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許多偉大帝國在鼎盛時期非常喜歡接納異族為將領,這對帝國統治有什麼好處?
比如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阿米尼烏斯((日耳曼人),羅馬帝國時期的斯提里科(達汪爾人)。
盛唐時期的高仙芝(高麗人),安祿山(粟特人),晚唐時期的李克用(沙陀人)。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高仙芝和李克用的區別就很大。外族將領不能一概而論。大致情況分為四種:1.僱傭兵型,代表李克用,唐朝當時中央朝廷一個能打的兵都沒有,只能僱傭沙陀部隊作戰,早期沙陀部隊拿錢辦事,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使起來很是順手。2.歸化型,代表高仙芝,高仙芝除了血緣上屬於高句麗人之外,他從軍生涯,上升軌跡都和一般漢人將領沒有區別,而且他在西域領著漢人部隊打阿拉伯人,基本上就是8世紀國際化的典範代表。3. 羈糜型,代表阿史那思摩。漢朝有幾個內附的匈奴王爺也是這樣,只能採取羈糜統治的辦法讓他們稱臣納貢。4. 地頭蛇型,代表安祿山。在邊區打仗其實是個技術活,地理不明語言不通都是很有可能吃敗仗的。所以帶兵打仗往往要選取一些地頭蛇領兵。像安祿山這種會說六國語言,通曉邊區風土的人實在是難得的守邊將領,任用他其實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央的老爺兵即便好使,卻很有可能在邊區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反而是安祿山這樣的地頭蛇在河北如魚得水,打的很好。用外族將領,通常是大帝國在地化的一種無奈之舉。古代邁不過的坎是兵力輸送。無法兵力輸送就必須實現兵員在地化,兵員在地化了就難免要將官在地化。這很正常。
鼎盛時期矛盾開始向內部轉移
異族人平叛起來可以毫不手軟。。。
法拉葉連英國人都打得過,卻打不過暴民。拿破崙這個鄉下來的下手就狠多了。十月革命那會士兵也加入革命了,結果高加索人機槍掃射群眾。。還有東羅馬帝國發生叛亂什麼瓦蘭吉對暴民就手軟了,沒法就請野蠻人來干唄。感謝上帝,這些野蠻人還野蠻。---東羅馬皇帝再說細了就會被刪..有幾個指出題主問題問得方式不對的回答的已經很好了,厚著臉皮補充幾點。
1,最重要的一點還沒有人說。那就是在一個帝國之中,任何一個民族(必須要申明古代人這個民族概念和現代不同)的軍事人才,成為被提拔的將領都是合情合理的。在一個正常運作的帝國之中,唯才是舉是能做到和應該做到的一件事,不能以「異族將領」為原因去judge古人。
2,提出異族將領作為這個問題的主體,不能證明其普通性。包含在兩個方面,一是是否有系統地提拔異族將領的制度,成為名將的異族將領是制度使然還是個體偶然?二是主體民族將領是否就和異族將領之間有差異性,種族差異是否使某一族具有優勢?
