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很多 NBA 球員都有綽號,現在很少有了?
為什麼以前很多NBA球員都有綽號,現在很少有了?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球 · NBA 總決賽,更多「NBA 總決賽」相關的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其實並不少的。
很多英文綽號沒有對應的中文綽號倒的確是真的。其一,
很多梗本身就不是中英文通用的。這個問題遍布翻譯界的每個角落。想給那些難譯的詞語找到相對應的「信雅達」的中文說法,本身就十分可遇不可求。比如,我們一直稱麥迪是「T-Mac」,因為這梗本身就很無聊嘛,翻譯出來不是更蛋疼么?
比如,奧尼爾特別喜歡的那種腦洞梗,像伊巴卡的「I-Block-a」,麥基的「Tragic Bronson」(源自 Magic Johnson 的發音,黝黑我大麥基)。中文翻譯過來的話,語境不同,一下就破了笑點。
比如,芝加哥解說員酷愛的吉米-巴特勒的外號——「Jimmy G Buckets, the G stands for "Gets" 」,這種極為個人化的外號,譯者很難詮釋得清。何況外號比本名還要拗口,實用意義不高。
比如,阿瑪雷-斯塔德邁爾的外號 STAT 是「Standing Tall and Talented」的首字母縮寫,意為鶴立雞群,雖然逼格比「小霸王」高出許多,但很難譯得清楚明白。
比如,我們官方媒體從來不會喚鄧肯為「大基本」(The Big Fundamental),似乎……不夠嚴肅?
其二,
比起英文外號來,中文外號相對要刻板得多。通常要求外號必須落在一個名詞上。「雨人」、「鳥人」、「巴西閃電」、「小皇帝」、「大寶貝」、「大鬍子」、「大鯊魚」、「魔術師」、「石佛」、「鐵人格林」、「飛人喬丹」、「大鳥伯德」、「零號特工」、「答案」、「郵差」、「滑翔機」、「濃眉」、各色「曼巴」。但許多英文外號起得太過隨意,根本沒法直譯……
比如,阿爾斯通為人熟知的外號「Skip To My Lou」,中文常被譯作「穿越你的靈魂」。這個譯名甚至曾被中央五台解說採納,不過也只能勉強用作調侃。英文版可以直接代替阿爾斯通的名字,喊出來非常合適——「Skip to my lou from downtown」。中文版則怎麼聽都不像是個外號,根本喊不出口——「穿越你的靈魂三分中的」,「穿越你的靈魂這球一氣呵成,直搗黃龍」。反正不得勁兒。
球員外號注重功能性,功能性不強的外號,沒有也罷。
其三,
很多人的外號就是簡單的縮寫或者昵稱而已(一部分原因其實是——這些年,北美同行們也變懶了)。這種類型的外號根本無法直譯,只有極少數是大家莫名其妙就叫習慣了,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用法。比如縮寫型,我們管克里斯-保羅叫「CP3」,管基里連科叫「AK47」(稱得上是聯盟史上最經典外號之一)。但似乎很少會稱呼托尼-帕克為「TP」,稱傑森-基德為「JK」,稱保羅-喬治為「PG13」,稱克里斯-波什為「CB4」,稱莫里斯-皮特森為「MP3」。
比如昵稱類,我們也管波波維奇叫波波(「Pop」),管道格-里弗斯叫河文檔(「Doc」),但很少有習慣喚伊戈達拉為「Iggy」,皮蓬為「Pip」,麥克戴斯為「Dice」的解說員。
同樣原因,德隆的外號「D-Will」,羅斯的外號「D-Rose」在國內被提及的次數也並不多。
