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汪峰的新歌《那年我五歲》?
很久沒有聽他寫過這樣一首歌,不管是樂器選擇、大小調轉換還是敘述都是那麼特別.像部電影像部只屬於他的紀錄片.
寫歌本身就是一件自私的事情,這首歌他不想打動誰只是想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首歌留給自己而已.
編曲上加入了晚安北京的和弦作為小調背景.也有了薩克斯和弦樂作為音樂的新元素
歌詞其實不需要多麼華麗,樸實無華的詞才是最打動人的
我很滿意
2017.10.13
突然想多講一些關於抄襲問題.首先汪峰已經兩次提到了歌曲的靈感就是來自這首歌曲,汪峰是通過這首歌帶給他的感動留下了這首歌曲,總結了他自己的前半生
他們都是歌手,每個成功的歌手都會有相似的經歷,自己的歌曲傳遍大街小巷,遇到了和自己一樣喜歡音樂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經歷是屬於他們的共性,我相信也是每一個優秀的原創音樂人都會遇到的
關於汪峰的個性相比來說會更慘淡一些,從小父親就開始逼迫他學習小提琴,幼年時期的他從未感受過童年,四根弦是他童年的全部記憶
年少時叛逆心理的出現使得他開始和父母吵架,開始與煙為伴.因為他對音樂的價值觀和父親對音樂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在那個時代,任何人談及夢想都是不允許的.
到了自己的歌曲開始被傳唱,神州升降都選擇了他的歌曲,從離開樂隊單飛到自己終於成名後,收到了來自同行的鄙視與嘲諷.他的不少朋友開始疏遠他.這是一種很難的選擇.你出名了但你並不快樂.這也許就是有得必有失
再之後,到了最近幾年,因為婚姻的破裂、社會媒體輿論的不合理引導和網友的不理性對待讓他感受到了不被世界相信的感覺,當一次次假象開始衝擊他時,他選擇了沉默
之後遇到了對的人有了女兒,他的生活開始由差變好回到正軌,大眾對他的看法逐漸好轉時,他也遇到了像馬條李志李夏等等這樣的朋友.有了更多喜歡他歌的歌迷.他也開始明白,那年我五歲爸爸告訴我,學一點東西否則你會一事無成的道理,如果不是他童年被迫學習提琴,也許他的音樂會比現在差不少,以至於他考不上中央院,不能為這首歌編曲作曲...
關於各位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對音樂的選擇,像我就不喜歡歐美現代音樂,我更愛爵士樂、電影原聲、古典音樂.每個喜歡音樂的朋友都該明白一點:不要把你的喜好強加給別人感謝汪峰的音樂在我小時候拓寬了我的音樂選擇方向,到現在我認識了坂本龍一、埃尼奧莫里康內、肖斯塔科維奇、斯坦蓋茨、艾力克克萊普頓等等這些來自不同音樂類型的偉大的音樂人,在我看來,他是我的起點與導師.
此外我敬佩他在面對困難面前沒有退縮沒有解釋.他承受的是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
在現在這個數字音樂主導市場,演唱會越來越難辦的年代.還有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愛好與職業奮鬥,還有一個人願意通過一己之力改變這個畸形的現代音樂社會.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支持他.
