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子早教有必要嗎?

寶寶現在1歲多,挺聰明的,現在在考慮要不要給他上一下早教/玩玩波比全腦/聽聽音樂/看看閃卡,還是給他一個純凈的快樂的童年?好糾結啊...有哪位家長給給意見啊...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

1.長文,請耐心看看。

2. 有更新,孩子6歲生日有感

3. 看我的另一文章 "幼兒活潑" 是什麼意思, (3歲以下)孩子注意力持續延長的好處與訓練方法? - 親子(自問自答啦, 原提問來自知友私信)

4. 小廣告: 我的專欄 三明啟智 - 知乎專欄 分享幼兒/少兒智力啟發相關思考與實踐, 敬請關注.

**************************

文章轉載於 不說早教,聽聽三明治爸爸的」幼兒智力啟發「理論和實踐

該微主提前詢我授權後轉載,小有感動。

微信【陪孩子玩】內容都挺有愛,推薦關注。

**************************

早教,這個詞用得太多了,國人對」教「 / "教育」 這個字詞的觀念,已經有點難以描述,因此,我用了另一個詞來代替,叫「 幼兒智力啟發」

在孩子沒有出生前,曾經深刻學習過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相關理論(是蒙氏發表的文章,不是那些借著蒙氏理論而「發展」來的文章),我總結出來蒙氏教育有三個觀點:

1.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快樂的「秩序感」

2. 應該給孩子一個適合於成長的小環境

3. 孩子最重要的特點是在模仿、探索 與練習。

以下是我的一些幼兒智力啟發的記錄(有些作法可能不適合所有人,請不要批判我了),僅供參考

孩子沒有出生前,固定時間對胎兒播放固定的輕音樂曲目,並經常舒緩的對胎兒說話、撫摸。

女兒出生後,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有秩序的物理環境及人文環境。 ( 這個部分,我可以持續不停的講述兩小時!)

好吧,下面的文字,應該是最難總結的,但請注意前面我對蒙氏理論的三點小總結吧:

1. 為了避免一些可能的問題,我堅持只由我夫妻兩人絕大部分時間對孩子進行陪護,以保證一致的原則,給孩子一個統一的環境。原因是我們的一些方法,可能不為家人(主要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所接受。

2. 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慾望以及專註力,在完全保障安全情況下(注意: 保障安全最重要),孩子的絕大多數行為都不被打斷,不被中斷。

3. 用最多的時間陪孩子,把自己當成一個無知的孩子一樣,陪著孩子一起探索、發現周圍一切事物,並用聲音、語言、動作、塗鴉等不同方式向孩子展示、互動,以此激發孩子的觀察力、增加多維度的感受(看、聽說、觸摸、品嘗、氣味....),啟發多種形式的表達(聲音、語言、表情、扮演、動作、塗鴉、重現)

4. 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給孩子一個模仿、學習的小環境( 家裡、小區),主要例子如下:

1. 有節奏韻徤的說話、哼唱,改變腔調的重複某些字詞、樂句,在特定情境下進行特定的動作或聲音(哼唱或講特定的話語或小故事),對說話、哼唱的實物對像,進行觸摸、繪畫重現等,建立聯繫 ( 觀察力、表達力、想像力、秩序感)

2. 在孩子能看到的小範圍內,進行某些活動,給孩子一個小環境以進行觀察、模仿。 我進行的活動主要有以下幾項:

1. 繪畫、塗鴉類,包括油畫、水彩畫、粉筆畫、油畫棒、水墨畫、中式書法等等,不管自己畫得好與不好,就當成我自己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

2. 音樂類,包括播放胎教時的輕音樂、哼唱兒歌、哼唱各種聲音、各種玩具樂器、各種樂器(主要是口琴、電子琴、吉他、瑪祖笛、小號等),邊學邊玩。

3. 看書、誦讀。

4. 作運動。

5. 陪著孩子作重複性的嘗試、練習,並以某一個實物或事物為基點,發展出各種想像、關聯。

1. 經常陪著孩子外出,重複性對多類事物進行觀察、感觸,用語言進行表述、表演,現場進行繪畫,回到家中後從書籍、音樂、繪畫、攝影中找相同與不同。

2. 帶孩子去戶外越野、露營、野炊(孩子一歲開始,直到現在5歲), 每月至少兩次去看畫展、攝影展、藝術展或書店。

3. 在家中任何一個地方畫畫、塗鴉,提供所有種類適合孩子的安全畫具,進行各種可能進行的畫畫、塗鴉。 孩子塗鴉過程中,不作指導,只稱讚不批評,在保障安全情況下,不中斷孩子的行為。 同時,在孩子邊上進行塗鴉,給孩子一個模仿的樣板(這就是對孩子的指導、啟發了)。

4. 和孩子一起,模仿各種聽到的聲音,用樂器模仿一些哼唱或孩子喜歡的曲子,和孩子一起玩樂器(當玩具來玩),室內、戶外都帶著音響給孩子一個喜歡的背景音樂。

5. 各種手工,各種剪紙、各種自製隨手可得材料自製玩具、各種可購買到的文具、玩具、益智玩具,家裡充滿了書籍、玩具,牆上畫滿了塗鴉、掛著孩子各時期的手工、繪畫

6. 孩子所有過程都有攝影、錄像記錄,經常讓孩子觀看、啟發。 尋找有創意的DVD 、動畫,經常陪著孩子觀看、分析找不同

7. 每天一小時玩 ipad 上的適齡遊戲、動畫,陪孩子一起玩一起看。(約玩過 400個 ipad 應用,購買應用、道具費用4年超 1500美金)。

8. 創建了親子群,給孩子找伴、一起到戶外玩、組織一些器材、讓孩子在戶外遊戲、繪畫、發現、表演(音箱 + 咪克風 + 小樂器)............

9. 考查並調查過深圳多數早教機構,沒有一個滿意的。

10. 從女兒一歲半開始到現在五歲,平均每個月對紙墨筆顏料的開銷是 100元到200元。 女兒每天繪畫塗鴉時間在 1小時到 2個半小時。 一天以上的外出度假,都會帶上畫具,每天自發要求畫畫。

11. 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平等進行交流、討論、互動,3歲後給孩子定了原則: 安全、準時、專註,在生活中不斷深化、擴散與關聯......

12. 睡前進行床上健體類遊戲、讀書、講故事、背詩詞,讓孩子自行入睡。

13. 以上這麼多,都需要聯繫起來,以任何方式聯繫起來,增加孩子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孩子的一切言行,只要是好的方向,不盡餘力的誇獎、讚揚、鼓勵,不盡餘力的在家人、朋友、鄰居前展示、求誇獎。

( 好吧,太多了....)

今年女兒五歲,孩子畫得非常好,孩子的性格、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同事朋友網友也經常交流這些,第一次寫在網上,以後再增補吧。

女兒 手指畫於 2010.09.22 ( 1歲8個月)

女兒畫於 2014/01/06 鋼筆 + 水彩 (5歲)

三明治 at 深圳灣 2014/03/16

2014/11/06 補充:

**************************************************************************************

本回復之後, 知友 @天使守護我 在私信上與我進行了多次交流,這些交流內容,個人感覺有一些參考意義,在得到 @天使守護我 同意後,( 謝謝 @天使守護我 ,一位非常有愛的家長。) 對私信交流原文進行了一些微小整理,公開如下;

提要:

1. 交流了什麼是「有秩序感的環境」, 及如何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2. 交流了如何與孩子進行持續、漸進式的互動,及如何鼓勵孩子去發展孩子的優點與進步

**************************************************************************************

天使守護我 :很欣賞和贊同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請問在哪裡可以看到關於蒙氏教育的詳細介紹?謝謝!

6月10日 14:41

我 :你好,關於蒙氏教育,我託了美國同事找的書(蒙台梭麗的教育論文等),國內也有相關的中譯本(儘可能找2005年以前的譯本),網上資料我了解不多,主要還是紙質的內容進行學習。 同時,我在深圳,與深圳很多家長(准家長等)進行了非常多的深入交流。

6月10日 15:55

天使守護我 :謝謝!就國內來說,不管是書籍還是早教機構,多數都是盈利性的,至於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有效,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了。所以您根據蒙氏教育的理念和孩子的成長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她的成長環境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

6月10日 20:11

我 :有幾點小總結,與你分享:

1. 作為家長,要有一顆童心。這個,我剛好有,我喜歡玩,會一點畫畫,會一點吉他,會一點攝影,會一點口琴,會一點溝通。

2. 作為家長,最大的投入是時間。 這個,我也剛好有,我的收入不高,剛好月光,但工作強度不大,一周真正工作時間也就 8小時到 12小時。(當然,坐班還是要的,我不是自由職業者)

3. 對孩子,要求不要太低(方向很重要)但也不要太高(要關注細節,但不要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完美。完美讓人累)

4. 持續漸進。 持續最重要。 漸進也重要。

6月11日 18:40

天使守護我 :感謝您的分享!這些總結言簡意賅,對我這樣的次新家長來說特別重要!

