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6年前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對雲計算的判斷?
最近百度正式宣布進軍雲計算,上周馬化騰也剛剛完成為騰訊雲的首次站台,外界認為這預示著騰訊雲要開始發力了。但在6年前,這兩位可是不看好雲計算的。
2010年03月28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不客氣一點講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基於雲計算的這種互聯網應用出來,但想用雲計算方式多賺點錢會比較累。馬化騰說,雲計算確實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要變成水和電一樣,可能要過幾百年、一千年後,等阿凡達那個時代的時候才能實現。馬雲當時說,雲計算是一種分享,數據的處理、存儲然後跟分享的機制,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然而現在雲計算的市場大家也都看到了,騰訊百度的技術都不差,為何當時對雲計算這麼沒興趣?
說明再牛逼也會判斷錯誤,所以錯了就要認,別為了自己誤判死皮賴臉找借口耽誤實際做事。
這個問題看上去非常眼熟。查了下歷史記錄, 原來在去年7月份就看到過。當時在知乎上回答一個問題時(回答鏈接:robert:關於「雲技術、雲業務」,下文的GPU、FPGA分別是什麼意思?)還引用過這個問題(在最後部分),來表達一下自己關於雲計算的一些看法。
人生中尷尬的事情之一,是時隔許久之後再看自己寫的東西,總會有一種捂住鼻子不忍直視的感覺,覺得當年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這一次我比較幸運, 回顧一年前的回答,感覺說的還是挺在理。同時,在UCloud經過一年的實戰鍛煉之後,對李廠長和馬廠長七年前的言論, 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站在現在的位置往回看,七年前李廠長和馬廠長的觀點確實是挺幼稚的。一個犯了商業判斷上的錯誤,認為用公有雲(雖然這個會上談的是雲計算,但指的是AWS、阿里雲這樣的公有雲)方式多賺點錢會比較累,商業價值不大;一個犯了技術判斷上的錯誤, 認為要大規模地,以便捷的方式提供計算資源,技術上要做到沒這麼快,需要時間。
但是公有雲此後的高速發展,即證明了自身的巨大的商業價值,也證明了現有技術的能力和潛力。
經過六年的發展,公有雲已經不僅僅像李廠長說的,支撐一些互聯網應用這麼簡單,而是巨大的,充滿希望和想像的平台。現階段,我感覺還很難給這個平台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從不同的角度,你能夠看到這個平台不一樣的威力。
從互聯網創業來看,它是一個高效、彈性的基礎支撐平台,能夠幫助互聯網創業公司快速啟動,縱情向前;
從傳統IT轉型來看, 公有雲有如一台目標清晰,穩步推進的機器, 逐漸將傳統低效昂貴的IT基礎設施,乃至傳統行業低效的流程, 重新格式化,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
從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看,這個平台上累積的大量數據,也讓人充滿想像。
從產業的橫向整合來看, 公有雲平台已然變成一個連接器,眾多基礎軟體、行業軟體都考慮紛紛上雲, 利用公有雲的優勢提高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服務效率;同時公有雲在某種程度上,是客戶了解各種軟體和服務的窗口。由於公有雲上聚集了大量的客戶和人氣, 所以利用這個窗口來推廣產品, 能夠極大提高產品推廣的效率,降低體驗的門檻。
