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一個「有靈魂」的移動客戶端產品,讓用戶在一個個細節中體會設計者的初心?

我用微信、網易新聞、藝龍無線,就在想 PC 互聯網上的成熟玩家,怎樣能拋下過往的成功包袱,從模仿到突變,做出一個形神體驗全新的產品?

回應和菜頭兄,我的問題可能帽子太大,但其實還是有關「最初的動機」。所謂產品的「靈魂」,就是WHY?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到底要做什麼?不是WHAT也不是HOW,產品有多少功能或者能實現什麼功能並不重要。一個產品用不用心,是能感覺出來的。我打開微信,看到一個孤獨的人站在火星上,看著地球。就想起人類最深處的孤獨感。打開網易新聞,看到有態度的新聞門戶,頭條的選擇永遠不是八卦而是時政民生,就理解這個團隊的責任感與擔當。打開藝龍無線,看到手繪的圖標,輕輕一點芝麻開門,就覺得這個團隊一定很年輕很有愛。


對於如何把產品做好這個事情,特別是有靈魂這件事情,我的回答其實讓所有人都很失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做產品一開始,不要那麼矯情好不好,能做一個用戶願意用的產品就不錯了。

也許我是一個不太有追求的人。或者說,理性。


不是很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那麼強勢的預先判定「有靈魂」?靈魂也需要軀幹,否則並無可以憩息之地。用戶在細節上能夠體會到設計者的初心,這樣的產品除非是設計師設計給設計師看的,否則設計不應該如此喧賓奪主。

觀察很多成功的產品,都是由木訥的程序員憑藉簡單動機做出來的。他們沒有想著要做偉大的產品,更沒有想著要做有靈魂的產品,程序員沒有那麼多形容詞做前置定語。他們只是想做一個東西,具體而切實地解決一個問題。做到了這一步,又去想如何解決好一個問題。最後,才是優雅地解決好一個問題。

能解決一個問題就已經難能可貴,更要耗盡無窮移山心力。哪裡會有閒情逸緻去思考靈魂為何?初心為何?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沒有一次是能建功的,而走一步看一步往往還有機會站上峰頂。


微信的成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產品背後的靈魂,然而這種「靈魂」對產品經理/設計師的要求實在太高,因為要成為一個豐滿有內涵有品味、有洞察力的人並不容易,又要懂得如何在產品中注入這些特質,還要有很好的執行力,更加不容易。

@Andy Pan 曾在另外一個問題下回答過產品透露出來的「情感」,我認為跟這裡說的靈魂是共通的:

圍繞產品的情感植入,我覺得包括兩方面:產品內,產品外。

產品外的情感主要在營銷,這裡面蘋果的Think Different, 1984都是佳作,不一定都是煽情,也有輕鬆詼諧篇,蘋果的PC vs. Mac就是一篇篇值得回味的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

產品內的情感離我最近,讓我最感動的是微信上個版本啟動時Michael Jackson的圖片: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至於選擇這幅圖背後的故事,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一定不是臨時急就篇,大家聚在一起說「來,我們頭腦風暴一下,搞個圖片上流一把」(oh boy, people are doing this every day huh?)

我只覺得:「微信的MJ閃屏是長期團隊氣質和某種情緒積累的自然流露。」

好的情感植入和輸出,本來就是主觀的,個人的。如果一個產品的第一負責人自己有鮮明的個性和思想,這事兒會比較靠譜。否則,我寧願看到一個不「情感」但是特性上有亮點,方便好用的產品。因為,生硬的模仿的情感,很彆扭。用的濫,很cheap;用的偏,很山寨。用Ricky的話:有的感覺很受用,有的卻如同怪味豆。

你要做產品的情感植入和輸出,不是靠一堆碼字和公關的人頭腦風暴,是:首先你問自己,你對這個產品真的有情感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99657/answer/13613870

@mily 說的「不矯情」意思也是一樣的,見她和@Andy Pan 的微博:

http://weibo.com/1623611801/xEu8V0JuR

除了@allenzhang, 我還在另一位騰訊產品總監@Hans 身上看到非常濃的人文氣息,那種氣質讓我印象深刻,以至於我在去年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

