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論語》里「毋友不如己者」這個觀點?
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學識、道德等方面)的人交朋友。
我覺得這在邏輯上就有點不成立,因為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就只能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朋友。然而生活中我們其實經常有這樣的心態:不願意和比自己渣的人交朋友。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幾個完全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許有人說朋友的價值在於優勢互補,但我想交友心態肯定和找合作夥伴的心態不同。更何況交友不是一件可以量化評估打分的事情。好吧我其實沒有什麼實質的問題,就是期待能看到一些精闢閃亮的回復。
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假如一個博導帶三個學生,對博導來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對的。學生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師。無友不如己者,很簡單,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如,歷來注家有兩種解釋,一是比不上自己;一是不像自己。依第一種說: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會有一個人渣到哪方面都比不上自己嗎?依第二種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友是用來「輔仁」的,既然不是一路人,不妨各走各的。兩種都解釋得通,那願意更接近哪種呢?我們來找佐證:孔子還說過一句話:吾不如老農。這是樊遲問稼的時候,孔子這麼回答他,等樊遲走了,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
意思是,樊遲真不是干大事的人啊。但孔子沒當面那麼說。所謂「吾不如老農」,是說我不是老農那樣的人。
所以我們明白,孔子為什麼要說無友不如己者——不是一路人,你跟著他混什麼混?再聯繫上句和下句。上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個人要自重啊,不要和亂七八糟的人交朋友啊,不然,你的學問就不牢固。你會被他們帶壞。下句:過則勿憚改。假如你和那些人交了朋友,不要緊,以後改了就是了。一個人比自己笨,不叫「不如自己」,一個人一無所長,也不叫「不如自己」,所謂不如自己是,你要做個正直的人,他趨炎附勢;你要做個慷慨的人,他愛貪小便宜;你要做個磊落的人,他奸佞邪惡。——這種人,孔子說,不要當他們是朋友。當然,你不可能避免跟這些人接觸,因為庸俗低級的人到處都是,你可以和他們打交道,但是,誰是朋友,誰不是,心裡要有一條線。在我看來,這不說明孔子庸俗,恰恰說明孔子不庸俗。孔子最討厭的一種人就是鄉愿,他說,鄉愿,德之賊也。鄉愿就是,無論你怎麼樣,你是白道黑道,你是善良邪惡,他都不和你作對,都當你是朋友,兩處不吃虧。孔子眼裡,這種人,就是最敗壞道德的人。
這個說法的出處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的對象是君子,也就是管理者及其接班人。這樣一來,一二三五項建議都很好理解了,這第四項「無友不如己者」,確切來說是別把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看作是友。這一點從我擔任公職的經驗來看是非常實在的,太多徇私的事情就是在「友情」的旗幟下發生的,而地位對等的人則較少這種風險。與其奢求一個握有權力的人總是河邊走而不濕鞋,不如先畫出一個合理活動範圍。
在這裡需要展開的是古人對於友的看法,對等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前提。這裡引用《孟子》裡面一節來作證這個說法:
"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
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
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
作為一個==水平差卻又想說點什麼的的後學,只能做朱子的搬運工了^_^。
…………………………………………………………………………
「無友不如己者」,與勝己者處也。 問:「『無友不如己』,作不與不勝己友,則他人勝己者亦不與之友。」曰:「不然。人自是要得臨深以為」 問:「『無友不如己者』與『勝己』字如何?」曰:「勝己,便是如己之意。人交朋友,須求有益。若不如我者,豈能有益。仍是朋友才不如我時,便無敬畏之意,而生狎侮之心。如此則無益。」友不如己者,自是人一個病。周恭叔看得太過了。上焉者,吾師之;下焉者,若是好人,吾教之;中焉者,勝己則友之,不及者亦不拒也,但不親之耳。若便佞者,須卻之方可。 問:「集注謂『友以輔仁,不如己,則有損而無益』。今欲擇勝己者與之為友,則彼必以我為不及,而不肯與我友矣。雖欲友之,安得而友之?」曰:「無者,禁止之辭。我但不可去尋求不如己者,及其來也,又焉得而卻之!推此,則勝己者亦自可見。」 趙兄問「無友不如己者」。曰:「凡人取友,須是求勝己者,始有益。且如人學作文,須是與勝己者商量,然後有所發明。若只與不如己者商量,則好者彼或不知,不是彼或不識。我又只見其不勝己,渾無激勵之意,豈不為害!」趙曰:「然則有不勝我者,終不可與處乎?」曰:「若不勝者來求於我,則不當拒之也。聖人此言,但教人求友之法耳。」 問:「『無友不如己者』,伊川以為同志,何如?」曰:「此求之大凡師則求其賢於己者,友則求其勝者,至於不肖者,則當絕之。聖人此言,非謂必求其勝己者。今人取友,見其勝己者則多遠之;而不及己則好親之。此言乃所以救學者之病。」 問「無友不如己者」。曰:「這是我去求勝己者為友。若不如我者,他又來求我,這便是『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前輩說這一句,多是被不如己者不與為友底意思礙卻,便說差了。其實本不相背。」…………………………………………………………………………………自認為說的很詳細了…所以
默默撤了。對了^_^,所有對儒家,朱子持反對意見的人不要在評論區黑,自重,謝謝合作。這句話就像許多諺語一樣,傳著傳著就變味兒了。【無友不如己者】六個字中,【友】和【如】兩個字義值得推敲。【友】在此應當作動詞講,那麼也就是【親近,與…為友】等類似意思。【如】字呢,我認為不可用現代漢語直接去理解,應當解釋為【相似,相若】。由此呢,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變成了,【不要和三觀不同的人做朋友】。個人淺見,歡迎指正。
贊同彭楚楚的意見,同時,這裡我來做一個補充吧。
提出這個問題,核心點應該就是出現在「如」字如何解釋上,我覺得這裡的「如」字應解釋為「順從,依照」的意思,而不是「比得上」。「不如己」並不是「不順從自己的意思」,而是「和自己不一樣,不是『主忠信』,以修身為本的人」,簡單來說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為什麼這麼說?有何範例?