和您類似,我是自由職業者,可以說是全職爸爸,因此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陪寶寶。

看得出您的女兒發展比較全面,尤其是想像力和表達方面,從她每天自發要求畫畫,每次外出都要帶畫具都能體現。想問一下,智力方面的觀察力和思維力您設計了什麼樣的活動或者遊戲給她?雖然在總結里沒有細說,但我想您應該都有這方面的訓練吧。

我的寶寶也是個女孩,目前正好9個月。身體方面,比較軟,基本能坐穩,但會有些搖晃,而且持續的時間不長,時不時會往前或者往後倒,所以需要時刻看著,總是渴望站起來,除非累了,否則不喜歡坐,能爬一點距離,按兒童醫生的話說是運動能力較差,協調性很一般,建議參加醫院的一些關於嬰幼兒的身體訓練。

發聲方面,很渴望表達,咿咿呀呀的喊個不停,目前只會發爸爸的音。我看著書給她講安徒生童話或者唱歌,她就不會認真聽,但是我把故事背下來看著她慢慢的說,她就聚精會神的聽了。

視覺方面,家裡空白的地方,貼了很多圖片,水果的,交通工具的自不必說,我還特意找了一些培養立體感的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國際象棋棋盤等一些特殊形狀的圖讓她看。

觸覺方面,在安全,乾淨的情況下,讓她觸摸所有她看得見,想摸的東西。

聽覺方面,從6個月開始,對火火兔這樣的歌唱玩具已經不太感興趣,更喜歡我們面對面的跟她唱,然後她很享受的看著我們,嘴裡一直在動。我比較喜歡聽交響樂和鋼琴曲,也試著帶她一起聽,可她興趣不大,可是她媽媽彈鋼琴的時候,她就喜歡聽。看來寶寶更喜歡和大人們互動。

現在試著培養她的觀察力,比如當著她的面把玩具放口袋裡或者壓在枕頭底下,她偶爾能自己把玩具找出來,但多數情況下,她看見玩具突然不見了,也不知道從口袋或者枕頭底下翻出來。

社交方面,她非常喜歡和其他小孩子玩,不管年齡大小,每次都是她主動去牽別人的手,摸別人的頭什麼的。也捨得給大人們抱。

毫無頭緒的說了一大堆,這就是我家妞的大概情況。我們也知道小孩0-6歲是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尤其是0-4歲的成長,佔到了70%。限於知識的局限性,對寶寶的教育,總感覺做得遠遠不夠,我們也挺著急。前兩天看到您的文章之後,有很大啟發,在大的方面,有了方向,在細節方面,除了模仿您部分的方式方法之外(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們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設計適合她的活動和遊戲,今後還希望您在百忙之中能對我們多多指教!

最後,再向您請教一下,您女兒9個多月到1歲多這個階段,您每天和她都有些什麼節目呢?

6月11日 21:59

我 :謝謝。

我的方法,如果有用,請多多使用,多分享出去。

下面說的內容,有點細瑣,抱歉:

18個月前的孩子,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要點(其實是兩點,相輔相成的兩點)是蒙氏教育的核心點,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需要建立、維持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

給孩子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接著,在有秩序感的環境中,漸進式擴展範圍,在安全範圍內,全方面給孩子所有可能的感官接觸與漸進式重複。

第一,秩序感的環境,其實,就是給孩子建議一個熟悉的秩序。 例如:

1. 每次上樓梯時,我都會和孩子用中文、英文像唱歌一樣報數字,每次內容都差不多,但每次音調、節拍都有一點小變化,在熟悉中帶一點新鮮感。(現在孩子 5歲了,還是一樣,只是以孩子唱報數為主,我大大加以誇獎)

2. 每次下樓梯時,會哼唱同一首歌,「讓我牽著你的手,讓我我親吻你的臉。。。」, 孩子小時,我親她,孩子大了一點,我牽著他,孩子再大一點,是孩子喝著,牽著我

3. 孩子每次洗澡,我都會唱著同樣的歌曲,同樣的順序給孩子除衣,撫摸、玩水、抱上床,孩子祼體作按摩,著衣,親吻。

4. 孩子在固定時間入睡,睡前給孩子輕輕念「木蘭辭」等,睡前打暗燈光,睡前抱著孩子的姿勢相同,搖擺方式相同 (註:孩子在一歲多,某天在田野里哼唱了」雞雞復雞雞,木欄當呼吃「,我幸福地哭了)

5. 孩子無論去哪,都帶著她最喜歡、最熟悉的小被子,小玩具。

6. 每次在小區里,我對著同一棵大樹,一點一點全感官的讓孩子去「探索」這棵樹,去認識每一個部件,讓孩子去尋找每一個細節。

第二,漸進式的「探索」,就是把家長也當成一個無知的孩子,低下身子,去發現身邊所有一切「新鮮」事物,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有順序、有秩序,有步驟的去「認識」身邊的事、物,以不同方式來表達,表達出每一次「看「到的」新鮮「事物,說話,哼唱,畫畫、動作....

第三,有意識的加強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並且儘可能讓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變長。 但要非常仔細觀察孩子對同一事物的注意力,在孩子注意力有消退前,改變一下方式,讓孩子對同一事物的注意力有新鮮感,從而持續更長一點時間。 在孩子持續注意已經在消退時,要快速轉換孩子的注意力,轉換到別的」新鮮「事物上。

例如,我家女兒畫畫這方面,我不斷改變畫法,不斷改變畫具,不斷改變畫紙、畫板、不斷改變畫畫的時間、空間,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間,我都會發起一個」畫畫「的遊戲,並且每一次都有 70%對前次遊戲的一些」重複「,有 30%的新鮮變化

孩子不同年齡段,注意力持續集中時間不同,兩歲前,應該是 8到 15分鐘。

第三,漸進式重複。

只說一個例子:

我在孩子4個月時,開始在孩子眼前畫水彩畫,並且給孩子一些安全的筆,一起在紙上畫。4月到 8月,主要畫一些大色塊,用不同的著色,不同大小,不同紙、板、木、地、布,同時有意識的用色塊來」畫「 abc,在畫過程中,用模糊的方式來哼唱 a,b,c

8到 12月時,在畫色彩時,主要畫字母,並哼唱 a,b , c , 每一個字母都畫得特別大,色彩增加稍豐富一些,這時,也增加了一些簡單漢字。

12個月到24個月,畫的內容非常廣泛,都是日常所見,畫的方式,只求有趣,好玩,讓孩子堅持每天都畫,只要每天畫就行,內容上也有意識增加漢字、英文單詞,在畫畫過程中,也會為了保持畫畫的持續注意力,加一些遊戲,運動、喝歌,說畫畫故事、看畫畫相關視頻、玩畫具等。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在畫字母,還在畫葉子,還在畫一些無意義的線條,但孩子的畫畫表達力,對色彩組合的創意,已經非常好了。

第四, just for fun , 別累著孩子,也別累著家長。 保持愉快才是開啟孩子智慧的根本

第五,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守望本心吧,有較重商業目標的所謂」教育「,都需要家長親自去體驗,去識別,不要花錢去給孩子找罪。

再補充兩點:

1. 孩子2歲前,需要大量」模仿「與重複來發展、熟悉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也需要大量全方面的感官接觸來發展大腦 ( 觀察能力、認知能力、表達能力....), 所以,你的總結中,孩子不僅要聽、看,還要多」動手「。

2. 當孩子專註在某一個事物上,比如玩玩具、玩手指,玩口水,只要有安全保障,最好不要打斷孩子的行為,不要中斷孩子所有的嘗試,不要中斷孩子的持續注意力。 家長需要作的只是一點,觀察孩子的持續注意力是否有消退的現象,如果持續注意力有消退,那這時可以介入孩子的空間了。

再次強調下:一定一定要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保護好孩子的興趣點與持續注意力,保護好孩子任何一種有安全保障的嘗試,讓孩子自己去發展

6月11日 23:06

天使守護我 :感謝您詳細的回復!您的回復我慢慢地看了一晚上,睡覺時也和孩子的媽媽討論了很多,所以直到現在才回復您,不好意思。再次詳細看了您的總結以及補充之後,我們第一反應是感動,為人父母就應該這樣,盡心儘力的同時,遵循孩子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材施教。對於此,我們有相同的看法和一些疑問。

先說相同的看法。我們培養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她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求知慾旺盛,富有常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並富有主見的人。您提到的注重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保護她的好奇心,我們覺得正是教育過程中應該貫穿的主線!人對事物如果總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就會去不斷的探索,嘗試,在這過程中又會發現另外的新事物,接著探索,嘗試,往複循環,並和之前的經驗,經歷相結合,融會貫通,那麼人的氣質就是樂觀,積極向上的,睿智,客觀理性的。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給她創造這樣的環境並好好的引導和呵護。

疑問是您說的「秩序感」。文中您提到上樓時數數,唱歌,出門帶她習慣玩的玩具等等,就是隨時隨地給她創造她熟悉的環境。可是我們不可能陪她一輩子,如果她長大之後獨自外出,上學遇到陌生的環境,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帶自己熟悉的物品或者玩具,她會怎麼辦?會不會手足無措?這個會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呢?智力在百度上的一種解釋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簡單概括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孩子總會遇到陌生的環境和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如果之前給她過於熟悉的「秩序感」會不會弱化她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時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還有,您的回復一點也不細瑣,我想說的是我們喜歡這種」細瑣「,每天陪寶寶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寶寶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能讓我們高興,感動不已,因此我們也希望分享到您更多的」細瑣「。

6月12日 09:48

我 :秩序感(也可以叫作情境),主要對自我控制意識弱的孩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都是非常非常用用的。

例如:

生活中,我是一個非常散漫的人,但在工作上,我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在工作上,我的「秩序感」是這樣體現的:

1. 我在非工作環境(也就是辦公室,以及星八克,家裡的書房,出差的酒店),基本上比較難進入工作狀態,在非工作環境,只是會偶爾會想與工作有關的事,用筆記錄(畫)一些工作有關的想法(創意類比較多)

