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運用邏輯學去談戀愛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邀請內厄姆·菲謝爾森博士來回答,他就住在華沙的一條市場街上。

菲謝爾森早年在蘇黎世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是一位斯賓諾莎專家。回國後在華沙的猶太人圈子中也一度小有名氣。本來前途一片光明的他,後來卻因為種種離經叛道的舉動(比如拒絕了無數有錢人家女士的婚事)惹惱了拉比,不得不辭掉了體面的工作,也因此漸漸脫離了起先的社交圈子。

於是他開始離群索居。當然這對他而言並不是任何損失,因為「他要做一個無拘無束的人,就象斯賓諾莎本人一樣」。相反,「這些傢伙滿腦子都是最虛榮的激情,陶醉在七情六慾中,而按斯賓諾莎的看法,七情六慾從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追求的是歡樂,結果得到的卻只是疾病和監獄、羞辱以及無知帶來的苦難」。

在那以後,他就完全扎進了對斯氏《倫理學》的專研之中。他如此深愛《倫理學》,不僅因為這本著作如此卓絕地完全以幾何學的方式完成了對一切真正重要命題的邏輯證明,更在於它的作者斯賓諾莎本人也是按照這一套近乎邏輯學一般的冷酷的方式生活著——他不僅一世貧窮、終身未婚,更與整個猶太社會為敵,然而卻始終堅持著絕對合乎理性的操守與德行。菲謝爾森對它的感情顯然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情感,這種情感絕不是什麼世俗的情愛,而是某種德性。

有時候,當事情變得絕望,他也動過一個念頭,就是自殺。可是「他接著想起了斯賓諾莎是不贊成自殺的,他把那些自殺的人看成瘋子。」總的來說,菲謝爾森博士安於他的生活現狀,儘管既沒有盧布,也沒有女人。說真的,他並不感到寂寞空虛。要說他相信什麼,那麼他除了相信上帝——無往不在的上帝,那就是相信邏輯和理性了。

在斯賓諾莎看來,「道德和幸福是同一性的,一個人最符合道德的行為,就是盡情享受並不違反理性的樂事」。他嘗試著讓他的思想和行動受完全理性的約束,並以此為樂。藉助閣樓上一架小型觀星鏡,他可以眺望月球,這些坑坑窪窪的環形山「既是實體、又是非實體」,它們同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同樣是神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這位市場街的斯賓諾莎,他希望、當然也只允許自己「嚴格運用邏輯學去談戀愛」。畢竟,自由乃是對必然的認識。

然而,那件事突如其來的發生在某一天晚上。

「菲謝爾森博士繼續讀他的《倫理學》,可是那天晚上,他對於那些定理啊,證明啊,以及證明所引用的原理、定義和共他定理啊,一點也讀不進去。」 鄰居的老處女多比為了報答他為她讀信的好意,並沒有立即離去,她留下來陪伴這位孤僻的人說話。她對他充滿了好奇,而他對她對他的好奇一開始顯得無所適從。

拉比的妻子以為多比瘋了,因為她竟忽然跑來拉比家宣布她要和那個刻板的老傢伙結婚了。消息以驚人的速度擴散出去,儘管所有人都報以驚訝的回應,但他們依然在婚禮那天聚集到逼仄的閣樓上祝福這對略顯滑稽的新人。

新婚之夜,菲謝爾森一個人先躺了下去,又翻開那本拉寫滿旁批的拉丁文印刷的《倫理學》。他已經太老了,體力不濟,並且長久被病痛折磨。他不相信奇蹟和偶然,因此從未向多比許諾什麼。但那一夜真的堪稱奇蹟,因為只有一個青年人才有那樣的氣力摟著多比,跟她談起愛來。他本可以將《倫理學》倒背如流,如今卻只有那些早已忘卻的克洛普斯托克、萊辛和歌德的詩句不斷湧向嘴邊。多比也快活得哭起來,嘁嘁喳喳說著博士聽不懂的華沙土話。

