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心理學的人會有哪些特有的習慣?

看到那個有哪些讀過法學人的習慣的問題,因為好奇提了這個問題


本科在中山大學讀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在哥大讀認知心理學,認真答下這題:

a. 溝通技巧方面。

會下意識的運用量表和術語

舉個例子,當朋友說兩個餐廳都隨便的時候,我會說1-9分,9分是最想去,你給這兩個餐廳分別打幾分?一般情況下就能區分出來了。這辦法非常好使,百試不爽。

對對方一些有問題的心理假設,也會覺察的快一些。

之前有一個朋友,經常跟我吐槽她無法強迫自己每天堅持鍛煉健身。我會問她,聽起來健身好像是和你對立的事情,那事實上,你在健身的時候真的痛苦嗎?是否會有這樣的心理預期呢?

不容易先入為主

在學習更多的心理學知識以前,我認為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談話的時候,都會更重視自己情緒的表達,懷有一定的先前態度;我們總是不能很好的完全把自己帶入到對方的世界裡,認真的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而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過早的「貼標籤」,覺得對方這樣想很奇怪/幼稚/大驚小怪...

學心理學,尤其是諮詢方面的一些多了以後,我更習慣先逼自己聽清楚別人的情緒和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先想著表達自己,所以朋友們還比較喜歡和我聊天。

b. 自我提升方面

一方面,在對話的時候,有更加敏銳的自我覺察

比如和親人吵架的時候,會猛然意識到,今天自己非常累/經歷了一件很悲傷的事,可能對感情/對方的態度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會有意識的剎車,不說出特別傷人/絕對的話。

很喜歡自省

在溝通之後,會下意識的想一些社會心理學上關於態度改變的理論,想想自己的說話方式是否使對方與我敵對,對方的說話方式哪裡讓我舒服,哪裡讓我不舒服。

c. 思維方式方面

不會隨便評價一個人

學習心理學之後,我們就會清楚人不是萬能的。

人是一種動物

我們都很討厭愛錢的女生,和好色的男生,但在接觸進化心理學之後,就會了解到,作為動物,女性的本能是想找一個可以提供資源和安全感的男性;男性的本能是找一個生產能力強的女性,並且自己的基因可以傳遞。

這種本能植根於我們的大腦,雖然不代表我會這麼做,但我會接受它,也能理解很多人這樣的想法。

人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

再美好的瞬間,時間長了也可能會忘記;再相愛的戀人,在自己極端憤怒疲憊時起來都很難保持溫暖。作為人我們的大腦有很多局限,有些東西不是主觀意願所能改變的。

人有生理差異

一個人的人格,依戀類型,甚至患有精神疾病的幾率,在基因中就已經有很多體現。性別差異,年齡差異,文化差異,這些常見的變數也會讓人和人之間難以完全相互理解。

思考問題更關心人的因素

心理學學多了以後,感覺好像變成了一種世界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喜歡看獨立電影和紀錄片,經常導演會到場和觀眾交流,比起政治文化這些大東西,我每次問的問題幾乎都是導演的心路歷程,拍這部片子後導演有什麼感想之類的的。

d. 專業陰影方面

聊天不太敢直接報專業

心理學和大眾比較接近,所以心理學誤會和想當然也比較多。為了節省時間,一般人(比如計程車司機,七大姑八大姨,看起來完全不了解社科的同學)問起來總說自己是搞教育的,以免發生經典的三大尷尬:

「哇心理學!那你是不是能看穿我的內心/能不能猜到我在想啥」

「你們是不是會接觸很多變態(然後自己也會有點變態)」

」你是學心理學的呀,你聽說過ayawawa嗎,她就說的特別好」

如果介紹了自己是學心理學的,也一定得補一句,自己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諮詢方向的/看不了病。

再一個,心理學嚴格對口的工作真不多,每次都很怕被問到「心理學出來能幹嘛」這類問題的時候,非常無奈...

日常科普催眠, 夢的解析,九型人格,星座

催眠,夢的解析,九型人格,星座,科學上來講都沒什麼心理學依據,但是傳播甚廣,一提到就頭疼。「如何看待這幾樣東西」幾乎是每次的必聊點,心理系學生可能都對答案熟讀成誦,哈哈。

e. 專業福利方面

報專業以後,經常會有陌生人加自己,能給些幫助

現在大家對心理學越來越重視,會有很多的人來問心理學考研,常見心理疾病的應對,以及科普書籍推薦的事情。學到的東西,能幫到一些人,很開心。

做人格測試非常嚴謹

做題時會想這道題出的意圖以及計分方式是否科學,並且會不自覺的找社會讚許題,和測量是否亂填的重複內容題。

最後,想說一句,心理學是我見過為數不多的,要和學者相愛相殺,也互相成全的科學,能這麼多年一直接觸它陪伴它,是我莫大的幸運:)


我想先說點其它的。

讀過心理學,這個概念,不知道題主具體是指讀過大學的心理學專業還是讀過相關書籍,事實上,大部分讀過心理學專業的人可能都不會同意加上日常行為分析這個標籤。

這恰恰是心理學尷尬的地方——日常人們喜歡的心理學在心理學專業中並不是主流,甚至根本不屬於心理學。

心理學專業中的主流是什麼,可能更接近於自然科學研究,是研究大腦的工作機制,更多與認知神經科學相關,並不是大家以為的是在學習分析別人的動作和表情,學習解夢和催眠。

在我讀心理學之前,我本來是想去學心理諮詢的,我覺得可以去治癒別人的心靈,是一件很神聖很美好的事,而僅僅靠語言和交流就可以帶給別人慰藉和安寧,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可惜在我讀心理學之後,這個願望破滅了。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教材上寫道。

科學,意味著客觀。為了科學,所以很多「不科學」的心理學的東西是不被重視的。

所以現在市面上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其實是不靠譜的,就比如說解夢,你有你的解法,我有我的解法,誰解的好解的准,這個是沒法判斷的。還有各種動作分析,有很多原因可能會做出某種動作,你也不能一概而論說明做出某個動作就代表了什麼心理狀態。

所以心理學專業不是很喜歡不科學的東西,不科學的東西不能發好文章,對於心理諮詢來說亦是如此,心理諮詢偏應用,各種療法流派紛雜,而這其中許多療法的提出並不是基於嚴格的科學研究,更多是臨床的經驗積累,還有很多方法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理論,這些東西都無法進入權威的教材。

於是我學了普通心理學,學了心理學史,學了解剖,學了統計測量,直到大三才開始正式接觸心理諮詢的課程。

在大一時,我問過很多同學,你們覺得心理學怎麼樣?

這不是我想像中的心理學,他們說。

是的,心理學專業不是你們想像中的心理學。

我調查了一下關注度最高的一些心理類公眾號,無一例外都是自我提升、心理成長類的內容,而對心理學進行科普的內容很少見到。

這讓許多人產生了誤解,認為學習心理學就是學習情緒調節、個人成長方面的東西,然而實際上並不是。然而其實我自己也更喜歡閱讀這一類內容,因為真實的心理學專業課程,對大部分人來說,真的是枯燥乏味,國內的一些教材對此也是功不可沒。

所以題主要問哪些是讀過心理學的人的習慣,那我想說,可能更多是養成了一種追求科學的習慣。

可能他們仍然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情感困擾個人缺陷,但至少他們知道了許多小測試不能信,可能沒有信效度。

