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中的「穿透原則」是什麼?如何理解?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商業銀行職業進階之路,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穿透原則」,這個詞來源於2016年全國銀行業監管會議講話稿:「看得見,管的住」、穿透式監管」,主要針對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管控,也是同業新規「實質重於形式」的延伸。

什麼叫看得見?那就得看透,產品透明度問題。現在的金融產品(包括信貸產品!),參與方很多,例如有好幾家銀行,券商,基金子公司,信託,擔保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中介機構(評級、審計、律師、評估),跨行業,跨市場,異常複雜。往往是銀行通過這些機構,將自有或理財資金通過特定目的載體(信託計劃、基金、資管計劃)進行投資,標的如信貸收益權、應收賬款收益權、結構化配資、兩融收益權、信用債等等。我們要搞清楚的是最終資金流向哪裡?央票?金融債?企業債?信貸收益權?這些信貸收益權背後又是哪些企業的貸款?貸款投向什麼項目?「穿透」就是你要刨根問題,拆穿哪些拗口唬人的法律金融術語。

要理解一件事,務必從矛盾論的角度入手,否則永遠是皮毛之論,這是毛主席的哲學。如何理解「穿透」?要從其反義詞入手,那就是「包裝」!

為何要穿透?因為有包裝,在金融市場上,活躍著大量的包裝工人!他們造就了形形色色的馬甲、通道、產品、結構。有人說穿透術和包裝術是金融人必備的兩大技能,缺一不可!

銀行為了給隔壁的開發商老王的爛尾樓放貸款,不合規啊?銀行找來了好幾家銀行,券商,基金子公司,信託,擔保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評級公司,會計師、律師、評估師,諮詢公司,設計了產品,形式上完全合規,當然老王也找了好多身份證,成立了多個表面上互相沒有聯繫的農業企業,小微企業。為何要成立各種法律主體(離岸公司、紅籌架構、有限合夥、基金…………)?有利則歡聚一堂,大難臨頭各自飛,無限責任到有限責任。這些都要拆開來看看。老王的爛蘋果有幾層包裝,有的是自己打蠟的,有的是金融機構替他包裝的,還有機構負責貼名優產品標籤,有的負責增信,信得過產品,還要把老王包裝成知名農業專家。

包裝功夫哪家強?商行看投行,金融人,大多數就是干這些「粉刷匠」工作出身的,文字拿捏到位,Excel運用入神,PPT亮點紛呈,不管內容如何,門面功夫十足。金融機構的求職者,簡歷精美,西裝革履,你包裝功夫老闆都不認可,怎麼去忽悠同行?客戶?監管部門?包裝功夫往往與薪酬成正相關關係。做投行的鄙視做批發的,做批發的鄙視做小微貸款,小微鄙視零售,越高端越空,技巧性越來越高。

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看次貸危機前夜,2007年左右各大投行販賣的毒產品說明書,很有意思的表述。文字,我問你老王生意好不好?你報告載明「經國際大所審計,凈利潤為正,經營現金凈流量為正」,啥意思?要讀懂凈利潤,還得讀懂準則。正面回答了嗎?沒有,簡單問題複雜化!你就直接告訴我,這家公司有沒有問題?「經名校金融碩士海龜分析,未發現問題」「經大數據分析,未發現問題」「經模型分析,未發現問題」。問你有風險沒風險?他只會告訴你統計上顯著不顯著!就是不直截了當的回答。問你房價(股價)是漲還是跌?你給我一堆,「不明朗,觀察」,「謹慎持有,審慎介入」。一大堆前提,方法假設,看的累!出現風險怎麼辦?一定是黑天鵝啰!「百年一遇」是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裝!

這些細節都需要拆穿,穿透就是撕開各種華麗的辭藻,看透各種精美的PPT!打開層層精美禮盒包裝,發現是一箱爛蘋果(話說如何賣爛蘋果?那就是把它變成水果雕花,這就是「投行」的技術)。piece of shit!銀行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好蘋果可以賣,爛蘋果也可以賣,但是你不能以次充好,爛蘋果賣個好價錢。關鍵是你一刀切,不準賣爛蘋果,怎麼辦?不能爛地里啊,只能包裝了。貼牌、包裝、增信也沒關係,關鍵是要讓拿錢的人同時承擔責任!穿透就是釐清權責利,對風險合理定價。但是,幾百年的遊戲規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金融市場,玩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玩的就是想像力,就是對不確定性進行定價,價格都透明了,就成了計劃經濟,可以想像,穿透是很難的。就算有了大數據,有了人工智慧,還是存在不確定性,有不確定性就有風險,有風險就有金融家的生存空間。


