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雙方的裝甲部隊都有哪些?坦克在戰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都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但是雙方的坦克數量都很少
國軍方面有美國援助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以及抗戰結束後從日軍手中接收的各式日制坦克、抗戰中倖存下來的蘇制T-26B輕型坦克等,這些坦克的車況不一,美製的M3A3車況最好,日制的97式等坦克雖然老舊一些但是還能用,T-26B已經到了可以報廢的地步了,但是國軍給T-26換上了美製37毫米戰車炮,也是湊合著用著。 1945年底至1949年,國民黨擁有過224輛各型坦克,編成1個裝甲兵團(師級編製),轄2個戰車團、1個戰防炮營、1個汽車營,共12個戰車連。1946年,國軍以美製M3坦克為核心,建立了一支裝甲快速縱隊。國民黨軍裝甲兵教導總隊戰車第一團裝備的美製M3A3型輕型坦克
正在訓練的國軍坦克兵而解放軍的裝甲力量起源於東北,1945年,當時的東北民主自治軍在瀋陽的原日軍坦克修理廠內搞到了一輛日制97式中型坦克,這也是解放軍擁有的第一輛坦克,後來以這輛坦克為中心成立了東北坦克大隊,此後解放軍又從東北各地的原日軍倉庫中搞到了一批95式、97式坦克和彈藥、零配件,裝甲力量逐步成長,但是坦克的數量依然很少
解放軍裝備的日制97式中型坦克 解放軍裝備的日制95式輕型坦克 解放軍裝備的日制92式騎兵戰車(裝甲車)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由於雙方裝甲兵力量規模都不大,而且坦克數量佔優勢的國軍又將坦克分散配置給各部隊,很少集中使用,主要配合步兵作戰,使得國軍裝甲部隊在戰爭中的表現乏善可陳
很多情況下,國軍的坦克被用來做兩件事:
1、充當戰場救火隊,東奔西走,疲於奔命,支援被解放軍重點進攻的地域,解救被包圍的部隊2、載著指揮官們逃命 (黃維、胡璉等諸多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是坐坦克逃出包圍圈的)
國軍坦克集中運用的時期是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12日開始,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並肩東援,企圖解救黃伯韜兵團。參加東援的坦克部隊主力是蔣介石次子蔣緯國苦心經營的戰車第1團。可是就是這麼一次本來可以按照教科書式打法去打的裝甲突擊作戰,竟然最後成了天大的笑話。面對數量占絕對劣勢的解放軍,國民黨軍竟然將坦克分散使用,結果拳頭變成了巴掌,在解放軍的縱深防禦體系面前(其實也就是多幾道戰壕而已),激戰10日,不僅沒突破解放軍的防線,還損失了30餘輛坦克,最後狼狽地撤回徐州。
上海戰役期間,國軍也集中了一部分坦克應對解放軍的進攻,但是由於配置分散,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至於題主問的「坦克的加入對戰爭產生了哪些影響?」,其實影響非常有限中國的道路條件很差,鐵路運輸力又十分有限,要想將坦克從各個參戰部隊集結起來,就得參戰部隊自己跑,而各種條件差的路況對於路途中坦克裝甲車輛的部件的磨損是十分驚人的,而零件的補充,裝備的維修,都得靠美國人給撐著。初期是國民党進攻解放區,其實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攻堅戰,解放軍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牽著國民黨的鼻子走,前線沒有一條固定的戰線,打的全是野戰,而且主要戰役都發生在陝北,山西,山東那些溝壑縱橫,道路狀況極差的地區,那麼主要用於突破敵人堅固防線的裝甲突擊作戰也就沒有了發揮功效的餘地。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越來越陷入了被動的防禦,更多的兵團被陷在了大城市中作為防禦力量。隨著戰事發展,解放軍逐漸獲得了37毫米戰防炮等一些反坦克武器,美製坦克的損失日增,坦克車組減員嚴重,國軍坦克在這樣的消耗戰中最終損失殆盡,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躺在路邊的鐵棺材。解放軍雖然坦克數量非常少,但也儘可能地集中起來使用,在進攻錦州和天津的時候解放軍的4輛97改型坦克就比較好地配合了步兵的作戰,但是坦克部隊對整個戰局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進攻錦州的解放軍日制97改型中型坦克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沒有坦克和裝甲部隊,就是繳獲國民黨幾輛,一、有燃料,二、不會開的。
我在濰坊戰役前 見過國民黨護衛膠濟線鐵路的火車軲轆裝甲車,在淮海戰役見過 十多輌國民黨軍隊突圍的坦克,因為量少 都沒有發揮作用。
國軍在內戰期間的裝甲部隊有:
戰車團(3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汽車團(1個),裝甲汽車營(6個),閻錫山部有一支機甲隊(十餘輛輕坦)
此外裝教總隊的直屬部隊和裝甲兵學校也擁有相當數量的坦克。
到1947年3月,一共擁有624輛坦克。
戰車團裝備的坦克以美日製為主,另有一些蘇,意,法制坦克,另外1948年曾在青島接收了一批M4A2型中坦。
裝炮團裝備美製M8(一個營),其餘裝備日制91式10榴(使用97式炮搬運車牽引)和機動90野各一營。
裝甲汽車部隊以滬修處和90廠改造的裝甲車為主。
補一下關於九七式炮搬運車的圖
載重2t,牽引時速20km/h
參考資料:《九七式炮搬運車說明書》
回答下3、4問
二次大戰後,美軍在菲律賓、關島和沖繩各地留下許多坦克。由於運回美國費用太高,也沒有用途,於是大多拆掉武裝和通信系統,任其自然報廢。裝甲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就和美國交涉,把這些坦克買下來運往上海,堆在虯江碼頭。重建的各戰車營自行尋找堪用的車輛和零件,加以整修組裝。其中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湊出二十輛M5A1坦克,編製成兩個連。經過在台灣的短暫整訓後移防金門。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三個團近萬人兵力渡海登陸金門,與國軍爆發三晝夜激戰,是為古寧頭戰役。由於解放軍過度輕敵,又缺乏反坦克武器,遭到M5A1坦克痛擊。戰一營先是守住戰略要地瓊林和安岐,隨後擊潰困守海灘和古寧頭各村莊內的解放軍,幫助國軍取得勝利。戰役結束之後,金門防衛部司令胡璉贈與戰三團第一營「金門之熊」稱號,表彰該營在戰役中的表現。
這是裝甲力量在解放戰爭中起到的最具決定性的作用一次
---------------------------------引用----------------------------------------
國民黨軍隊的金廈海域經歷了一連串的敗仗之後,雖然選擇固守金門,但守軍心中都曉得:一但再敗就難有所謂的「轉進」的空間與時間。10月24日早上,金門守軍高層召開作戰會議,由湯恩伯親自主持,會上依據氣候與情報,判斷出解放軍即將對金門發起進攻,湯恩伯雖在內戰中屢遭解放軍重挫,但此時,仍以堅定語氣指出:解放軍不攻金門則已,若攻金門必定會在金門西部的壟口至西一點紅之間海岸搶灘登陸,要求坦克部隊於該處加強步兵青年軍201師步兵、坦克協同演練。同時,對岸的解放軍部隊也已下達進攻金門的命令,並定於待10月24日晚上漲潮後,派出第一梯隊三個加強團,在金門西北沙灘搶灘,並於鞏固灘頭陣地後掩護後續部隊登島,一舉攻克大小金門。
湯恩伯所指出的區域,正是坦克1營第3連(欠第3排)的守備地區,接到命令後,第3連連長帶著第1排3輛美製M5A1輕型坦克由連部出發至金門西部的燠熱海岸參加演習,第1排的排長是楊展中尉,同時也是66號坦克的車長,該坦克的駕駛員是班長唐再坤上士,炮手是熊震球上士,副駕駛員則是曾紹林上等兵。
演習至黃昏時,排長楊展的66號坦克卻因履帶陷入沙溝而拋錨於壟口附近,一時搶修無效,天色又已逐漸暗下,連長便命令第一排留在原地,由64、65坦克保護66號拋錨坦克的夜間安全,並於夜間繼續搶救,其他車輛人員則隨連長返回連部用餐。但楊展的66號坦克當晚卻故障不斷,眼看晚餐時間已過,這群演習了一天後還在修車又沒吃晚飯的官兵,越發對66號坦克無力沒輒,維修師歐曉雲乾脆坐在海灘旁的修理工具箱上,乾脆對66號坦克來了個不搭理!
到了晚上8、9點,金門對岸的解放軍已在陸續登船。而在金門的坦克3連連長在連部見前方第一排始終未歸,便帶了隨從親自開車摸黑前雲壟口查看,不料,連長乘坐的車輛竟也在途中拋錨,連長等人只好返回連部找人先去修理自己的車;於是,仍是只有由楊展指揮的第1排3輛坦克擺在壟口海灘。深夜降臨,楊展在11點後,曾返回連部找人手幫忙併捎回些飯菜,準備上全排士兵用餐完畢後再修車,這時除了22兵團太武山觀測所外,全金門島守軍皆已和島民一同進入夢鄉。
10月24日夜間11點40分,解放軍的3個加強團船隊,正向金門西北方向的東一點紅至古寧頭之間行來,而在壟口陪著那輛拋錨坦克的坦克3連第1排,卻在準備享用那頓排長帶來的冷飯菜。至12點多,處於第一線的青年軍201師士兵發現海面有解放軍的先鋒突擊隊正在泅渡上岸,準備刺殺摸哨,掩護後續大部隊搶灘,立即鳴槍數響示警,這一槍開啟了金門戰役的序幕!