知道平均數有差異不代表真的有差異。

知道相關不一定是因果。

知道很多話要有依據,要有證據支持。

以上。

~~~~~~這是一條神奇的分割線~~~~~~~

看到有小夥伴在評論里希望推薦書籍,我就推薦幾本,當然僅僅是我個人的推薦,不是什麼權威的書單,僅供參考。

心理學科普類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這幾乎是心理學入門的必備書目,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系多年來使用的教材,此書幾乎涵蓋了心理學的方方面面,讀完這本書你對心理學的全貌就會有大致的了解。重要的是文筆好,通俗易懂,讀起來不會乏味,國內的《普通心理學》教材是真的能把人讀睡著,有心的童鞋可以去對比一下哈哈。

2、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也是很經典的教材,在美國大學心理學專業中廣泛使用,有一個特點就是把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結合的比較好,可以說是社會心理學的入門讀物。可以結合《烏合之眾》一起看。

3、羅傑?霍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書也是很出名的,選了心理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40項研究進行介紹,還有研究的後續進展和相關研究以及批評之類的,看完你大致就能知道心理學會研究哪些問題、怎麼進行研究的,研究結果也是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的。

4、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偽心理學"說不》。這書算是《實驗心理學》的通俗版,在實驗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推薦的。書里結合例子介紹了可證偽性、操作主義、實證主義、安慰劑效應、相關和因果等概念和理論,文字寫的挺幽默的,也挺好懂。讀完這本書,你就可以知道其實市面上很多心理學書籍都屬於偽心理學。

5、羅蘭·米勒:《親密關係》。這書非常受推崇,算是親密關係中的權威之作,裡面用科學的研究來總結出人們在交往與溝通、愛情與承諾、婚姻與性愛、嫉妒與背叛等方面的行為特點和規律。文字也很具可讀性,看完會對親密關係有更深刻的認識(雖然我看了也找不著女朋友),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經典——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1、欣賞你的伴侶;2、表達你的感激;3、重複上述兩步。

大家喜愛的自我成長類書籍推薦

1、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寫的真的好,它的主題是愛,但又不是雞湯文,作者用簡潔細膩的文字來講如何自律,來探索愛的本質,如何成長等,啟發很大。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即是出自本書。

2、艾·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本書不長,但是讀完真的是很有啟發,弗洛姆提倡「成熟的愛」,他認為,愛情與人的成熟程度有關,不是一種偶然出現的一種令人愉悅的感受。我們首先應該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發展出這種能力,那麼在愛情生活中也會遭遇挫折。

3、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算是阿德勒的巔峰之作,個人覺得也算是心理學的巔峰之作之一,核心還是他的個體心理學理念。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行為的動力,我們不斷追求卓越是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書裡面寫了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對理解社會現象追尋人生意義的真諦很有啟發。

4、史奈德·羅森《催眠之聲伴隨你》。米爾頓·艾瑞克森是我最佩服的心理學家,此人可以說是天才中的天才。這本書記錄了他進行催眠治療的故事,艾瑞克森催眠技術出神入化,談笑之間就能改變來訪者的行為與態度,重點是,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艾瑞克森也是美國臨床催眠學會的創辦人。看了書你可能會對人生有一種更幽默更積極的態度。

5、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作者就是之前非常流行的哈佛大學幸福課的那位老師,我強烈推薦可以去看視頻。積極心理學算是最致力於提升自我的流派,本書可以算是積極心理學的一本經典之作,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什麼會感覺不幸福,並提出了一些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實踐性很強。

……

N、放出我的大殺器——巴特勒-鮑登《心理們:50位大師的50本書》,本書介紹了50本書,有作者介紹、書的介紹、還有書的節選閱讀,質量都很不錯,我上面講的書挺多也在裡面,所以大家可以先去看這本書,看看哪些書適合自己,自己最想提升哪方面或者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再去有針對性地閱讀。

看在我辛辛苦苦介紹的份上,如果對你們有一點點幫助,還請朋友們給我點個贊吧(?????)


有些技能成了無意識的習慣啦~搶地鐵位置毫無壓力,砍價也比以前厲害一些了,包容度高了,越來越喜歡看書了~

搶地鐵位置不是靠蠻力,主要是看身體語言動作。一上車就觀察坐著人的狀態,那種使勁盯著車路線圖看的,很快下車幾率很大。如果這個人的雙腳還是朝向門,並且坐的靠外,背挺直,那你就站在他面前去等著。(當然不是百分之百,也遇到過焦慮型的人,一路都是準備離開的姿勢。這種人少啦~)

砍價以前會說很多,看的價位太一般。比如老闆說60,然後我問老闆50行不?老闆說:不行。那我就問55行不?老闆說:好,你拿走。

現在習慣是:老闆說60,我說這個價格有點高了。然後沉默。就默默的翻那個東西,老闆沉不住氣就說:那55給你~我就說再少點吧~老闆就說:那50吧~真不能再少了。最後我可能說:那45吧~老闆:好,拿走。

包容度。以前聽到說一些沒聽到過的事情會大驚小怪,甚至不相信,覺得都是瞎編的。現在覺得,嗯,還真有可能。

因為工作習慣性的用開放性問題,所以生活中基本上不會把天聊死,除非我真的不想聽了。

總能發現別人的優點~有好友說:「最喜歡和你聊天,每次遇到沒信心難受的時候,你都能讓我重新鼓起勇氣。」

很多人以為心理諮詢都是說教,或者灌雞湯。其實我只是用心去看到了她本來就有的優勢,我是理科生,喜歡找事實的證據去引用,不會喜歡用模凌兩可的話。

情緒方面:冒出情緒之後,第一反應自我察覺。我的情緒爆發原因是什麼?自己在防禦什麼…

還有什麼習慣呢?我要觀察觀察


初學心理學,覺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總覺得自己哪哪似乎都不對;

再學心理學,覺得全世界都是別人,認識了萬千世界的千差萬別;

後學心理學,覺得外面沒別人只有自己,人物境的通透圓潤和清澈。


非心理學相關專業學生,很熱愛心理學。學習這些的本心是為了自我提升。真正的系統接觸心理學知識時間只有一年多,從家庭心理方面切入。對比之前的我和周圍的人,產生了不少的新思維,這些內容前面的心理學專業相關人士也提到了

1.共情能力。剛開始學習時,讀案例分析,與人接觸是沒有很多情感上的共鳴的。一年以後,當我再讀案例時,我會進入個案受訪者的狀態,去體驗他當時的感受,內心隨之而動。平時與他人的交流,更能從他的角度出發。看影視文學作品,更能體會到角色的用意。

2.自我觀察。會不斷地去看自己。看自己處在一種怎樣的模式。以前我心理學的恩友會不斷點破我一些行為模式,但我完全不能察覺。經歷這一年的學習,禪修,內觀。我現在再呈現一些模式時,我會觀察到:「誒?我好像又啟動了某些模式誒。我好像和父母那套模式一樣誒。」

3.不會隨意去評判人或事。會更加多的去想,為什麼會這樣?從因出發。越來越理解菩薩畏因,凡人畏果。

4.中庸之道。這個中庸,真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以我的文字功力沒辦法用語言很好的表達出來。不過理解中庸,更多的是從儒釋道等文化中去感悟到,學習心理學的過程則是讓我意識到懂得中庸有多麼重要!沒有中庸的心態,學習過程中就會走極端。最經典的莫過於「父母皆禍害」。

5.喜歡觀察。上述不少習慣其實包括在這一點,更喜歡去觀察事物,而不是對事物做評價批判。會發現觀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感覺這條有點水)

6.很重要的一點,懂得自我的力量有多麼強大。佛陀說一切唯心造,心理學的說法則是吸引力法則、世界即自我的投射。這確確實實不是唯心主義。接納自己,相信自己,說簡單其實特簡單,說難也真的是特別難,不然不會有這麼多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修行自我啊。

---------覺得不錯順手點個讚唄^_^-----------


1.讀過心理學後,會習慣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