「穿透」主要是講類信貸業務,當然運用到傳統信貸也是可以的。任何一筆信貸業務,我們要搞清楚的是:誰承擔信用風險?承擔誰的信用風險?只有摸清楚了真正的交易對手,以及對手的底牌,你才敢參與交易。如果你看了半天,複雜的股權結構,關聯關係,歷史背景,借款人的盈利模式很繞,不能用一兩句話說清楚,建議你不要輕易參與,八成是騙子。你一個銀行信貸員都看不懂,更不要說其上下遊了,借款人將來怎麼去向普通消費者忽悠現金流?哪來的還款來源?比如:(1)你看到的借款申請書上的借款人是不是真正的對手?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馬甲,實際控制人問題,隱名股東問題,頂冒名貸款問題。典型的就是民營企業某某系的問題。(2)申請書上的用途是否就是真的用途?生意靠譜嗎?如資金池問題,短貸長用問題,典型的就是融資平台。

銀行的資金就是唐僧肉,信貸員的成長,一路走來,遇到太多的穿著馬甲的妖怪,不斷打怪升級,有的不幸被妖怪吃了。有的妖怪還是領導的裙帶關係。不僅考驗智商,更考驗情商。有時候需要火眼金睛,有時候你眼睛得太透了,大水沖了龍王廟,只好把你推薦去網點做櫃員,識別假鈔去吧。

坐而論道易,要能看透,靠的是盡調本領、眼界、閱歷、推理、悟性。實務中,要做到「火眼金睛」很難!「實質重於形式」更像是免責條款,兜底條款,殺人是他、救人也是他。我們看不見實質,我們只能看到形式,通過形式去判斷實質,他做了一系列好事,於是我們說他是好人,而不是一開始就斷定他是好人,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規律。

但凡出了問題都可以說,信貸員存在「貸前調查不深入,貸後管理流於形式」俗套的問題,做了規定動作,還不夠,沒有落實「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考核辦法工作邊界要清晰,要有可操作性,誰也沒有三頭六臂,火眼金睛,我只要按照你規定的動作,沒發現,就是盡職免責?還是說,「實質重於形式」,只要貸款出了問題,我都是沒有做到位?如果是這樣,運氣不好怎麼辦啊。

什麼叫透?什麼叫調查到位?客戶清戶了,沒有任何損失。但凡出現展期,借新還舊,就是用途、期限、現金流沒搞透!經濟下行?貸審會委員是具有一定經濟學基礎的管理人才,年薪幾十萬上百萬,高級人才嘛,行業研究,經濟周期沒看透也是失誤,對嗎?這就是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了。刑法學有個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行為與結果有沒有因果聯繫?結果論罪,主觀思想論罪,偏廢都會導致更多的問題,扯遠了。

如何去拆馬甲?妖怪有七十二變,並不是說悟空會了七十二招就萬事大吉,七十二是形容妖怪變化多端,要小心應對,根本就沒有「天下無敵寶典」「一招鮮秘籍」。魔鬼總在細節中,風險總在大意時,無論你之前有多少榮譽,多少成就,多少光環,降伏過多少妖魔鬼怪,明天擺在眼前的一筆新貸款,一不留神就會讓你回到起點。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馬甲形式,生有涯,學無涯,所以我們不要陷入無窮無盡的戰術,套路。要思考為什麼要建馬甲?動力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形式。馬甲的目的有的是規避政策,有的是為了做業績,有的是為了利益分配,保障各方權益,美曰交易結構設計。設計馬甲就要防止被拆穿?客戶騙銀行,貸前騙審查審批,支行騙分行,分行騙總行,總行騙監管部門?行長操刀設計的馬甲能被信貸審查專員拆穿嗎?

銀行是強勢,但是銀行中的個人未必,各種任務和考核,累成狗。一個小老闆,一年也有個百八十萬,信貸員在他面前,無論是生活圈,信息圈都有一定劣勢。所以要「穿透」沒那麼容易,不是說股權或人事關聯關係判斷那麼簡單。真實用途?什麼是真實?很多公司投資電影目的是什麼?避稅,買保險幹嘛?洗錢,信嗎?天津港瑞海公司的幕後老闆是誰?保利俱樂部的實際控制人是誰?多少媒體記者,查個底朝天,還是眾說紛紜!不在核心圈內根本看不出來,如何盡職調查?你有沒有比財經記者更高明的挖掘方法?實務中,還有很多信貸人員為了業績,是「能看透而不去看透」,「能拆穿而不去拆穿」,揣著明白裝糊塗,甚至是替客戶「包裝」,為的是逃避各種各樣的「合規審查」。

說道妖精,其實眾生本無差別,有了神仙,有了標準,於是有了妖精。有了規定,就有合規和違規。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是一對矛盾,繁瑣的監管往往造就了更加繁瑣的創新。開正門、堵邪門,數堵結合、才能標本兼治。

很多朋友留言,未能一一回復,本人近期將出版一本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方面的小書,系統全面梳理一下,敬請關注。

