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這本書?
一本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好書,《華盛頓郵報》、《衛報》、《周刊報道》等多家報紙年度最佳好書的書。
這是一部由「二戰」恐怖激發創作的富有想像力、錯綜複雜的小說,通過簡短雅緻的篇章,探索人類本性和技術之間相互對立的力量。――普利策獎頒獎詞
近期讀到的最驚喜的一本,個人覺得讚譽名副其實。很厚一本,要有耐心。
「大腦被禁錮在一片黑暗之中。它在頭骨里的清液中飄蕩,而不是在光明裡走動。然而,我們心裡的世界卻充滿光明,涌動著色彩和變化。看不見絲毫光亮的大腦如何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充滿了光的世界呢?」
現在適應了安穩的年代,就期望著戰爭暴亂時期少年維爾納對少女瑪麗洛爾的救助會走向一個浪漫的方向。卻忘記了這是最無情與黑暗的一段歲月。
他救了那個少女三次。
他檢測到了她的廣播和她的位置,但他沒說。他解決掉了要捕捉她的軍士長,在她藏身的衣櫥外面,他問她:「你在嗎?」
他把白色的枕套塞進她手裡充當白旗,讓她儘可能把它舉高,幫她逃出了戰亂之城。離別時維爾納對她說:我要去相反的方向。沒人看見我在你身邊,你會更安全。再見,瑪麗洛爾。
他看著她走走停停,看著她的手杖在試探,她的裙邊在擺動,他一直看著她走過路口,走到下一個街區,走出他的視線。
在他目睹了無數個被無情槍殺的所謂敵人之後,他彷彿能看到那些靈魂在車窗外盯著他。而之後,是對那個少女的思念拯救了他的日日夜夜。
他可以選擇當個勞苦一生,最底層的礦工,不幸就像他父親那樣被埋在礦井裡死去,有幸就普普通通的活到下個世紀。
或者和他的戰友福爾克海默一起,不去找那個少女,不去理會她的呼救,也許還能和他一起活到下個世紀。他唯一的親人和他去拯救的少女,在各自應該歸屬的地方好好活著,活著見證了一個世紀。她們在年輕的年紀成熟,她們結婚,過自己安穩的餘生。唯有這個少年,只留下了一本筆記,一個帆布包,和曾經屬於瑪麗洛爾的木屋模型。
可一定不止一次的,即使是那麼想遺棄的可怕的記憶,那個比同齡人瘦小的勇敢少年,即便死去,也會出現倖存者的夢中。
沒有浪漫與陪伴,他們匆匆一別,即是永生。
「每個小時,都有帶著戰爭的記憶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我們在草地里死而復生。我們在花叢里、在歌聲里重生。」【戰爭對愛做夢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啊】
占坑。深夜睡不著來答題。
今天剛剛讀完這本書。老實說,書挺長,我是下載到kindle里當睡前故事讀的,好幾個晚上也沒讀完(基本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TAT……)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挺大的,我自問也比不上普利策獎評委會的水平,因此也就是管中窺豹,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談談我的讀後感,先是對整本書的評價,再是最打動我的部分。評價一本書,首先要看它的立意。《紅樓夢》里林妹妹教香菱學詩,教的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立意不好,堆砌再多辭藻也沒用。那怎麼看立意好不好呢?我看的是這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設定。英國小說家格雷安·葛林的墓碑上面寫:「我愛看的是:事物危險的邊緣。誠實的小偷,軟心腸的刺客,疑惑天道的無神論者。」(引自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的詩句)這樣的東西才抓人。這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設定正好就處在這麼個危險的邊緣。我個人對戰爭里的血腥場景一直有一種本能的畏懼,所以一般這類的東西,無論是書還是電影一路不沾,但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人物設定為兩個小孩,時代背景又是二戰這麼一個特殊的時間,一下就挑起了我的興趣。