Hans:你「相信人文和自然的力量」具體是指什麼?這種力量是對人的職業發展推動還是對產品的推動?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70607

以下是他在回答下的評論補充:

正如德魯克等大師的語言,個體化的時代快速到來。 從這個意義講,要做出有創造力和深度的產品,不僅需要對用戶的洞察,產品設計師還應該有其獨特深刻的價值觀。

所以,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刻價值觀的人,然後,做一個自己深愛的產品(至少,學著真正愛自己的產品)。

我邀請了多位產品經理來回答,包括了問題中提及的微信、網易新聞客戶端的產品經理,還有我認為是深刻理解這個理念的@mily 和@Andy Pan . 我很期待大家的回答,只是想在等待回答之前,先讓大家了解下知乎上已有的,與之相關的好回答:)


當大家都在談論微信是如何如何「有靈魂」的時候,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因為此時此刻我不寂寞,我不會像啟動畫面的兄弟那樣自己仰望星空並期待著遠方一顆星星閃爍著向我放電。但當我使用網易新聞的時候,我就能感覺的「有靈魂」了,因為它是個有態度的新聞媒體,我也是一個有態度的人,我們的價值觀相交了。其實他的靈魂一直在那,只是你有沒有發現,會不會認可而已。或許我某一天寂寞了,我就看到了微信的靈魂了。

所以我覺得所有產品都是「有靈魂」的,從它出生的第一天就有。

就連一個木馬一個病毒都是有靈魂的,它的每一行代碼都在散發著它的侵略性和邪惡的目的。

補充一點,想讓自己的產品的「靈魂」被認可和發現,就把產品做得簡單和純粹,就好像一個人,好也要好得純粹,壞也要壞得徹底,別人自然容易明白你是誰,你要幹嘛。喬布斯說過,你能做的事情不多,把一個你認定的事情做到極致。細節不能決定你是不是「有靈魂」,反而是你所做的所有事情是不是都在散發同樣的氣質和信仰。

那些把自己弄得「低調而不失華麗」「溫順中透著狂躁」「理性中帶有感性」的人和產品,我往往沒興趣也記不住,因為什麼都是,就什麼都不是,你什麼都做,等於什麼都沒做。你的靈魂太複雜,那才是真正的沒有靈魂。


有一個比較淺的觀點:如果關注的需求點比較高,貼近人性的根本訴求,那做出來的解決方案更有文化感;

比如

社交產品可能基本的需求是 方便的找到朋友,找到有趣的內容看,方便的互動,這些是用功能點來解決的;

而更根本的訴求可能是 人人都覺得寂寞,這是產品文化可以引發用戶共鳴的點;


產品靈魂的觀點用在移動互聯網行業還有點早,樓主提到的那三個apps最多只能叫運營技巧,apple的產品線綜合起來才能讓消費者看出產品的DNA,每個細節都是有規律可循,而不是為了什麼靈魂故意故弄玄虛,產品的創新最根本還是要從用戶需求出發,把每個細節做到位,讓消費者產生共鳴,這才能說是好的設計。


解決用戶實際問題後才能讓用戶評價你的產品是否有靈魂,哪個產品一開始做出來就有靈魂了?


回應和菜頭兄,我的問題可能帽子太大,但其實還是有關「最初的動機」。所謂產品的「靈魂」,就是WHY?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到底要做什麼?不是WHAT也不是HOW,產品有多少功能或者能實現什麼功能並不重要。一個產品用不用心,是能感覺出來的。我打開微信,看到一個孤獨的人站在火星上,看著地球。就想起人類最深處的孤獨感。打開網易新聞,看到有態度的新聞門戶,頭條的選擇永遠不是八卦而是時政民生,就理解這個團隊的責任感與擔當。打開藝龍無線,看到手繪的圖標,輕輕一點芝麻開門,就覺得這個團隊一定很年輕很有愛。