在聽到信號彈警告後,楊展與其他士兵在對岸炮火轟擊下,趕緊登停在海灘上的3輛坦克,但乘員李禮仁登上65號車時,已被炮彈破片擊傷。由於拋錨的66號坦克沒能修復,於是楊展先在車中用無線電呼叫連部請求支援,然後命令另外兩輛無故障的坦克,以66號坦克為中心,移動至其左右排成橫隊,以確保66號坦克的安全。
在解放軍的尖兵部隊登島之後的,緊接著便是解放軍登陸部隊,登陸部隊涉水搶灘後立即向201師海岸防線與陣地發起衝鋒,青年軍201師的灘岸火力網隨即猛烈開火,但由於防線太長兵力不足,加之後方增援不及時;半小時後,解放軍登陸部隊已突入青年軍第一線陣地內,雙方展開了白刃格鬥,並在近距離上互擲手榴彈,壟口灘頭陷入慘烈的喊殺混戰中。
就在此時,第1排66號楊展的坦克接到了連部同意開火的命令,由於此時解放軍已接近至坦克前方,楊展遂即命令炮手熊震球上士開炮射擊,企圖以炮火用作觀測照明,查看黑夜中前方的情況。結果熊震球上士摸黑髮射的「金門之熊」第一炮,竟打中了解放軍民用帆船的桅杆,炮彈的高熱引燃了塗有油脂的船帆,並因海風助長火勢而燒到其它帆船,而一發不可收拾,楊展在看清這一情況後,隨後要求全排3輛坦克立刻開火,僅在一小時內,面對以3輛坦克形成的扇形壓制火力網,解放軍登陸部隊傷亡不斷增加,只得利用灘頭地形隱蔽,並繞到該坦克排的兩側黑暗處再向內陸突進,壟口正面海灘逐漸沉寂下來。
但在壟口坦克火力網以外的其它地方,戰況仍十分激烈。201師防線被解放軍全面突破,坦克連長受命率第2排坦克與一部分步兵前往前線增援201師,行至途中便不斷與向內陸突進的解放軍部隊遭遇,並在觀音亭山地區發生激戰,連長見增援受阻,遂通過無線電要求前方第1排還能動的兩輛坦克,變更保護拋錨的66號坦克與乘員的前次命令,立刻朝西,向西一點紅方向攻擊前進,對201師防線正面的解放軍衝鋒部隊進行火力壓制。楊展雖不情願,但也深知坦克火力大,此時是協助青年軍進行反擊的最佳武器,便按照連長命令,換排長指揮座車,率第1排兩輛坦克摸黑西進,沿途藉助黑夜阻擊解放軍部隊,而將拋錨的66號坦克交由班長唐再坤上士指揮。
楊展帶領坦克出發後不久,壟口方面的青年軍步兵營這時卻因正面傷亡過大,準備放棄陣地,向後方退卻,並要求留守在66號坦克上的裝甲兵棄車一同撤退,但該坦克乘員、都向步兵營表示要繼續留守66號坦克;步兵營長聞訊後同意,並決定儘力守位壟口方面陣地,即命令該步兵營各連只能向66號坦克兩側退卻,與66號坦克互相掩護,而不再向內陸作大縱深的撤退。在前來增援的坦克連長與步兵,在觀音亭山地區頂了攻向該處的解放軍,使解放軍擔任左翼主攻部隊244加強團,其大部至拂曉前仍在灘頭難以展開行動,解放軍左翼登陸部隊因此不能迅速突進至金門中部蜂腰地區要衝瓊林鎮,切斷金門東西間聯繫,更無法進而佔據太武山。
對於坦克在此戰役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坦克1連排副沐巨梁,曾以第三者立場,針對坦克3連,作公允的評價:坦克第1排演習時因履帶故障的坦克停在那裡,位置正好處於蜂腰地帶,死死擋住了解放軍的進攻,如果沒有那幾部坦克擋在那裡,解放軍在登陸後6個多鐘頭早已突進至太武山,如是那樣,戰役結果也將隨之重寫。
被戰爭女神選中的坦克第1排的3輛坦克,整夜作為「金門之熊」前鋒所付出的代價是,2名上士受傷,1名上等兵陣亡,在戰役期間各坦克排中死傷人數最高。陣亡者是的66號坦克的副駕駛員:曾紹林上等兵,其在出車射擊準備貼近爆破66號坦克的解放軍時,由於位置曝露,身中11發子彈,當即身亡。
在隨後的幾天里,坦克1營的兩個連坦克輪番出動,加上駐金門國民黨軍步兵在數量的優勢與解放軍方面「後繼無船」的戰術失誤,最終使國民黨軍隊在金門戰役中得勝,坦克1營也因為在戰役中的相關表現,被12兵團封稱為「金門之熊」。有關「金門之熊」里66號坦克的故事,便由此開始流傳於巷議街談間。(田立仁)
你知道華野特縱的紅馬支隊嗎?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騎兵追著坦克跑,還把坦克生擒了。
1943年,美國以印度的藍姆伽為基地,訓練美械的「中國駐印軍」,並準備幫助中國建立坦克部隊。國民黨機械化學校的官兵,紛紛奔赴印度接受美國培訓,先後編成了7個戰車營,隸屬「中美第1暫編戰車群」。該戰車群由美軍將領任指揮官,在中國駐印軍的序列之內。由於美方提供的坦克數量有限,只有戰車第1、2營裝備了坦克,其餘各營只能改做運輸工作。美國提供的主要是M3A3坦克,該型坦克重約15噸,最大時速為50千米,裝備1門37毫米炮和2挺機槍,作戰性能超過印緬戰場的日軍坦克。
中國駐印的坦克部隊,無論裝備、給養還是士氣,都是國內坦克部隊無法比擬的。駐印軍的軍需由盟國供應,其豐富程度也遠非國內可比。戰車營的官兵平時吃大米白面,副食品有牛肉罐頭和凍駱駝肉。這一支士飽馬騰的隊伍,很快就投入對日軍的反攻。1944年2月,戰車第1營進入緬北參戰。3月3日,戰車第1營首次投入戰鬥,在胡康河谷渡河南攻,很快摧毀日軍前沿陣地,向敵陣縱深展開縱橫掃蕩,沖入日軍第18師團指揮部,繳獲該師團司令部的關防大印。後來,國民黨將3月3日定為戰車兵節。此後,戰車第1營隨駐印軍繼續進攻,支援步兵攻佔密支那、八莫等重鎮。戰車第2營則一直作為預備隊待命,未能像前者那樣演出精彩的戰爭活劇。到戰爭勝利前夕,中國駐印軍坦克部隊已裝備M4A4坦克,這是一種裝備75毫米炮的美製中型坦克,火力和防護力都超過M3A3輕型坦克。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駐印軍坦克部隊陸續回國。拆編與擴充從1943年開始,國民黨裝甲兵開始脫離第5軍編製,先是成立了裝甲兵總團,後改稱機械化第48師。1944年冬,裝甲兵教導總隊成立,以石祖黃為總隊長,駐地在重慶上清寺。從此,機械化兵種正式改稱裝甲兵,但坦克仍然沿用戰車的舊稱。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裝甲兵實力達到巔峰。在國內有2個老戰車團,即駐昆明的戰車第1團,駐西安的戰車第2團,還有駐印軍的7個戰車營,以及某些戰區的裝甲兵分隊。1945年11月,裝甲兵教導總隊移駐武漢,將全國裝甲兵進行統一整編,重新編成3個戰車團:戰車第1團駐江蘇徐州,裝備是從印度海運回國的美式坦克。該團首任團長為諶志立。戰車第2團駐陝西西安,後來移駐河南鄭州,該團使用蘇造、英造和意造的坦克,系原戰車第1、2團的裝備合併而成。這些坦克大多數已經陳舊,不如戰1團的美製坦克新銳。該團首任團長為蔣鐵雄。戰車第3團駐北平(今北京)丰台,裝備為接收侵華日軍的坦克,包括裝20毫米炮的6噸坦克,裝37毫米炮的15噸坦克,以及裝45毫米炮的20噸坦克。這些坦克多數破爛不堪,難以發揮作戰的效力。該團首任團長為趙振華。此外,還編成1個裝甲炮兵團。初駐湖北武漢,後移至河南商丘,首任團長是曾蔭愧。該團只有1個75毫米榴炮營,全部用汽車進行牽引,是從機械化第48師撥過來的。直到1948年夏末,才利用美軍剩餘物資中的M4坦克,拆除炮塔裝上105毫米榴彈炮,拼湊成不倫不類的所謂「裝甲炮兵」。裝甲兵原部隊的拆編過程是:駐昆明的原戰車第1團,將所屬坦克移交給戰車第2團,其官兵有的編入裝甲炮兵團,有的編入新戰車第1團。中國駐印軍的7個戰車營,除戰車第1營從海路回國外,其餘各營人員均乘飛機回國,其中3個營空運北平編入戰3團,2個營船運武漢編入裝炮團,另1個營運往徐州編入戰1團。蔣介石大力擴充裝甲兵部隊,是為了發動內戰。當時,為解決坦克不足的矛盾,便將汽車改製成裝甲汽車。杜聿明擔任東北保安司令時,將150輛美式汽車改為裝甲汽車,在瀋陽成立了裝甲汽車團。到1946年內戰爆發時,國民黨軍已有5個裝甲汽車團。
1946年夏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分別以徐州、鄭州、北平為基點,編組3個機械化的快速縱隊,企圖南北對進以打通平漢、津浦線。第1快速縱隊駐徐州,以戰車第1團第1營為核心,配屬步兵整編第80旅;第2快速縱隊駐鄭州,以戰車第2團1個營為核心,配屬步兵整編第49旅;第3快速縱隊駐北平,以戰車第3團第1營為核心,配屬步兵207師第1旅。這些快速縱隊全部機械化,除擁有坦克和步兵部隊外,還有榴彈炮營和汽車輜重營。從編成看,似乎具有「閃擊」能力,但由於指揮官大多不懂得機械化戰爭的概念,不但沒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的作用,反而很快就被殲滅。1947年1月和4月,第1、第2快速縱隊分別在魯南和豫北被殲滅,第3快速縱隊轉到東北戰場,也屢次遭受解放軍的打擊。這些部隊的坦克和大炮,紛紛變成解放軍手中的利器,許多官兵也參加了解放軍,包括前戰車第2團團長蔣鐵雄。最後一戰1946年,裝甲兵教導總隊移駐徐州。次年,發生了一起嚴重火災,引發汽油庫和彈藥庫的爆炸。蔣介石大怒,下令撤銷裝甲兵教導總隊。1948年初,國民黨成立裝甲兵司令部,由徐庭瑤擔任司令官,蔣緯國擔任參謀長。後來,蔣緯國又升任裝甲兵副司令,逐漸掌握了裝甲部隊的大權。裝甲兵司令部成立後,編製遲遲得不到國防部批准,原因是美軍駐華顧問團反對,認為中國裝甲兵的數量不多,沒必要設立一個司令部。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說:對付共產黨這樣的部隊,只要輕型坦克就足夠了,無須擴大裝甲兵的編製。由於美軍顧問團不同意,蔣介石也就一直不敢首肯。徐庭瑤和蔣緯國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巴大維同意設立司令部。1948年11月,解放軍取得遼西大捷後乘勝進入瀋陽。國民黨軍的戰車第3團第1營,連同杜聿明建立的裝甲汽車團,所有人員裝備都交給了解放軍。在遼瀋戰役中,解放軍繳獲敵人坦克76輛,裝甲汽車150輛。此後的淮海戰役,解放軍再次重創國民黨軍的裝甲部隊。戰役爆發後,國民黨軍投入的裝甲兵部隊,計有戰車第1團、戰車第2團、裝甲炮兵團等,共有坦克裝甲車輛約250輛,包括美製的M3A3、M4、M5A1坦克,蘇制的T-26坦克,日制的95式坦克,還有裝甲汽車和水陸兩棲戰車。戰役初期,解放軍包圍了黃百韜兵團。杜聿明親率邱清泉、李彌兵團來救,以戰車第1團主力為突擊尖刀,但始終無法突破解放軍阻擊,眼睜睜看著黃百韜全軍覆滅。戰車第1團第2營配屬黃維兵團,從河南西部千里迢迢趕來增援,在安徽宿縣雙堆集陷入包圍。杜聿明見勢不妙,率領3個兵團放棄徐州逃跑,遭到解放軍重兵的圍追堵截,最後被包圍在河南永城陳官莊。蔣介石眼見嫡系主力被圍,不惜一切代價前來解救。蔣緯國拼湊了最後一點裝甲兵力,包括戰車第2團第1營,戰車第1團第4連,約40輛美造M3A3和蘇造T-26坦克,配屬李延年兵團前來解圍。解放軍以火箭筒和爆破筒抗擊,並利用柴秸布置火海陣,把蔣緯國的坦克群打得掉頭逃竄。在整個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戰車第2團第3營和裝甲炮兵團,繳獲坦克裝甲車輛215輛。淮海戰役激烈進行的同時,東北野戰軍大舉入關向平津進軍,先頭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佔領戰車第3團所在地丰台,繳獲國民黨軍坦克、裝甲車106輛。經過3大戰役,國民黨的裝甲部隊損失殆盡。1949年春,裝甲兵司令部移駐上海時,只剩下戰車第2團第1營,還有2個兩棲戰車營。蔣介石命令這些部隊逃往台灣。至此,國民黨裝甲兵在大陸灰飛煙滅。而整個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共擊毀其156輛坦克,並繳獲坦克622輛、裝甲汽車389輛。
