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1959年出身於日本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工匠,一直在努力著養家糊口。田中耕一從小能體會父母的艱辛,經常和哥哥姐姐一起參與家務勞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

田中耕一認為,他獲得諾貝爾獎與小學時一位班主任老師的培養教育密不可分,這位老師叫澤柿教誠,是他培養了田中耕一獨立思考的精神。澤柿老師大學學的是化學專業,因此經常用一整天時間教孩子們實驗課。為鼓勵孩子們自由發揮想像力,即使有些孩子的回答與標準答案根本不一樣,老師還是給予表揚。澤柿老師認為科學不是用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問題,而是要樂於獨立思考、發明發現。比如他把硼酸放進熱水裡融化,然後讓溶液自然冷卻,硼酸又會出現結晶,老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過程。當時的田中耕一觀察時說了一句「下雪了」,被澤柿老師記錄下來。澤柿老師又給大家演示了水蒸氣現象,田中耕一認為「和硼酸是一樣的」,澤釋老師對田中耕一的話給予了認真評價。澤柿老師總是能夠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結合實驗現象,啟發孩子們獨立思考,發揮自由想像。正是有了這種自由想像力,後來無論是上初中還是高中,田中耕一總會嘗試做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實驗。

上大學之前,田中耕一一直生活在自然風光十分優美的小城市富山。在這種充滿花草和動物的奇妙環境里生長,無形中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之心。

上大學時田中耕一才知道自己是叔父的養子,親生母親在其出生後不久去世。這種經歷使他產生了願意投身醫療事業的決心。

田中耕一大學學的是電子工學。大學畢業時,考慮到家庭經濟狀況,田中耕一沒有參加研究生考試而是選擇就業,最終被製造醫療器械的島津製造所錄用,從事質譜分析儀的開發工作,旨在利用激光測量金屬、半導體和有機化合物分子的質量。田中耕一的工作是使待測分子帶上電荷,然後根據這種離子在電磁場中的飛行軌道和飛行時間判斷其質量。當時還無法用質譜分析法測量高分子質量,要想使高分子帶電而不破壞分子結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一個難題。

高分子質量的測定與疾病診斷、藥物開發、生命科學、刑偵科學、環境監測等密切相關。使高分子離子化而不破壞結構,是測量高分子質量的前提。從當時化學家的常識來看,對分子量超過10000的大分子進行離子化,應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田中耕一的5人研發團隊都不是學化學專業的,其本人的化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高中生水平。恰好由於不具備當時的這種常識,他們才敢於向高分子離子化這一難題挑戰,似乎有點「無知者無畏」的感覺。

根據前期實驗和知識積累,田中耕一確定了研究方案並開展了大量試驗。1985年2月的一天,在要測量維生素B12時,田中耕一不小心把甘油酯當做丙酮醇與金屬超細粉末混在了一起。因為金屬超細粉末很貴重,田中耕一覺得扔了太可惜,就決定試一下。為了早一點看到結果,他還沒有等到甘油酯變干就去測定。結果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檢測到了。而等到甘油酯變干再去測量,卻又無法測定了。正是這種偶然的失誤才成全了田中耕一的諾貝爾獎。

2002年田中耕一和美國的約翰·芬恩一起因為質譜分析法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時田中耕一還只是島津製造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師。當時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他。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只是一名本科學歷擁有者,大學學的也不是化學專業,也沒有發表過幾篇論文。但他從大學畢業以來他一直從事著「質譜分析」工作,正是這長期埋頭苦幹使他遇到了一個取得重大發現的機會。

田中耕一認為,獨創性並不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每個人都具備從事獨創性工作的素質。一個人能力和知識有限,這就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交叉合作,以便推動科學技術更快發展。