多說無益,唱片買爆汪前輩出專輯了,趕上了他1~2年一專的發專周期。
這首歌大小調循環轉換,增強自白效果的對比感(我倫有一首歌也是如此運用:《她的睫毛》,巧合的是這兩首歌都是平時並不勤於編曲的他們本人完成了高水平的編曲)。每段弦樂-鋼琴-吉他-midi編曲層次的推進也很合理。
唱功保持了以往一樣兼具亮度和長度的高音,有咽音,有對白場景和懷舊音頻的設置,10分鐘的時長設置、製作效果方面的布置都有驚喜。
我覺得好聽啊,汪峰被一群一知半解的給一頓黑啊,。,同學們。。。皮褲汪再次也是音樂學院科班出身拿過大獎的男人。。。就這一點滅了多少獨立音樂人?還有一群自封的混音師錄音師挑毛病
有病吧。能做作品做,不能做就死。
還是那句話,活該你們慘。說《7 years》這個歌多偉大以對比汪峰的格局下歌詞爛的人你們不覺得心虛嗎
隨手截圖作曲的結構就是主歌+副歌的形式,主歌小調到副歌大調也有新鮮感,旋律也頗具記憶點,挺好聽的。但是這個段落一直在重複重複重複,在色彩紛呈的編曲之上,多少有點無聊了。
歌詞的話,算是個人的寫照,和編曲處處照應,但是還是寫的太白。汪峰曾說過寫歌的時候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寫歌詞,但我是真不喜歡他的歌詞,鍊字不太講究,押韻也很弱。迪倫確實影響他不少,但歌詞的詩性真心沒繼承。當然這未必不好,純粹我個人喜好了。
演唱上沒飆高音,還是很舒服的。
總體來說可以算是佳作。
《那年我五歲》與汪峰的其它歌曲非常不同。它的旋律和歌詞並不算所有汪峰作品中最佳的,但是它很動人,很誠懇。在這首歌里,他沒有試圖代入到任何其它人的視角去看世界,他只是在回憶生活的片段:五歲時他住樓房,第一次觸摸小提琴、十五歲時學著抽煙、二十五歲時對鮑伯迪倫滿懷熱愛、三十五歲功成名就卻並不快樂,直到四十五歲,終於與愛人、孩子們相伴,找到了溫暖的彼岸。
這才是汪峰自己的故事。
在這首歌中,我能聽到汪峰以前音樂的影子。青年時代到來之前的間奏,隱約有《晚安,北京》式的悸動;成年之前的那一段彷彿聽到了《青春》的鼓點與節拍;到了寫四十五歲的部分,背景旋律中的詠嘆和吉它聲又讓人感受到從閃耀到平靜的的波瀾起伏。
這是汪峰與自己的對話。他非常重視這首單曲,在社交媒體上提前幾天預告,說這是他「創作史上太獨特的一首作品」。
我以前說過汪峰其實特別陽春白雪、生活優渥,卻總喜歡想像自己是地鐵通道里的流浪歌手,巔沛流離、朝不保夕。於是他的歌曲在動人的同時,也會被一些人視為矯情,加上汪峰私生活沒那麼符合中國的倫理道義、遇到質疑又老是想講大道理,以至於他在音樂界擁有巨大影響的同時,又有些人非常不喜歡他。
敏銳是汪峰音樂高質量、高產的原因,大概也是他痛苦的根源。像他這樣科班出身的人,雖然出於商業原因要接近娛樂圈,甚至也開始裝傻充愣,坦然接受「上不了頭條」這類的調侃,但是他的內心一定非常敏感和驕傲。在他的心中,他與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怎麼會相同呢。
這種特質甚至會影響他對自身生活的選擇。他被人詬病的、與幾位女性先後生活、生育又分開,也總是受了這些原因的影響。表面上看是不負責任和自私,本質上卻在於,過去的伴侶往往無法從精神上與他平等對話。愛上藝術家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愛上藝術家本人卻可能成為大麻煩,因為他們太特別了。他們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細節,掙扎也會多於常人。況且他們成為藝術家,並不因為他們是道德模範。
這一切在汪峰與章子怡在一起之後,慢慢改變了。章子怡的藝術成就以及閱歷、視野,讓汪峰終於有了能與他契合的朋友和愛人。雖然媒體大眾過去並不看好他這次婚姻,並且批判汪峰以前對待感情的態度,但是從各種新聞中,我能夠感覺到汪峰現在是真的非常幸福。他不再跟媒體那麼較勁,表情溫柔了很多,彷彿一條飄泊的船終於回到了港灣。《那年我五歲》其實更像回憶錄,是汪峰對自己前半生的總結。