淮海戰場上的國軍裝甲兵淮海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也是參戰坦克和裝甲車輛最多的戰役。是役,國軍投入了250輛各式坦克和裝甲車輛,解放軍除了動用從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火障、巴祖卡火箭筒和騎兵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外,也投入了華野特縱坦克分隊參與作戰。國軍的裝甲兵編成和使用方式。抗戰結束後,國府以二戰美援裝甲車為主成立戰車1團,以其他日、意、蘇式戰車為主成立2團和3團。這些部隊投入內戰後,在行政管理上,戰車團由行營/剿總直轄,1團2團歸徐州剿總,3團歸華北剿總。作戰上,從戰車團中抽出1個戰車營(約40輛坦克) + 1個步兵旅/師 + 搜索營、工兵、汽車團、炮兵團等組成快速縱隊,快速縱隊再編成到機動兵團中進行作戰。47年魯南戰役第1快速縱隊被華野殲滅,豫北戰役第2快速被中野殲滅縱隊。魯南戰役,是國軍在撤退行軍途中,粟裕結合天時地利,果斷擊--雨雪交加,國府空軍不能出動,裝甲和後勤車隊被解放軍逼到泥濘沼澤地帶,一片大亂中被解放軍蟻附吃光。豫北戰役,第2快速縱隊本來就比較弱,只編了1個戰車連,作戰時被解放軍第一夜突擊包圍,和其他部隊割裂,白天空步坦炮聯合突圍失敗,第二夜就殲。這兩個縱隊後來都重建。淮海戰役,第1、第2、第4快速縱隊分別編在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黃維第12兵團序列里,全軍覆沒。淮海戰役中比較出名的一次坦克攻擊,是戰役第二階段,徐州剿總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上校親自督陣,帶著戰車2團1個營和1團的1個連,配合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向北攻擊救援黃維兵團。如果說這魯南、豫北兩役還是國軍裝甲兵在解放軍突襲下死得糊裡糊塗,淮海戰役就是國軍裝甲兵成規模攻打解放軍步兵陣地了。此役北面邱李孫兵團、西面黃維兵團、南面李劉兵團都有規模使用坦克衝擊的記錄,解放軍對北面邱兵團5軍的步坦協同水平相對評價較高。華野十縱報告:「敵進行攻擊時善於集中其炮火與兵 力,多採取寬大正面的而有重點的攻擊。在主攻方向集中炮火轟擊一點,集中坦克與步兵攻擊一點。突破一點鞏固一點,再行伸展。在攻擊隊形上採取前接頭的三角隊形,並有縱深的配備。在戰術上善於尋我側背或接合部,實行迂迴攻擊。如正面攻擊不利時即就地停止,進行近迫作業,判知我翼側薄弱時,即以一部實行大膽的翼側攻擊。待翼側成功後,正面即行攻擊。」北集團在第一階段救援黃伯韜第7兵團的徐東攻擊戰中投入包括整個戰車1團、裝甲炮團、剿總直屬裝甲汽車營在內的1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這是內戰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進攻戰。中野四縱對西路的黃維12兵團118師使用坦克進攻的評價則是:「攻擊前以坦克由正面及兩側接近我陣地,發現我陣地之薄弱部分後,即引導步兵前進。坦克進至我陣地前百米以內,對目標明顯的陣地(大部為我機槍陣地)行依次逐個摧毀射擊。步兵接近後坦克即轉至我側後封鎖交通,攔阻我出擊部隊,並由側後向我前沿陣地射擊。但發現我爆炸物、燃燒物或偽裝陣地,則不敢前進,而行迂迴運動。遇我淺窄單線之交通壕,即將積土推至壕內超越而過。但對我較複雜寬深之交通壕,則一般不敢輕易突入,只作火力摧毀」。「其步兵攻擊精神極差,與坦克協同不好。往往經過坦克幾次接引,才敢前進。前進時隊形密集,行動遲緩;坦克掩護進入我陣地後,又多人蝟集一處,發展極慢。遇我反衝鋒,只以火力射擊,不敢肉搏。」西路大約也是三四十輛坦克的樣子。南路的坦克數量不比西路多多少,遠比不上北路,只是因為小蔣親自督陣所以出名。北路西路的坦克因為之前編在快速縱隊內,支援機動兵團長期共同作戰,步坦炮協同水平相對較好。南路么李劉兵團都是剛從綏區部隊升格而來,臨時和小蔣搭夥作戰,客觀協同戰術水平和主觀合作精神都很差。小蔣不會親自上坦克衝鋒,李劉不擔心二太子的安全,但是二太子作為監軍跑到哪裡,哪裡將領就得硬著頭皮指揮步兵跟著坦克往上沖,傷亡慘重,南路各軍都煩得很,最後耍公文請走了這尊菩薩和他的坦克。下面是解放軍方面對淮海戰役中反坦克作戰的描述。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為了對付人民解放軍靈活機動的運動戰,國民黨軍於1946年開始籌建快速縱隊。快速縱隊由步兵師(旅)加強戰車營(約40輛坦克)、搜索營、工程兵營、汽車團和炮兵團等組成。第1快速縱隊於1947年1月4日在魯南戰役中被殲滅。第2快速縱隊於1947年在豫北作戰中被擊潰,後又重建,由戰車第3團第3營配屬給步兵第125師編成(師長陳仕俊任司令,戰車第2團團長吳文芝為副司令),並被編入孫元良指揮的第16兵團序列內。第3快速縱隊以步兵第96師為編成(師長鄧軍林兼縱隊司令,劉志道為副司令),該縱隊編在邱清泉指揮的第2兵團序列內。第4快速縱隊由步兵第118師為主編成(師長尹鍾岳兼縱隊司令),該縱隊在黃維指揮的第12兵團序列內行動。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孤注一擲,投入裝備精良的3個快速縱隊,以及嫡系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所投入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主要有:戰車第1團、戰車第2團、裝甲炮兵團(即榴炮第5團)和徐州「剿總」直屬裝甲汽車營。坦克裝甲車輛總計約250輛,包括M3A3輕型坦克、M5A1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M4中型坦克、LVT水陸輸送車、36式裝甲汽車等。然而,事實卻令蔣介石大失所望:3個快速縱隊形同虛設,實戰中從末集中使用過;戰車部隊也都是以連為單位分散配屬步兵戰鬥,結果都被人民解放軍打得落花流水。徐東阻擊戰「國軍精華」被粉碎1948年11月11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軍黃伯韜第7兵團10萬餘人,包圍在徐州以東的碾庄圩地域。從簡12日開始,徐州「剿總」的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並肩東援,企圖解救黃伯韜兵團。參加東援的坦克部隊主力是蔣介石次子蔣緯國苦心經營的戰車第1團。該團裝備精良,許多軍官經過二戰印緬戰場的鍛煉,戰鬥力較強,號稱「國軍精華」。團長趙志華曾在駐印遠征軍中擔任過戰車營營長,參加過著名的瓦魯班戰鬥,他壓根就沒有把以步兵為主的人民解放軍放在眼裡,以為這回可以再創一次「瓦魯班的輝煌」。他當著「剿總」司令劉峙和副司令杜聿明的面,聲稱自已可以「親率戰車誓解黃伯韜之圍,如果步兵跟不上,戰車可以單獨打到碾庄圩」。華東野戰軍負責阻援的部隊,雖然裝備與敵相差懸殊,但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優勢。廣大指戰員戰鬥激情高漲,許多部隊在魯南戰役中參加過全殲戰車第1團第1營的戰鬥,積累了豐富的打坦克經驗。戰士們搶在敵坦克進攻之前佔領預定地區,利用河流、村莊、山坡等有利地形,構築防禦陣地,嚴陣以待,快心不讓敵人的解圍企圖得逞。參加救援的敵軍,雖然擁有M3A3輕型坦克和裝甲車100多輛,但並沒有集中使用,而是分割使用,分散支援和引導步兵向人民解放軍陣地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在徐州以東荊山鋪、奪山口、侯集、邢樓一線,戰鬥異常激烈,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反坦克戰就此展開。面對氣勢洶洶敵坦克,人民解放軍戰士們毫不畏懼,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用集束手榴彈、包炸坦克;用新繳獲來的M9式60mm火箭筒打坦克,頂住了敵人的多次進攻。16日晨8時,敵軍7輛M3A3輕型坦克在4架飛機配合下,引導1個加強步兵營向防守李家橋庄陣地的8連發起猛攻。8連密切協同,以火箭筒打坦克,以輕武器打敵人步兵。當敵坦克緩慢地向8連陣地接近時,步兵迅速從掩體機動至交通壕展開,向在坦克後跟進的敵步兵猛烈射擊,僅班長范希風1人就殺敵10多名。敵坦克失去步兵掩護,使8連的火箭筒手有了大顯身手的戰機。戰士薄丙榮及田小清各發射9發火箭彈,各命中6發,擊傷敵坦克2輛、擊毀1輛。8連陣地穩如泰山。敵坦克吃盡了人民解放軍包和集束手榴彈的苦頭,幾次戰鬥下來,已是膽戰心驚,初戰時的驕橫氣勢蕩然無存。16日,國民黨軍第74軍步兵在9輛坦克引導下,向解放軍3連陣地發起衝擊。眼看坦克距離陣地只有30米了,6班班長王守正高喊:「大家不要動,沉住氣等它再近些,衝上去用包炸毀它!」4班班長舉起包向敵坦克喊道:「來吧!包在這裡!」國民黨軍坦克兵被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革命氣勢嚇呆了、膽卻了,4輛坦克轉身就跑,接著又逃跑4輛,剩下的1輛以火力掩護步兵狼狽逃走。在徐東阻擊戰中,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配合步兵連續攻擊10天,損失30多輛坦克,只推進了20公里,最後狼狽地撤回徐州。解放軍阻援、打援部隊指戰員的頑強戰鬥,強有力地保障了其他部隊圍殲黃伯韜兵團。雙堆集圍殲戰反坦克勇士建奇功1948年11月8日,蔣介石嫡系部隊黃維所部第12兵團約12萬人,由河南向淮海戰區增援。其主力是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和第4快速縱隊,裝備有M3A3、T-26輕型坦克約40輛。18日該兵團進抵蒙城、渦河一線,在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的節節側擊、截擊下,於21日才突進至澮河沿岸南坪集以南地區,併當即遭到解放軍第4縱隊的頑強阻擊。23日上午9時至黃昏,黃維兵團在8架飛機、數十門火炮掩護下,對解放軍實施猛攻。國民黨軍先以坦克火力轟擊解放軍陣地,隨後其步兵在噴火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實施輪番衝擊。面對數倍於已的敵人,解放軍頑強戰鬥,連續打退了敵人19次進攻,陣地堅如磐石。當夜,為了誘敵深入,解放軍主動撤離了陣地。黃維得知解放軍放棄南坪集,當即命令主力強渡澮河,向宿縣方向開進。24日,該兵團完全鑽進了中原野戰軍預設的口袋。黃維發覺中計,遂決定改變行動計劃,企圖擺脫解放軍包圍,但為時已晚。中原野戰軍迅速紮緊「口袋」,將黃維兵團緊緊圍困在以宿縣雙堆集為中心的縱橫不到10公里的狹小地域內。在包圍圈內,黃維兵團第4快速縱隊戰車營配合步兵不斷地瘋狂向解放軍反撲,企圖掩護其主力突圍。開闊的平原上坦克隆隆之聲不絕於耳,坦克戰與反坦克戰異常激烈。