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辦廠利潤不如餘額寶,這裡面會導致系統性風險嗎?

製造業老闆轉型岔路口:辛苦辦廠利潤不如餘額寶

過去,製造企業轉型做服務業,或投資房地產、礦產等其他產業的比比皆是,但當轉型風險和成本越來越大時,他們寧願將多餘的資金用於投資理財或民間拆借,部分工廠老闆甚至直接轉型創辦金融類平台,如P2P網貸,以及投資擔保公司。

製造業老闆轉型岔路口:辛苦辦廠利潤不如餘額寶

1.現在的情況會導致系統性信貸風險嗎?身邊的好多企業都是拿了貸款不做實體,而是投放到小貸裡面去了。

2.除了投資房地產和礦山,還有哪些產業可以承受小貸這麼高的利潤?

3.有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種資金空轉?難道金融本來就是這樣的?


辛苦辦廠的收益低於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只能說這類廠是註定要被淘汰的。

金融的意義,就是讓資金到收益率最大的地方

~~~~~~~~~~~~~~~~~~~~

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主要是賣給銀行,然後由銀行貸款出去,流向實體。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餘額寶的風險是比P2P要低的多的。

回答樓主其它問題:

1.能夠在銀行拿到大額貸款的,大多是大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資金大多是流入實體的。當然不排除流入小貸的,但是體量小。如果體量大了,那就是風險。

2.小貸也有流向個體戶等經營領域的,小規模的個體經營年收益率10%很輕鬆的,當然這其中個體戶主的精力投入對利潤貢獻很大。 再說大的貸款,有的會流入城市投資,地鐵、高架橋、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建設等,這些資金需求量大,並且能夠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可能短期回報不高,但是有長遠的收益,並且城市投資是以一部分政府公信力作為保證的。

3.按照上述所答,資金最後是流入的實體,並沒有空轉。

~~~~~~~~~再補充,

製造業低迷是必然的,資金、勞動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的產業本來就在走下坡路,這時候老闆們應該想的是企業轉型,從之前的廉價勞動力優勢轉為科技、品牌優勢。

中國要發展,人們工資收入水平必然要提高,所以中國的比較優勢不可能長期維持在 廉價勞動力上面, 所以淘汰這些去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產業,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國要崛起,不能一直是世界的加工廠;人民幣要堅挺,不能讓中國人一直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

·········針對新聞說兩句

報道中的老闆的思路:1.只有放貸可以穩賺不賠 2.賣汽車被限牌3.搞服務被掃黃

只能呵呵了

對了,還有一個外因,人民幣升值,出口利潤減小。


補充內容:

在我說大家沒好好答題的時候,第一的答案還沒有補充內容。補充之後我依然不認同,單從這篇新聞報道裡面尋找邏輯關係是不足以回答該問題,只能是答非所問,東扯西拉罷了。

該報道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和餘額寶沒有什麼關聯,下面也有人提到這一點,還有小編對利潤率與產值關係的理解錯誤。雖然是該報道的意思,但我認為不是題主提問的意思,所以沒有提及這些內容。

我寫該答案是想提醒大家對一些傳統業態的選擇應該謹慎,以我多年在一些傳統業態的經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如果要創業一定要認清形勢。時代在轉變,選擇行業很重要,選擇有前景的行業也很重要。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分析大環境,也要分析競爭對手,量力而行。如果那些在傳統業態做了十年二十年的人都沒辦法掙更多的利潤,我們再用同樣的方式去做,失敗的概率是很大的。

》》》》》》》》》》》》》》》》》》分割線

都不好好看下報道,分析題主的問題就答題,我能全部點反對加沒有幫助么。

前面的內容都是分析和解讀,覺得長的請看後面結論部分,但請不要只看結論就評論。

該報道通過一個個案引申出很多類似的案例,裡面有幾個老闆現身說法,表達了利潤下滑和經營困難的情況。而我看各位回答卻只是針對這家企業,卻不針對問題。方便大家理解,我歸納一下主要內容。

「製造企業轉型做服務業,或投資房地產、礦產等其他產業的比比皆是,但當轉型風險和成本越來越大時,他們寧願將多餘的資金用於投資理財或民間拆借,部分工廠老闆甚至直接轉型創辦金融類平台,如P2P網貸,以及投資擔保公司。」