學了一些微表情相關的知識後,我就會習慣性地觀察他人的反應。

一次男票跟我講,今天約了人吃飯。

我:「都有誰呀?」

他說了幾個名字。

我:「你喉頭髮緊,眼神飄忽,你肯定在說謊!」

他只好老實交代,原來是偷偷約了朋友打遊戲。

又一次男票跟我講,今天約了人吃飯。

我:「都有誰呀?」

他說了幾個名字。

我:「你的眼睛直勾勾盯著我看,是在觀察我的反應。你肯定在說謊!」

他只好舉手投降,說網吧里朋友們都等著他呢。

又一次男票跟我講,今天約了人吃飯。

我:「都有誰呀?」

他說了幾個名字.

我:「這次的表情倒是符合你一貫的狀態,沒有問題,

但是你說你約的是范冰冰楊冪柳岩是幾個意思?」

2.學習心理學,除了學到一些具體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到做研究的方法,比如實驗。

朋友:我就搞不清我男朋友到底愛不愛我,時而對我感興趣,時而又很冷淡

我:「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第一步,你可以先做個假設,比如:男朋友對你的興趣源於A穿著時尚靚麗性感動人 B溫柔體貼善解人意 C處於排卵期

第二步,設計一個被試內實驗:

實驗第一次,控制其他變數一致,保持時尚靚麗性感動人的裝扮,觀察你男友對你的反應。

實驗第二次,控制其他變數一致,保持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態度,觀察對方反應。

實驗第三次,控制其他變數一致,唯獨使自己處於排卵期,觀察對方反應。

不對,還要考慮疲勞效應,實驗設計還得再嚴謹一些……」

朋友:暈

3.在學以致用時,科學的知識和工具可以很好地幫到你。

成功學講師在台上慷慨激昂。

我:他先用錨定效應暗示自己官方身份,再巧妙利用巴納姆效應拉近心理距離,然後再用邊緣路徑和證實性偏見兜售私貨。學到了!

4.但如果你的方法不那麼科學,可能會得出一些很搞笑的結論。

弗洛伊德:我有特別的解夢技巧。


謝邀,直接切入主題吧。

理論的說:學習心理學的的目的就是把日常經歷很多教訓才能得到的規則提前學到,提高你的情商與人際交往的能力,如果你能夠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就能少走很多的彎路,而且心理學與哲學是塑造人格,價值觀最完美的原料。

簡單的說學習心理學的人會變得理性對待問題從容面對奇葩事件有很好的耐心和耐力多維角度全方面思考問題說話之前會考慮後果好像什麼都懂卻什麼都不懂對所謂的心理學電影免疫瞭然一些綜藝的設計更愛學習新的知識了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你會很好的揣摩朋友、愛人的想法。


說一些生活中發生的事吧,要不然顯得不切實際。

1.遇到事情會去思考對方想了什麼想要什麼。

最近我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北京最近這段時間有點冷,讓我多穿一點。

我告訴他,知道啦,你最近是不是要結婚了,準備好在哪辦了嗎?嗯我一定會去啊.

朋友很滿意的掛了電話,不在我和對北京的天氣研討一番。

他其實這句話只是想告訴我:我最近要結婚了,你是我最好的姐妹,一定要來啊,她是那種很溫柔的女孩,對於思念很難直接的去表達,喜歡用各種繞口的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

前段時間和老公的紀念日快到了,老公跟我說,最近公司裡面那個老王,結婚都十幾年了,還是那麼浪漫,玫瑰花擺了一床,他說完等了一會兒,我理所應當的就說,嗯我最近剛剛給你買了件衣服,還打算給你個驚醒呢,看來瞞不住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順便打開了淘寶。

其實老公他告訴我這件事的動機只有兩個: a.表達對於我的愛,比其他人都深刻。 b.我也想要一次溫暖的紀念

我侄女打電話給我,說想我了,想我過去陪她玩去。

其實呢,她想要的無非就是兩點: a.家裡很無聊,想讓帶他去遊樂場玩,並且我一般都會給他買小禮物。 b.他想吃巧克力,家裡不讓吃太多,只有我有的時候會給他買一點。

我告訴她,姑姑最近很忙的,但是公司發了很多的巧克力,姑姑也不喜歡吃,過幾天悄悄寄給你吧。等你放假的時候姑姑帶你去玩個夠。

她也不在纏著我一直說那個遊樂場的項目有多好玩了。(平時她能每天給我打一個電話,打一周)

當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覺得和人打交道真的太複雜,有的時候費力又不討好。

然而,當你滿滿掌握住這樣的思考模式後,與人的交往就會變得慢慢簡單起來。

而且與人打交道多了之後,你就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認知庫存,對於識別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以及和一個人交朋友,都是一種非常簡單又快樂的事情。

尤其是談戀愛,認知到這一點,尤為重要。

這也能培養觀察能力,當你確實的在使用這個能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以前你和別人的矛盾都是你們在討論不同的問題,識別不了對方需求,表達不出自己的需求。主動去讚美他人,你會發現

主動交流,多去讚美,決定一個人對你看法的是你們的關係。

2、清楚明白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定位,

心理學中有兩個小測試,一個測試是聚光燈理論,另一個是遺憾。這兩點都給過我很深的打動。

聚光燈理論就是人們總是認為自己受到極大的關注,把自己當做人們都在注意的。當你想做一些事情,你總是會想,我的同學會怎麼看,我的老師會怎麼看,我的朋友會怎麼看,這個世界會怎麼看。

然而美國著名研究機構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讓一個人穿著一件非常有特色的衣服,穿過一條馬路,然後問參與實驗的這個人:「你認為有多少人關注你」他估計是百分之60-75把。而實際對於路人的後續採訪,沒幾個人關注他。

自信的美麗中,一個小女孩不自信,自從她帶了蝴蝶結髮卡後,她終於昂起頭,發現別人都誇讚她,然而她回家後才發現原來發卡早就掉了。

還有在臉上刻上傷疤,讓你出去嘗試找工作,很多人都說自己遭受歧視了,而事實上,他們在出去的時候工作人員以補妝為借口已經把他們的疤痕擦去了。

外界對你的看法,來自你對自己的看法,你對外界信息的處理會偏向於你所認可得觀念,這個新的觀念又會加深你的自卑,高中只有三年,大學只有四年,然後你和這些朋友啊同學啊,如果你不主動,基本上就斷絕了聯繫,會消失在你的生命里。為什麼為了這些無關緊要人的看法,去讓自己受傷,影響自己的人生呢?

遺憾這個事情很多人都聽過,就是在一些老人臨去世之前的遺言:「我後悔沒有去表白」「我後悔沒有選擇創業」「我後悔這一生按部就班」

與其為了在他人眼中沒那麼重要的自己,不如為了自己好好活這一會,問心無愧,不留遺憾、

3、很會與人交流,讚美他人。

世界是可以手動降檔的,我悄悄告訴你。

我們總是幻想著,只要走在大街上,你只要腦子裡面看了一千本書,有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思考非常深度,張口就是文章,就會有很多人願意主動去跟你聊天,跟你打交道,崇拜你,或者跟隨你。

並不是

沒人關注你思考有多深,如果你不與他交流,沒人關注你有淵博,除非你本來就很帥。

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些的想法,同學之中也算佼佼者,我身邊的那些組織裡面的管理人員,以及學生會等等都很要好,她們甚至很尊敬我。反而,我們班級裡面很多思考較為不深的人,她們卻很少和我打交道,總覺得我是一個和他們一樣的人。

我創業的時候,除了身邊關係最好的人,班級相信你能夠創業成功的也不多。

我以前以為是她們不懂得去欣賞一個人,沒有眼光。

後來我才恍然大悟,是我主動溝通,分享的太少了,是我自大了,後來我養成了主動溝通,甚至非常喜歡溝通是因為主動溝通讓我的在這個世界做任何事情的難度都降了檔次。

食堂打飯的時候主動和阿姨聊兩句,三兩次就認識我,她說看你很有前途的,多吃點,飯里的菜也變多了。

在宿舍把瓶子什麼的跟門崗拿過去,順便再嘮兩句,我這邊有些書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看,反正無聊也是無聊。有一次跟她抱怨關門時間太早,總有的時候來不及,她跟我說,你要是有事給我打個電話吧。

創業也是,每個環節的難度,每個最厲害的時刻,與身邊的人分享,既能增加團隊的信息,又能增加你的人格魅力。

主動去交流對於調低世界難度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措施,在心理學上也是如此,人們對於一個東西,一件事物越熟悉,就越容易發展出親密關係,還可以增加與自己的聯繫。大屠殺為什麼那些人下的了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把人物化了,沒有關係連接了。

人都是喜歡交流和利益交換,而讚美是最簡單的給予,尤其是發自內心的,多去找到她的優點,在他展示出來的時候讚美他,你就很容易與她建立關係。

誇中年婦女漂亮,誇少女溫柔和吸引力,誇男生成熟,誇長輩對自己的耐心,只是簡單的一句話,能讓你的世界變得很不一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決定一個人對你態度的,不是你有多優秀,而是你們之間是否有關係。

4、不會壓抑自己的慾望,而是合理的釋放自己的慾望。