在《那年我五歲》中,我最感動的是幾句歌詞是他寫到父親在他五歲時的叮嚀:
那年我五歲 爸爸對我說
學一點東西 否則你會一事無成那年我五歲 爸爸對我說學一點東西 否則你會一事無成
它讓我想到了金斯堡在《祈禱》里不斷迴旋著的、媽媽的遺言:鑰匙在窗台上/鑰匙在窗前的陽光里/孩子,結婚吧/不要吸毒/鑰匙就在那陽光里/。這些詞句與汪峰父親的叮囑一樣,簡單卻詩一般地雋永。
藝術的感染力是相通的,父母、兒女、夫妻的親情也是相通的。《那年我五歲》是汪峰成長的敘事詩,其間也有許多不同時代人記憶里的驚鴻一瞥。四十五歲時的汪峰離我們依舊遙遠,但這次他講故事的樣子最像自己。他的偶像鮑伯迪倫在《答案在風中飄揚》中唱「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稱為真正的男人/一隻白鴿要飛越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灘上得到安眠」,2017年10月12日,我們聽到了汪峰的答案:他以《那年我五歲》結束了創作主題中一貫的、年輕式的彷徨和迷惘,以平和、鄭重的姿態,宣告自己步入中年。
相關閱讀:
私人記憶|汪峰:時代和聲音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燃燒的遠征(TBC1096),歡迎關注。
作為一張專輯的主打歌,很以往的相比,這首歌幾乎是自述。曲調說實話在之前的歌中能找到類似的感覺,突破不大,或許是為了紀念之前的45年而刻意如此;從詞來看,寫的很真摯,25年的爸爸,之後的媽媽,結尾紀念的爸爸,但有些大白話;歌曲總長達10分,全程6段,之前有兩首7分以上的《再見二十世紀》,《信仰在空中飄揚》,堪稱精品,完全從時代社會大的角度剖析,可見這首歌在其心中的地位,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己感情的東西,沒有那兩首傳播給人的東西更直接,也就意味著可能給人的印象宣傳沒那麼深,但毫無疑問真的算是一個好的作品。15年的河流是那時發布的第四首歌,每次聽的時候心都會化掉,順序汪峰自有他的想法,我們只需要傾聽,之後一定會有給我們感動與思考的東西。
汪峰鐵粉強答一波。從6月巡演開啟會上就宣傳了新專輯,當時說的是首站9.9鳥巢之前會發布1-2首新歌,但是沒有,至於為什麼不得而知。但是這讓我對新歌有了更高的期待。發行當天上午10點準時聽了一下,先說總體,有震撼。整首歌像是在講述人生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本質,尤其是最後反覆的幾遍那年我五歲的歌詞和編曲,頗有落葉歸根的韻味。整首歌配得上汪峰個人的人生經歷,但是至少我個人的代入感不是那麼強,可能我只過了25歲這個年紀的原因吧。至於靈感來自lukas graham的《7 years》,我覺得還不如模仿大門的《早安,女士》。略微有些失望
音樂專業的汪峰粉來說一下自己的感想:
總體評價:比預想的好,因為一般搖滾歌手安定下來後就很難寫出好作品,而汪峰上張專輯的《河流》和這首《那年我五歲》里雖然少有巔峰時期的激情和憤怒,卻飽含歲月積澱,是用心之作,並且真的有淚點。
關於時長:將近11分鐘的時長也是這歌的特色之一,可能確實是近幾年知名中文歌中時長最長的。之前賈軼男老師就說汪峰的歌曲式不同尋常,經常把主歌重複3遍甚至更多,這次在《那年我五歲》便做到了極致。我認為這11分鐘沒有一分鐘多餘,第一次從頭聽到尾不覺乏味反而能感受到段落之間的情感升華,並且不斷的大小調交替轉換給人歲月滄桑的感覺很強烈。畢竟,把5-45歲的人生濃縮成11分鐘的歌曲,信息量已經足夠密,味道也足夠濃厚了。
