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西方古建築中西方貴族宅邸與中國士大夫宅邸的差異?

為什麼要強調是西方貴族,鉅賈的私人宅邸呢?因為我不想把凡爾賽宮這樣的,集一國之力的超豪華宮殿拿來跟咱們的故宮作對比。因為咱們國家的皇家建築比貴族的和士大夫,鉅賈的建築實在是要豪華N倍。

我不懂建築,冒昧地說一說個人感受。作為一個安徽人,同時作為一個非常熱愛中國古典文化,也對古書畫有一定了解的人,從感情上比較喜歡徽州建築,但是我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近代西方的那些私人宅邸,無論是宜居性還是豪華程度,還是恢弘的視覺感受,都比我們的徽州建築要好,當然了從美感來說,個人更喜歡徽州建築。


同為安徽人,同樣不懂建築,同樣熱愛古典文化。其實這個問題呢,可以從好幾個方面來瞎掰:

首先是社會結構,歐洲在近代工業革命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有著強大的可以世襲的貴族階層;而中國從秦漢之後就逐漸成為了官僚社會,貴族階層慢慢消失,天子一家獨大。貴族相比於官僚士大夫,在營建宅邸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實力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尤其是前者還可以世代相承。因此在歐洲可以看到很多某某公爵、某某伯爵的壯麗奢華的宅邸,白金漢宮之前也是白金漢公爵的私宅,與之相比,我們知名的古代宅園不是沒有,但是比例上少了許多。

還有就是發展階段的差異。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的古宅,可以說都是真正的古代的、前現代的住宅,因為中國現代化的時間比較晚。但是歐洲在文藝復興、大航海之後就慢慢向近代化、現代化轉變。因此他們的工商業階層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也是中國同行無法比擬的。雖然說的是中西方「古建築」,但是我們看到的西方古建築其實已經是近代建築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宜居性」上我們會覺得西方更好,因為整個世界現代建築的室內法則是從西方開始的,我們現代人對西方的法則更熟悉,反而對中國自己的古代做法比較隔閡。

第三點,其實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築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在建築傳統上,西方以石作為主,而中國是木作,西方的建築尚傳承,而中國的建築尚常新。歐洲的一些大教堂,就像科隆的那個150米的大觸角,叮叮噹噹敲了上千年,而中國的建築即使像紫禁城這樣的巨制也是十幾二十年搞定。因此,現在在希臘和義大利可以輕輕鬆鬆看到公元前的宏大遺迹,真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但是中國,即使是唐宋的建築,也只能到山西去朝拜了。這裡扯遠了,關於題主說的恢弘和豪華,我覺的從來就不是中國建築的價值取向,這裡甚至包括皇家建築。從恢弘來看,最容易達到效果的是在建築立面上做文章,但中國建築因為大屋頂的結構,立面往往是最不起眼的,所以中國建築重視的是平面部署,即使是現在看起來雄偉壯觀的故宮也是靠整體的集團氣勢取勝,單體建築與歐洲的那些宮殿教堂比,也是處在下風的。另一點所謂的豪華,其實中國也不是不講究豪華,但是總體上是比較有節制、有品味的,好歹幾千年文脈未斷,詩詞歌賦、山水情懷,文人士大夫即使想土豪一把,也不能太逆天。然而歐洲不同,近代成了暴發戶後,便在牆壁和天花板上折騰了個天翻地覆,尤其以德國、奧地利這些中歐的一些小公國為甚。最亮瞎狗眼的是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琥珀廳,用金碧輝煌已不能形容,但是從中國古代的觀點來看,是不是也非常low呢。有意思的是,為這種歐洲建築的奢華感撐腰的恰恰是洛可可風格。有一種說法是洛可可風格是從中國傳到歐洲的,可是俺們只是在小物件上點綴點綴,沒有這樣上頭上臉啊。

第四點,就是比較的範圍。中國之前老大帝國做慣了,誰誰都看不起,近代突然被打,發現歐洲文明在各個方面都超越了自己,因此也就總盯著歐洲比。說到建築上,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寬一些,與伊斯蘭建築、印度建築、東南亞建築甚至藏式建築比起來,我們好像也是在恢弘和豪華上不及的,所以也就釋然了,這些特點本就不是我們care的。中國建築的好處,我覺的是游觀性,園林的趣味差別就不說了,僅從宗教建築來看,歐洲的教堂再富麗堂皇,一進大門也就全部看完了,但我們的寺廟有一進一進的院子啊,一層一層地逛過去才是有趣兒的。


推薦閱讀:

古建築是如何做抗震設計的?
何為建築中的機械美學?為什麼在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看不到機械或者機器的存在?
有哪些很厲害的木結構建築?都有何厲害之處?
有哪些想法奇特的建築師設計出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建築學四年制和五年制區別到底在哪裡?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 歐洲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