2. 我在工作環境,進行工作相關的事,效率非常高。 在工作環境中,我非常非常快進入工作狀態,並且非常自信,因為環境、工具、氛圍都是我心理上暗示、物理上部署起來的一個非常非常熟悉的環境,我的思維非常快轉換進入一個熟悉而自信的狀態,並且我會非常非常專註,這樣,非常有效率,容易出成果。

3. 離開了工作環境,我會非常快把工作丟開,放下,情續、心態轉向非工作狀態的輕鬆。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良好的秩序感,有助於孩子「習慣性」的 focus 在某類事物或行為上,有助於加深認知,有助於形成一個良好、安全、穩定、平靜的心態,孩子不容易分心,不容易無理吵鬧,從而加強孩子的智力、身體發展。

孩子在 6歲以前,給孩子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並不斷去擴展新環境,讓新環境變成有秩序感的環境。 這本身就是一個觀察、分析、學習的過程。 這一個過程的持續、重複、漸進式加強,能極大加強孩子的能力,以及孩子對新環境、新事物的學習、處理。 孩子2歲後,你們就明白了,這一個「秩序感」帶來的好處---- 孩子成為一個非常適應新環境、非常喜歡觀察、發現、學習並找出解決方法,孩子擁有強大的自信。

同時,你們都沒注意到我說的另一個重點: 新鮮,快樂。

在一個相對熟悉的,有秩序感的環境中,孩子會感覺到非常的安全、穩定,從而在情緒上作好了接受新事物的準備,孩子對同一事物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也會變長。

在一個相對熟悉的「新」環境中,家長陪著孩子,引導著孩子去「發現」 環境中有趣的部分,有趣的細節,或在熟悉的方式上,新加一點不同的興趣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模式,引導孩子的觀察、思考、表達,引導孩子去尋找「不同」,去尋找「解決」,去找到成就感(家長們的精神誇獎,以及孩子的自我肯定)。 這一個過程,表達起來有點複雜,實施非常簡單,但非常非常有效果。

比如:

我家裡有一個角落( 客廳一角、大陽台)放了很多畫具,每一天早上15分鐘,晚上一個半小時(工作日),或者下午2小時(休息日),我都會把我的畫具擺好,把孩子的畫具擺好,我開始喝歌「啦啦,大狗熊開始畫畫啦,小公主開始畫畫啦」, 我們父女倆就開始了一天快樂的「畫畫」遊戲。 我從來不指導孩子畫法,不評點孩子繪畫中的「失誤」,我只會誇孩子,會給孩子找出孩子繪畫中讓孩子感覺自豪的地方,給孩子的獎勵就是擁抱與親吻,會把孩子的作品像對待大師作品一樣,裝裱起來掛在牆上,會擺出我的大相機、手機把繪畫拍下來,給親朋好友看,讓親朋好友誇。

所以,孩子對畫畫是樂此不疲。 (當然了,我女兒樂此不疲的事兒,還很多 :)

家長的所有行為模式、所有表現,都會投影到孩子身上,以另一種方式,或多,或少,印到孩子的性格里。

有秩序的環境,有良好模仿對像的環境,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程」, 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孩子會發展成為我們家長無法想像的獨立與強大。 家長要作的,只是有技巧地,有步驟的引導,對孩子優秀的地方,進行重點誇獎(誇獎一定要有技巧,不能是物質交換),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的快樂。

我對孩子6歲以前,最為關注的是:

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性格。  

目前,我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大,能獨立畫很多複雜的漢字,能隨時發現周圍環境中熟悉的字詞、畫面、事物,能隨時找到環境中的「不同」,能回到家裡,把見聞觸味,用歌唱、說故事、畫畫、模擬動作等方式,表達出來,並且與周圍的人互動!

再補充一點:

智力在百度上的一種解釋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

記憶----------------重複,不斷的重複,不斷的有「新鮮」感的重複,不斷的有「趣味」的重複,不斷的「漸進性的,從熟悉範圍內,擴展到不熟悉範圍內」 的重複,以及那些不重複,但非常有衝擊力的印象,這些,是記憶。  重複的部分是知識點、是技能,是思維模式,是思考、分析的方法。  不不重複或很少重複但會「記憶深刻」的,是情緒上的衝擊,所帶來的不容易談忘的「印象」。 比如: 我孩子從一歲開始就跟著我去越野、露營、拍攝、旅遊,3歲前就體驗過所有交通工具,每一年都小長途出行,去見外婆外公,爺爺奶奶,這些,孩子的記憶非常深刻,經常可以說出其中很多我關注不到的細節。

觀察----------------不解析。(請多引導孩子去找「不同」吧)

想像----------------沒有對錯,沒有規則、沒有約束,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引導孩子去創造故事吧,說,喝、哼、鳴,舞蹈、運動、塗鴉、手工製作....無視常規,去作一些「快樂」的事

思考----------------不解析。( 找「不同」 + 想像 )

判斷----------------孩子有獨立意識並能有效溝通後,如何讓孩子有「是非對錯,黑與白之間有很多灰色」這樣的價值觀,有了價值觀,孩子已經知道判斷了。事實上,孩子一出生,就知道「判斷」了,「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說的就是這事兒。孩子(不管孩子多小)的聰明,是我們無法相像的。家長只是引導,在一些大是大非,一些良好生活、學習、工作習慣上的「判斷」。  

孩子不管多小,基本也是可以「工作」的,---- 持續、專註去解決一些問題或去達成某個目標,並且能堅持到完成(比如掃地?,呵呵),就是工作。

6月12日 11:43

天使守護我 :從您詳細的解釋中,我們對「秩序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也解決了一直以來困擾著我的一些問題:如何培養孩子集中的注意力,自信心,穩定的心理狀態,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等。

從您對和孩子在一起的各種細節的描述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你們父女之間的幸福,您一定有很多日記之類的記錄,等孩子長大了再一起像看書一樣的去回味,一定很美好!

6月12日 22:05

我 :我有隨身帶筆記本的習慣,一個A5大小的白頁本子,兩隻鋼筆(孩子4歲前,多數是口紅這類安全顏料),一隻是我用的,一隻是孩子用的,什麼內容都會記錄,其中就有非常多孩子的畫畫,最多的情況是,我和孩子去書店、藝術展館、星八克休息時,孩子隨手畫的。 這樣的小本子,目前已經有 近10本,那是我和孩子最珍貴的記憶。

註: 我喜歡文字、繪畫,隨身帶小本本記錄一些所見所想,這是多年習慣了。而現在,孩子也有這樣習慣。自孩子一歲起,每一年一次長途旅行,多次周邊戶外活動,孩子都會隨車攜帶畫本,並且已經積累了不少非常好的作品。

6月12日 22:23

天使守護我 :您好!向您諮詢一下畫筆的問題。一歲之前的寶寶還處在喜歡用嘴去探索物體的階段,那麼畫筆的安全與衛生就很重要,請問您那時給女兒用什麼樣的畫筆?我了解了一下,覺得兒童專用的無毒環保不沾手的蠟筆(這也是商家的廣告)比較適合,想聽聽您的經驗。

6月25日 10:39

我 :可以吃的口紅、唇膏比較好,也可以自己用食材來製造。很多原生的食材是帶色彩的,磨粉後烘乾,也是很好的畫具。

6月25日 11:38

天使守護我 :思維定勢了,我怎麼沒想到呢?謝謝點撥!

說到食材,突然想到可以和寶寶一起用各種食材通過裁剪,拼盤在碟子里組成各種圖案,比如城堡,小清新的花園,各種小動物等等,效果和畫畫一樣,同樣可以達到培養想像力的目的。

6月25日 13:28

我 :我們經常這樣玩的。 最好的食材是,麵粉: 液態,粉態,固態, 只要加上一些小配料就成了畫具或玩具。 當然了, 食用色素最好找真正可靠的。( 我們是去香港帶回來)

我 :思維定勢-----------------------------&> 學學孩子吧,孩子沒有思維定勢。

6月26日 09:46

2015年1月28日更新:

我孩子在 2015年1月24日過了6歲生日。 生日會在家裡舉行,有7個孩子前來參加,生日會從下午15點持續到晚上19點左右,這過程中我仔細觀察我家小公主與其他孩子,有一些非常顯著的優點,體現在我孩子身上:

1. 性格開朗並且合群,有禮有節

2. 一起玩遊戲過程中表現出專註與靈活的發散思維,顯得很有創意

3. 與大人、小朋友交流非常順暢,並且在玩具主控權爭奪上能積極爭取同時也會謙讓

4. 注意力明顯持續時間比其他小朋友長

所以,我再次總結了三條小建議:

1. 當孩子專註作、玩一件事過程中,大人盡量不要主觀去中斷孩子的行為,甚至要鼓勵並變著花樣讓孩子的注意力持續長一點。 ( 這一類事,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2. 儘可能花多一點時間去陪同孩子。陪同有兩種方式: 1. 和孩子一起,共同去作一些事,引導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去盡量發散 2. 僅陪在孩子身邊,作好一個「好」的旁觀者,減少界入孩子獨立、自主、專註的「玩」 (僅在孩子注意力、專註力要發散前,界入孩子的「玩」,給孩子的「玩」帶來新花樣,以延長孩子持續的專註力)

3. 持續孩子的快樂心態,除了大是大非或危險原則,儘可能多的鼓勵。(不要糾正孩子那些大人認為的「錯誤」)。 以任何健康搞怪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笑聲,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啟發孩子想像力的「材料」,比如在父女兩扮演小紅帽故事,並在故事中加入如何識別、防範大野狼的安全知識,或者對故事進行多樣化的改編(引導孩子去改編)

希望以上文字,對大家有點啟發。

順祝新年快樂,全家歡樂順意!