解放軍戰士打坦克越打越勇,「坦克不可怕,沉著對付它!」「放過坦克,打步兵!」「爭取當打坦克的英雄!」成了陣地上最響亮的戰鬥口號。其中,解放軍第103團第9連6班班長楊勇面對10餘輛坦克的衝擊,毫無懼色,以高超的投彈技術奇蹟般地打退敵坦克多次進攻,戰後被授予「打坦克英雄」稱號。黃維兵團在解放軍不斷壓縮包圍圈的情況下,搬出古代「連車環外」的戰法,把所有汽車、損壞的裝甲車和坦克一個接著一個地擺成「城牆」作困獸之鬥,但這也挽救不了失敗的命運。戰至12月15日,黃維兵團全軍覆滅,黃維乘1輛坦克逃跑,後因坦克出現故障而棄車,混雜在潰兵中時被解放軍俘虜。蔣緯國督戰火神廟皮定均指揮布火陣12月3日,蔣緯國率領戰車第2團第1營和戰車第1團第4連約40輛M3A3、T-26輕型坦克,開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團沿鐵路向西北進攻,企圖打開通道,拯救黃維兵團。12月9日,蔣緯國所部苦戰4天,攻佔火神廟南北一線,此地距離雙堆集不到40公里。人民解放軍擔負阻擊任務的是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第52團,由縱隊副司令員皮定均直接指揮。面對敵軍坦克的猛攻,皮定均和官兵們因地制宜,創造不少新的反坦克戰法。他們除集中炮火攔阻要道、設置陷坑區外,還特別利用當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陣,阻止敵衝擊,反坦克手則乘敵進展緩慢之機,迅速出擊,以集束手榴彈、火箭筒對付坦克。三次攻擊未奏效,使蔣緯國大為光火,匆匆跑到火神廟步兵軍軍部,指責步兵配合不力,並親自督戰,發起第4次攻擊。解放軍仍用火陣和各種輕武器頑強地阻擊。面對熊熊烈火,裝汽油發動機的M3A3坦克不敢貿然前沖,再一次灰溜溜地掉頭撤回。13日,國民黨軍以1個師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支援下再次發起猛攻。由於柴秸已用完,戰士們便集中迫擊炮和輕重機槍打敵步兵,以僅有的2門反坦克炮和火箭筒對付敵坦克。有2輛坦克孤身突入解放軍防禦陣地,並橫衝直撞。解放軍官兵沉著應戰,用集束手榴彈炸斷其中1輛坦克的履帶,並躍上坦克擊斃車內乘員。另1輛見勢不妙,慌忙逃竄。戰至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李延年所部傷亡慘重,解圍無望,縮回到淮河以南;蔣緯國也沮喪地率部向南京逃去。總攻陳官莊爭先恐後追逃敵1948年11月30日,國民黨軍徐州「剿總」放棄徐州,數十萬人在一片混亂中向永成方向倉皇逃竄,人民解放軍追擊部隊連日奔襲,終於在12月4日將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全部合圍在西南的陳官莊、青龍集地區。12月6日,孫元良兵團在突圍中被殲滅。12月8日,邱清泉將戰車第1團和裝甲炮兵團配屬給第74軍奮力突圍,解放軍則穩紮穩打地對付敵機械化部隊,當坦克接近時,戰士們躍出塹壕,有的繞到坦克後向步兵反衝擊,切斷步兵與坦克的聯繫;有的用M9式火箭筒對坦克進行射擊;有的順著交通壕跑到坦克前,用和手榴彈炸斷其履帶。激戰中,國民黨軍坦克亂成一團,戰車第1團的部分坦克在突圍中迷失方向,並向第74軍的步兵開火,自已打起了自已。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全線總攻。戰至10日,杜聿明集團徹底崩潰。當日,國民黨軍能夠開動的坦克如同脫韁之馬、驚弓之鳥,各自逃竄。人民解放軍官兵再次掀起以追擊敵坦克為主的打坦克高潮。人民解放軍步兵班長宮錫澗敏捷地躍上敵1輛突圍的坦克,用手榴彈猛砸其潛望鏡和瞄準鏡,迫使其停車,7名乘員繳械投降。解放軍幾名擔架隊員遇見1輛逃跑的坦克,立即拿手榴彈沖了上去,嚇得坦克乘員棄車而逃。解放軍「濟南第一團」戰士陶仁祥扛著火箭筒迎著1輛坦克沖了上去,機智地避開其火力,迂迴至坦克側面,打出1發彈,敵坦克頓時冒出黑煙,5個乘員舉手投降。當戰士們得知有10餘輛敵坦克突出重圍向西逃竄後,立即集中所有的火箭筒,登上解放軍的6輛坦克和2輛大卡車,順著敵坦克的履帶痕迹,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指引下疾速追去,一鼓作氣追出數十里,共繳獲敵5輛坦克。位於永城西南會亭集的解放軍華東特種兵縱隊騎兵部隊「紅馬」支隊,得知有幾輛敵坦克突圍向西逃竄後,騎兵們翻身上馬,飛馳地追了上去,很快就追上了1輛坦克。敵乘員被英勇神速的騎兵嚇呆了,立即伸出白布並高呼:「我們投降!」。騎兵們再接再厲繼續猛追,至下午5時共追繳敵坦克6輛。被俘的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副營長吳秀章說:「騎兵追坦克,這在世界戰爭史里還是空前第一次!」。至此,整個淮海戰役宣告結束。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戰車第2團第3營、裝甲炮兵團和第2、第3、第4快速縱隊被殲滅。解放軍共繳獲各型坦克215輛,這在國內戰爭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國軍還是不熟悉裝甲兵的戰術使用原則,沒有學到德軍的大規模坦克突貫戰術。來源《黃埔》雜誌
台灣有海、陸、空三軍軍官學校。在陸軍方面,《黃埔》雜誌2002年第6期曾介紹過位於高雄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此外,還有工兵學校、化學兵學校、炮兵導彈學校、陸軍通信學校、裝甲兵學校等。這些專業兵種學校都按鳳山陸軍官校的學制和期別,招收的學生都要送到鳳山的陸軍官校入伍生總隊進行入伍訓練,然後在各兵種學校實施專業訓練。本文向讀者介紹台灣的裝甲兵學校歷史沿革。台灣裝甲兵學校的前身是抗戰期間的陸軍機械化學校(簡稱機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機校從四川潼南遷到徐州,改稱陸軍裝甲兵學校(以下簡稱裝校)。1947年7月,蔣介石宣布不再兼任中央各軍事學校校長,陸軍官校由黃埔一期畢業的關麟征任校長。原機校教育長鬍獻群(黃埔六期,留學英國皇家軍事學院)也於10月1日升為裝校校長。一、台中西屯裝甲兵學校1948年9月,裝校校長鬍獻群離職,由該校教育處長蔡慶華(黃埔六期,留學法國)接任校長。裝校離開戰雲密布的徐州到上海,奉裝甲兵司令部之命,將該校所屬的自動車工程學院連同院長何緒贊、教授和在校第五期學生分出去,與兵工學院合併,何緒贊任兵工學院院長(後學院遷往台灣花蓮,第五期學員在花蓮畢業即戰車工程系第十一期。該院最後遷桃園,改稱中正理工學院)。裝校此時沒有學生,由校長蔡慶華率領教職員工,於1949年5月3日遷到台灣省台中縣西屯,借住一所農業學校樓房。此時的西屯,只有這所農業學校樓房,四周都是農田,田中還有墳墓和草叢。校長蔡慶華率領職工搭建克難房(簡易住房),把學校職工安頓下來。成立技工訓練班,並代訓原成都中央軍校二十二期(黃埔二十二期的學生已於1949年2月前畢業)戰車兵科未完成專業訓練的學生,實慣用的坦克是M5A1輕型戰車。1950年7月下旬,裝校首次在台招生。因中央軍校在大陸已有二十三期學生,按此順序,在台中招考陸軍官校第二十四期裝甲兵科學生。在西屯,有從大陸隨校來的53人參加考試,錄取37人(未被錄取的改入台灣左營海軍士校),連同在台北等地招收的140人,共計170多人,即送去高雄鳳山陸軍官校接受入伍訓練。當時的鳳山陸軍官校尚無校長,就由台灣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每隔三、五星期親自來鳳山督訓。後來任命了陸軍官校校長羅友倫,才進入正常訓練。入伍期滿回到台中西屯,又增加了十幾個自空軍官校因技術停飛而轉過來的學生,陸軍官校二十四期裝甲兵科共計入學193人。二、裝甲兵司令當教授1950年,國民黨裝甲兵司令徐庭瑤和副司令蔣緯國將撤退到台灣的裝甲部隊整編,編為裝甲旅(下屬四個總隊),蔣緯國和郭彥為正、副司令。此時原裝甲兵中將司令徐庭瑤年近60,自請退役,被安排為總統府戰略顧問。他發揮餘熱,自願到台中西屯裝校來授課。他家住台北,每到上課時,由他的學生夏恆(黃埔十八期)開車,按時來到台中西屯。徐庭瑤不穿將軍制服,穿著西服,戴著眼鏡,一副大學教授模樣。黃埔二十四期戰車兵科學生193人,擠在一個大教室聽課。徐庭瑤講課聲音宏亮,深入淺出,侃侃而談。當時的學生黃信樵多年後仍記憶猶新。徐庭瑤次子徐先濤也是黃埔二十四期裝甲兵科的學生,據黃信樵在旁觀察,徐庭瑤講課時,徐先濤和其他同學一樣認真聽講、作筆記。三、清泉崗裝甲兵學校1952年6月,蔡慶華和郭彥(黃埔六期)對調,郭彥任裝校校長。因台中西屯附近水田多,不利於裝甲車輛訓練,將裝校遷至台中大肚子山麓之清泉崗。此處四野廣闊,是適於裝甲兵訓練之地。1952年11月,在清泉崗裝校,編成學員、學生6個隊,高級班2個隊,初級班3個隊,共11個隊,教學逐漸走入正規。1954年6月,裝校仿照美國西點軍校的學制,把學生隊三年學制改為四年,重視英語的教學,畢業學生成績好的可選送美國裝甲兵訓練中心去學習。軍官訓練的高級班仍按短訓班舉辦,1956年初,蔣緯國派他的隨從少校參謀張慕飛(黃埔十八期步科)進入裝校高級班學習十個月,結業後被派到金門戰車營任副營長,代營長,後任裝甲騎兵團長,1969年以上校銜退役。2009年9月8日,87歲的張慕飛偕夫人來北京,參觀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和該院坦克訓練場,他說:「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比台中清泉崗裝校的校園範圍大」。1959年11月,裝校仿照美國裝甲兵中心,編成兩個大隊8個中隊,教學內容也作了一些改進。學生實慣用的坦克,先是美軍二戰期間在太平洋對日作戰使用的M5A1輕型戰車(此種坦克已退役),後增加了M24型輕戰車。從1952年至1964年,裝校在清泉崗期間,先後有以下人員擔任校長:郭彥(黃埔六期)、曾蔭槐(黃埔八期)、趙志華(黃埔十期)、王綬輝(黃埔十一期)、趙國昌(黃埔九期)。四、湖口裝甲兵學校由於清泉崗校舍比較簡陋,鄰近清泉崗機場,飛機起降頻繁,噪音很大,影響教學,1964年9月,裝甲兵學校遷到新竹湖口長安營區新建的樓房和平房,環境整潔,靠近裝甲兵湖口訓練基地,有利於教育訓練。1969年12月6日,台灣陸軍實施「嘉禾案」,精簡部隊,將裝甲兵學校和裝甲兵訓練中心合編,成立「裝甲兵訓練指揮部和裝甲兵學校」,簡稱「裝訓部」。裝訓部的主官兼校長(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指揮官兼校長)。從1969年12月16日開始,在裝訓部擔任指揮官兼校長的有:張廣勛(德國軍校)、秦祖熙(黃埔十一期)、劉明湘(黃埔十三期)、蔡士清(黃埔十五期)、毛道恪(黃埔十四期)、岳天(黃埔十七期)、游傑士(黃埔十七期)。1977年,裝校學制隨陸軍官校學制改革,從黃埔四十七期起,延長至四年零三個月,實施理工科大學教育,畢業學生除發給陸軍官校裝甲兵科畢業證書外,同時也授予理工科學士學位。學生實習的坦克除M24以外,增加了M41D輕型戰車(美軍1953年M41A1坦克的改進型,性能較好)。