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核心是什麼?智慧城市與信息化的區別?智慧城市忽悠了什麼人?
智慧城市概念最早源於2010年,IBM提出的「智慧的城市」。IBM提出此概念願景是希望為世界和中國的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IBM經過研究認為,城市由關係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
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智慧城市」概念成為各個領域熱炒的話題,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儼然成為IT行業重生的救贖,而各個城市的領導們,也因為這些熱炒概念四處奔走,因為大家都想立標竿,成為智慧城市的NO.1.但是智慧城市核心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城市變得更智慧?
的網路、基礎設施和環境六個核心系統組成: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這些系統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種協作的方式相互銜接。而城市本
身,則是由這些系統所組成的宏觀系統。智慧城市與IT信息化的區別又是什麼?從單位信息化到工業園區信息化,到區域信息化?
智慧城市項目審批過程中,忽悠的成分有多少?水又有多深?智慧城市到底給老百姓帶來了什麼?
最近參加了相關培訓。99%的打著資質做智慧城市業務的公司,做得不是智慧項目,不是做事。他們要做得是「政府官員完成業績的供應商」或是「政企響應國家指導興修工程的承包商」至於為什麼他們叫智慧城市或者物聯網公司,只是因為這幾年國家提,有研發補助,有項目資金,跟智慧城市這個產品本身關係不大,過幾年自然城市火了他們就全變成農業專家,不變的只有灰色鏈條,別的對他們來說都是概念。全國各種倒退時代的奇葩產品和已有成熟的互聯網產品克隆版打著響應國家智慧城市發展被新聞報道出來,看得我大為震驚。揮金如土干著倒退的大躍進運動,不知是該罵灰色圈子的貪婪還是政府官員的愚昧。萬稅之國,養老醫療教育這些基建都是大問題的今天,這一步邁的明顯扯到蛋了。這是憤怒而痛心的。對智能生活的開發,我的觀點是達到三個效果:減少空間移動,減少時間消耗,減少單個單位的使用成本。達到更高效率,如etc汽車自動繳費過收費站,手機遙控全家全辦公室電器等……而運營智慧城市也一樣是互聯網三駕馬車:用戶,流量,平台。這是本質不會變的,歪曲偏離就是反自然規律放棄用戶放棄產品的使用活躍度,成為灰色鏈條的零件。
國內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體現在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三批試點城市,政府牽頭主導,截止目前一共300多個城市,注意這裡不是農村,是城市、區、鎮哦!國家對口項目資金補貼,地方配套資金完成建設,還有就是最近大火的3P建設模式,引入民間資本。看到裡面有住建部牽頭,大家就會明白一點東西,土地資源利用和城市基礎建設的升級版,藉助科技部的高科技噱頭,開展擴大內需的政策落地舉措,往大了說就是讓老百姓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但是,實際的探索摸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第一:地方政府的拿土地換項目,引進企業,活化資產,然而投資比例失調問題,使得第一批推進困難重重。第二:藉助互聯網+東風,互聯網企業OTT式的切入智慧城市的服務領域,然而政府本身的部門壁壘問題阻礙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背負了信息安全的風險。第三:行業智慧化帶來的宣傳效應,比如交通、教育等垂直行業的深耕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兩方面問題,但是運營收益還不理想,沒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的運營鏈條。綜合以上的現狀,我們會很容易的發現,智慧城市的建設重在建成之後的運營,不解決良性運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僅僅是個概念和政績。我們從業務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的內容,包括管理、民生和產業三個大的業務範疇,重管理容易導致政府投資負擔過重,優民生必然面臨優化城市服務的攻堅,促產業又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搬傳統思維,三者做到相輔相成,協調統一更難。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是三個階段的發展手段,不是割裂的,是繼承演進的過程,之所以造成智慧城市不就是信息化建設的理解,原因在於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跨越式發展帶來的就是扯著蛋的痛苦。智慧城市沒有忽悠任何人,它是一個目標,一個理想,一個方向,只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運營過程中整合各方的資源和分配利益的先後順序不同而已,說多了不好。。。
自報家門:某智慧城市項目產品設計負責人。
這兩天每日熬夜趕項目,已經焦頭爛額,我就從我參與智慧城市項目的實際經歷來回答下題主的問題。
-----------------------------------------------------------------------------------------
1、智慧城市的核心:維穩綜治
從目前許多地方智慧城市項目的成果來看,已經逐漸背離了早先ppt上所展示的引入產業發展、吸引高素質人才的目標,而逐漸形成了以市民信息收集為核心,加強人口管理,形成以社區為單位的網格化管理。
好處是市民基本信息可以在數據交互中心及時調用,簡化了部分行政業務辦理手續;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將市民按照社區網格形式進行管理的行為,如果實施方向稍有偏差,就會導致人口管理與流通僵化,有開倒車的危機。
2、智慧城市與信息化的區別:智慧城市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深化了人口、基礎設施、樓房之間的關係紐帶
積極的意義是增強了政府對城市的掌控(數據上的);
但問題是政府本身的內部壁壘仍然存在,審批大權在手,對城市掌控越細緻,城市的發展愈加緩慢。
3、智慧城市忽悠了什麼人?
