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美食料理顛覆了你對一座城市的菜系認識?

你以為川菜只有麻辣,但當你走入一家家地道的川菜館時,發現川菜還有足足有 24 種味型。

你以為粵菜精緻,光是早餐茶點看著就很美,但深入了解時,發現粵菜中竟然還有質樸氣息的大盆菜、紅燒釀豆腐、釀苦瓜等等。

你以為熟悉的城市味道你都知道,但其實不然。一座城市因為文化和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口味,不同的菜系,而有些美食往往打破了你對菜系的固有認知。

你品嘗過什麼美食料理,顛覆了你對一座城市的菜系認識?歡迎知友分享打開新世界大門,重新認識中國美食的故事。

【特別說明】

1. 我們倡導原創認真的答題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創內容,請獲取合法授權後規範轉載。

2. 該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大眾點評所有。


上河幫川菜。

其實我脾氣爆的很,覺得我寫的不對可以有理有據地一一反駁,有問題我會修改,觀點不一致我也會跟你們討論,但鍵盤敲得啪啪響的可別怪我不友善

————1.10寫在最前面——————

大家不要亂搜什麼古法川菜了,剛剛去看了下,亂七八糟的館子一大堆。

成都的紅杏(雞豆花可以),銀杏,眉山的眉州東坡酒樓(這家的東坡肘子強推),馬旺子酒樓,這些走中高檔路線的酒樓,雞豆花開水白菜什麼的都能吃到。

(這些酒樓都很大,所以菜品的品控emmm,但是做法基本還是中規中矩的)

不想踩雷的話給大家說一家私藏,雖說是私藏其實很多成都人都知道。就是錦江賓館的四樓館子,錦軒。這家的菜很樸實,不是什麼南堂菜,但是幾年前去吃,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的味道都很正。當然肯定是不便宜的,不包廂人均200左右,準備好錢包包。

——分割分割分割分割分割分割分割——

(先上圖過癮,後面再跟你們擺龍門陣)

(昨天吃的桂花粉子冰粉,票圈朋友以為裡面的桂花是花椒辣椒( p′︵‵。))

雞湯抄手,配豌豆顛兒,清香又不膩。

(藿香魚頭,四川特有的鹹菜以及藿香加成,魚頭鮮到炸起,這個魚頭太嫩了,撈起來很多零件兒都落到鍋里了,拍出來不好看,你們湊合一下)

(一兩牛肉乾拌,5塊錢:-O)

(再來一兩碗雜,一樣的價錢,耙豌豆用高湯熬出沙再晒乾,煮麵的時候加進去,有豆子和奶湯的獨特味道)

(一道不起眼的素菜,同樣是耙豌豆,和青菜雞湯結合起來,口感綿沙,酒樓里吃的,略貴22塊)

(泡酸蘿蔔,四川的泡菜秒殺一切不接受反駁,口感味道都是極致!)

(成都周邊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薑汁豇豆,糖醋仔姜,仔姜在醋汁里搗碎出汁,不要在菜板上拍,薑汁沒了就不好吃了,加一丟丟鹽,夏天吃配上稀飯,yumyum)

(峨眉山上騎摩託賣的滷味,樂山最著名的甜皮鴨,甜食愛好者的最愛!剛做出來皮上脆的哦,外面的糖經過調味,燒制風味獨特,甜而不膩,重點是不咸!!!)

(來個特寫)

手機里圖太多,之後慢慢更圖更菜。都是平時吃飯的時候手機拍的,看上去比較隨便,大家看吃的就好

有時間給大家碼一下鍾水餃和甜水麵的精髓——複製紅醬油的做法

————————11.6日晚第一次更新

(樂山豆腐腦(素白味),嫩豆花加雞湯勾芡現吃現熬,端上來又燙又滑)

(同樣是豆腐腦,葷的裡面自帶燒牛肉和苕粉,加一份粉蒸牛肉或是粉蒸肥腸,巴適得板!)