《說文解字》上說「如,隨從也」。
《春秋左傳》中,多次說到「公如齊」,意思是「魯君前往齊國」的意思,這裡的用法可以說是「順從(齊國的方向)」「按去齊國的方向走」的意思。同樣是《春秋左傳》,晉文公重耳說過「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當時他被逼急了,把一雙白玉丟到河裡,說「如果有不和舅舅同心的情況出現,那我就順著河水被沖走。」所以,個人得出此愚見。同時多嘴一句,對於《老子》中,「大巧如拙」中的「如」字可能也是這樣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真正聰明的人,是按照最愚笨的辦法去做事的」,而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厚黑學。我來給你一個精闢閃亮的回復:1、打交道和交真心朋友不一樣的;2、打交道可以和不同的人,目的是完成某 事;3、交真心朋友必須在心某處相應相合,是 謂「如己」。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主忠信,毋有不如己者。毋是動詞,友是名詞。選擇親近有忠信之德的人,不要主動去結交品德和才學不如自己的人。但這句話反過來也在講,當才德都不如你的人親近你時也不要拒人於千里之外。
簡單說來呢,問題主要出在「無」,「無」應當作「毋」,是抄錯。不是沒有才德不如自己的朋友,而且不要主動去結交不如自己的人。如果你只結交才德高出自己的人,別人也是這樣,那交友的概率太低了。反過來,當才德不如自己的人親近自己,也不要拒人於千里之外,不主動,但可以被動,不要無視人家向善的心~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慨獨在余(ID:kaiduzaiyu)
http://weixin.qq.com/r/Tjj17VfEzwqwrROO921c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問題在論語中已經有人回答過了。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在纂集孔子的言論時還特意在後面照應了下。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所以說,孔子的弟子們已經給出了答案。
讀四書五經最好能夠讀全了,以經解經才能更大限度地回溯原意。關鍵是這個「如」字,是什麼意思?下文節選自專欄——長夜孤燈話論語。
微信公眾號:四海書齋。
http://weixin.qq.com/r/nzhCWlDEHg1hrRQ5922N (二維碼自動識別)
0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0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無友不如己者,通常的解釋是:不要和學問道德比不上自己、水平低於自己的人做朋友,只要強過自己的人才可以與他相交。若是每個人只和強過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反過來,強過於你的人認為你不如他,你想和人家交友人家還不願意呢。孔子的意思是這樣嗎?應該不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難保各個方面都勝過他人,連孔子都說,為稼,他不如老農,為圃呢,他不如老圑。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數人之中便必有一人可為己師,可見所有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該是多麼難找啊,又何待有這樣的人與你相交呢?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什麼意思呢?關鍵在於這個「如」字,如,似也,像也。不如己者,就是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具體來說,又有兩方面意思:一,和自己不一樣就是比自己差,比不上自己。如「吾不如老農」「不如丘之好學也」。二,和自己不一樣就是與自己不是一類人。「無友不如己者」,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與自己不是一類人,就不要和他做朋友。一心向仁者就不要和不仁者做朋友,忠信之人就不要和不忠不信之人做朋友,剛直不阿之人就不要和姦佞諂媚之人做朋友。所以孔子說「泛愛眾而親仁」,「遠佞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所志之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這也是「無友不如己者」的擴大。
不要和價值觀不一樣的人攪合在一起,或者不要和自己差距大的人攪合在一起。總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許多人認為「無友不如己者」太過功利,於是在字裡行間拚命尋求異義以求解釋。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沒錯,只是要換個角度解讀。無友不如己者,換種說法,可以說成是友勝己者。見賢思齊,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友,有錯么?
