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作家都是北方人 如莫言等?
先要原諒我文化底蘊不深
可能問的方式有誤 害得人誤解我是有什麼情緒 所以重新編輯之所以這樣問 就是因為 我不是飽覽群書 肚子里沒什麼東西 看的書好些是因為有了影視作品 或者作者得了什麼超級大獎引起一陣熱潮才會去讀
問題的意思並不是說南方沒有名作家吧啦吧啦的 只是疑惑 為什麼南方的煙雨樓台 風景如畫不是更應該是…(詞窮…該怎麼表達) 優?美?么?
余華、蘇童、格非、殘雪、韓少功、嚴歌苓(當然加入了美籍)、王安憶、孫甘露,這些都是長江南岸的當代有影響力的作家,而且江南岸的作家還能說一大串。題主認為那麼多作家是北方人的思維定式大概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獎,一下躍居中國作家所有人之上,所以才會覺得北方作家居多吧?其實當下純文學層面,北方有影響力的作家諸如莫言、劉震雲、閻連科、賈平凹等,從純數字上統計,北方或許還沒南方的多呢。所以,南北方作家的多寡這並非什麼新奇的事情,地域因素對作家的影響只會體現在作品裡,如果非要說某一方作家多,這實在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
看到題主修改了問題我也來補充一下
因地域因素對作家風格的影響,北方的作家相對而言要比南方的作家所受影響更大一些。以賈平凹、劉震雲、莫言三位北方作家為例,三個人分別來自陝、豫、魯。他們的作品就帶有三個地方的色彩。趙宏聲說:「你汗手不要摸鏡!」一隻蒼蠅就落在鏡上,趕也趕不走。我說:「宏聲你把你家的蒼蠅領走么!」趙宏聲說:「引生,你能認出那蒼蠅是公的還是母的?」我說:「女的。」趙宏聲說:「為啥?」我說:「女的愛漂亮才來照鏡哩。」武林高興了,說:「啊都,都,都說引生是瘋子,引生不,不,不瘋,瘋么!」我懶得和武林說話,我瞧不起他,才要呸他一口,夏天智夾著紅紙上了藥鋪門的台階,我就坐到屋角不動了。——賈平凹《秦腔》
劉躍進和包工頭任保良,是十幾年的老朋友。任保良是河北滄州人,劉躍進是河南洛水人。十六年前,任保良,在洛水坐過兩年多牢。劉躍進有一個舅舅,在洛水監獄當廚子。舅舅叫牛得草,大眼睛,四十歲之前,眼睛像探照燈一樣亮;四十歲那年得了白內障,世間萬物,在他眼前一片模糊。模糊之前,牛得草說話慢條斯理;模糊之後,開始高門大嗓,見人就說:「別看眼睛瞧不見,我心裡清楚著呢。」——劉震雲《我叫劉躍進》
余司令說:「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對我父親說:「豆官,聽你乾爹的話。」父親沒吱聲,他看著奶奶高大的身軀,嗅著奶奶的夾襖里散出的熱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涼氣逼人,他打了一個戰,肚子咕嚕嚕響一陣。余司令拍了一下父親的頭,說:「走,乾兒。」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隊伍的雜沓腳步聲已響出很遠。父親眼前掛著藍白色的霧幔,擋住他的視線,只聞隊伍腳步聲,不見隊伍形和影。父親緊緊扯住余司令的衣角,雙腿快速挪動。奶奶像岸愈離愈遠,霧像海水愈近愈洶湧,父親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條船舷。——莫言《紅高粱》
地域因素對北方作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物對話語言的使用,以及敘事結構上。相比而言,南方作家的語言以及敘事結構整體上反倒有些趨同。
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的影響。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麼一個段子,說海瑞之所以一直不得志,是因為皇帝根本聽不懂他說的粵語,因為海瑞是廣東人。海瑞是否真的不會說明朝的官話這沒有去考證,但這個段子告訴我,政治是整個社會走向的絕對主導者。秦始皇和劉邦的後代應該是一嘴的陝西話,宋朝是河南話,明朝最初是吳語,後期遷都的原因逐漸說了北京話,清朝也是如此。到了民國推廣白話的時候,最初的語言備選里也有四川話的,但最終還是北京話勝出了。
政治主導語言之後,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是文學,因為文學很大一部分也是語言的藝術。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因此北方作家群在創作上有一個天然的優勢,他們不需要去學習和模仿,只需要保留自己的語言特色就行了。歷史上陝西、河南、山東都曾是獨立的文化圈,雖有聯繫,但都保留各自的特色。所以北方的作家在創作上能夠區分的很明確。
南方作家就比較被動了。首先創作上,在語言以及敘事結構上就要向普通話靠攏,這就要求南方的作家摒棄自己生長環境里的語言特色和敘事風格。再因為普通話的推廣早已有了一套標準的體系,因此南方作家在語言上都會向這套標準靠攏,他們不會模仿北方某一個省的語言特色,所以南方作家的作品看起來,在語言和敘事結構上反倒不會像北方作家那樣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
當然,他們也能創作帶有鮮明地方色彩的作品,比如說王安憶的一些作品在語言和結構上就明顯偏向於吳語文化圈。但這樣的作品放到全國去就不顯眼,那是因為它不符合普通話語言體系的這套標準,外地人理解起來就很晦澀。
總結起來,普通話形成的語言體系標準影響著作家的創作,而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自然北方的作家就佔據了一定優勢,在創作上既能輕鬆駕馭結構語言,又能保留各自的特色。南方作家如果想要使自己作品得到大規模的推廣,除了向普通話語言體系靠攏以外,還得摒棄原有的語言特色,實在不像摒棄,只能在作品中夾帶私貨,這實在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
假設一下,如果當初四川話勝出了,想像一下如今的文學作品特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沈從文魯迅巴金冰心等人竟無言以對。
呵呵,井底之蛙
因為北方話和書面語一致,所以寫作時佔優勢。即同樣是寫文章,北方人怎麼說就怎麼寫,相比於南方人說完話要「翻譯」成書面語,更為簡單。佔優勢不代表劣勢的地方就不出作家。另外劣勢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本屆茅盾文學獎的《繁花》,就是用上海話寫成的。
哈哈。南方才子都忙著掙錢呢,哪有時間舞文弄墨。就算偶爾詩情畫意一下,也跟長篇繁文縟節打不到一起呀。
個人把題主的問題理解為 為什麼獲超級大獎的作家有那麼多是北方地區人莫言一類偏西作家 能引起轟動 大概是因為他們的家鄉有過轟轟烈烈的革命 可以真實的寫出當時的情況 寫的東西是真實並且故事有情節 反應了許多東西 人可以從主人公的生活經歷裡面了解當時的社會 可以從裡面挖掘歷史 當然也並不是說南方的作家寫的東西就沒有故事情節沒有深刻的社會環境 魯迅不用說 余華…太多了 題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 大概是因為給題主留下深刻印象的書中 有好多是寫江南煙雨 朦朧美景 情感細膩 婉轉一類 和寫西北漢子 一類一對比 然後就會有這種感覺啦
^-^
推薦閱讀:
※三島由紀夫若不自殺,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
※除莫言以外,當今中國文壇哪個作家也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看待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中最後的三個故事?
※莫言獲得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能夠改變中國文學在中國的「邊緣位置」嗎?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再次陪跑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