個人覺得,戰爭里最值得寫的不是什麼生老病死,那些醫院裡每天都有,人看多了就會麻木,戰爭里最打動人的就是最開頭的那句話:戰爭對愛做夢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啊。戰爭做的只有一件事:摧毀那些人的夢。那麼什麼樣的人愛做夢?我們捫心自問,我們這麼多年來,什麼時候是最愛做夢的呢?小的時候啊。從這麼兩個毫不起眼的、猶如龐大的社會機器上的小小的螺絲釘一般的小孩子寫起,這個立意就讓這本書成功了一半。故事看到後面,你會看到(前方高能劇透)一心痴迷鳥類的弗雷德里克被打成半身不遂(也許用詞不當),看到巨人福爾克海默僅僅二十歲就已經殺了數百個人,看到壞人馮·倫佩爾夢寐以求近在咫尺的海之焰石沉大海。而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瑪麗諾爾最終沒能找回爸爸,維爾納當年的那個想成為工程師的夢想早已被塵封在記憶的某個角落。不止這些人,無數的被殘害的法國人,殘害別人的德國人,他們當初又何嘗不是有夢想的,然而隨著戰爭的來臨,一方被摧毀,同時也被喚醒;另一方則變成冰冷的機器,殘酷,無情,最終被黃土掩埋。他們的夢想都是什麼呢?他們的夢想都去哪了?「如果我們不能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本書的核心就是這個。它並不給你答案,而是通過現實讓你發現答案。這本書交錯的寫法也是一大亮點。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裡面曾經用過,但沒有這本書用得好。女主人公瑪麗諾爾和男主人公維爾納來自對立的兩個國家,法國和德國。故事的開篇描述的是一個極其緊張的場景:有人攻城,瑪麗諾爾的房子岌岌可危,維爾納作為駐軍之一與身邊的戰士們守衛著城池,但眼看就要守不住了……接著,畫面一轉,從兩位主人公的年少時期寫起。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的人,通過一個不起眼的收音機,如何一步一步彼此靠近,彼此救贖。書里描寫人物均落筆細節,維爾納的三角函數,無師自通的修理收音機,都顯示出他是一個天才。瑪麗諾爾的盲人的世界,則為我們生動展示出了在戰爭面前,一個盲女有多麼的無助。總之,無論從立意還是文筆,這本書都堪稱佳作。另外我有一個小問題:書中為什麼幾次提到給維爾納寫推薦信的那個人的夫人的小腿?這點實在沒看懂,希望看懂的能告訴我一下。下面是個人理解。整本書里最觸動我的是男主人公維爾納。因為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所有人在戰後都得到了救贖。是所有人。瑪麗諾爾回到博物館,過的是她從前一直想過的生活;尤塔得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和平;弗雷德里克恢復記憶,迎接未來;福爾克海默都得以平安終老。只有維爾納。他這一生的美好只有兩段,一段是在孤兒院,產生對科學的渴望,產生夢想,一段是在救下瑪麗諾爾。縱觀全書,你會發現只有一處提到了「愛情」這個詞。那是在維爾納救出瑪麗諾爾之後,在他的想像里:【是否能夠等到這樣的時刻,讓他可以握著她的手走進陽光里?他願意為此走到天涯海角,他願意忍受煎熬。一年、三年,或許十年,法國和德國不會再像現在這樣。他們會從這裡走出去,一起走進一家旅遊餐廳,一起點一份簡單的事物,安安靜靜地,享受情侶間溫馨的默契。】曾經,他的夢想是成為工程師;如今,他的夢想是能和她在一起。但他不能。他在心裡說:我不想讓你走。但也只是在心裡說說罷了。他知道「沒人看見我在你身邊,你會更安全。」於是他只是站在原地,目送她走向安全。就像《白夜行》里的桐原一樣。他的一生已經經受太多,不能再玷污她的純潔。他希望她離開,卻也希望她不要離開。離別時會有多痛,他想只需要自己明白。將死之時,他將她的小房子撈起,將那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寶石沉入大海。那小房子里曾經是多少人最寶貴的東西,如今也是他最寶貴的東西。一枚鑰匙。她臨別時唯一送給他的東西。他走出戰俘營,感受風吹透他的衣服。沒有人來救贖他。他已經被人們遺忘。他生命中的兩個夢想都已經離他遠去。風吹不動光。他消失在噴涌的泥土裡。很多年以後,他們偶爾也會想起他。但那時候他們都已經準備坦然迎接未來的人生。只有他,被黃土掩埋在一片土地里,從此再也沒有人生。一個小時啰里啰嗦寫了這麼多,水平有限,還請見諒。鞦韆樹下的夢
栗子樹下的風
渺茫夢下的親情在錄音機前純潔地流淌心中的自然在觸碰中信任中一步步地呈現只是,它們來了,帶著無情、殘酷、貪婪。看不見絲毫光亮的大腦如何為我們呈現一個充滿了光的世界?