3,考察一個將領,應該從多方面考慮,軍事能力只是一方面。對中央服從度,地方割據程度,對治內百姓態度,對非治內百姓態度,對士兵態度,等等等等。個體差異極大,簡單的說「異族將領對帝國統治有什麼好處」,是絕對無法概括和說的出的。
另外,針對某些回答,嚴肅地說一句。政治正確,少數民族那一套套在古人身上是不合適的。主要原因:因為做到了唯才是舉,不問出身,收天下英才而用之,所以才會帝國鼎盛啊!次要原因1:帝國鼎盛時會有更多的外族有才能的人願意來投奔。次要原因2:帝國鼎盛時核心民族的人日常生活很easy很舒服,總體而言打仗的時候不如外族肯玩命。
謝妖。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富裕了。沒人想去邊關打仗。
富裕之後,所有人在自己的家鄉就能獲得比當年去邊關服役更大的利益。這時候人當然都不願意去邊關了。
但是,事情總要人去辦。自己不去,那就得別人去。這樣僱傭軍就出現了。而選擇什麼樣的僱傭軍成本最低?當然是那些日子不那麼好過,一遇上天災就沒地去的周邊蠻族嘛。 這個邏輯鏈條一旦打開,漸漸地,僱傭兵中,會打仗的能打仗的,自然崛起為將領。而且,由於他的異質化特徵。那麼他為了在體系中,掙得自己的地位。必然選擇一個可以抱團的組織——因為他知道,對於整個體系來說,他們就是奴僕,如果他們不抱團,那麼被犧牲利益,被當送死炮灰就是很正常的。 那麼,還有比民族更好的方式,讓這些人從上至下的抱團嗎? 這樣,一個從上至下的,幾乎擁有人蔘依附關係的,異族的僱傭軍集團自然崛起。而當他們的武力越發強盛,那他們的利益需求,或者叫野心就越發膨脹。一旦,處在富庶的內地的政府無法滿足他們這些利益訴求,或者叫野心的時候,請問他們會怎麼做? 當然是,調轉槍頭了!長遠來看都會反客為主、除了人們不願意打仗,另一個原因是統治者對自己人不信任
就中國歷史而言,非漢族的將領被重用,也是看具體情況而言,不能一概而論。樓上的那位,我估計他連中國歷史的基本脈絡都沒弄清楚。 自秦朝以來,第一次有非漢族人被有意識起用,是在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漢朝和匈奴和西域頻繁打交道,在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需要一些匈奴人來領路,如趙信;也有投降的匈奴人被重用的,如金日磾;此外,還有些西域王子留在長安做了小官的。之後,也有些匈奴族的小官,但都是小打小鬧。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急劇減少,為充實土地,遷了不少外族人進入中土,西晉八王之亂,各王引外族為援,終成大禍,之後五胡混戰,一直到隋文帝統一天下,方得太平。在這個過程中,北方一直為外族人主導,活躍的將領自是漢族少而其他民族多。在隋朝也不少非漢族將領,如賀若弼,初唐有史大奈。可以看到,由於北方民族融合的結果,這些人有世為貴族的也有布衣出身的,可見當時民族不是一個敏感元素。到了唐玄宗時,民族逐漸成了一個考慮元素了,當時提拔安祿山就是考慮到他是個外族人,可以減少叛亂幾率,當然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不論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造反時都不肯落後。有叛亂的安祿山、史思明,也有平定叛亂的李光弼、僕固懷恩。自高宗以來,唐朝的軍事部署是重外虛內,大軍多部署在邊鎮,為充實軍力,各鎮也樂意招收些外族子弟,這就提供了一個上升渠道了,一手創立神策軍的哥舒翰,後來的神策軍大將渾瑊,都是憑軍功受到重用,這也與唐朝風氣開放有關。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力收縮,邊鎮兵力下降,非漢族將領就沒那麼多了。至於唐末李克用,他也是叛唐降唐,幾經反覆,憑這自己的能力打開了局面,朝廷那會兒也是飢不擇食,給了李克用一個晉王,沙陀族出了不少人才,後漢高祖劉知遠也是沙陀族人。到了北宋就更少了,也就開國元勛慕容延釗的姓跟鮮卑族有點關係。在北宋與西夏用兵的過程中,曾經招募過不少西北蕃部,但是未曾聽聞其中有成為一方大將者。之後,遼金自不必言,南宋沒有重用非漢族將領。元朝各族將領都有,當然以蒙古人為多。明朝初期是有一些蒙古人將領的,還不少,朱元璋還曾試圖招降過王保保(趙敏的哥)之後就很少了。在明朝與蒙古打交道的過程中,有不少蒙古人內附,也有當兵為將的,滿桂就是一個例子。再之後是清朝,開國之初很招攬過一些漢人高官,穩定了就不樂意了,在軍隊滿人和漢軍旗的人較受重用。太平天國之後,這些漢人督撫勢力大漲,軍權人事權經濟權一把抓,這個時候封疆大吏才算名副其實。