(豆腐腦必配咔餅,粉蒸肉拌上蔥花香菜,餅是老面,吃起來比較濕軟但不失勁道)

一份清湯,一份肥腸豆腐腦,苕粉掛著豆腐雞汁,搭配入口即化的燒牛肉(* ?? ?* )?*,還有酥口的干zier、豆子、大頭菜。粉蒸牛肉+粉蒸肥腸咔餅。配兩碗紅豆枸杞冰粉,糖漬紅豆翻沙軟糯

ε(  ˇωˇ  )э兩個人一共34軟妹幣,滿足

(冰粉2)

(山藥炒木耳,四川餐桌上經常會看到類似的菜肴,清淡爽口,用蔥姜爆鍋後山藥會有淡淡的清香,掩蓋住油味兒,不用太多鹽都可以有滋有味)

(夏天自己在家做的涼麵,加了過年時自家灌的川式廣味臘腸,酒味兒比較濃郁,回甜。還有市場上買的嫩豆乾,早上鹵的還得去排隊買,要不然就沒了,沒有豆腥味兒,滷味兒正好不會太咸。家裡只有水葉子面,過了水之後拌上清油放在風扇下吹乾,不停撈,做到根根分明。拌的時候糖和保寧醋必不可少)

(仔姜秋葵爆牛滑)

(豬苓荷葉燉冬瓜)

前年去川菜博物館拍節目,總廚做的兩道菜~~都是川菜中的清暑佳品,突出了川菜講究——味道的層次多變,口感的豐富。這兩道菜是融合川菜調味的精髓但是也有創新,秋葵啦就是(^~^)

(圖片都是我自己平時的吃拍,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哦~)

————1.9更新(重新排版)—————

更新遲了,本來答主最近放假在眉山打算一兩天一更的,但是前兩天家裡有人突然去世,因為是侄女子輩的,所以需要我的科儀有點多,加上昨天凌晨出殯我要舉幡幡,完全沒心情更新了。

不過早上想起來昨天陪我老漢兒回元通古鎮拍了些比較值得寫的東西,所以來更新一波。(有幾個圖拍的時候背光,效果不怎麼好,剛剛調了下,不過答主現在在濕地公園溜達,太陽有點晃,屏幕看不清,可能修的顏色不夠還原(′-﹏-`;))

這東西其實是小吃,為什麼我會在川菜中把小吃拿出來講,一個是小吃也能體現川菜的做法與風格。還有就是有些小吃遺留了一些「歷史風貌」,具體是什麼下面我會細講。

這東西四川很多地方都有,算是四川的春捲兒,有些地方叫十樣卷(宜賓等地), 元通會加更多的菜,它的精髓在於各種鹹菜和配料。本來不是特別感興趣,不過老漢兒買了一個那拿給我吃,一口下去的瞬間——(?⊿?)?

酸甜里沖味兒又溢滿口腔,裡面的醋和腌蒜的蒜蓉香,又「辣」又帶勁。除開裡面其他老闆自己做的醬,最突出的味道就是這個「沖」,這個味道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吃到過,現在在成都周邊各市基本已經銷聲匿跡了,這個東西就是巨末,又叫黃芥末,它可以說非常柔和,因為不上頭,不沖腦殼。

(大叔自製的巨末醬)

我們一般知道的芥末都是綠芥末,也就是wasabi,它其實是山葵醬。山葵醬是由山葵根製成的,氣味和味道與巨末類似,但其實差別很大。巨末是由成熟的芥菜種子做成的,一般做出來是黃色而不是綠色。巨末可以說是「中國」的味道。

其實我國從周代就開始吃芥末,輕鬆領先外國2000年(雖然是被當葯來吃的,中醫認為芥菜籽有發汗、利尿、解毒、清血等功效)。到了宋代,芥末才被廣泛視為「辣」味調料,在浦江吳氏的《中饋錄》里就有「芥辣」的說法。三國華佗弟子所著書《吳氏本草》里第一次出現「蜀芥」這一名稱,相信古代川菜烹調里也常用到芥末。後來芥末才變得不流行就是因為辣椒的傳入。

這裡就順便擺一擺辣椒的歷史:

清乾隆年,辣椒才作為一種蔬菜被國人食用。而最初吃辣椒的都在長江下游,即所謂「下江人」。所以以清淡著稱的江浙兩地才是最先實用辣椒的地方。 因為辣椒從海外傳入,所以地處內陸的四川人在下江人吃辣的時候還不知道辣椒。乾隆年李化楠的《醒園錄》,可以說是反映川菜歷史的最早的專門著作,但全書絲毫不見使用辣椒的影子。四川栽種辣椒的記載也是在嘉慶的時候了。

與南川毗鄰的貴州遵義(遵義其實應該算作廣義的四川地區內)地區道光年間也受川人影響,普遍栽種辣椒。因為從海道傳入,我們也把辣椒叫「海椒」。

我在之前雖然寫了很多「清淡」的川菜,但大眾印象中的川菜是麻辣的代名詞。我國很多菜系在技法上都承襲魯菜,而淮揚菜,浙菜的影響也非常大。那麼既然雲貴川並不是最先了解辣椒的,為什麼最後是雲貴川開始流行?