什麼樣的製造業?案例:開鞋廠的、開電子科技產品廠的、開玩具廠的。

轉型房地產和礦山行不行?前幾年行,現在不行,房子滯銷。

轉型服務業行不行?不行,酒店和餐飲因為反腐和掃黃都做不下去了

轉型商品零售行不行?不行,五金店和商品百貨的例子。

這些老闆怎麼辦。前幾年手上掙了錢啊,現在做什麼好啊,做這些都虧還不如不做。不做就放貸唄,可再一看,怎麼大家都放貸啊。我都沒辦法掙這麼高的利潤,他憑什麼能掙,這肯定有問題。不放貸能幹嘛,好像只有理財產品了。每年能掙個百分之十,先觀望,看機會再說。

和所有悲觀的報道論斷一樣,通過一些個案來猜測經濟出了問題,甚至有人會設想經濟即將崩潰的可能。我既不完全認同,也不完全反對。經濟確實出了一些問題,但是還不至於崩潰。

這裡面的因素很多,其實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些各自的原因,也有一些共性。有競爭和優勝劣汰的問題;有產能過剩的問題;有通脹的問題;有ZF債務的問題;有主觀人的素質和能力問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但經濟確實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甚至很多時候是一環扣一環,但其根本都是圍繞兩個字——需求。

現在一些經濟專家總會說我們要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但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就是一直在引導和挖掘人們的需求,國家經濟就是一個盤子,只看你玩不玩的轉。老鄧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是讓盤子轉起來了,先是靠出口,而後就是滿足基本的內需,再之後的房地產和基建其實都是必然的。人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只要有足夠的條件,我們想要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比如人有了錢就會想要更大的房子,農村有了錢就想跑到城鎮,再有多的錢我就想吃好穿好,更多的錢我就享受別人的服務)。其實中國在這件事上一直是比較聰明的,通過創造條件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這本身是一件「匯源腎寶」的事。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度,一旦度掌握不好就會失衡。通脹和通縮都不好、貧富差距大了也不好、過度透支需求不好、貨幣泛濫不好、金融槓桿太高不好、產能過剩不好、經濟轉型對接不上不好。

在該新聞中的案例出現的問題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起初是需求多於供給,投機倒把的掙錢容易,開個工廠掙錢也容易。但現在有一些方面,供給明顯多於需求了。剛不是說需求是沒有止境的么?這不是矛盾,很簡單,你家裡會買兩個冰箱嗎?你一個房間會裝兩台空調嗎?你多久換一次冰箱和空調?你條件一般你會買一堆鞋子和衣服放著?我們對物品的需求是有理性限度的,說簡單點就是宏觀和微觀的區別。因此,很多傳統行業在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沒有跟上節奏。另外ZF也喜歡干透支的事情,比如家電下鄉,家電製造業需求在一瞬間暴漲,企業擴產,產能過剩,很多品牌不得不死掉;比如四萬億救市,大量基建,鋼筋和水泥需要暴漲,企業擴產,產能過剩。一個大的產業背後是許多的小產業,一個大的企業背後也有許多小企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運動員本來不行,努力鍛煉有很大提高,卻漸漸迷上興奮劑,明知有害,不敢停。這就是中國的現狀,用藥過猛。

中國為何有那麼多土豪?案例中現身說法的,在我看來都是土豪,曾經順應時代掙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人,靠土地和房產增值而擁有幾百萬身價的人更是多如牛毛。這樣的例子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在那個時代,小學和初中畢業的土豪們因為眼界和固有思維的原因,遇到如此困境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假如一個地方有十家酒店,大家掙錢不亦樂乎,突然一批人也有了閑錢,不知道幹嘛,又多了十家,結果大家都不掙錢了;一個產品本來有十家企業在生產,大家正好錢掙的舒服,結果十家企業都擴產了,競爭加劇,利潤下降,如果需求跟不上就可能出現虧損。

低端製造業也好、商品零售業也好、房地產也好,都是缺乏競爭力和技術准入門檻的,一些人有錢就可以幹了,一旦過剩必然就是你死我亡。轉型沒錯,問題是往哪裡轉,從低端製造業轉到低端服務業,有錢的轉到房地產,這樣的轉型不死才怪。這麼簡單的都想到一起去了,一旦過剩,誰能討到個好了。

我也舉了栗子:今年初,和一個做塗料的老闆吃飯,他有自己的工廠,也接工程做,資產也是上億了吧。近幾年產值增長不少,但凈利潤卻沒增長多少,覺得是管理的問題,打算花四十萬一年請人才,把財務理清楚,然後包裝品牌,但後來始終解決不了問題,因此不敢繼續擴張。

