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認為《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最好的作品,這篇文章優秀在哪裡,蘊含著什麼深意如何解讀這篇文章?
在中國當代小說選讀課上聽老師提起這篇文章,老師表示這是他也是許多作家認為的莫言最出色的小說,我在拜讀後,很難理解其中深意,讀了好幾遍都感覺到困惑不解,許多其中的意象如:透明的紅蘿蔔,黃麻地,色彩各異的奇異描寫以及黑孩幫鐵匠打石匠,以及打鐵老師傅的等意象和行為都難以理解,很難琢磨出這篇文章所想要表達出的主旨或思想,看完之後只是感覺其中憋悶憂鬱悲傷,我才疏學淺,望好心人給與一些深度解讀答疑解惑
謝邀! 簡單答下1.我不認為這是莫作家最好的作品。這只是他的起點,遠遠不是他的終點。 透明的紅蘿蔔只是製造了一個黑洞,讓你可以經過它穿越宇宙。到了檀香刑-豐乳肥臀,他已可比肩馬爾克斯和納博科夫——他們能開天闢地,納博科夫是玩降維攻擊的好手。2.你的困難也許就是你的契機。你可以先放下尋找作品主題的偏執。改從批判性思維開始,這時你需要練習現象學懸置的工夫,練習從不同角度改寫文本來體會「視角」的差異。這是基本功。我的解讀中有提示。3.讀魯迅!讀魯迅!讀魯迅!
《透明的紅蘿蔔》瀰漫最深的是一種孤獨感,大概也就是你說的「憋悶憂鬱悲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物質貧乏的閉塞的鄉村裡,普遍存在的苦難使得每個人的身上產生了各種奇異的變化。每個人雖然被生命力驅趕著,但精神已經被鎖死在衚衕里,他們卻走來走去,卻找不到出路。無論是冷漠寡言的黑孩,還是一個人嘶啞唱著歌詞的老鐵匠,或者是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鐵匠,無論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每個人物心裡的是無處發泄的苦悶和彷徨,看似很貼近卻無法理解,更無力援助。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該是承受著殘酷不堪的生活。在於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中,最基本的生存欲求都不可能被滿足,更何況是人在精神層面的渴望。活在自我世界中的黑孩是孤獨的,但這並不是最讓人震撼的。不可思議的是,不管他如何地痛苦,他從不去正面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感祈求一份理解和同情。面對每個孩子成長中心靈必然經歷的震顫和惶恐,卻無外人能夠足這份震動的意識以足夠的關注。幼小的孩子如同一株植物自然生長,但旺盛的生命力催發出的雜草卻只能自生自滅。
無論內心有多豐盈,無論聲嘶力竭地想要傳達什麼,都絕不可能被抵達任何一個人的內心,都無法得到世上另一顆顫抖著心靈的共鳴。那不如保持沉默吧,如同谷地里被風吹動的稻草人,完全沉浸在自我建構的幻想中,體驗用感官塑造的世界。
真正的痛苦是自己感受不到痛苦。孤獨地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也帶著不屑於參與世俗的傲氣,偏執地固步自封。黑孩越是沉默,越是壓抑那種想要抒發自我的情感和慾望,越是以一種偏執對抗外界冷酷混亂且麻木不仁的世界。那個在陽光下閃著金光的蘿蔔,或許是少年之夢的投射之物,是黑孩忍受痛苦,夾縫中生存下去的支撐。
就好像中國農民,他們身上也無言承載著千百年來沉重的壓迫和精神的腐蝕。然而誰又知道,他們的內心裡是不是有著一片任何人無法踏入,拒絕讓人靠近的神秘之境。他們從不言語,彷彿是被剝奪了表達痛苦的能力;可忍受並不代表著沒有反抗和表達的慾望,沉默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
