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種地越來越不划算,不遠的將來會不會農民這一工種會消失,被農場主代替?

隨著打工的工資越來越高,農民個人種地的產出,跟打工比較起來會不會越來越不划算?

那麼,不遠的將來,會不會有大量的農民把土地出租給農場主,由他們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

也即,將來,是不是不再有農民,只有農場主(企業家)。

這個現象,大概多少年後才會出現?


我去…你這「農場主」太冤大頭了。承擔著風險、擔著銷售壓力,完了地還是租人家的。每個月還要向成百戶當年的地主交月供…你所謂消失的農民感情全當小地主了。不可能出現的。

農民可以和農場主為僱傭關係,以技術工人為集約土地創收,成為農場主的正式員工或股份制員工。或者土地買賣後兩方不再有關係。

要是50個農民把地租給我,每月的繳租,合同就讓財務和人事忙不過來了,更別說銷售的困難了。

我認為沒抓錯你題目的重點:租借這種農業土地形式是不可能的,至少不是長期形式。另外,機械化從紙面上來說只是降低成本,並不是增加畝產利潤。所以盤算下來農場主集約土地後的風險和收入不成比例。租借形式不成立。


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是集約化發展。也就是政府把大量的農田集中起來,租賃給部分有實力的企業。有這些企業組織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機械化生產的優勢在於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便於管理,也方便先進的農業技術普及開來。而且相對於單幹的農民來說,企業的信息來源更加方便有效,能夠非常迅速的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產能,能夠在高效利用資源的基礎上,提高效益。未來農民這一身份很有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操作著各種機械的農業工人。


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了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說明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

目前國家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有專業預測,在2018年全國土地確權工作完成後,土地流轉市場將迎來大爆發。

大家都知道過去國家是不允許土地流轉的,但由於新形勢下農村閑置資源日漸增多,國家政策也開始向土地流轉傾斜,並且連續幾年出台各項政策,來推動農民流轉土地:其中就包括三權分置、土地確權,以及最近最熱的政策——農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

三權分置使土地流轉在理論上具備了合法性,土地確權頒證讓農民不用擔心土地流轉出去之後無憑無證,而承包期延長讓流轉雙方都不用再擔心承包期限。

因此,未來大多數農村可能都會是這樣的場景: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集中了村子裡90%以上的土地,甚至有的村可能只需幾個人打理所有的土地。


種地不賺錢???那農民怎麼養活自己,之所以你覺得不賺錢是因為人均土地耕種面積太小。

新疆·南疆.阿拉爾.

棗農

5年的棗樹地,品種:俊棗,畝產600-800公斤,市面收購價格16元-24元/公斤(三年平均)。需求狀況:供不應求。

棗樹地前2-3年為育苗期,基本沒有果,種的好第三年開始盈利。

這類農產品特點:耕種周期長,不能機械化,所以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

棉農

棉農,畝產370-400公斤,2015年國家不收購,只補貼,市面單價8.5-9元/公斤(三年均價),國家收購8.5加上補貼(目前補貼方案沒確定)。

這類農產品特點:耕種周期一年,所有田間作業均可機械化,國家收儲,無風險。

據我所知農民有地就能賺錢,這個賬自己計算,生產建設兵團農民,每個職工最少有15畝棗園或者40畝棉花地。有些有1-2百畝地的大戶,你自己計算吧。

如果有地,農民其實很賺錢


我在雲南,山地多,種地無法集約化,我所在的行業是花卉業,算是大農業,身邊好幾個同事創業的方向都是辭職種地,種油麥菜的話單畝年凈收益是1W左右,這是去年的行情,比打工划算多了,我覺得蔬菜、經濟價值高的蔬果、多肉等,都是可以搞個人種植的。


前提是國家放棄對農業的行政管制。

讓農民自己遷移定居務工。

現在的情況是有這方面發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80後的農民工已經沒法回去種地了,無論是自身技能還是條件都不具備了。因此50,60後的農民退出農業領域之後,可能會出現你說的情況。

近年來不是搞土地流轉了嗎?不是明確要搞轉基因了嗎?這些都是在為規模化農業做準備。


我國土地所有制不改很難辦到農場主式經濟。

之前戶籍政策鬆動似乎有改變農業現狀的趨勢,但是李相後來貌似還是咬死紅線。

蓋放鬆紅線雖然能改良結構,但是一段時間的衝擊震蕩不可避免。

紅線限制下雖然長期就完了,但是短期 平穩。

我國政策一向是搞平穩過渡。等社會積累到位了吧。

那些理論家看起來合理的,政治家多半看起來是超前的。

===============================

我們需要知道一點就是,因為早期剪刀差的存在,

在我國,種地從來都是不划算的,算不上說什麼越來越。。。

關鍵是戶籍和人口流動越來越鬆動。


生產力擴大不是工業時代的必然結果么。。


會的,20年內吧。現在在農村能種地會種地的大都是60後,70,80後很少。20年內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已轉移,那時將是規模化、機械化的時候。說到底是人的問題。


會的.,


土地集約化是必然的,小農經濟對市場風險的抵抗力太低了,農民往往是跟風種植,什麼賣錢就種什麼,結果導致的就是農民之間的惡性競爭,受害的還是農民自己。國家對土地集約化已經有了政策,我們這土地產權已經登記完成,土地證也已經頒發,估計用不了多久土地就可以實現流轉,租賃,抵押等等功能,肯定會產生一大批農產主。隨著工業化的不斷進行,密集型勞動產業將會越來越少,到時候出去打工的農民有一部分還會回到農村,成為新一代的職業農民。


農場主也是農民啊!


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從農民手裡租了幾百畝地進行機械化種植,管理,效益很好,這樣的現象很多年前就已經發生,只是大家沒有稱自己為農場主,很多農民也開始回鄉大面積種地,政府提供機械化,噴灌設施,提供技術指導,我個人覺得農民自我轉型,傳統農業轉型是必然的,農民不會消失,會產生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技術,懂科學的農民吧。


等到人口數目下降才會開始吧。現在國有農場不也是機械化生產嗎。


看政策,政策利好就會有可能。


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答案是肯定的,我國目前的願景是向機械化農業,大型農場發展的。但農民不會消失,只是會漸漸職業化,整體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它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漸漸被人們所尊重理解,而且工資未必比其他職業低。 現如今已經有很多土地流轉了,這是趨勢,毫無疑問。但是我國地形的複雜程度遠大於其他國家,很多地方崎嶇不平,根據目前根本無法機械化操作,因此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至於多少年,才疏學淺,不敢妄加猜測。


我覺得規模化機械化肯定是一個大趨勢,一家一戶的農業完全沒有市場競爭力。但我估計現在政府應該還在矛盾,因為多餘的勞動力如何消化,不能很好解決會是一個大問題


估計不超過20年,現在城市勞動力不足,國家為了維持土地財政,應該會繼續解放土地上的勞動力,就這幾年內估計就會允許土地流轉,到時候農民有錢自然會跑到更舒服的城市,擁有大量土地的人再大面積地農業機械化。


2020年,70年出生的那一代農村人50歲,60年出生的60歲的時候


這種先想已經出現好幾年了


推薦閱讀:

一個成功人物的誕生,「貴人相助」因素有多大?
為什麼許多公司總願意不惜重金地做廣告?
水果店的水果是怎麼保存的?那麼多水果一定都會賣的出去嗎?
如何看待台灣媒體痛批2017雙十一購物節數據嚴重灌水?

TAG:農村 | 商業 | 經濟學 | 農業 | 現代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