1994年,台灣實施「精實案」、把31所軍事院校精簡為24所,把陸軍兵工、後勤、補給和運輸4個軍事院校合併為陸軍後勤技術學校,以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裝甲兵學校則補充教育器材,實現電腦化、信息化。陸續採用「戰車射擊模擬器」和兵棋戰術教學,並編製「訓練模擬器整體規劃」,以符合裝備更新的要求。為了建立數字化信息共享系統,裝校模擬從裝甲旅-戰車營-連-排直到每個戰車,建立信息圖象系統,以適應信息化作戰的要求。為適應現代戰爭都採用多兵種合成作戰的要求,裝校建設了「合成戰場」的模擬訓練環境,可供三軍各兵種進行合成訓練。從1980年起至2009年的裝校校長如下:余燕生(黃埔十八期)、李其賢(黃埔二十一期)、黃耀羽(黃埔二十四期)、羅文山(黃埔二十八期)、胡家騏(黃埔三十期)、楊德智(黃埔三十三期)、胡允武(黃埔三十三期)、霍守業(黃埔三十六期)、王福安(黃埔三十七期)、陳體端(黃埔四十期)、楊國強(黃埔四十一期)、朱善權(黃埔四十二期)、陳良浚(黃埔四十三期)、嚴德癸(黃埔四十四期)、吳有明(黃埔四十五期)、陳泉官(黃埔四十七期)。值得注意的是,擔任裝甲兵學校的校長中,以下人員後來又擔任在高雄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秦祖熙、黃耀羽、胡家騏、楊德智、楊國強。●石祖黃,別號次公,1904年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石醉六之侄。1926年3月13日,石祖黃和叔叔石陶鈞離上海赴廣州,石進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入伍生總隊學習,1928年編入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步失前三大隊學習,1929年5月畢業。石祖黃1932年4月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一期深造,1935年4月畢業後歷任軍政部少校科員、軍政部次長陳儀的中校隨從副官、軍政部第六處上校科長、第十四師第七十九團團長。1938年,石祖黃任第一八五師參謀長,不久任該師第五四六旅旅長。1939年,石祖黃任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參謀長。1940年,石祖黃任第一八五師師長。 1941年10月14日,日軍向母豬峽發起猛攻,企圖跨過長江天險,突破江防"石排"要塞,插進湘蜀邊境,然後直逼重慶陪都。第六十六軍第一一三師師長石祖黃親臨戰壕,指揮戰鬥,鼓舞士氣。一天打退了日軍第六師團的五次進攻。1941年12月底,施巴警備司令石祖黃將葉挺迎至恩施。率部參加隨棗會戰、常德會戰。1943年10月5日,石祖黃任第十八軍副軍長。1943年,石祖黃畢業於國防研究院戰術班後,任駐蘇聯大使館武官。後赴美國陸軍裝甲學校學習裝甲部隊機械化戰術,1945年11月,裝甲兵教導總隊在重慶成立,石祖黃任總隊長,轄有四個戰車團、一個裝甲炮兵團及搜索、工兵、輜重等營,另轄有戰車修理工廠。戰車第一團是由陸軍第四十八師裝甲兵團及駐印軍戰車第一營擴編,駐地在徐州,團長諶志立,繼任蔣緯國。戰車第二團是由原來戰車第二團編成,駐地在鄭州,團長郭彥。戰車第三團是由駐印軍戰車第二、三營為基幹和接收日軍的戰車所成立,駐地在北平,團長張廣勛。第四團赴東北原預定接收日軍戰車,但到達時日軍戰車已被蘇聯軍隊交給中共,故改為裝甲汽車團,團長是鮑熏南。裝甲炮兵團由駐印軍第一、二營炮兵連及第四十八師炮兵營等單位編成,團部及第一、三兩營駐河南商邱,第二營隨戰車第三團駐北平,團長曾蔭槐。1946年下半年,石祖黃調任國防部高參。1947年8月,陳誠任東北行轅主任,帶了得力幹將車蕃如、石祖黃、戴朴等赴東北上任。1948年9月22日,石祖黃晉陞陸軍少將。1949年,石祖黃移居香港,在香港只呆了很短時間就去了台灣,上世紀50年代還擔任了"反共救國委員會"主任,後來退休,據說養雞度日。鮑熏南,黃埔軍校9期學員;交輜學校校戰術班第2期畢業;印度戰車訓練班第1期結業;並於南京軍官團第2期,實踐學社第1期,園山軍官團第1期,陸軍指參學校第2期,美參謀大學特別班,三軍大軍聯戰繫結業。1938年初陸軍裝甲兵團被擴編為陸軍第200師,鮑熏南任第3營中校營長。1943年6月鮑熏南任駐印軍獨立戰車第7營營長、裝甲汽車兵團團長。1958年8月任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1963年升任裝甲兵副司令。1964年1月調任裝甲第1師師長。1964年調陸軍總部裝甲兵室主任,陸軍總部副參謀長、第101後指部指揮官、總統府中將參軍。曾蔭槐(1910-1981) 江西於都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後任台灣陸軍裝甲兵司令部少將副司令。1942年起至1945年(42.06.01~45.01.01)任陸軍交輜學校校長、陸軍裝甲兵學校首任校長(曾為第五任,第一任為先總統 蔣公)。1945年11月起,任裝甲兵教導總隊裝甲炮兵團團長(由駐印軍第一、二營炮兵連及第四十八師炮兵營等單位編成)。團部及第一、三兩營駐河南商邱,第二營隨戰車第三團駐北平。諶志立(1909-)湖北沔陽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又名志漢,鼎生。七里城人。國民黨中央軍校第八期畢業j陸軍大隊十六期學生班畢業,曾任國民黨遠征軍戰車第五營營長。1946-1948年任國民黨裝甲兵戰車一團上校團長後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總務處長。吳文芝(1915-)四川宣漢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十一期,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團中將副司令。蔣鐵雄少將。江蘇溧陽人。黃埔軍校第6期工兵科、奧地利陸軍學校畢業。蔣鐵雄生於溧陽茶亭吳雅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在德國某軍事學院留學六年。1943年4月任中央軍校第7分校第18期學生第12總隊總隊長,1944年12月任裝甲兵教導總隊戰車第2團少將團長,1946年夏任第2快速縱隊副司令,1947年4月21日,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在豫北攻克湯陰作戰中,蔣鐵雄隨他的長官——國民黨暫編第三縱隊司令孫殿英被俘於河南新鄉,第2快速縱隊(49旅)司令官李守正、副司令官蔣鐵雄、袁峙山同時被俘。被俘後參加人民解放軍,後任解放軍華北地區軍政大學教員,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授予少將軍銜。戰車第1團 團長石崇年,隸屬東北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簡史
坦克第1師
1945年12月1日,在瀋陽市郊馬家灣子成立的東北民主人民自治軍坦克大隊,全隊30餘人,隸屬於炮兵學校,1輛日制97式15噸坦克;1946年2月大隊轉移至通化,擴大到80餘人,坦克5輛。5月轉移至寧安,又發展到坦克12輛,裝甲車2輛,汽車23輛。1946年7月,移駐東安改稱戰車大隊。到1947年3月,全大隊擴大到438人,轄3個坦克隊,坦克32輛,牽引車13輛,裝甲車及汽車33輛。大隊長孫三,政委毛鵬雲。1947年10月,坦克大隊在黑龍江東安縣(今密山)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戰車團,全團560餘人,各式坦克20多輛,牽引車、裝甲車40多輛;轄3個戰車連。1948年4月新建3個戰車連,5月組建2個汽車連,2個戰車營營部和汽車營營部。1948年戰車團對俘獲的國民黨東北裝甲團(駐瀋陽)、戰車3團1營及汽車排1040人,坦克21輛,裝甲車103輛,汽車20輛進行改編,又從步兵調來幹部、戰士1100人,於1948年11月3日,在瀋陽市成立了裝甲團和教導團。後來又從大連汽車學校調來幹部、學員180名,補充到教導團和裝甲團。裝甲團1200餘人,轄3個裝甲營(7個連),裝甲車106輛,團長鬍鑒,政委張興;教導團1000餘人,團長呂正哲,政委黃彬森。1948年12月10日,以松江軍區前方指揮所為基礎,在瀋陽市成立第4野戰軍特種兵裝甲部隊指揮所,下轄戰車團、裝甲團和教導團,戰車團,編有2個戰車營,1個汽車營及警衛連;裝甲團,編有3個裝甲營和1個保養連;教導團編有2個學員營及保養連、警衛連,官兵4000多人,坦克87輛,裝甲車106輛,汽車150輛。1949年1月15日,改稱第四野戰軍特種兵戰車指揮所。2月在天津擴建為第4野戰軍戰車師,全師坦克60餘輛,裝甲車143輛,汽車、工程車370餘輛,4000餘人。1949年3月14日,戰車師接受國民黨駐北平的戰車第3團(欠1營、3營7連)、裝甲汽車第6營(37輛裝甲車,289人)及高炮3團1個高炮連(37高炮6門,牽引車6輛,92人)的裝備和人員,共計1483人,坦克60輛、裝甲車37輛,汽車、工程車189輛。至此,全師共有坦克120輛,裝甲車180輛,汽車、工程車559輛,全師5500多人。戰車團轄2個戰車營(6個連),1個汽車營(3個連),直屬警衛、運輸、通信、高炮4個連,2200人,104輛坦克,37高炮6門,12挺高射機槍,200輛汽車,工程車。裝甲團轄3個裝甲營(8個連),直屬警衛連,1400人,20輛坦克,110輛汽車。1949年4月1日,裝甲團第8、9連230人,裝甲車30輛調歸華北軍區,與華北軍區坦克隊在北平南苑合編並擴建為華北戰車團。1949年5月,中央軍委命令:戰車師番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第1師。以戰車指揮所與大連汽車學校機關合併為戰車1師師部,直屬軍委總參謀部領導。所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依次改稱戰車第4、5、6團,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1950年改稱戰車第1、2、3團。以7縱隊副司令曾克林任師長,政委楊永松,副師長趙傑、李國華(兼教導團團長)、參謀長孫三。1949年7月28日,裝甲團(當時稱戰車第5團)一個多營550人和裝甲車45輛,調歸第一野戰軍指揮,參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戰鬥。1950年3月18日,裝甲團(當時稱戰車第2團,赴西北地區的一個多營除外)調歸廣州警備司令部指揮。10月18日歸建,與從西北地區歸建的裝甲營(該營一部分留駐新疆)一起,作為組建第1坦克編練基地的基礎。1950年8月31日,根據中央軍委電令,戰車第1師師直單位及所屬戰車第1團與戰車第7團(7團前身1946年8月11日,晉冀魯豫部隊在蘭封戰鬥中繳獲了坦克,9月,在山東省鄄城縣正式成立晉冀魯豫坦克隊,全隊40餘人,坦克3輛,隸屬於晉冀魯豫軍區隨營學校,該團兩一部194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收集在石家莊戰役中繳獲的坦克。