*****************************

2015年6月,孩子在熟悉毛筆、墨、宣紙,以及丙烯顏料。

(註:字是我寫的)

(塗畫在衣服上的丙烯顏料,註:5歲以下孩子,請不要玩這個顏料,5歲以上在家長陪同下使用,用完後鎖起來,不讓孩子單獨玩)

最近每天晚上,基本上是20張以上的最便宜宣紙,讓孩子熟悉毛筆的基本玩法。

建議,每天都浪費一些紙/墨,堅持讓孩子玩筆墨,示範一些基本的方式,比如持筆、用墨。

( 這是與孩子一起玩,左邊孩子獨立畫的,殭屍故事,右邊大花是我畫的,孩子補畫小花等等)

三明治 at 深圳灣


有必要。

非常有必要!

非常狠以及及其的有必要。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首先,從題主的問題描述我大概可以判斷家長並不怎麼懂教育。

一、針對一歲多的孩子問題的提問應該給出月齡範圍,一歲多是一歲一兩個月還是一歲十一個月?要知道的是不同月齡段的孩子發展的水平情況都不同。月齡段越小的孩子放在一起做比較,哪怕只差一天,在發展階段上都有可能有大的不同。

二、你說孩子比較聰明。我想說的是有多少孩子被扣了【聰明】的帽子?有多少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表揚?我們在孩子做的很優秀的時候籠統地誇讚她們聰明,可是家長是否認真反思過孩子的【聰明】到底聰明在哪裡?是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還是觀察能力很強?還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長?這些問題如果不掰開了揉碎了分析好,請家長不要盲目地誇讚孩子【聰明】。

以上是對於題主的問題的分析,手機碼字,明天更新關於親自早教課程的問題。

----------------------我是更新分割線--------------------

很多有經驗的早教老師可以從孩子的坐、走、爬的動作行為中看到你們家長平時忽略掉的壞習慣。

你敢相信嗎?

舉個栗子,一個孩子爬梯子的時候用的是手和膝蓋,說明他的坐姿一定是W腿。不是概率問題,是生理常識。可這些常識大部分家長知道。

所以,早教意義何在?

越是月齡小的孩子,上早教的意義就越體現在家長的進步上。初為人父母,有很多的盲區,會有手忙腳亂,甚至迷茫無助。而此時的早教,主要是幫助父母儘快掌握正確的教養技能。

家長對早教的期望何在?

早教不能使孩子變「聰明」,早教也不可能幫孩子跳過敏感期,他摔跤的次數不會因為上了個早教而改變。

但是(當然有但是了),早教可以儘可能地幫助家長發展孩子的潛能(其中包括肢體協調性的發展,前庭的發展,肌肉張力的發展等等)、能儘可能地讓孩子平順渡過敏感期(注意,是平順,不是跳過)。

同時(當然必須要有同時),家長也不要把孩子的發展和提高寄希望於每周一次45分鐘的早教課程,上課老師帶著做的訓練回家每天也還是需要家長以各種形式和孩子進行複習和鞏固

那麼我再來簡單說一句家長對於早教機構的選擇。

還是舉個栗子(不需要對號入座,不過如果你心中已經出現了一個答案,不用懷疑,我說的就是它),

很多家長對美國文化依舊有著近乎偏執的認可和崇拜。可是,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美國人的自由奔放,卻沒有看到他們的嚴謹仔細。就像是很多人能看到美國的高考很靈活卻誤以為他們的高考很簡單一樣。

早教不是誰能把孩子哄的咯咯笑誰就贏了。主要還是得看誰在以後哭的更厲害一些。

總結一下,早教是是必要的,是必須的。

胎教你都做了,聽音樂,讀故事,手電筒遊戲,凡此等等,你又如何讓【孩子太小了啥也不懂】【那麼小的孩子上課他懂啥】作為你拒絕早教的借口?

主要還是你不懂。( ̄^ ̄)ゞ

以上。


強烈推薦看李子勛《早教的秘密》,會給你提供另一種早教思路供參考。

他的理念是「讓孩子成長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大量的、贅述的言語與知識逼近孩子們心智早熟,同時也造成心智的狹。」多讓孩子親近自然,自然的信息遠比什麼課程什麼音樂更豐富,更高級。

聽聽音樂還成,閃卡什麼的我認為是揠苗助長。

我有一個剛滿百天的小寶寶,懷孕時周圍人就問有沒有胎教,什麼聽音樂、用手電筒照肚子等等,我覺得順其自然就好,愛聽音樂就聽,隔著肚子偶爾逗逗也行,沒必要當任務來完成。媽媽保持身心愉快就好了,子宮內環境還是不要過多干擾。

寶寶出生後,滿月體檢,醫生說要讓寶寶每日幾次每次十幾分鐘練習抬頭。而我家寶寶一讓他練習,他就吃手哭鬧,就放棄了練習。我當時很焦慮,生怕他發展出問題,結果他兩三個月抬頭很容易,連翻身都很流暢。

我也曾急著給他買玩具,想刺激他的各種發展,現在淡然了,不刻意訓練,時機到了,他自然都會了。也曾想通過撫觸按摩促進發育,按網上的手法做過幾次,他不感興趣不耐煩,於是我就換成抱在懷裡輕輕撫摩他,一有機會就吻他,他很開心,咯咯笑。

楊振寧的父親,在楊振寧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但楊父沒有馬上讓他鑽研數學,反而讓他去學好國文,一是為以後的深入學習打基礎,二是保護天賦。

我目前不知道自家的寶寶以後會往哪方面發展,哪方面會有天賦。現在的想法是,要用自然的手段,保護他這種自然的狀態,不過早過多開發潛能。

三歲前,不想教他太多知識性的東西,想給他足夠的安全、愛與自由,引導他對世界的愛與興趣,對自然的敏銳感受希望他成長為自然人,希望他有靈性,甚至帶點野性。停止用手機放兒歌講故事,給他媽媽的哼唱與微笑。愛吃手就盡情吃吧,吃到滿足為止。愛瘋瘋,愛跑跑,不用規規矩矩地坐好。讓他去玩沙子,玩泥巴,衣服髒了也不罵。帶他去動物園看大象、長頸鹿,而不是對著圖片認這是大象這是小鹿,還記什麼英文單詞。帶他去野外,去呼吸自然的氣息,去聽蟲鳥的吟唱,而不是給他一遍遍放莫扎特。

希望在他童年時期存儲足足的生命能量,不過早開採他的寶藏,快快樂樂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幫助他以後成長得更好。讓小孩子成為小孩子,讓大人成為大人。不將自己對現實的焦慮、對成功的渴望、周圍的攀比影響到他。

再長大一點,再慢慢教他領略到看書的樂趣、藝術的美感、運動的滿足、與人交往的幸福等,這樣的孩子,自然就會發展好了。


小寶麻麻利用採訪機會,詢問過很多家長,關於早教的看法。家長們的看法出奇的一致,我們截取幾位的回答,請看下面的視頻:

視頻封面早教在先進國家都有嚴明的標準和規範,不僅僅讓孩子一起玩! - 騰訊視頻視頻

家長們集中反映了2點:

1、早教普遍價格昂貴,有錢的話,去去也挺好的。

2、早教中心也就是讓孩子們一起玩,我們在社區也能實現。

隨著對育兒知識的渴求和對育兒高水準的要求,年輕爸爸媽媽對早教已經不再是抵觸的情緒(以前大家都覺得早教是騙錢的,就和保險一樣)。相反,大家都非常渴求給孩子好的啟蒙教育。但同時,家長們對早教的認識仍然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對早教的認識停留在「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的階段。

還有些家長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進行的學校教育,理解為是認字、背詩、閱讀、學特長等智力開發活動。實際上,早期教育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這些內容大致為12個方面:

1.大腦與五官刺激;

2.身體素質與身體協調能力;

3.情緒能力和心理健康;

4.語言能力;

5.良好個性與人格;

6.良好生活習慣;

7.社會性能力;

8.求知慾開發與保護;

9.知識積累與學習能力(讀寫算);

10.審美趣味與能力;

11.特殊才能發現;

12.特殊技能培養。

事實上,各個國家雖然方法不盡相同,側重點也略有不同,但對早教高度默契的認識就是:應該給予孩子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統一的九大成長目標為: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小寶麻麻整編了來自全球其他優秀國家對早教的定義和規範。希望能給爸爸媽媽一些參考。

EYFS( Early YearsFoundation Stage,英國早期教育綱要)是世界權威的嬰幼兒教育標準之一。由英國教育與技能部(英國最高的教育行政部門)歷時12年編纂完成,超過7000名專家、學者和教師參與制定,耗資1.5億元。EYFS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早期教育跟蹤及效果評估項目。主要針對0歲(新生兒)——5歲幼兒。

EYFS體系四大主題和原則是什麼?