另外,有些球員的昵稱實在太沒有辨識度,在北美都不常用,更別提在國內了。比如布魯克斯曾有特別圖省事的外號「AB」,很快就銷聲匿跡了。畢竟 NBA 首字母 AB 的球員多如牛毛——現役就有安德烈-巴尼亞尼、安德魯-博古特、艾弗里-布拉德利、亞歷克-伯克斯、安東尼-本內特、阿隆-貝恩斯等人。
其四,
有些人中文外號太過響亮,英文外號是什麼早就沒人願意探究了。比如,典韋,比「D-Wade」有趣多了;
比如,嫂子,家嫂,大家嫂,小家嫂……比如,幫主和老大;比如,從灌籃高手那邊出口轉內銷的外號「大猩猩」尤因;比如,迪奧的外號……那什麼。比如,傑森理查德森的外號……那什麼。比如,魯代日的外號……那什麼。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些大多是網友集體智慧的結晶。
其五,
有些外號英文叫著順口,中文就不見得。歐文著名的外號「Uncle Drew」——「德魯叔叔」,寫出來還好,喊出來就平白無故折了一輩。p.s. 「小飛俠」、「小鋼炮」這種外號簡直羞恥 play ,能喊得出口也是蠻拼的……題主說的是中文綽號少了吧,英文沒少哦,tnt那幫人照樣天天給球員起綽號,這裡不提。你們不覺得是國內解說水平專業化合理化了嗎?沒有中文綽號我覺得是一個很正常而且正確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國內電視解說員和評論員(包括文字直播員例如虎撲的編輯,還有撰稿人像漲工資一類,非職業的懂球帝,此處非貶義)的一種專業化進步,因為大家不再局限於費勁口舌形容場面上的如何如何,而去更多的顧及球員數據,球隊戰術這些大家稱之為「乾貨」的東西,我個人覺得這一點相當重要。 這樣說吧,十年前你看到很多nba球員的評論和解說詞,語言確實很漂亮,滿眼都是四字成語,放到現在你去談論那批球員,典型的,96黃金一代,賣情懷的還是多過給你老老實實分析數據的,這一點就是上一代解說與看球文化(如果這也算文化的話)留下來的產物,總結為印象流,個人流,將關注點局限於場面本身和球員本身,所以很多人說76人時期的AI獨嘛,但是從來不考慮說拉里·布朗爺爺的戰術就是完全放開其進攻火力。 十年前甚至更長時間,cctv5那批解說員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專業籃球解說員解說籃球,我理解為人手短缺,張衛平老師能上乾貨的這種確實少,配一些萬金油解說,本身也不是特別懂,又要說的好看,就搞點成語,給球員起綽號,而當時的球迷文化,因為缺少看直播的途徑(只有電視直播吧,手機文字直播我記得再過幾年才有空中網?),所以出於片段式集錦式的看比賽態度倒也樂於這種解說方法,加之十多年前,互聯網未普及,國內整個體育直播行業處於專業化起步階段,諸如數據和建立於回放慢放及專業分析的戰術討論的確是很難做出來的,00年左右電腦都沒人手一台你給我查個喬丹公牛時期場均得分看看? 以上幾點導致了當時的球迷和評論員普遍專業化不足,理解靠語言修飾,因為也的確沒法上乾貨。
現在就很好理解,以本屆亞錦賽為例,王非指導會在比賽中場插入基於回放的戰術解讀,我覺得對於一般球迷來說是比較專業的,解說員很少像十年前一樣大呼小叫加胡說八道(子忠大帝請自動過濾)而更多的去合理分析什麼什麼情況應該怎麼怎麼打(當然於嘉同志類似於官方拉拉隊的解說仍舊沒法聽就是了),我們看完比賽,回來知乎,虎撲,新浪看評論,撰稿人也很專業,給你講戰術上數據,逐條分析,漲工資這種專長掉書袋的還會給你列舉點以前的例子(非黑,風格各異我覺得很正常),誰還有閑工夫給球員想著起綽號?
