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妖貓傳》和歷史上白樂天的《長恨歌》之間關係怎麼看,對歷史上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持什麼態度?


首先聲明:我是堅定地站唐玄宗和楊貴妃有真愛的

我真的喜歡這對兒。

雖然真實的他們愛情的開始與結束都不令人滿意。

所以我打心眼裡不喜歡這部片子

因為它拆了我的cp強加了白龍。

而白龍的愛又站不住腳

關係么?大概算是一種來自日本視角的解讀。

畢竟楊貴妃身上有「物哀」思想的體現

他們對此執念很深。

記得高中講《長恨歌》的時候

老師堅持說這是一首以諷喻為主題的長詩

但是我寧願相信白居易是緬懷自己和「湘靈」(傳說)

無法實現的愛情。

我願意接受蔣勛老師從美學角度進行的解讀:

感同身受方有至真至誠。

這才是長恨歌持久感人力量之所在。

在許道勛和趙克堯老師的《唐玄宗傳》里說的

就有理有據

他們的愛大概有三個階段

當然馬嵬驛貴妃被賜死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想,置身那時,我們可能都會成為李隆基。

畢竟人最愛的都是自己啊!

這是最真實的人性,比起電影里繞一大圈去謀殺貴妃

這觸手可及的選擇困難更令人感覺恐懼不是么?

帝王身上有責任楊貴妃自然理解

而且也知道和自己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吧。

我覺得極致的凄美一句

「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足矣

比起打棺材尖叫血痕都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說實話我當時看到這句話眼淚一下就流了下來

但是坐在電影院里看著這大特寫我只是覺得很害怕

(我比較慫~)

我覺得影片說的楊貴妃是唐玄宗權力的象徵

我倒是認同

因為玄宗從賜死楊貴妃的那一刻起

他就失去了實際權力的掌控

他的政治生命很快就結束了。

靈武很快就有了新天子。

但是片子裡面我完全看不出來他倆有什麼情感互動

就是踩裙子那裡我還覺得蠻有趣

沉香亭強行秀恩愛真的很尷尬

玄宗摟楊貴妃的時候她一臉嫌棄......

這生無可戀的樣子我:???

然後賜死貴妃的痛苦就在餘下的時光里揮之不去

有了雨霖鈴

有了改葬時候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痛徹心扉

有了王文郁貴妃畫像贊

當然這確實都是在他生命沒有危險的時候為她做的

可犯下的罪就要用之後的一切來贖

贖罪和原諒和愛

還是一樣感人啊!

我喜歡他們還是因為他們身上的煙火氣

有人氣

這是很少見的

下面這本書里他倆的軼事比誰都多

感覺就像是真正的情侶

非常有趣

推薦去看看

總之不管誰說什麼

我就相信他們是真愛

留一點真情不好么?

真相是什麼如何殘酷我們都知道

何必如此直接地給我們展現這血淋淋的事實呢?!

也許是我太年輕。

但不管

我就是相信這份愛。


謝邀~借用白樂天的一句話「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

另外,這位張榕容女士演的太好了,表情不多,煥發出的卻是善良與慈悲。就像愛與美的化身,借用李白的一句話「雲想衣裳花想容唄」


貼一首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看完電影很感慨,怎麼說呢

積極態度的話,詩中不論是生時綿綿無盡的君王之愛還是其死後超現實技法下的蓬萊相會,都映照其愛情的方方面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愛情之美不外如是。

悲觀一點的話,則是言,貴妃之死是愛情單方面被要求妥協的結果,君王掩面,任血淚橫流,掩的是皇權之高貴,掩的是薄情作態和君恩寡情;經年之後,假象消散,徒留「魂魄不曾來入夢」的真實,空空蕩蕩。

中立態度則是另一番說法;時代特殊,愛情纏綿和皇權高位在兵變中難以兼顧,結局的悲慘可以被酌情理解,愛情的確存在過。

想看看大家的意見和對長恨歌原文的解讀?


電影《妖貓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在電影的敘事中,《長恨歌》的寫作作為一條引線來貫串始終,只是為了電影情節與歷史事件的契合罷了,萬不可太過認真。若是認真考究,從電影中黃軒飾演的白居易的表演之中,我看不出一絲「恨」的感覺,完全是對這段「美好愛情」的神往,又怎會以長恨為題?另外,若細究《長恨歌》的內容,跟電影的表達並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在這裡提《長恨歌》基本沒什麼意義。

且要明白,在電影背後講故事的是陳凱歌,而不是白居易。觀影者在電影中看到的是陳凱歌想要表達的東西,跟歷史沒有一絲的關係。所以,陳凱歌想要表達愛,那這愛便存在。但這部電影的問題在於,陳凱歌沒有做到把這些愛表達出來。不管是李隆基,阿倍仲麻呂,還是白龍,都缺乏一個不容置疑的理由去愛上楊玉環——至少電影中提出的理由我認為不夠充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部電影在表現愛情方面是失敗的。

至於歷史,就更沒有意義了。真的如何?假的又如何呢?願意相信是真的便相信,願意相信是假的便不信。愛情這種東西又豈是口口相傳、史書記載能說的明白的?


推薦閱讀:

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陸遊這樣的詩人的口水詩能入圍現在國內詩歌比賽的優秀獎嗎?
我們現在認為李杜是詩歌的高峰,為什麼唐朝認為王維水平更高,日本認為白居易更棒?
元稹和白居易後期是否交惡?
元稹白居易在元微之書後有沒有再見過面?
白居易的生平有哪些?

TAG:白居易 | 妖貓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