1、獨一無二的孩子。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學習,他們天生精力充沛,充滿自信。

2、正向積極的關係。建立愛和信任的積極關係,培養孩子成為堅強而獨立的人。

3、激發能力的環境。建立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合作夥伴關係,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求,為其提供一致的學習成長環境。

4、自主學習與持續發展。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根據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和持續發展力。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持續的學習,並不斷接觸、感知世界。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周圍的關係和環境的影響。以孩子為中心,正向積極的關係,激發能力的環境,三者結合,才最終保證孩子有效的學習和持續的發展。

以孩子為核心發展的3大方向:

1、遊戲和探索

2、積極主動的學習

3、創造和批判性思維

以孩子為核心學習的7大領域:

1、性格、社會和情感發展

(包括「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等方面)

2、溝通、語言和讀寫能力

(「專註」「聆聽」「表達」等方面)

3、體能發展

(如「自理」「大動作精細動作」等方面)

4、問題解決、推理和數學能力

(「數字形狀」「度量」等方面)

5、認識和理解世界

(「人和社會」「科技」等方面)

6、文學素養

(如「閱讀」「書寫」等方面)

7、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如「探索」「想像力」等方面)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是美國幼兒教育的權威機構,為了指導教育者對嬰幼兒實施正確的早期教育,他們制定了若干早期教育的指導原則。按照美國幼兒教育協會的定義,早期教育是指對0~8歲兒童實施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早期教育特指0~3歲兒童的教育或者學齡前兒童的教育。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指出,兒童早期的生活經驗不僅對於兒童日後在學校里的學習生活有影響,而且對於他的整個一生都會產生影響。比如:當前的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於大腦和認知發展有著短期或長期的影響。從嬰兒期一直到10歲,腦細胞不只是形成了聯結,而且在這段時期它們有著最大的適應性,可以通過積極的大腦刺激改變大腦的結構。

同時在人生早期,對孩子積極的養育過程,似乎不僅是對於認知發展,而且對於健康的情緒發展和社會性能力都非常重要。此外,入學前的這段時間是發展基本的運動技能、語言技能以及其他終生受益技能的最佳時期。

目前,全球幼兒教育界基本達成共識,在急劇變化的當今世界中,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善於交流,尊重他人,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能力 ;

·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判斷力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

·有較強的接收信息的能力,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

·能夠靈活使用已經發展成熟的複雜工具和技術,如 :計算機;

·當條件和要求發生變化時,能夠繼續學習新的方法、技能和知識。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認為,在今後幾十年中,很多人可能會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讀寫和運算技能,這些技能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在歷史和地理的社會研究,音樂和視覺藝術,體育和健康這些學科中,兒童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和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能夠在各種各樣的學科中體現出來。除了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和能力之外,兒童還必須形成自信的態度和性格。他們需要理解要取得成功必須付出努力。一個好的教育方案應該是能夠提供一個安全和營養的環境,這樣的環境能夠促進每個孩子的身體、社會、情感、審美、智力和語言的發展,同時也要適應不同家庭的個別需要。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對於早期教育的內容特彆強調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即社會、情感、審美、智力和語言發展。

學前教育是法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政府在學前教育培養目標、政策法規、教育管理、師資管理與定位等方面做了諸多開創性工作,保障了本國學前教育的有序、快速發展。

法國學前教育的目標:

一是提高兒童語言能力。

語言教育是法國學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通過帶領兒童閱讀,鼓勵自由發言,引導兒童講話,糾正口語錯誤等完善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此外,法國幼兒園還非常重視兒童身體、手勢、目光等與其語言表達的協同工作。

二是增強兒童共同生活的能力。

在「教室"這個社會中,幼兒開始構建自己的性格,發展與他人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及自主能力。法國幼兒園十分看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同時通過大量感官練習,幫助幼兒增強身體表現力,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各類情感。

三是引領兒童了解外部世界。

幼兒園是兒童發現、了解外部世界的第一個啟蒙場。在這裡,兒童被帶人到一個客觀、鮮活的人類世界。他們開始逐漸對形象、衛生、安全等事物產生意識,並學會進行更理性化的提問,學會更細緻地觀察事物,並對所觀察的現象建立抽象聯繫。

法國幼兒園教育鼓勵兒童推理判斷,讓其學會描述、分類、整理所見及所思,同時通過創造性活動和手工操作性遊戲鼓勵兒童動手能力與想像力、創造力發展。

學前教育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遊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係、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瑞士學前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各種活動(遊戲活動、手工勞動、小組活動、自由活動、個人活動等)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兒童學會遵守紀律,幫助學前兒童完成由家庭到學校的自然過渡,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大綱規定幼兒園要完成七項教育內容:社會教育、感覺訓練、智力教育、遊戲和算術、技藝練習、音樂教育和體育。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幼兒教師把學前教育的內容與兒童的實際經驗、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要求教師為兒童提供不同種類、不同水平的材料,讓兒童自由選擇、使用。20世紀70年代以前,瑞士學前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的「讚美」法,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其教育方法開始向「拒絕」法轉變,強調半權威式教育,對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予以拒絕,對兒童的不正當行為予以批評。

瑞士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兒獨立性培養。在瑞士的幼教機構一向主張給孩子自由,以鼓勵和培養自主能力為主。從細節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

吃飯從來不喂

每到吃飯時間都由老師來給孩子們分配食物。這裡的老師不會「強行攤派」,而是根據孩子的情況有選擇的多給或是少給,如果孩子確實不喜歡吃就不給。除非孩子身體不允許的情況,教師堅決不喂飯,老師只會比劃著用勺的動作,啟發。

孩子吃飯。在瑞士,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認為只有讓孩子自己主動吃才能吃得多吃得好。

午覺睡不睡,自己說了算

午睡是孩子每天的必修課。國內關於幼兒園午睡的問題一般堅持集體行動集體要求,對於不願午睡的孩子通過哄也要達到集體一致的目標。但在瑞士,是不是睡午覺,由孩子說了算。某些孩子精力充沛,不願午休,老師也不強求。他們會讓孩子到另外的教室獨自玩耍,只要保證不影響其他孩子休息就可以了。

在幼兒園的活動自主性較大

在集體遊戲時,對孩子們不準確的動作老師不多糾正。老師們認為:同一種遊戲在一段時期內反覆多次,這樣孩子們就能從不會到會、從不準確到比較準確了。若是過多地為孩子糾正,就養成了依賴心理,什麼事做不好都會求助於人,而不願自己努力了。瑞士的幼兒園為孩子們設立了許多不同的遊戲角,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遊戲內容,遊戲的時間和要求教師也不作具體要求,比如繪畫活動,只要求孩子們在一周內自覺完成,這樣就給了孩子們學習自己安排事情的機會。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網路和森巴育兒群媽媽分享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寶麻麻(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我的寶寶現在半年,因為老婆在做智力開發的,所以我們在懷孕階段就開始了胎教,個人感覺效果明顯,比如情緒、作息、發育,總之,感覺身心健康些。早教其實不是教,我堅定的認為孩子應該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開啟智力開發的旅程。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時間有限,不能說多,下次來分享。別糾結上不上與快樂不快樂的問題,孩子能在玩兒中成長,那就可以了,就這麼簡單啦。而假如你的 家庭能提供給孩子一些不錯的教育(很多東西,你做比老師做效果會更好),我覺得所謂早教,還不如不去的好。

下次來完善,這次完全混臉熟。

(2)還是混臉熟的——什麼是親子教育

這是本人以前寫的東西,只是個概念,但我覺得家長們應該看看。

什麼是親子教育?在網上看了很多的文章,包括百度百科,給予了一些靈感,但個人感覺包括百度百科和很多的宣傳資料,對於親子教育的解釋有點片面。下面引用百度知道的某個回答:「親子教育就是上班族沒有時間陪孩子,和孩子交流,許多幼兒園,包括個別組織機構,一般在雙休日,或者節假日,特意為這樣的家庭安排,家庭所有成員的娛樂活動。以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我們再看看百度對於親子教育的一些解釋(見下圖):

(複製過來的圖片不顯示,那大家百度哈)

以上內容是來源於網路的東西,那我覺得親子教育不應該是這麼片面的。

所謂親子教育,首先要想到的幾個主體,那就是雙親與孩子,而就教育本身來說,是相互的督促行為。親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父母掌握科學的育兒法,在育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互相學習與成長,為孩子打造優秀的成長外部環境,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所以,親子教育的概念,就是以家長孩子的特殊的紐帶為基礎,通過提升父母的綜合素質,為新生兒提供優異的外部成長環境,刺激幼少兒的整體綜合素質發展,通過家長的學習與反省提高整個家庭綜合素養的一種教育理念。

常識雜談:

1.親子教育的核心其實是家長,家長才是最需要學習和完善的。

2.

3.親子教育的關鍵在於陪伴孩子的成長,用科學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長,注意,是一起,是陪伴,是科學.....

4.親子教育的對幼少兒的作用在於促進其良好性格的養成,習慣的養成,良好智力的形成等等,總體說來就是智力、情商、邏輯創造等各項潛能的開發,而不是傳輸給小孩多少知識上的積累。

5.親子教育的開啟,不管是在培訓中心還是在家裡開展,其實必然有一點,是不影響孩子的快樂的,孩子的天性是不好玩不開心的東西他絕對不會去,所以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影響孩子快樂童年。

6.假如是去培訓中心,其實讓孩子跟一群同齡人在一起交流做朋友,往往比家庭而言,也會獲得在人際社交能力方面的提升,這是家庭教育很難帶來的東西。

說這麼多,其實有點扯了,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在家和在培訓中心去做親子早教,其實都可以,關鍵是要看家庭本身的情況而定,假如你足夠愛孩子,足夠去學習科學的育兒法,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相處,那你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3)分享我的育兒瞬間

其實關注我們網站的朋友就知道,我在胎教過程中就積極愉快的去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我覺得在這個時期,我就已經開始了我的早教了。下面將完全是在嘚瑟的曬幸福(待續)


作者:媽媽可樂

鏈接:早教中心對寶寶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媽媽可樂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常常會有寶爸寶媽問我:早教有沒有用?要不要上早教班呀?小可樂有沒有上早教班呢?