一旦帝國用異族為將,那麼這個帝國實際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1 處於上升期和鼎盛期的帝國,國內如漢、明等,國外如西班牙、大英帝國等,很少有外族將領,即使有外族將領,也是祖祖輩輩在帝國生活、完全歸化的。
2 帝國接納異族為將領,原因在於多數帝國都是國族和異族並存,帝國妥協的結果。
唐在歷史上是一個被高估的帝國,真正強盛的時間只有100年左右,與蒙古類似。接納異族為將領,從政治上,帝國引入異族介入朝廷政治;在軍事上,培養了潛在的敵人,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意味著帝國對下屬異族的控制能力下降。3 使用異族為將的主要好處是:延緩帝國的衰落。
-----------------------------分割線----------------------------
下面的評論里,有說唐朝強盛的,本人提供幾個事實,希望「強盛派」來解釋。1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正常死亡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李治一個是平庸的親王。 李治呢?武則天乾脆建立「武周」,按照中國的傳統,這算改朝換代了。 唐明皇迎來一波穩定期,但是人口剛剛回到隋朝而已,天寶後安史之亂,隨後唐一蹶不振。 起碼,這可以說唐朝的內政混亂吧?再好聽點,朝廷的穩定依賴於皇帝的個人能力。李世民是一個軍事天才,在治國方面,看不出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2 疆域方面,貞觀期間征服了突厥,在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突厥就反叛了。
有疆域萎縮的上升期嗎? 還有所謂的開元盛世,盛世沒幾年,邊將造反,然後是一蹶不起,這樣的盛世未免太廉價。3 國族和異族問題
現代民族概念源於西方,古代中國主要使用國族的概念,比如晉人、唐人等等,歷史上其他的大帝國基本類似。 有說唐太宗時期就使用異族將領的,說這話的請查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有沒有異族? 長孫無忌祖上是鮮卑人,鮮卑人崛起於東漢末年,受魏晉分封,崛起後大規模漢化,通婚,學習漢人的典章制度,前後數百年。有人總要說他是鮮卑人,只能呵呵了。按照這種人的邏輯,山東五姓七宗與北魏皇室通婚,五姓七宗一定都是鮮卑人。唐朝自立國開始,一直就是一個不穩定的朝代,統治集團中的關隴貴族與山東貴族相互惡鬥,皇室引進異族做將領強化自己權力,最後死於異族。
-----------------------------馬穆魯克分割線----------------------------評論區中提到伊斯蘭世界的軍事奴隸制,在中文世界多半稱「馬穆魯克」或者「馬木留克」。
伊斯蘭世界的「血貢」制度造就了馬穆魯克,異族的兒童作為貢品在伊斯蘭帝國接受軍事訓練,接受伊斯蘭教育,長大以後為帝國服務,這些人是妥妥的國族。馬穆魯克作為帝國中堅,隨後發展壯大最終背叛帝國,成立自己的帝國,也符合帝國消失和產生的一般規律。反了,只有在帝國強盛時期,才會有異族將領投奔和順從。
當你處於弱勢,看誰都想來補刀你的,就算來投奔,你也未必敢用。我記得舊唐書記載過,唐太宗說了為什麼要用胡人將領。原因很簡單,讓外族人替我們打仗,自己人安居樂業不用犧牲多好。
收購一間公司以佔有其市場,比自己做研發,拼銷售,找關係,等等等等來搶灘登陸,要便宜的多,只是也會有一些文化技術內核不太兼容的時候就是了。