做事情永遠不要用力過猛,過猛的事情不會長久,每天要求自己健身兩個小時,然而有一天實在很忙或者很懶,沒有完成怎麼辦,這時候你的心中就會充滿了負罪感,可能接下來也都無法堅持了,你覺得放棄了一次之後,並且在道德的衝突後消耗了自己的意志力,還不如每周三次,就算完不成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這樣才能長久。

很多人一開始就會用力過猛,然後得不償失。

要學會疏導和冷靜的去判斷自己的慾望,經常有小女生給我留言,

我喜歡亂花錢,控制不住自己逛淘寶,怎麼辦?

我喜歡看小說,一看就是一天怎麼辦?

打遊戲已經五六天了,根本停不下來,姐姐你幫幫我好嗎?

一次次壓抑自己的行為與慾望,一次次在無法壓抑中自責與痛苦,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方法錯了。

之所以迷戀小說,遊戲,迷戀花錢,因為你的生活本身太無聊!

無聊的生活,遊戲和消費是你唯一的多巴胺釋放途徑,我們會迷戀上這種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有代價,你要阻止這種行為,其實也就是在阻止這種快樂,這時候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自己打自己,你的絕大部分主觀能動性都調動不起來。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轉移這種能量,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學習一門舞蹈,比如參加一些創業公司或者項目。

慾望滿足所釋放的力比多你是控制不住的,而且能量是客觀存在的,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為單純的滿足自己代價太大,你需要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尋求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慾望。

5、情感只能被替換,而不是自我消失。

你的閨蜜失戀了,你的朋友分手了,你第一件事情做的是什麼,

告訴他這個女的有多壞,對你多狠毒,把悲傷化為憤怒。

或者給他發一個非常搞笑的笑話,或者扮有趣去逗笑她。

帶他出去吃吃喝喝,出去旅遊,換個環境,換個心情。、

然而我們明明知道如何對待悲傷,卻從來不對自己使用。

而每當自己悲傷的時候,你好像就大腦死機,躲在一個角落,聽自己心碎的聲音,或者告訴自己,不能哭不能哭。傻子一樣。

姑娘,情感是不會自己消失的,只能被替代。

6、無意識動機

人類行為絕大多數都不受到意識的支配,假設你愛上了某人,想要與對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

要是有人問你為什麼想要與對方共度餘生,你大概會說,:「現在我已準備好要開始婚姻生活了」或"我真心的愛著他",或"他聰明有魅力","我想要小孩了" 等等,或許這是你的心裡所想。

但是即使你是如實作答,並未向他人撒謊,但卻依然存在著支配你行為的慾望和動機,只是你沒有意識到罷了,所以事實上你想與對方結婚,可能是因為他讓你想起了你的父親,或是因為你想要報復曾經背叛了你的人,或許是你在食堂吃飯的時候一個側影很美,或許是你再請他喝咖啡的時候多放了一份,這份咖啡讓他心內有很大波動,而他認為這個波動的來源是對你的怦然星動。(都經過實驗證明,喝過雙份咖啡的女孩有更大的幾率喜歡上對方)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去做,這有點像我們獲得視覺感知的過程,當我們環顧四周便會產生感知覺,明白這是一輛車,那是一棵樹那邊有一個人,你根本沒有意識到知覺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但當你將無意識概念應用到很多事情中時,你便會感到不悅和恐懼,比如你為什麼會來耶魯求學,你為什麼會覺得應當這樣,去對待你的朋友和家人。

例如你是否曾經毫無理由地,喜歡或厭惡過某個人,你是否曾發現自己,在沒有充分的理由的情況下做出某事,為某事爭論或是做出了某個決定,你是否曾在最不應該的時候,忘掉了某人的姓名,你是否曾在與愛人激情時喊錯了名字,這全都屬於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範疇,所以這些事情可以通過,我們無法覺察到的認知系統,予以解釋,如果無意識是台理智的計算機,它非常聰明,總在為你尋求最佳利益,那其實也倒沒什麼然而,並非如此。

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利用這個原理,比如和男朋友一起逛他最喜歡的地方,比如,遇到人不要有色眼鏡去看人,有可能是你的潛意識做慫,拋棄全部主觀判斷而是用理性去看待。

7、親密關係

愛由三個成分組成,親密激情與承諾。

親密就是親近的感覺,與某人溝通,分享秘密。你只和這個人分享信息而不和別人分享,這就是親密

第二個因素是激情.激情的定義因人而異.激情就是我們可以說是把我們引向浪漫愛情的驅力,你可以當它是第一次見面的生理吸引或者是性愛。

三個因素是決心或承諾,決心就是一個人處於一段戀愛關係中,願意為這段關係貼上戀愛標籤,並且做出承諾來維持這段關係,並且願意去與你規劃未來。

社會心理學中的"親密感關係的構造""會關注七個變數:

三大變數

一切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人們發現自己與空間距離較近的人,例如在參加講座時共用一個椅子扶手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也更容易發展為戀愛關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愛情上的確就是這樣,無論心理學家們在此類實驗中所測量的是哪個維度,當人們更為相似時,會覺得更受彼此吸引。

第三點是熟悉程度,.熟悉程度是指--我們往往會愛上在我們周圍已經熟悉的人。

與你相似的人,你熟悉的人,在你周圍的人.這就是一切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會吸引你的人.這就是三大要素主要的影響因素。

四小變數

我們真正喜歡的,我們真正為之所吸引的"是偶爾也會犯錯的有能力的人.

想你生活中的其他人,想想你認為有能力的人。

再想想那些能力差的人,通常我們更容易被有能力的人所吸引。而且事實並非總是如此,沒錯相比能力差的人而言,我們更喜歡有能力的人,但是能力又不是太強的人。

那種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的人,會讓我們感到有威脅。與他們的對比讓我們自慚形穢。

所以努力成為他所嚮往的,有瑕疵的人。

或者在他的面前展現出自己的瑕疵。

我們對這些能力強的人的喜愛會因他們犯的小錯誤做的尷尬事,或者失敗的經歷而增加.

這點可以從公眾人物的身上看出來,能力強但也會出醜,和犯錯的公眾人物,有時他們在犯錯後會變得更受歡迎?

相貌決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決定了一個人對於你的長期評價。

得到失去,這在心理學中是個很常見的概念,我們會比在穩定情況下對改變更加敏感。

你能夠想到為什麼.改變通常是危險或機遇的信號如果我們特地準備好去改變。

這在戀愛中有什麼作用呢?

在戀愛中我們,對我們有影響的並不僅僅是總是對我們好的人,

我們總是一直在重複我愛你,聽多了會膩的。

影響更大的是"本來對我們不那麼好的人隨著時間推移對我們越來越好.他們起初對我們的態度並不是積極的?

阿朗遜稱之為"增益效應"

我們的確會認為對我們越來越好的人很有吸引力對吧.?

即使一段時間後他們關心程度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因為他們的起點低所以就比本來就很關心我們的人顯得更好,

就是這種開始沒有感覺而後越來越好的,讓我們著迷,起初的態度比對他們的關心更加重要,要表現的越來越好.在這裡有趣的是還有損耗效應,.傷害我們很深的人並不是對我們一直不好的人,而是你曾經愛過或者愛過你的人。

喚醒原因錯誤歸因是愛情的來源之一

假如我是一名清華的學生,我的顏值中上,和對方有一定的愛好相符,而對方是一個比較高冷的人,我約他一起喝杯咖啡,我晚上還有工作所以要了一份雙濃縮摩卡,然後給他要了一份普通的咖啡,然而服務員在上咖啡的時候操作失誤,給他上了一份雙份咖啡因的咖啡,而給我上了一份普通的咖啡。

我們喝著飲料聊得很愉快。大概到了十一二點的時候,咖啡館打烊了,我和他一起走在路上:「他對我說,嗯,我感覺今天有點奇怪,我今天和你聊天很開心,手心都有點出汗,心跳也呼吸也比平時急促」"我感覺很奇妙,我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我感覺我好像戀愛了"。

這感覺就好像是戀愛但這其實是因為含雙份咖啡因的濃縮咖啡導致了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出汗,

這就是錯誤歸因,最著名的心理學現實場景實驗之一,

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有兩座橋,一座橋是搖晃的盪橋,橋面距離水面幾百英尺而且橋面只有三英尺,另一座是座距離河面很近的堅固木板橋,漂亮寬闊扶手都是實木做成的,你也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這座橋過河.

於是兩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讓,一位很有魅力的演員在橋的一邊等著,當她遇到過橋的男性被試時。她就會在當他們準備過那座搖擺橋,或者那座實木橋時攔住他們,並問他們幾個問題。