一節45分鐘的早教課收費往往就一、兩百了!天啦嚕,怎麼這麼貴?到底值不值?花了這麼多錢上早教班到底有沒有意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困惑。

去吧,錢自己多省省就是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可是說好的快樂童年呢?真要這麼早就讓孩子去上學?

早教很重要!

要是可樂媽來說,早教班要不要上可能還得看情況,但是早教很重要。

現在很多心理學家開始對0-1歲的嬰兒進行研究,發現這個時期對孩子將來的人格特點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孩子跟成人不同,不需要刻意去學習知識,他們的學習過程是無意識的。當他們的注意力和熱情被周圍環境吸引,由此刺激了他們對環境的特殊敏感性,他們就會開始跟周圍環境互動,在不經意間汲取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會轉化為大腦的一部分,透過他們的生長環境構建起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稱之為「有吸收力的心靈」。

所以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能夠很輕鬆的學習一門語言,一個動作,學習過程就像我們吃飯、睡眠那麼自然,不少寶爸寶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簡直是個小天才。

所以對於嬰幼兒,除了滿足他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外,我們最好能夠給他創造一個有趣的豐富的環境,這便是很多新時代的父母會帶寶寶玩各種遊戲、進行雙語對話、帶他們去旅行、帶他們去上早教班的意義。

早教等於早教班嗎?

我們剛說了早教很重要,那麼早教一定要上早教班嗎?

說起教育,我們已經習慣了坐在小板凳上聽老師說話,但這種形式並不適合太小的孩子。

現在有些早教班會機械式的讓孩子學習數數、識圖、識字,打著提升孩子能力、智力的口號,讓孩子在這方面的技能超過身邊的同齡兒童,對於這類早教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神經學協會是公開批判的。

早教的作用,在於通過給孩子提供適當的、豐富的刺激來促進寶寶大腦的認知發育。

這樣的早教應該要還原到生活中去,而不是規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具體的地點說:我們要中斷手頭的事兒,要開始早教了。

比如在給孩子換尿不濕時我們可以一直哼著歌,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跟他對話帶寶寶熟悉身體,可以陪她玩各種小遊戲逗的他哈哈大笑。

早教應該不是一種刻意的行為,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融入我們跟孩子相處的每一刻。

結論: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推薦這本書,關於如何在遊戲中促進寶寶的認知發展,可樂媽從中學習到很多

早教班值不值得去?

儘管前文說,早教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融入我們跟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但可能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新手父母難免茫然,很希望有專業的人士來教我們如何跟孩子相處。

是的,可樂媽說的,選早教班的初衷不是教娃,而是教我們大人!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對早教班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期待,帶孩子去早教班玩玩我覺得是蠻不錯的。

有些人一聽說別人很早就帶寶寶去早教班就在旁邊嘖嘖嘖:「這麼小就要學習,孩子真是太可憐了,說好的快樂教育呢?」

會說這種話的一定是沒帶孩子去上早教班,對好的早教班的概念還停留在我們過去上學的經驗。事實上據我的觀察:現在的寶寶們去上早教班是很開心的。在家裡除了吃喝拉撒就沒別的事情干,有些老人甚至給孩子養成了看電視的壞習慣,到早教班去玩簡直不要太開心了。當然我說的是真正好的早教班。

以可樂為例,我在他六個月的時候帶可樂去早教班,去的次數不多,但每次去感覺都挺好的。

1.早教班的環境非常好,設計安全又符合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雖然我在家裡也給可樂布置了一個小小遊戲房,但是早教班大呀,可樂一進去就非常happy,一刻不停的玩。

2.在早教班上課的時候需要大人和小盆友一起來,可以強迫自己放下手機和其它事情,專心致志的陪伴孩子玩,這個在家時對於絕大多數手機控父母是很難做到的。

3.通過早教班可以跟老師學習到很多。早教老師需要跟別人家的孩子建立親近關係,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認真觀察他們是如何帶孩子玩的,如何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很值得學習的,比如我在帶可樂去早教班玩之後就買了一些如何陪孩子玩耍的書就是受老師影響。除了老師,也能認識一幫愛學習的家長,拓展小盆友的圈子,也是一大收穫。

但說了這麼多好處,寶爸寶媽們在報早教班之前,先要放鬆心態,問一下自己這兩個問題。

1.孩子喜歡這個早教班嗎?

現在早教班都有免費的試聽課,可以帶孩子去感受一下,如果孩子喜歡,能夠很好的在早教班玩耍,喜歡那裡的老師,那麼這個早教班才是可以考慮的,一定不要出於家長的功利心選擇哦。

2.早教班能替代父母嗎?

現在資訊發達,如果能通過讀書、靠譜的公眾號文章獲得正確的育兒理念、在閑暇時間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能帶寶寶多出去玩給他創造好的社交和學習環境,早教班是可以不上的。

切忌不能弄反了,給孩子報一個早教班,由老人帶著去,自己卻缺位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怎麼選擇早教機構?

已經決定帶孩子去早教班了,可是糾結來糾結去到底怎麼選呢?

1.看資質和設施

首先要看早教機構是否有辦學許可證,三無機構要排除。要查看環境是否安全,保護措施是否到位,玩具、教具是否安全,空間是否開闊。

比如就可樂媽自己來說,最看中的就是環境了,因為我相信: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豐富的環境可以激發他各方面的潛能。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位基本不用看,其它的一般也好不到哪裡去了。特別要注意的是二胎開放以後新辦了很多早教班,如果還存在很明顯的裝修污染的一定要排除。

2.教學理念

到早教機構以後要注意觀察他們的教育理念,整個機構的氛圍,跟早教老師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專業性和教育風格,就可以做出大致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那種會給小月齡寶寶做邁步訓練,把用於腦癱兒的康復訓練用在正常孩子上,會給孩子造成安全隱患、以大人需求出發、不需要大人參與的偽早教在跟老師聊天時可以篩選出來。

3.師資力量

很多寶爸寶媽前台銷售一忽悠就報課了,其實最好試聽一節課,對老師真正的教學水平有個判斷。

在確定老師教學資質和專業能力的基本上,在試聽課可以觀察跟孩子的互動能力(對哦,互動是種能力,有些人就是抓不到何時跟孩子互動這個點)、英語口音,也可以看到老師是否有愛心和責任心。

4.品牌口碑

一般來說,大的知名早教機構內容比較系統、科學,在質量上會相對有保障。現在信息透明、資訊便捷,看中以後也可以網上查查這個品牌的口碑。

5.離家近

這個一定不要忽略了,離家近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直接決定了你會不會常常去,去的路上寶寶受不受罪。

有些早教機構會說我們這裡多遠多遠都有人開車過來的,以增加機構的說服力,但自己心中一定要想清楚:這麼遠,我能夠堅持去嗎?

最後上結論:

早教很重要;

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如果荷包允許、沒有太高的期待值去早教班玩玩吧。

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能幫到題主呢?更多育兒問題可以關注「媽媽可樂」哦


新爸爸媽媽必須要明確一點:陪伴是最好的早教。

我是兩個孩子的家長。老大十歲,老二剛滿周歲。以前老大小的時候,我們買了好多書,聽音樂、教識字、講故事。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怕錯過了。一路走過來,才發現,只有在孩子最適合的時候用力,才最見效。用力時機不對,大小不對,都可能適得其反。

在老二的成長上,我們從容了許多。我們不用閃卡,生活起居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閃卡。我們不教識字、不可以讓他做什麼。我們只是在孩子玩耍、嬉戲時,做個大夥伴,和他一起玩耍。因為我們自己不玩耍,就不知道孩子的需求,也發現不了可能存在的隱患。比如他一個月時,開始啃咬各種物件,我們也跟著啃咬,發現很多東西很容易臟,有的甚至有毛、或過硬、或過小,存在安全隱患,於是就選擇合適的啃咬玩具,並把所有可能啃咬的物件洗乾淨、弄利索。兩個月後,他開始抓握,我們學他的樣子很粗糙的抓握各種玩具,發現如果過大,抓不住;有的過小,對於精確性不夠的孩子來說太難,於是就調整抓我物件的大小,並根據他的發育狀況逐漸調整。四個月他開始爬行,我們就學著他的肚皮貼地姿勢爬行,發現他的肚皮最用勁兒,就選擇了記不太硬----硬了肚皮難受、也不太軟----過軟不好用力的泡沫地墊,方便他爬行。後來六個月時,他開始對各種組合玩具有興趣。我們跟著一起玩那些組合玩具。不用刻意去教,我們就像小朋友一樣很隨意地玩。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就能把可以分成兩三部分的物件組合起來。九個月時,他發現了遙控器和電視之間的某種關係,只要一開電視,他就開始探索。我們也不急不惱,不厭其煩的在各種台間調來調去。後來小寶學走路,他在旁推椅子走,我們也在旁邊推著東西走。剛滿周歲,他已經完全可以脫手走出好幾米。

一年以來,我們只是和孩子一起玩耍,去體驗孩子的玩具,感受孩子的需要,並用長者的智慧幫他掃清可能存在的危險。孩子的所有指標都達到了以前我們要通過看書、遵照那些專家的特製計劃而實現的培養老大的階段性目標。