「顯然,在那九天之上是不會理會人間的這件事的:某一個菲謝爾森博士在他的晚年娶了一個叫做黑多比的女人為妻。從宇宙高處俯視人間,就連一場世界大戰也無非只是短促的軍事遊戲罷了。那無量數的恆星在無邊無際的太空里、在它們的預定的軌道上繼續運行。慧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始終繞著那些發光的中心在打轉。在宇宙的急劇的動蕩中,有些世界誕生了,有些世界消亡了。在那星雲的動亂中,原始的物質形成了。不時有一顆星星掙脫出來,橫掃過天空,留下火似的一條痕迹。這是八月里,天上經常有驟雨似的流星。對啊,神聖的物質是延伸的,無始也無終。它絕對的,不可分割的,永恆的,無期限的,具有無限的屬性。它的波浪、它的泡沫在那宇宙的大鍋子中舞蹈,起著沸騰的變化,追隨著永遠一環緊扣一環的因果鎖鏈,而他菲謝爾森博士呢,在他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支配下,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博士閉上了眼睛,聽任微風來吹涼他額上的汗珠,吹動他的鬍鬚。他在夜半的空氣中,深深地呼吸,把他那發抖的手支撐在窗台上,喃喃地說道:『神聖的斯賓諾莎啊,寬恕我吧。我變成一個傻瓜啦。』」

————————————————————————————————————

凡是引號內文字皆完全出自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籍波蘭裔猶太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的短篇小說《市場街的斯賓諾莎》(方平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對於這部文學小品國內外都有較多的詮釋。

我只是偉大作品的搬運工。

我是不是應該提早說,沒有時間的話,只要看看黑體字就好了?


1.查找愛的來源。

人不是生來就有愛這個概念的,愛更可能是通過教育學習獲得的,它可能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同學之間的嬉戲,看過的小說,電影,電視劇,讀過的詩歌,對周邊他人的觀察,最後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形成了個人的價值觀。

如果沒有小說,詩歌,電影這些前人留下的資料,我們很難有思考與實踐的基礎。那麼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那些資料中的愛是從哪裡來的?自然是前人的前人。

由此往上追溯,可以查到聖經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tthe way of love;

亦或追查到希臘文中的四種愛:性愛,友愛,愛好與聖愛。

如果我們假設這世間存在【真愛】這種東西,或者叫規律。那麼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是最初的愛更接近真愛,還是在流傳過程中被文人加工後的愛更接近真愛,還是像現在被傳播得有點變異的各種韓劇中的愛,還是像「打是情,罵是愛」中的這種愛.......

從歷史中淘出來的材料已經擺好了,現在準備選擇幾種來建造自己愛情小屋了。

2.挑選愛的核心

我愛母親,我愛祖國,我愛你........

我喜歡母親,我喜歡中國,我喜歡你.......

通過語義的對比可以發現,愛傾向於祝福,後面接的是人的整體,而喜歡傾向於得到,後面接的是特質,如母親的勤勞善良,中國的美食,你的美麗等。

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語句分析來捕獲愛的核心,目前我覺得用【愛是一種祝福】來描述是較為恰當的。

同樣我們可以慈善等博愛行為中提取出【愛是一種祝福】

但我們確實無法從【墜入情網】中提取出【愛是一種祝福】來,fall in love有著很強的激情與佔有慾,以至於我們覺得熱戀或者男女之愛似乎與【愛是一種祝福】脫鉤了。

有種粗暴的做法就是直接把男女之愛與博愛分開,認為他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有著不同的內核,但這樣一來,理性的戀愛就破產了。

於是,我只好【假設】他們有著共同的內核,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那能達到如此激情又專一的模式還有哪些呢?能讓人如此熱血沸騰的場面,想想就有很多啦,如:基督徒對上帝,科學家對世界(神),三國中「末將願隨主公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桃園三結義中的三個好基友確實比得上fall in love中的激情了。

那這些激情四射的模式,有什麼共同點呢?