唯有他們的心中的那份光明驅散悲慘境遇的摸不著的恐懼。唯有他們未被污染。我還記得那是一個愛鳥的孩子。
「你是那個最差的嗎?」「不,我不是」「我恨他們,我恨他們這樣」
「不,他已經死了」,第三桶水仍被堅定地倒在地上。「我不會倒的」只是他變得安靜了。
他想現在在森林深處,聽著每一隻鳥兒的叫聲,就站在那兒,尋找內心想要的溫柔。那隻小貓頭鷹輕輕地現在他的面前。
手掌緊縮,彷彿他才是那隻最弱小的鳥兒,但他的心是在看著藍天飛過機靈的鳥兒時會開花的。大概是無所畏懼
尤塔給哥哥的信永遠是一條條的粗線筆一針一線對的錯的一定是橫豎筆直
沒有退縮「我想睜著眼」他爬出來了
在戰爭硝煙籠罩下,一把手槍,他沖向了那個日夜呼喊求救的那首月光收音機。嗞。嗞。竭盡全力保護從小到大和妹妹的那個收音機的歡樂哪怕失去自己的性命。看得見的光明在手指前跳動
海風吹過
他們都會在大海下露出最純凈的眼睛然後在太陽在冰山上的第一道折射光在心上跳動狂熱不歇秋天的枝椏
未鬆開握緊最後一片葉子的手周圍的一切開始旋轉
把耳機放在她的耳朵上凝固了只有眼皮不停地抖
僅僅因為別人都這麼做,就可以隨波逐流嗎?
那些明亮的霧氣,你肩扛獵槍去尋找紮根在你心裡的東西
她總知道什麼是對的
弗雷德里克說過我們別無選擇,我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是,最後反倒是維爾納在假裝無從選擇,他看著弗雷德里克把一桶水倒在自己的腳邊–「我不會做的」-他站在旁邊無疑也被突如其來的水濺濕了。文筆很好。
我在學校的自習課上一口氣看完了,這種感覺很好,別人在算物理題算得一臉懵逼的時候,我像是目擊了一場戰爭。至少在我並不廣泛的閱讀範圍內,它挺震撼的。像是從小到大所有千篇一律的讀後感中:扣人心弦。看不見,絕望,希望,迷茫,反抗,支撐,以及信念。戰爭對愛做夢的人做了些什麼啊
我經歷了一場戰爭,不,我經歷的是一場戰爭嗎?措手不及的戰爭里奇蹟般屹立不倒的沃博雷爾街4號中,塌陷的天花板吱呀作響的無線電設備旁,維爾納牽著瑪麗洛爾的手緩緩走過。回到1940年吧,該多好啊。瑪麗洛爾還不需要用雙手摸索著父親製作的小街模型、心裡默數著排水管的個數、想像著峨螺的花色。維爾納也還不需要讀著被層層勾畫審查的妹妹的來信、心裡懷著對弗德雷里克萬分的歉意、早已放棄憧憬自己沒有多少希望的明天。那時候的瑪麗洛爾相信,地球滿是岩漿、地殼和海洋,重力和時間。鑽石就是鑽石,雨就是雨,不幸只是運氣不好。那時候的維爾納可以拉著妹妹尤塔偷偷地在閣樓里聽無線廣播中娓娓道來的熱帶雨林。神聖的1940,儼然一個聖誕頌歌里的世界。然而,戰爭爆發,理所應當。做夢成為工程師的維爾納為了避免淪為父親般在傍晚零星的燈光褪去下沉默的墜入無邊的黑暗,在那裡掘地、開採,最終被掩埋的命運,他逃命般的進入戰時特設學校,和其他青年先鋒團團員一起衝出大門,一起在食堂對著煎蛋狼吞虎咽,一起走方陣、一起向軍旗致敬,射擊、奔跑,力求被塑造為和其餘四百個一樣的陶罐。無線電才華本可以助他一臂之力,可就像豪普特曼教授告訴他的一樣,科學家的工作,有兩件事決定,一是自己的興趣,二是他所處的時代利益。維爾納不清楚自己是被說服了,還是被強制壓倒了,反正結果是一樣的,他戴上不合碼的鋼盔、穿上夢寐已久的戰時服裝,邁開腳,頭也不回的進入了戰場。和福爾克海默的配合似乎天衣無縫。轉動無線電設備,找出雜音中隱藏的抵抗者信號與其所在地,福爾克海默踹開簡陋的房門,對著頭戴耳機的背影開槍,清楚抵抗者設備上模糊的肉體與血液,拆開更換零件。也許是配合吧,又或者什麼其他原因,進度之順利讓抵抗者成為了一群貧窮猥瑣的烏合之眾、一批一無所有的亡命之徒。那是什麼時候呢,維爾納感覺到恐懼?是福爾克海默對著遍地屍體拍著他的肩膀說遲早我們也要被派往一線?是他們誤殺了穿紅裙子的盪鞦韆的女孩?又或是一開始尤塔告訴他我們才是侵略者時試圖制止他的眼神?昨天已不可糾。夢的反面住著瑪麗洛爾,一個盲女。與維爾納孤兒的身份不同,瑪麗洛爾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有人守護與陪伴。無論是給她製作小街模型的爸爸、帶她領略生物標本的博士、有好吃逃走罐頭的馬內科太太還是害怕出門的艾蒂安。