關於「抄襲」:汪峰自從參加好聲音之後就很招黑,從談夢想到離婚、皮褲、工作室發文「半壁江山」,又被媒體冠以「頭條」梗,原因很簡單,一個非常規、不被大眾理解的成功人物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按理來說,以汪峰的音樂才華、作品和造詣,幾乎沒值得黑的點,畢竟汪峰是主要憑自己努力和不懈創作達到這一成就的,不過還是被抓把柄,比如某些歌歌名比較像——抄襲;旋律有點像——抄襲;歌詞有點像——抄襲……我看過所有黑汪峰「抄襲」的言論,並對比過歌曲,這其中有些情況是致敬、有些是巧合、有些是根本不怎麼像硬被說成像的。這首《那年我五歲》歌詞我覺得是比較明顯的致敬,汪峰微博中也兩次提到感謝《7 Years》給他的靈感,如果是抄襲的話不會這麼干。歌詞框架改動不大,內容有很多句相似也情有可原,畢竟主題都是講人生經歷,人生中最重要的也就父母、妻兒、朋友,無論中外都一樣,並且縱觀汪峰《那年我五歲》的完整歌詞,講的就是汪峰本人的成長經歷,記憶點是:小時候的小提琴、青年的叛逆、中年的成功、破碎的婚姻,感覺就是屬於汪峰的歌詞,而不是從某別人的經歷生搬硬套強加給自己的。聽完汪峰的作品再聽《7 Years》,感覺《7 Years》詞曲並不搭,詞看似深沉、滄桑,曲卻活潑、蹦蹦跳跳,反倒是汪峰的《那年我五歲》更渾然一體,更真實感動。
關於編曲:汪峰之前連續幾張專輯都是賈軼男大師做的編曲,這首作品親自編曲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按理來說像汪峰這種明星早已無需親自編曲,主要因為其難度與耗時,著實又證明了汪峰多面手的實力。至於裡面大多數樂器非實錄就不必黑了,一般人聽不出來也不會在意,最終呈現的效果已經到位了。從親自編曲這點就可見汪峰對創作的用心,我認為在其現處名譽與地位下是很難得的。
我認為的硬傷——人聲修音:第一次聽這個聽到一半就明顯感覺到修音有硬傷,因為我聽汪峰之前所有的作品在修音方面都沒明顯問題,而這首很多音被修得准得離譜以至於都變成了電音,所以我在群里吐槽了一句難道這歌的修音是實習生做的嗎……當天晚上因為實在想不明白,所以問了參與此歌製作的老師,也是汪峰的朋友,我說該不會是汪峰親自動手修音吧,他說還真是汪峰親自拿某插件修的,我很驚訝,問這麼重要的事怎麼不找個助手,他說汪峰這張專輯堅持親力親為,就原諒他吧……雖說有硬傷,不過汪峰的真誠、親力親為確實感動到了我。
寫的如何我都懶得說了,我他媽最氣的是您都混到這份兒上了原聲樂器還他媽用midi音源做?!?!?!(還做的不夠精細。
是xián不是xuán。
很難想像一直說國語唱國語的音樂人會把弦字讀錯。
這首歌的感覺就是:不真誠。
歌里沒有千帆過盡的平淡,只是徒有其表的虛無。
努力營造出自白的氛圍,副歌最核心的幾句卻是《seven years》的漢化,膈應。連人家父母的叮囑都能原樣搬用,深情款款地唱在口中,哪怕汪峰真有雷同的經歷,聽眾對這首歌的信任也大打折扣了。
漢語信息量大,以至於這個民族形成了詞大於曲的傳統。直到現在,內地民謠歌手寫點文藝陳詞,用悅耳的套路唱出來,依然能火遍街頭,讓那些繁複華麗的旋律與編曲失語。可這首歌重複段落索然無味,而且每個「那年我幾歲誰誰對我說」都要唱兩次,而且每個「那年我幾歲誰誰對我說」都要唱兩次。同一個概念下,中文詞能比英文詞還水,也是不容易。
弦樂長本身也不是錯,但把一首四分鐘能唱完的歌,拉長到十分鐘,卻只是為了在相同的旋律里,把相同且無聊的詞多重複幾遍,讓人感覺結構鬆散是故意拖延時間。
總的來說,時長、結構、基調以及顏色非常「人文」的MV,都在扯著嗓子告訴聽眾:這是一首很長很情懷很有分量的歌!
誰說用力嘎吱就一定會笑的。
想把《seven years》做成《山丘》,結果不但不能與後者並舉,也遜於前者。
如果繼續以個人為話題,要論分量,《春天裡》已經是汪峰無法逾越的巔峰了。
因為《春天裡》是寫給自己的悼詞,是生命的慷慨終結。
而《山丘》是百戰歸來千秋邈,是靈魂的平淡歸宿。
那麼《那年我五歲》呢?