並在結束時說"你能幫我寫個故事嗎,如果你能幫我寫個小故事將對我的實驗有很大幫助""."

然後她就收錄好故事並且說,"如果你對這項實驗有什麼問題的話",這是我的電話".

事實上這只是個實驗,你拿到的是主試的電話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這些男性男學生,過搖擺橋的人,寫下了很有趣很性感的故事,主題甚至有點粗俗.而過木橋的人,他們寫下的是很無趣的故事.那些過搖擺橋的人更可能過後給她打電話說,"我想和你聊聊我參與的那個實驗"

走矮橋的人?就不大傾向於給她打電話.?這是為什麼呢?

這點可以解釋為對喚醒的錯誤歸因,.在搖擺橋上你隨風晃動"在距水面幾百英尺高的地方,橋顯得很不牢固.也許你能應付也許你不能".".你的心跳加速掌心出汗,,呼吸也變得急促".此時你見到這個人她會顯得更迷人因為所有這些你的感受".你會將它歸於對她的迷戀。

即便是明確的知道原因的實驗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一個實驗是由實驗人員電擊被試者,並且電擊後由被試者對實驗人員魅力打分。

一部分是對比沒有電擊,

一部分是電擊。他們的心跳加速掌心出汗",",或許還呼吸急促".即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明顯.

但是他們仍然歸因為喜歡對方。

同理,跑步過山車夜店等等都是錯誤歸因的因素。。。


1.去公園算命必須要用可摺疊,方便攜帶的木質小板凳。

2.先講價後算命,有來有往

3.肯定你身上好的部分,提出你身上不好的部分。猜測你不曾說出來的部分,忽悠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部分。

4.跟不了解的人胡侃瞎聊,順著對方來。跟了解的人,為了行業保密和個人神秘感,謹言慎行。

5.嘴上保持瞎說,腦子保持不瞎想。

6.瞎說就告訴對方一聲,深藏功與名。

7.上面是瞎說的。


謝邀

我學的是進化心理學,具體說是行為內分泌(Behavioral Endocrinology)和人類求偶行為(Human Mating Psychology)。進化心理學說實話的確算不上一個應用學科,然而我還是會日常掉書袋各種現象解釋,順便想出很多奇奇怪怪的research question。

舉例如下:

1. 我養貓,經常有朋友來家裡逗貓玩。於是就會發生如下對話…

朋友:「哎它不和我玩兒」

我:「你方法不對,給我,你得這樣逗…貓是捕獵者,你得利用它XXXX的天性…€^%#£*+¥?~&<...」

朋友:「…」

我給朋友安利生骨肉餵食的時候…

我:「貓是肉食動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

朋友:「…」

2. 我和男友都是學進化心理的,現在是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前幾天我給他發微信…

我:「我覺得我們現在好像網友哎…」

他:「umm那我們應該經常給對方發一些ecologically valid relationship stimuli(這裡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翻)」

我:「嗯嗯對哦,視頻、發照片什麼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視頻…

前幾天他給我發微信…

他:「想聽點嚇人的東西嗎?」

我:「說」

他:「我從來沒有過成家的想法,但是和你在一起之後,我總在想這件事」 (他比我大8歲,談過好幾任女朋友了)

我:「我覺得可能是你30歲的大腦里某些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了」

他:「…你說的對」

3. 成為了進化論的忠實擁護者。偶爾和教會的人對話…

某姊妹:「我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主的存在。」

我:「umm…這其實是進化過程中將非生命物體誤認成有生命物體的適應(adaption)…進化的副產品…」

於是我被趕了出去...

進化心理學賽高!


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心理學白讀了,直到有一次遊戲里一個人惹到我了,脫口而出你這種三十幾歲初中學歷婚姻不順收入不高的人有什麼資格在那BB,然後看他楞在那裡問我怎麼知道的,忽然覺得四年大學沒白讀

emmmm剛來知乎沒幾天的小透明忽然得到兩百贊了好激動,想想還是修改答案解釋下,下面其實都是一大堆廢話。

首先是我覺得大家都沒get到我回復的重點,重點不是一眼看穿巴拉巴拉,所以我也不喜歡別人說什麼你猜我在想什麼,重點是脫口而出,大概就是我在吵架過程中心裡下意識地開始對這個人進行評估,這個我覺得是讀心理學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第二就是我當年真的是個大寫的學渣,專業是被調劑過去的,畢業之後也沒打算從事相關工作,所以那些課我基本是挑感興趣的聽,像有一門講情緒怎麼產生怎麼傳導的,我都是玩手機過去的(小朋友們不要學QAQ)。專業全稱應用心理學(心理健康諮詢與教育方向),所以我們學的基本是輕度心理障礙,加上很多理論性的東西,還加上部分人力資源的內容,反正很雜,我喜歡的是聽老師講各種案例,其他什麼都沒記住,所以感覺大學白讀了。那些書單不知道被我扔到哪裡去了,二級諮詢師也沒考出來只有三級的,就不要誤人子弟了,那些想問心理學問題的建議找大佬們。

第三就是變化,一個像原答案那個會下意識評估,而且看人變准了一點,老公的一個小夥伴見面開始就不喜歡半年之後他們絕交了哈哈哈。其次就是旁人多了傾訴欲,經常被各種拉著聊天,最後說一句只有你懂我。可能是宿舍小夥伴很喜歡分析人,導致我耳濡目染的,至今沒想明白他們怎麼推測出我會很早結婚生寶寶的,有大佬看到這裡可以告訴我一下下。

最後嘴碎一下,覺得心理學現狀挺悲哀的,我們專業六七十個,除了考研的,只有兩個人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考研也有好多不考心理學的。家裡人知道我被調劑到這個專業跟我說有什麼用,我就算再難過我也不花錢找你們聊天,有這個錢我做點別的什麼不好。市面上火的那些什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些打著心理學標籤的都被老師評判為嘩眾取寵,可是真正心理學的書很少有人看因為那個不是大眾心中心理學的樣子,希望大家對這個領域多些關注,謝謝大家集體么么噠╭(╯3╰)╮


有一次,我和一個沒有絲毫心理學知識的人吃飯,當時剛好電視里中央新聞,有一條是「國外(忘了哪國)一個罪犯在法庭上服毒自盡」。我們的第一反應:

TA:(驚訝狀)有個人在法庭上服毒自盡了欸~

我:(沒看新聞)他是怎麼拿到毒藥的呢。

TA:對噢……

【談話結束】

我腦子裡【瞬間】的想法是:他是什麼時間地點拿到的?他為什麼選擇在【法庭】上服藥?他為什麼在法官/律師【問這個問題】時服毒?然後猜測……所有想法一分鐘內鋪就。

有一次,上海地鐵站出站口(早高峰期)一對男女拉扯,女的喊「我不認識他」,男人被地鐵安保制服,口音本地人。我把這事告訴一個完全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聽。

TA:抓住人就好。

我:嗯..不過很奇怪,為什麼在高峰期人最多的時候下手,口音很本地……

TA:沒事,先抓住再說。

【談話結束】

有一次,一個人和我說通訊錄里有個人刪了TA聯繫方式。

TA:我好奇怪,我通常就不會刪,真是搞不懂……

我:也許人家手機丟了/重置了……

TA:也是噢……

【談話結束】

心理學人和他人不同的奇怪,最大的習慣不同是【思維方式】不同。這個往往就決定了能不能聊下去,聊的嗨不嗨,也決定了許多的心態等等。心理學(中高手)所說的點往往一針見血,很有深度和新意。心理學(新手)往往能量外投,看到什麼會套會思考甚至會暴力分析,一般學者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越往後學,話會越少(專業方面),越內收,善於自我覺察且速度更快。

邊界清晰。和人聊天,確實聊個幾十分鐘對這個人會有【超出這個相處時間】的很多了解,且較深層次,但一般不會說,更不會把心理學當做武器去攻擊別人。


1朋友圈會混跡各式各樣的人,瘋狂約p或者賣肉的,近乎傳銷的微商,熱衷炫富的窮人,每天矯情失戀外表五大三粗的漢子……微信從來不屏蔽人,樂此不疲地翻朋友圈看別人的心路歷程。內心蠻骯髒地給自己這種行為下一個定義:觀察物種多樣性。

2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甚至比較極端的三觀。期待與雙重人格甚至殺人犯(至今沒遇到過殺人犯)之類的罕見人群接觸。

突然想起了一顆栗子:曾經去嫖娼,完了之後饒有興緻地問妹子有沒有服務過奇葩的客人,妹紙吧啦吧啦講了一堆:加小費要喝她的尿的、喜歡被高跟鞋踩著jj的、全程硬不起來一起看AV的……妹子最後說她覺得這種人都好變態,我禮節性地點了點頭,但是這些人在我心裡的形象是比較可憐而不是變態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3與人接觸的時候喜歡觀察別人的肢體動作,推測他說某句話的原因和真偽。

4好難找對象……

不小心就嫖娼了,還是匿了吧


謝邀。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感興趣的問題,盡我所能解答。

作為一個學習心理學,愛心理學的人,不管是工作生活幾乎時時都會受心理學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之中也有很多跟我個人特殊情況有關,我並不能代表所有讀心理學的人,以下只是分享我個人的體驗。