1948年2月12日,在石家莊市成立了晉察冀軍區坦克區隊,全區隊25人,坦克13輛,隸屬於晉察冀軍區摩托訓練大隊。1948年7月,兩支部隊在石家莊市合編為華北軍區坦克隊,全隊100餘人,編為3個區隊(9個分隊),坦克16輛,隸屬於華北軍區兵站部摩托訓練大隊。1949年4月1日以華北軍區坦克隊與戰車師裝甲團8、9連及大同、綏遠起義裝甲車輛在北平南苑組成華北戰車團,團長尹洪,政委賈林野,共計1073人,坦克45輛,裝甲車32輛,汽車39輛,隸屬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12月,從步兵207師調來5個連隊,組成第3營。1950年4月改為戰車7團)、河北省軍區警備第1團等單位整編為坦克第1旅,下轄2個戰車團、1個摩托步兵團、1個炮兵團。原戰車1團改為旅屬戰車第1團;華北軍區戰車第7團調入該旅,編為戰車第2團;河北省軍區警備1團團部大部及4個連、步兵第66師196團2營調入該旅,編為摩托化步兵團;炮兵團暫缺。原師屬裝甲團(原戰車2團)、教導團(原戰車3團)調出。師直屬隊指揮保障、通信、警衛、偵察、高炮、工兵運輸7個連,戰車1團(中型),戰車2團(輕型),摩步團(河北省軍區警備1團改為)兩個營8個連,戰車團取消營,轄4個坦克連,1個指揮連,1個車場連。1950年9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以戰車第1師第3團為基礎,在天津大王莊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學校。11月,移駐北京長辛店。1951年3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戰車學校,1953年3月又改稱第1坦克學校。1966年6月,奉命遷駐山西大同裝甲兵學院院址內,1969年2月,學校停辦,機構撤銷。1950年11月3日,按照新頒發的坦克師編製表,坦克第1旅經過整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第1師,師長黃鵠顯,政委劉登瀛,副師長趙傑,參謀長賈林野。師下轄坦克第1團,坦克第2團,摩托化步兵團,隸屬於軍委裝甲兵。坦克第2師
1947年3月3日,由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3中隊學員30餘人,東江縱隊幹部40餘人及解放入伍的原國民黨軍隊坦克乘員10多人,在山東省沂水縣王家莊成立了華東坦克隊。華東坦克隊編為3個區隊,其中2個坦克區隊,1個修理區隊,1個保障組,坦克6輛,汽車3輛,全隊93人,隸屬於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隊長王崇國,指導員趙之一。1948年3月,坦克隊暫時隸屬於膠東軍區炮兵團。1948年9月16日坦克隊(4輛坦克)配屬渤海縱隊首戰歷城。22日又配屬華野9縱主攻濟南,共摧毀碉堡8個,火力點20餘個。1948年10月21日,坦克隊與華東軍區特種兵縱隊摩託大隊在山東省濟南市合編為華東坦克大隊。下轄2個中隊、1個偵察排,裝備坦克21輛,隸屬於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在淮海戰役中該部的「朱德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該坦克現陳列在軍事博物館),該車炮長沈許被授予"坦克英雄"稱號,1950年並光榮地出席了全國首屆戰鬥英雄代表大會。1949年3月15日,三野以特種兵縱隊坦克大隊為基礎,並收編解放入伍的原國民黨軍隊坦克乘員200餘人在江蘇省徐州市擴建為戰車團,隸屬特縱建制。轄2個戰車營(6個連)及直屬分隊,共1460人,裝備美式M-3A3型15噸坦克30輛,日式2.5噸坦克5輛,日式18噸坦克10輛,裝甲車19輛,汽車82輛。其中戰車第1、2、3連各裝備美式M3A3坦克10輛,戰車第4連裝備日式2.5噸坦克5輛,裝甲車10輛,戰車第5連日式18噸坦克10輛。3月21日從先遣縱隊抽調4個連的幹部、戰士360人,編入華東戰車團,並組建戰車第1、2營營部及戰車第6連,4月23日該團進駐南京。5月上海解放,該團進駐上海進駐上海後,6月11日以特縱警衛營抽調1個連為基礎組建戰車3營,7月1日在上海市改稱為戰車第1團。當月又從20、27軍、華東軍區後備兵團和第三野戰軍幹部學校等單位調入幹部、戰士1260人,在上海市組建水陸戰車營、裝甲車第1、2營及教導大隊和搜索連。62師副師長沙風為團長,政委王世仁。1949年11月17日,由24軍教導2團及山東軍區抽調幹部、戰士2073人和戰車1團在上海市水電路擴編為戰車師。師長肖峰,政委廖成美,副師長沙風,參謀長嚴振衡,轄戰車團(3個營),水陸戰車團(3個營1949年10月25日以水陸戰車營從步兵24、33軍抽調1000餘人擴編為),裝甲團(編為2個營,以裝甲營擴編),教導大隊,修理、汽車兩個營,搜索、警衛兩個連,共計3135人,坦克179輛,裝甲車95輛,汽車162輛。1950年1月3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第2師,轄4、5、6團(依次由戰車、水陸、裝甲團改稱)。6月6日,戰車6團由裝甲車換裝為90輛水陸坦克改稱水陸戰車團。1950年8月30日,以戰車第2師師部及4團為基礎,調入步兵306團、268團、南京警備司令部警衛營兩個連、南京教導第1團第4營、特種兵縱隊警衛營營部及兩個連、24軍步兵第71師步兵213團1連整編為坦克第2旅。9月中旬,由上海分批移防徐州、連雲港,旅部和坦克第4團駐地徐州,旅部駐地徐州少華街,坦克第5、6團駐地連雲港墟溝鎮、海州鎮。1950年11月3日改稱坦克第2師,轄坦克第3、4團和摩托化步兵團(步兵268團)、摩托化炮兵團(步兵306團)及偵察營、工兵營、高炮營、汽車營、衛生營、通信連、警衛連、修理廠、野戰醫院。坦克3團由原4團1營擴建,坦克4團由原4團3營擴建。1950年11月11日-12日,蘇軍2個坦克團(烏克蘭警衛團和莫斯科警衛團)抵達徐州中兵營房,將裝備移交坦克2師,換裝後坦克2師3、4團各配有T-34坦克30輛,NC-2重型坦克6輛,122自行火炮4輛,T-34坦克牽引車2輛,炮兵團1營榴彈炮12門,2營76.2野炮12門。坦克第3師
1950年10月8日,以西北軍區獨立第1師機關、直屬隊、第1團、第3團,西北軍區炮兵教導團部分分隊為基礎,坦克第1、第2師,坦克學校以及華東軍區抽調人員在吉林省四平市組建坦克第3師。師長孫三,政治委員李治州,轄坦克第5團、坦克第6團、摩托化步兵團、摩托化炮兵團以及直屬高射炮兵營、工兵營、偵察營、運輸營、警衛營、通信營、防化連、醫院、坦克修理廠和修炮廠。全師6774人,裝備日制戰車20輛、日制90式75毫米野炮6門、高射機關炮48門、運輸汽車35輛、特種車28輛、通信指揮車1輛以及其它武器。1951年1月9日,東北軍區命令,坦克第3師劃歸軍區裝甲兵建制。2月22日,蘇軍兩個坦克團的裝備全部移交坦克第5、第6團,計T-34中型坦克60輛、NCZ-2(約斯大林2式)重型坦克12輛、CAY-122自行火炮8輛,T-34坦克牽引車4輛、裝甲輸送車10輛、修理車13輛、汽車100輛。3月21日,根據總參電令,坦克第3師改稱戰車第3師,坦克第5、第6團改稱戰車第5、第6團。剩下的幾個坦克師都是特殊時期建立的,簡介一下
坦克第5師經中央軍委1968年9月21日批准,陸軍第40軍師屬坦克自行火炮第323團、324團、325團和步兵第191師坦克自行火炮第396團,於1969年4月1日,在遼寧省阜新市組成坦克第5師。師長陳時生,政委晏世祿,副師長孟同聚,參謀長孟昭身,隸屬於瀋陽軍區裝甲兵。師直由40、64軍抽調人員組成。1969年8月19日,坦克自行火炮第323團、324團、325團依次改稱坦克第17、18、19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96團改番號為軍區獨立坦克第3團,歸坦克第5師領導,12月該團又調歸軍區裝甲兵領導。1970年1月,坦克乘員第2教導團調歸坦克第5師建制,改稱坦克第20團。1970年9月,坦克第18團增編1個坦克營。1976年3月,該師按乙種師整編,坦克第19團調歸陸軍第40軍建制,改稱陸軍第40軍坦克團。1981年9月,組建師裝甲步兵團和炮兵團。1983年1月1日,調歸陸軍第40軍領導。1984年1月,坦克第18團調歸陸軍第39軍117師建制,改稱步兵第117師坦克團。坦克第6師
根據北京軍區裝甲兵(68)司務字362號通知,坦克6師於1968年9月10日在北京成立,隸屬於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所轄團隊:師直屬分隊分別由坦克第1師和坦克獨立第3團代建,原北京裝甲兵直屬獨立第6團,原63軍187師坦克自行火炮392團,原63軍188師坦克自行火炮393團,原66軍196師坦克自行火炮401團,調歸該師建制。1969年4月,坦克獨立第6團三個營六個連,坦克自行火炮392、393、401團二個營六個連,擴建為三個營九個連。根據北京裝甲兵(69)司務字第633號通知,1969年9月2日,坦克獨立第6團改稱坦克第21團,坦克自行火炮392團改稱坦克22團,坦克自行火炮393團改稱坦克23團,坦克自行火炮401團改稱坦克24團。全師下轄4個坦克團。1969年10月,坦克第6師奉命將師屬通信連,運輸連,修理連分別擴編為通信營,運輸營,修理營。1970年9月,坦克6師師直增編坦克偵察連。1971年9月,坦克23團調歸27軍81師建制。1976年5月,坦克6師奉命撤消師直高炮營14.5高機連,通信營增編一個接力連,運輸營增編一個運輸連,撤消工化連,增編防化連,後勤醫院,各坦克團撤消指揮連,工兵連,增編特務連,通信連,步兵連改為裝甲步兵連。1979年2月,師、團機關組建技術部(處)。1980年3月,坦克6師22團裝備五九式坦克,11月,全師按軍委裝甲兵頒布的進行了調整,師、團機關增加了一些科、股,減少了普通兵,增加了技術兵。坦克21團:原坦克獨立6團,1968年9月調歸坦克6師,1969年改為坦克21團。坦克22團:原坦克自行火炮392團,1968年9月調歸坦克6師,1969年改為坦克22團。坦克23團:原坦克自行火炮393團,1968年9月調歸坦克6師,1969年改為坦克23團。1971年9月調歸第27軍81師建制。坦克24團:原坦克自行火炮401團,1968年9月調歸坦克6師,1969年改為坦克24團。坦克第7師