個人認為,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些都是「影響」,無論是技法還是風格都是要和本身已有的飲食文化相結合。而四川雖然不是最初知道辣椒,但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名頭在《華陽國志》中已有記載。不說2000多年吃麻的歷史,現在也能看出來四川人做菜也善於用香料。

雖然現在很多人覺得清淡的菜色是上層人吃的,只有「勞苦大眾」才喜歡吃辣,但其實四川能接受辣椒是有其烹飪傳統的,這個其實涉及不到人群和階層問題。

我記得蘇軾也曾寫過四川「吃辣」(原文我忘了,我去搜搜貼過來),大致描述了幾種「辣味」的食材——姜,蒜,茱萸以及巨末。

茱萸我爸還曾在菜里吃過,我至今沒有吃到過。據我爸說茱萸辣味偏苦,做不好的話味道會很奇怪。。。。

其實在宋朝,川菜比較鮮嫩肥膩,尤以淡水魚、豬肉的做法聞名。蘇軾的母親程氏精通川菜做法,對蘇軾在吃上受他老娘影響很深。所以後來蘇軾到黃州時寫的著名的《豬肉賦》——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不是沒有原因的。

(大叔推的攤攤就在這個教堂前面,我老漢兒小時候在這裡長大,就住在教堂旁邊不遠,元通古鎮是三江匯流的地方,以前有很多會館,我老漢兒小學就在廣東會館讀書,還有很多傳教士也在這裡登陸,所以建築風格蠻獨特的)

本來昨天還拍到做複製醬油的食材,看看下午有沒有時間再給大家更複製醬油的做法吧。

(*σ′?`)σ

————1.10————

剛剛手機碼了一堆,全沒了,絕望。下面我就簡單寫一下。

複製醬油又稱複製紅醬油,是很多成都小吃(水餃,甜水麵etc.)的精髓所在。

複製醬油的原料——醬油必須用非釀造的黃豆醬油。自己在家做菜的都知道,生抽和老抽味道很重,很容易喧賓奪主。

生抽的主要原料是大豆、麵粉,經露曬,發酵而成,豉味濃郁。而老抽則是在生抽的基礎上加入焦糖色,再曬制進行沉澱,所以顏色深一般用來上色。

而黃豆醬油自己家做過的就知道,不加糖色和其他添加劑調料,味道柔和非常鮮,不會很咸。

(桶桶里就是,這種醬油有條件的可以去那種店裡買人工自己做的,市場里應該有)

我第一次做複製醬油其實是在南京,當時只買的到生抽,沒辦法硬著頭皮做了,味道真的不是一般化的大

所以一般我們做複製醬油還是用黃豆醬油吧。

原料:黃豆醬油,土紅糖,土冰糖,蔥(打結),仔姜(切片),八角,桂皮,陳皮小茴香,草果,白扣,香葉,丁香,花椒,三奈(每樣一兩個,香料味重了很難吃,一股中藥味兒,可以根據自己口味進行刪減)

醬油,紅糖冰糖的比例是2:1,但是這個沒有這麼死,想吃甜一點的多加點糖也可以。水和醬油差不多1:2,水分成兩次加。

香料用溫水泡一下

準備個小奶鍋

步驟1

鍋里加少於清水,然後燒開。

燒開後加入醬油,紅糖,冰糖。

步驟2

大火熬。

差不多了加蔥和姜。

大火燒開之後加入香料,最好弄個香料包。

步驟3

轉文火加水慢慢熬,熬至黏黏的就可以了。

加水視情況而定,主要是為了不燒太黏,中間可以嘗一下鹹淡。

一般20多分鐘就可以了,倒出來放置一下。

這個其實還可以用來蘸白肉。

家常的白肉很簡單。用二刀肉,肉皮用火大致烤一下,不光是燒毛還可以緊緻。然後下冷水煮,比巴掌大一點的肉,加7-10顆,5片仔姜,3根蔥打結一起煮。煮到筷子可以插下去就拎出來,下冰水激一下,迅速拿出來切成薄片。

