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都會把打天下的功臣兄弟趕盡殺絕?


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臣而必反。

---------------------------------@羅振宇 《羅輯思維》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一般是這個狀態:

開國功臣會這麼想:

1. 大家都是兄弟,一起打天下,我的功勞可不比你少,你小子真才實幹沒幾下,當了皇帝不過是大家抬舉你,運氣好罷了,老子我其實也有資格當皇帝!

2. 你小子當了皇帝就拽成二五八萬了,一點不顧老子的感受!老子我不服!我知道你那兩下子,小心老子搞掉你自己當皇帝!

3. 不是老子我當時拼死拼活,你那裡可能在這裡舒舒服服的當皇帝?

那麼皇帝呢?

皇帝也很清楚這些事情,開國功臣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沒有他們幫助自己絕對不可能上位,現在功成名就,問題就來了,分封之後,這些兄弟有官爵、權力和威望,你在這些功臣面前缺少一個皇帝所需要的威嚴,這幫兄弟你得好好伺候者,否則他們隨時可能給你好看,他們絕對不好使。還可能隨時威脅的皇位的安全。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幹掉他們,換一批無名小輩的代替他們的位置,這樣換上來的小子,本來籍籍無名,就會誠惶誠恐的聽你使喚。

中國的辦公室政治也差不多。一幫老哥們跟你拼搏,然後出了成果,功臣名就,怎辦?你使喚他們,不好使,說不定還給你教訓看,還佔著高管位置,你怎麼處理?


光武帝對士族做了一定的妥協,沒有濫殺功臣,明帝也命把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雲台上。

晉武帝同光武帝做法。

晉元帝依靠王氏兄弟,即位後逐漸疏遠,導致王氏兄弟數次打進健康,屠殺異己。

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除長孫無忌自殺,侯君集和張亮因謀反被處死外,其餘皆善終。

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大功,田承嗣、李懷仙最後時刻歸順唐朝,迫使史朝義自殺,終結了安史之亂。前兩人常遭宦官讒言而被黜,但忠心不改,郭子儀於代宗時期再受重用;田承嗣、李懷仙等人受到賞賜並官復原職,最終釀成藩鎮割據。

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收歸兵權,免除朝廷血光之災。

故問題不成立。

估計題主是針對這些人:

漢高祖殺了韓信、彭越和英布(但是放過了張良和蕭何);

宋文帝忌檀道濟而殺之,檀道濟憤怒:汝等自毀長城;

爾朱榮平定六鎮起義,殺葛榮,胡太后欲除之,入洛陽殺胡太后,魏庄帝殺爾朱榮,弟爾朱兆再殺魏庄帝,北魏分裂,高歡宇文泰開始掌權;

後唐庄宗殺大將郭崇韜,導致李嗣源反;後唐末帝欲殺石敬瑭,致使後者割讓燕雲十六州,並最終滅後唐,建立後晉;後漢隱帝欲殺大將郭威,致後者反,滅後漢,建立後周;

宋高宗殺岳飛,貶韓世忠;

明太祖手下除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少數人外,其餘人皆不得善終,李文忠被貶,朱亮祖被鞭死,傅友德、馮勝遭賜死,藍玉罪至族誅(但其中朱亮祖本人橫行不法,藍玉貪污亂紀,本身罪可至死)。

歷史上但凡殺功臣,一者皇帝本人私心過重,權力慾望太強,擔心軍人干政甚至亂政(劉邦、朱元璋),二來軍權旁落,軍人能左右政局,威脅皇權(南北朝,五代),無外乎這兩點。很少有皇帝能做到和平演變,趙匡胤算一個,光武帝也算一個(東漢本身就是豪強起身,軍人就是豪強代表,因此劉秀做了妥協),其餘的要麼共享富貴(靖難功臣),要麼軍人自請卸職(王翦),但最終都被剝奪兵權,遠離朝政。


不是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吧。好像平民出身的,因為打天下的本來都是兄弟,怕他們沒大沒小心理不平衡,所以就殺嘍。如漢、明,還有嗯嗯那個那個你懂的。

如果當皇帝前,是出身貴族,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已經稱霸一方了,一般都不會大開殺戒。如唐、宋。

(就是劉邦,也是有選擇的殺吧,像韓信什麼的,自己rp也有問題。)


這樣厲害的人,吾兒又怎麼能震得住。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知目睹了多少英才被那強大的皇權所吞噬,他們或學富五車,或精明強幹,他們掙扎過,反抗過,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悲劇的根源究竟在哪呢?

翻開歷史泛黃的紙頁,我們發現,皇帝似乎並不希望自己的百姓太聰明,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在實行一種「愚民政策」,不讓老百姓太有文化,只讓他們擁有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維持最低下的生產力,勉強糊口度日。因為統治者知道,一個整日為生計忙碌的人是沒有時間胡思亂想的,只有那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才會追求精神生活,他們會用自己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進而質疑當前統治秩序的合理性,渴望建立能滿足其要求的新社會。他們會交流傳播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百家爭鳴,進而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社會潮流……許多人認為統治者在推廣儒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套教育體系,是為了普及教育,推行教化,但我們顯然忽略了一點,當他們接受教育的那天開始起,他們將逐漸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而將忠誠作為自己安生立命的準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具,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他們的愛國是與忠君相聯繫的,他們的奉獻是為了報君,儒家文化已深入他們的骨髓,如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一樣雋刻在他們心中,無時無刻不在刺向他們的內心深處,支配著他們的行為,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彎下了脊樑。