什麼都不是,除了投機和矯情。
汪老師好久沒寫這麼「小」的歌了。之前都是很大的主題,如「生命」、「世界」、「生存」之類。
很多年前的汪老師還是一個不想上頭條的有志青年。
只從參加了某綜藝以後就成了一個很low的代名詞。聽汪峰是件很不恥的事,當然如果實在喜歡聽,也只能說喜歡鮑家街,然後再狠狠罵句叛徒。
一個歌手只要有一首歌讓我感動流淚,我一輩子都會感謝你。
現在樂壇有太多的靡靡之音,汪峰說這個時代對我(們)是有歉意的。
他在之前出專輯說,希望他的專輯大家不要聽一遍,就擱起來再也不聽了。
關於這歌詞我想說,我們每人都做了不同的選擇,然後過著大同小異的人生。
看了大部分回答,真的覺得汪峰是倒了什麼血霉才要被人從私生活黑起黑到音樂。
有人覺得旋律抓耳,好,那你所有歌都太簡單了,一個調調;
有人覺得歌詞冗長,好,歌詞又爛了,沒人可以聽得進去;
有人覺得涉嫌抄襲了,好,我聽你所謂的「致敬」原版,瞧不上你這「掛羊頭賣狗肉」的次音樂。
反正黑汪峰才能找到共鳴;反正汪峰的音樂就是低級;反正搖滾歌手把音樂做到流行、大眾化逼格就是低。
我不知道大部分人到底有沒有自己真正的想法,真正的用心去聽,還是刻意在潮流面前偽裝成清流的模樣,實際上骨子裡依然是腐爛的裝筆糟粕。
哎,從汪峰那張生來彷徨,加德滿都的風鈴,到現在那年我五歲,我真是覺得黑汪峰的音樂能給那些角兒產生多大的滿足、優越感呢?
當初逼格滿滿的《加德滿都的風鈴》,若是冠以現在知乎er最推崇的一批高逼格歌手唱,網易雲評論是不是可以隨便十幾萬評論呢?
好好黑汪峰,少黑他的音樂吧。非音樂專業人士,編曲不予作評。
初看歌詞的時候,又震驚又憤怒。
本人是汪峰路人,對他的了解僅止於節目和媒體報道和一些流傳較廣的歌曲。
「感謝《7 years》這首歌給我的啟發和幫助」,「差不多用了三個多小時」(請問是用了三個多小時翻譯、擴寫和作曲編曲嗎?)本來看了微博原文挺期待的,一遍聽完很是納悶,他到底是膽子大還是有手段還是毫不自知?
「那年我十五歲 爸爸對我說 「Once I was 7 years old my mama told me
去交些朋友 否則你會孤獨寂寞」 Go make yourself some friends or you』ll be lonely」
「那年我二十五歲 媽媽對我說 「Once I was 11 years old my dad told me
成個家吧 總是這樣你會空虛難過」 Go get yourself a wife or you』ll be lonely」
(左邊是《那年我五歲》,右邊是《7 years》)
你可以說也就四句話移花接木。但是除此之外,整首歌詞的架構,以年齡為時間線,敘述人生不同的階段,穿插「爸媽對我說」,最後以自己循著父親的步伐老去拔高主題,無一不對照這首歌的繆斯小姐——《7 years》。當然了,汪峰是在致敬。
確實,著作權並不保護思想。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一脈相承已經磨滅了「給我的啟發與幫助」所應具有的創造力,而是囂張赤裸的擦邊球行為。
學到了。
有人說我屁都不懂還瞎逼逼,有人說我吹捧7years,有人說7years就是一首普通的打榜用流行。你們說的都對。我的認知的確是有限的,人皆如此。關於7years的風格門類,我說它是pop soul,其實只是因為我在蝦米聽歌時看到這個標籤。我當然知道典型的傳統的soul是什麼樣的,也知道當今流行化的soul是什麼樣的。現在看來,我的確找不出這首歌的soul元素在哪,它頂多算一首alternative pop。但風格其實根本不重要。風格並不能決定一首歌的高低。搖滾樂再好也是泥沙俱下 ,魚龍混雜。所以在沒搞懂之前就提及風格,的確是我之過。歌詞更是一種主觀的東西,7years或許沒達到鮑勃迪倫那種高度,但它好歹有修辭、押韻這些大多數人都承認的好的文學手法的運用。相比之下,汪峰的五歲就看不到這些點,那你說他用筆粗糲,不修邊幅,就一定有什麼深層次的內涵,可我也讀不到。7years只是簡單旋律的重複,這就是所謂的朗朗上口,catchy,甚至口水。但怎麼把簡單重複的東西做的有層次,不膩歪,反而是特別難的事。7years我不敢說它一定多麼牛,畢竟人與人的主觀感知是有差異的。但至少它做到了catchy。五歲既不catchy,也沒有那種深奧精妙的設計或創造,那它存在的意義就只是一首汪峰老師的自傳式私人作品而已。而7years的意義就不止於此了,它是有廣泛意義的,它讓很多人有感觸不是因為它在同類歌曲中出類拔萃,而是因為它已經足夠好了,已經過了好音樂的那條線了。