香得要死。

醬油加點姜蒜蓉,加點熟油海椒,小蔥,口味奇特的可以加醋(反正我不喜歡這麼吃,加醋的可以另外拌)。不用澆汁,直接蘸著吃,要不然味道太濃了。

————————正文分割線——————

先說幾個精品川菜的菜名

九色攢盒,芙蓉雞片,開水白菜,干燒海參。

很多人以為以為國宴上的清湯燕菜、網油燈籠雞、豆渣鴨脯、奶湯雜燴還有干燒系列的、家常系列的聽上去就不可能是川菜,因為都不辣。

九色攢盒,雞豆花,芙蓉雞片(北京能吃到),雞淖,開水白菜我都有幸吃過。

九色攢盒的漆器非常精美講究,一道菜可以吃出九種食材,九種川菜最為代表的味型,九種不同的做法,最後表現為最直觀的九種不同的顏色,以前一般吃宴的時候吃,冷盤。

開水白菜很多答主都提到了,這裡說一下它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用瘦豬肉蓉掃湯,這個技法粵菜也經常用。

雞豆花我爸跟我爺爺學的非常不成功

(-ι_- ),就算在外頭吃過一次。

雞淖吃過沒有研究過做法,不多說了。

芙蓉雞片的食材其實和開水白菜一樣簡單,主要就是雞肉雞蛋,但是做的過程很繁複,考驗廚師的功底的。

其他南堂菜也吃過幾道,記不住了,哪天查查資料再來補充

下面的回答會帶有吐槽,至於友不友善大家可以自行斟酌。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前幾天在另一個回答里給別人的回復。當時我為了反駁「川菜大眾不走精品」這樣一個刻板印象舉了一個國宴川菜的例子。然後招來了一位知友的反駁。我先把這個對話發出來,供大家一看。

需要知道的是,國宴菜菜品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去年有一場國宴因為來賓特殊還沒豬肉呢,是不是也要說豬肉上不了檯面?而國宴菜的風格也是有所變化的。

從開國前的30年代到現在,無論是我國哪個zf的國宴都有川菜的身影。並且國宴菜並不是就把每個菜系的精品原封不動的照搬過來,現在的國宴川菜沒有麻辣,國宴無錫菜同樣少了糖,那也不能說無錫菜菜品不好吧。

退一步,如果硬要說「舉個現在國宴川菜的例子」,大家可以去搜搜國宴開水白菜和雞豆花,其他的不說,開水白菜還不是川菜里最頂級的菜品,但工藝複雜,內涵豐富,雖然我沒喝過國宴上的開水白菜,就我在一個老川菜師傅那裡喝的,味道也沒有不如國宴標準的淮揚菜「高級」。

我 之前說了那麼多,這位知友上來就這麼簡單粗暴地說一個有這麼多支流的菜系「菜品不好」我奇怪於他的論點,但其實又不奇怪,這位知友正好應證了我所說的「刻板印象」。其實刻板印象對哪個菜系都有,但是由於川菜比較被大眾熟知,這種刻板印象可能更會被方大。

其實大多數人是沒吃過甚至見過幾個精品川菜的,精品川菜我們通常又稱為古法川菜。

上河幫川菜,川菜官府菜,南堂川菜中大部分的菜都可以顛覆普通人對於「川菜只有麻辣重口」的刻板印象。

首先針對這個問題,我在前面也寫了是上河幫川菜,這裡對於下河幫和小河幫川菜先不多做贅述,下文川菜基本都指上河幫川菜。

很多人覺得川菜比較「low」,因為不講究,口味重,覺得是「勞苦大眾,下層人民」的口味。且不說這種觀點如何。但川菜真的不講究,口味重嗎?且不說精品川菜,就說普通四川人家裡做菜,很少有隨便對付一下的。而口味重就更要分情況了,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外地人來旅遊,哪怕是來成都,吃的川菜基本是麻辣的。但據我的體驗,一方面是成都這十幾年來被新派川菜佔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遊客抱著「來四川就要吃辣」的心態來吃東西。我不止一次聽到遊人「抱怨」成都菜不辣。

這一點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舉過一個具體的例子

http://anthropoloyfkr.lofter.com/post/1d7bc311_1150d325

雞豆花是09年奧巴馬訪華時國宴的頭菜。這些菜以前的領導人吃過不知多少次了。羅國榮、伍鈺盛、范俊康、黃子榮、陳松如這些做國宴的都是川菜廚師。習zx還說伍的宮保雞丁是「狀元菜」,這個菜就算在開國以後,國宴上也不知道出現過多少次。但是說到宮保雞丁很多外地人估計會疑問。

宮保雞丁這麼「常見」的菜何德何能可以多次上國宴?首先說明一點,個人認為很多外地人吃的根本就不是宮保雞丁。

以我在南京的經歷為例,我不承認下面這盤「甜醬豆瓣炒雞丁」是宮保雞丁。

有很多人會說不同的菜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改良,我認可這個觀點。比如川菜的糖醋排骨是糖醋味型的代表菜色,眾所周知,糖醋排骨最有話語權的可以說是無錫,但是四川哪怕再改良都沒脫離出「糖醋」的味型。