內容來自新浪嵩山老王的博客,侵刪


佔個坑慢慢寫,畢竟是最喜歡的科學家之一

=================================================================

2002年10月9日下午5點,43歲的島津製造所工程師田中耕一向往常一樣上完了一天班準備回家,突然接到一個電話。

「15分鐘後,有你一個重要的國際長途電話,不要離開公司。」

沒過多久,他就接到了那個國外的電話,對方用英語給他說話,不過他能聽懂的就是「諾貝爾」,「祝賀你」這幾個單詞。於是他在沒完全搞明白電話內容的情況下說了聲謝謝,便匆匆掛了電話。

緊接著,辦公室至少50台以上的電話同時響了起來,田中不知何故,只好一一去接。

「聽說貴公司的職員田中耕一獲諾貝爾獎了......」

「我不太了解情況」。說完他便放下電話

這時,知道他獲獎的同事都跑了過來,對他說:「恭喜你獲諾貝爾獎!」

媒體的熱情更是強烈,他們涌到公司內,來來回回到處跑,連「外人不得入內」的牌子都看不到。

公司的意思是「還是先稍微躲避一下為好」,於是他在同事的護送下被帶到了「隔離間」,途中遇到了一群記著模樣的人,但是記者們不認識這位諾獎得主,雙方插肩而過。

晚上9點,公司負責宣傳的同事沒和他商量一下,就一下子把他推了出去。於是他便穿著工作服出席了記者見面會,這還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

========================================================================

田中耕一於1959年出生於日本富士山縣富士山市,他的生母在生下他幾個月後因為沒做好月子而去世。之後,他的生父將他送給自己的弟弟——田中光利。田中光利對田中耕一就像對自己的親兒子一樣一視同仁,似的田中耕一在少年時期對自己的生事毫不知情。

田中光利是個工匠,而田中耕一就是從小看著自己養父的背影長大,受到自己養父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組裝東西,第一次組裝收音機的時候只有10歲,也喜歡做一些飛機電車的模型。

獲得諾獎之後的田中耕一回憶了兩件童年的小事,或許這兩件小事就像是蝴蝶效應中最初蝴蝶煽動的兩下翅膀,颳起了諾貝爾獎的颶風。

第一件是關於他的小學班主任澤柿老師。澤柿老師是化學專業畢業,經常用一整天的時間給孩子們做實驗,然後細心紀錄孩子們對實驗的反應,哪怕是最微小的驚訝。另外他為了鼓勵孩子們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即便有孩子的回答與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不一樣,他還是會給予表揚。

田中獲獎後打電話感謝了澤柿老師,澤柿老師告訴田中一些事情,這些事情連田中本人都已經忘記了,卻被澤柿老師細心紀錄了下來。

澤柿老師把硼酸放進熱水裡,硼酸逐漸融化,隨著溫度不斷下降,又開始結晶。看到結晶後沉澱的硼酸,小學生田中說了一句,「下雪了」。做完這個實驗後,澤柿老師又拿來一個燒杯,放入水中加熱,讓學生們觀察水蒸氣的現象。田中發現,他眼前升起的白煙的水蒸氣不是從水面升起,而是在距水面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形成,田中把鉛筆插進水與「白煙」間這段什麼都沒有的區域後又拿了出來,鉛筆冷卻後,田中看見了鉛筆上有水滴,他當時又說了一句,「和硼酸是一樣的」。聽到田中這麼說,老師又把硼酸的實驗做了一遍,然後告訴大家,田中的話恰好說到了隨著溫度改變,物體在固態,液態,氣態間的狀態下相互轉變的物理原則。

正是在這種學習環境下,田中學會了獨立思考,發現發明。上了初中和高中後,常常有同學對田中說,「田中,你小子上實驗課的時候,怎麼總是做一些與課本內容不同的實驗呀!」

另一件事情關於他的奶奶,小時候,他奶奶每次看到他把紙揉成一團扔掉時,就對他說,「耕一,這太浪費了,浪費是要遭報應的啊!還有課檫鼻涕用嘛。」。從此,"不要浪費"這個觀念深深的印在了田中的腦海中。

