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耆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遠小於佛教?

這兩者都是古印度同一時期的宗教,教義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什麼後者對中國的影響遠遠大於前者?


朋友,過去我聽成觀法師講法時提起過,佛教的教義是與耆那教有很大不同的,實際耆那教也是佛是駁斥的外道之一,因為耆那教所修的「苦行」是一種無意的「苦行」,其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因為不是「正因」所以不能得「正果」,也就不能真正的斷苦。

很多人,特別是所謂的歷史考據者,或是從哲學角度了解佛教的人,常常會認為,佛教的思想,是吸收其他的印度哲學而誕生的,比如婆羅門教,比如耆那教等等,實際這是誤解,佛教乃是對這些哲學的超越,根本就是站在這些「外道」的對立面,自稱為「內道」,只是佛教的一些用語,一些概念,套用了當時一些婆羅門教的詞語;而佛教的一些修行方式,肯定要戒貪,其一些做法,就不可避免的與耆那教這種修「苦行」的外道,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其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為何這樣說?在《唯識三十論頌》中,世親菩薩在一開始就以頌說明了,「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這裡我引用,成觀法師在《唯識三十頌論義貫》中的註解來說明:

由假說我法」:「假說」,這是回應外人「說有」二字之疑。外人之意為:若如你所說實在沒有我、法,則不應說有種種我相及法相;現在既然世間、出世間都說有種種我相及法相,則我相與法相應皆是「有」。論主答云:此說只是「假說」,因為那些「有」是「假有」,因此陳述彼等「假有」之說,即為「假說」。「假」者,暫時、權且安立也;非實在、實際、有實體也。又,「假說」,即是「假名」。此外,於西洋科學、哲學上,亦有使用「假說」(supposition),作為立論之主旨,以為求證起始之基。再者,聖教之所謂「假說」,實是由於諸法系「假有」;以諸法假有,故聖人以悲智力,隨順世間假相,而施設假名以立教,攝化度脫眾生之泥於三有者。故《金剛經》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故知性相二宗所說實乃相通。

「有種種相轉」:「轉」,生起,隨緣施設「種種相」,此「種種相」即種種我相、種種法相。「我」,是主宰義。而「種種我相」又有凡與聖之別。凡夫自覺而分別之「種種我相」,為有情之「眾同分」與「命根」,此凡夫之我相通於六凡。至於聖者之「種種我相」包含初破惑之預流、一往來、不還、及阿羅漢等,亦即包括四雙八輩,都是聖者的「種種我相」。「種種法相」,亦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法」之意為軌範、任持。世間之法相包括凡夫與外道之種種論說,如勝論外道之六句義、數論外道之二十五冥諦、儒家與道家之太極、八卦、陰陽五行等,詳如前之「總序」中所說。而內教之「法相」如蘊、處、界等,亦如前說。「施設」即是假立之義。「隨緣施設」,義即:隨其有「主宰」之緣,而假立之為「我」;隨其有「軌持」之緣,而假立之為「法」。

其實以上就是要說明,佛說的各種法,乃是因為眾生皆是執著「假象」,但」實相「又不能用」假象「的言語文字來直接說明,所以佛以慈悲,隨順眾生的因緣,針對眾生所執的「假象」不同而「假說」各種「佛法」,但從佛法的「最究竟義」——佛法是本不可說的,如《金剛經》中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實際這個道理,就如同」反證法「,先假設」命題「的成立,最後推出矛盾的結果,從而證明」假命題「的不成立,佛法用的就是這種思路,所以佛法的義理是與外道的「假說」有本質區別的。

只是世俗人往往意識不到,當」佛法「能被說出來時,就已經不是」實法「,而是權且方便的」假說「,佛說法的目的,最終是希望修行者,能透過這個」佛法的假說「去」反證「原有的」實相「。這也就是《楞伽經》上」指月之指「的道理,」文字的手指「不是「佛性的明月」,佛說諸法,是希望眾生,能順著「文字的手指」看到「佛性的明月」,如果以世俗的思維,又去執著研究所謂的佛教歷史,所謂的佛教哲學,就如同執著「手指(文字)「為」明月(佛性)「,最終是」明月「看不到,還錯解了」手指「之意,就離」真相「越來越遠。所以也正如成觀法師在注釋中《金剛經》的引文——「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於是當你明白了佛意,不但世俗的「外道法」(比如耆那教、婆羅門教)都捨棄,就要連所謂的「佛法」也不執著。這就如同生病的人吃藥,有病時該吃藥,病好了就不用再吃藥,如果再吃,就變成了另一種病。

而佛教破斥其他外道也是如此,為了駁斥外道,就不可能不用外道的言說名相,就如同要治病的前提,也要有病,如果這些外道不存在,那佛法也就沒必要存在。也正如釋迦摩尼佛在最初是跟外道學法,但正因為如此,所以能知道諸外道的錯誤之處,並能破斥一切「外道」的邪見。而這肯定不能就說,佛教的義理就來自於「外道」。看佛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執著佛經的語言文字(這已經是權且方便之「假說」),最終就會被「困死」在「文字」上,所以高僧大德常說,佛教的義理不在「文字」之中,就是這個道理,學佛一定要透過「文字」,「悟」到之後的「佛理」。

真心的提醒一些學佛之人,或是打算了解佛教的人,心一定要夠靈活,思辨一定要清晰,要不然就會繞死在佛教的「名相」上。而且也提醒那些想深入了解佛教的朋友,如果真有此心,一定要去學「唯識」,但也打個預防針,「唯識」是佛教裡面公認最難學的宗派,而且不能對「性宗」有所了解,「唯識」也會非常的難懂,乃至會認為「唯識」與「性宗」是矛盾的,那又將成為一種「執著之病」。


個人認為現在的漢傳佛教已經融合了耆那教的部分思想。耆那教和佛教的教義本來就有部分相似,佛陀入滅後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彙集成佛經,難免會融合進其他宗教的思想。不管現在的漢傳佛教徒承不承認,漢傳佛教的現狀已經很大程度上的偏離了佛陀的本意。比如消業的概念就是耆那教的思想;又比如非絕對論,認為在某個視角下一個觀點是正確的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另一個觀點有是正確的,人們對真理的掌握猶如盲人摸象這也是耆那教的觀點;再來嚴格素食(這個在漢傳佛教里簡直吹上天,吃肉不慈悲,吃肉不智慧,吃肉下地獄,攻擊南傳不茹素,直接無視佛陀曾經反駁提婆達多提出的必須吃素的要求)也是來自耆那教。另外不確定的是般舟三昧這種修行法算不算苦行。。。如果算的話應該也是從耆那教發展來的。這問題引戰太多,匿了。。


沒有生存的土壤。

耆那教是商人團體,中國人輕商,而印度有貿易傳統;

小乘在中國的處境一樣,不勞而食是被鄙視的,所以要自己種地,一日不耕,一日不食。


推薦閱讀:

印度哲學怎樣入門?
很多戲阿米爾汗為什麼粘尖耳朵?
為什麼阿米爾汗的影響那麼大?
印度種姓制度為什麼能持續那麼長時間?

TAG:佛教 | 中國宗教 | 印度文化 | 印度文明 | 耆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