為什麼我不承認很多外地所謂的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等等菜色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改良已經丟失了原菜色的精髓。比如宮保雞丁的精髓和靈魂就是「荔枝口」,上圖這種連豆瓣都不剁,隨便加點醬油,糖就做成的「甜咸口」的菜,還很有心的模仿了一下原菜勾了個芡。我很感激這種精神,也不是說本地口味改良的不好吃,相反,我在南京吃到過幾次這種菜味道還不錯,但是為什麼不能自己起個名字呢?魚香味型的菜同理,我甚至還吃到過加番茄醬的魚香茄子。魚香真的是魚香味兒啊!!!!是府南河小黃魚醬的味道!!!

再來說麻辣。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地道的成都人是不怎麼能吃辣的。除開成都人口中相當大一部分客家人,就是普通人家,家裡不太吃辣的也有很多。我們從成都的很多小吃(蛋烘糕,冰粉,甜水麵,雞湯抄手等等)就能看出來成都菜其實味型豐富偏甜,所以我後來去無錫之後,覺得無錫菜並無太多不適應。

成都有家菜館我記得叫雞湯鋪子,其實賣的菜很家常,他們家的雞湯對於上河幫川菜就可以說「以一樹見森林」了。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清亮」,端上來的時候裡面甚至不加鹽。

味型豐富但突出食材的風味才是我吃過的這麼多上河幫川菜給我的印象。

味型豐富是川菜長期以來受移民等帶來的各地風味加上本地已有的傳統在近300年左右融合而成。而味型清淡可以說是相當大程度的受了淮揚菜的影響。就技法而言,川菜也吸收了魯菜和粵菜的技法,甚至有些直接繼承發展出了新的菜色。諸如前文所說的奶湯雜燴就是典型的魯菜繼承,而開水白菜則有很多粵菜的影子

就算用現在國宴標準的淮揚菜來說,上河幫川菜和淮揚菜一樣講究,並且味型多變還很清淡,甚至比蘇州南京官府菜還清淡。(不少成都人去南京都覺得鹹得要命,上河幫菜,南堂菜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雖然現在成都大街小巷被新派川菜佔領,但也不是沒有了。)

感覺很多人覺得川菜不入流,或是覺得川菜味重其實是吃冒菜火鍋串串,連荔枝味兒都調不出來的改良版大醬豆瓣番茄醬版宮保雞丁得來的。。。所以有機會,請來四川吃,並且根據自己的口味有選擇地吃。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菜各個菜系都有變體。糖醋排骨不起源於四川,因為現在成型的川菜很多由淮揚菜,魯菜,浙菜,粵菜變體而來。但是不代表川菜沒有糖醋排骨。上海菜有糖醋小排,無錫有糖醋排骨,川菜也有糖醋排骨,糖醋排骨這種大眾菜,在發展中做法因時間地域已經出現分化,在這裡撕糖醋排骨是什麼菜其實並沒有意義。。。

還有一些人否認糖醋排骨不是川菜的邏輯其實是源自於刻版印象,那就是認為「甜的就是淮揚菜」,「川菜就是麻辣的」,大家看了我的前文想必也有一定的了解了。作為一個成都人可以負責人的說,至少傳統以成都菜為代表的上河幫川菜大部分都不辣,甚至帶甜。我的幾個閨蜜地道的成都人,本來都不怎麼能吃辣,因為近幾年下河幫川菜的「歷練」,吃辣的能力才有點起色。

為什麼說川菜都是複合味型。舉個例子,酸甜,家裡東北親戚多,在東北酸甜口就是小吃中一個特定的味型,大部分人的概念就是糖和醋,但是在四川,很多味型都能吃出這兩個味道,魚香,荔枝,怪味兒,川菜可以把一個甜玩兒出花,比如複製紅醬油。

而前面說的魚香肉絲,有些外地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因為多年來被「闢謠」魚香肉絲沒有魚,然後就直接認為魚香肉絲沒有魚香。魚香肉絲吃起來是酸甜的還是鹹的,首先做這道菜就算是北方做成酸甜的也不可能不加鹽,四川就算不是「酸甜」的也不可能只有「咸」,說魚香肉絲是酸甜地是很籠統地說法。我吃雞排也可以吃酸甜啊,中國這麼大,酸甜口味也千差萬別。

不說其他,魚香肉絲就是魚香味兒的!還有魚香瓢兒白,魚香茄子,魚香xx,外地吃很多就是做成酸甜,糖醋加辣,前面說的加番茄醬的做法我在北京,東北,南京都吃到過。這簡直就是對「魚香」的侮辱(? ̄△ ̄)?魚香味型的由來就是特別像成都府南河以前的小黃魚做的醬的味道。。。川菜的複合味型很多都有「酸甜口」但是比「酸和甜」要複雜很多,比如宮保雞丁是荔枝味型的,除了酸甜還有糊辣,層次極其豐富。。。

(* ̄m ̄)

公交車上打這麼多字,餓了,切次豆腐腦咯

各位看官不給個贊嗎,比心心(●"?"●)??