具有知識分子氣質的政府官員:讓市民享受智慧城市的便捷;
響應國家完成績效的政府官員:有錢,做!
納稅人:運動式的建設,必然帶來極大的浪費和腐敗,即使是20倍的溢價,也能借運動之名順理成章。
智慧城市看似很複雜,其實核心和網易養豬場差不多,只是不像全自動養豬場一樣,有一個一攬子的方案。
基本上第一步都是一樣的,智能監控。經過那麼多年公安覆蓋全國的監控系統身份證,dna,指紋庫都已經做的差不多了。這是智能養豬哦,說錯,智慧城市智慧第一步。第二步當然是自動解決需求。也就是豬要拉屎拉尿,要餵食洗澡,這類的智能化處理。現在行政服務中心正在往這個方向走,結合第一步以及未來可以預見的螞蟻大信用庫,通過個人信息和信用,迅速自動化解決需求將成為必然,從你生老病死,在哪間學校讀書,哪個醫院就醫,全部由計算機自動給出方案,什麼黃牛擇校費壓根不會有存在的可能性,各種證明信用和信息真偽的證明將成為過去。保守估計,5年到10年,這一塊主要難題在於沒有那麼多公職人員要養活了。
另外一個比較玄幻的就是對監控的智能分析解決,也就是天網系統(速8里叫什麼忘記了)這一塊10年內應該會有雛形,警察終於不用單獨看監控錄像了。有了天網和支付寶,相信任何人都不敢亂扔垃圾了。一違章自動支付寶就扣費了。
第三步,也就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也是智慧的真正含義,代替人類提出需求並解決需求。這一點是最複雜的,也是最不靠譜的。對你的衣食住行提供一對一的建議,淘寶亞馬遜都在做著這事,以及對你的身體健康,職業方向,提供參考性意見。大到自動對城市運行提供優化解決方案(道路規劃,車輛限制,開發政策等等),對城市不符合要求者通過信用降低,拒絕提供貸款,提高稅費等手段讓低素質人士離開城市,確保城市潔凈。
第三點是最矛盾也是最危險的,因為這涉及到如何讓計算機擁有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如果計算機剝離價值判斷,那麼必然導致公器私用,智慧城市成為某些上等人的幫凶,如果計算機擁有無可辯駁的價值判斷,那人類的選擇權又在哪裡呢?人類是一種明明知道酒精和香煙有害依然樂此不彼的生物啊,計算機又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價值判斷?
最終目標是,讓城市變成一個豬圈,裡面是一群在豬圈中舒舒服服啥也不用操心的豬。不正視這點,無異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當然,現在做智慧城市的都是騙子,因為基本的理論水平低得令人髮指,連SF的入門都理解不了。而由於現實體質,西方做不好智慧都市(小的幾個可以譬如矽谷,但當地貧下中農依然會造反),東方做好也不是好事(杭州最有可能實現一體化方案因為有大獨裁者阿里巴巴)。所以說,慶幸人類的愚蠢和貪婪吧。1、 理論淵源:智慧地球(Graham Marvin,1996;巫細波、楊再高,2010);信息時代(曼紐爾,2003);智慧增長(Batty,2003)、信息化與數字城市理論(張元好、曾珍香,2015)、ICT技術(張振剛、張小娟,2013)
2、 概念界定:技術視角(Hall,2000;Komninos,2002;Dirks,2009;IBM,2010;Toppeta,2010;成思危,2010;王輝等,2010;焦明連,2011;黃新光等,2011;李仁德,2011;金江軍,2011;塗平、陳磊,2011;卡拉留,2012;王靜遠等,2014)、城市化視角(Shapior,2003;Rios,2008;NRDC,2010;Forrester Research,2010;鄔賀銓,2011;侯紀勇、郭為,2011)、管理視角(SmartCities,2007;Caragliu,2009;Kanter,2009;Forrester,2010;駱小平,2010;陳如明,2011;Lomardi,2012;許慶端等,2012;費明明、黃健,2013)
3、 建設目的:改善經濟民生(肖易漪、孫春霞,2012)、整合與優化資源配置(李建明,2014)、可持續發展(塗平、陳磊,2013;李建明,2014)、提升城市品質(李建明,2014)
4、 建設路徑:
(1) 宏觀層面:三階段發展論(Komninos,2002)
(2) 微觀層面:
a. 企業主導:技術支持(吳建新,2011;謝昕,2012)
b. 政府主導:政策輔助(毛光烈,2010;錢斌華,2011;謝月娣、高光耀,2012)、制度優化(陳山枝,2011;王震國,2011;鄧賢峰,2011;胡蓉、夏洪勝,2012)
(3) 實踐成果:智慧技術設施(Allwinkles,2011;Sem,2012)、智慧經濟(Caragliu,2011;孫中亞、甄峰,2013)、智慧制度(Peng,2001;McMillan,2002;Stem,2009;Planners,2011;Williamson,2012)、智慧環境(Planners,2011;Comors,2012);智慧交通(孫中亞、甄峰,2013);智慧管治(孫中亞、甄峰,2013)
5、 評價體系:
(1) 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Giffinger,2000、王思雪、鄭磊,2013);網路分析法(Lomardi,2012);雷達圖分析法(Lazaroiu,2007;IBM,2010)
(2) 評價重點:以設施建設為主的經濟指標(鄧賢峰,2011)、以用戶體驗為主的民生指標(李賢毅、鄧曉宇,2011)、以應用效果為主的績效指標(陳銘等,2011;李健等,2012;周驥,2013;孫靜、劉葉婷,2013)
6、 批評與建議:
(1) 批評質疑:對智慧城市概念的質疑(Hollands,2008;Allwinkles,2011;張振剛、張曉娟,2013);對智慧城市背後邏輯的質疑(董宏偉、寇永霞,2014;李新社,2014);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質疑(Hollands,2008;王曉濤,2012;李衛忠,2014;魏後凱,2014)
(2) 政策建議(李建明,2014)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水資源/能源/交通/建築管理等均是通過一個中央系統建立起來的。遍布城市的感測器網通過感測物理環境中的活動將數據饋送到該集中式系統或中央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數據被處理和存儲為有意義的信息。這一信息由城市政府各部門共享,為各部門協調和科學決策提供數據依據。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操作起來絕非易事。
建設可持續、高效能的智慧城市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將不同設備、技術和現存通信技術設施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
智能城市的信息通信技術(ICT)架構有4層:感測層、通信層、數據層和服務層。
第一層:感測層
感測層擁有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IoT節點,負責收集物理環境下各類活動的數據。一個IoT節點由感測器、微晶元、電源供應和網路組成,根據運行條件分為兩類:
- 限制性節點:在低功率環境下運行,處理能力和數據傳送速率較弱。
- 非限制性節點:能量功耗、處理速度和數據傳送速率均無運行限制
節點根據運行環境和條件可自由切換於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間。舉個例子:一個近距離感測器節點放在小型辦公樓停車場里,則為限制性;放在大型停車場里,則為非限制性。
IoT節點通過感測器感應周圍環境,將數據經數據層送往數據中心。數據交換時,非限制性節點以可擴展標示語言 (XML)格式發送數據,該格式由於傳輸數據解析複雜耗時,不適用於限制性節點。除此之外,XML的文本性質也不適用於CPU受限的節點。
為解決這一問題,萬維網聯盟(W3C)發布了高效XML交換(EXI)格式,由此一來,限制性檢點就可以通過使用XML兼容的開放數據格式來實現本地支持和信息產出。
EXI有兩種編碼方式:
- 模式未知編碼:XML數據直接編碼,然後由EXI處理器解碼,無需提前知曉被編碼數據;
- 模式已知編碼:編碼/解碼開始前,XML模式共享給兩個EXI處理器。共享的模式允許EXI處理器為XML標籤發放數字標識符,在此編碼基礎上構建EXI語法。
模式已知的EXI處理器可實現任何限制性IoT節點的無縫整合,由此一來限制性IoT節點不僅可讀取EXO格式,還可切換為多功能IoT節點。
第二層:通信層
每個智能城市系統都有10億個IoT節點,分布在整個城。提供128位地址的IPv6幫助實現了這一點。
但IPv6(給IoT節點分配地址)不適用於受限設備,所以採用6LoWPAN(低功率個人區域網)。
IPv6和6LoWPAN的無縫切換離不開連接在6LoWPAN網路上的橋接路由器。橋接路由器將某個節點的IPv6數據包轉換為6LoWPAN,反之亦然。
由於大量的IoT節點分布在一個城市,因此建立需要一種可靠的通信技術,覆蓋廣闊的地理區域並且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流量。單一的通信技術無法兼顧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節點,於是對於非限制性節點使用WiFi,光纖、乙太網、寬頻電力線等傳統的LAN、MAN和WAN通信技術,以及UMTS和LTE等移動通信技術。這些技術可靠度高,傳輸速率快、延遲時間短。
另外,限制性節點的傳輸速率小於每秒1兆比特(1 mbit/sec),用於限制性節點更可靠的通信技術是IEEE 802.11低功率,藍牙低功耗,IEEE 802.15.4,藍牙,PLC,RFID和NFC。
第三層:數據層
數據層相當於智慧城市的「智慧層」了。只要城市數據井然有序,即使是特大智慧城市也能高效、有效運行。要實現這一點,下列條目的資料庫要分開維護:
- 所有IoT節點
- 所有控制節點的部門(比如控制水資源管理節點的部門)
- 向各部門傳送部門對應的信息
數據層的根基是藉助不同數據模型來處理數據的數據伺服器。數據模型包括:
- 預測模型:屬於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過去和當下的數據,從而預測未來;
- 描述模型:描述現實世界的動態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 決策模型:在決策因素和可能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繫,預測決策的後果。
這些預測幫助市政府以數據為依據,推出前瞻性的決策。
數據層也包括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主要控制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流。
第四層:服務層