有很多家長給一歲多的小孩上早教班,專門教孩子背唐詩、畫畫、音樂等等,或者就是給孩子找一個玩耍的地方。

我這裡說的是,3歲之前的小孩,大腦還沒有徹底發育完全,基本上沒太多思想可言,教音樂、美術等意義不大,但是有一樣東西意義很大,那就是語言。

雖然3歲之前的小孩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無法形成個體思想和完善記憶,但是語言學習能力是空前強大的,從1歲咿呀學語開始,到3歲語言能力成型,這期間的小孩子學語言基本就是本能,並不算是學習。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是有錢送小孩去早教班的,那不如送小孩去學英語,這個時候學英語,基本就和學本地方言一樣輕鬆愉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3歲之前,本地的方言土話沒有任何老師教,學的乾脆利落而且發音非常標準,至於普通話那還是入學之後老師才教的。

在英國,就算是智力殘缺的小孩,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所謂英語,不就是英國土話方言嗎?只要3歲之前讓孩子多聽多練,英語完全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刻入本能。

0~3歲,是嬰兒模仿的時期,是小孩形成自己語言系統的重要時期,3~7歲,是孩子形成自己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時期,7歲基本就看到老了,一個人的本性已經成型。所以3歲之前,如果沒錢送早教班,那就算了,等3歲後送幼兒園,如果有錢,建議只學英語,反正學什麼都是學,唐詩什麼的,以後再說。


首先,說一下「早教」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幼兒園之前的教育。題主說的早教,應該是指早教班。更多早教的概念見樓上tsingson qin。

我 就早教班說說自己的情況。我自己的孩子是有上早教班的,從1歲上到兩歲。每周一次,每次45分鐘,都是媽媽和寶寶同時一起上課。所謂的上課其實就是玩。這段過程我孩子上的課程很多都是關於感覺統合的遊戲。我還是覺得有收穫的。而且孩子在點名環節也練習了當眾表演,對幫助孩子與人交往也有幫助。基本上,每次上課孩子都是很開心。但由於我小孩的注意力問題,基本上每次上課也是只有前面30分鐘非常投入、專註,後面15分鐘他會在教室里到處亂跑。老師也沒阻止他。

我不認為上早教班就會跟「純凈的快樂的童年」衝突。除非家長是強迫性地要求孩子在那個地方呆夠45分鐘並且賦予很高的期望。至少我自己孩子上早教課是很快樂的,進步也是明顯的。所以,

首先,我的觀點是:早教班不錯。

第二,早教班的這個收穫,並非是不可取代的。其實關於人際交往啊,關於行為習慣啊,感覺統合啊……這些都是家長可以通過別的渠道去陪伴孩子獲得的。只要家長有足夠的精力和做比較多的功課。

第三,上不上早教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畢竟一節課也不便宜。性價比是否划算,其實是看家長各人的衡量的。沒有絕對的標準說是否值得。

再強調,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家庭早教或者早教班更是,基本都是通過遊戲完成。跟什麼純凈快樂的童年並不衝突。不給孩子學習壓力並不代表就什麼都不培養。

即:親子早教很有必要,必須的。早教班好但非必須。上不上早教班看家長。


今天終於把寶貝早教的事情定下來,開始了她們人生中第一筆正式的教育投資。費用並不低,家裡老人和寶爸對到底有沒有必要進行早教仍持保留態度,在此,飛舞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糾結——體驗——選擇——確定的心歷過程。文章有點長,需要大家有點耐心看完。

飛舞家是雙胞胎姐妹,早在她倆一歲的時候我就考慮是否開始早教。全家人帶著孩子在金寶貝體驗一節課後,發現寶貝明顯不在狀態,聽不懂,說不出,親子互動效果不佳,再考慮費用高昂,兩個孩子寒暑都在外地度假,所以果斷放棄。

這次姐妹倆2歲3個月了,快則今年9月,慢則明年3月,她們就要上幼兒園。但是飛舞觀察到她們倆沉浸於自己的2人團體,對待他人似乎並不開朗大方,且不太勇於表達和表現自己,我不僅又開始考慮要不要早教,讓她們早日適應群體活動,培養她們的獨立性,紀律性,學會與人相處。

於是,我帶著她們倆開始穿梭於各種早教中心,體驗適合她們這個年齡段的音樂課,運動課,閱讀課。

飛舞因為雙胞胎,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她倆的教育模式到底是該一起還是分開。先說下兩姐妹的性格特徵,這非常重要。姐姐:特別有主見,和妹妹在一起,起帶頭作用。妹妹:模仿性特彆強,和姐姐在一起,小跟屁蟲。

第一次體驗,是我獨自帶著二妹去上的運動課。二妹十足的給了我驚喜,因為她善於模仿的特性,讓她很快就能融入氛圍,領會老師的指令,和我的互動也非常愉快。一堂課45分鐘下來,偶有開小差的時候,但都瑕不掩瑜。最關鍵的是二妹很開心,我問她喜歡嗎?還來嗎?都得到她主觀意願的肯定答覆。後來我又帶二妹在不同早教中心體驗了2節課,我自己的觀察和老師給出的評價基本一致:適應力強,領悟快,有紀律性,服從安排。二妹很適應早教,同時能給她帶來快樂和更好的學習。

第二次體驗,我決定讓2姐妹一起上課。我帶姐姐,外婆帶妹妹。問題來了:1、她們的關注力不在老師身上,而在彼此身上。2、姐姐明顯不適應上課,各種不配合直接影響到妹妹和其他小朋友。3、外婆的放不開和力不從心不能給妹妹起到很好的示範和互動作用。我做出了不再讓她們一起,我分別陪伴她們上課的決定。

讓我頭疼的是姐姐,下面重點講姐姐。

姐姐第一次和妹妹一起上課狀態不好,我並沒有太在意,我想她需要適應的過程,而且,我單獨陪伴她也許效果更佳。

第二次我帶她去體驗了運動課。姐姐一進去後就木木地,對老師引導的自我介紹和打招呼,完全獃獃的沒反應。我拉著姐姐的手跟著老師一起做,姐姐像牽線木偶般,好在還算配合。大概不到十分鐘,姐姐開始不樂意,脫離我掌控,亂蹦亂跳,在一群「乖乖」的小朋友中顯得非常扎眼,我不得不逮回到處亂跑的她以免影響他人,然後在旁邊賣弄的引導她和我一起。好在只上了20分鐘室內,室外因為有各種體育器材,姐姐還算感興趣,這節課就算「糊弄」過去了。

我想姐姐平時是有主見的人,也能自己獨自玩,也許有趣的講故事更適合她吧。於是,我們又體驗了節閱讀課。

這次太糟糕!進去先是獃獃的,等她反應過來是上課了,就開始煩躁,吵著要出去。不好好配合老師做動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關注力一點沒有在老師身上。中途借口上廁所但根本尿不出來,然後就一直念著要玩外面的積木。被我強行拉進教室後有點哭鬧,最後老師發道道具製作手工的時候,才勉強坐下來在我的帶領下完成了課程。中途我訓誡姐姐的時候,老師只是讓我不要管她,然後沒有任何作為,繼續給其他小朋友上課,多少還是有點讓我失望。課程結束後,觀察老師給出的評價是:專註力差,紀律性無,規則性無。

這讓我很迷茫,我不知道姐姐這樣的狀態,這節早教課是否算無效。如果一直花錢做這樣「無效」的早教,意義何在?

今天是第三次,我又帶著姐姐體驗了一節音樂課。

姐姐一開始表現還是很差,遊離於氛圍之外,別人都坐著她偏站著,還站的遠遠的,背向老師和小朋友們顯得那麼「與眾不同」。我經過上次對姐姐的「高要求」自我反省後,這次決定不再強迫她,只要她不影響其他小朋友我就先放任她開小差。

幾分鐘後,自我介紹完了,兩位老師開始放音樂,拿小道具,賣力表演,設計的互動小環節,慢慢的吸引了姐姐。我看到她在逐漸把臉和身體轉向老師,我趕緊把她拉過來,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興奮的神情很快感染了姐姐,她開始表現出了興趣,跟著我一起互動,偶爾看下老師,甚至發出大笑聲。

在課程2/3的時候,姐姐出去上廁所,我問她還繼續上么?她說不上了。我說那既然姐姐不喜歡,以後媽媽只帶妹妹來就不帶你來了?她說要來。於是,我們接著回去上課。

45分鐘課程堅持上完後,老師給出的評價是:姐姐初次上課表現還是很棒了,媽媽也特別棒。

後來我帶姐姐去吃了德克士,問她今天好玩嘛?還願意來嘛?姐姐說,好玩,還來。我再加以利誘她,以後每次乖乖上課後就請吃好吃的,姐姐欣然答應。

經過這段時間的體驗,對比上過早教課的寶貝和我們兩姐妹的表現,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早教,上肯定比不上強。上過早教的小朋友,更活潑,更勇於表現,這就是培養開朗和自信的基石吧。以後,她們還會在智商,情商,群體活動上得到更大的啟蒙,這些教育帶來深遠影響,遠遠勝於在家帶的小朋友。

既然要上,就要上的值得。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家小朋友的性格特質,然後因材施教。同時,父母積极參与到早教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教中心的擇優選擇也是至關重要。我的考慮因素是中心硬體設施>老師上課能力>課程性價比>交通便利性。

以上,是飛舞的切身體會,希望對關心早教問題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很多家長被忽悠,把孩子送到了早教機構,花費萬元學費,當個甩手掌柜。

我的小侄子去年剛滿2周歲,就也入了坑,他爸媽有錢任性,在家附近的某家早教機構呆了半年時間,真心看不出他有啥進步的,還在早教機構把其他孩子撓傷了,越來越淘氣,果斷退學了,坦白講,現在的早教機構就是沒有作業的託兒所。

