說沒有冶這個字,那就是個治字。
好笑嗎?無知嗎?明明無知卻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明明是井底之蛙,卻把自己的眼界當作全世界。
但是我們有時候又何嘗不是那個固執己見的小女孩呢?
在我剛學寫字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寫了一二三,布置作業讓回家問爸媽後面的數字怎麼寫。我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四五六,可是當時的我也是幼稚得可笑,堅稱所有的數字寫法都可以依此類推,所以四應該是四個一疊加,五就應該是五個一疊加.....我現在都還記得這件事,每次想起來都覺得這臉打得不要太疼。
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病得不輕?怎麼可能!有病而且拒絕治療的人多了去了。
一類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被傷害過一次,就覺得總有刁民想害朕。
一類是恃才傲物,有驕傲的心,卻沒有狂的資本。一知半解就認為自己學富五車,殊不知天外高人壓根不知他是算蔥還是蒜。
一類是自我為中心,道德綁架是小兒科,還妄想駕馭別人的觀點,別人與自己觀點相違背,就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就是真理。可並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和你保持一致,我們沒有資格輕易否定別人的想法。
在買不起奢侈品的人眼裡,買奢侈品就是浪費,可當你有一天可以自己賺到足夠的錢時,你又覺得這不過是生活的常態。
學生時代,在你沒有學會如何解答那道數學題之前,就覺得它肯定不是你能算出來的。之後能,你可以舉一反三時又會覺得它是小兒科。
你看,你只不過是被自己的思想圍城了,局限在小天地,以為那就是世界。如果可以搭一架梯子放在井底,每上一層,你的視線就會愈發寬闊。沒見過大海覺得溪流已經波濤洶湧,俯瞰過人間才知道自己渺小如螻蟻。不一定要接受,至少學著去理解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世界。如果說把自己的眼界當作全世界是病,不要病入膏肓還拒絕治療,不然在安樂死之前你還要費力去批判醫生的簽名太丑。—————完—————http://weixin.qq.com/r/SEQuNhnEtUTKrV1V9xF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我覺得首先就是多旅遊,然後多讀書。還要就是必須交個見識廣的朋友。簡單來說這三點。不過拓展來說,那就是多多留心,平時多看多聽多想,也不要聽到什麼就信以為是什麼,要學會觀察,這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旅遊,讀書,多跟見識廣的朋友交流,也不要被一些偽見識廣的人所隱蔽,要用心去感受,很多事在自己積累的時候,也要去通過自己的經歷去判斷。總之把看見聽見想到的有機結合,做到真正的見識廣,懂得事情多,心有成竹,祝你成功!
自己也一直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現在終於有所領悟,今天上午剛寫了一篇日誌,剛巧這裡也有這個問題(我不太常上知乎),拿出來分享一下吧。如有相似,說明我們目光略過了同一片天空。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井
歲月增長的不僅是閱歷與學識,更是一種逐步的自我認知。很多次當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寫下自己的所思所得,再參考別人的看法。或是與他人探討和爭論一個話題時,即便是自己所持一端有理有據,看到別人的觀點和思路也不得不承認對方所言確比自己視野開闊,所言更精。越加感慨自己思想片面、偏執和視野的局限性,不禁慚愧和反思。所幸在反思與學習的過程中對這一局限的認識有所改善,我把這種思想、視野的局限稱之為「井」。 因為反思的過程中我想起一個在中國婦孺皆知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儘管家喻戶曉,可長久以來,人們對其認識卻未見深刻。始終是貶義,常用來貶斥、嘲笑那些鼠目寸光的膚淺之人。