服務層相當於跨部門指揮中心。水資源管理、電力供應、污染控制、交通運輸等部門通過建立在這一層的網路門戶/移動應用來共享信息。服務層不僅支持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還將部分重要信息公之於眾,使得非政府實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建設更好的智慧城市。
為維持發展,很多城市每天為各種問題搞得焦頭爛額,最終才發現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在於擁抱技術。巴塞羅那、特拉維夫、阿姆斯特丹、首爾和斯德哥爾摩的智慧城市項目可謂是擁抱技術的成功典範。
原版英文鏈接:What are the 4 layers of data "architecture" needed for smart cities?
其實目前提的更多是的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更多的是建設智慧應用,形成一系列的數據煙囪,無法實現數據的關聯。
而新型智慧城市就是要打破煙囪,實現多個垂直領域的數據融合,通過數據發現更多的問題和解決更多的問題。智慧城市的核心之一是城市感知網路,即物聯網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接入各個方面的數據(水監測數據、空氣監測數據、人流監測數據等等)。
核心之二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城市的智慧歸根到底是實現城市全方位的數據融合,通過數據發現問題,也是通過數據輔助決策,形成更有效的平台和應用,所以數據如何接入,清洗、融合和分析是非常關鍵的。核心之三是一把手推動,這個與技術無關,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到機制體制的改變,很多問題不是技術能解決了,必須一把手強力推動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否則必然是半途而廢。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增加城市的發展利益,能夠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
佔個位置,正在談智慧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現階段的體會是政府的智慧城市是投資拉動經濟的另外一個說法。接觸的專家學者智慧城市除了便捷更提倡綠色環保。不過實行下來只是口號。我們建設方是想借互聯網的春風實現企業的轉型。我黨高層就複雜了~幾大部委的利益之爭。仇部長退後不知道後面還有得推沒這個事情。 所以智慧城市是沒有標準的。打的是一個概念牌。打好了是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打臭了是重複建設而已。老百姓也看不出什麼。問題提的好,智慧城市是現在熱門的話題,好像不粘著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現時代人。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內到國外,智慧城市被炒得的熱之又熱,一波波大大小小的公司改頭換面,搖身一變,嘿!都成了智慧城市的弄潮兒,非常的神奇!千百億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概念上叫的高,一實施又成了平庸的東西,靠概念叫政績,弄完了愛咋咋地,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結合我多年的通信和信息化體系的規劃設計以及建設經驗,結合近幾年的實際工作,我們來慢慢就這幾個問題進行探討。智慧城市的核心問題,就這個議題,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定義有各式各樣的版本,最新的版本在網上隨處可搜,這裡不再贅述。智慧城市的主體是什麼呢?是城市,是「智慧的城市」或「城市的智慧」,是城市在自身治理、運營的自洽過程中產生和創造的方法論,這讓城市的治理、運營和發展變得像「智慧」生命一樣能夠「思考」、「決策」。這其中通過信息化技術、通信技術等輔助手段,量化城市自身各個單元,量化城市治理和運營,並通過方法論實現城市的「智慧」。從這些饒舌的段落,我們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治理和運營,其他的都是服務於它的手段。先寫到這,有時間再接著寫。
智慧城市就是將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數據化;自動化;現代化;高科技化管理。
如果你說的信息化規劃是指用信息化的手段(利用現在規劃最熱門的大數據)進行規劃設計,那麼信息化規劃就是新型智慧城市規劃的一部分,也可以說信息化規劃是新型智慧城市規劃的一種手段;如果你說的信息化規劃是指企業為了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企業信息化規劃,那這兩者服務對象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別。