罾(Zēng)蹦鯉魚

很慚愧,一個地道的天津人活了這麼多年都沒聽說過這道菜。在此之前一直以為天津菜就是魯菜,後來才知道這道菜是天津菜。

圖片是網上找的,跟我當時吃的並不一樣,我當時吃的魚是從腹部切開,端上來之後像是在盤子上翱翔、翻騰。而且在內部無固定的情況下一直不塌。這也正是這道菜的精髓。

「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因其成菜後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扎蹦躍,故名。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後趁熱澆以滾燙的滷汁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熱魚吸熱汁,吱吱聲不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俱佳,格外增添食趣。」 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魚鱗酥、魚肉嫩,在滋滋的聲響中,滷汁的酸甜和魚肉的鮮爽相互碰撞、交織。與煎餅果子、老豆腐、麵茶、麻花這些耳熟能詳的吃食不同,罾蹦鯉魚給我一種「天津人怎麼在一條魚上下這麼大功夫」的詫異感。

每種食物都承載著一種記憶,菜已經擺在桌上了,吃出什麼味道就是自己的事了。


去年公司組織旅行去清邁,當地吃了兩頓飯後就和小夥伴決定回上海咱們吃一頓正宗的泰國菜!!!


其實每個城市的味道都不是單一固定的,就像重慶,他是火鍋之都,麻辣鮮香,但同時,滷味也是做的相當好的,追求香料熬鹵,整體鹵香很足,和有的地方淺淺淡淡的鹵香味鹵品很不一樣。

重慶靠長江,水源豐富,多數重慶人都愛吃鴨。鹵鴨,鹵烤鴨很多人做,做的好吃的,不一定是大品牌,大街小巷隱藏著不少好店,但要做的好吃,基礎就是要選最少四月生長土鴨(不超過6個月),用原株香料蒙到熬鹵4小時,整個鴨子鹵香渾厚,肉香十足。鹵烤鴨再放進木炭爐烘烤5-6小時,得到干香的鹵烤鴨。做的好的,一般三斤多的生鴨子,只能做出1斤半不到的鹵烤鴨

像家裡做鴨子那樣,煮水去血污

入老鹵鍋中,撒鹽

撒香料,把撒到鴨子身上的香料撥到滷水里

熬到一半,要小心把鴨子翻個面再鹵

用抓鉤和長筷子配合把鴨子撈起來

放在筲箕里滴滷水、晾涼

木炭爐中,烤5-6小時

所有美食,用心是基礎,好材好料是關鍵。啃完鴨肉,千萬不要忘記咬骨髓,你會有驚喜


說起川菜大家應該和我的第一印象一樣——麻辣、兔肉、火鍋、串串,各種食物都逃不出一個辣字。想到川菜我就能腦補出一大桌熱氣騰騰紅彤彤、油亮亮的食物,和腦門上一直往外冒的熱汗。

直到讀研時認識了我的室友,她在成都讀本科,精通成都各種美食。她平時跟我講的一些話顛覆了我對川菜的傳統認知。

這就要從一次飯後女生之間的閑聊說起,本人超愛吃辣(我和她都是湖北人,都能吃辣),但一直很疑惑的是「都說女生來姨媽不易吃辛辣,可川菜不都是辣的嗎?四川的妹子們經期都吃些什麼菜呢?」原話我就是這麼問她的。她回答:「成都還有很多不辣的小吃好吧!比如:紅糖冰粉、三大炮、糖油果子、蛋烘糕、葉兒耙,我還超愛吃樂山的蹺腳牛肉和甜皮鴨,這些可都是不辣的美食呢!」這些名字我當時也是沒記住的,但從那時我們寢室就說好了讓她領路帶我們去成都逛吃逛喝。