如今在我看來,這個詞並不完全是貶義,更應該是中性詞。所言對象也不儘是他人,更應該是用來對自己的反思和認知。井底之蛙的局限便是那口井了。如何才能不做井底之蛙呢?沒有人願意做井底之蛙,更確切的說是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井底之蛙。那麼就算是井底之蛙,如何才能跳出這口限制了自己視野的井呢?最基本有三點: 一,蛙的自我認知和願望及行動力。首先,蛙在井底的習慣性讓蛙對自身的局限性難以認識和了解。一個每天坐在井底看天空的蛙的慣性思維會限制其對天空本質和自身環境的認知。因此,蛙在不受外界影響和他人指點下很難意識到這一層問題。即便是意識到這一問題,對於多數蛙而言在沒有強烈的求知願望的驅動下,又很難離開自己慣性所在的心理舒適區。克服習慣性的影響,是個艱難的過程,更不要提行動了。 二,井口的大小和井深的高度。井口的大小和井深的高度不是蛙能夠自行決定的。這是命運的安排,客觀存在的環境。井口的大小和高度自然的限制了蛙所能看到的天空的廣度和清晰度。有的蛙出生在井口較大,井深較低的井裡,自然天生佔了環境的優勢。即便是出生在同一口井裡,不同種類的蛙也是有別的。比如你是普通的田蛙,而有的蛙則是牛蛙,當然在井裡牛蛙是比較少見的,多數可能是蛤蟆。蛙的眼睛離井口的距離越短,視野自然越廣。牛蛙與普通田蛙或蛤蟆對於井深而言即便沒有多大意義,差別也是有的(因為這種差別本身也可以說是一口井,越高自然離井口越近)。但這點差別並不能說很大,多數都是差不多的環境。田蛙有個好處是可以站到牛蛙的頭上看天空,正如今天的我們站在了前輩先賢的肩膀上看世界。但前提是田蛙要有這種意識和行動及牛蛙的支持。 三,蛙跳躍的高度和持續性。縱使蛙群中有蛙意識到並且開始行動起來。很多也難免一時興起,結果一曝十寒。對蛙而言,跳躍,是唯一接近井口的方式。只有不斷跳躍,並且越跳越高,才能逐步縮小與井口的距離,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縱使只是少數,但蛙史上持續跳躍的蛙,甚至接力式的從一個蛙背上撐起另一隻蛙的高度,前赴後繼,從未間斷。因為對於天空,蛙從未停止探索,即便是只蛤蟆。當天鵝從天空自由飛過的時候,也許從未曾留意過井底的蛤蟆一眼,但蛤蟆卻在不斷地跳躍,只為看到天鵝飛過的瞬間。 可是無論前赴後繼跳躍多久、多高,蛙也僅是縮短與井口的距離,逐漸擴大自己的視野,井是無法跳出去的。只有一個不在井裡的人,他是挖井的人——上帝。 井,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抽象或客觀。對於蛙而言,井是自己棲身的一口井,對於飛鳥而言,井是地球的引力,對於人類而言,井存在於人類思維和行動的方方面面。人所面對的並非僅是一口井,而是數不勝數的井。也許你在一口井裡跳得很高,看得很廣,可你背後的無數口井卻是暗夜無邊。當我抬頭仰望天空遙遠的星光,而你目視前方的卻是冉冉升起的朝陽。你的頭頂也許一片黑暗,我的前方也未曾升起太陽。 如此,我們至少應該做到兩點:一,持續地跳躍,朝著更多方向的井口。二,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井。這兩點最難的就是第二點了。但是真正跳的高的蛙,懂得了自己,自然也會理解他人,而不會嘲笑和輕蔑了。這大概就是因為理解,所以寬容;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了吧?——16 08 16把井填了
做蛙挺好的。
當你認為你已經從井底辛苦爬出來時
請記得你看到的天,只是更大一口井的天
我想這個問題正確思考方式應該是
「有天嗎?」多嘗試 別怕做錯事 好吧 通俗點 傻逼事兒做多了就完善多了。用心說的話一定要加句號
閱讀或旅行——心和身體必須至少有一個在路上。
上知乎→_→
故事的最後青蛙離開了井底他還想要飛
後來他為了實現這個夢,甘願被象踩死在腳下。風乾後的他有天被吹到一個不怎麼受寵的王子身邊,王子把他做成了風箏,他終於飛起來了,而王子也因為青蛙風箏被人稱作青蛙王子。
後來他不小心脫離了王子的手,飄呀飄,落在了後花園的草地上,王子循跡追來,看見了正在撿起風箏的小公主……
偏題的故事。推薦閱讀:
※今後到底如何生活以及如何面對父母?
※為什麼女的總是喜歡督導男的去理髮或者是刮鬍子?
※是選大金空調還是海信日立?大家給點建議.
※買衣服得到的紙袋,還可以如何利用?
※如今中國社會到底是顏值重要還是能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