每每讀到她的篇章,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驅走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初次失明後,她可以拉著父親的手極力記住從博物館回家的路;在與父親逃亡巴黎途中,她可以躺在荒蕪的草地上幻想布谷鳥的清脆叫聲;在聖馬洛幾遭轟炸後她可以每晚對艾蒂安講述在那海底兩萬里深處正發生著什麼;在周遭沒有人陪伴的孤獨沃博雷爾街4號里,她也可以用一罐桃子罐頭度日……或許這個時候才知道,盲對她來說是一種賞賜。看不見戰火硝煙的她、看不見屍體遍布的她、看不見街坊鄰居絕望神情的她,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感受世界。她的心裡或許一直有著一束光,是父親直角圓滑的聖馬洛模型、是令馮.倫佩爾傾其一生尋找的海之焰、是祖叔父娓娓道來的世間百態。又或許,她是光。雙軌式的寫法一直令我極其好奇兩人的相遇。相遇是必然的,時間卻出乎意料的短暫,只一天。但是只是這一天嗎?是否需要從維爾納偷偷在閣樓打開的第一個電台算起?還是從維爾納本該揭發艾蒂安時?亦或是他解決到樓梯口的軍士長時?又再或者,幫瑪麗洛爾逃出城時?四件事,準確的說是後三件,無關愛情,卻使瑪麗洛爾成為了維爾納心中稀稀疏疏的光。那光遙遠啊,卻又近在咫尺。那光里有著妹妹尤塔小小年紀卻看似老成的勸阻,那光里有著不符合戰爭氣質心靈異常純潔的觀鳥少年弗德雷里克扭過頭對他的笑,那光里有著無線電、有著三角函數般神秘的力量。讀完整本書,感受深的不是戰爭中血肉模糊的殘酷場景,不是戰爭中像馬內科太太一樣利用麵包傳遞情報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的慷慨抵抗,不是被殘酷培養成機器的十來歲的小孩。而是,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有時又是否存在呢?多爾寫這本書顯然只是虛構了兩個小小的不很殘酷的戰爭的影子,用十多歲孩子的視角描述的戰爭,還帶些慈祥。但就是在這慈祥的戰爭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喪失,看到戰爭的無奈,看到文字的嘆息。也看到香料商出賣瑪麗洛爾的父親,看到「人群擁簇著我,就像飛蛾圍繞著火,假若他們的翅膀被燒破,我知道這事不怪我」樣輕狂的戰爭。失望嗎?丟掉信心嗎?放棄自己嗎?這種情況又是或否僅在戰爭中呢?讀完這本書的你又是或否渴望一個瑪麗洛爾般的帶光體看見你、接近你、擁抱你呢?快來一束光吧,儘管我們看不見又如何,願這光似瑪麗洛爾般單純的嚮往著大海、嚮往著海螺,願這光似弗德雷里克專註於聆聽鳥撲動翅膀的悉數聲響,願這光似尤塔有著清澈的雙眸看透戰爭的本質,願這光照向維爾納,照向維爾納們。儘管我們看不見又如何。我們就像一個細胞,比塵埃還小。小得多。除,乘,加和減。物質交換、原子流動、分子轉移、蛋白質重組、線粒體發布氧化指令;我們像蜂擁在顯微鏡下的電子一樣有了生命。肺、大腦、然後是心臟。四十周後,六萬億個細胞被產鉗從母親的身體里夾出來,我們放聲大哭。我們加入了這個世界。我們被看不見的光所包圍。小小的瑪麗洛爾問父親,為什麼風吹不動光?因為,看不見的光啊,在我們心中。所有看的書中最愛的一本,以二戰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洛爾的失明法國女孩和名叫維爾納擅長機械的德國男孩的故事,書中以兩位主人公的故事交錯展開最後彙集在一起,其實我感覺很浪漫吶~書中最喜歡的人配角是弗雷德里克,富家子弟,喜歡他的獨特的個性、愛鳥、執著、堅持自己的想法、早熟,因為出生在高級階級家庭的他並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最後他以近痴呆的結局收場讓我心痛好久......書中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艾蒂安爺爺的孤僻;馬內科太太面對侵虐者的不滿、憤怒、反抗與對瑪麗洛爾如同母親般的慈愛和溫柔;巴斯蒂安的野蠻、殘忍;弗雷德里克的儒雅、早熟、不羈;福爾克海默的冷漠、老成;馮·倫佩爾對求生的貪婪與渴望;以及尤塔的純真和對戰爭之局的冷靜與自知。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看的人好書。同時文筆真的超級棒qwq希望大家讀完後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收穫