研一的時候,抱著室友大腿我們一起去了成都,記得那時到賓館安置好行李後正是下午3、4點。對於一個旅遊客來說這個時間要去景點有些晚了、要說吃晚飯又有些早。還好有個熟悉的人帶著,左拐右拐來到了文殊院附近。在成都的第一餐記憶猶新,吃的是甜水麵。

從圖上看,這就是一碗辣椒醬拌粗面吧。其實並不是很辣,相比辣椒的味道更多的是麻醬帶來的香味和甜蜜蜜的糖味。也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吃甜辣口味的麵條,感覺一小碗根本不夠解饞的。

也許甜水麵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紅糖冰粉這個同樣甜甜的四川小吃一定大家都很熟悉了。

冰粉在很多川菜館裡都有賣,主料就是冰粉和紅糖水咯,考究點的會放花生碎、芝麻、葡萄乾等等。悶熱的夏天來上一碗還是很爽的。

要說成都比較有特色的、我在去之前從沒見過的小吃還有一個,那就是蛋烘糕。不注意看以為是個蛋餃。嘗了才知道這玩意有點像迷你鬆餅對摺當中放中式餡料(這餡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什麼做不了的,從土豆絲到酸奶,酸甜咸辣都有!)。

葉兒耙在去成都之前我是不明所以的,看到實物後才知道其實就是常吃的糯米糰子。好像在很多南方城市都有類似的傳統小吃。還有另一種糯米類小吃——紅糖糍粑,就是將糯米條放到鍋里油炸,然後淋上紅糖漿。和葉兒耙一樣,好像也不是四川特有的小吃,但也算四川的一種傳統美食啦。

除了這些小吃,不得不說說樂山的蹺腳牛肉。也許你對樂山的固有印象還停留在缽缽雞的發源地,並半開玩笑的說一句「百年老鹵」。但是,蹺腳牛肉絕對顛覆了這一印象。

翹腳牛肉賣的可不止牛肉,還有蹄筋、毛肚、蔬菜、黃喉、血旺等等,上桌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菜品均是以水煮的形式,用香菜和蒜苗調香燒制,極大還原了食材本身的味道。當然為了為迎合四川人的口味,還是可以另配干碟的。賣蹺腳牛肉的街邊小店普遍裝修都很簡陋,坐在店裡吃飯就好像融入了樂山這座小城。

我不是四川人,以上是我對川菜的個人見解。四川的知友們歡迎補充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去新疆伊犁玩,當地朋友招待的一頓晚餐:樹莓酸奶,野薄荷,長生草,烤羊碧池,馬肉,黑加侖汁。新疆菜原來可以這麼精緻!


卸腰。小透明喜極而泣。

幫回答里說川菜的補充一下

可能在你眼裡川菜都是麻辣的

但是!你看這個甜燒白!

甜香軟糯,也是我們川菜的一員。關於膩不膩的問題嘛,只能說看水平,做得好就是肥而不膩,很好吃的。

然後我想到的就是和甜燒白一起經常出現在酒碗上的白油肚條

圖源百度,和我吃的貌似不太一樣。這個菜主要就是香,我個人覺得吃了以後沒啥驚艷的但也沒啥不好的存在(可能是沒吃過正宗的吧),也是不辣的川菜。小吃啥的另一個回答很詳細啦,就不做更多的補充。

圖源百度,侵刪。

因為川菜比較出名的都是麻辣系的,所以會有很多人就覺得川菜口味就是這樣了,但其實川菜也是一個很豐富的菜系,希望大家能喜歡啦。(●"?"●)??


潮州!

有次去廣東旅遊,第一站是在深圳歇的腳,當時剛好朋友在深圳,跟他們家裡人一起吃了頓粵菜,作為一個來自重慶的東北人來說,清清淡淡的粵菜並不能夠滿足我的胃,看著一塊塊甜到膩人的叉燒跟腊味實在是受不了,飯後在羅湖走走,一直想嘗嘗腸粉的味道,走進了一家新穎的快餐店,點了一份牛腩腸粉,吃了兩口,把牛腩挑著吃完了。從此對腸粉失望透頂,還沒有我的重慶小面好吃。

後來又輾轉到了潮州,一下客車朋友立馬帶我去了一家腸粉店,當時我的心中是很抗拒的,直到蒼蠅館子端上來了一盤腸粉,裡面是菜跟雞蛋,一大勺的麻醬,吃的那叫一個感動天感動地,隨後還有潮州牛肉丸,硬生生的在潮州呆了一個星期才念念不舍的回去。


