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坦克的炮管很長,與射程有關嗎?


炮彈在發射時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擊發——發射葯點燃——產生大量火藥燃氣——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加速——彈頭飛出炮管

其中,彈頭從彈膛靜止位置開始,一直到飛出炮管這個過程中,同時受到火藥燃氣的推力和「擠入」炮管後的阻力。彈頭在推力大於阻力的階段,是一直在加速的。

而火藥燃氣的推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下降體積增加而降低,在度過某個頂點之後,燃氣的推力會小於炮管的阻力而導致炮管減速。但是這個「頂點」所需要的長度非常長,遠不是現在炮管所能夠達到的。

所以,簡單來說,在炮管超過一定長度之前,炮管長度越長,炮彈初速越高。

炮彈的初速與炮彈的穿甲能力直接相關,坦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摧毀敵方的坦克,所以坦克炮的身管長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呢,長炮管(或者說大倍徑—長度/口徑的倍數)也有問題:加工困難、磨損嚴重、壽命低、發射葯不好調配,而且一不小心精度還會下降不少。

本來想拿Rh-120的L44和L55來比較的,但現代坦克炮的數據貌似比較保密,手頭的幾個數據都是互相矛盾的,L44+DM43有的說是1650M/S,有的說是1780M/S;L55+DM53的初速有的說是1730M/S,有的說是1800M/S。

所以還是拿二戰美國海軍的Mk.6和Mk.7兩種火炮來舉例吧。

Mk.6是406MM口徑+45倍徑,身管長約18.3M,發射Mk.8穿甲彈初速是702M/S 16"/45 caliber Mark 6 gun (wiki上說的是700,但我印象中是702,倒是沒差多少);

Mk.7是406MM口徑+50倍徑,身管長約20.3M,發射Mk.8穿甲彈初速是762M/S 16"/50 caliber Mark 7 gun 。

簡單計算出膛動能:

Mk.7火炮+Mk.8穿甲彈:(762M/s)^{2} 	imes 1,225Kg 	imes 1/2 =355,644,450 J

Mk.6火炮+Mk.8穿甲彈:(702M/s)^{2} 	imes 1,225Kg	imes 1/2 = 301,842,450J

炮口初速增加了:(762 - 702) /702 = 8.55%

炮口動能增加了:(355,644,450 - 301,842,450) / 301,842,450 = 17.82%


坦克上的炮屬加農炮。身管長度與口徑之比大,彈道平直。坦克主要目標是坦克,看見了才打,所以用加農炮。


很簡單,炮彈在炮管中大多數情況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如果是線膛炮的話,通過膛線加速彈頭旋轉,可以使彈頭更加穩定,炮彈在射出炮口時,初速,命中率和有效射程都會增加。

二戰時期的坦克大多被設計用來大平原開闊地作戰,在很遠的距離上發現目標並能在敵方有效射程外成功完成先敵命中是獲勝的不二法門,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炮管被設計的較長。

現代坦克因為各自國家地理環境不同,所以其設計意圖要考慮巷戰,山地作戰等更多元化的因素,再加上現代軍工業的發展,滑膛炮已經成為主流,炮管已經不用那麼長了。

」一定要做到先敵開火,即使做不到,也至少要做到先敵命中。「虎式坦克車長教條


和射程沒有直接關係,加長炮管只是提高炮口動能的一種方式,德國用的比較多,其他的方式還有增大口徑(中俄)和提高膛壓(英美)


射程和炮彈的質量和初速都有關。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倍徑,即炮管長度與口徑的比值,這個值越大,火藥加速時間越長,炮口初速也就越大,炮彈穿透力也就越強


樓上的回答都不正確

來來來

我這個軍事專家回答一下

炮管長是因為坦克經常需要近距離作戰,所以長的炮管可以上刺刀,那麼就在拼刺過程中就有優勢。

見過沒,坦克拼刺


推薦閱讀:

單兵操縱的坦克離我們還有多遠?
坦克的履帶壞了多久可以修好?戰鬥中發動機壞了是不是基本可以棄車了?
軍人玩《絕地求生:大逃殺》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
如果二戰期英國用一戰時期服役的聲望級BC與德國海軍新銳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二艦交手會是什麼結果?
坦克的作用將來會不會被削弱?

TAG:軍事 | 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