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所說的「形而上的慰藉」?

關於悲劇的結局。尼采認為:「在舊悲劇中,對於結局總可以感覺到那種形而上的慰籍,舍此便根本無從解釋悲劇快感。」尼采肯定這種形而上的慰籍,反對其他兩種悲劇結局。一是「現在,音樂的創造精神既已從悲劇中消失,嚴格地說,悲劇已經死去,因為人們現在還能從何處吸取那種形而上的慰籍呢?於是,人們就尋求悲劇衝突的世俗解決,主角在受盡命運的折磨之後,終於大團圓或寵榮加身,得到了好報。悲劇英雄變成了格鬥士,在他受盡摧殘遍體鱗傷之後,偶爾也恩賜他自由。神機妙算取代了形而上的慰籍。」 另一種「希臘的樂天」即亞歷山德里亞的樂天的最高貴形式,是理論家的樂天。「它反對酒神智慧和藝術;它竭力取消神話;它用一種世俗的調和,甚至用一種特別的神機妙算,即機關和熔爐之神,也即被認識和應用來為高度利己主義服務的自然精神力量,來取代形而上的慰籍;它相信知識能改造世界,科學能指導人生,事實上真的把個人引誘到可以解決的任務這個最狹窄的範圍內,在其中他興高采烈地對人生說:「我要你,你值得結識一番。」(你如何理解尼採的悲劇觀?)


舉個例子給你來理解,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

如果故事結束於愚公永生永世地在搬山,這就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如果你理解能到自己命運,不僅僅是愚公,而是所有人的命運,就如同如此勞苦可憐搬磚之命。這個永世的悲劇,用尼採的話說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偽裝(semblance)。這個故事形成的偽裝,把你與人永世悲劇的命運隔離開來。

這個隔離,讓你感到了一種形而上的慰藉,通俗點講,你從故事的悲劇中感到到了人命運的悲劇,你反倒沒悲傷想死,而是生出一種,「人生之事無非如此」,「人人不過如此」的豁達情緒。

而真實的愚公的故事最後,天生下凡把山移走,這就是尼采說的「解圍之神」(deux ex machina)。所以你讀完愚公的故事,就把你的形而上的慰藉給剝奪了,現代人就會說,操,根本沒有天神,愚公根本就是蠢……

這需要感受,你看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你不會覺得精衛蠢,共工是SB,反倒感到這種大悲劇給你帶來一絲慰藉,而愚公移山則總感覺不是那麼回事。

雖然顯得自作多情了。但還是說下例子禁止轉載,以上已在自己論文用。


不是簡單的目的轉移么?我們在學校里學的一直都是這樣的好吧。照前面那位的例子,愚公移山拋去結尾,愚公的目的花費祖祖輩輩力量都沒有完成,是幾代生命的悲劇,但是悲劇中蘊含的是人對自然命運的奮力反抗,讀者感受到了,而這種感受就是形而上的解決。與之相對的,天神下凡,一蹴而就,事情得到了事實上的解決,反抗的力量就減弱了,不再有明知不可為而為那麼急劇,讀者的關注點向外部力量和結果論偏移,這就成尼采所說的圓滿結局了。精衛填海故事更為悲劇了吧,結果也一樣是填上了,標準答案怎麼說來著?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反抗自然改造自然的決心和勇氣。這不就是形而上的嗎?我覺得尼采推崇的悲劇,是西律福斯推石上山,和那個娶母弒父的國王[忘名了]一類毫無解決可能,極度悲愴的故事,讀者如果能從中感受到什麼的話,那就是形而上的享受了。


推薦閱讀:

形而上學是什麼意思?
黑格爾美學基本觀點?
為什麼說人是生而自由的?
為什麼康德說數學是純粹先天綜合知識?
如何理解分析的形而上學?

TAG:哲學 | 美學 | 形而上學 | 「形而上」話題 | 悲劇的誕生書籍 |