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和消費者,你能從雙十一里學到什麼?

題主自己是一名每年奮戰在雙十一的剁手黨,同時自己也是產品經理

敢問各位同僚,能總結一下自己從雙十一里學到的東西嗎?


嗯,最主要學到的是:一定要努力賺錢,否則老婆就只能在雙十一才敢買東西了。


產品狗來回答:你們運營喵真會玩兒~


銀行:我們要限制網購金額

淘寶:看看老子雙十一的並發你幾個孫子兜得住嗎?

京東:我實名舉報你不正當競爭

淘寶:就算你丫年年舉報,老子也會年年讓商家二選一

——以上為戰略層面的東西,下面認真說個產品方面的——

在『淘寶』前面加個動詞,那一定是『逛』

特別是雙十一這樣的大促活動,把『逛』的體驗做好了能提升很大的衝動消費金額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費需求,通常一個人的消費一般就集中在兩三個大類目裡面

以我自己為例,我主要就關注男裝、美食兩個大品類,另外再看點日用品

當時我發現從11.1預熱到11.11當天這整整十一天時間大品類推薦的品牌變動非常小

最終我大多數的訂單都出自我曾經收藏過的店鋪,『逛』的收穫非常之小

問過好幾個朋友都說,發現今年的11.11很快就逛無可逛了

也許這些黃金入口是被運營部門人工控死的,而不是產品參與進來提供演算法

又或者是有利益關聯,這些不是產品能染指的,那就當我沒說吧


一是技術帶來的變革,

1,上圖可以明顯看出,雙十一的數據簡直可以秒殺我們所熟知的世上的民用技術,咱這裡不提軍用的和神秘的存在,單看阿里巴巴在DT技術上的實力肯定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水準,海外的亞馬遜和谷歌,Facebook也有這實力可能,但是我們做技術的很清楚的知道任何理論上的實現和真正意義上的走一遍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所以這裡應該給阿里巴巴打九十五分。

(ps:

剛剛看到的,

2,

二是品牌文化帶來的營銷

品牌的概念應該是我們國內企業近幾年才開始重視的,而營銷這個品牌文化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君不見小米華為魅族在雙十一的平台上鬥智斗勇,據說小米最後為了沖業績都發50塊的代金券了,基本上所有的重視電商的企業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雙十一身上,可以看到越是新興產業越是重視,儘管服飾皮包還是有很大的交易份額,(如優衣庫之類的知乎給的建議很多哈)但是今年的電子類可以說是很多新品和舊品清倉的機會,既可以順帶雙十一刷掉,又可以找個好名頭來解決庫存,還可以增加許多故事,好處太多了,只能說雙十一是阿里巴巴和商人們拾柴火焰高的盛宴~

三是雙十一產品理念用戶的培養

習慣帶來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存在,而群體習慣的慣性更是強大讓人捉摸不透,遠可以看生物界的魚群和非洲動物的遷徙,近可以看人類歷史的變革,單從計算機來說打字的鍵盤就是因為習慣的力量而造成現有的鍵盤布局,難用,但是改進的成本太大了,所以做產品的經常會被老闆天馬行空的想法給嚇到,開發也會被產品的需求改進給嚇到,無他,因為對產品來說改變用戶習慣成本太大了,新的需求如不是特別的痛點,就盡量是從舊版本循序漸進的改近,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總會有一種自我的協調性,會高估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來評價,趨向有利自己的方向,用戶在雙十一裡面的想法也是一樣的,因為已經認可這個節慶購物,就會不自覺的高估和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在這種口碑模式的傳播下,自然就帶動用戶的消費和購買慾望了,

四是阿里金融的工具布局

支付寶,花唄,

上班中,有空慢慢補充


拿著手機一直在思考天貓淘寶的功能對應後台的設計

這麼多配置項需要多少運營來維護

購物車的物品還在眼巴巴的提示我快購買

一天的PV怎麼也有個100億

給我交易的數據該怎麼優化

阿里的帳篷睡著是否舒服


為什麼要造一個節呢?明明從各個角度來講,把大量的流量和交易集中在一天,都是對成本的提高,因為要支持一個很高很高的長板。

我想有兩個原因:

1. 節日,伴隨著非理性消費。最開始都是為了搶便宜去的,再過幾年會過成一種情懷,變成一種習慣。與之而來的就是第二點。

2. 入口。阿里不僅要打造空間上的入口,所有的線上交易都只能從他這裡進出,還想打造時間上的入口。阿里本就是賣入口資源的,再創造一個時間上的入口資源,這得又是一大筆錢財啊。


推薦閱讀:

運營做的活動都有哪些?
有哪些需求原本看起來很弱,但卻讓人吃驚地使互聯網公司賺了大錢?
客服如何向經理 提出遊戲項目策劃案?
用手機號註冊並用手機號作為登錄名,這種方式讓我感覺不爽,設計者的初衷是什麼?
應屆產品面試是扯淡嗎?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 產品運營 |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