至於五歲,的確沒有很差,也不難聽,可它與汪峰之前的經典作品太類似,卻又不那麼吸引人,所以只能算平庸之作。ps:7years抄襲bad day是無稽之談,旋律頭相似就叫抄襲我也是無fuck說*****************以下是原回答***************據汪峰老師說,這首歌的靈感來自lukas graham的《7 years》。兩首歌放在一起,高下立分。先說詞。《7 years》寫的是普通人的人生,非常有代入感,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尤其那句「很快我將60歲,父親61歲(暗指父親去世)」,極具文學性,對時間滄桑感的抓取一針見血;《那年我五歲》寫的是汪峰老師的個人經歷,不具有普遍性,代入感差,而且整個記敘挺樸實(流水賬)的。再說曲。《7 years》屬於soul曲風,旋律與節奏安排非常抓人,但又極為簡潔,遵循大道至簡的哲學。《那年我五歲》屬於流行搖滾,還是沒有跳脫大多數華語歌曲的芭樂抒情的味道,當然旋律還是不錯的,還使用了大小調交替的安排。再說編曲(包括歌曲結構)。《7 years》對不同年齡用的筆墨不同,也就是說不是勻速推進的,而是先慢後快,更具層次感,不需要在編曲中太頻繁地更換樂器編配,只要稍稍點綴一些音色和採樣,層次感就很清晰了。《那年我五歲》則是把5歲到45歲逐個唱了一遍,很拖沓,沒變化,只能靠編曲不斷換樂器來強加層次。而且《7 years》是有riff的,《那年我五歲》則沒有,riff的穿插更能表達時間的主題。結論,都是好歌,但還是很有差距的。那年我十五歲 爸爸對我說
去交些朋友 否則你會孤獨寂寞
Once I was seven years old my mama told me,
Go make yourself some friends or you"ll be lonely
那年我二十五歲 媽媽對我說
成個家吧 總是這樣 你會空虛難過
Once I was eleven years old my daddy told me,
Go get yourself a wife or you"ll be lonely
好了我知道了
你交朋友比別人晚8年 找老婆比別人晚14年
比較反感這種強行讓你「聽一遍就會唱」的歌。
實話實說旋律寫的不難聽,但變化太少。沒變化的反覆段太多就會顯得很貧,而且從這首歌發現汪峰的作詞風格並不適合寫長歌詞。發歌前宣傳這首歌很長,以為能有大段的純器樂片段,因為畢竟汪峰有古典功底所以還是比較期待。但聽完後發現根本沒有,而且普通歌曲的長度完全夠了根本沒必要強行講故事弄這麼長。看到眾位大神大多都是批評 心裡想 還是普通人好 容易滿足
今天他發了新專單曲。長度10:46
聽兩遍,一遍原音,一遍MV。也聽了他這首歌的靈感來源,Lukas Graham《7 years》,編排相仿。他說,為了這張新專輯這首歌,聽了五萬多個音色...參看MV,開頭撥弄收音機,摩擦出幾首富有年代感的歌曲碎片,唱詞開始的曲調似乎沒有把我帶入情境,甚至覺得調子有些怪異。整首曲子過半開始提升,所謂情感醞釀、爆發集中在後半段,也可以聽出一二。「那年我五歲,爸爸對我說,
學一點東西,否則你會一事無成」詞可以說是很平淡,甚至在對比過「創作靈感」之後,認為汪詞的空洞,刻意重複,也不失為過,格局遠小於別人。詞曲風格也一貫汪峰。當然我第一遍看詞的時候,也看出一些新意。這是他迄今以來長度最長的一首歌,放在華語樂壇,十分鐘的歌也不常見,採用分段式回憶體,從五歲開始,跨越了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回顧了他的前半生,所謂「動蕩,破碎,艱辛」的前半生。我們有句老話:於平淡之中見真情,是否能用來為他解釋。
這是一首典型的汪峰中國式抒情歌曲
這幾年不常聽他的歌,但偶有那麼一兩首歌,會在某時某刻從遙遠的記憶深處
響起,「一遍聽,一遍醒」,我這樣形容它們。清楚記得14年,他在鳥巢重拾小提琴,凄美幽咽的琴聲,在肢體的配合運作中,從他發達的肌肉群里流散出來,《你是我心愛的姑娘》被演繹成情詩。那個抗拒拉琴的琴童,在而立之年過後,恰如其分地用音樂表達愛情的回望。今天,在黑白底色的MV中,我看到他胡茬之間的黑白分明。
多年以前,《晚安北京》中的和弦,似驟急的夜雨,如同《再見青春》里表達破碎的滿目瘡痍,出現在今天這首《那年我五歲》的青年敘事部分。
有意而為之嗎?
