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汽車品牌的主流車系都不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三個字:可靠性。日系廠家也解決不了渦輪機機油消耗量過大的問題,比如斯巴魯的2.0T。兩田對家用車的可靠性有比較嚴苛的要求。

增壓發動機本身並不能改善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但由於增壓發動機的扭矩平台特性,通過匹配適當的傳動系統,可以使增壓機在日常使用中比自然吸氣引擎更多地工作在高效率的區間內。自然吸氣引擎在高轉速高負荷區間內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日常使用時很少用到這個高效率的區間。這個就是增壓機省油的秘訣。

在高轉速高負荷的情況下,增壓機並不比自然吸氣更省油。

其實增壓省油的秘訣與混合動力有異曲同工之處。混合動力是利用電動機把發動機的工況與實際路況負荷隔離開來,使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效率區間內。與混動相比,增壓的效率要低一些,但是目的是相同的。

另外,歐洲並不是所用的地方都按排量徵稅,而是按碳排放增稅。因此,將排量稅視為歐洲流行增壓機的原因並不確切。


我以為,渦輪的存在,與節約燃油消耗的品類特徵相悖,此為其一。

渦輪的高溫、漏油、軸承散熱等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日系廠商不願將其引入旗下的一些主流車系,也是怕壞了名聲,此為其二。

但日本的渦輪技術,是世界領先的。(具體請參考一狗票的改裝廠商生產的各種陶瓷葉片鈦軸承的渦輪和STIEVO在十幾年前就輕鬆達到君子協定上限的光榮事迹)

胡扯幾句,還望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首先,雷克薩斯nx已經上渦輪增壓了。

然後,不是日系不能上,只是覺得中國市場之前沒必要上。自然吸氣直接拿過來小改一下就能滿足用戶日常要求幹嘛非得上個沒什麼大用的渦輪給自己增加麻煩?

但是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和國內市場對渦輪的狂熱迷信已經讓總部那邊忍不住給中國市場上渦輪了,你們要就給嘛,沒什麼難的。

不過主要策略還是普及混動,如果我朝政府不用宏觀調控的大棒來打擊的話大家可以期待下明年混動卡羅拉的售價。


突然想起自己原來的一個答案……手機黨,不會拉鏈接,粘過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不過不得不說現在日系的態度確實在轉變,看來還是混動成本壓不下來加上宣傳確實不夠 -------@__@---------割-------------→_→---------------

原問題是"日本車為何固執的固守自然吸氣"

首先必須糾正你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日本車都固執的堅守著自然吸氣!好,我們就暫且先不說最近出現的新機型,就拿之前紅的發紫的幾款車型說,從R32開始你見過原廠自吸的GT-R嗎?你見過原廠不帶渦輪的紅頭4G63嗎?這些都是一直固守增壓的車型,所以說這個問題不如叫做我們來商討下為什麼歐系普遍渦輪的情況下我們常接觸到的日系車還是對渦輪沒有那麼大的好感。

渦輪增壓發動機和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區別我就不給你複製粘貼了,相信這個問題還是會有很多朋友給你闡述二者的,或者直接問度娘,它就完全可以告訴你了。

要說日本車是自吸的死忠那可是真冤枉,上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時候渦輪增壓在日本可是黃金一代,玩車的有幾個沒動過增壓的念頭?但在日本人的概念里,渦輪增壓器更多的還是用來榨取動力而不是環保的(即使現在貌似還有這個思維慣性),可是總的說來日本還是一個島國,限速嚴格,高速路段少,相比於動力,人們對於普通家用車還是更注重經濟性、舒適性方面(所以現在大部分日系非運動車型底盤還是軟軟糯糯發動機還是胃口小抱怨少),在九十年代隨著技術的提高,雙頂置凸輪軸、四氣門技術、可變氣門等等這些玩意的出現使得日本的家用車在動力方面達到了一個足夠用的水平,反觀當時的渦輪,油耗高,雜訊大,還有特別明顯的遲滯現象,與需求完全是背道而馳,加上日本是一個十分細膩的國家,相比於渦輪的突兀自吸明顯更符合他們的口味,所以日系的廠家似乎在家用領馭就將渦輪封印了。從另一方面來說,日系車除了本土市場,最大的銷售地一直是米國,這是一個「俺們覺得排量才是爺渦輪靠邊站」的市場,想要有功率直接上大排量就好啦,所以日本的車企一直就沒把渦輪增壓當做重點來對待(注意我一直都在強調是普通家用車這個級別)。而歐洲這個地小山多油貴高速路還不少的地方發現現有的自吸技術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一渦一機這增壓二兄弟,起步也就相對來說要早些。