1.喜歡觀察生活中的一切

這裡的觀察並不是那種暗中觀察一直盯著別人看,而是偶爾注意到的細節、事件,並喜歡以此展開聯想和邏輯推理。可以參考福爾摩斯但是本人顯然並沒有他那麼高大上。有時候是路人的一些細微表情,我能大致推斷他是否快樂或者煩惱,(這一點心理學有專門的研究叫做微表情,我做不到那麼精確只是粗略感知,有一部美劇叫lie to me 就是以這個領域的權威泰斗艾克曼為原型)然後從他的穿著和當時的情境我喜歡猜測想像他大概經歷了什麼。生活中經常能關注到很多有趣的細節,有時候能給我提供樂趣。(無法具體到事例因為這種細節太多了,過後我會忘記)

2.對別人的第一印象和人際關係判斷往往比較準確

到目前為止我對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判斷比較準確,因為認識一個人總是在一個特定情境中,總是因為與這個人有某種聯繫才會認識。在這個情景下,這個人做出的反應,說的話,做出的行為,都能幫助我判斷這個人大致性格,與所處的環境中其他人的關係。

我大學換了四次宿舍,不是因為矛盾,都是因為拆遷,轉專業等各種事宜換的。每次到新宿舍之後,對宿舍人員內部的第一次判斷都非常準確。(比如哪個人跟哪個人關係好,哪個人好相處一點,宿舍氛圍如何之類的)

由於評論提出異議,為了避免造成誤解,在此說明第一印象只是關於某個人的一些特質,性格,氣質等的判斷,並不是我一看這個人就能看透他,這是不可能的。只是跟大多數人一樣,對第一次接觸的人有個初步的印象和判斷,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很長時間的接觸。只不過我依據對方和情境提供的線索我能推理出比較正確的方向,後期了解也大部分證明我一開始推斷的方向基本正確。

再次補充說明:我並不是在揣測人性,我只是對一個人很小的一點特質根據線索進行推理,我這麼說是因為後續的事實證明我推理方向正確,就算有數據證明我的研究正確一樣。如果發生了另外的事實證明我推理不對,我會來修改答案。還有這裡所說的第一印象判斷並不是就判斷這個人是什麼人了,人性是很複雜有很多面的,就算是我對我自己我也覺得沒有完全了解。這裡說的第一印象只是對某個人的某個特質依據情境和他行為提供的線索有了初步的了解。還請大家不要誤解。

3.能推斷一個人是否撒謊,能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心值得交往

心理學並不能看穿一個人,說到底它只是一門邏輯的科學。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做的行為是否與他說的話相符。一個人能說違心的話,但是做不了違心的事,否則就會造成認知失調。比方說如果遇到有個人說自己大方不愛計較但其實真正做的事情斤斤計較,那就是撒謊了。

用分析行為的方法,我也準確判斷和鑒別了很多人,分清良友和損友。

4.關心社會現象和事件

對發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件我總是很關注,並且喜歡分析原因機制,這也是我喜歡的方向之一。比如之前佛山的小悅悅事件,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旁觀者效應,因為社會責任分散。

5.對朋友的心理狀態能夠敏銳的察覺

雖然我不是心理諮詢方向的,但是出於對分析心理的喜愛,我對我關心的人總是能很快察覺他的心理狀態變化,並且喜歡推理這些變化的原因。但是我不是心理諮詢方向的,我並沒有很強的心理諮詢能力,無法保證開解每個有心理煩惱的朋友。

6.喜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線索推理,並且很多情況下也推理正確了

這一點也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身邊親近的人,情緒變化了,根據當時情境我也能推理出前因後果來。

對社會現象也是,但這個我就不好說我推理的有多準確了,畢竟只是興趣。

7.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

對待很多人表現出來的表面形象,行為,社會上出現的現象,生活中出現的事件,喜歡剖析呈現出來的表面,去發現本質。很多時候事情表面與它的本質其實差別很大,很多人總是會被表面所蒙蔽。

8.喜歡根據日常發生的事件和接觸到的人進一步思考

對人性思考較多。

本人身邊有一兩個「傻白甜」朋友,認為人性本善,所有人都跟她自己一樣美好,人不是徹底的好人就是徹底的壞人。這套邏輯就算是美國好萊塢英雄電影都鄙棄,英雄也可能會倒戈成壞人一方,更何況現實中的人。

人性總是複雜的,沒有一個人完全的好沒有壞念頭,也沒有一個人完全的壞沒有好念頭。你接觸到的人對你好不好,歸根到底,是你們有沒有利益衝突,你與他有沒有共謀的利益。人際關係的變化很多本質上是利益的變化。但正因為人類如此複雜,也讓我覺得很有研究的樂趣。

我的「傻白甜」朋友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做人處事比較過分的人,我會認為遇到這麼多這樣的人,這位朋友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原因在1:她每次遇到別人欺負她便是任人欺負,不敢啃聲2:她遇到這些人不是想著少來往而是想要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於是身邊一直環繞著這些人。

我這位朋友每回對我說某個人某件事,總跟我說覺得她不壞,覺得他挺好的。但首先評價一個人其實根本就不可能用好壞這麼極端和簡單的辭彙來形容。並且她覺得對她好的行為往往只是表面,內里的實質她經常看不到。比如她有一段時間跟我說交上了一個男閨蜜,說這個男生對她很好,她們經常聊天。後來這個男生晚上單獨約她出去吃飯,突然親她,然後問她要不要一起去酒店。她說不要,回來之後想了三天都不明白這個男生為什麼突然親她,來問我,說感覺這個男生對她一直並沒有表示出那方面的興趣。我個人覺得這不是很明顯想跟你約炮么…

還有對於她的「傻白甜」和邏輯,我認為其實是她自我的保護機制。認為所有人跟自己一樣善良美好,這個世界就很美好很安全。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並不是這樣,所以她採取這種機制到現實中只會一直受傷害。她經受的傷害多了,也明白這個世界不美好。但是她現在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多不好,止步不前,害怕受傷害,其實還是「傻白甜」模式,切換成另一個極端而已。然後我就明白,一個人成年之後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已經很大程度定式了,很難改變。

9.看待人的角度更加全面,看待事物也更加理性清醒

如果現在有誰讓我評價某個我不了解的人,我會說不好意思我沒有掌握充足的信息我沒辦法做評價。其實就算是我自己我也在窮奇一生的不斷了解自己,人類就算是了解自己都很難做到了,更何況了解其他人呢。就算再熟悉的人我也只是熟知他的其中一個特質。

也從來都不關心娛樂新聞和緋聞中的主角。很簡單的道理:我與這些人根本沒有關係,我不認識他們,不了解他們和這些事件,我當然沒有資格去做任何評價,做任何評價都是沒有依據且不合情理的。比如之前很火的馬蓉之類的新聞和人物,我一直也不明白為何有這麼多的人,明明不認識當事人,不了解事情真實情況,卻彷彿自己與她們很熟知,對事情很了解,網民的情緒都相當容易被調動,他們很容易對其實事不關己的事情憤慨。我想其實這些人只是把這些公眾事件當作發泄自己生活中憤懣的窗口。

更新:

10.喜歡把生活與心理學結合起來

由於有其他回答和一些評論說我以上的回答有把心理學描述成玄學之嫌 ,我補充談一下科研部分與生活的聯繫。本來不想過多談及科研部分因為可能有的人不大了解,寫出來了可能也不能被較多人理解,而且是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想寫的生活化一點 但是既然有人有意見了那我就補充一下吧~

我個人很喜歡心理學的科研部分,生活中看見什麼現象感興趣了都會聯想到能不能拿到科研上研究一番。我大三的時候注意到了階級固化,貧困限制人的發展這些現象,然後就思考貧困對人真正的影響是什麼,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我認為是對其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的影響。然後就對貧困對認知能力的影響的研究感興趣,查了好多英文的文獻(中國基本沒人做過此類研究),主要研究對象都是幼兒,研究貧困條件和富裕條件下幼兒大腦的發育差異,很有趣。然後大三的一個期末作業以此為題目寫了一萬字的綜述。當時趕著交作業一整晚沒睡覺打出來的,現在想起來雖然辛苦但是過程也是快樂的,到早上寫完大腦感覺都在燒…

還有大三被舍友吵了一整年,休息不好,一年下來整個人心境都很不好,然後我就想研究噪音會不會影響人的情緒進而影響其親社會行為,道德判斷等社會認知,想把這個作為畢業論文選題,但是後來幾乎找不到做此類研究的文獻,沒有理論支撐和研究基礎,並且噪音對情緒的影響需要長期,實驗條件難以達到效果,所以只能放棄這一選題,以後有機會再做。

目前想到的就這麼多,以後想到再補充。也許答得不好,各位看客看看就好。

補充:有人質疑我複製粘貼,有人質疑我說的很玄。在此聲明這個答案是我寫了一天又改了三天寫出來的,因為涉及心理學想要好好作答,廢了不少腦力心力,其中涉及的經歷都是個人親身經歷,如果轉載還請私信我。