綜上,這是合理的發展方向,益於培養更多真正懂球的同志而非偽球迷(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個厚古薄今拿了300多贊的朋友) 再吐槽下那個答案,作為登哥腦殘粉不能忍,你黑他防守我認了,你黑他進攻靠碰瓷我也認了,你吐槽他就後撤步和歐洲步兩招雖然印象流我也理解,你說他第一分位成色不如科比韋德我也忍了(畢竟成色這東西不同人不同角度就不同看法),那個說他不會拉杆不配第一分位是什麼鬼?按這個鑒定法現役第一分位該是羅斯還是歐文?至於厚古薄今和各種邏輯問題,罵的人多了不再多提。 以上有很多,只不過各處的「小編們」只是從網路上招聘來的寫手而不是體育記者,英語水平也有限,不知道該怎麼翻譯Boogie啊Moose啊J-smooth啊ISO Joe啊等綽號,他們又不想發明孫正平式的綽號,小飛俠科比石佛鄧肯等毫無出處的綽號在這些人眼裡又太挫了
主要是沒有孫正平老師了…
加內特的狼王從森林狼時代一直叫到籃網又叫回森林狼。但是人家big ticket(票房冠軍?)的外號確實沒幾個中文解說會用。而那會兒過來的,貓王傑拉德華萊士,船長布蘭德,鷹王喬約翰遜/史密斯,熊王加索爾…………等等等等很羞恥的不一而足,搞的像在開動物界人大一樣。現在很少會這麼叫了,一方面是因為真的很羞恥。一個是加內特之後再叫別人狼王也不合適…那會兒的火箭幫子倒是各種昵稱(很多都並不是原生的英文綽號)。倒是弗朗西斯弗老大的綽號可以和franchise勉強掛鉤。沒了姚明以後,大家也對為球員起綽號不太熱衷了,因為沒有共同的主隊。但是像湖人這種球迷多的球隊就容易出綽號…
原生綽號的話,奧尼爾的退役讓綽號變少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除了各種接近名字縮寫的(類似於D WILL)這種以外,其實本來也就不多。
現在名頭比較響的類似於boogie考辛斯(大意好像是很high的黑叔叔),水花兄弟,希臘怪物字母哥,諸如此類的。杜蘭特有個綽號叫durantula
(杜狼蛛),記得還有個骷髏死神的外號,不過沒幾個人會叫。還有法里德manimal(半獸人),約什J-smoove(約什吊炸天),囧囧森ISO JOE(單打喬)。還有蝸殼你勒他呆這一批老人。黑一點的像Haren(哈扔,哈登沒有防守D)這種就不說了,以前德克也被黑作Irk應該說有綽號的人物也並不少。放到十年前,二十年前,叫出來的綽號也並沒有多很多。且聽我叫幾個外號聽聽看~
我覺得給球員起外號最好的還是通過其打球風格來冠名,這樣喊起來也比較獨特且具代表性。
可現在球員的技術特點要麼不夠明顯,要麼就是和前輩比較相似,這時媒體or球迷就開始給外號加前綴!比如:
有了土豆斯伯特韋伯 才有了小土豆內特羅賓遜
有了籃球皇帝張伯倫 才有了小皇帝詹姆斯
有了魔獸霍華德 才有了白魔獸格里芬和沙弗里克蘭多夫
有了大鯊魚奧尼爾 才有了小鯊魚艾迪庫里和拜納姆(兩個不爭氣的東西這麼早叫這個)
有了魔術師約翰遜 才有了左手魔術師奧多姆
有了飛人喬丹 才有了阿根廷飛人吉諾比利
有了黑曼巴科比 才有黃曼巴羅伊,白曼巴斯卡拉布萊恩,紅曼巴馬特邦納。
等等等等
這種就不算外號了嗎?當然算!但是這種稱謂掛在頭上總是會被觀眾有意無意的拿來相互比較。
——————————————————
現在起外號不管是中方還是外方媒體都特別喜歡!特別喜歡!特別喜歡!通過球員姓名起外號!
外方簡單的就是給名字縮寫
比如:
T.Mac 特雷西麥克格雷迪
D.Wade 德韋恩韋德
C.Wedd 克里斯韋伯
等等等等
要麼就是根據單詞找諧音拆字母各種文字遊戲
比如:
基里連科的AK47啊
安東尼的甜瓜啊
莫布里的老貓啊
安芬尼哈達威的便士啊
等等等等
中國這邊的外號就更隨意了
有小學生字面翻譯的
比如:
白邊 懷特塞德
大表妹 考辛斯
愛神 凱文樂福
聰明哥 斯瑪特
等等等等
最後也是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諧音啊
比如:
泡椒 保羅喬治
卡哇伊 倫納德
囧牆 沃爾
大吊哥 迪奧
給力芬 格里芬
等等等等
看看中國這邊給年輕球員的起外號還真不少,其實也就是你有個名字,我們中國人的想像力一定能給你起個外號!