剛剛讀完
句子優美 場景與場景間的描寫 轉換 特別流利 瑪麗看到的東西 彷彿我也能看到 一枚枚擦破天空低飛過的炮彈和窗台上擺放整齊的海螺很好奇最後那顆鑽石去哪裡了火車票像個叛徒似的藏在他的口袋裡。——戰爭對愛做夢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呀。
註:內有劇透。
-----------回答分割線--------------
1944年,當一名德軍士兵探測到法國聖馬洛的「反動」電波,他會怎麼做?當他在電波中聽到法國小姑娘的求救聲,而此時他也被困在廢墟之中,他又會怎麼做?兩條看似永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因為戰爭,時空被炸個粉碎,平行線的碎片開始重疊,須臾的交匯,是一世的烙痕。
多爾的這本《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就是在二戰背景下發生的一系列很小很小的故事。小說中能讀到歷史書中讀不到的,因為它足夠小,小到就是你我,就在我們身邊。故事很小,格局很大。
小說描寫了跨度80年的兩個人的一生,德軍士兵維爾納和巴黎盲女瑪麗洛爾的故事。維爾納出身於貧民窟,從小在孤兒院長大,那個環境中的小孩長大後註定要去旁邊的礦井做一名命如草芥的卑微的礦工。但他的夢想就是去柏林,當一名科學家。天賦異稟的他學會搗鼓收音機,各種地方產的收音機。垃圾堆裡面的收音機被他修好後成為了獲取知識的新途徑。某一天他和妹妹尤塔收到來自法國的電台,正好是盲女瑪麗洛爾的叔祖父艾蒂安在聖馬洛播報的科學頻道,從大腦的神奇到光學的奧秘,從海洋的深邃到音樂的美妙。從此,法國人的電台成為了維爾納獲取科學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
某種機緣巧合下,維爾納因為技術過硬被選入舒爾普福塔的國家政治教育機構,歷經了種種嚴酷的考驗。在這裡遇見的熱愛鳥類的弗雷德里克成為了小說的另一條故事線。弗雷德里克執著,冷靜,看透了納粹的政治洗腦和戰爭中人性的扭曲。在狂熱的政治學校里,弗雷德里克無疑是那麼的突兀。一開始便知他悲劇的結局。
瘦小的維爾納很同情弗雷德里克,但他還是不會像弗雷德里克那樣直接拒絕校長的要求。兩個個性差異鮮明的人在那樣高壓的環境中還是惺惺相惜,儘管在弗雷德里克受到欺凌時維爾納都不敢站出來。三十年前,我們也在經歷這樣的日子,不敢站出來總比落井下石的好。
我們不能用懦弱來形容維爾納,他的童年決定了他的性格,這也就註定了他可以被裝在不同的容器里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人在善變的環境中的生存機會是更大一些。而物資豐裕的環境帶給弗雷德里克的是正直不屈和直抒胸臆。放在現在,這就是高富帥的標準,但戰爭來臨,投機者和狂熱者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和發言權,留不下弗雷德里克們的生存空間。
「 戰爭,你究竟帶來了什麼?」
維爾納最終還是表達了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要回到妹妹尤塔身邊。他想到了離開尤塔的時候砸碎了那台唯一的收音機,因為他怕這件「非法」的東西帶來不幸。他想到了尤塔最後的眼神,尤塔有著維爾納不及的成熟。
真實想法給維爾納帶來的就是提前上戰場。維爾納的工作就是通過無線電信號找到敵方電台並摧毀。
小說一直在穿插維爾納和瑪麗洛爾的故事,時間上也是跳來跳去,但不會給讀者雜亂的感覺。