最後談一談馬廠長的觀點。個人認為,馬廠長雲計算難做, 短期內很難做好的觀點,雖說太悲觀, 但也是說出了廣大後台程序猿的心聲。 從個人研發的經歷而言, 世界上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開發,一種是單機軟體的開發,另一種是分散式後台開發。 單機軟體開發, 更多的是專註於業務本身, 計算和存儲資源的獲取很輕鬆地搞定、模塊間通信無比簡潔美好根本不用操什麼心;而分散式後台開發,在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或業務邏輯單元在做了 「分」 這個操作後, 就變得無比揪心,你會發現做後台的業務簡單,但做一個穩定高性能的架構難,做一個能夠扛住海量用戶和請求,還能夠動態生長以應對業務變化需求的後台更是難上加難。
再來體會下騰訊在海量後台服務研發上積累的,也是傳說中的海量之道(1.0):
兩點價值觀:有損服務,動態生長
四種意識:大系統小做,邊重構邊生活,先扛住再優化,乾乾淨淨
八種方法:SET模型,灰度發布,系統容災,負載均衡,過載保護,柔性可用,立體監控,自動部署,全網調度
可以看出, 騰訊對後台開發的理解是這樣的:放棄建立一個統一模型,按照這個模型去套各種業務,就能夠為業務建立一個完善的架構,而且這個架構能夠適應業務後續的發展。 而是用動態生長的眼光,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用柔性的手段去處理和和各種分散式問題周旋,最終成功支撐業務向前發展。
與之相反的,可能是google的另一套後台哲學(由於我沒有在google待過,所以只能說可能):根據自身業務抽象出幾大基礎後台系統(比如GFS、BigTable、Spanner等), 支撐業務的開發,從而業務可以專註於自身邏輯, 不需要關注底層分散式細節。
兩種方式,目標相同,但是思路相反。個人認為, 能夠解決問題,幫助業務往前走的發展都是好方法,除此之外, 並沒有一個標準能夠用來評判哪個好哪個不好。 兩種典型的後台價值觀,分別支撐起排名前幾的兩家互聯網公司,就足以說明其成功之處。
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做後台特別是海量服務的後台之難。 由此不難理解Ponyma所說, 需要等到阿凡達的時代,像水和電一樣的雲計算才能夠實現。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充分體現了一個被後台問題虐了十幾年的大廠廠長,談起雲端基礎服務時內心的敬畏。
但時代的潮流還是要滾滾向前, 像阿里雲、UCloud這樣早期的雲計算廠商,最終還是頂著各種的壓力和質疑, 利用開源的軟體和技術, 填平了一個又一個坑,最終把公有雲給做起來了。 這似乎印證了一句老話:技術總是在短期內被高估,但是在長期又被低估。
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沒有太多好關注的,除了那些熱衷於嘲弄別人「看,這貨自己扇自己耳光,厚顏無恥的多好玩」的人外,大多數人應該是一笑置之的。
第一點,誰也不是未卜先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及時改正才是大多數時候好領導的基本素質。所謂亡羊補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甭管當時李馬二人是故布疑兵明修棧道,還是真的不以為然,至少人家現在已經趕上這班列車——所以我很懷疑當時他們不過是在麻痹敵人罷了。劉強東現在還呼籲「自建物流」「企業自建電商」沒有用呢,你要據此判斷他認為自建物流沒用,那就......雲計算在BAT早已做的風生水起,雖然沒有亞馬遜和微軟已然成為現金牛,至少也都沒有掉隊,你要說完全沒提前布局我是不信。怕就怕看走眼了還不承認,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護。
第二點,每個公司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雲計算是非常重要,可當時可能還有更多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要處理。好比我們都知道保持健康很重要,每天合理運動2小時能讓你受益一輩子——可是如果你連下頓飯在哪吃都沒著落,還有心思花錢去健身房嗎?關注一下那個時間點3家公司的動作即可知道,相比未來,眼前似乎更重要一點點。