這些都是基於人的【志向】

基督徒相信並服從上帝

科學家相信並探索規律

劉關張相信天命,匡扶漢室

他們相信他們的志向,並且努力實踐。

那麼愛呢?基於同一格式:

如果我愛你,那麼我相信你(就像基督徒相信上帝,就像科學家相信規律,就像關羽張飛相信他們的大哥),並且(基督徒努力遵循上帝的囑託,科學家遵循科學的方法,關羽張飛遵循劉備的使命)服從於你。

3.構建愛的原則。

4.實踐愛的理論。

具體到談戀愛的那一步,別人根本就沒法發現你是不是在講邏輯,但發現與你相處就是舒服,因為你的那些展現出來的品質都是經過嚴格邏輯論證的,他們有著驚人的統一,都指向更好的愛。


Hume 曾經吐槽過,戀愛中知道實際上會發生什麼無法推出應該去做什麼。簡單來說因為 Hume"s fork 的存在,難以從實然推導出應然。

但是知道會發生什麼會有好處,這也是神父被要求保持獨身的原因(大霧


金岳霖表示這種鳥東西,滾粗,我只愛小因子。


瀉藥!

容我揣測一下,題主可能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在想:我想了一個多新奇的問題,世界上或許有這樣奇葩的人吧。

然而,我想說的是,題主你想多了。

世界上沒有人會100%完全按照邏輯行事,但是在所謂談戀愛的問題上,運用邏輯學進行分析的人可能比懂邏輯學的人都多……

高富帥是什麼?白富美呢?你知道鳳凰男配本地女是什麼原因么?

多少人懷念初戀,多少人婚後出軌……因為他們的婚姻就是各方對比利益平衡邏輯分析的結果。

當然,你可以認為他們沒愛,所以不是在談戀愛……但是除了電影電視,有愛的有幾個呢?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超脫邏輯干傻事,那麼恭喜你,珍惜吧……


體驗就是根本談不起來。

愛情本身就是純粹反理性的東西,愛情狀態中符合理性的東西要麼不被認為是符合愛情的純粹與高尚的(情慾),要麼就完全與友情一致(soulmate)。

對於情慾的滿足並非持續硬性需求,而對於友情的付出又遠小於愛情(情慾會大大複雜化人思考的交流)。所以結論就是還不如自己解決間歇性的情慾並用多出來的時間找幾個朋友討論哲學。


戀愛當然是有邏輯的。

戀愛的邏輯就在於自己的意志投身於對方,並從中返還到自身。

戀愛的概念就是與對方形成關係環,彼此相連,從而脫離單身的狀態。

因此從概念入手,必須要主動建立雙方的關係,同時對於別人對自己的付出要讚美,或者也要一定程度上讓對方關心自己的機會。這裡是撒嬌,賣萌的意義。

因此撒嬌是讓對方付出的舉動,而不應該成為破壞關係網的舉動。這是由概念本身所決定的。

從現實層面,戀愛要上升到婚姻。婚姻就不僅僅是精神層面,也是社會層面的概念了。必須要脫離單純精神層面的關係網,達到建立社會層面的關係網,就是牢固的婚姻。


愛從不是頭腦上的東西。你可以用邏輯工具獲得一個性或者是生殖權利,但是找愛用邏輯,是緣木求魚。

聽我講話的男人要是他的認知沒受贊同,他就很抗拒、充滿戒心,惟恐受影響、受傷;或者他很狡猾,不斷以自己的知識來詮釋我的話,說,「這些我都知道,了無新意。」這是保護自我、捍衛他的硬殼的方法。但除非打破這個硬殼,發現自己如小孩般驚奇……

沒有人能夠愚弄女人,簡單的理由是:她不透過邏輯來運作,她透過愛來運作,透過心來運作。她的過程是不合邏輯的,她會直接跳進結論,她不會爭論,但是她會立刻走到結論,她的過程就好象一個量子跳躍,她會立刻了解,她可以直接看穿,你越想躲避她,她就越容易找到你。——奧修


本人邏輯學的geek。 在和倫敦一個小哥談戀愛,結果在520那天吵了一天原因就是,我說我在說不同語言的時候表現的不同的性格。然後他說我對不同國家的人有偏見。然後我各種論證,做了假設,情景,做了仔細推倒,想要證明,我沒有。恰好我最近的項目比較偏邏輯證明然後我就恨不能給他鋪開一張A3紙現場畫證明圖。最後很崩潰很受傷,最後我妥協了。我覺得,戀愛中,沒有對錯。這個就直接推翻了邏輯學的根本。