瑪麗洛爾的父親在巴黎一家博物館做管理員,負責所有的鑰匙。當德軍即將到來的時候,父親接到重要的任務,守護鎮館之寶——海之焰寶石,同時還有三個複製品。真品和複製品分在不同的地方。海之焰也成為一條故事線,這個寶石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傳說,得到它的人永生不死,但周圍的人卻會有厄運。一名負責幫希特勒收集各國藝術品的軍官一直在尋找海之焰。他和維爾納在故事的最後相遇,一個為了寶石,一個為了救瑪麗洛爾。
寶石的下落成了一個開放的結局,老瑪麗洛爾最後收到尤塔還給她的老房子模型,當我看到瑪麗洛爾輕車熟路地打開父親製作的機關,有東西從裡面滑落出來時,我的眼睛濕潤了。一場戰爭,可以改變很多,但有些東西是變不了的,比如一直照顧艾蒂安的馬內科太太。她一如既往地反對著德國人的入侵,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以至於感染了閉門不出的艾蒂安。
生於和平年代,長於和平年代的我們,追求便捷、舒適、高效,可是到了極端條件,戰爭、嚴寒酷暑、疾病、死亡威脅等一旦發生,我們的外衣將被像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剝去,直抵人性。你將會是一個苟且者?告密者?還是抵抗者?你所忠於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生於憂患,我推薦這類題材的小說,多去揣摩戲劇衝突中的人物特性,沒有好壞,選擇往往就在那一瞬間。
最後,整本小說有大彩蛋。那就是裡面好多自然科學的描寫,各種海螺的形態,物理學,數學中的一些小問題。作者在最後還致謝了費曼先生的書。還沒看完,但是是值得一讀的。 寶石的神秘傳說、小姑娘的突然失明,戰爭帶來的各種情境。小男孩在孤兒院的意外收穫、加入德軍無線電偵查、心路變化的成長經歷,愛鳥的朋友的意外… 實際上,大腦細胞沒以及過光。可它告訴我們光的樣子,是不是很神奇
如果沒有希特勒,這個孩子該有多厲害……
一個小男孩從垃圾中翻出一個收音機,他和6歲的妹妹一起把它運回孤兒院。剛開始所有的孩子都感覺如獲至寶,不久就發現是壞的,便都對它失去了興趣。只有8歲的小哥哥整天抱著它、研究它,直到三周以後發現原來是一根電線斷掉了、小心翼翼地修好了它。
哥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想知道為什麼打個結會松不開、國旗為什麼能迎風飄揚。他關心為什麼有的魚有須;閃電擊中海面,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魚都會觸電身亡?
哥哥是個智商很高的傢伙。他在教堂地下室翻出了一本浸過水的機械學原理,牧師允許他拿著看,他就連吃飯都在研究這本大部頭。他因為修收音機出了名,鄰里街坊的收音機、電器壞了都來找他修。有一天幾個大兵到孤兒院,把他帶到一個大戶人家去修一台收音機。說是之前有兩個人看過了都沒有修好,無奈之下才把他找來。他看到收音機並沒有馬上動手拆,只是看看然後思考。不到兩分鐘,他修好了它!收音機的主人媳婦說,「這個孩子修收音機是靠想的!」主人很高興,獎勵他去軍校讀書。這個可以一句話決定一個孩子不用去煤礦幹活、可以去讀書的人是希特勒。
他情商更高。妹妹不明白別人談的「一半這個一半那個」是什麼,就問哥哥「我們是不是一半爸爸一半媽媽」。哥哥告訴她,他們說的是有猶太人血統(half-Jew)。我們不是,我們是徹頭徹尾的德國人(whole-German)。從希特勒家出來以後,他先把希特勒給自己的錢給了孤兒院照顧他們的阿姨,然後悄悄砸掉了自己修好、改裝過的可以收聽外國電台的那台收音機——因為當時德國境內已經只允許收聽德國電台了。妹妹很不開心。而哥哥知道因為戰事逼近、希特勒的注意和他的小小名氣,他們隨時可能被搜查。他要保護妹妹和自己,只能這麼做。
他是個好哥哥。他用阿姨退還給他的一部分錢給妹妹買了一台只可以聽德國電台的收音機。他給妹妹寫信只說好的事情,他想念妹妹,想知道她是否會因為沒有哥哥在身邊而悲傷,妹妹是否像他一樣學著變得鐵石心腸、懂得保護自己?
