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看待「柳葉刀」的最新研究報告?

2017年8月29日,《柳葉刀》及《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雜誌在線發表了三篇PURE研究的最新結果,研究得到了一些衝擊健康飲食觀念的發現,例如更高的脂肪攝入(包括飽和脂肪),與死亡風險降低相關;更高的飽和脂肪攝入和更低的卒中發生風險相關。

那是否說明生酮飲食和一系列低碳飲食的合理性呢?


這取決於實驗變數設置是否合理以及實驗能否被大範圍重複


《柳葉刀》文章的結論並不完全支持那篇朋友圈文章作者的結論,有一些還相反。那篇朋友圈文章的作者屬於利益相關,因此對於他文章中自行引申的觀點要慎重對待。


不配紅糖糍粑的四川火鍋恐成最大贏家。


這種研究只是揭示了某些可能的相關關係,想將結果發展為有指導意義的因果關係,現在為時尚早,至少得等到拿小白鼠做實驗驗證了吧?

個人的看法是該吃吃該喝喝,正常的飲食不過度節制也不放縱,其實差不多了,不必太多理會。

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轉發這篇文章

柳葉刀最新研究,碳水,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臉?https://zhuanlan.zhihu.com/p/28951097?utm_source=com.google.android.apps.docsutm_medium=social

裡面太多反面的錯誤或過度解讀...因而忍不住答了一下

公眾號知識分子最新文章:

多吃蔬果無益,高脂膳食更健康?兩篇《柳葉刀》論文遭多位權威學者批評


單獨來看,水果攝入與更低的心血管、非心血管和總的死亡率風險相關,豆類攝入與非心血管死亡和總死亡率呈負相關(完全調整模型中)。生蔬菜攝入與更低的總死亡率風險有強相關,而經過烹飪的蔬菜,效應會有所削弱。

都是些生酮飲食法說不能吃的東西。


基於人體利用營養物質的方式,糖為主,蛋白質脂類為輔的方式是顛覆不破的。

重點在於如何調整三者供能的比例而已。。

文章裡面結論是高於膳食指南推薦的脂肪攝入比低於膳食指南推薦的脂肪攝入風險更低,差異有統計意義,然而與符合膳食指南推薦的脂肪攝入對比,一差異不明顯,二沒看出有統計意義。

問題裡面的生酮和低碳飲食是什麼不了解,膳食指南一直都在推薦高質量而合適比例的營養物質攝入,瘦龍那篇文章沒細看,不過貌似一個勁的推薦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肯定是有問題的。


文章只說了飲食與疾病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沒有證據證明二者因果性,可能存在相關無因果的情況。至於那篇國人寫的文章,當故事會看看就行了。


還是比較有爭議的,沒有形成營養或醫學界的統一定論


恰到好處最重要。

在儘可能多樣性的前提下,想吃什麼就多吃什麼,這是最科學的,比現在的科學研究還科學,因為這是身體所有細胞的綜合判斷綜合需求的呈現,不是科學研究那種割裂的極端化的認識(總出錯),我們的身體最知道我們需要什麼(雖然會被主觀意念干擾)。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聽身體的,然後記錄身體運轉是不是越來越好,結果最能說明問題。

另外,低碳飲食很難解決一個問題,包括大腦在內的神經系統,基本只能以葡萄糖為能量源,如果葡萄糖供應不上,我們就會變笨,情緒變差,緊張焦慮,神經缺乏營養後受到的壓力會很大,容易形成損傷,很容易產生神經症和精神症。

這就是我看到《穀物大腦》之類極端化說法覺得很噁心,這些傢伙雖然寫的書銷量巨大,信的人很多,但明顯是為了支持商業行為而作,生搬硬套,極端化,片面化,害人不淺啊。

所以望各位知友謹慎


題主你好,你在知乎這裡幾乎找不到低碳的。評論你的大多數都是沒有嘗試過低碳,但學過營養學等比較專業的知識的。可恰恰相反,營養學反對低碳。如果說低碳哪家強。知乎找 @Thinlong 。

瘦龍在他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對於這篇文章的看法。

望有用。


推薦閱讀:

把牛奶煮開一會兒再喝到底會不會損失營養?
豬血中的鐵人體能吸收嗎?
對於非嬰兒人群,液態奶和奶粉哪種好?
茶到底能不能多喝?

TAG:健康 | 健身 | 食品營養 | 營養 | 膳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