地方ZF對製造業是很重視的,現在大量的產業園興建擴張,對大企業基礎設施都是免費贈送的,只期望企業可以納稅回報。我也曾在一個問題里提過,產業園存在大量空置的問題,這說明企業對於擴產是謹慎的。一個產業園可以發展出一個新城,這是地方ZF慣用的招數了。如同一個鏈條,事件是鏈條,背後的人們也是鏈條。比如我家中在一個只有三萬人口的城鎮,之前一直沒有什麼發展,近幾年地方上修路搭橋,拉來幾家企業,有個老闆在其中掙了錢,然後就在原本無人問津的地方建起了商業區和小區,商業區上不少賣建材的,賣了不到一年發現買的人不多了,很多就關門了。據說這個老闆欠銀行不少錢,而地方ZF欠這個老闆也有兩億多,這老闆欠我爸幾十萬,經常打電話去,說手上沒錢。地方ZF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實超出了自身的能力,昨天看到一篇新聞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25/c_126671727.htm。

ZF欠包工頭幾千萬,包工頭欠農民工和材料商的錢,拖了兩年,以為過完年能拿到錢,自己借高利貸把部分錢還了,結果ZF沒兌現,無奈自殺。(這都是題外話了,有興趣,大家可以新開問題討論)

回到樓主的問題:

1.現在的情況會導致系統性信貸風險嗎?身邊的好多企業都是拿了貸款不做實體,而是投放到小貸裡面去了。

當然會導致系統性信貸風險。比如從上海傳導到全國的鋼貿業的銀行斷貸事件;比如鄂爾多斯全民放貸投資房地產的案例。合理的放貸其實是在合理的經營的前提下通過槓桿增加利潤,凈利潤必須高出貸款利息。比如我用一百萬做鋼貿,一年可以掙二十萬,我找銀行貸款一百萬,利息十萬,我現在一年可以掙三十萬。突然我的上游拖欠我的材料款,資金走轉不靈,如果銀行抽貸,就只有拿更高的利息,一年三十多萬的也有,拖兩年我就不行了。這還只是一比一的槓桿,更高槓桿的大有人在;比如我要承包一個工程需要二百萬,利潤五十萬,可手上只有一百萬,貸款一百萬,結果甲方拖欠,三年時間我就得撲街;比如我要開發一個樓盤,需要兩個億,我花五千萬拿地開工,包工頭墊資,材料商墊資,房子賣不動,集體撲街。

貸款利息這幾年確實越長越高,民間借貸也好,網貸也好,從年化百分之八一路上竄到百分之三十幾,據我所知,目前比較普遍的是百分之十八和百分之二十四,短期急用的可以到百分之三十六。其實真正的推手還是銀行和影子銀行(小貸公司和信託公司),據銀行的朋友說,現在他們行資金緊張,貸款很難批,房貸都比以前難批,有許多資金流向小貸公司和信託公司,因為利息更高。而類似平安是直接把小額貸款當初主業幹起來了。

總之,大家都干著吃利息差的事情,高於市場利息的貸款風險必然更高。風險依次排列,一類:銀行、貨基、信託;二類:小貸、民間借貸、網貸。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全面的系統性的信貸風險最終還是會指向兩個方面,一是銀行,二是ZF信用(地方債務)。房地產作為中國目前首屈一指的行業,一旦大量過剩,必然引出銀行和地方債務問題,這個隱患是比較大的。我們都知道次貸危機,就是這個道理。危機之前大家都在數錢,危機來時大家發現錢都只是寫在紙上的數字,價值等同於紙。

某個小行業或者某個地區的信貸風險,即使也有一定系統性,但危害並不置於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但中國還沒有經歷過類似的經濟危機,不能不考慮這些現實的細節問題,不排除部分鏈條斷裂對整體經濟造成一定時期的衝擊。

2.除了投資房地產和礦山,還有哪些產業可以承受小貸這麼高的利潤?