隨著多年的宦海沉浮,相當一部分人認識到了自己的工具身份,曾經的激情也蕩然無存。他們知道從他們踏上科舉之路的那天起,他們就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唯一能給他們帶來榮華富貴的就是皇帝這個主人,只有做個聽話的工具才能博得主人的歡心。他們或許為國為民,或許能力非凡,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皇帝說了算,伍子胥看似完成了對君主的復仇,但實際上他不過是另一個君主的棋子,當他喪失價值後最後的結局便是被逼自刎,成為王權又一個犧牲品。工具的悲劇在於當他還存在利用價值時,主人會百般青睞,言聽計從,一旦統治者認為它的價值已經喪失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那麼消滅工具就成了他們共同的選擇。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精明的大臣經常會間歇性犯傻,明明是開國功臣卻要急流勇退,購置田產,飲酒作樂,安度晚年;明明為國為民好人一個卻要干點魚肉百姓,欺男霸女的事,明明敵軍之城行將攻破卻停止進攻請求皇帝御駕親征…..看到這我們不禁感慨;皇權的力量竟如此強大,以致再聰明的人都要賣儘力氣裝好孫子才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有狼的本事卻要裝成狗的模樣來辦事,在皇權的重壓下惶恐的生存下去。

每當一個新王朝創立不久,都會有一大批功臣人頭落地,昨日還稱兄道弟,今日皇帝就向與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功臣們舉起了屠刀,是中國歷史的一大悲劇。與其說功臣是皇帝所殺,還不如說他們都是被皇權吞噬的。權利是一樣很有魔力的東西,一旦某個人擁有了某種權威以及這種權威帶給自己的好處,他就無法忍受失去它的痛苦,親情友情在全力面前都不堪一擊。「號令天下,莫敢不從」是每一位開國皇帝的心愿,但他們很快發現,當年的工具如今已成為自己權利道路上的定時炸彈。功臣已在無形中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嚴重分散了皇帝的權利。他們有人脈,有威望,有軍隊,有勢力,能左右朝政,影響決策。一旦他們當中一人起了反叛之心,那麼這個龐大的群體都將轉化為自己的敵人。即使他們因忌憚自己的實力在自己在世時不敢輕舉妄動,一旦繼承人年幼,不幸的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生。就算收回他們的兵權,讓他們還鄉頤養天年,一旦朝中有人與其勾結,也將成為自己統治的不安定因素。最關鍵的是,戰爭已經結束,他們的利用價值已經喪失,只有用他們的人頭來祭奠自己的江山了。

心中不由升起一種悲哀,人,似乎是很難做自己主人的。


你想多了,也就劉邦朱元璋個太祖干過這事吧,說明跟著農民工創業有風險


殺功臣的都開了萬世基業,不殺的都過的很憋屈。


趙匡胤說:「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通過擼串,啊不對,是喝酒來解決的,一頓不行,就兩頓。你們看,我請兄弟們喝頓酒,這問題就解決了嘛。」說完後一臉鄙夷地看著劉邦和朱元璋。

劉備摸摸自己的大耳垂看著他們笑而不語。


為了順利傳承,擔心後代鎮不住,還有就是功臣驕縱。


元和清 算中國的歷朝歷代嘛?


已刪除


朱元璋殘殺開過大臣。溫和厚道的太子朱彪看不下去,就問朱元璋,你做的是不是太兇殘了。朱元璋指著地上一根有刺的樹枝讓朱彪撿起來。朱彪很疑慮。朱元璋說,「我是在幫你把刺都去掉啊」

很多朝代滅亡都是由於有權臣,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王莽、曹操、郭威、趙匡胤這就是例子!


人人都想利益最大化。蛋糕已經不能再做大的情況下,就只能內部鬥爭了。


你看過《亮劍》么?我說的是小說。。。你看看開國元帥都是咋死的。。。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


為嘛沒人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這是皇權的特性。皇帝是中央集權的產物,一切權利歸皇帝,一切可能威脅到皇帝權利的因素都必須剷除,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社會穩定就是存在於掌握一切權利的基礎上的,政令不通,中央就虛弱,中央虛弱,地方就強,地方強,為了形成新的大局面的穩定就必須互相消滅吞併其他的地方豪強,這是中央集權下社會結構穩定的需求,新朝的大臣權利太大,很容易給現有的皇帝和繼任的皇帝造成困擾,所以主動的一般都削弱對方,或柔,或剛。其實現在的社會結構也一樣,只不過因為軍事技術的變化導致中央對地方有了絕對的武力控制而已,這也是之所以能容忍一國之內不同體制的原因,因為即使是不同體制也不能影響中央對地方的武力控制。


五同法則,同甘共苦,同心協力,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同歸於盡。好像一個魔咒 ,挺適用大多數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假設」?
在羅馬還是個小部落時,西方已經有希臘和迦太基這樣的發達文明,為什麼最後卻是羅馬後來居上,成為西方主宰?
如果59式坦克出現在電影《狂怒》那樣的場景里,會有怎樣的戰鬥發生?
AllThingsD 大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Walt Mossberg 和 Kara Swisher 兩位主持人是什麼來歷?
歷史上有哪些知名的鬧劇?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