大概就是會先列出這麼個樹形圖然後決定不去戀愛吧。。。。。。


當然要用邏輯了,而且要嚴格按照邏輯,執行如下公理體系:

1.妹子永遠是對的。所謂Boss knows best。

2.永遠要讓妹子開心。

3.如果你有異議,參見前兩條。


其實一直覺得,在某些情況下,理性的宏觀形態就是感性,感性的微觀實質就是理性。

以前聽過一個說法,說用夸克的運動描述一場龍捲風是荒謬的。夸克的運動是微觀實質,龍捲風則是宏觀的體現。以我粗淺的物理和數學知識,只能想到統計學應該可以用來把微觀和宏觀統一起來。同樣,也應該有可以把追求,相處等等行為跟邏輯思維聯繫起來的東西,比如模糊判斷。

可能有點兒跑題,拿追mm來舉例。

先上公式:

自身條件 X 係數 + 時機修正 = 追mm成功率

這算是非常粗淺的一個簡化模型。自身條件不必說。係數表示你的特質為對方所欣賞的程度。自身條件和係數短時間內可改變幅度較小,變化也相對不太複雜,這裡先行略過,重點說下時機修正參數。(控制變數法啊!!果然人一輩子記憶最深的就是高中的知識, - - )

也不難理解,例如你要追mm,如果對方剛剛熱戀,那成功率堪憂。如果對方剛好情傷,有意開始下一段感情,那成功率相對就會較高。當然,實際情況相比理論說法總是錯綜複雜,就像課後習題相比課本案例。

舉個複雜點兒的案例討論:

比如,有可能某mm剛看完一本情感作品,心情激蕩,走出圖書館還在回味陽光帥氣的男主角。忽然抬頭看見你在球場投籃,夕陽很美,連帶著你的剪影也跟著增色許多。這時候如果你開啟了上帝視角,明白她在想什麼,擦把汗朝她笑出一臉燦爛……雖不至於立刻讓對方投懷送抱,但總是加分不少。多加幾次分,再主動一點兒,沒準兒就順理成章了。(當然由於邊際效應,想對某個特定mm十拿九穩就幾乎不可能了。)但是同樣的動作,如果另一個mm剛好剛剛被甩,EX也打籃球,或許會起到反效果。

對上述案例,作如下分析:

1.最明顯的,沒人能開啟上帝視角。

要接近上帝視角的效果,可採用的方法很多。舉例如下:

察言觀色很重要。所謂察言觀色,就是通過對方說話的語氣,語速的快慢,聽你說話的神態,甚至是回答前沉默的長短等多個方面來判斷對方的心情。觀察入微是察言觀色的前提。也就是說要儘可能多角度地觀察對方的表現。電腦版本的方法是把觀察到的每個方面都量化成一個值,然後做加權平均。而人類則會進行模糊判斷。電腦提高精確度,要根據大量數據來計算調整權重的值(如果權重不為常數,就要調整權重的變化規律)。人類提高精確度,也要靠大量數據,也就是大量經驗,來讓自己的模糊判斷(即感覺)更准。理性思維也是可以形成感性判斷的。

兵馬未動,情報先行。了解對方的喜好,可以讓自己的行為有更大幾率符合對方的審美。

等等……(經驗有限,不獻醜了……)

2.思維方式的區別。

對大多數直男癌來說,因果關係簡潔明了。陽光帥氣導致mm的看好。而對相對敏感的mm來說,不可或缺的因素很多,例如案例中夕陽帶來的風景所引發的美好的心情(好複雜的一句話,果然我文筆太差了……),你跟小說中男主角形象的重合帶來的驚喜乃至隱隱的宿命感(擦,居然還能更複雜@_@),等等。而對重度直男癌來說,這些因素完全不會成為模糊判斷的輸入值。類似上文提到的察言觀色,如果想要用理性的方法判斷女生的心事,首要條件是全面了解會對女生的心情產生影響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影響方式。然後,再通過大量數據(經驗),來進行相對準確的判斷。真有那一天,直男癌也許還是有一顆直男癌的心,但外在表現已經不再是直男癌的表現了。理性思維模擬感性判斷的典範啊!

