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商品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設:生產一件某商品所費必要時間為1小時,全社會一天工作8小時。A公司一小時生產兩件該商品。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同一勞動在相同時間生產出的價值總量相同。則A公司一天生產的價值總量為8件的價值總量,但實際上八小時生產了16件的使用價值,該公司單個商品價值為1/2
問:如果根據「單個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那a公司的單位價值量應該是1,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偏差?還是我理解不對?
價值不是實物(使用價值),而是某種勞動本身,確定的說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驗證不應該代入到價值是實物(使用價值)的邏輯中,而應該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
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它反映了對人勞動支配(驅使)的權力支配關係。因此總量價值是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而取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社會(權力)關係。
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是怎麼來的?是通過非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上,異質的商品按相同的勞動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低於一般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推導出來的。商品之所能按相同的勞動量交換,是因為裡邊有相同的東西,那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種無差別不是體現在作為自然力的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而是體現在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係上它們是無差別的。(早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指出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它代表的含義,馬克思用了「權力」來表達,而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被馬克思批為商品或者說貨幣拜物教。)
因此驗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無差別抽像勞動),不是代入到價值是實物(使用價值),勞動時間決定了多少實物的單一產品模型邏輯,而是要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即代入到異質的商品之間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交換,與平均利潤均衡的邏輯中驗證。馬克思正是通過非單一產品模型交換關係,把使用價值、總價值與技術生產率的關係完全剝離掉了。並且像價值規律等量不是什麼單一產品模型的供求均衡上邏輯,而是非單產品模型中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
假設資本有機構成相同時,如果資本家的商品的交換尺度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尺度交換,那麼資本家的商品的利潤率就會低於平均利潤率,長期下去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這樣必然引起資本家的積累式競爭(與流行經濟學的技術式競爭完全不同)的對抗,如直接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產量,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的一部分資產,這樣利潤率低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否則低於一般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有縮水破產,這樣價格在資本有機構成相同時,就圍繞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尺度交換。當然很多人不能理解交換中反映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我可以舉另外的一個惡俗狗血例子以讓大家長記性,以說明價值代表的權力(奴役)關係。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勞動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使用價值)生產,因而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的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即技術生產率與總量價值的關係完全被剝離掉。(當然馬克思是通過分析交換剝離掉的,這不好理解,但我舉一個惡俗約的例子)。
雖然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與技術生產率無關,但單個行業內部,確涉及利潤分額的爭奪,在這裡與技術生產率相關,
題主舉的例子就是這種情況,但異質品模型利潤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正如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行業可能有物質生產效率較高行業一樣,甚至更高的利潤率。
但是同行業無論生產率如何,價值並不按技術關係確定,同行業技術關係涉及的是內容利潤額的爭壓。(注價格是一定價值量的貨幣表現,因此總量的價格、利潤是不能說明其價值、剩餘價值的。)這是個好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涉及勞動價值論的根本。我簡單答一下(但即便簡單回答,估計也不簡單):
(1)核心是「社會必要勞動」這個概念。教科書把社會必要勞動解釋為社會平均勞動,錯。社會必要勞動不是社會平均勞動,而是社會一般勞動。社會一般勞動就是普通勞動者的勞動,而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是簡單勞動。
這就是說,社會必要勞動就是簡單勞動,所以政治經濟學才有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之分,複雜勞動要折算為簡單勞動。
(2)簡單勞動不直接是社會必要勞動,而是要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要點在於:同樣的勞動付出可能創造不同的價值,也就是說,會轉化為不同數量的社會必要勞動。
最簡單的例子:同樣的勞動在肥沃土地與貧瘠土地所創造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3)那麼,決定簡單勞動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的因素是什麼?是勞動生產率。同樣的勞動付出,如果勞動生產率不一樣,生產的價值就不一樣。
題主所舉的例子,就是在同一行業內,由於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同,同樣的勞動付出所生產的價值就不相同。
(4)那麼在同一行業中,哪個企業的產值決定商品的價值?佔主流的成熟企業。與之相比,勞動生產率低的企業是落後企業,會被淘汰;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是先進企業,先進企業擴展後,就變成成熟企業。行業就是這樣發展的。
(5)進一步講,不同行業之間如何比較?由於不同行業的產品異質,不能直接比較按實物產品計量的勞動生產率,這就需要發展一個新指標,叫做勞動價值生產率。不同行業價值生產的比較,只能是勞動價值生產率的比較。
最簡單的例子:勞動生產率提高較快的工業產品比如轎車的價格越來越低,而勞動生產率停滯的服務產品比如理髮的價格越來越高,你說是為什麼?
(6)確定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以不同行業的勞動價值生產率相等為前提。這就是說,同樣的勞動付出在不同行業創造的價值是相等的。(如果不相等,會發生什麼情形?)換言之,生產與需要相協調,或西方經濟學所說的一般均衡是衡量社會必要勞動的前提。
但這裡還有一個基本前提:生產與需求(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的時效一致性。
相關爭論: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7)繼續(6),如果沒有達到一般均衡會怎樣?這就會出現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不一致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產品賣不掉,或出現不等價交換。
(8)「社會必要勞動」還涉及到縱向比較問題。比如,今年的社會必要勞動與去年的社會必要勞動如何比較?
(9)上述理論會導致另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價值轉形問題。這就太深了,不講了。
嘿嘿,簡單地講了這麼多,能理解嗎?
實際上,一小時生產兩件,它的價值確實是二分之一,然而社會承認的卻是一。因為大眾是根據整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判定的。
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
舉個例子:A國只有一個廠子生產汽車(該廠勞動時間即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該廠有十個工人,每人每月工資1000,汽車原材料及運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成本費用為一萬,同時假設價格與價值沒有偏離,即兩者在數值上相等
當其必要勞動時間為30天時,一輛汽車的售價=成本費用+工資=1000*10+10000=兩萬
當其必要勞動時間為3天時,一個月生產的所有汽車的售價=成本費用+工資=10000*10+1000*10=十一萬,平均每輛汽車售價為110000/10=一萬一千
至於題主說的例子,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a公司一小時生產兩件是個別勞動時間,不會對價值產生影響,只是可以增加a公司的利潤和競爭力之類的
你的誤解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上。
這是一個平均值,但這裡的「平均」也不是數學上具體的平均,而是定性的一個描述。
大家都是一小時一件,每件價值是1。那麼你每小時能兩件,每件價值還是1。說明你在這個行業里有競爭力。當你的技術擴散開後,帶動生產力發展,就能使得最終每件的價值變成0.5。
這樣就完成了一次社會平均的生產力的進步。推薦閱讀:
※關於「ISIS 稱中國人質已被處決」這一事件,你有怎樣的看法?
※可否將人類後代從出生就統一教育,而消除先天之不平等。這是否對社會有好處?
※如何評價尹吉先老先生的一些帶有明顯錯誤的言論下卻仍然有人盲目維護老先生的錯誤?
※請問在知乎討論他國內政的意義在哪裡?
※為什麼同樣是藏區,要分成西藏、青海兩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