…更多文章請到信貸風控手記-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H-Howard


謝 @Joe De 邀請。

說來慚愧,這個問題我是在7月初的live中專門講過的,即「信貸業務最重要的四件事」,請允許我在此無恥的放個廣告:https://www.zhihu.com/lives/732915542477774848

慚愧原因主要是兩點:一來live至今半年時間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更新的內容可講,二來把live內容照搬過來終究是對所有付費參與知友們的不尊重。左右權衡,考慮到參與知乎的初心單純是經驗分享與交流,還是把live中關於穿透原則的簡要提綱放在這裡。

信貸業務中有並不神秘的4個要點,即——

  • 誰借錢

  • 借錢幹什麼

  • 如何還錢

  • 還不了怎麼辦

這四件事,轉換為信貸的標準語言,分別是借款人、用途、第一還款來源、第二還款來源——也就是擔保。

為了方便理解,說個最淺顯的例子。借款人找到銀行,表示無力還款,這一定就是還款能力的問題嗎?

  • 如果這個人貸款用於放高利貸,那就是我們把錢到底借給誰的問題;

  • 如果這個人借錢用於賭博導致傾家蕩產,那就是用途的問題;

  • 而只有例如借款人失業導致沒有收入來源,才是還款能力的問題。

  • 還款意願同樣會出問題——我做客戶經理時遇到過房貸借款人打電話來通知銀行:買房時開發商承諾的房屋增值不能兌現,他現在準備斷供以示抗議。。。

所以說對於同一個違約結果,我們必須要追溯到他們背後不同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在未來新業務的一開始便去挖掘分析,這就是所謂所謂銀行信貸的「風險穿透」。

搞明白這4件事——貸前能看得清,貸後能抓得牢,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銀行信貸當之無愧的風控專家。

以上。


非銀行從業。從我們行業看穿透,我想應該是觸類旁通的。

1. 公司穿透到個人:

「穿透」可能最普遍用於美國的LLC的tax look through稅務看透。LLC本身公司無聯邦稅,由LLC的member成員(可以對應為公司的股東)個人申報公司稅務。

2. 公司穿透到公司:

在其他屬地,Look through也常用於一個結構中,某些公司沒有商業實質,在經營地無納稅,不可享受雙邊稅務協定,會被稅局看透,在稅務上視為沒有這層公司。比如,A—B—BVI—C,在這樣一個結構中,BVI可能會被看透,視為結構為A—B—C。其目的主要用於確認適用於哪兩地的雙邊稅務協定,或是否有適用的雙邊稅務協定。

3. 穿透型公司:

2011年1月紐西蘭正式生效一類叫做Look Through Company,公司實體的收入可以轉移到公司的所有人身上,在公司層面上免稅,與LLC類似。

4. 銀行業務中的穿透原則,可能用Commercial Substance商業實質來描述更加符合國際通用的描述:錢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借給誰了,借款人是否真的自己用錢,還是替他人出面,還是替好幾個人出面),具體做什麼用途,貸款如何回款。審核部門需要透過客戶遞交的文件看商業運營的本質,了解真實情況,減少不良貸款率。

5. 為什麼有穿透原則,或要審查客戶的商業實質?因為銀行受監管,有合規的壓力,要風控。多數時候,都是希望審查儘快通過,望客戶能配合準備好相關文件能說清楚整個故事,好讓項目繼續。誰不想輕鬆掙錢呢。


舉個例子

某公司為了杜絕員工利用網路傳小電影,胡亂髮車的現象,下令即日起,公司內網不得傳輸*.rmvb,*.avi,*.mp4等視頻文件,並設置了程序進行攔截。

於是,老司機們紛紛把以上文件打包,形成了*.rar文件,這樣攔截程序無法識別,照樣傳輸。

在那以後,公司決定,凡是*.rar文件,必須列清壓縮包內的具體內容,程序會依據提交的清單一一核對,如有不符,或涉及rmvb,mp4,avi等格式文件的,直接攔截。若存在壓縮包套壓縮包的情況,則需逐層核對,直到所有文件被檢查一遍。

最後那段就是穿透原則。


「穿透原則」的意義是把你的一筆投資/委貸 一層一層打開來看,一直看到最底層的借款人、借款用途到底是什麼。可以理解為無視物理防禦的破甲傷害。一直捅到底


對方如何掩蓋 你就用反向思維反推原因 通過財報數據 、公司及母公司背景、實際控制人股東投資案例、稅務、銀行流水、徵信系統、上下游合作協議合同等來判定真實貿易背景及真實資金需求


看底層,最終的還款來源靠的是什麼


推薦閱讀:

項目貸款本金能否支付建設期利息,如果可以,有沒有政策依據?
目前銀行的貸款為6%多點左右,而大部分p2p的利率為13%,能不能從銀行貸款再去投資p2p,這樣去套利可行嗎?

TAG:銀行 | 銀行貸款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