馬斯洛講人的需求有多個層次:美圖秀秀能滿足你的生理需求,360能滿足你的安全需求,但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都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一個還處在需求層次被較低滿足的人,能很難去捕捉高級需求的心理。微信是用來溝通,溝通是為了什麼。藝龍是用來訂酒店機票,訂酒店機票的背後是什麼?產品經理把虛無飄渺的用戶還原到一個真實具體的人,也許那個人就是自己,與之對話。

做一個東西,做一個有用的東西,做一個有用的好東西,這背後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如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想沒有很少有幾個互聯網的產品是從誕生第一天起,就直達用戶的內心。可能需要多次的升級,在做的過程中找到做的意義。


靈魂這個詞確實太大了,我覺得您想說的大概是用戶體驗吧

但用戶體驗是依附在功能上的,有時候功能的完整性就是全部的體驗。比如12306作為一個應用的話,牠能任何時候都有票,能下單,能支付那就是最佳的體驗了,要是速度快一點,不天天維護,那就是有靈魂了。

比如某界面原來是平面的,你想搞成3D動畫的。那確實感覺更酷了,但可能造成開發難度大了bug多了,比如出現了應用崩潰,或者耗電明顯增加。那不管你怎麼用心良苦,用戶都可能卸載你的應用。用戶體驗,或者上升到靈魂也好,是一個整體。每個細節的完善當然很重要,但必須平衡好跟整體的關係。

當然站在PM的角度,總是希望榨乾苦逼程序員,讓應用既看上去帥氣,又摸起來順滑,跑起來又穩又快,體積越小越好,哈哈


做為一個無線互聯網的從業人員,簡單說下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也是最近一段經歷的總結

先說大方面--市場、趨勢

大家(這個「大家」的範圍已經廣到傳統行業)都認為無線互聯網是下一個浪潮。所以,很多人、企業都想趕上這個浪潮。但是(這個但是真的很大),有多少人想明白無線互聯網到底是什麼,它能帶來什麼。僅僅是用手機上網這麼簡單么?!

上面貌似一堆廢話,現在切入正題

做為一款好的app(其實任何產品皆是),首先設計者要有最原始的衝動,既你為什麼要做這個app。如果僅僅是因為看好這個市場、覺得會有人會需要這個功能、現在無線很熱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這些都不夠,可以說你的出發點不純、你的原動力不足。

我心目當中的好app,是我自己現實生活中感覺很不爽,需要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了這個出發點,在延伸到商業模式、當下趨勢,我認為才是合情合理的。

最後,好的app不是做出來的,是改出來的。不要期望上來就做個很牛的app,先做出來再談牛不牛。否則,都是紙上談兵。

p.s:引用@蘇傑的一句話:好產品改變生活。

###############################################################################

再來補充幾句:產品的氣質、精髓在誕生之初就確定了,所謂的細節使後天改出來的。


用戶價值大於用戶體驗。一個藝術家也許蓬頭垢面,但是他得畫作有靈魂;一個所謂設計師西裝革履,也許他得作品確實山寨。

靈魂與否只在於其精氣神概念,類似武俠裡面的遊走之氣,而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招式,就算是單以招式為長的獨孤九劍,其幾位繼承者無一不是個性鮮明之人,人有其性,不拘泥於細節,關乎大局。所謂的細節討巧,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為用戶解決某個實際問題才是更加重要。


個人感覺

做所謂有靈魂的產品,首先保證自己是一個有靈魂的人,在一個有靈魂的團隊……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做了一個產品,竭盡所能打磨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那麼產品就是有一定是靈魂的……你會在完善產品的同時把自己/團隊的靈魂帶進產品里去……


這讓我想起了2009年基本代表了中國社區設計最高水平的產品白社會。這個產品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基本上現在來看平常,但是當時已經到了炫技的地步了。

後來呢?

就如樓主說的網易新聞,我以前用zaker,後來用今日頭條。我為啥不用網易新聞?因為我不愛看編輯編輯的內容我就喜歡看訂閱號推的內容。所以你就是再有情懷我不在乎啊

產品首先要解決的是需求。。。是需求,是需求,是需求

你猜多少人是因為那個孤獨的背影使用了微信,還是因為搖一搖可以搖周邊的妹子?