那外號的意義呢?其實並不大。這和cctv5,五佳球改為純音樂沒有了瑜伽的「力劈華山」等解說詞有直接關係
守身如玉夜店登,一諾千金喬守信,滴酒不沾泰勞森……
沒人提28么
題主木有玩虎撲跟reddit嗎 我覺得現在的綽號反而更多
基里連科之所以叫AK47和球風沒有關係,是因為他名字的兩個縮寫首字母是AK,球衣號碼是47號,因此得名
擼代日,薩帝,28卡等一眾球星不服
今天除夕來更新一下--------------------------------------------------------------------------------------馬刺全隊都有綽號鄧肯-獃子 新秀 毒瘤呆帕克-傻帕 跑車 吉諾比利-兔子 禿子 妖刀格林-小綠 綠總 張鐵林 張繼科 張愛零 張全蛋萊納德-小萊 卡哇伊 小可愛 肥卡 面癱迪奧-屌哥 邦納-紅曼巴 隊魂 安德森-大鎚 人類蠕動精華 西蒙斯-席夢思 床大衛韋斯特-大衛西 西爺 雷鋒博班馬揚諾維奇-吉祥物米爾斯-毛巾俠 米巨腿波波-諸葛維奇 老騙子 老酒鬼等等
強烈反對拿現役球員跟歷史球員比較
作為一個老球迷應該知道以前的NBA身體接觸比現在猛多了 現在的杜蘭特這種竹竿放到以前 會被巴克利打出腦震蕩 庫里這種風格在佩頓斯托克頓面前估計球都運不穩在那個年代 身體力量和協調性才是硬道理 不是說現在的球員不如以前的球員 而是規則和節奏都在改變 為了觀賞性 NBA早就跟以前的不一樣了 你這樣去比有啥意思?記得當年 喬丹吃肘子裁判都不吹。中文綽號是挺少聽到了,至少在解說這塊兒是這樣。但球迷對球星的昵稱還是有的。有音譯、直譯,還有根據個人特色取的。像 加嫂 神龜 書包杜 路標 大表妹 宇智波哈瞪 傻芬 師弟 玫瑰等等。雖然沒有那些綽號來的霸氣,但是我感覺昵稱更有意思些。
現在的NBA,所有的球隊像是一個球隊,所有的比賽像是一場比賽,所有的前鋒像是一個前鋒,所有的後衛像是一個後衛。NBA的生態和氣質變了,世紀初十年那個百花齊放群星璀璨的時代一去不返。綽號文化的演變,不僅發生在數量上,更多的是發生在質量上。一、技術特點的同質化和模糊化——「難以總結」在世紀初的十年間,大部分響亮的綽號都是從球員的技術特色而來的,比如:麥迪--干拔無解--T-MAC;卡特--扣籃無雙--UFO;科比--殺手天性--黑曼巴;納什--球風飄逸--風之子;小斯--球風霸氣--小霸王;雷阿倫--冷血投射--君子劍;基里連科--技藝全面而精良--AK47;大本--可靠防守--大本鐘;帕克--瞬間速度--法國跑車;吉諾比利--球風妖冶--阿根廷妖刀;德克--得分不可阻擋--德國戰車;韋德--突破速度--閃電俠;比盧普斯--關鍵球能力--關鍵先生;奧尼爾--球風兇猛--大鯊魚;阿泰斯特--球風凶蠻--野獸;加內特--球風彪悍--狼王;華萊士--頂撞裁判--怒吼天尊;霍華德--球風霸道--魔獸;阿爾斯特--球風靈動--跳躍的靈魂;馬布里--球風太獨--獨狼;威廉姆斯--球風華麗--白巧克力。等等。(只有少部分綽號跟球風沒有關係,比如真理、答案、大將軍、國王、石佛、蜂王、船長、特權、噴氣機、小王子等。)到了現在,多種因素影響(規則嚴厲讓性格球員銷聲匿跡,跑轟盛行導致技術流越來越不重要,整體提速擠壓著內線球員的生存空間)下,導致:1--球隊的打球方式逐漸同質化那時候,爵士的擋拆、太陽的跑轟、國王的普林斯頓、湖人的三角進攻、活塞的鋼鐵防守,等等,一個名字一個風格,各有千秋,互不相讓。現在的球隊,大家互通有無,各采眾長,風格越來越像,特色越來越少。小個陣容、三分球、提速、跑轟、少停球、少單打,十隊一面,二十隊,還是一面。緊隨其後的是:2--球員的技術特點逐漸模糊化小球時代來臨,各支球隊一擁而上爭相效仿,控衛瘋狂得分(沃爾、歐文、維斯、羅斯、庫里),小前鋒衝進內線(詹姆斯、安東尼、杜蘭特),大前鋒不停投三分(樂福、波什、阿爾德里奇、格里芬)。速度加快,傳統中鋒日益凋零(甚至小加成了第一中鋒),控衛當道,得分後衛應聲失落(不會拉杆的哈登成了第一分衛)。原本五個位置各司其職的生態被打破,傳統由內線發起攻勢的套路逐漸被後衛的突投所取代,外線球員越長越高開始主導進攻,內線球員越來越矮開始飄在外線。整個戰法朝著萊利的預測疾馳而去。位置和打法的模糊化造成一種混亂:球風互相摻和,特點難以總結。