孔老夫子三觀極正,肯定不會教人勢利。而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無友不如己者」並非一種「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的行為,而是一種「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友」心態。具備這種心態,才能見賢思齊,虛心向學,謙恭自守,得到進步。
潛意識裡,人們總把「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對等為「只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友」,其實把「只」去了就可以了。
可不可以理解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就是,每個朋友都有長處,要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就都如己了或者理解成 泛愛眾,而親仁中的 親仁,親近仁者,都是像自己一樣的人
「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怎麼可能這麼勢力?!
按這樣的解釋,就是說只跟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咯,那麼大學班長只能跟學生會會長做朋友,大學校長只能跟教育部長做朋友,馬雲只能跟王健林做朋友?「無友不如己」嘛!假如這樣,孔子也太勢利小人了吧!怎麼可能成為我們敬仰千年的聖人呢?
那麼,「無友不如己」到底是在講什麼?是在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選自 南懷瑾《論語別裁》)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朋友,不要認為有些朋友不如自己,實際上,沒有一個朋友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都是差不多的,不過反應快慢不同罷了。反應快一些叫聰明,反應慢一些叫笨。你騙了聰明人,他很快就會知道;你騙了笨人,他遲早會知道。
所以啊,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各有各的長處。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個人滿嘴髒話、造型怪異就對他印象不好,認為他三觀不正、沒有教養,就很容易看低了他, 這是錯的。
「無友不如己」,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每個人都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好主意,都會有讓人尊敬的品格。如果你自認為在他人之上,就很容易忽略了別人的優點,也很容易對別人的好建議視而不見,你也很可能沒那麼尊重他。
「無友不如己」,只跟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這個解釋就是不對的,這就把自己凌駕於某些人之上了,本就不是孔子的初衷。孔子不會這麼勢利,即使是聖人,也會尊重每一個人!
不如己者解釋為不似己者也可以的,三觀不相近的的人在一起做什麼朋友?天天吵架啊?
為什麼大家一定要認為不如己是比自己差的意思呢?
我沒什麼大學問,但我認為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釋完全讀不通。比自己差的人就不要交朋友?怎麼知道比自己差?從什麼地方來定義?好與壞的範圍太廣了每個人定義不一樣,勢力的人認為權勢比自己高的人就是比自己高拜金的人認為有錢的人比自己更值得敬仰做學問的人會認為比自己有學識的人更值得尊敬三人行必有我師,就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比自己好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人也可以是老師。那哪裡來的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呢?這樣解釋儒家,顯的儒家的格局未免太小器。我個人覺得這裡的如是像的意思,選朋友要選像自己的,也就是要有一個共同圈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交朋友總不能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吧。有共同的志向興趣,朋友要有交集才能做朋友。俗話說相同羽毛的鳥會聚集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都是這個道理。所以我並不接受朱熹這裡的解釋,因為他的註解完全不能讓我的邏輯接受這樣的智慧是孔子的智慧。當然你也可以不接受我的理解,畢竟這些解釋都是我們後人自己的理解。但也不必完全接受朱熹的註解,畢竟朱熹再有才華那也是基於他的個人主觀理解寫的註解。比如甲這個人比我要勤奮,卻沒有我靈變
———我在勤奮方面不如他,我就和他勤奮的一面做朋友
———他在靈變方面不如我,他就和我靈變的一面做朋友
於是兩人都交到了比自己好的朋友,都學到了對方的優點,共同的進步了一句話的用途可封頂大處,可填補小處。
我試理解題主用於求得擇友之標準,
給出以下淺談。
『強者若競爭則遇更強者。
無欲之聖人不存。
但人之生活都是為得益出發。
為此結果就有想說可說不會說各種『說法』,
求良朋之標準如一句話之用途而已。』
如做似解可以通順
雖然南懷謹被知友們批判的緊,但我認為他的解釋是還可以接受了,「毋友不如己者」,毋同無,是無友不如己者,說的是無友 不如己 者,我的朋友沒有和我相距很大的,都差不多,所以才有了後一句,過則勿憚改。前面的是自重,後面的是重他。
"師友皆所以輔仁進德,故擇友如擇師,必擇其勝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見賢思齊,擇善固執,虛己向學,謙恭自守,賢者亦必樂與我友矣。……竊謂此章所言,決非教人計量彼我之高下優劣,而定擇交之條件者。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見人之勝己而友之,此人即易得友,又能獲友道之益矣。人有喜與不如己者為友之心,此則大可戒也。」-錢穆《論語新解》
主要指道德而言吧
這句話是後人抄錯了,原文是「毋友不似己者」。不似己,即不類己,不是志同道合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