用自我摧毀去抵制宿命和反抗壓迫,用無言的荒誕與徹底的冷漠對待苦難。然而這種反抗對於消解外界強加於身上的困苦卻是消極的,僅僅是沉默著承受難以言說的悲痛,以及在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弱勢環境下做著軟弱而無效的反抗,是無法改變身處的困境,更無法拯救自己的命運。
可這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孤獨,或許正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痛。當黑孩光著身子在莊稼地里興奮地舉起那個蘿蔔時,反射的金色光芒或許恰恰就是他在冷酷的現實世界裡尚未泯滅的最後一絲溫暖和浪漫,是生存空間被殘忍擠壓下保留的最後一份微弱的力量和愛。
也許在那個不允許的發聲的時代中,這份寄託正是「卑賤」生命不可多得的慰藉,如是便也足夠了。
-------------------------------------------多說幾句-------------------------------------------------------------
在知乎上看見一個回答,大致意思是,為何當今的年輕人被很多長輩認為是不負責任的。「因為社會現實太殘酷,除了任性,我們難以找到一個救贖和自慰的手段去發泄心裡的苦悶。」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比長輩更加合理和開闊。可是成年人偏偏要以他們精明的生存規則叮囑我們去趨炎附勢、去追名逐利、去左右逢源,去適應環境和回歸體制。
所以我們在叫囂、在自嘲,以一種黑色幽默去掩飾心裡的失望。
其實,我們很孤獨,也很無助,我們拚命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世故的社會。有多少不願、多少不甘、多少痛恨,就有多少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任性和決絕。
就像黑孩以「自虐」和「沉默」來反抗一樣,我們也以「戲謔」和「張揚」來發聲,本質上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PS-------------------------------------------------------------
今天無意中翻到這個問題,說實話,感覺挺意外的。上半年學習當代文學史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閱讀當代文學作品,並從中選擇三位作家,撰寫作品讀後感。想了許久,最終還是選擇了這篇《透明的紅蘿蔔》。單純地覺得那個黑孩很孤獨,細想下來又覺得他有一股子野性。
其實這個回答挺簡短的,也並未深入淺出地分析文本和人物,僅僅是從自身經歷出發寫的一個感悟而已。我們讀文學作品,看的是人情和人性,學的是包容和理解。
如果樓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查一些論文來看,裡面會有比較詳細的文本分析~一起共勉。
這部小說前後看過三遍,前兩遍都是看一會兒就犯困,基本是在無意識得狀態中看完得,沒看出哪好來不說,還留下了一大堆得問號?小黑孩幹嘛打小石匠?他最後得新衣服又是哪來得?……實在搞不懂就在網上查資料,結果也沒找到滿意得解答,索性沉下心來又看了一遍。這篇短短得三萬多字的小說,我記得當時看了有五六個小時,就差背下來了,最後總算對其有了些自己的見解,當然,未必正確,只供參考。我就不找出原著來對照了,想到哪說哪。我讀這部小說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破解疑惑的過程,小說最開始作者向我們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小黑孩的家庭,個人特點和社會背景,這些我最開始都是草草讀過,並未太過留心,直到第一個疑惑點的出現,小黑孩咬了那個姑娘一嘴(忘了那姑娘叫什麼了),前兩遍讀的時候真是迷惑不解,那姑娘對他那麼好,他咬他幹嘛?