就這麼著到了中國成了寵兒市場的時代,中國市場複雜的用車環境幾乎包含了各種情況,城裡堵車的時候要油耗低,駕駛習慣差要求動力要超車要砍瓜切菜一般,廣袤的國土還要求高速的時候發動機要省油還不能乏力,所以新技術下的渦輪增壓便收到了人們的讚譽(其實也和大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車呢?其實不是沒動作啊,看看馬自達的「藍天」,看看本田前一陣的「地球夢」,看看在混動方面一直領先的「偷油塔」,日本人只是換了個方式在追求動力和環保。不要看各家媒體把渦輪增壓吹得多麼多麼神,他們都是介紹新車的,他們會關心保養和質量么?那都是自吸的強項。


這個話題老生常談了,渦輪不省油,直噴會比電噴省油一些,它僅僅是排量小的情況下提升動力(達到額定功率燒的油是一樣的)。

一個汽車廠商在部署他的產品線的時候是需要打提前量的。採購,審批,等等。

所以,我以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人因為某些原因喜歡德國製造,而政府用了他們的標準開始按排量收費,僅此而已。

日系的主戰場是本土和北美,這些地方因為穩定性問題和美國的排量稅問題,還是買自吸車的多。渦輪畢竟有介入遲緩的問題,尤其是彎道上。然後這些賣的好的產品直接複製到國內即可,就這麼簡單。

廠商不是神,他們只干掙錢的事兒。從技術積累角度上看,對日系來說,自吸轉電混可能比渦輪更重要,這方面感覺豐田和馬自達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最後,渦輪不是啥牛逼技術了,德系渦輪不見得強過日系渦輪,高爾夫的K04還是日本生產的。


日本滿街都是0.66排量渦輪增壓的K-car

原來在你們這些人眼裡都是非主流

只是沒在中國和美國大規模投放渦輪增壓車而已

又不是沒有

無非是受到當地法律的約束

不按排量徵稅的地方 那就上大排量

按排量報稅 那就渦輪增壓來逃避排量

哪個廠不是這樣

歐美廠商在美國都是大排自吸

到了歐洲和中國是小排增壓

只不過都是廠商的手段而已

我一直以為日吹都是無比喜歡日本車

原來他們只是喜歡的是美國

太平洋沒有蓋

想去可以游過去


研發新技術成本高,而且已經失去先發優勢,加入混戰也未必能賺取足夠利潤,在自吸發動機投入多,沉沒成本大,快速推廣新技術肯定會影響故障率,而平民日系車在nvh和內飾豪華感上一直馬馬虎虎,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低故障率,快速推新等於自廢武功。此外,日系之前的主攻方向是混動,長期來看混動是正確的,但現在說全面混動化還太早,全面渦輪時代已然來臨。


今年11月份打算入手 雷凌1.2T 渦輪增壓版,重慶地區有喜歡同款的私信一起去買團購價


本人愚見。

不是不用,是沒必要用。

歐洲車大規模使用渦輪增壓是歐洲排放標準太嚴了,說白了是政策導向。逼得廠商沒辦法只能用新技術,比如TSI+DSG,其實國內的堵車環境和油品,用渦輪增壓並不省心。

問題來了,那為什麼現在日本車又都在上渦輪增壓了呢?

(舉例子可能不太恰當)這就好比蘋果和其它品牌。NB和其它鞋品牌。

日本車企已經到了必須要上渦輪才能證明自己是跟得上時代的。實際上他們的渦輪技術也是很強的,一直沒有拿出來而已。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分析長城VV5S被集裝箱6噸壓頂無恙這種汽車的抗壓結構?
黃修源的遊俠汽車,是誰給做代工?
買兩輛車要怎麼搭配?
人生第一輛車選擇奧迪TT合適么?
如何評價38號等和韓路等就「幾拳幾指」問題的爭論?

TAG:品牌 | 汽車 | 渦輪增壓 | 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