新型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國內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體現在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三批試點城市,政府牽頭主導,截止目前一共300多個城市,注意這裡不是農村,是城市、區、鎮為主。國家對口項目資金補貼,地方配套資金完成建設,還有就是最近大火的3P建設模式,引入民間資本。由住建部牽頭,則可以說新型智慧城市是土地資源利用和城市基礎建設的升級版,藉助科技部的高科技噱頭,開展擴大內需的政策落地舉措。
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是三個階段的發展手段,不是割裂的,是繼承演進的過程,之所以造成新型智慧城市不就是信息化建設的理解,原因在於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跨越式發展帶來的就是扯著蛋的痛苦。
建設可持續、高效能的新型智慧城市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將不同設備、技術和現存通信技術設施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智能城市的信息通信技術(ICT)架構有4層:感測層、通信層、數據層和服務層。
第一層:感測層
感測層擁有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IoT節點,負責收集物理環境下各類活動的數據。一個IoT節點由感測器、微晶元、電源供應和網路組成,根據運行條件分為兩類:
限制性節點:在低功率環境下運行,處理能力和數據傳送速率較弱。
非限制性節點:能量功耗、處理速度和數據傳送速率均無運行限制
節點根據運行環境和條件可自由切換於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間。舉個例子:一個近距離感測器節點放在小型辦公樓停車場里,則為限制性;放在大型停車場里,則為非限制性。
IoT節點通過感測器感應周圍環境,將數據經數據層送往數據中心。數據交換時,非限制性節點以可擴展標示語言 (XML)格式發送數據,該格式由於傳輸數據解析複雜耗時,不適用於限制性節點。除此之外,XML的文本性質也不適用於CPU受限的節點。模式已知的EXI處理器可實現任何限制性IoT節點的無縫整合,由此一來限制性IoT節點不僅可讀取EXO格式,還可切換為多功能IoT節點。
第二層:通信層
由於大量的IoT節點分布在一個城市,因此建立需要一種可靠的通信技術,覆蓋廣闊的地理區域並且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流量。單一的通信技術無法兼顧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節點,於是對於非限制性節點使用WiFi,光纖、乙太網、寬頻電力線等傳統的LAN、MAN和WAN通信技術,以及UMTS和LTE等移動通信技術。這些技術可靠度高,傳輸速率快、延遲時間短。
另外,限制性節點的傳輸速率小於每秒1兆比特(1 mbit/sec),用於限制性節點更可靠的通信技術是IEEE 802.11低功率,藍牙低功耗,IEEE 802.15.4,藍牙,PLC,RFID和NFC。
第三層:數據層
數據層相當於新型智慧城市的「智慧層」了。只要城市數據井然有序,即使是特大新型智慧城市也能高效、有效運行。要實現這一點,下列條目的資料庫要分開維護:
所有IoT節點
所有控制節點的部門(比如控制水資源管理節點的部門)
向各部門傳送部門對應的信息
數據層的根基是藉助不同數據模型來處理數據的數據伺服器。數據模型包括:
預測模型:屬於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過去和當下的數據,從而預測未來;
描述模型:描述現實世界的動態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決策模型:在決策因素和可能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繫,預測決策的後果。
這些預測幫助市政府以數據為依據,推出前瞻性的決策。
數據層也包括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主要控制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流。
第四層:服務層
服務層相當於跨部門指揮中心。水資源管理、電力供應、污染控制、交通運輸等部門通過建立在這一層的網路門戶/移動應用來共享信息。服務層不僅支持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還將部分重要信息公之於眾,使得非政府實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建設更好的新型智慧城市。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及相關技術的合理配合應用。
核心當然是數據獲取系統、挖掘分析咯
智慧城市,很多地方長官認為是城市基礎建設2.0版本而已。
推薦閱讀:
※物聯網解決方案,一個基於 Wi-Fi、一個基於 ZigBee,兩者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
※我國有哪些是智慧城市,怎樣才算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這一概念科學嗎?還是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