後來在網上查資料,網友的解答是因為自尊心和要強的個性。似乎也說的過去,但我總感覺有些牽強附會,到第三遍細讀的時候我發現小黑孩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對火的嚮往,或者說是對溫暖的渴望,這點莫言表現的並不明顯,雖然文章一開始就對小黑孩在秋天還裸著上身做了描寫,不過他的寒冷卻都是通過別人的口中提現出來的(比如別人看著他打了個冷顫啊,那兩個幹部還有小石匠讓他回家和後母要件衣服之類的),但小黑孩自身卻好像渾然不覺,這直接導致了我們讀者的感官麻痹,忽略了這部小說有一條貫穿到底的主題:冷,從最開始黑孩看著小石匠的衣服發獃,到黑孩第一次進鐵匠屋(仔細讀他進鐵匠屋後的反應,把幾乎所有和火有關的東西仔仔細細的用眼神撫摸著,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這麼描寫的,說到這真的是對莫言的文字表達能力深表敬佩),到後來小鐵匠生著火後小黑孩竟然激動的出聲了!別忘了對他那麼好的那個姑娘都沒能讓小黑孩口中發出一點聲音,而一個簡單的火苗竟然讓他出聲了,可見火對他有著怎樣致命的誘惑力,我之所以廢這麼多話說這個,是因為你只有看透這點才能理解後續的劇情,為什麼黑孩始終不願意離開鐵匠屋?為什麼要咬那個姑娘?為什麼黑孩對老鐵匠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只是因為老鐵匠是唯一一個給他衣服穿的人嗎?還是因為老鐵匠把他留在了鐵匠屋並且教給了他怎麼生火!後來又為什麼小黑孩赤手拿起了小鐵匠扔出去的滾燙的壞掉的鑿石工具?(抱歉實在忘了那東西叫什麼了),這全都和冷的主題脫不開關係,鐵匠屋是唯一一個給了黑孩溫暖的地方,這點連那麼照顧他的那個姑娘也沒給過他,到最後黑孩那身莫名其妙出現的新衣服,(我偏向於是老鐵匠留給他的,因為老鐵匠一直和『暖』是緊密聯繫的,當然也只是猜測,並無實據,莫言也沒留下一丁點線索),這所有的一切,莫言都沒明講,他只是在透過文字傳達小黑孩看到的一切,但其對情緒把握之精準,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說完小黑孩說說老鐵匠,這個人物是我感覺本文里除了黑孩外最核心,最具內涵的人物,看看老鐵匠第一次出現對他的描寫,冷淡,不近人情,但別忘了,他胳膊上,也有一道疤,莫言對這道疤進行過應該不止一次的詳細描寫,(如果他真只寫過一次,那莫言也不算好作家,我一定會鄙視他),而賦予了這道疤痕特殊意義的,是小鐵匠被燙的那一下,這件事一下就點明了老鐵匠的過去,他也偷學過他師傅的手藝,也被同樣的懲罰過,這表現了什麼?社會背景的黑暗,而這份黑暗是通過老鐵匠數次演唱的戲曲體現出來的,(當然,戲文我早忘了)也是這樣的社會背景造就了老鐵匠冷漠的性格,但老鐵匠本身並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通過他給小黑孩一件衣服穿,和後來小鐵匠掌握了關鍵技術後老鐵匠請前來看望小黑孩的小石匠和那個姑娘進屋裡坐著等都有體現,他的無情是被社會逼出來的,他知道教會了小鐵匠他就會被社會拋棄,他沒辦法,只能一次次的唱著悲慘的戲文。小說中對文革的批判作用,我甚至感覺在老鐵匠身上比小黑孩還要發揮的淋漓精緻,這也是我為什麼感覺小黑孩的那身新衣服是他留下的,因為他的善良並沒有被文革全部泯滅。
至於那個姑娘,有人說她對小黑孩代表著母親,有人說代表戀人,也有人說是畸形的感情,所以才導致了小黑孩會幫著小鐵匠打小石匠,但真的是打嗎?我感覺與其說是打,不如說是拉架。小黑孩對那個姑娘有一種畸形的佔有慾,這點我不否認,所以當她被小石匠佔有後小黑孩才會冷冷的笑,這也符合邏輯,一個從小被虐待的孩子突然有一個人對他好,他一定會害怕,害怕失去,而小石匠是奪走這個姑娘的愛的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他會冷冷的笑,但這些足以導致他動手打小石匠嗎?我感覺還不至於,別忘了小石匠對黑孩也很好,如果因為這個而向小石匠動手,你們不感覺小黑孩這個人物形象有些顛覆嗎?