小貸的受眾有三類:

1.個人急用。看病、裝修、購置大件,平安針對上班族的小貸便是這一種,數額不高,按他的要求都可以多開幾張信用卡滿足要求了。房貸不在此列,利息太低,不夠格。

2.個人經營用。做商品批發和零售的店面,需要壓貨,短期周轉接高利息很正常。還有購置設備,計程車、挖掘機、貨車之類。但需求額並不高,百萬以內居多。

3.企業經營用。製造業長期肯定是經受不了這麼高的利息的,但不排除短期周轉需要;房地產和房地產相關行業、建築商和材料商是民間借貸的主力軍。題主提到礦山,不僅僅是煤礦,其實近幾年原材料價格基本都是下降的,不信,看大宗商品期貨。

大部分傳統行業,高利潤和高風險一樣是正相關的,有人有錢就有人缺錢,有人走也有人留,實在不能一概而論。像製造業做的好的根本不需要資金,一開始需要貸款,越往後越不用,需要資金的肯定是經營出了問題。有的行業則完全靠資金量,越大越需要資金,比如房地產和貿易。

在貿易領域,三角債是早就存在的普遍現象,民間借貸和小貸也是早就有的,只是大家攢下錢無處作為,自然不願坐看貶值,在加上許多土豪冒出來,一時突兀罷了。

雖然現象普遍存在,實際上利息高於凈利潤的現象比以前嚴重,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正常經營的角度而言,可以承受小貸的行業很多,但是這不是健康合理的。以前,放貸的膽大,拿貸的膽也大,現在經濟出現衰減和轉型立刻暴露出很多問題,如果經濟危機,或者房地產出問題,可想其危害。

3.有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種資金空轉?難道金融本來就是這樣的?

有辦法的,這不是咱能幹的事,我認為市場不合理行為一定會被修復,ZF的干預在走向好的方面,只是腳步快慢的問題。還是那句話,把握好度,矯枉過正和畏手畏腳都不行,盡量避免多麼痛的領悟吧。對咱百姓來說,就是弄明白這些道理,不要盲目攙和其中是非,哪怕攙和,也得知道如何進退便好。

金融或許就是這樣吧。金融就是撬動經濟的槓桿里棍子,道理其實很簡單,但用起來卻複雜的狠。支點找的不對,棍子說不定都得折了。

討論的問題太多,每個問題內容都不長,邏輯太多,簡化了語言,寫起來頗為頭疼。許多問題也只能點到為止,未盡之處歡迎指正,也歡迎討論。我想也會有人說我論據不足,數據不足。很抱歉,不是那種勤快人。但所見所聞非虛,我只以此為經驗總結些皮毛罷了。


用閑置資金做生意是一項風險投資,用閑置資金放到餘額寶上也是一項風險投資,只不過需要承擔的風險不一樣,自然預期收益就不一樣。如果用生意失敗,到最後收益還不如買餘額寶來證明搞實體不好或者餘額寶好,那是不能類比的,畢竟這二者的門檻不一樣,作為投資者的你經驗,能力,水平都是變數因素,你的個例還不足以讓大家對搞實體和搞金融哪個有利可圖做出判斷。


現在大多數製造業收益確實不高,但比餘額寶收益還低的工廠應該被淘汰,把資金流向更需要、更高效的地方,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些工廠賬面凈利很一般,但他們的收益卻不是捆綁在凈利上,政策優惠也很重要,比如在很多地方是有稅費減免的,低價拿地,政策的扶持會讓他們活得很不錯,畢竟政府也需要他們幫忙解決就業問題,製造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太大了。當然,還會有其他方面的好處。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收益還比不過餘額寶,那一定是出問題了。

最後,還是要吐槽一下:餘額寶的收益是越來越低啊!


還不如餘額寶的話那你是好關門了


文中小編寫到如下:

工廠2013年的產值達到1.3億元,但一年下來,凈利潤也只有六七百萬元,利潤率僅5%左右。

拿這個數據跟餘額寶對比,完完全全是個標題黨。

如果年收益要六七百萬,估計需要在餘額寶投資1.3億左右。可是一個年產值1.3億的工廠,需要投資多少錢,難道需要1.3億,據我估計幾千萬差不多了(這方面不懂,純猜測),這叫跟餘額寶差不多麼?反正我認為是比餘額寶賺錢

經濟學的東西我不懂,看到就想到這點了,輕拍!


如樓上所說的,經濟出了一些問題(有不出經濟問題的經濟么?),但記者就是喜歡嘩眾取寵,搞個危言聳聽的標題吸引點擊率而已。

文中寫到:

工廠2013年的產值達到1.3億元,但一年下來,凈利潤也只有六七百萬元,利潤率僅5%左右。

年產值1.3億,你倒是讓他拿出1.3億現金存餘額寶去賺那500萬啊?


推薦閱讀:

瑪氏,嘉吉,維多——這些未上市公司如何解決融資問題?
交易員的專註能達到什麼地步?
在風險投資項目中,領投與跟投有哪些區別?
如何評價長治這個城市?以及發展前景?

TAG:製造業 | 信貸 | 金融 | 小額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