也許我個人表達能力有問題,讓我個人覺得都是推理,有關邏輯思考的問題被有的人認為在談玄學,也許我個人表達能力不夠好,以後也會儘力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但是請各位看客注意,心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並不是在揣測人心,看穿人心自類的,而且我的方向也不是心理諮詢更不會做這些事情。我上面說到的那些也都只是嚴謹的推理,我會說出來是因為後續的事實證明我推理正確,如果有新的事實證明我不正確我會來修改。

心理學最前沿的發展應該是認知神經科學,但是這屬於科研學術領域了,我就算有了解但是這不是我平時的生活習慣所以我沒有作答,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要我回答習慣嗎?我只是圍繞主題不想偏題而已。而且知乎上給大家看的答案想要寫的生活化一點而已。

很多人問心理學的書籍推薦,抱歉我的心理學知識都是在學校習得,看過的只有課本和文獻,所以要我推薦的話我好像只能推薦課本了?…入門的課本推薦《普通心理學》《心理學史》另外《發展心理學》(研究人的畢生發展的學科,很有趣),《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進化心理學》都很有趣,如果想了解學術一點的可以看《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人體解剖學》也可以去知網上查文獻看,最近比較熱門的領域有認知神經科學,具身認知,社會認知,各種認知領域的研究。

更新補充:在另一個答案的評論下面看到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是心理學很好的入門書籍,書本結合了很多生活事例,語言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心理學大牛菲利普津巴多所著,斯坦福實驗的設計者(這個人有知乎賬號我有關注,上次來知乎開講座賣書來著…),這本書也是GRE心理學單項考試參考復慣用書。

對了還有人說自己不學心理學但是有很多我的習慣,我覺得這很正常。我認為學了心理學養成或者鞏固的習慣並不能說其他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就不能有,這與個人特質有很大關係(比如說心思細膩,喜歡思考的人)加上我一個人也不能代表所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的習慣。我只是分享個人體驗,還是希望大家看看就好,如果覺得我說的不好我也覺得很正常,但是希望給予我人類的基本尊重,不要人身攻擊。

新的補充:很多人對心理學的印象確實有點玄學之嫌,但是只要看心理學專業的課本,去聽大學一節心理學的課就會明白心理學與世人所想像的差別很大,是一門很嚴謹又有趣的科學。所以如果想了解心理學的人特別是還在大學裡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去旁聽一節心理學專業的課,不在大學裡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看心理學專業的課本。個人覺得心理學史上有相當多有趣和想法大膽創新經典的實驗,比如華生的小艾爾伯特恐懼習得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但是由於這個問題並不是問心理學這個學科究竟是什麼,問的是學心理學的人的習慣,所以我沒有詳細講這方面內容。

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很龐雜有很多細分學科,學科之間研究的東西差別很大,與很多其他專業有交叉比如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物學,醫學,工業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等的學科。比如很多人對弗洛伊德的理論感興趣,雖然說他的理論應用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為臨床心理學也做了很多貢獻,但其實他的理論並不科學,因為不可證偽,我至今對其理論保持辯證態度。比如他的一個基本理論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是滿足性慾,這個我就很不認同,也受到了學術界很多人的爭議。據說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至死都在等獲得諾貝爾獎(微笑.jpg)然後雖然心理諮詢在應用上確實發展的不錯,尤其是美國,體系已經日漸成熟,但是在學科上與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是認知神經科學,其實是偏生物的,所以心理學的研究生博士會很偏愛錄取讀生物學,醫學,計算機,數學的孩子。想一想本科讀心理學的孩子必修課之一就是人體解剖學。所以其實那些想了解人類內心想法,想內心成長學習溝通技巧等等,抱歉這些其實是心理學很偏的分支,並不受心理學的重視。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就要嚴謹,採取嚴謹的研究方法,研究可操作的內容。心理學現今主要研究內容最主要就是研究人的大腦,還有行為。主要也採用erp,fmri(核磁共振),ct,眼動儀等儀器。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關於人的內心,還是去關注那些灌雞湯的公眾號吧…有沒有用不敢保證…其實就算是心理諮詢也不是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想法,而是助人以自助。人格心理學也不是研究人的內心想法,而是研究個體在人格,性格,氣質上的差異,變態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疾病的癥狀和治療。只能說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培養加強了邏輯思維的能力,更善於觀察推理,更能審視自身,對自身和他人和外界保持清醒理性的頭腦。這些能力也確實能幫助一個人更加懂得如何自處於這個世界。這些能力也與認知能力相關,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無法說學習了心理學就真的能做到這樣。

在此感謝題主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感謝所有點贊感謝關注我的人們~最近正在準備開題每天沒日沒夜的查文獻構思實驗設計,想的腦袋發熱的時候出現了這個問題讓我解答,得以跟眾多喜歡心理學的人進行交談,讓我在重壓之中有了喘氣放鬆的機會,這個過程也覺得很愉快,在此感謝大家~


每次看到星座,街邊算命的,就會想到巴納姆效應,也就是pua口中的冷讀,然後就在課堂上不厭其煩的一次次給學生們普及,防止以後被人套路或者迷信。

前天工作室來了個大爺,手裡拿個銅錢,推門就問我,小夥子算命嗎?

我一下就笑了,說不用。大爺不甘心,又問我,那看看手相呢?我說大爺,咱倆同行,您再去別處問問吧,自己人。

大爺也嘿嘿一笑,走了。2333

習慣了任何一個第一次聽到我專業的外行問我學什麼專業的時候,下意識回答我知道你問我的第一句話是:「我是學心理的,你會讓我猜你在想什麼?」

走在路上扔垃圾,會考慮會不會帶來破窗效應。

在新班級里上課,時刻注意首因效應帶來的附加光環,能否為後來的授課帶來影響。

時刻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不良習慣的養成,並迅速轉移孩子對不良事件的注意力,逐漸淡漠。(比如看電視有時候就會湊得很近,容易近視,馬上用吃的或者其它東西把孩子注意力吸引過來,然後告訴他去沙發上看,不可以貼那麼近,逐漸培養好的習慣)

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馬上能分析出自己是因為什麼導致的低沉,並知道怎麼做可以快速走出去,但是自己又不想太快走出去,不然感覺就真的沒什麼意思了。也算是明白一切卻又不願意麵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吧

不管什麼情況,什麼事,什麼人,總是從各個角度考慮一遍:A是什麼出發點,B是什麼出發點,C是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基本就全都理解了,別人考慮片面的時候有時也會解釋,但是更多得到的回應都是:你怎麼向著那個人渣/SB/敗類等等說話,我不想聽你說話了!走開!呃,真的是很尷尬,畢竟沒法要求別人都有和自己一樣的想法和立場,所以現在也就是說的少的,但是該怎麼想還怎麼想,也就是老生常談的換位思考,說起來容易,事實上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追根溯源。

從現象看命運根源。

從人家評判我的話看他的思維,模式,親密關係,人生。

只要不涉及自己,不會對對方道德評價。

不隨便罵人。

該罵的時候還是會罵。


總是喜歡在別人的行為之後,問一句為什麼!!來分析他做這件事的原因。

這讓朋友們很煩。

"我不想吃晚飯了"。為什麼?

他打了個轉身。 為什麼?

我朋友叫我,我得走了! 為什麼?

他口誤了。 為什麼?

總是洞悉別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也不是件好事。知道真相的我,也很痛苦!


可以說是習慣,也可以說是技巧;課堂上都會教,只有一部分人才會運用到生活中。那就是,聽別人把話講完,也被稱為「傾聽」。

說實話,我覺得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實際做起來真的難得很,可能我是那種很想表達自己想法的人...不過通過一些練習、自我意識,暫時儘管會不耐煩,也會聽人家說完話。