一個對大自然有著超強感知力的猶若精靈的孩子,因為嫉妒而向對自己還不錯的人動手?這符合邏輯嗎?仔細看看原文你會發現,在衝突爆發之前小黑孩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他在發抖,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有人或許認為是因為害怕,或者是天氣冷了,但我不這麼認為,首先小黑孩之前進過水裡找蘿蔔,當時並沒有寫他冷的發抖,就更不用說在乾燥的陸地上,其次他是經常被後母虐待的,對可能發生的衝突場面更沒有必要怕的發抖,而且回到前面提到的打小石匠的問題,我在重申一下自己的觀點,那不是打,是拉,這有最本質的區別,他拉是因為害怕,他發抖也是因為害怕,但不是怕他們打架,而是怕小鐵匠出現意外!我前面不止一次提過鐵匠屋對小黑孩的重要性,而現在老鐵匠已經走了,能夠維持他繼續留在鐵匠屋的就只有小鐵匠了,他不能發生意外,一旦小鐵匠出事,他生活中唯一『暖』的來源就斷絕了。所以他才會拉架。說完人來說說那個蘿蔔,這個蘿蔔第一次出現是在小鐵匠偷完藝之後,莫言為什麼會安排它在那時出現?莫言這樣的傢伙寫什麼都藏著一層深意,更何況最重要的大蘿蔔,看看當時的情況,小石匠和姑娘好了(之後他們就發生了關係,並且再也沒有來找過黑孩),老鐵匠失去了最重要的技術(他之後就離開了),三個對黑孩最好的人都要走了,他的生活又要陷入絕望了,可他才十歲啊!這樣的打擊他受得了嗎?但他只能承受,社會就是如此,現實中找不到希望他只能寄託到虛妄里,如果連這份虛妄都沒有,他該怎麼活下去。可作者就是這麼殘酷,莫言反覆的強調這個蘿蔔是假的,不信你看,每次蘿蔔的出現莫言都寫的極度誇張,最後還生怕讀者不知道這個蘿蔔是假的一樣,把和蘿蔔在一處池塘里的鴨子都寫的會說話了,瞧,夠假了吧!所以黑孩最後註定是一個悲劇,一場鬥毆,小石匠和姑娘徹底消失了,小鐵匠瘋了(小鐵匠的瘋直接代表鐵匠屋的消失,這是小黑孩在現實里僅剩的一點溫暖),只剩那虛妄的蘿蔔了!所以小黑孩才會拔出了所有的蘿蔔去尋找那一絲的心靈慰藉,可那是假的,他永遠都找不到,最後的結局有人感覺美,那要恭喜你,至少說明你很單純。小黑孩被捉住了,被脫掉了那一身新衣服,為什麼新衣服會在這時出現?看看這個鐵石心腸的莫言的描寫吧!包住膝蓋的上衣,大的多的鞋,一堆廢話,他不就想說『不合適』嘛!不合適的又豈止是衣服!莫言接著寫了一個美的冒泡的結局,什麼魚兒游進了大海,什麼魚,哪來的海?不過都和那個蘿蔔一樣,假的不能再假了!我覺得不知道為什麼看了特別不舒服,特別難過。
一方面我已經長大,可能沒法完全用一個孩子的視角去分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完全從黑孩的角度去想問題
紅高粱和四十一炮我都看過,三部若是說同樣的一點,那就是其中的魔幻主義色彩,紅高粱的人狗大戰,四十一炮的幻想大炮,這篇中的紅蘿蔔,莫言是一個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生命力在他的文章中處處可見。
這篇讓我難受在黑孩的那種躲避孤獨而對他人的冷漠,菊子姑娘和小石匠明明很照顧他,但是文中絲毫沒提到他有一絲感動,而小鐵匠明明一直欺負他,他最後居然幫小鐵匠的忙然後讓菊子瞎了,雖說不是黑娃直接造成的,但是這種行為我也是覺得挺可怕的,感覺是個白眼狼,或許是黑娃缺愛造成他缺陷的性格,但是他這個樣子確實讓人很不舒服。推薦閱讀:
※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次數最多,但卻沒有獲得過一次獎的人是誰?
※給我一句讓人感動到哭的話?
※上哪能網購高行健的書?
※《哈利·波特》中的感嘆詞「梅林的鬍子」(Merlins beard)這一說法的典故是什麼?
※目前中國文學市場處在低迷的狀態,如果韓寒或郭敬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會有所改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