第三個,三個大佬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居然對同一件事看法一致,都這麼後知後覺?我不信。一定是故意的,都是套路,哈哈哈。這件事的好玩之處在於,不管他們真迷糊還是假迷糊,反正國內其他同級別的企業也沒太多在那幾年把雲計算放在太重要的位置上。這就象群雞賽跑,三隻雞跑到樹底下休息:「跑啥啊,沒意義。」別的雞一瞅,那咱也坐會兒吧,人家這麼大個都不慌,咱慌啥。大家坐了半天,三隻雞站起來拍拍翅膀飛走了。大家一看:「我艹。你們仨是野雞啊,不按套路出牌!」B家這麼說我猜是他太懂技術,自家應用成熟可靠沒折騰的必要。T家這麼說我猜是他懂技術,但對新技術表示敬畏+懷疑,因為IT屆每天都在冒新技術。A家這麼說,我覺得他是在瞎JB扯。
一、李廠長不愧是技術大牛出身,即使站在今天的視角,從技術角度看,李廠長的判斷也是相當準確:
1、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舊酒,無非就是眾多IT行業的技術整合;
2、傳統軟體行業玩雲計算確實比較累;
3、但是行業的發展還是相當迅速,不僅MS的Office 365成了微軟雲服務的主要來源,連邪惡的Oracle的database都已經向雲計算轉型
二、Pony 馬廠長更像是從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去判斷雲計算這個產品定位,產品的理解很到位,但是很明顯,從今天的視角看,時間點判斷錯誤,雲計算的發展超乎想像
三、Jack 馬不多說,優秀且極具戰略眼光的商人,成就了今天的阿里雲
如果你用過現在的阿里雲和騰訊雲,並且也知道幾年前雲鼓吹的概念。就知道就算放到現在馬化騰和李彥宏也是對的,只不過後面有些事情的發展是他倆沒預見到的,智能手機普及飛快,而整個中國開始了一股創業浪潮,而這些都需要伺服器資源多。幾年前差不多是11年吧
要知道當時的雲計算更多是個噱頭誰都想接著雲計算的噱頭糕點什麼,但是BT兩家是懂技術的
馬化騰李彥宏馬雲談雲計算:好概念需要時間_科技_騰訊網這是2010年3月新聞
李彥宏、馬化騰與馬雲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這個是2017年8月的評論
這個有點太熟了沒感覺,也覺得不好下手的意思?
舉個例子
你的發小是個美女,你們一起長大
太熟悉了,你咋也不覺得發小算是美女
但你同學不一定啊,他沒有見過啊,
這時候他跟你說,你發小真漂亮
然後你一臉懵逼,美嗎?
不管怎麼樣,現在雲計算火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前看。
主要是這3位大佬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在對看待互聯網發展的眼界方面,已經遠遠高於一般人了。單純的從雲計算對伺服器計算能力的整合、分布和使用率方面來看,3家公司加起來的伺服器數量應該是超出100萬台了。這100萬台伺服器裡面,有多少伺服器沒有得到充分利潤,有多少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這些數字讓一般人猜都沒法去猜,但是這些對於大佬們來說,這些就是資源或者是負債,怎麼不可能關注一些好的技術方案嘛。
另外,這3家公司已經在各自的領域玩得幾乎沒有對手了,甚至各自也不能進入對方的領域。要彎道超車或者要保持技術強勢、營銷強勢,必須依靠新技術,新浪頭。從雲計算這幾年的發展來看,並不是技術推進市場,反而是這3家公司通過市場營銷手段,推動客戶接受雲計算。不相信的親,可以去看看目前的雲計算服務排名。阿里雲國際可以排到前三,國內無可否認的第一了。回想一下之前阿里雲在這一款業務上,光是推廣免費託管就拉攏了多少客戶吧~
再簡單補充一下,本人從事淘寶電商行業,從11年到14年基本上每年的雙11,凌晨0點之後的半個小時內,賣家端系統幾乎都會卡死,旺旺沒法接待客戶、後台卡死、數據軟體無法使用、直通車要麼不扣費,要麼扣費超支;到了15/16年,基本上就卡個15分鐘,之後就能回復正常,這就是阿里看重雲計算這一塊的一個很好的說明了。
你每學期開學的時候也都會下決心好好學習啊!
推薦閱讀:
※國內應屆生是不是把Leetcode刷的滾瓜爛熟就能進google了?
※下一個即將火爆的行業有沒有可能是傳遞溫暖的暖床服務?
※接私活結果最後錢要不回來該怎麼辦?
※為什麼很多網頁、圖片、視頻,都在我失去耐心、選擇退出的那一瞬間,剛好載入出來?
※怎樣看待「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