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舌尖上的中國》這類紀錄片,有多少鏡頭是擺拍的?
01-14
問題問得好,我延展開來講。
上課要先從案例講起,說幾個有代表性的。
案例一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開篇拍攝對象:采松茸的卓瑪小姐
現實困難:松茸已經過季,地里找不到解決方案:市場買新的,埋起來,重新進行拍攝。由此引申出課後題:
劇組要拍攝王大爺出門鍛煉的一組鏡頭。導演9點來了,王大爺說,我只在明天出門。劇組只有半天的拍攝時間。怎麼辦?答案1:在拍攝光線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讓老王現在就鍛煉。因為對紀錄片觀眾來說,畫面效果是一致的。
答案2:推掉其他的事情,在這裡等到明天。日本有位紀錄片大師,叫做小川紳介,他推崇的,就是在不打攪被拍攝對象的情況下完成拍攝。兩個答案無所謂對錯,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
課外貼士:《舌尖上的中國》,很多人把它當做美食紀錄片,但其野心不止於此。《舌尖》拍攝出發點不是食物,而是美食背後,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的野心,是拍攝中國的國家地理。在這個大原則下,把做菜換成任何手藝,都行的通。比如拍攝一部《手藝中國》,其原理,是一模一樣的。大多數的鏡頭都是「擺拍」的。
官制紀錄片(或稱專題片)因為主題大已預先定義,不太需要擔心擺拍造成的「真實性」的損失,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更全面還原場景,擺拍是必然的選擇。史上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那努克》也是擺拍的。
在紀錄片中摒棄擺拍是後來的事情,以懷斯曼的直接電影為最,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 20 年來一直受很深的影響,最著名的是吳文光吧。
其實從更現近的觀念看來,擺拍並不應該被妖魔化。動作可以擺拍,情感不能擺拍。這也是第一個故事大家的焦點在在白馬爬樹那段,確實拍的不錯,裡面很多擺拍的鏡頭,但感覺不出來什麼,反而覺得很好看。但說到白馬是為了給弟弟湊學費,這段就很假,沒有拍到真實的情感,只是擺拍了他和弟弟在一起的幾個鏡頭,用解說詞說了故事情節,不過癮,感覺假
滿足的表情是擺不出的,美食於片中很多人都是一種自然的滿足流露,這大概也是片子能打動很多人的緣故吧
鏡頭中出現的都是普通人,表情都相當自然,不知道怎麼做到的
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大多數紀錄片,都是擺拍鏡頭為主。
食物擺拍很正常吧。我們自己做好菜也擺拍一下,在飯店吃飯前「檢查有沒有毒」那也是擺拍。不過這個紀錄片里有大量廚師、煮婦以及煮夫切菜的鏡頭,這個量還蠻大的,拍起來挺不容易的。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幕後工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90929845
還有一篇豆瓣的評論: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28938/可以看一下。除了擺拍,也有一些航拍、遠攝、微距攝影、搖鏡頭、長鏡頭,都挺漂亮的。
爬樹那個肯定是了,從上面俯拍那個怎麼拍出來的,我也很好奇。又聽說是抄襲BBC的,看了BBC的之後對比一下,就呵呵了
被閹割過的痕迹很明顯
海豚灣這類揭露內幕的紀錄片肯定不是擺拍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佳能即將發布的三款50mm/90mm/135mm微距移軸鏡頭?
※為什麼50mm鏡頭能作為「標準鏡頭」的前提是用了35mm的底片?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 @徐一叉?
※Lomo 如何入門?
※2017 年,你拍了哪些「大開眼界」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