經中央軍委1968年8月22日批准,於1968年9月10日,以坦克獨立第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33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1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98團,在北京市組成坦克第7師。師長梁秉治,政委李建明,副師長宋家平、姚靜,參謀長寧清廉。隸屬於北京軍區裝甲兵。同年9月28日,移駐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3月調歸陸軍第69軍領導。1985年7月隸屬於第28集團軍。1969年9月12日,坦克獨立第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33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1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98團依次改稱坦克第25、26、27、28團。1976年4月,坦克26團調歸陸軍第69軍建制,改稱陸軍第69軍坦克團。經中央軍委1982年9月16日批准,坦克第7師從所屬單位抽調人員,於1983年3月15日,在山西省大同縣組建了裝甲步兵團。經中央軍委1982年9月16日批准,坦克第7師從所屬單位抽調人員,於1983年3月16日,在山西省陽高縣組建了炮兵團。1985年9月,坦克第28團調歸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8師建制,改稱步兵第188師步兵團。同時,陸軍第69軍坦克團(即原坦克第26團)調歸坦克第7師建制,改稱坦克第28團。1998年第28集團軍撤消,該師縮編為裝甲旅並改歸第63集團軍建制。2003年第63集團軍撤消,改歸第27集團軍建制。坦克第8師
經中央軍委1967年7月15日批准,1967年9月26日組建坦克8師,以撤消的953廠為基礎(撤消的第三坦克學校,組成師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機關,調26軍76師坦克自行火炮238團、坦克自行火炮281團和67軍200師坦克自行火炮330團歸坦克8師建制。從坦克2師、坦克獨立7團、坦克乘員第四教導團、坦克獨立第二修理營抽調582人組成師直屬分隊。組建工作1967年11月結束,師部及281團駐地山東萊陽縣城,238團駐地山東牟平縣馬家莊,330團駐地山東即墨縣窩洛子。師長黃席欽,政委張贊,副師長沈一飛,參謀長姜元學。1969年8月19日,坦克8師坦克自行火炮281、238、330團依次改稱坦克29、30、31團。1969年12月6—18日,坦克8師以長途拉練方式由萊陽移防濰坊市。1970年10月,坦克8師在山東濰坊大圩河組建輕型坦克偵察連。1971年8月,坦克8師30團由嶗山惜福鎮宅子頭營房移防城陽營房。1975年2月,坦克31團從617廠接收59式坦克52輛,5月再次從617廠接收28輛。1975年6月1日-8日,坦克30團機關由城陽營房移防嶗山惜福鎮宅子頭營房。1976年3月14日,坦克31團擔任濟南軍區戰備值班部隊。1977年1月,坦克8師整編,師直撤消高炮營高機連,增編通信營接力連和運輸營第3連,工化連分編為工兵連和防化連,警衛偵察連改編為警衛調整連。各坦克團指揮連改稱特務連,步兵連改稱裝甲步兵連,組建通信連,撤消工兵連。1979年2月9日,坦克8師修理營營部和坦克修理連、制配連276人不帶裝備,由濰坊出發,20日抵達烏魯木齊調歸新疆軍區建制。1979年2月25日,坦克8師抽調73式坦克牽引車2輛、技術人員1名、修理人員18名赴廣州軍區前進指揮所執行任務。1979年2月26日重建坦克8師修理營,從濟南軍區獨立坦克第一、二修理營抽調71人,從坦克8師抽調162人組建修理營,轄修理連和制配連。1982年12月1日,坦克8師劃歸46軍領導指揮,1983年1月21日以山東省軍區獨立團為基礎,並接收步兵137師13個連隊,在山東膠南縣王台公社爾溝村組建坦克8師裝甲步兵團,轄裝甲步兵1、2、3營和特務、通信、工兵、高炮、汽車、修理、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等8個直屬連。1983年4月16日,坦克8師炮兵團以汽車92團為基礎,接收步兵136師8個連,在山東平原縣南勝利村組建,轄2個122自行榴彈炮營、1個130自行火箭炮營和指揮、汽車、修理等3個直屬連。1984年3月,坦克8師裝甲步兵團移防魚台縣石集農場,8月又移防山東昌樂縣五圖鎮營房。1984年11月,坦克29團換裝79式坦克,從坦克6師24團接收首批國產79式坦克32輛,1985年10月從617廠接收第二批60輛,1986年11月從617廠接收第三批25輛。1985年3月,坦克30團從坦克29團接收79式坦克12輛,10月從617廠接收79式坦克38輛,1986年4月從617廠接收2輛,7月從617廠接收36輛,8月從201廠接收1輛,11月從617廠接收13輛,1986年10月移交給31團79式坦克8輛。1985年11月,隸屬於第67集團軍。1986年4月,坦克31團換裝79式坦克,從617廠首批1輛,10月從坦克30團接收8輛,11月從617廠接收54輛,12月從617廠接收31輛。1998年,第67集團軍撤消,轉隸第26集團軍建制。坦克第9師
經中央軍委1967年7月15日批准,第31師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團、第34師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團、第179師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團,於1967年8月1日,在安徽省嘉山縣三界組成坦克第9師。師直屬隊下轄偵察營、通信營、工兵營、運輸營、高炮營、修理營、教導隊,隸屬南京軍區裝甲兵。師長蔚錦茂,政委包可悅,副師長李喜,參謀長俞錫榮。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團由江蘇省宿遷縣井頭鎮移防安徽省三界地區。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團由江蘇省宿遷縣曉店移防安徽省三界地區。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團在原駐地安徽省滁縣南營房。1969年8月28日,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團依次改稱坦克第9師坦克第33、34、35團。1969年11月,調歸北京軍區裝甲兵建制,移駐山西省長治市。1976年1月,坦克第9師撤消番號。以坦克第9師師部為基礎,組建了北京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所屬坦克第33、34、35團依次改稱陸軍第66、21、28軍坦克團。坦克33團:原坦克自行火炮236團,1967年8月調歸坦克9師,1969年改為坦克33團,1976年改為66軍坦克團。坦克34團:原坦克自行火炮239團,1967年8月調歸坦克9師,1969年改為坦克34團。1976年改為21軍坦克團。坦克35團:原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團,1967年8月調歸坦克9師,1969年改為坦克35團。1976年改為28軍坦克團。1985年9月,組建陸軍第28集團軍,調歸步兵第205師建制,改稱步兵第205師坦克團。坦克第10師
1967年7月15日,總參謀部頒發《關於陸軍師屬坦克團集中編組問題的通知》。為提高我軍戰役戰略機動能力,經中央軍委批准,南京軍區在長江南北各組建1個坦克師,江南坦克師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第10師,錄屬南京軍區裝甲兵建制。1967年8月中旬,在江蘇省句容縣新塘鎮組建坦克第10師,師長馬筠貞,政委范振春,副師長許楓,參謀長劉有和,下轄坦克獨立第4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團,隸屬南京軍區裝甲兵。師部及直屬隊由軍區裝甲兵負責組建,暫駐句容縣新塘原軍委裝甲兵坦克乘員第3教導團營房內;兩個水陸坦克團由坦克獨立第4團和坦克自行火炮第284團改編,1個輕型坦克團由坦克自行火炮第286團改編。1967年12月8日,在江蘇句容新塘東營房召開坦克第10師成立大會並舉行了閱兵式。1968年2月18日,中央軍委複電南京軍區:"同意坦克第9、10師調整部署"。據此,坦克第10師師部暫駐江蘇省江寧縣湯山炮兵學校營房,所屬坦克團駐地不變。1969年8月28日,該師所屬坦克獨立第4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團依次改稱坦克第37、38、39團。坦克第39團1969年9月26日,全團80輛坦克,60輛汽車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和南京市區,受到群眾的歡迎。1969年12月,師部移駐江蘇句容縣小衣庄營房。1976年1月7日,該師坦克第37、38團分別調歸陸軍第1、60軍建制。1976年2月19日,南京軍區坦克獨立第2團、坦克獨立第3團調歸該師建制,番號依次改稱坦克第37、38團。1976年2月23日,師部由江蘇句容縣小衣庄調駐安徽嘉山縣三界(原軍區後勤第15分部、汽車第31團營房)。坦克第38團由句容縣新塘東營房調駐安徽嘉山縣三界(坦克第9師營房)。1978年1月22日,該師警衛調整連、坦克38團高炮連、坦克39團3連被軍區評為"硬骨頭六連式連隊"。1982年12月6日,該師在安徽宿縣紫蘆湖組建裝甲步兵團。12月15日,在安徽嘉山縣三界組建炮兵團。1983年1月1日,調歸陸軍第60軍領導。1985年10月1日,隸屬於第1集團軍,所屬坦克第38團撤消番號,原陸軍第60軍坦克團恢復坦克第38團番號並調回該師建制。1985年10月30日,師部移駐江蘇省句容縣。1998年10月,改為裝甲第10師。也是長江以南唯一的裝甲師,裝甲步兵團撤消番號,所屬坦克團改稱裝甲團。坦克第11師
1968年9月15日,以武漢軍區機關、信陽步兵學校、軍區獨立坦克修理營等8個單位抽調幹部戰士,在河南省信陽市成立坦克11師機關。10月1日,206、207、212、45團歸坦克11師建制,15軍29師副師長盧化義任師長,政委唐德慶。1969年1月,坦克11師在河南信陽組建高炮營和工化連。8月19日,陸軍第1、2、7、29師的坦克自行火炮206、207、212、45團,依次改稱坦克41、42、43、44團。1970年3月,坦克11師編入統帥部戰略預備隊。1970年7月,坦克11師在信陽組建輕型坦克偵察連。1974年4月,坦克11師機關和直屬分隊由信陽移防河南確山胡廟鄉。1976年1月,坦克11師整編為甲種坦克師。1978年11月,43團2連被武漢軍區授予「硬骨頭六連式連隊」。1979年3月5日,武漢軍區授予坦克11師43團2連和裝甲步兵團特務連「硬骨頭六連式連隊」。1982年12月,坦克11師整編為乙種坦克師。1983年3月1日,坦克11師劃歸43軍領導指揮,其建制歸武漢軍區,作戰任務由武漢軍區直接賦予。武漢軍區撤銷後,坦克11師隸屬於濟南軍區。1998年7月,坦克11師編入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第54集團軍。8月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同年10月間,坦克11師改稱裝甲11師。坦克第12師