非常不建議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那些商人為了賺錢,搞出來的理論一套一套的,什麼孩子什麼時候有什麼敏感期啦,不學什麼技能就晚啦,各種吹拉哄騙。

灰常看不慣早教機構,我覺得兒童的最好的早教老師應該是父母,應該是家庭,當初沒有早教機構,沒有早教理念的時候,大家不是一樣人格健全,成才成功,我倒不覺得,早教是非做不可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每個孩子的生活環境都是不一樣滴,我們老祖宗早就教導過要因材施教,頓時感覺現在的孩子負擔壓力真的很大,什麼都要學,前兩天還看見一個年輕媽媽在大街上打罵自己不願意學鋼琴的孩子。嘖。可憐,我要是攤上這樣的媽媽,也是醉了。

早教,早教,教育得太早真不好,幾個月大的孩子就要接受教育啦?還在娘胎裡面,就要接受教育啦?有效果?鬼知道!過度教育的原因在於,家長不想輸在起跑線上,多學點就是強。

關於教育方面的理念,我讀過教育學博士----李麗婭的名言,「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把專屬的天賦潛能轉化成人生成就「。

確實如此,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一樣的孩子,千萬不要隨大流,去把孩子往「別人家的孩子」那個方向去培養,這樣的教育迷失很可悲。

推薦你看看李麗婭博士的很多理念,個人灰常認同,網上她的資料不多,截了一個她的採訪

一堂教育:構建基於家庭場景的兒童成長第一課堂

剛玩知乎,歡迎列位,點贊,有粉必回粉,哈哈


請問您是問:有沒有必要去早教中心嗎?

如果孩子是獨生子,或者平日都是大人帶,沒有機會和小朋友玩耍的話,還是建議送早教中心。其實3歲以下的孩子去早教中心不全是為了學習,更重要的是去社交。以前每個家庭多個孩子,而且大家住在一個大院里,鄰裡間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也就順便「被早教「了。現在基本就一個孩子,鄰裡間也沒有條件玩耍,很多孩子還是老人或者阿姨帶著,這樣的情況下早教就有必要了。當然,選擇適合的早教中心也是一門學問,這裡就不贅述了。


先補坑,不抖機靈。

何為親子早教?學齡前的教育即可理解為早教,所以這個就有了我們在家接受的親子早教個花錢接受的親子早教的區別了。

第二,輕鬆愉快的純潔童年,學齡前的教育可以是形成完善人格的教育,也可以是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取決於孩子的興趣和家人的選擇。

第三,有贊後再來


我的表弟,幼兒園中班,不把零食扔地上的原因是零食沾染細菌後吃進肚子里會得病,而不是,這麼做,會使爸媽生氣。


早教其實是很重要的。

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在剛出生時,大腦的重量大概是320克,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在3歲的時候 大腦就接近於1260克,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大腦的重量就增加了940克左右,然而從3歲到成年,大腦的重量只會增加190克左右,所以,0-3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1964年出版了《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提出了有名的智力發展的假設: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在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美式早教和日式早教兩種早教體系。其中美式早教最大特點在於

「重視體驗」多於「知識傳授」,老師認為交給孩子學習能力比教會他做幾道算術題更重要。而日式早教則注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可以根據寶寶和家長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早教方式。

更多問題,請關注我們:

http://weixin.qq.com/r/fnV2bnPEsi7NrTcN9y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和老婆在家裡很注重培養孩子。在女兒一歲兩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我給她讀小雞找媽媽的繪本,讀到小雞找不到媽媽而傷心的地方,她就開始哭了。那個時候,我除了感動,還有極大的滿足感,因為她能聽懂和看懂了。


我兒子一歲半,前段時間我在思考,是不是該隨大流也去報個早教班,後來我發現根本不需要,我休息在家的時候,盡量把所有的時間用來陪伴他,陪他讀書,搭積木,喂小魚,看挖土機,現在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讓我相當震驚了,已經會說很多詞語了,也會說一些句子,會很清楚的表達自己想要什麼,能分的清媽媽的喜怒哀樂,我覺得陪伴是最好的早教課吧,現在各類不靠譜的教育培訓也的確讓人不放心。


題主這個問題說的有問題,一看就是被中國教育體制破壞了,誰說早教就不能過純凈的童年了。

不要把早教想的過於死板化,其實早教可以很豐富,很生活。寶寶在兒童期的求知慾是非常非常高的,熊孩子問題多啊~~

我的建議如下:

1、正確看待早教的問題,勿死板化

早教這個詞,我個人覺得僅僅是野放的反義詞,並不代表被中國毒害的教育體制下的教育概念,它可以很自由,很純凈,最重要的是很自然。

比方說,睡前閱讀,為什麼西方人很喜歡睡前閱讀這個習慣,其實有兩點,第一,父母每天都很忙,沒有辦法了解到孩子的情緒和其他的一些方面,而睡前閱讀在詢問孩子想聽什麼故事的時候,其實可以反射出孩子最近的情緒和一些生活上面的反應,這樣增加了與孩子溝通的情感問題,孩子也會容易敞開心扉去說一些你可能覺得幼稚,但是他卻覺得比你賺錢還重要的梗。第二,培養孩子價值觀,睡前閱讀有很多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裡面,你可以有意識的在中間詢問孩子的看法,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只要他的價值觀不是惡的,那麼就聽下去,不僅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更加培養了孩子的價值觀養成和維護。孩子的價值觀並不是一直保持的,很容易因為某些事情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旦孩子走向歪的價值觀,很難矯正過來。

再比如,父親帶孩子去捉昆蟲,不論男娃女娃,在孩子求知慾旺盛的時候都是膽子特別大,什麼都敢嘗試,這個時候,父親可以帶著孩子去野外捉蟲子,這裡就要父親先認識很多的昆蟲才行,咳咳本喵就是這樣認識很多昆蟲的,而且還從中認識很多昆蟲的習性,很棒,各位父親們可以試試。(然而也得父親有膽子才行。)

2、早教是從孩子未出生開始的,教孩子其實也是在教自己

其實真正應該拿出來課本,書籍,學習的那個人是你,而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應該從你那裡吸收的是你翻譯好的知識。如何簡單粗暴的告訴熊孩子。那就是看各位家長的本事了。

3、要記得跟你的寶寶一起成長

寶寶其實很容易寂寞,你別看他平時像神經病一樣瘋瘋癲癲的到處爬或者跑,其實小寶寶有狗狗一般的特性,你不理他,他委屈眼淚汪汪,你一叫他,他馬上跪舔。所以,寶寶很容易有寂寞感(也請善待小動物,我轉移話題的能力又升級了,阿噗),而最容易打消寂寞感的就是同齡人的朋友,曾經本喵做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寶寶發出了咿咿呀呀的聲音,我也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一會兒,孩子都被逗樂了。(可能在罵本喵,二筆么?額,好像中了一箭。)然後引得六個月大的孩子跟我樂呵的玩兒了一下午。

如果你要孩子學習,或者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的時候,跟著他一起做。

這裡我舉個例子,以前本喵的一位數學老師,他兒子比我們大幾界,老師說,他從來沒有教過兒子數學,而是從小跟著兒子比賽做數學題,後來在高中的時候,他兒子屬於能在數學題目的解題方法中與老媽討教的異類,高考也不用考,清華和北大的校長三天打了兩個電話,求他任性的選擇我們吧,專業都是任性的任意選,最後他選擇了清華數學系~~老師是某市教研區教研組長,都能夠放下地位,跟著兒子從小學的數學題做起,不僅僅從中挖掘出了培養孩子自尊的方式,更加培養了他在數學上的天賦,沒有人是天才,僅僅只是他比別人多了些不一樣的激勵和不一樣的教育而已。而這位老師相當於重新從小學又上到了高中,重新年輕了一次。

好了,暫時就寫到這裡吧~~在上班呢,不好啥都不管,寫這個。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兒童安全感、獨立性、自信心和社會能力的發展都有賴於家庭的影響。西方育兒觀認為,要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正向作用,家長每周陪伴孩子的底線是21.2個小時。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曾做過一項兒童調查,在接受調查的24-30個月的兒童中,有53%的孩子智商低於正常水平,他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三個——基因問題、營養不足和養育不科學。優早 就是一個專門為寶媽寶爸和祖父母們提供家庭高質量陪伴指導的app,集結了1500多個親子陪伴課程,365天每天不間斷為家長提供0~6歲家庭早教方法。讓優早陪伴孩子度過生命里美好的親子時光,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必須有必要的,最主要的是0-3歲的寶寶,上早教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學到什麼。早教,簡單的來說,就是豐富幼兒體驗過程,讓寶寶通過遊戲加體驗的方法,注重在寶寶行為與性格上的培養。

我認識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以前見著生人就害怕,平時也不和小朋友玩,後來有一天,見著他,竟然主動向我笑,我當時都驚訝了,我說,他怎麼主動向我笑了,我朋友說,給他報了個早教班,我說早教班那麼管用,他說必須的,我就問哪的呀,她說在鳥巢那邊有一個歐拉兒童成長中心。我說那邊啊,聽說過,沒去過呢,改天一定領教領教歐拉成長中心的威力。


推薦閱讀:

80後的你,是怎樣的父母?你周圍的為人父母的同齡人是怎樣的父母?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第六集給老奶奶買禮物多多和貝兒的矛盾?
2歲多孩子好像患上強迫症一樣的歇斯底里,怎麼辦?

TAG:早教 | 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