其實,哥哥也只是個孩子。他在16歲的時候被人謊報成18歲,走上二戰的前線。在他之前有兩個「糟糕的」工程師,被派去搜索利用調頻信號傳遞抵抗信息的「壞人」,什麼都搜不到。他呢,所到之處都能找到那些「非法」的信號,再利用自己高超的數學能力計算出抵抗分子的準確位置。我一直在想,那些在他來之前無所作為的「差勁」的人是真的技術不高,還是他們比他更懂得他們身處的時代和那場戰爭的意義?可惜,除了12歲的妹妹的關於對錯的思考,沒有人告訴過他在戰爭中應該如何自處,更沒有人引導他去反思他們在做的事情。
他有個沒有機會講完的故事。他喜歡那個滿臉雀斑、看不見他樣子的法國妹子。他們一起分享難得的食物,他救了她三次,最後送她安全離開。妹子長大成了著名的科學家,有了愛人和孩子。妹子從來沒有找過那個救過她的男孩。
我一直在等待一個奇蹟,等哥哥活著走出關押戰犯的營地,等他成為一個厲害的科學家,等他把對萬物的好奇心變成造福世人的發明。可惜,他自那一別、再沒有機會實現對妹妹的承諾,帶她去看看飛機、帶她飛向巴黎。如果他當初沒有撿到那台收音機、沒有遇到希特勒、沒有去讀軍校、沒有被挑中上戰場,那麼他的人生可能不會那麼短、那麼讓人遺憾。可是,哪裡有「如果」!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2015年普利策獎獲獎作品,作者Anthony Doerr。謹以此篇紀念那些有故事的人。願世界和平,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首發於公眾號:一品尚書(ypss17)
http://weixin.qq.com/r/RDp0bNPEx464rZcP929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占坑 原著進度已過半 考完試再來寫書評
0903 回來填坑
現在想來 看完這本書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很強 來看這段對父女的描寫:He sweeps her hair back from her ears;he swings her above his head. He says she is his émerveillement. He says he will never leave her, not in a million years.句式簡單,鋪陳簡單,但平淡中給人篤定、堅強之感.再如對德國軍隊中政治教育的評價:Führer, folk, fatherland. Steel your body, steel your soul.同樣是簡單、簡短的並列句,平靜的陳述卻能調動讀者的很多微妙的情感,彷彿與主人公達成共鳴,目睹著民族情緒吞噬個人思想,語氣中除了困惑,無奈,冷靜,似乎還有一點點的反感.更不用說女主失明後學習走路時 反覆出現的「one step two step three」,戛然而止,使讀者的心彷彿也像女主的腳步一樣,懸在了半空中.Doerr Anthony冷靜客觀的敘事風格延續到了內容之中。來看這段法國民眾對德國士兵的評價:
Claude understands that he ought to resent them, but he admires their competence and manners, the clean efficiency with which they move. They always seem to be going somewhere and never doubt that it is the right place to be going. Something his own country has lacked.這段內心獨白突破了道德與政治、軍事感情的約束,從人性最原始的角度審視侵略者,把思想境界提升了一個檔次.這正是本書吸引人的亮點之一:從平和的、獨特的、微妙的視角,重新認識戰爭,貪婪,愛與信任.