3.不可控因素過多。

沒啥好說的了……你請她吃飯也許剛好趕上她沒胃口;你跟她開玩笑也許剛好撞上她剛跟閨蜜鬧翻;在她緬懷自己初戀的時候或許你剛好做了一個跟她EX神似的動作/神態;等等……

有句話叫全知即全能。雖然不一定對,但什麼都不知道就只能靠撞大運了。

綜上:

細讀黑體字,理性思維模擬感性判斷的前提有兩個:考慮因素(變數)越全面越好,處理每種因素的經驗越豐富越好(權重係數準確)。用粗淺的數學建模的思路分析,之所以說女生的心事你別猜,就是因為女生的心事收到多方面的影響(變數多),而影響的幅度大且不定(敏感度係數大/敏感度係數為其他因素的變數)。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能考慮到全部的因素,並對每個因素做出準確的判斷,用理性來追mm完全無障礙!!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真能做到上述兩點,你就是上帝。上帝追mm沒有難度,談戀愛也一樣,比如宙斯。宙斯之所以泡完mm有麻煩,是因為他老婆也同樣全知全能。

物理學有一派不可知論,認為對任何物理量(如長度,溫度,等)的測量都只能無限接近真實值,誤差只能縮小不能消除。因為誤差的存在,人類只能無限逼近宇宙的真相,而不能完全掌控。

用理性來處理感情也是一樣。

所以結論呢?

我曾用這個理論自我指導去追一個mm,追了三年。最後沒追上。中間她的行為細節不斷地在提醒我,我就是個備胎。然而我樂此不疲。

每每我的理性提醒自己我不應該太熱情我的行為不當我該鬆弛有度。然而我就是忍不住天天去找她。

結論1:感情澎湃的時候,理性並沒有什麼卵用。

現在過去快10年了,回想起來,想想我的性格,她的性格,她當時的追求,我的追求,自己的表現,等等……覺得也難怪最後沒有結果。可是沒啥好後悔的,反而覺得回想青春衝動的日子很美好。雖然結局註定,重要的其實是無怨無悔的過程。頗有一種天涼好個秋的感覺。

結論2:感情不澎湃的時候,理性也還是沒有什麼卵用。

總結:總之就是沒什麼卵用。

或許唯一的用處就是,你的感慨就有了分量,不是浮於表面,而已。


題主麻煩你在問題補充里先解釋下「(你理解的)邏輯學」。

我想你大概指的是先確定幾個標準,再行動?


體驗就是,分分鐘能證明對方不愛你。

祝孤身


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以邏輯去思考會做不了很多衝動的浪漫。

追求一個人的時候,談邏輯,想想得到她,我可以得到什麼?在以邏輯衡量利弊會出現價值問題。她給我的情感滿足能不能值得我付出的成本。所以在追女孩子的過程里,嚴格按照邏輯來講,你會漸漸忘記對一個人心動是什麼樣的感覺。

在戀愛過程中如果按邏輯問題可能更嚴重有這麼一個情況。我宿舍樓離前門近,而女朋友宿舍樓離後門近,如果今天要去前門出去吃飯,讓她來我宿舍樓下,邏輯上是通的。可是要是女朋友就是不願意來怎麼辦?她也並不是不講道理,她只是想知道你能為她改變自己的想法。結果要麼妥協要麼產生不開心,再嚴格按邏輯走下去,這個時候我又會思考有沒有繼續戀愛下去的必要性。又是衡量損益的一個過程。

所以說,嚴格按照邏輯去談戀愛會給自己增添很多煩惱,重要的是會丟掉談戀愛的快感,淪落為機械操作。

感情這個東西,還是跟著心走吧。

以上,個人體驗。


邏輯可以讓你免於受傷,但體驗美好需要的是細節和想像.

光有邏輯是不行的,但沒有邏輯也是不行的.


那麼。。。你會一直用不到這項技能。



模態邏輯?三段論?歸納推理?題主你想幹嘛?


推薦閱讀:

數學可能有窮盡的一天嗎?
什麼是實在?
神學家如何批判馬克思主義?
如果兔子在努力奔跑,烏龜該怎麼辦?
邏輯學中「外延」與「內涵」是什麼意思?

TAG:哲學 | 邏輯學 | 戀愛心理 | 兩性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