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駁反烏托邦的觀點?反烏托邦究竟想表達什麼

關於反烏托邦的反面思考


謝邀。

理論上的東西接觸並不多,所以只能姑妄言之。構想可能比較單純所以有不恰當之處還請不吝指出。

因為比較懶就把上學期寫的小論文的一部分拉來做答案了……

這裡將烏托邦視作經濟政治方面的烏托邦,即理想中的社會形態。

雖然現在已經變得不同,但是「烏托邦」的本意便是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或是事物。這就決定了烏托邦類構想本身就具有的不可實現性和幻想性。

烏托邦歸根結底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社會構想,所以不講清楚反駁它的目的那你的反駁行為也就會顯得曖昧不清。也就是不知從何下手的意思。而且,反駁一個幻想也頗有點雞蛋裡挑骨頭的意味。如果你是堅持某個烏托邦構想而反駁另一個構想那還好說,要是只是為了吹破別人的幻想那就太鬧了。

從總體來看,現時的大多數烏托邦構想都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在於公民的道德問題,也就是如何處理人的欲求慾望與烏托邦的生產需要的問題。

從最早的提出烏托邦構想的莫爾的《烏托邦》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提出了全民勞動、過樸素生活的觀點。綾羅綢緞、奢侈生活自是被人所摒棄不齒。在資本主義興盛的初期,作為對資本主義剛出現時所暴露的掠奪性的反擊,他們兩人不約而同地將人們至於樸素、簡單的生活之下。他們鄙視盛裝麗服,把綾羅綢緞看作賤品。生活模式、生活與消費資料皆相同而簡單。他們向烏托邦島與太陽城的民眾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大家都是富人,大家也同樣是窮人。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但大家也同樣一無所有。儘管糧食滿倉,人們也不能以此來獲得更多或更好的東西。

他們並非禁欲主義者,卻選擇了禁慾的手段。他們認為美好的生活即奢侈的生活,奢侈的生活即糜爛的生活,那些掠奪者過著糜爛的生活,而我們要過上糜爛的生活也必然會成為掠奪者。因而,他們以一種思想上拒絕的方式拒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此保持人的貞潔性。

坦白來說,對於一個人而言,以逃避、苦修來拒絕慾望,保持自身的純潔性是沒有問題的,也不會有人反對。但是要是把它作為整個社會的要求,就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也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規律。不存在需求的話科學的研究也難以推進、或是真正落到人的身上。

在當時的社會去條件與歷史時期之下,這樣的烏托邦的建立實際上是歷史的倒退。在社會結構行將改變,階層在動蕩中重構的歷史背景下,試圖回到試圖原始的社會結構,以小生產維繫生活的富足與平等的延續,這是一種小生產者的思想。雖說無可厚非,但莫爾等烏托邦構想者們一面渴求完全的平等、自由、無差別,一面卻在面對在長期變遷里定格的不平等時以一種實際不平等或是訴諸情感的方式進行調和。

以一個有關勞動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在勞動方面,莫爾與康帕內拉都宣揚並讚美勞動。他們宣稱勞動光榮,並能使人感到幸福與快樂。但是在屠宰、掃房、掃街、清糞等一些在當時看來被認為引人不快、又苦又髒的工作上,莫爾訴諸了宗教,認為思想崇高、謙恭、熱忱的虔誠的教徒會自願擔起這些粗重艱難和骯髒不潔的工作。或許是感到仍不能說服自己,他在這個一切平等全無差別的國家裡引入了一個既無財產又無權利的存在——奴隸,將這些工作全部安排給奴隸進行強迫勞動。而在太陽城中,反對保留奴隸的康帕內拉則訴諸強大的勞動光榮思想,要求所有成員自願地去干這些粗活重活,這實際是塑造一種根絕私有觀念的人。

不難看出,為維持烏托邦社會的存在,莫爾而康帕內拉不約而同地向人們提出了不甚合理的道德要求,並將他們的空想社會建立於這樣的道德假設之上。他們要求人民無私慾,不攀比,對貧窮心安理得,對辛勞坦然接受。莫爾將這些要求通過宗教信仰加在人們身上,又設置了奴隸來分擔這些要求帶來的負擔。康帕內拉則直接訴諸了完全的道德自律與私慾消除。