對科學的敬意與恰到好處的神秘色彩,則是我眼中的另一大亮點. 讀過雪地定位那一段之後突然對三角函數產生了好感-_-# 科學探索的喜悅又與被軍事利用後的殘酷血腥枯燥瑣碎形成鮮明對比,就如同在戰火中漸弱的科普廣播信號和那本被藏起來的鳥類圖解一樣,讓人的心一沉,悶悶的難過. 而Sea of Flames彷彿象徵著未知:它承諾庇佑,也帶來災難;它遊離於科學的邊界之外,卻帶給人們信仰與希望;它神秘,美麗.大致,就是這樣了。即使在最殘酷的年代裡,也會有故事讓你始終相信人性本善,讓你相信善惡到頭終將有報。人性在《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中》寫的很真實,你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自己的影子。
好久沒有看書,更久沒有看完一本長篇小說。謝謝她陪伴我通勤的路上,看到了積極的自己,也看到了世界上純粹的光。瑪麗洛爾的積極在於她「認命」卻不認輸,她努力地相信,並印證著自己的相信。在小說中讓我最糾結的是維爾納,他有追求,也願自己能勇敢追求;然而因為固有的自卑和恐懼,讓他多次止步不前,可他依然清晰知道對與錯,皆因尤塔在他心靈的最深處不斷的呼喚使他清醒。兩位主角的背景設定,就能解釋為什麼維爾納會愛上瑪麗洛爾,他渴望的簡單和純粹,正是瑪麗洛爾的特質所在。好久沒有在知乎上面冒泡(笑),願世界和平。
剛剛看完。
看到虛弱的維爾納踩到自己部隊埋設的地雷的時候。他對改變命運的渴望,在錯與對中掙扎,極具天賦,又善良,而且才遇見了自己的愛情……想哭。
瑪麗洛爾,一個長著雀斑的盲人女孩兒,是愛讓她更堅強,父親做著城鎮的模型,讓她盲而不盲,父親給她的生日禮物,《海底兩萬里》,開啟了瑪麗洛爾對未知、對未來的渴望,父親給她的承諾、期盼,支撐著她為反抗而努力,以及獨自度過的幾日轟炸。因為愛和希望,她勇敢……
小孩總分對錯。尤塔始終認為德國人錯了,可是大環境下,她是德國人的一部分,戰爭讓她受到侮辱,而戰後她卻為著自己同胞犯的錯懺悔……想哭。
佛羅德雷克,一個愛鳥、愛做夢,說話喜歡望著天的近視男孩,為了父母錯誤的虛榮,國家錯誤的理念而誤入一個不該屬於他的地獄。
「(我)不是(最差的),先生。」「他已經死了,先生。」最後被殘害致變傻,可他內心對飛翔、對鳥的熱愛不滅……想哭。馬內科太太,一位女家佣,在面對戰爭時,卻顯示出了比男人更大、更堅持的勇氣和責任感。她幽默風趣有組織力,可以把整個已淪為殖民地的聖馬洛里的婦女團結起來,和外界聯繫,求救,並不斷鼓勵瑪麗洛爾……
艾蒂安,一位已經經歷了一戰,見證了戰爭的殘酷的老年人,一直躲在恐懼中,不敢面對即將降臨的新的災難,是瑪麗洛爾的勇氣支撐了他。當看到他邁出24年未邁出的房子,接手一位盲人女孩都能做的事時……
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
是收音機里的音樂、故事,是一本書籍,是斷斷續續的聲音,是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對現狀的不滿……
如果僅僅是這些正面、積極的人,還不至於讓人如此動情。那些所謂的「壞人」,又何嘗不讓人同情呢?
軍士長馮?倫佩爾貪婪地尋求著「海之焰」,這一有著可以長生的傳說的稀世珍寶,又何嘗不是小人物在面對疾病、面對時刻見不了明日的太陽之時對生的渴望?別忘了,他還有兩個女兒,在臨死前,他想到了自己的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
還有那戰爭時慘烈的場景,廢墟下求生的渴望,等等
戰爭無論輸贏,百姓都要遭殃——
在讀的時候,腦海里想到了敘利亞,想到了中東那邊受戰爭蹂躪的人們,想到了那個滿頭是血,兩眼空洞地坐著的小男孩;想到了逃難不成,墜海然後被衝到岸邊的那個小男孩;想到了通過社交網路,向世界求救,無法預測明日是否還能看到太陽的小女孩……
我真的希望,世界和平!
ps. 喜歡這本小說的,一定也會喜歡《偷書賊》,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佔座,閱讀中
占坑 正在讀
先佔個坑,以後慢慢答。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這位上海財經大學學生的讀過書單?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結尾到底是什麼?
※聽說許多非專業英文書籍的中文翻譯很糟糕,有必要因此下決心閱讀英文原版嗎?
※難道不應該把推動版權電子閱讀市場的發展作為己任嗎?
※請問杭州哪裡有比較好的看書或者閱讀的地方,類似於學校的圖書館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