而田中後來得諾獎的那個發現,就是因為他把輔助劑弄錯了,覺得扔掉捨不得,所以才繼續研究獲得的成果。

田中耕一認為,正是自己身邊的環境,他的老師親屬,同事同學,客戶鄰居對他的無形教導,塑造了他的奇蹟。

==========================================================================


首先,我島津質譜儀天下無雙

其次,此君當時發現的是甘油加鈷超微粒後這種黑不溜秋的試劑能作為用質譜分析法測定高分子量的基質,但是與不少化學成就(三氯蔗糖、凱庫勒式等)的發現相同的是,這也是個意外:

田中把甘油當丙酮加入了鈷納米粒(好貴的!)裡面,出於不試白不試的理由他就測試了一下這種基質:第一次激光離子化後出現了分子量1.3kda的維生素b12信號。但是,甘油很快揮發沒了,所以第二次測定時,他就沒再看到過這個現象。不過,我島津的工程師的毅力是無窮的,田中君估計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再做一遍……最後田中發現這種基質確實可以提高測定的分子量。當然,這都是為了提高我大島津的儀器競爭力而做的,因此後來田中君又繼續改良了一番儀器,最終的測定的最大分子量是48kda的胰蛋白酶二聚體。

總之,島津最好了。

當然,田中其實挺有韌性和勇氣的,他最初加入激光離子化課題組時化學水平是中學等級的,但是他努力學習以補充化學知識上的不足。儘管如此,當他試圖嘗試激光法的時候,他也還不知道激光硬上是不行的……不過田中很快就開始嘗試,最後發現鈷納米粒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將錯就錯的做法,可能這一重要發現將要推遲幾年;如果不是他發現信號後堅持探究的科學精神,這一發現也可能不為人所注意,而湮滅於會社中。正是田中勤於學習、實事求是並樂於探索的精神,最終把這位43歲的工程師推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實踐證明我島津……等等,有話好好說別打人啊……的員工比社畜強,以上)


運氣好到爆炸的一個熊弟。他這個諾獎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質譜學界都是不服的,和他一起得獎的ESI那哥們是從頭到尾建立了一整套protocol讓工業界做到現在的,而他在這邊眼裡只是恰好第一個用激光讓大分子進去質譜的人而已,之前一直是德國的兩個組在做這個idea,之後也是他們建立了protocol,聽說,只是聽說,他們發paper的時候壓根不知道還有個日本人在這麼個謎之日本會議上發了這麼個東西……

貌似00年之後他來ASMS還是啥會給了個talk,之後他家才覺得哦他還是有點貢獻的。


鐵杵磨成針,非常勵志。田中耕一身上濃縮了日本科技界的匠人氣質,所謂十年磨劍是也。當然民科也不要去隨便自比,田中耕一好歹也是日本東北大學(帝大裡頭除了東大京大就是東北大,材料學科一度世界第一,魯迅是校友)本科畢業,島津製造所也是非常牛的精密儀器公司。至於他的貢獻,其實也得感謝兩位德國科學家大牛Franz Hillenkamp 和 Michael Karas,他們發現了田中在日本國內發表的論文,並將其方法升華、實現、推廣,最重要的是他們先發表的英文論文,但還承認是參考了田中的想法。


從校園惡霸到拿諾貝爾獎,這可能是日本乃至世界最有文化的流氓了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小柴昌俊被人這麼形容。可見雞湯文作者的想法了


同占坑再寫。

@idontwan 這本書我也有。

我認識田中耕一是來自於《科學世界》的雜誌!!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金箔能作為白酒的添加劑,金箔有什麼作用?
使用什麼樣的塑料杯或塑料瓶是安全的?
初學有機,對於含有苯的命名比較不解?
小孩幾歲開始可以接觸物理、化學?
實驗室購買化學試劑有哪些流程?

TAG:化學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