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細節應該做到什麼程度?

我是產品設計師,以前做產品的時候沒有現在這樣糾結於細節,因為在我這裡不細化,UI上會少東西,技術上會少東西,可是我真的細緻了,他們又覺得受到限制,這個東西要怎麼來衡量呢?


抓住最重要的核心需求,一擊命中,其他的多多少少影響不會很大


開始不要過度糾纏細節,先抓核心,放出第一個版本之後快速迭代,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去完善產品。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用戶邊罵邊用你的產品,已經成功了一半。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

估計你是新手,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說明你才剛剛認識到產品設計師要做些什麼,還有應該給設計和技術留下什麼樣的空間,這個一個是靠經驗,一個是你要弄明白為了滿足產品需求,設計師要做成什麼樣子,設計師做成這樣都需要知道些什麼內容,你給他的不是視覺,更應該注重內容和組織結構。從技術上,你想要實現什麼功能,如何實現這些功能技術要了解什麼內容,這裡不是代碼怎麼寫,是你要告訴技術整個產品的架構,功能之間的邏輯關係和產品的交互機制。

這些東西別人告訴都是空話,只有在項目中逐漸積累經驗,你才能準確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很多時候細節就是核心, 以前工具不行的時候,無法做到在UI 或原型的時候和實際產品一直,導致UI和開發時的差異,現在工具這麼多,原型細到和實際產品一樣的就可以了


大體應該有如下幾個層次吧:

  1. 讓用戶感覺到你真的很用心;
  2. 用戶說你的用心用對了地方;
  3. 用戶沒感覺到你的所有用心;


細節是騙人的,首先產品需要解決核心問題,細節也是核心問題的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的細節,在解決核心問題後錦上添花。


兩種工作方式:

1. 產品經理細化到比較細緻,然後UI這邊就能夠了解你心中想要的那個產品,然後他們根據UI的一些規範來把這個設計做到體驗更完美,這裡面有可能會把你細化的稿子全盤推翻或者部分推翻,因此,你不管多細化,都只能表明這是你內心的設計,而不能要求UI受限於你的設計。

2. 產品經理給一個比較粗的框架,UI大致了解你的想法,然後他設計出來,你們之間反覆交互最後確認一個東西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1種,這樣UI能夠更加清楚你心中的產品,然後你不要去限制他的發揮就好。


產品涉及的環節比較多,應該細緻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公司的流程環節設置和你上下游面對的介面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公司這方面比較成熟的話還好,如果不成熟,就只能從核心流程框架開始,就和團隊一起溝通,逐步細化,直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細緻程度,而不是直接確定一個細緻到什麼程度。國內很多公司的產品環節坦白來說還都大多很亂,有些公司只要有核心流程和簡單說明就可以了,有些公司需要做到PRD,還有公司甚至要求user case分析都要做好,所以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了。


細節是一種態度


取決你想傳遞給用戶怎樣的感覺

某種層面上也說明你有多在乎這個.


小白也能接受的程度.


  1. 將一種用戶體驗做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滿意。
  2. 將一種頁面做到舒適宜人。
  3. 將一種特點做到深得人心。
  4. 將一種討論建議做到持續長久。


A,若是文案,改,3次

B,若是圖片,改,4次


所有用戶能夠接觸到的界面


儘可能地細,每一個細節。做產品不容易。


區分核心點和普通點:

對核心點,細節無極限,一般情況下是越細越好,除非實現成本實在太高;

對普通點,至少過得去就行,也就是普通水平,不要讓用戶覺得很不爽即可。


只細化的功能即可,另外相信你的團隊成員的能力~~


找到解決用戶需求的最好方法。


關注用戶與產品進行交互的操作,會發現原來利益關係人忽略的細節,用戶未必按照你設計的方式去使用產品,其中的黑盒子,未必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基於具體的任務和使用場景的關注才是產品細節的關注。


抓住核心需求,滿足核心需求。根據用戶反饋,快速迭代。


看上去舒服,對齊,顏色用料平易近人一點,產品乾淨整潔

過於細節化比較耗時間,但我們要有追求細節的工作態度

中國人比較缺失這個特點,老外做得很不錯,其實不是做得不錯,而且我們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做事情應該有點高度了,現在國內的一些同志就很隨意,很是看不慣,工作生活都應有所追求,得過且過和現代文明有一定距離


推薦閱讀:

ThinkPad 筆記本沒落了嗎?
什麼是本地化、本土化?
如何量化評估知乎首頁最新動態(feed)的效果?
成功的開源軟體都有什麼樣的特點?
想去英國讀研 產品設計或工業設計方向 想比較一下皇藝 中央聖馬丁 考文垂 愛丁堡 和創意藝術大學?

TAG:產品設計 | 合作 | 產品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