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毀滅行星的武器是基於什麼原理製成的?


根據《原力覺醒》小說版的描述,弒星者基地(Starkiller Base)的原理是:

通過利用恆星能量來把宇宙中的暗能量收集到弒星者基地所在行星的核心容器內,這些被壓縮的暗能量被稱為「第五元素」(quintessence)。在這個過程中,積聚在弒星者基地周圍的暗能量會遮天蔽日。開炮時,第五元素被轉換成幻能量(Phantom energy)後被釋放出去,巨大的能量在超空間中撕開一個大裂口(Big Rip)。

幻能量通過這個被稱為「子超空間」(sub-hyperspace)的時空連續體裂口以完美的直線在瞬間擊中目標行星系,摧毀其中的多顆行星。由於超空間裂口的副作用,遠在銀河系另一端的塔科達納星系(Takodana system)都能幾乎在同時目睹這一過程。

不過,幻能量摧毀目標行星系的具體機制在《原力覺醒》電影和小說中的描述並不一致。

在電影里,幻能量是一道能量束,抵達霍斯尼亞星系(Hosnian system)後,再根據引力源分叉成四、五道能量束,每條分支能量束分別摧毀一顆行星:

在小說里,幻能量是一個球(orb),抵達霍斯尼亞星系(Hosnian system)後,直接擊中霍斯尼亞主行星(Hosnian Prime)。隨後,幻能量在行星核中分散,阻擋引力子(Graviton)的自由流動,導致引力流瞬間釋放熱量引起行星爆炸,把霍斯尼亞主行星變為一顆袖珍新星(Pocket nova)。這顆袖珍新星向外釋放的熱量再摧毀霍斯尼亞星系內其他行星的地表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元素(quintessence)、幻能量(Phantom energy)、大撕裂(Big Rip)和引力子(Graviton)都是現實物理學中有的概念,而子超空間(sub-hyperspace)和袖珍新星(Pocket nova)則是科幻作品的虛構概念。


基於戴森球的變體:傑出的美國物理學家,曾經擔任愛因斯坦的副手的戴森 (FreemanDyson),當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他提出了一個方案,根據這種方案,一種先進技術幾乎可以產生無限的燃料供應。他設想一個足夠發達的文明通過建造一個由接受器和能量轉換器構成的球,就可以利用他們自己那顆恆星的全部能量輸出。

詳情移步度娘: 戴森球_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家裡石英鐘使用鋅錳電池比鹼性電池好?
一張紙【假設無限大】對摺多少次,紙張厚度可以達到宇宙的直徑?
人腦真的具有不確定性嗎?
壓電陶瓷為何從打火機內取出後玩幾下電壓就明顯下降了?
為什麼當泡腳時本來覺得水已經不燙了,動一動腳卻覺得水又變燙了?

TAG:物理學 | 美國電影 | 軍事武器 |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