二、整體競技水平的下降——「只剩平庸」還有一個新的特點,那就是,為了冠軍,原來各立山頭的球星開始抱團。這個現象從08年一夜之間重組並奪冠的凱爾特人「三巨頭」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並逐漸成為潮流。在詹姆斯、韋德、波什三人聚義南海灘的時候,昔日球星巴克利批評這種做法太軟弱,他指出,以前的那批球星,大家想的是打敗對手建功立業,絕不會因為對手太強而加入其中。然而,傳統觀念已被徹底拋棄。不管義與不義,這種現象已經積重難返,像科比、鄧肯、德克這樣一生一隊的球員已經成了珍稀動物。巨星抱團造成的結果是:1--球隊實力分化導致的關注度集中在那個群雄割據、群豪紛爭的年代,往往一個超級球星肩扛著整個球隊,每個晚上為了勝利貢獻著一切才華,那時候,英雄輩出,特色迥然。納什太陽,科比湖人,韋伯國王,加內特狼,卡特猛龍,艾弗森76人,阿里納斯奇才。一個名字一支球隊,一支球隊一種風格。而現在,巨星抱團取代了根基帶隊,超級球星不需要發力展示全部優缺點就可以贏下比賽,而均衡球隊因為成績打不出來而缺少了很多關注。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關注度日益集中到強隊的明星身上。緊隨其後的是:2--比賽質量的下滑和球員風格的「隱蔽」近些年休賽期的排列組合中,超級球星抱團奪冠、一般球星抱大腿奪冠,而新人卻難有出頭之日。有了夥伴,強者越來越強悍,沒了砥柱,弱者越來越平庸。我們越來越看不到強者的弱點,因為他的弱點被強大的球隊實力掩蓋了,也越來越看不到弱者的優勢,因為我們已經不怎麼看弱隊中的球員了。強弱分明,比賽越來越乏味,激烈性和觀賞性也越來越差。與此前相比,現在的NBA,不論強隊弱隊,不論明星替補,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只是平庸。他們的全部招式,早在十年前的球隊和球員就已經展示出來了,而且十年前的展示更加專業更加完美。(馬刺除外)總之,到了現在,不管是球隊還是球員,他們的風格氣質都越來越像。所有的球隊像是一個球隊,所有的比賽像是一場比賽,所有的前鋒像是一個前鋒,所有的後衛像是一個後衛。沒有特點了,自然就無法總結出綽號了。我認為,以上總結的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綽號現象還是存在的。球風同質化了,還有長相和姓氏。於是,就有了:萌神、濃眉、愛神、表妹、短手芬、卡哇伊、迪奧、泡椒、牛奶、帕帥、神龜、字母哥、白邊、海公公、圍巾、佳麗,等等等等。而人們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辭彙給沃爾、比爾、克萊湯普森、利拉德等人起綽號了。不難看出,現在的綽號文化已經很難與之前那個時代相比,缺乏創意、敷衍、浮誇、直白、淺薄和沒文化。試著比較一下:萌神和君子劍、濃眉和狼王、短手芬和魔獸、表妹和大柴油機(大亞里士多德、大三葉草、大鯊魚、大哲學家、大仙人掌)、神龜和黑曼巴、登登和加拿大空軍、白邊和大本鐘、圍巾和小皇帝、泡椒和T-MAC、海公公和神經刀。霄壤雲泥。------------------------------------------另一個想說的是:幾乎可以斷定,即使技術不斷進步,以人的體能和想像力加在籃球這項運動上,所能達成的效果也是有極限的;甚至字典里對於這種加總的形容詞也是有限的。很有可能,這個世紀初的十年就是那個極限峰值。(原文編輯於當地時間20151005夜11點半)---------------------------------------------------------------------------------------------------------------------------------------(20151006晚7點半補充)
鑒於過去一天內收到的爭論,現冒著長篇累牘的風險回應如下:
1,綽號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個娛樂性的產物。只有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才會有心情聊起他人的綽號。如果讀者一定要拿出研究青蒿素一樣的鑽研和嚴肅來討論,那我覺得有點不解風情。