經中央軍委1969年8月15日批准,以蘭州軍區坦克獨立第1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64團(裝甲兵學院教練團)、第2坦克學校教練團為基礎,並從軍委裝甲兵機關、院校和北京軍區炮兵抽調人員,於1969年10月12日,在北京市組成坦克第12師。轄3個坦克團,4個直屬營、3個直屬連、1個教導隊。師長都曼令,政委高增全,副師長闞志廣,參謀長李敬學。10月14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坦克第12師在京的85名團以上幹部。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從10月24日起,坦克第12師分別從北京(師機關及坦克第47團)、山西大同(坦克第46團)、寧夏中衛(坦克第45團)、陝西西安(師直分隊)、河北邯鄲(師高炮營)等地實施鐵路輸送,至11月10日,全師人員、裝備全部到達酒泉、嘉峪關、張掖地區,完成戰備移防任務。坦克第12師按簡編坦克師組建後,隸屬蘭州軍區,由陸軍19軍代管。1975年5月,改由蘭州軍區直接領導。1978年8月,坦克第12師按軍委裝甲兵頒發的乙種坦克師編製執行。1978年12月,坦克第46團整編為陸軍第19軍坦克團。原陸軍第19軍坦克團整編為坦克第46團。1983年6月,組建炮兵團(從陸軍第19、21、47軍、炮兵第15師、坦克第12師抽調人員組建),裝甲步兵團(工程建築第205團改編)。1985年9月,坦克第12師歸第21集團軍建制,步兵第140師第419團與原裝甲步兵團合編為新的裝甲步兵團。1998年10月,改稱裝甲第12師,轄3個裝甲團、1個炮兵團、6個直屬營,裝甲步兵團撤消番號。坦克45團:原蘭州軍區獨立坦克團,69年調歸坦克12師為坦克45團。坦克46團(1):原坦克自行火炮264團,58年改為裝甲兵學院坦克教練團,69年調歸坦克12師為坦克46團,76年改為19軍坦克團。坦克46團(2):78年11月由蘭州軍區重新組建坦克46團,歸坦克12師建制。坦克47團:原第二坦克學校教練團,69年調歸坦克12師為坦克47團。坦克第13師
經中央軍委1969年10月27日批准,1969年12月3日,在山東省泰安以福州軍區獨立坦克團和濟南軍區獨立坦克2、3團組建坦克13師,師長李友連、政委呂廉,副師長朱永昌,參謀長魏玉華。上述3個團依次改稱坦克49、50、51團,另外組建了高炮、通信、修理、運輸等4個營、工化連、警偵連和教導隊。1970年3月,坦克第13師由濟南軍區調歸武漢軍區建制,師機關和直屬隊駐地平頂山市,49團駐地郟縣,50團駐地寶豐縣,51團駐地寶豐縣西北小營。1970年3月,坦克13師編入統帥部戰略預備隊。1970年8月,坦克13師在駐馬店組建輕型坦克偵察連。1973年3月1日,步兵17軍51師炮兵團(不含160迫擊炮營)調歸坦克13師建制,改為坦克13師炮兵團,炮兵團下轄3個炮兵營。1976年1月7日,撤消坦克13師番號,坦克49團調歸20軍為20軍坦克團,2月26日,以坦克13師師部在旅大地區的金縣改為瀋陽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3月,坦克50團移防陝西澄城改為47軍坦克團,坦克51團改為43軍坦克團,炮兵團調歸炮兵第2師,改番號為炮兵第44團,駐防河南葉縣。該師是我軍最後一個組建的坦克師。坦克49團:原坦克獨立5團,60年3月調歸福州軍區,改為福州軍區獨立坦克團1969年12月改為坦克13師49團,1976年改為20軍坦克團。坦克50團:原坦克自行火炮282團,67年11月改為獨立坦克第282團,歸濟南軍區裝甲兵建制。69年8月改為濟南軍區裝甲兵獨立坦克2團,12月改為坦克13師50團。1976年改為47軍坦克團。坦克51團:原坦克自行火炮199團,67年11月改為獨立坦克第199團,歸濟南軍區裝甲兵建制。69年8月改為濟南軍區裝甲兵獨立坦克3團,12月改為坦克13師51團。1976年改為43軍坦克團。坦克第26師
坦克第26師,是我軍軍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坦克師,它從1950年8月組建到1952年4月撤消,存在時間僅1年半。經中央軍委1950年8月30日批准,由戰車第2師之5、6團為基礎,於同年11月在河南開封地區成立特種坦克師。1951年1月改稱坦克第26師,1951年5月改稱戰車第26師,下轄第51、52、53水陸戰車團,員額5000餘人。師部最初駐蘭封(現蘭考)縣羅王寨,後移駐開封。師長賴富,副師長簡國湘,參謀長吳先黨,政治部主任汪志華,幹部管理部副部長郝耀庭,後勤處長何炳輝、政委韓培芝、副處長井明齋,技術處長唐德慶、政委劉德一。師部人員主要來自第32軍、第30軍之90師、坦克第2師、軍委裝甲兵機關及本師各團、第24軍1個建制連。戰車第51團團長丁德山,政委龐世澤。該團駐蘭封(現蘭考)縣三義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虯江碼頭組建的第3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水陸戰車團,後改稱坦克第2師第5團,1950年10月移駐連雲港的墟溝後,曾命名為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1團。戰車第52團團長姜成,政委史世屏。該團駐蘭封(現蘭考)縣羅王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吳淞組建的裝甲團,1950年10月移駐連雲港的新浦後,曾命名為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2團。戰車第53團團長趙明奎,政委朱輔庸。該團駐開封,前身是1950年11月在徐州市銅山縣組建的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3團,1951年4月分批入朝參戰,於1951年5月改稱戰車獨立第6團,脫離戰車第26師建制。在戰車第53團改編為戰車獨立第6團後,1951年8月,以華東軍區戰車獨立第5營為基礎,重新組建戰車第53團,團長范國璋,政委鄭林昌。該團駐江蘇海州。1951年5月,戰車第26師率第51、52團移駐洛陽西工營房。1952年4月上旬,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聶鶴亭到洛陽師部,召開幹部大會,宣布軍委3月29日批複及戰車第26師的調整和安排。將師司令部、政治部、技術處的一部,分別併入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政治部、技術部。將戰車第51團、師教導大隊合編為水陸 戰車教導團。隸屬華東軍區裝甲兵建制,駐防海州、新浦、墟溝一帶。戰車第52團、53團的裝備及乘員全部調歸水陸戰車教導團。戰車第53團與軍委裝甲兵司令部汽車司機訓練大隊、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汽車訓練隊及戰車第26師後勤處,合編為第4戰車編練基地。隸屬華東軍區裝甲兵建制。戰車第52團一部、戰車第51團修理連,調歸第2戰車學校。戰車第26師及下轄戰車第51、52、53團番號撤消。1982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將解放軍裝甲兵領導機關縮編為總參謀部裝甲兵部,作為總參謀部管理裝甲兵軍事工作的業務部門。
司 令 員:許光達(湖南長沙人,1950.06-1969.06)陳 宏(安徽金寨人,1969.06-1971.11)黃新廷(湖北沔陽(今洪湖市)人,1975.05-1982.09)政 治 委 員:許光達(兼,湖南長沙人,1950.06-1957.02)向仲華(湖南漵浦人,1957.02-1965.05)黃志勇(江西崇義人,1965.08-1970.12)姚國民(江西吉水人,1971.05-1975.09)莫文驊(廣西南寧人,1975.07-1982.09)鍾漢華(江西萬安人,1977.12-1978.12)副司令員:聶鶴亭(安徽阜南人,1950.09-1958.05)賀晉年(陝西安定(今子長)人,1957.09-1982.09)程世才(湖北大悟人,1959.11-1982.09)張文舟(山西沁陽人,1961.04-1975.08;1977.12-1982.09)鍾人仿(江西興國人,1963.12-1975.10)李家益(安徽金寨人,1969.12-1974.01)沙 風(浙江新昌人,1969.12-1975.01;1977.12-1982.09)宋慶生(湖北天門人,1969.12-1977.07)林 彬(安徽金寨人,1969.12-1982.09)趙 傑(河南商城人,1970.12-1982.09)黃祖華(湖北大悟人,1970.12-1975.08)鄧家泰(湖北荊門人,1977.12-1982.09)麻志皓(河北遵化人,1980.11-1982.09)副政治委員:向仲華(湖南漵浦人,1950.11-1957.02)姚國民(江西吉水人,1970.05-1971.05;1975.09-1982.09)楊崑山(陝西宜君人,1970.12-1979.03)於 丁(江蘇鎮江人,1970.12-1982.09)邱相田(福建上杭人,1979.02-1982.09)牛明智(山西芮城人,1979.02-1981.09)王 屏(江西興國人,1979.11-1982.09)參謀長:張文舟(山西沁陽人,1950.06-1954.07)鍾人仿(江西興國人,1955.09-1963.12)鄧家泰(湖北荊門人,1963.12-1969.12)沙 風(浙江新昌人,1969.12-1970.12)葉 藻(浙江寧波人,1970.12-1975.09)嚴振衡(江蘇揚州人,1975.09-1980.11)於蘭庭( 1980.11-1982.09)政治部主任:向仲華(兼,湖南漵浦人,1950.11-1951.09)程世清(河南新縣人,1957.08-1963.09)邱相田(福建上杭人,1964.06-1969.12;1973.11-1982.09)楊崑山(陝西宜君人,1969.12-1973.11)
國軍名將馬厲武在山東守城,發明了坦克上城牆的神奇戰術。為補充坦克數量不足,在華東的國軍部隊通過給卡車掛鋼板的辦法,山寨了一批裝甲車,還取得了較好效果。共軍發明了反坦克扁擔。共軍坦克在解放天津時候用來填壕快速架橋,後來在解放玉門時候發揮了作用。
朋友,你聽說過北京軍博里的「功臣號」么?
看過智取威虎山沒?東北剿匪時候,東北民主聯軍就用了坦克
好像有個國軍裝甲部隊上尉排長楊展有回憶錄。孟良崮雕窩雲山戰鬥親歷記。順便問下,為什麼由上尉充當排長呢?裝甲部隊如果編入步兵團,排長指揮幾台車呢?
解放天津的時候,東野38軍進攻受阻,一個師的兵力被壓制在一個狹小的區域。萬分危機的時候,軍長李天佑(1955年的開國上將)果斷命令部隊大膽穿插,意圖打破僵局。參謀長曹里懷(1955年的開國中將)親自駕駛坦克帶頭衝鋒。國軍用在野戰裡面,戰績一般,中原戰場豫東戰役還有些作用,其他時候沒有太大戰國。
共軍經常用在城市攻堅戰中,表現不錯,比如錦州的功臣號,濟南戰役聶鳳智把助攻改主攻靠著繳獲的斯圖亞特坦克,攻城損失還要小於另一側的西集團,不過這種情況下坦克都是單車,沒有什麼連排配合之類的。
推薦閱讀:
※二戰初期英德雙方飛機戰損比和命中精度是多少?
※為什麼具有厚重裝甲和強大火力的「移動堡壘」式的重型坦克逐漸被淘汰了?
※坦克車是手動檔還是自動檔?
※現代火炮中的電渣重熔技術,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