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全面地理解柏格森哲學中「綿延」這一概念?

第一次接觸「綿延」的概念是在羅素寫的《西方哲學簡史》這一書中,但是一直不理解「綿延」到底是是什麼。只知道羅素說柏格森的「視覺化」能力太強了,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求各位大神詳解!!!


既然題主的訴求是「全面地」和「正確地」理解,那麼首先我們不妨把羅素那飽受爭議的評論放在一邊,待題主自己日後對「綿延」有了確切的認識再做評判。

「綿延」這個概念直接對應法語中的「durée」一詞,其通常的意義是一段或一陣時間,因而與某一時刻所表達的時間點的含義相區別。柏格森用這個詞來作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首先是為了揭示一種沒有被空間化,或者說沒有被空間性的象徵或者隱喻覆蓋的時間,即真實(réel)的時間,活的時間(le temps vécu)。所以我們又必須排除把綿延理解為一個時間段的這種空間化的理解方式,這也就意味著綿延是直接的,並且是不可還原、不可簡約的。舉個柏格森自己用過的例子來講,我們把一塊冰糖放在水中等待他融化,不管我們多麼不情願,我們都不得不親自度過這段時間,但哪怕它多麼短暫,都不同於幾何學的坐標繫上的兩個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線段,它抗拒被我們的理智瞬間把握。這段等待的體驗便是對綿延的確證,因而綿延也可以暫時被看作直接的意識生活。而所謂的客觀時間,或者說數學化的時間則是「理智的狡計」,是因實踐的旨趣而被人為製造的對於時間進行空間化的象徵。時間的刻度之於真正的時間,正如同運動的軌跡之於真正的運動。依靠空間化(spatialisation)運作的理智只能給我們提供功用(utilité),而不能發掘真相(verité)。只有在「真正的時間」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理解變化和運動,而非相反(比如一種對亞里士多德的傳統解釋)。

同時,在柏格森關於綿延概念的論述之中,也隱含著他對於以往形而上學中關於「強度(intensité)」,「度量(grandeur)」與「多樣性(multiplicité)」等概念的批評,其中以同時代的實驗心理學和康德哲學為代表。通過對比廣延的量(la grandeur extensive)與內含的量(la grandeur intensive),柏格森發現對於感覺的度量往往是利用「強度」的概念將感覺自身與其(生理學與解刨學意義上的)原因相混淆,進而通過同質的多樣性(multiplicité quantitative)取代異質的多樣性(multiplicité qualitative),並且將意識狀態(l"état)簡化為數學意義上的量。如此,以量化的方式去衡量感覺的性質變成為了可能,比如,人們常常在近似數學的意義上說一種感覺比另一種感覺強或弱(疼痛的程度、悲傷的程度、甚至「辣」的程度)。但是,這種理解方式的後果便是以外在的空間性視角去重構內在的時間,也就是內在的意識生活。因而,時間概念與意識概念一同在理智的作用下遭到了「污染(contamination)」。

從根本上說,綿延的重要性其實表現在它統一了連續性(continuité)與質的多樣性(multiplicité qualitative)(或者說差異性)這兩個性質。也就是說,綿延是自身是連續且不可分割的,但同時它又並不與自身同一,而是始終表現著生成與變化(也正如我們對時間的體驗那樣)。並且,寬泛地講,綿延本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分化,差異化的運動(différenciation)。

但是考慮到柏格森哲學的複雜性,我們又不得不注意他在每一本著作中給綿延這個概念賦予的特殊含義。比如,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作為意識的直接予料,在《物質與記憶》中作為記憶與過去,在《創造的進化》中作為生命衝力,在《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中作為創造性情感等等。以至於這個最初具有濃重的心理學色彩的詞語最後竟被賦予了存在論及宇宙論上的意義。不過,簡單地說,柏格森始終在運用綿延這個概念去對意識、生命及社會等每個主題進行一種動力學的研究。因而,正如德勒茲所說:「綿延從根本上來說便是記憶、意識、自由。」

當然,對於柏格森的綿延概念,特別是其理論的連貫性方面仍然存在爭論。並且,柏格森在何種意義上被稱為「內在性的哲學家」(梅洛-龐蒂語)或者「差異的哲學家」(德勒茲語)也關係到對綿延概念的不同解讀。但至少在我看來,羅素的批評以及海德格爾的批評其參考價值還是有限,至少不算是一種所謂內在的批評。限於篇幅,也沒有必要展開了。


讀研時的筆記,供參考


推薦閱讀:

請教關於《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四章論奴隸制部分原文的理解?
如果人的肉體在瞬間湮滅,那麼在無量無窮恆河砂數劫後,周圍100光年內的所有粒子又重新相聚,這個人是否又復活了?
自由 平等 博愛 歐洲最早的出處是哪裡, 為什麼認為這3個最重要,是嚴謹思考論證的結果嗎?
什麼是客觀?有真正的客觀嗎?如果有,怎麼才能達到?
存在是一種屬性 (Property) 嗎?

TAG:哲學 | 哲學入門 | 法國哲學 | 形而上學 | 柏格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