感觸頗深的一次,是和兩位其他院系的同學一起走路,都是很善談的人,但說著說著我就覺得有點不對勁...

其中一位同學,稱為A,一直想就剛剛談過的話題說點自己的經歷,卻始終說不上話,因為另一位同學B,滔滔不絕,絲毫沒有給A說話的機會。每當A話到嘴邊時,B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雷霆萬鈞之勢壓過去...

當時我就在想,這可能是學心理學後最大的收穫吧,傾聽他人,給他人說話的機會。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想說說自己的事,但別人很有可能不想聽、不願意聽,但如果對方是心理學出身,聽你講完話的可能性會更大,因為學過、練過,很容易成為習慣、交流技巧。

另外一個要命的習慣就是不由自主地分析...分析事件、分析人,主要是發生的原因。這還多虧同學C提醒,因為他覺得我們一起聊天時,我一直在以心理學視角分析他...搞得我好像要友盡了一樣...

其實這個過程對我來說特有樂趣,平時一般和本院同學聊天,彼此也都這樣,所以並沒有發現「異常」。但C的一番話讓我不得不做出些收斂,甚至對日後擇偶又有了重新考慮...


1、語言習慣

學心理學的看面相是看不出來的,但是聽他說話會聽得出來,甚至還可以知道他是具體在哪個領域工作的。比如,最近發展區、心理理論、客體永久性這些主要是搞發展和教育的人說;張口閉口就demanding and withdraw,Gottman,家庭結構,這種一般是做婚姻家庭研究的;至於做腦科學的,你一般很少見到,他們基本上都在實驗室寫程序處理數據,脫髮問題比較嚴重;然後天天跟你聊弗洛伊德的,跟你逼逼夢的解析的,他很可能不是學心理學出身的。我們實驗室里的科普推送基本上都是丟給本科生寫,主要是因為教授嫌棄研究生在長時間APA八股文格式的洗禮之下,已經失去了說人話的能力。

2、思維方式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也講究證實和證偽。實驗設計是每個心理學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其中涉及的變數控制、隨機、混淆變數的處理,其實比大眾所接觸到的心理學要枯燥與瑣碎得多。不僅僅是心理學,對於接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來說,在聽到任何一個命題時,都會思考這個命題的背後的科學依據,假設是否可以證偽,是否有嚴密的證明邏輯,結論得出是否合理……

當一個心理學背景的人用「投射」「反向形成」來攻擊你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放棄了尊嚴,像個孩子一樣對你大吼「我不聽我不聽」了。這個時候,請你給他們如買橘子一般寬厚的愛。

3、無條件接納他人

諮詢領域非常強調對來訪者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簡言之就是我關注你,你說什麼都對,你開心就好。社會心理學領域非常關注刻板印象、偏見、歧視等常見的社會現象,我們也會更加敏感地注意到一些暗含的歧視並把它們變成科學的實驗進行驗證。心理學的確會讓人變得更加寬容,第一,我們長年被這樣要求,我們要學會共情,支持他人;第二,我們的確見過很多,你就算要吃燈泡,我們也只會覺得你只是異食癖而已,可能是因為遺傳或是生理異常,能正常過日子就不要緊,咱該聊聊該喝喝;第三,我們所具備的相關知識的確能讓我們更好地和他人共處,但是這個認知是否會有足夠的動機使之轉變為行為,就另當別論了。

4、個人影響(無群體意義)

看家庭劇會變成編碼,分析劇里兩口子的行為模式有哪些,看親子互動有哪些指標。指出一些有精神障礙角色的人設錯誤,比如韓劇中那些號稱是強迫症的男主人公唯一的癥狀就是有錢,根本不符合DSM-5的強迫症診斷標準。習慣性解釋社會現象,公平世界信念、認知失調、操作性條件反射、社會學習理論、進化論都很好用。習慣性站在心理學角度看待任何文藝作品。自我表露是我喜歡你,和你講述我的原生家庭是我愛你。脫髮。

聲明:

本答案中採用的「讀過心理學」的操作化定義為系統接受過本科四年制心理學學習。但筆者也接受其他的「讀過心理學」的定義,你要是對號入座覺得我看不起你,你就是在投射,哼。


回應一下評論區的問題:

1、對弗洛伊德的看法

答主縱然資歷淺薄,但是對於弗老爺子的敬意日月可鑒,絕無半分詆毀之意。弗洛伊德的理論沒有可證偽性,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學,但是其理論和治療的實踐意義影響之深遠,有目共睹。答案中提到的「天天跟你聊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很可能不是學心理學的」,主要是想吐槽一下我觀察到有趣的現象。現在和人提起我的專業時,讓我表演讀心術的人基本上沒有了,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喜歡跟我說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催眠,不過往往是連皮毛都算不上了解。我想說的一個問題就在於,真正對心理學有了解的就知道心理學遠遠不止是心理諮詢那麼簡單,心理諮詢也遠遠不止是一個弗洛伊德。

有些答案中,把自己吹得玄乎其玄的,能夠洞察人心的,能對世間萬物運籌帷幄,坐地飛升為上神的,也皆算不上學過心理學,算是人生體會。咱們學心理學的,不論是搞研究還是搞諮詢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沒有說那些話的底氣。就算是學心理學的也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就和醫生也生病一個道理。

2、心理障礙與正常之間的界限

研究心理障礙的領域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名字——「變態心理學」。但它的英文是Abnormal Psychology,就是一個研究「非常態」心理的學科。這個非常態,是這個人體驗的非常態,是這個人行為的非常態。

這個正常和非正常的界限不是很清晰,道理很簡單,正不正常是一個連續的變數,一個正常的人也會有不正常的時候,一個不正常的人也會有正常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去簡化心理障礙的標準,比如我們就說「你這個人老喜歡拿刀片割自己,就是心理不正常」「你天天哭就是不正常」,但是如果這個人來自非洲部落,人家文化就是要在身上刻花紋,你還說他不正常嗎?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親人離開人世悲痛萬分,你還說他不正常嗎?任何拋離文化、情景單憑癥狀來診斷心理障礙的行為都是極不負責的。所以我總是為網路上一些詢問自己是不是心理障礙的人著急,因為在網路上你根本沒辦法得到你需要的信息,這個交流很無效。

心理問題,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體驗,如果這個人感受到極度痛苦與煩惱或是在文化和情境中極端不適應,如果這個人因為這樣的體驗而造成社交、職業上的功能損失,如果這個人的這些痛苦和不正常並不是由於藥物、軀體疾病造成的,那麼我們可以初步地認為,這是一種心理障礙。

介紹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自己的心理狀態方式:

WORK WELL

PLAY WELL

LOVE WELL

如果在上述三種「well」中一個已經不「well」了,建議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北京師範大學雪絨花幫助熱線:

010-58800525

010-58800764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預約電話:

010-58809250


我可能比較奇葩,會對統計和操作性定義這塊兒比較敏感……

(可能因為研一上學期唯一一門專業課是高級心理統計……)

家裡有親戚想做青少年心理健康這塊兒的創業項目,來和我聊聊。我的第一反應:怎麼證明你想做的內容(自變數)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因變數)有因果關係或者哪怕是相關關係?需要收集哪些有效數據?自變數和因變數都太寬泛,怎麼操作性定義?怎麼排除無關變數?(根本沒法排除吧,相關因素太多)縱向追蹤時間太長,但橫向調查能達到目的嗎?等等等等……

親戚可能更多的是從樸素感受來說覺得兩者有關,我就會更想找到數據支撐……

(我是應用心理學本科,目前冷門方向研一在讀)


歸因。遇到不同的人和奇怪的舉動第一反應是歸因,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他會這麼想?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他肯定遇到過什麼事才會這樣?就找原因,自己出現問題第一反應也是歸因,氣質類型早期經歷,內因外因主要矛盾,自己遇到問題更多的是考慮內因。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做到少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基督教在中國是否沒有市場?為什麼?
為什麼天越冷,越有一些人喜歡吃雪糕、吃冰、喝冰水?
自毀型人格真的存在嗎?
被勢利的親戚看不起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心理 | 行為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