於我而言毋庸置疑是江西的粉,或者說是南昌的粉,還有頗為獨特的瓦罐湯。

南昌人喜食粉,並且是深入骨髓的那種。以至於他們在一天之初——清晨,也要以一碗粉開始一天的生活。

這便是街頭巷尾最為普通的一碗拌粉。一碗米粉,一勺辣醬,一把蔥花,一勺蘿蔔乾與鹹菜。

而製作南昌拌粉,是必須使用南昌米粉的。南昌米粉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經過浸米、磨漿、濾干、采漿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與其他地方所產的米粉不同,對粉的韌性要求特別高,未煮的生粉根根結實、透明,煮後的熟粉條條細嫩、潔白,具有久泡不爛、久炒不碎、韌而不硬的特點。所以特別適合做拌粉

而南昌的婦人和廚師手巧,一碗南昌米粉,也能被玩出各種新花樣。各種口味各種做法也應運而出……涼拌米粉、炒米粉、泡米粉、煮米粉……

辣自然是本質,因為江西人大部分是能吃辣的,實際上,從流傳在坊間的——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這句話里,江西人的口味亦可見一斑。

若是聊完粉,不談談南昌的瓦罐湯,是說不過去的。

記憶里最深的和瓦罐湯的記憶。是某一年和室友跨年。凌晨1點還在這座城裡晃蕩。冬季的南昌城裡寒冷而乾燥。我和室友決定吃點東西暖暖身子,本以為這給點可能不會有店鋪還在營業,但驚奇的是我們竟然找到一家這樣的「深夜食堂」

一碗冒著熱氣的雞蛋炒粉,一盅油而不膩的墨魚肉丸瓦罐湯,竟也溫暖了那個冬夜……

民間飯莊瓦罐湯的是採用古來的煨制工藝,在專業瓦缸內進行煨制而出,以土質瓦罐為容器,加以食物配以純凈水為原料,以硬質木炭火恆溫六面體受熱,煨制出的瓦罐煨湯原汁原味,而且更含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因為學的就是烹飪。老師也告訴我們贛菜(江西菜)重醬油。以至於先入為主的認為江西所有的菜大概都是黑色的吧,竟然沒想到還有這樣一朵奇葩存在。儘管公認廣東人善做湯,但我依然覺得這道湯更勝一籌。因為這令我驚為天人。

後來每次路過南昌,也都是要吃過才離開的。一方面懷念那些很久沒嘗到的口味,也在溫暖之餘,懷念那些各奔東西的人。——圖片來自微博,並且已獲得授權。很感謝那些小姐姐小哥哥們的慷慨。詳見圖片水印。


蘇州的藏書羊肉。之前我總以為蘇州這麼個小清新小文藝的地方,做啥都是又講究又精緻。但是藏書羊肉這麼簡單粗暴的吃法,實在是太贊了!我一個北方女漢子,真的是對他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東北的蘸醬菜算是一種嗎?夏天的時候非常的好吃健康


去西安吃的漢中熱米皮,太剛吃了!!!


作為一個地道的四川人,想像中認為江浙一帶餐餐皆是清淡海鮮河鮮的。

但是到了南京之後,才發現想像跟實際完全不同:南京大眾愛吃小龍蝦,愛吃大肉面,那大肉面端上來真的是一塊大肉鋪面,撒上一點油渣,也能吃得各種唇齒留香....


重慶老火鍋,我會說最好吃的是在蒼蠅館子嗎,到處都臟,但是味道最正宗,我會說我一個甘肅富二代朋友平均一到兩個月會打飛滴來約我吃火鍋嗎?


四川的鐘水餃~

第一次吃的時候,是在春熙路對面那個老店~

才一口就驚艷了!

以前以為川菜只有辣,沒想到甜味可以和辣,鮮,香那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吃過一次就讓人念念不忘~

現在想起來都有點流口水。。。


天津菜算么,早飯鍋巴菜,藕夾,原來天津的早飯都可以這麼油啊,大餅夾一切,好包容啊。


廣東的美食之一胡建人


當然是我大新疆的那仁麵條


上海的熏魚啊!!!之前不愛吃甜食,吃完熏魚覺得本幫菜真是太可愛了(?? . ??)


吃過海南風味的椰子雞才知道,我被椰子汁飲料騙了好多年!椰子汁不是甜到膩的,不是乳白色的。椰子汁原來是酸甜酸甜的,透明清亮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台詞比《舌尖上的中國》差的遠,卻同樣能讓人食慾暴增?
2017 聖誕禮物,你準備了什麼?
為什麼中國南北方的部分燒烤食物口味差異較大?
你們家鄉有哪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美味食材?
台南有哪些美食?

TAG:美食 | 菜系 | 大眾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