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妖貓傳,為何在日本叫空海,在中國叫妖貓傳?兩者表達的意思差別還是很大的,這是什麼樣的翻譯現象?


市面上你能見到的翻譯引進的電影有一半以上都做了易於傳播的處理。

「空海」是日本真言宗佛教的創始人,知名度自然很高。

而漢語中雖然這倆字重音字很少,但對於中國人來說「空海」是沒有意義的辭彙,很難起到口口相傳的效果。「妖貓傳」則可以通過讀音來直接對應到具體漢字,這樣就佔了一層傳播的便利。

你去看Pixar那堆玩具/汽車/海底/大媽總動員,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妨設想一部海報是卡通賽車片名叫《賽車》或《汽車》的片子是什麼效果就清楚了。

斯嘉麗約翰遜的 Lucy,中文版叫《超體》。

Gravity,中文版叫《地心引力》。原因之一是名字稍長一點識別度高,另外就是「重力」很多人已經聽不懂了。

漢語環境的譯名一般是崇尚辨識度+簡潔有力兩點標準,而且似乎這也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早在1978年日本電影『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被引進中國(實際日本上映是在1976年)定名《追捕》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這個傾向。這種非常意識流原文標題顯然是不如完全重新取的名字便於傳播的。

1980年的《人證》,原名『人間の証明』。這個名稱就很詭異:兩邊其實並非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其實不是翻譯;但很明顯中文譯名又是從日文原名脫胎而出的。按照常理理解為這個譯名使用了雙關比較合適,但我是隱隱覺得有種脫褲子放屁之感Orz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

『俺ら東京さ行ぐだ』引進的名稱為《夏日旅行》

『男はつらいよ』系列在中國都叫《寅次郎的故事》,雖然我覺得直譯《男人之苦》、《男人不易》也沒啥影響……

這個時候再看一看下面這部的譯名

大概也會覺得部分情況重新起名也是很合理的事情對吧【


空海法師,法號釋空海,是日本的玄奘級別的人物,在高野聖山創立了真言宗。又是一位書法家,在日本他的書法地位相當於王羲之在中國的地位,《雨月物語·春雨物語》中說,相傳日本天皇宮裡藏著一幅王羲之真跡,請空海來品鑒,結果空海看完說,你收藏的這個是我臨的王羲之。空海是唐朝時人,這個事件作為民間傳說在日本流傳了幾百年,由此可知【空海】二字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

題主之所以會這麼問,顯然也是對空海這個名字所指稱的文化概念並不了解,更別說這二字在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了(幾乎沒有),倘若直譯為《空海》這個一看就很禁慾的名字,估計很多人看到名字就不打算買票了(看不明白這是個啥)。相比之下,《妖貓傳》不僅含義簡單易懂,而且看上去就很吸引人,即使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也很容易對這個名字產生興趣,因此走進電影院貢獻票房。並且可以歪打誤撞吸引一票貓奴上鉤,何樂而不為?


原著叫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


因為原著就叫沙門空海啊


不就是側重點不一樣嘛。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前幾天剛上的梵高。原版名字是loving vincent中文版是至愛梵高 · 星空之迷,日文版是ゴッホ~最期の手紙(梵谷的最後一封信)。很明顯日版強調了內容的部分。

還有就是,空海是日本演員演的,並且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要想在日本引起大家的共鳴,起一個傳唱度比較高的名字,觀眾也好理解。


進入哪個市場,電影就要翻譯得更符合那邊的口味吧


推薦閱讀:

你用什麼單詞測試詞典的好壞?標準是什麼?
國內對尼採的翻譯哪個版本最好?
哈利波特中文版書大陸和台灣哪個好?國語版電影呢?
OS X 的「廢紙簍」和 Windows 的「回收站」哪個更好?
怎樣看待澳洲將取消naati內部考試?

TAG:文化差異 | 翻譯 | 日語翻譯 | 妖貓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