他,汪峰,今年46歲。
他仍沒成為他夢想的Bob Dylan,
就像他名字里那座峰一樣高不可攀在娛樂化音樂浪潮中,他格格不入,也自成一派我們在真理的火堆上跳傷了腳趾,他仍站在我們的時代里。補充了在豆瓣里寫的一些東西,這篇首發當天寫的忘補了ヽ(  ̄д ̄;)ノ作者:C.L.E.P(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65844/《那年我五歲》的樂評:【汪峰,在2017,這年他46歲】他發了新專單曲。長度10:46
…全文: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65844/ (@豆瓣App)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65844/瞎逼彈過幾年吉他,期間也玩過樂隊,怒答一記。
早上上班期間瞄了一眼訂閱號,讀到連續兩篇寫汪大爺這首新歌的推文。大意是這首新歌打破了以往的風格,總結了自己的半生,原話有一句"汪峰十年來最好的作品"。尤其讓我提起興趣的是,文中說到此曲用了六段式結構篇章,逐層遞進。遂讓我想起了queen 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四個不同風格的樂章來敘述故事的發展。想到這裡還真的是有點小期待的,中國搖滾也能出這麼有藝術價值的曲子了!下班路上就仔細聽了兩遍,說實話挺失望的,可能也是之前期待太高了,畢竟波西米亞狂想曲高度擺在那裡。怎麼說呢,首先,所謂的篇章結構,其實也就是編曲中樂器的加入,再以變調來區分。從第一段的單民謠吉他到後來的大提琴和鋼琴的加入,之後的段落中逐漸加入薩克斯(這裡薩克斯感覺很像是每段小節後的加花),最後電吉他鼓入進入(貝斯手提著大刀前來砍我......)。每個段落其實從旋律到節奏都是一樣的。這裡對比一下前面提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麼多年奉為經典不是沒有道理的,整曲雖然只用到了傳統四大件,但是四個樂章每個編曲風格都是完全不同的,所營造的氛圍也截然不同而且對比明顯,時而哀傷時而悲憤時而驚恐,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再看我們汪大爺的新作,雖然每段都加了樂器,但其實給人整體的感受是非常相似的,很難調動聽者的感受。但是,這裡我要吐槽的是,副歌你居然是同樣的樂句唱兩遍!看過西遊記後傳嗎,這種感覺就像是特效不足,不斷的回放回放回放回放........小時候看此劇最煩的就是這個了!放到這首歌上同樣適用。個人比較喜歡好聽的riff,平時聽Metallica, Megadeth, scorpion,還有槍花,紅辣椒,猶大聖徒比較多,偶爾也聽聽旋死,大敵和博奪之子這類的。那麼這首歌有riff 嗎?沒有!總的來說和汪峰之前的作品編曲風格沒有特別大的不同(別跟我說AC/DC ,人就是牛逼……)在說到旋律。旋律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喜好可能有所不同,至少我聽了兩遍沒有特別讓我覺得很亮的點,不是特別喜歡吧,我不知道有沒有喜歡這歌的旋律的人。solo 其實也挺沒有感覺的,可能是因為沒有很連貫的大段solo(參考slash從教堂走出來的那段)。最後想說下歌詞還有想表達的情感,很多人說是翻譯了 7 days。我之前是沒有聽過這首歌的。特意去聽了下,不說編曲和旋律(好吧,其實這歌的編曲旋律更能讓我接受),確實有所相似,但誰不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呢……我個人感覺這是汪大爺自己對自己到目前的人生總結,就像是講自己的故事給你聽,你聽與不聽他都在那兒。以上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我還是很敬服汪峰老師高辨識度的唱腔的,對於他的一些作品也是相當喜歡的。推薦閱讀:
※美國樂隊30Seconds To Mars有什麼歌值得推薦?
※網上所述之WMF(世界先鋒音樂組織)是否存在?如果不,那這個組織是如何被杜撰出來的?
※如何評價 Jacky Danny 樂隊?
※輟學玩搖滾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如何評價寧夏的"布衣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