2,目前受到討論最多的是作者列舉的這些綽號的來歷。其實我想說的是,在這篇回答中,我提出的觀點有很多,我希望受到挑戰的是我的觀點,而不是一些難證真偽的例子(隨後說)。
3,我反對出身論。如果你一定堅持籃球起源於美國,有關籃球的東西只有美國的才是最好的最正宗的最正確的,那我無法認同。作為起源國的美國,也在籃球場上拿過銅牌。籃球已經在全球普及,北美以外的球迷看到的也是籃球,而不是其他的什麼鬼怪。
4,當我在談球員風格變化的時候,我談得是一種歷史的縱向的變遷,而不是橫向的比較。我強調的是像波什這樣的球員近來連續幾年投三分球的數量的變化,而不是要拿這個賽季或者其他某個賽季波什、德克投三分球的數量作對比。不能讓我已經畫出了重點,但還是表示看不懂。
5,下面說明一下我對綽號這種現象的看法:
----很多球星的綽號並不唯一。
----綽號並無高低貴賤優劣之分,只有個人喜好上的差別。在評價一個綽號時,至少有兩個標準應該排在發源地之前:傳播度、球星本人的認可度。文革倒是起源於中國,對文革的研究卻是在國外。此外,你的喜歡並不比其他人的喜歡更高貴。
----許多綽號的來歷並不可考,只是約定俗成,人云亦云。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只要大家能在一個共同認可和遵守的涵義範圍內使用,這個綽號就有了意義。比如說,「J博士」。
----綽號涵義會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豐腴,因為是大眾而非本人在使用。比如說「狼王」這個詞,有的人偏重於「王」的地位,很多人會偏重於「狼」的風格。
最後,還是那句話,我前一天費力打了那麼多字,當然是想激起討論,不過我希望能夠激起一些有益的有建設性的討論,比如「巨星抱團是否合適」「小球能否持續成功」等等,而不是提醒我「AK47是一種槍」「虎撲NBA比新浪NBA更專業」等等,這些常識,我也知道。
宇智波哈登你難道不知道?
可能是你看球時間長了吧,對每個球員都有自己全面的認識,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符號式的記憶。跟你看球的層次有關,就像你剛開始都記得球員號碼,看的久了,反而記得沒以前清楚,現在看身形面孔和姿勢就行了
題主說的是英文還是中文?個人理解說錯勿怪:原因是詞庫有限,越用越少。能用的無非是動物、武器、著名人物,最多加個定語。球員卻一代又一代的出,沒那麼多詞啊,關鍵是選詞還必須有代表性、異質性、排他性。好難好難。
我昨天才知道這張卡是一個NBA球員…
當然還是有的,綽號要有內涵,不能太羞澀,要不然就沒人喊了。
而且網路時代,一個人同時有很多綽號,而且換得比較快。以丹尼·格林為例,簡述一下過去一個賽季中他的綽號的變遷。
以前丹尼·格林投籃很准,但是這個賽季命中率很低,張手就投,投了就鐵,張鐵林:經常打鐵,名字里有個「林」字,所以被戲稱為張鐵林。
皇阿瑪:張鐵林經常演皇上,特別是清朝皇帝,所以又被戲稱為皇阿瑪,衍生出「鐵打的江山」。張繼科:打鐵繼承了科比的志向。張愛玲:諧音「張愛零」,有段時間比賽經常得零分。張全蛋:同上,投籃一個不進。張九齡:同上。張學友:有段時間詹姆斯三分也是十分的掙扎,怎麼投怎麼鐵,丹尼格林新秀賽季和詹姆斯是隊友,學習友人,向詹姆斯致敬。張學良:馬里昂的綽號是馬良(拼音一樣),投籃姿勢都比較怪異。張無忌:三分曾經是格林的唯一技能包。當然啦,丹尼·格林本來和「張」字沒啥關係····
參考虎撲的帖子:http://bbs.hupu.com/15730474.html推薦閱讀:
※關於「夢一隊」,有哪些趣事?
※NBA 歷史上有哪些像哈登一樣的造犯規能手?
※NBA 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球員?
※你是nba經理,詹姆斯跟庫里你選誰?庫里是體系球員嗎?
※德懷特霍華德為什麼在球迷里人緣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