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多數翹舌的實際舌位是怎樣的?

我一直以為是印地語那種,小學授課給我們的理念印象中也是。


對於哪個口音的比例更大,除非能大範圍抽樣統計,否則很難推測了。因此,我想對「阻塞部位」進行一些討論,我認為在圖3、圖4里的「阻塞部位」實際比「舌尖」所抵的「齦後」更後。

即,我認為,在圖3、圖4里,先是「舌尖」抵「齦後」,然後「舌葉」上觸「齶前」,實際那是一個「舌尖-齦後? 舌葉-齶前」的協同調音。那個聽起來很捲舌(或者說音色很鈍)的效果,是阻塞部位在「齶前」才有的,氣流主要在「齶前」摩擦。所以,「翹舌音」讀得偏後還是偏前,關鍵看成阻時的實際氣流衝擊摩擦在「齶前」還是「齦後」,而不是看「舌尖」觸哪裡。

s類音的被動調音部位:2齒,3齦,4齦後,5齶前。

s類音的主動調音部位:舌尖,舌葉,舌下(舌前部的下表面),舌面前。

於是,可以搭配為這些音位:

齒音s?2,齦音s3,齦後音s?4/?4,翹舌音s?45,捲舌音?5,舌面前音?4/?5。

其中,翹舌組/捲舌組,可以整體用?音位(或s?音位)來表示,其特徵是都涉及「舌葉/舌下-齶前」。

翹舌s?音位:

s?音位(4舌尖-5舌葉),就是圖3、圖4的發音。

s?音位(4舌葉-5舌葉)、s?音位(5舌葉):可能會被權宜地標為?音位,但更適合的是標為翹舌s?音位。

捲舌?音位:

?音位(5舌下):如圖5。PS:我正是這個讀法。

?音位(4舌下-5舌下):捲舌?的變體。

規律是:涉及了協同調音的噝音(不包括涉及「舌面前」的情況),其音位應該由偏後的那個被動阻塞部位來定位。即,齒-齦可歸齦,齦-齦後可歸齦後,翹舌/捲舌都歸齶前。而主動阻塞部位、偏前那個被動部位,雖然也會影響音感,但並不決定音位。

根據這個規律,圖3、圖4的發音,其實是協同調音的s?45(4舌尖-5舌葉),應該歸屬於「舌葉-齶前」所在的音位。由此,我認為音位是:齒s?,齦s,齦後s?,翹捲舌?(或s?),舌面前?。在切韻音系裡,若是精s?莊?章?,則三組之間的音感對立還是很明顯的。

所以,我覺得這主要是一個對圖3、圖4的「阻塞部位」的認定問題。表面看起來讓人驚訝,但其實只是因為其中的協同調音的關鍵部分(5舌葉)未被分析出來而已。只要釐清了上述音位定位的規律,其他的就只是一個命名是否符合字面意義的問題了。從語音學來看,確實圖5更適合被命名為「捲舌」(也有稱「反舌」的),因為其主動阻塞部位其實已經是舌前部的下表面了。由此,則還是可以根據涉及的是「舌葉5」還是「舌下5」來區分「翹舌」與「捲舌」的。但如果僅說音韻學裡的分析,或許也可依慣例而將兩者整體用?音位來表示。


個人感覺:翹舌翹到什麼程度,是否捲舌,對音色的影響,都不太明顯,甚至同一個人在表達不同語氣的時候,翹卷的程度也不一樣。比較難接受是英語里的反卷伏舌音(舌尖.舌面都向下用力),不能把音拉長發響成韻,只能做個輕短介音。


印地語那種也不是捲舌音,那個還是舌尖音。捲舌音舌尖是要有一定的翻轉的,舌尖向後,以舌下與硬齶成阻。普通話的 zh ch sh r 都是舌尖音,發成捲舌音肯定不對。


推薦閱讀:

"disclose"一詞的/k/以及"mistake"一詞的/t/是否送氣?
《廣韻》開口二等韻是否具有 [?] 介音?
為什麼漢語拼音中,己(jǐ)與子(zǐ)韻母相同,卻不押韻?
連續三個以上讀三聲的字該怎麼讀?
為什麼漢語普通話中沒法讀出三個連續的三聲字(如米老鼠,孔乙己,短鐵管),而必須將中間那個字讀成二聲?

TAG:語音學 | 音韻學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