我個人理解哈,所謂的「有靈魂」的客戶端,就是指「做的再爛也有一大堆用戶邊罵邊用」的客戶端,我覺得豆瓣就挺典型的。有些客戶端你做的再好,也沒人願意用,這就是沒有「靈魂」的。如果你恰好有機會參與開發一個「有靈魂」的App,也許可以試試不要為了照顧「低端用戶」而設計土鱉功能,如果你參與的是經得起罵的「有靈魂」的App,大可利用這個機會引導「低端用戶」進入「普通用戶」的行列,讓一部分土鱉用戶罵罵無所謂,反正他們還是會用的:)


我想的就比較單純,挖掘產品和需求的本質,做出來的產品直指人心。

無論是寂寞的微信,還是有態度的新聞,其結果都是產生情感共鳴,而這個共鳴其實就是你的需求本質。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寂寞了,想交朋友,哪裡好起來方便機會又大呢?好吧微信,於是米聊就萎了。

我對時事不滿,或許還經常抱怨,於是我看一些有態度的新聞和不死板的評論,可能和我想法一樣,於是網易吧,新浪就哭了。

你覺得呢?


所謂有靈魂的產品,是依照產品設計者的理念和原則, 不斷 「選擇」的結果。關鍵不是做哪個功能,而是決定不做哪個功能。如果是從成熟產品出發,那麼這個選擇就更加的艱難,因為每剔除一個功能,就會引來一批用戶的不滿。然而因為剔除這個功能,使得產品的核心能夠更加深入和專註的話,漸漸的就會積累起全新的優勢。

比如最近比較火爆的Pintrest,它就做圖片輕博客,然後做到極致,就有驚人的爆發力,能夠一炮而紅。你說從它去兼容微博、做交友、做社區可以嗎?可以是可以,但是不會像現在做的這麼精,很容易顯得平平無奇。


細節就是別整那麼多功能,本來就是用一個功能,非整的大而全,又耗電量又耗流量


微信的成功和這些只對品牌有影響的美譽裝B點有關係嗎?

竊以為微信成功因素有4:

資源:1、能用QQ關係鏈;

2、騰訊無線渠道;

其他的資源都不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QQmail資源等,都只能影響進程,不會決定成敗;

產品設計:

1、聊天列表:解決了手機終端無法像pc處理多個聊天窗口的問題,這個當然是借用了成熟設計,但是剛好解決了手機QQ的交互缺陷;

2、比手機QQ早推出語音功能;

以上是微信成功的4個核心因素。任何一個缺少,都會導致微信失敗。

至於情感化設計、搖一搖、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等,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頂多是影響了爆發時間點。先做後做,早做晚做,正常團隊來選擇的話區別都不大。至於米聊的團隊:可能沒到正常水平,呵呵。


有意思的問題,沒有之最,只有某個領域最強,看看時下最新發布的new ipad 又一次秒殺了其他平板電腦,超越了技術帶著理念跑在前頭,同樣,一個移動客戶端的開發需要強大的幕後團隊在不斷地討論和用戶體驗中抓住用戶的心,讓用戶在使用每一個細節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你的產品從他一打開到結束的最後一刻,都是為他服務,甚至為用戶創造時間價值,這就是一個擺在那裡的靈魂。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看幕後創作者們的堅持和努力,真正凝聚到哪個爆發點。


首先你得有靈魂。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微博不能阻止別人關注我?而SNS和IM就可以
為什麼盧正雨的《絕世高手之大俠盧小魚》沒有火起來?
真的有人願意在互聯網上分享成功的(真正的)商業模式么?
《啟示錄》里「營銷人員是產品經理獲取產品需求的重要來源,產品經理是營銷人員獲取市場營銷信息的重要來源」這句話怎麼理解?
目前有哪些問答類網站在應對 Spam 內容上有比較可行的辦法?

TAG:移動應用 | 產品經理 | 互聯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