哪有那麼多的事啊,就一句話,帝國之內個人只需要效忠與皇帝就行,其他的民族啥的都是扯淡。其他的民族叛亂和本民族叛亂沒啥區別,都是造反。
看看現在的美國就知道了……人才也是人,也想在富足文明的地方生存,建功立業。
這不是鼎盛不鼎盛的問題。就是一個利益平衡問題。
表明某個時段的帝國武功赫赫,有利於邊疆統治,解放中原地區人民嘛(這個是扯淡)
安史之亂是兵制賦稅土地兼并和統治階層等等一系列問題的集合,最後火藥桶被安祿山勇敢的拉開了,最後崩死了他自己。假定安史之亂前十年玄宗退位給肅宗,也不見得就能躲過這一遭。
這其中有一段,他打到河北的時候,是大部分郡縣望風而降,河南諸郡也是基本沒反抗,馬上就跪了,這可是河北河南,還不是中原腹地呢。
天下承平日久,自然都不願意打仗,久而久之,也就這樣了。如果用今天的情況作為類比,考慮到現在國內民族總體和諧,那還不是陸軍司令是少數民族(大多數少數民族還和漢族沒什麼區別)的情況,而是陸軍司令是外國人,顯然不可能。
首先提問者的感受並不準確,應該說上升期和鼎盛期的帝國是不用異族將領的,羅馬有西庇阿、凱撒,阿拉伯是安拉之劍,漢朝是衛青霍去病李廣,殺異族搶地盤還來不及還用異族將領?蒙古用敗軍之將,但是毫無疑問的都是蒙古人。
鼎盛期與其說民風趨向奢靡,更應該是帝國向心力增強,各民族爭相為國效力,也爭取個人成就。高仙芝對唐朝忠誠,跟個中國人有什麼區別?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是漢人,但是李光弼可是契丹人。其實在少數民族政權中也有漢族,這就能說明並不是將領多寡並不是社會風氣問題,東魏高敖曹就是典型例子。
到了衰弱期異族將領逐漸把握權力、主體民族進一步軟弱,才出現了羅馬後期的蠻族將領當道、阿拉伯帝國的突厥將領篡權等情況,真正出現了異族jiang?l。
提這個問題的人本身就很膚淺和心胸狹窄,你覺得美國好,在哪裡也乾的很好,很有才華,那麼政府給你個職位,有什麼錯嗎?你覺得我的國家好,覺得我這個皇帝治理的不錯,所以你來我的國家學習和生活而且你本身又很有能力才華,也不是什麼間諜,特務,那我作為皇帝賞識你,看著你高興,看著外國人也新鮮,又感到我泱泱中華在世間的地位那麼大,同時又想吸引更多的外國友人來中國,讓我也見識見識外國風情,政治,要知道當時皇帝還不會到外國訪問的,所以給外國人一個職務,需要找那麼多理由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該帝國強盛時期時的主體民族生活好,更加惜命,不願意打仗了,所以就壓迫少數民族去打仗咯。事實上,讓胡人士兵去為帝國打仗沒什麼大不了的,像宋朝的各種蕃兵、明初的朵顏三衛,都能成為帝國極強的戰力。真正有極大危害的,是不但讓胡人士兵去打仗,還讓胡人去領兵,就像讓安祿山節度三鎮,這就特么是作死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話可不是說著玩的。不過也不能怪唐朝,畢竟他們那時候也沒有經驗,玄宗太自信能得到安祿山的忠心結果翻車了而已。所以後來的宋明就學了乖,讓漢人做胡人軍隊的各級軍官,安史之亂這樣的事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胡人不可領兵」的原則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題主有興趣可以去查查我朝人民軍隊軍官士兵的民族構成比例,你就會發現異族作亂在本朝根本不可能成功。
推薦閱讀:
※長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洛陽是四大聖城,這樣說法對么?
※黃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唐朝時的西方女人,對待中國男人是不是人盡可夫?像現在的有些中國女人跪舔白男黑男一樣?
※如何用《唐律》的規定處理母親殺了父親,兒子復仇的情況?
※文成公主入藏是否有資敵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