這樣的安排使得他們的構想與他們所追求的人的完全解放與完全平等的矛盾完全不容忽視。莫爾希望平等與無差別,卻將奴隸與其它居民的差別與不平等拋在一邊不做討論,視作自然與理所應當。此外,莫爾與康帕內拉在追求著人的解放的同時,也隱隱察覺到了人對更好的生活以及享樂的自然追求。但為了自己的烏托邦能夠得以存續與正常運行,他們不約而同地將這種個人欲求無差別地抹殺了,並粗暴地以法律條文進行規制與禁止。

這種反欲求、近乎禁慾的社會主張在那個社會裡既原始又落後。它實際上是對即將改變的社會的消極反抗,在動蕩中渴求過去落後但純粹、因此美好的社會。這種在洪流中逆流而退的渴求,也只能遺憾地在歷史的變遷中被擊得粉碎。

在此之後的烏托邦構想,也大都避不開這方面的問題。不過我沒有閱讀過相關的著作,也不好展開分析。

所以,要想反駁烏托邦,首先要看的就是其如何處理公民的欲求與道德問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否認或拒絕人的欲求、慾望的烏托邦構想,大都難以成立,缺乏有效的激勵與持續機制,社會難以按照理想的形態為繼。這是古典的烏托邦社會最大的問題。

而至於科學技術和社會模式的反駁,就是依照對方設想逐條分析找反對論點了。這個也沒有什麼通用的公式。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烏托邦構想是基於彼時不完美的社會為基礎,為了糾正這些不完美而進行構想的。面對人性的醜惡慾望,構想者必然期待自己的社會裡不會有這種人,可是一昧的抑止也只能適得其反。

好在思想家、哲學家們為後世的人們重新劃定了國家與社會的運行方式,給人們改變生活條件的機會和權利,並且也對現時社會的不足提出了改進的方式和各種政治理論,將不足之處一一改正。雖然這些不足還是存在,但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現在沒有什麼烏托邦構想了,因為人們的生活條件已經不再惡劣,可以適得其所,可以很舒坦的活下去。孕育新的烏托邦的土壤也不再存在了。

雖然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也可以通過社會改良可以實現,不必再訴諸推倒重來這樣的高成本行動。

另一方面,有能力構建的人都已經被叫去做其它事、進行其他研究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變好了,也失去了這麼做的動力。各個國家也有能力去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而非逼人上梁山自起一灶,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孤苦者的聲浪也越來越少,甚至無法聽到。這裡的原因就更複雜了,有生活條件逐漸提高的方面,也有關注他們的聲音無法大到引人警覺的方面,也有社會不關心的方面。這也足夠寫一篇長文了吧。

不過這不是這個問題下應該討論的內容,隨便說兩句也就點到為止。

我並不贊成烏托邦的反面就是反烏托邦,反烏托邦的反面就是烏托邦的說法。

這個「反」有點「反方向」的意思,它本身就有點反對烏托邦的味道。其實是,構想者不認為未來社會會朝美好的方向發展,他們在現實社會中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並認為如果不加以注意、加以制止,就將會使社會邁向另一個危險的方向。

反烏托邦本身本具有太多意義,它只是一個假想指稱。反烏托邦作品的意義就更加明確,我想題主想問的或許是這個。

反烏托邦作品是創作者對人類社會的一種帶有文藝形式的沙盤推演。當然它也有更加理論化的著作形式,只不過比較少見。

反烏托邦作品的意義就在於通過推演的形式警醒人們現在社會中所存在的危險與弊端。無論這些弊端是在統治者身上的,還是在人們心裡,抑或是植根於這個社會結構之間的。將其以一種極端的形式演繹出來,從而使人們產生警覺,並予以關注。因為人們對於潛在的危險是最沒有知覺的,不等到顯露出苦果是很難發現有問題存在。所以反烏托邦作品就是用來提醒世人對理所當然的生活里潛在的危機提高注意,並為其思考的。

但反烏托邦作品在三部曲之後基本也就逃不出這兩個大框架了。大概是因為社會的結構越來越趨同的原因,相互對立的敏感的與危機感也逐漸減弱,所以也就難以在作出新的構想。

不過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想,大概是曾經描摹出來的反烏托邦所預示的危機,到現在人類還沒有跨越。也不打算去解決——因為幾乎毫無辦法。


烏托邦,在沒有實現的時候叫做烏托邦。當已經實現了的時候,就叫「反烏托邦」。——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直接。


如果烏托邦是人們美好的願望,那麼反烏托邦里就是絕望。

烏托邦是盡善盡美的天堂。反烏托邦則告訴我們,那是永遠到不了的地方。

這個本來就沒辦法反駁,我說能到,你說到不了,可這東西,誰也沒見過呀。


題主主要問的是如何反駁反烏托邦的觀點,可是很多答案卻是支持反烏托邦的觀點。。。答不對題


我聽傅培榮教授的講座,說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經常舉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城邦的士兵都很勇敢,我們就說他們很勇敢,但到底是什麼樣的標準,才令這些士兵被認定為勇敢的士兵呢?如果有這樣一個標杆,那麼這個標杆又是如何被定義為勇敢的士兵的?

烏托邦裡面的人和物,大約是寄託了柏拉圖的理想,因為這些勇敢的士兵的標杆,來自於理性所不能達到的存在,也就是烏托邦。


個人理解,反烏托邦不是反對烏托邦,而是完美世界的反面。


1??表面看來是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爭的理想社會,實際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嚴和人性受到否定。

2??肅清。領導者用宣傳對國民洗腦,把自己的體制說成理想社會,反抗者被強制制裁並且排除在社會之外。

3??剝奪表達的自由。將所謂對社會有害的出版物禁止或沒收。

4??社會不公。在社會承認的市民階層以下,有不被當人的貧困階級和賤民存在,事實上是貧富兩極的社會。

5??爲了根除市民社會的貧困,用社會體制將極端貧困者強制隔離。

6??生活在社會體制內的市民階級,由體制根據血統DNA之類進行管控。

7??生育管制。爲強制進行人口調整,市民的家族計劃、戀愛、性行爲、妊娠、産子等都由社會管控。

8??通過愚民政策,以上負面資訊被完全遮蔽,或這些弊端被市民階層視爲理所當然並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烏托幫是一個人的理想社會。其實是個大大的牢房(可能華麗點),連自己都做不到,何況各作各夢。心性無常,資源無常。因為以生命肉身為正常,不知人就是不想勞動不想吃喝拉撒,還要以勞動為光榮,宣傳的東西就是一直沒能實現的東西。

人是被生命的痛苦逼迫著去勞動,沒有不儘力的,只是人的能力不同,體力腦力,在低級工作被機器取代,人沒有勞動機會,畢竟機器之上只是少數人統治。於是社會淘汰能力弱的人,體力與知識,叢林法則繼續,烏托幫是不可能的。本來大家都是同一祖先,卻成如今競爭敵對的資源爭奪勢力。人是自私的,即使是天下大同,只允許別人按自己的願望活著,自己的大同,烏托幫是這種現象共同的名字。


烏托邦即盡善盡美,可是人們的價值是多元的呀,如果要求人們都獲得最大幸福,那麼必然地每個人的合理要求都需得到滿足,但總有些東西是不能並存的。

就好比馬教說共產就是人人自由發展,那我天生喜愛破壞以毀滅世界為天職,是不是就可以讓我得償所願....並不能吧........


烏托邦就是設計一個菜譜,拿在手上自己看,想:這個菜做出來非常好吃。

反烏托邦:你做出來嘗一個啊!


推薦閱讀:

1984里所創造的社會最後會不會崩塌?
如果你是《飢餓遊戲》中的「斯諾」總統你會怎樣維持這個社會?
一個健康的社會是人人關心政治還是人人不關心政治?
為什麼出發點極好的烏托邦主義往往釀成悲劇?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夢想?

TAG:哲學 | 烏托邦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辯論 | 反烏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